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

——美高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

青岛美高集团成立于1995年,主要生产硅胶系列产品,是典型的制造业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多,企业高层仅凭主观判断和经验决策,无疑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为此,我们必须迅速变革和创新,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通过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解决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硬件,一方面是软件。这两方面资源的整合,加上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建立起来了。公司现在办公人员人手一机,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办公区与分厂之间全部互联,引进光纤,大大提高了网的带宽和浏览速度,保证了资源共享和文件传输的便利条件,为以后软件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也要充分的拓展和有效利用。美高集团在建厂初期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拥有了企业邮箱,并注册了顶级行业域名,提供了灵活的站内内容搜索机制和流畅的信息发布通道,还建立了公告、售后服务、论谈等栏目的动态发布机制。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并每年在、、等搜索引擎和商业平台上做了多语言的宣传推广,提高企业知名度,挖掘潜在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资源和途径。

二、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

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软件的实施与管理。目前来说最典型的就是企业资源规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系统,它代表了制造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其基本思想就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条供应商、企业本身、分销网络以及客户等各个环节紧密联接的供应链,企业内部又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

系统引入企业,通过该系统带动企业革新管理理念,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现代大中型企业来说,适应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变革。系统的在企业的实施成功率还是比较低的,为何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呢?美高在实施的过程中,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信息系统建设存在观念的误区

目前,主要存在四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上马信息系统项目,完全是技术上的事情。二是“神秘化”。认为信息化太高深,需大量专业知识,自己没有能力从事。三是“模式化”。认为信息化是解决企业管理的“灵丹妙药”,只是购买已有成熟的软件应

用,忽视基于信息的增值应用。四是“短视化”。认为信息化成本太高,没有必要,现在开展还为时过早。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正确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的力度也不够。

2、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法

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企业战略,慎重实施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从企业战略和商业利益的角度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去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步骤,而是盲目投资于最先进的软硬件,造成的后果或是信息技术只是在局部环节处理上能提高效率,或是形成设备的闲置和投资的浪费。

3、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并且重硬轻软

很多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投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相对滞后。这种“重硬轻软”的做法不仅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也使硬件设备收益/投入比偏小。有些由于前期论证不足,建立了信息系统之后缺乏科学合理的应用,造成投资浪费。

4、总体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

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简单信息传递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优势无法发挥。

5、信息化意识和有关技术人才缺乏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信息化,需要既懂得商务管理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中小企业因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员工素质普遍较差。并且多数企业领导者对信息知识也知之甚少,对信息化重视不足。尽管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他们并非全都对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实施信息化有透彻的了解。

6、概念模糊

很多企业对认识模糊,混淆了“软件”和“系统”的概念。认为只要投入资金购置计算机硬件和某种软件,就可以解决企业现有管理问题。其实首先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其次才是一种应用软件。

7、企业管理机制和市场环境不完善

很多企业还习惯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市场意识不强,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若不克服二者根本差异,的实施就难以进行。

8、对自身的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

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何实施必须对企业内部的需求进行周密细致的研究论证,可行性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决策层和管理部门进行了一个总体性的规划,最终确定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产品技术数据为基础,实现业务流程中对成本及费用的预测、控制和反馈,并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监控,使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车间管理、计划管理、成本管理全面集成统一,构建一个具先进性、集成性、适应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的企业资源集成系统。要求整个系统满足企业核心管理的需求,近、远期投资兼顾,尽量降低投资成本,要求快速实施,迅速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项目计划最终确定分成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分模块独立实施。首先完成财务管理、基本供应链购销存管理以及财务与销售、采购、库存业务的基础集成应用。第二阶段:实现生产计划管理、车间管理、成本管理,并与财务、销售、采购、库存业务集成。第三阶段:供应链全过程的物流、资金流的全面控制与考核,支持管理者经营决策。

随着系统的逐步实施,系统在短期内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系统可以实时按所需条件查询库存数量,为生产部门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仓库管理部门进行库存管理和控制提供详细而准确的资料;仓库账与财务账、财务账与客户账不一致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贸易公司则运用销售系统现有的报表,对销售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

三、体会和感受

公司从管理目标着手,根据自身需求分步实施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计算机应用软件,而是一个至上而下,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鉴于中小企业在管理上的先天不足,一个项目的成功导入,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观念的转变

①系统的实施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个管理项目。在选择、实施系统时项目负责人不能只由技术部门的领导担任,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必须亲自主持和参与系统实施。

②系统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套软件,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整套新的管理思想。企业在准备上系统之前,应充分认识到系统的实施会不可避免地冲击企业原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程序和方法,以及权责关系和体制结构等。只有深刻理解、消化吸收了新的管理思想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变革,才能充分发挥系统带来的效益。

不少企业在实施系统时,并没有意识到实施系统必须同时实现企业管理的改革,只是要求系统模拟企业目前的运行状况,仅是原管理方式的计算机化,这是导致系统应用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在实施系统时,必须同时推进管理观念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企业成功实施系统最为关键的因素。

2.明确企业自身需求和实施重点

很多企业实施系统成功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前期没有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实施重点,从而在决定建立系统前,没有对本企业进行需求分析,不清楚企业应当如何通过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及企业在管理方面想要达到的目标。最后很多企业实施的项目只是企业现有管理模式的计算机翻版就是由于实施前的需求和重点不明所造成的。

因此在实施系统前,应该重点考虑以下方面:①考虑企业今后长远发展目标,同时找出近期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企业可以通过系统解决的问题,也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根据企业的近期需求和远景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同时确定项目每阶段结束的标准和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参考和修正的依据,确保每一步骤都实施到位。②分析企业现有工作流程,弄清在哪些方面未能实现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哪些方面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不符,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和改革。③在考虑软件的具体功能时,要分析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类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对软件的要求,企业特点对软件功能的特殊要求。④分析企业现有基础建设是否完善。众多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设备落后,计算机基础薄弱,企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软件等。而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实施前得到合理的解决。

3.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系统的信息实现了最小冗余和最大共享,传统需要几步或几个部门完成的工作,在中利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集成的信息系统可能一次就可以完成。因此,要想使系统在企业成功应用,就必须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去除冗余和无效的工作环节,从而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组织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对客户的快速反应能力。

许多企业在实施系统时,对实行业务流程重组缺乏清醒的认识,只是要求系统的功能适应原有手工业务处理流程与工作方式,而不去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造和调整,结果造成企业想通过实施系统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目的难以达到。

而业务流程重组必然会涉及到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而且新的管理方式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这正是系统成功实施的难点。

一个成功的系统实施,除了以上提及对策,同时还包括其他要点。譬如说实施前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的整体方案设计,实施过程投资预算和资金分配,系统运行后的维护和扩展等都是决定一个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

系统是一个因需制宜的项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原则,做到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协调发展,才能取得期望的成效。

四、目标

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离我们的目标相距还很远,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实践,从中找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通过构筑企业信息化平台,实现整个企业的资源共享,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企业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经营机制,帮助企业快速、稳步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美高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青岛美高集团成立于1995 年,主要生产硅胶系列产品,是典型的制造业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多,企业高层仅凭主观判断和 经验决策,无疑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为此,我们必须迅速变革和创新,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通过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解决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硬件,一方面是软件。这两方面资源的整合,加上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建立起来了。公司现在办公人员人手一机,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办公区与分厂之间全部互联,引进光纤,大大提高了网的带宽和浏览速度,保证了资源共享和文件传输的便利条件,为以后软件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也要充分的拓展和有效利用。美高集团在建厂初期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拥有了企业邮箱,并注册了顶级行业域名,提供了灵活的站内内容搜索机制和流畅的信息发布通道,还建立了公告、售后服务、论谈等栏目的动态发布机制。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并每年在、、等搜索引擎和商业平台上做了多语言的宣传推广,提高企业知名度,挖掘潜在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资源和途径。 二、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软件的实施与管理。目前来说最典型的就是企业资源规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系统,它代表了制造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其基本思想就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条供应商、企业本身、分销网络以及客户等各个环节紧密联接的供应链,企业内部又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 系统引入企业,通过该系统带动企业革新管理理念,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现代大中型企业来说,适应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变革。系统的在企业的实施成功率还是比较低的,为何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呢?美高在实施的过程中,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信息系统建设存在观念的误区 目前,主要存在四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上马信息系统项目,完全是技术上的事情。二是“神秘化”。认为信息化太高深,需大量专业知识,自己没有能力从事。三是“模式 化”。认为信息化是解决企业管理的“灵丹妙药”,只是购买已有成熟的软件应 用,忽视基于信息的增值应用。四是“短视化”。认为信息化成本太高,没有必要,现在开展还为时过早。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正确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的力度也不够。 2、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法 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企业战略,慎重实施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从企业战略和商业利益的角度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去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步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沃尔玛:“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2006、2007、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沃尔玛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正如沃尔顿所坚持的:“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

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沃尔玛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1969); 存货管理系统(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1973); 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1996); 店内的广告采用沃尔玛的视频网络(2000); 第二次启动电子商务网(1999); 在Sam’s Club测试RFID系统(2001);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2001); 实施高级销售规划系统部件和财务报告系统(2001); 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因特网数据标准(2002)。

信息产业对沃尔玛的发展影响案例分析

案例资料 沃尔玛信息化的启示 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沃尔玛,1970年销售额只有0.4亿美元,到1980年销售额虽增加到了17亿美元,但仍无法跻身于美国大零售商的行列。整个80年代,沃尔玛的销售额年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到1990年达到330亿美元,终于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而自2002年以后,沃尔玛连续4年成为了财富500强之首。 在沃尔玛庞大的集团式购销网络中,以卫星通讯和电脑管理所代表的信息化高科技联络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世界零售业的同行都知道沃尔玛的信息系统是最先进的,其主要特点是:投入大、功能全、速度快、智能化和全球联网。沃尔玛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不遗余力,公司专门负责软件设计的工程师就有2000多名。 沃尔玛的信息化之路 在沃尔玛IT大厦墙上,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写道:没有不断的IT投资就不会有沃尔玛的成长。山姆·沃尔顿先生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早在1969年沃尔玛就使用计算机跟踪存货,1974年公司开始在其分销中心和各家商店运用计算机进行库存控制,70年代沃尔玛建立了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处理系统报表,加快了运作速度。1983年,沃尔玛的整个连锁商店系统都用上条形码扫描系统,在各商场的信息采集使用POS机,全称Point Of Sale,就是销售始点数据系统。1984年,沃尔玛开发了一套市场营销管理软件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使每家商店按照自身的市场环境和销售类型制订出相应的营销产品组合。1985年建立了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所有信息全部在电脑上运作。在1985至1987年之间,沃尔玛安装了公司专用的卫星通信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使得总部、分销中心和各商店之间可以实现双向的声音和数据传输,全球4000家沃尔玛分店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终端与总部进行实时的联系。1988年沃尔玛又在零售业中最早使用了无线扫描抢。 表1 沃尔玛的信息化之路 资料来源:1998年之前的情况参照波士顿咨询公司2001年10月15日,1998年之后的情况根据沃尔玛的动作整理而来的。 信息驱动价值链 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到90年代开始Walmart的信息化历程进入到了成熟期和更新期。在此阶段Walmart越来越关注与如何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通过驱动高效的价值链运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案例及分析教学文稿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量身定制的工程,行业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的重点也不同。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业务流程,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流程重组任务都很艰巨,都需要一把手的决心、信心与魄力,才能有效地、扎实地推进企业信息化。 案例一:联想集团企业信息化 联想集团ERP项目成功实施经验与教训 1联想集团实施 ERP简介 联想集团于1998年11月9日正式启动实施 ERP项目。联想ERP项目,采用的是国际知名的SAP 公司的R/3产品。联想集团ERP项目组与由SAP公司的咨询顾问和德勤公司共同组成的咨询组,从"摸着石头过河 "到"铺路架桥,让大部队、正规军、重武器通过",在联想全体员工的参与下,克服 了对项目实施规律与关键要素认识不清、公司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冲突、团队建设、归属感与员工价值认同等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风险,终于达到成功的彼岸。2000 年 1 月 5日,联想 ERP 正式上线并行;2月14日,新系统独立运行;5月8日,ERP项目再造成功,联想 ERP项目正式实施成功!2. 联想实施ERP的原因分析 第一,集团业务高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联想从 1984年20万元、 1 1人起家至 1997年步入高速发展期,从 1994年到 1998年,公司的销售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43% 以上。联想原来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 (MIS) 已经不能适应业务高速增长的需求。 第二,国内外竞争加剧,实施ERP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第三,联想的整体战略需要管理信息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按照联想集团规划的目标:联想2000 年要完成 30 亿美元营业额,到 2005 年要完成 100 亿美元营业额,进军世界 500 强。加强企业管理的内部管理,使其尽快实现规范化和现代化,早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唯一途径。 3. 成功实施ERP合联想带来什么? 联想集团认为:实施ERP项目,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首先,通过ERP的实施,培养了一批具有典型着想精神的人。 (2)其次,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对市场反应速度加快,联想ERP系统增强了企业的动态应变能力。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xx: “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 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 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 2006、2007、 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xx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 正如xx所坚持的: “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

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xx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 (1969); 存货管理系统 (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 (1973);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 (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 (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 (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

海尔信息化案例分析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报告 分析对象:海尔集团 班级:信息121班 学号:19112110 姓名:杨韵寒

目录: 一、海尔集团简介 (1) 二、案例来源 2.1案例一 (1) 2.2案例二 (2) 2.3案例三 (3) 2.4案例四 (4) 2.5案例五 (5) 三、近期资讯 3.1资讯一 (6) 3.2资讯二 (6) 3.3资讯三 (6) 3.4资讯四 (6) 3.5资讯五 (6) 3.6资讯六 (7) 四、分析总结 4.1海尔在信息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7) 4.2威胁和劣势 (8) 4.3总结 (8) 五、本学期收获 (8)

海尔信息化案例分析报告 信息121班 19112110 杨韵寒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集团援建了164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二、案例来源 2.1案例一: 海尔信息化:三个阶段上三个台阶 信息来源:豆丁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41208343.html,/p-736679705.html 海尔的信息化建设从最初起步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基础应用、总体构架和优化调整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会根据当时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应用阶段:企业自发地提出了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搭建海尔集团的骨干网络和基础的办公应用,主要代表是构建的基础网络和OA应用。从1997年到现在,海尔集团已经构建了千兆为骨干的企业内部网,覆盖40多个销售公司和30个电话中心,实现数据、视频、IP电话三网合一。 第二个阶段是总体构架阶段:进入WTO之后,由于在中国市场上国际化竞争对手的大量进入,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挑战,海尔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同时改造海尔集团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1998~2003年,海尔内部进行了40多次结构调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业务流程再造的最佳模式。为了适合集团的战略发展需求,突出了流程再造成果,加速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海尔集团系统地设计和建立了信息化应用框架和系统,配合业务管理的需求,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建成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信息流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业务应用平台,使海尔的供应链运行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2000年,海尔成为国内首家企业发布和建立B2C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网上支付。 (2)建立全球领先的网上协同交易平台(B2B):2000-2001年,建立了海尔集团的电子协同商务平台,2005年1-4月份实现网上交易250亿元。 (3)集成的同步供应链管理平台:2000年,在集团范围内实施了销售、生产、采购、仓储、财务与成本等应用。 (4)生产的跟踪与控制:2000-2004年,在集团各产品事业部实施了MES全程跟踪生产质量。 (5)一站到位的顾客服务系统:从1998-2005年分四期,构建了集中的海尔顾客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覆盖全国超过50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超过10000个服务网点和全国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作者:————————————————————————————————日期: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沃尔玛:“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2006、2007、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沃尔玛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正如沃尔顿所坚持的:“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沃尔玛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1969); 存货管理系统(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1973); 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1996); 店内的广告采用沃尔玛的视频网络(2000); 第二次启动电子商务网(1999);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

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案例 ——美高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 青岛美高集团成立于1995年,主要生产硅胶系列产品,是典型的制造业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多,企业高层仅凭主观判断和经验决策,无疑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为此,我们必须迅速变革和创新,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通过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解决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硬件,一方面是软件。这两方面资源的整合,加上有效的管理机制,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建立起来了。公司现在办公人员人手一机,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办公区与分厂之间全部互联,引进光纤,大大提高了网的带宽和浏览速度,保证了资源共享和文件传输的便利条件,为以后软件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也要充分的拓展和有效利用。美高集团在建厂初期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拥有了企业邮箱,并注册了顶级行业域名,提供了灵活的站内内容搜索机制和流畅的信息发布通道,还建立了公告、售后服务、论谈等栏目的动态发布机制。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并每年在、、等搜索引擎和商业平台上做了多语言的宣传推广,提高企业知名度,挖掘潜在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资源和途径。 二、信息化软件系统实施 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软件的实施与管理。目前来说最典型的就是企业资源规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系统,它代表了制造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其基本思想就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条供应商、企业本身、分销网络以及客户等各个环节紧密联接的供应链,企业内部又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 系统引入企业,通过该系统带动企业革新管理理念,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现代大中型企业来说,适应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变革。系统的在企业的实施成功率还是比较低的,为何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呢?美高在实施的过程中,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信息系统建设存在观念的误区 目前,主要存在四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上马信息系统项目,完全是技术上的事情。二是“神秘化”。认为信息化太高深,需大量专业知识,自己没有能力从事。三是“模式化”。认为信息化是解决企业管理的“灵丹妙药”,只是购买已有成熟的软件应5 / 1 用,忽视基于信息的增值应用。四是“短视化”。认为信息化成本太高,没有必要,现在开展还为时过早。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正确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的力度也不够。 2、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法 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企业战略,慎重实施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从企业战略和商业利益的角度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去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步骤,而是盲目投资于最先进的软硬件,造成的后果或是信息技术只是在局部环节处理上能提高效率,或是形成设备的闲置和投资的浪费。 3、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并且重硬轻软 很多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投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相对滞后。这种“重硬轻软”的做法不仅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也使硬件设备收益/投入比偏小。有些由于前期论证不足,建立了信息系统之后缺乏科学合理的应用,造成投资浪费。 4、总体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

信息化管理案例分析好案例

三明重机信息化管理案例分析 【编者按】 三重公司ERP项目能够实施下来,应该说有着正确的目标和实施方式,并在出现困难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三重公司ERP建设项目选择了金蝶软件的K/3 ERP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平台... 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在产品研发上应用了二维、三维CAD、CAPP、PDM,形成产品开发的技术主线,同时CAM技术、数控技术的结合应用形成了设计与制造的工程链;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的应用主要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在企业内的准确、快捷的流动,其关键就是实现设计信息、生产信息、管理信息的有效整合,如ERP、OA、CRM的应用是计划与执行的管理链。完成工程链与管理链的有效集成就要求建立全面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从而实现整个企业设计、生产、管理、经营的数字化管理,最终建成企业电子商务平台。 面临四难点 多年的信息化应用,使三明重机感觉到信息化建设难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数据的规范化数据的规范化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按职能分块管理的模式,使各部门间的数据非常不统一,长期造成的习惯在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借助ERP这个共享平台在实践中完成规范化工作。 统一认识要让公司的全部员工都能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积极的认识难度很大,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接受信息化是一个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将影响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 规范管理制度,实现业务流程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适合信息化应用的业务流程不但技术上难,实施也很难。三明重机虽然聘请咨询公司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但是由于多方原因,最终做出的业务流程还需要在实际的深化应用中不断改进。 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前景不明,支持机构能力不足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由于企业资金的投入有限和其他一些原因,对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十分乐观。 信息化建设的三历程 三明重机在生产经营方式以面向库存生产为主,配有庞大的分销网络;生产方式采用按部件线加工生产和流水作业,主要生产工艺有金属结构、机械加工、热处理、部件装配和整机装配等;生产资料包含外购物资、外协物资、自制生产零部件;生产工序有公司内工序流转,也有委外加工工序,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企业。根据这些生产特点,三明重机从1997年开始应用二维CAD,1998年应用财务电算化软件,2001年开始着手规划ERP和PDM应用。 应用二维CAD和财务电算化软件在两三个月内就完成推广应用;2001年8月开始使用K/3中的物流管理部分,即采购管理系统、仓存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在

政府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案例(共5例)

1锐翔协同助政府信息化建设成功案例 建设背景 资兴位于中国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汇处,随着经济发展,提高政府效率,资兴市政府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先后进行了网络改造,实施了视频会议系统。近期,他们大手改革现有的工作和管理模式,提高决定引进先进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此来协同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的这种异地办公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为资兴市将来的发展和招商引资,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用户的选择 用户的实际需要就是公司的发展方向。针对政府机关的实际要求,即:系统的易用性、规范性、安全性和前瞻性、以及公司的今后服务的好坏等方面的要求,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首先,资兴市政府对锐翔协同OA系统的技术功能,以及产品的设计能否满足他们的要求,进行了细致和对比和研究。 其次,他们又对锐翔协同OA的安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方面的测试。通过与多家公司的对比之后,其对锐翔产品给予很高的评论和肯定。 最后还对我们的售后服务和系统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考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试用和评定之后,才使锐翔协同OA系统能够入驻资兴这个美丽的城市。 项目实施 2005年10月20日,在大连锐翔科技和湖南地区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锐翔协同OA 系统正式的走进了资兴市政府的日常办公中来。使用初期OA系统就以其采用的java平台的技术优势以及合理的J2EE架构,强大的工作流引擎Think-flow和Think-form表单技术,很快赢得了许多用户的好评和青睐。 资兴市政府的工作涉及了所有的政府机构和部门,以及下面的一些乡,镇政府等等,共计108个部门,单位和城乡政府,目前共计165余名用户。锐翔的Think-flow引擎引导的工作流系统可方便定义了多个应用库,并可设定其访问范围,这一点在资兴市政府充分发挥了其优势。诸多的流程性事务如:市政府发文办理主要流程;市政府收文办理主要流程;市委、市委办发文流程;市委、政府或市委办、政府办共同发文流程等流程全部纳入OA系统。由Think-flow进行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系统正式运行后,共设置了11个流程库,定义了200多个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一个流程库: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目录 案例I: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案例 (1) 1、案例描述的是个什么类型的企业? (1) 2、应用信息系统的作用及意义? (1) 3、企业的规划目标及战略? (2) 4、画出企业的组织结构图? (2) 5、信息系统实现所采用了什么样的硬件、软件技术? (3) 6、画出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图? (4) 7、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有几个、各子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4) 8、利用此系统实现的效果评估? (5) 案例H :沃尔玛:“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6) 案例川: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 (6) 案例W:通用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7) 案例V :沃尔玛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8) 中创软件推出的“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平台解决方案”,是基于中创软件自主创新的中间件技术,依托15年的金融应用开发背景,针对金融信贷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发展需求推出的,依据该方案,中创软件在交通银行成功实施了“交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简称CMIS)”,主要实现一个适合前台、中台、后台操作的信贷业务处理平台,建立全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1、案例描述的是个什么类型的企业? 交通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现为中国五大国有大 型商业银行之一,属于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2、应用信息系统的作用及意义? ⑴应用信息系统作用: ①实现信贷管理涉及的业务流程,绝大多数业务流程都需要经过多级业务管理部门进行处理,业务流程复杂且流程跨度比较大; ②面对银行的金融信贷策略都会受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信息的变化等因素

影响,这些外因加上银行内部机制调整等内因,都可能导致信贷审批过程的变化,实现交行信贷业务流程的随需而变; ③交通银行的台帐、风险管理、放款中心等业务系统都有大量的报表,该系统能够快速、灵活的展示这些复杂的中式报表。 ⑵应用信息系统意义: ①增强快速响应信贷流程变化的能力,提升业务服务质量; ②实现系统中大量信贷报表展现功能,对复杂信贷业务数据报表进行灵活定制和展现; ③通过采用构件化开发方式,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系统投资。 3、企业的规划目标及战略? ⑴企业规划目标: 交行的目标是“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一是要求加快国际业务发展、做强海外机构、完善海外网络,建成“以亚太为主体,欧美为两翼”的国际化经营网络,成为国际业务优势明显、经营管理水平向世界先进银行看齐、活跃于亚太地区的国际一流银行。二是倍增计划的实施,即3?5年内再造一个交行,实现总资产和利润的倍增。 ⑵明确的发展战略 面对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日趋刚性的资本约束和逐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于深化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发展已经迈上新的历史台阶,交通银行从2005年开始实施管理和发展的战略转型。2008年,我们经过全面分析讨论,在承继交行既有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转型系列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 “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目标,充分考虑了交行在国际业务领域和综合金融领域多年经营的先发优势,延续了交行不断推进战略转型、强化财富管理业务导向的一贯方针,保证了战略的协调性和延续性,为交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更加清晰的路径。

信息化实施案例分析

引言 (1) 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信息化实施案例分析 引言 “累了,困了,喝红牛!”这句冲劲十足的广告语让红牛饮料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那么,红牛“累了,困了”,又“喝”什么呢?还是让我们先从红牛的信息化之路说起。 存在的问题分析 ——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软件系统、企业全面信息化的关系如何? 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1995年,"红牛"进入中国,并借助于媒体和推广,使得红牛品牌在短短时间内就家喻户晓。为配合全国行销的需要,红牛公司组建了以北京总公司为中心、由20多家分支机构和500多家大型经销商构成、覆盖全国的大型行销网络。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红牛的领导层发现企业的现有模式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步伐。 首先,问题来自于信息传递滞后,由于工具的限制,红牛全国市场统计数据上报到总部的周期,基本上需要一周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现代商业竞争,速度是制胜的关键,尤其是饮料行业,生产销售受到天气、季节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大,要求企业能够及时灵敏的对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控制和回应。于是及时准确的了解全国财务和业务的信息并及时的做出调节和控制,就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其次,库存资金的占用,由于市场销售变化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为了防止断货,几乎每一个节点上都要有十几万、几十万的备货,而全国整个分销链上的几十个节点的备货所占用的资金量就非常庞大,严重影响了整个企业的资金流的运作。 第三,销售通路对于饮料企业来说,不夸张的说,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环节,随着红牛分销网络的不断扩大,如何管理好各级分子公司,使总部的政策得以贯彻执行,如何对分销商进行有效的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规范管理和协作。 这一些问题必须要解决,如何解决,靠原先的核算型软件系统肯定不行,于是,红牛的决策层果断的决定,选择一家企业信息化的合作伙伴来共同规划红牛企业全面信息化的工作。 项目决策的选择 ——软件采购方案选择的理由

工程管理信息化案例

工程管理信息化案例

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0 年 5 月,是四川省重要国有骨干企业、省政府重点培育的 30 家“迅速做强做大的大企业大集团”之一,集团主业为建筑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具备“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能力。集团公司直属分支机构(含境外)23 家,所属子公司(含企业、事业单位)24 家。 四川华西集团的信息化是随着整个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并随着近年来企业加大投入而逐步走在全行业信息化前列的。2006 年,四川华西集团正式启动了新阶段下的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是国内建筑行业第一家严格按“规划咨询、监理、建设”的规范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咨询规划单位为华西建团规划了“一个协同,两套体系,三层平台,九大应用”的蓝图,并由监理单位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进度、投资等进行全程控制。 一、主要内容与架构 华西集团管理信息化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主线,以运营管理为支撑,实现华西集团工作流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华西集团各级单位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华西

集团经济效益,提升华西集团核心竞争力,实现华西集团十年“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华西集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是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消灭信息孤岛,打通华西集团的数字神经,为企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华西集团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管理现代化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即实现战略决策科学化、经营过程可控化、信息管理网络化、事务办公自动化和执行效率高效化。 图:华西集团信息化具体架构 具体包括: * 建立华西集团从“决策层→管理控制层

→业务操作层”自上而下的全透明集团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集团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手段与依据; * 建立华西集团管理业务协同平台,对集团人、财、物、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促进集团→分子公司→项目部更好地沟通与协调,满足集团及时管理的需求,使集团的整体运作能力及整体对外响应能力获得提高,强化集团执行力; * 建立华西集团高效的项目管理平台,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完善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手段,进行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及差异分析,辅助华西集团提高成本核算及控制的能力,降低集团整体运营成本; * 建立华西集团统一的风险监控平台,加强异常和重大事项的监控与反馈机制,帮助集团更有效地对分子公司及项目部进行监控,降低集团整体运营风险。 根据华西集团当前的状况以及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华西集团管理信息化总体架构概括为“一个协同,两套体系,三层平台,九大应用”,见图。 一个协同:建立华西集团具有全局性,可扩展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应用案例

MIS应用的成功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是1993年以原北京市燕京啤酒厂为核心发展组建的国家二级企业。燕京啤酒集团现拥有总资产50多亿元、员工12800人,占地220万平方米、年产销能力超过160万吨,燕京啤酒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啤酒行业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之一。燕京啤酒集团是国家经贸委重点支持的520家大型企业之一,下属拥有控股子公司(厂)十六个。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为燕京啤酒)是燕京啤酒集团的上市公司,2000年燕京完成啤酒销售量14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9.2亿元。一个企业的成功固然与其生产技术息息相关,然而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否真正给企业带来效益,良好的技术只有与优秀的管理思想相结合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大规模的企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依赖于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信息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思想的体现。 燕京啤酒集团在经过一系列决策后决定引进MIS,并聘请了专家进行评估、测试和后期调试,最终形成了现在使用的适合燕京啤酒的MIS。燕京啤酒MIS主要由财务系统、销售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和存货管理系统等构成。经过不断调整和测试,现在使用的MIS成功在燕京啤酒“生根发芽”并为燕京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二、MIS在企业中的作用 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 1、硬件应用 由于燕京啤酒公司财务、销售、仓库等部门位于不同的办公楼,办公楼之间相距上千米,为了便于各部门实时传递信息,加强对各部门的管理和监控,需要在公司厂区内建立一个内部网。 2、软件应用 销售管理系统包括销售开票、送货管理、运输费管理、结算管理、退货管理、退变质酒管理等模块,存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包装物周转管理、扎鲜啤酒桶周转管理和产成品库房管理等模块,财务系统主要包括总账、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应收应付管理、UFO报表、现金流量表、财务分析等子系统。各模块之间实时传递信息,完全实现了销售、财务信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I沃尔玛:“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1991 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 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 年 5 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 年销售额高达673.4 亿 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 亿多,超过了1992 年排名第一位的 西尔斯(Sears) ,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 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 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 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2006 、2007 、2008 、2010 年 4 度跃居世界500 强榜首。 一、沃尔玛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 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 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 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 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 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 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 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 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正 如沃尔顿所坚持的:“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 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 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 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沃尔玛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购买第一台计 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1969 );存货管理系统 (1969 );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 ,POS )系统(1973 ); 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1979 ),初期投入1600 万及60 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 节省电话费1000 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1980 );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1985 ); 通过Retail Link 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 ,1993 ),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 3 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1996 );店内的广告采用沃尔玛的视频网络(2000 );第二次启动电子商务网(1999 );

管理信息系统联想案例分析

标杆的联想 联想并购IBM笔记本业务一下跃入世界500强的行列,成为国内企业真正意义全球化的开路先锋,许多国内企业在暗自思索:这是否是一条可以效仿的捷径?三星最近在全球市场的抢眼表现,成为许多国内企业心中的标杆。这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联想能否成为下一个三星? 为了找到答案,必须近距离地了解联想。离联想越近,信息化的味道就越强烈。过去,联想靠信息产品起家,成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之一,信息化功不可莫,联想也因此获得“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最佳信息化战略奖、最佳ERP应用奖”;未来,致力于提供最新最好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联想,自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所以,我们不禁好奇信息化和联想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 从“两点理由、三层理论”说起 为何要从“两点理由、三层理论”说起呢?因为这是联想对信息化的态度。在与信息化的交往中,联想对“两点理由、三层理论”始终忠贞不渝。如果你说这有点“教条主义”,但确实是联想信息化历程中的深刻领悟,是联想信息化的核心。 决策的信息化 流程的信息化 数据的信息化 图1 联想信息化的“两点理由、三层理论” 抓住这个核心,我们就可以摸清联想和信息化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脉络: 1994-1996 联想和信息化的磨合 这个时期的联想业务发展比较快,原有的管理方式使联想感到力不从心。而那时的国内,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还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

那时联想的信息系统应用可以用“分散孤立”形容。业务部门根据各自的需要,建立了40多个系统,信息孤岛严重,难以集成。比较典型的是财务管理和业务严重脱节,信息口径不同,信息真实程度令人怀疑,信息严重滞后(一般滞后1个月)。因为支持数据不准确/矛盾,难以支持决策,造成的后果是管理效率低下,导致管理失控。 原来,联想和信息化之间从一开始并不那么亲密无间。在这一阶段联想还只是把信息化当作可以利用的工具,两者之间还只是一种“利用”关系。从而造成了刚才所说的种种后果。 当然吃一堑长一智。联想总结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点理由:信息化能够帮助我们加强管理和控制、减少漏洞;和第一层理论:数据的信息化。联想已经意识到如果再以这种关系维持下去,联想和信息化只能分道扬镳。 1997-2000 联想和信息化的重塑 面对这样的困境,联想高层拿出了置死地而后生的气概,决定彻底打破原来与信息化之间的利用关系,重塑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联想决定实施ERP,对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联想为什么要选择ERP呢? 联想实施ERP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战略考虑: ?集团业务高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联想从1984 年20万元、11人起家至1997年步入高速发展期,从1994年到1998年,公司的 销售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3%以上。联想原来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已经不能 适应业务高速增长的需求。 ?国内外竞争加剧,实施ERP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联想的整体战略需要管理信息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按照联想集团规划的目标: 联想2000年要完成30亿美元营业额,到2005年要完成100亿美元营业额,进军 世界500强。加强企业管理的内部管理,使其尽快实现规范化和现代化,早日与国 际先进水平接轨,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唯一途径。 联想决心借助ERP把与信息化的关系重塑为“管理”关系,这不仅解决了现实的问题,而且也适应联想的发展。 联想把ERP摆在生死存亡的高度,一把手亲自树起ERP大旗。联想的ERP实施从1998年11月9启动大会开始到2000年1月5日正式上线,经历了1年多时间,应该说是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风险和调整都不少。 从咨询公司德勤与实施商SAP之间的商务危机导致的项目停滞,到项目主导部门的转型,再到项目实施范围和总体计划的调整,项目每一阶段计划的调整,每一步都充满着风险和抉择。但联想每一步都能化险为夷,联想靠的是什么?从“商务危机”事件中,你也许能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