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
舌尖上的中国赏析

《舌尖上的中国Ⅱ》赏析

肖秋蝉

摘要:即使介绍的食物可能不会引起吃货们的蜂拥,影片也没有着重介绍某一种美食,而是巧妙的把食物

和人联系在了一起,把故事藏在美食背后,在介绍美食时,把勤劳、善良、质朴、真实、自然的情感串联

在一起,强调每一份食物的来之不易,而比这更加不易的是深深的感情。

关键词:美食、人文情怀、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英文名叫《a bite of china》, 字面义是"吃一口中国"。可以说这是外国友人对此片直白而粗暴的概括,亦是对中国千年文化孕育出的中国特色美食的肯定。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吃,从来都是是中国人的信仰。

这部片子是通过中国美食,讲一个关于民族国家的故事。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总

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带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中国的食材里,可以同时品味到柔和刚这两种境界:火候的打理、作料的配比、刀工的精妙、色香味的掌握、祖传秘籍的运用,甚至在捕捉和训化微生物的猎物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所以,正当都市小清新们被法餐日料折服的时候,暮然发现天朝菜才是神一般的存在。

将《脚步》放到第一集恰如其分。人类和食物之间本就存在着一种朴素的哲学,人类

的脚步往前伸一丈,找到食物,舌头将食物包裹往回缩一寸,脚步和舌尖就像是装在人类身上的一个自动弹簧,在神秘的大自然里无时不在的压力才会让人类满足欲望的弹力更加强劲。第二季的第一集即可看出,弱化了食物烹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而强化了寻找美食之路途中的艰辛和满足;食物的直接刺激被有意省略,而食物的情感互动被渲染与烘托。

除了养蜂人夫妻和出海打渔夫妻略显重复的表达着爱情的真谛以外,西藏林芝为了读

大学的弟弟儿冒险去爬高树取蜂蜜的兄弟情、麦客出去收麦子时的同事情、为女儿读书学会捕捞跳跳鱼的父女情、留守儿童和回家半个月父母之间的亲情、归国华侨的乡情,都找到了适合的食物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纽带。我们的美食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酥油蜂蜜是兄弟之间的滚烫而粗糙的甜蜜,雷山鱼酱是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泉州萝卜饭是深埋心底的召唤与渴望……

看的出受篇幅的局限,太多的美食都一闪而过,而不停穿插的镜头的密集以及特写的

频繁使用也让我们看到了第二季节目对于素材的精心准备,也就是得以露面的美食大多已经

经过导演们的一轮轮海选中的删选,同时入选片子中的主人公更是经过了精挑细选,因此观众心里看着看着竟然有一种催泪的效果。一道道美食更像是一只只放大镜,将观众心里偶尔流露的情感经过相同经历的主人公得到镜面的映射,将观众心里潜藏的情感通过美食的传递得到放大镜的扩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生活的冯培,生活在都市的人们也早已忘记了五谷杂粮浸透在人间烟火的情谊。看着舌尖2中流淌过的平凡的美食,比如第一集中的豆花,第二集中的煎饼,第三集中的炒螺丝。这三样食物,就是最普通的,最家常的一种食物,然而包含着人们浓浓的思念,这样简单写意的表达直透人心。

在“人”的设置上,是第二季的一个突破,只注重把美食的具象上升到一个精神层面。比如令人震撼的第二集。挂面,我生活的地方并没有看见过制作的情景。挂面老人,一生都在做挂面,老了做不动了,子女帮着做。提到挂面就两眼放光,看着做好的挂面那骄傲的笑容;榨油的男人,黝黑有力的肌肉,一次次身体的撞击,每一滴菜油的诞生都是一滴汗水的结晶;本帮菜的大厨和传人,瑶族的糍粑……在机械化工作的今天,他们一直坚守着传统的手工艺,延续着传统的香火,那份坚持散发的力量和荣耀是值得敬畏的。即使介绍的食物可能不会引起吃货们的蜂拥,影片也没有着重介绍某一种美食,而是巧妙的把食物和人联系在了一起,把故事藏在美食背后,在介绍美食时,把勤劳、善良、质朴、真实、自然的情感串联在一起,强调每一份食物的来之不易,而比这更加不易的是深深的感情。冥冥之中,让勤劳坚毅的财富流传下来。

中国人在乎吃吗?在乎,否则就不会有如此灿烂的中华美食。中国人在乎吃吗?不中,有多少人到了饭点只是胡乱的扒两口然后又忙碌起来。这就是中国人,矛盾的中国人。

在网络上,有人批评道:舌尖讲述了太多人的故事而忽略了美食本身。而我却不赞同这种说法。纪录片的名字已经告诉我们,舌尖上的中国,影片的重点不仅在于舌尖,更要突出的是中国。这是不仅是一部传播中华饮食的纪录片,更是传播与传承中国地方传统文化与智慧,给予各地中国人共鸣、认同与自豪感的纪录片。我们不能抱着只是美食节目的想法来欣赏着部巨作。其极具人文关怀,除介绍食物与烹饪外,借食述人,饮水思源,给予食物最初采集者极大的尊重。

《纽约时报》有一次说起优秀纪录片的评判:“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使命感。改变事物的状态,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过程,唤醒大众去注意自己生命中值得深思的层面,都是它们应尽的义务。”站在这个角度重新审视《舌尖2》,似乎能看到其中包含的足够诚意。当第一季立足美食角度,小心翼翼的尝试触及传统文化和民族气质,而收获满满的喝彩时,它有理由在接下来的第二季做出突破。

该片吸引人们静静欣赏的另一个理由便是它的旁白部分。旁白,是一种说明性、禅师性的语言,不是影片中人的动作产生的反馈行为,不承担塑造人物性格的剧作职能,只是剧情发展的一种辅助手段,它通常可以是剧中人“第一人称”的主观视点出现,也可以用剧作者“地第三人称”的客观视点出现。而该片旁白用词考究精致又不脱离群众,雅致的非常舒服却不觉得高不可攀。在适当的配乐下,男音缓缓响起,观众在一瞬间便被带入这奇妙的美食王国。

相信很多人在品味《舌尖》时,都会有莫名的感动。它何以一次次打动我们呢,我想感动处就在于此片传达出的对手工,对传统的尊敬和呼唤。中国人传统的行当,传统的娱乐生活。传统的家庭,从美食中解析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中国人的坚韧,中国人的热爱,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人情味儿,中国人的辛劳,中国人的乡愁,看了之后就想赞叹一声,“对咯,这就是中国!”所以本质上,它决不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而是细腻含蓄地借助美食讲述中国大地上,中国人的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拍摄地多选在农村而不是都市,因为这些地方最真实的保留传统中国特色,也最能反映生存与食物之间美妙又复杂的联系。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元曲、京剧,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才知道,原来美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说实话《舌尖》里的食物本身对我的诱惑性并不是很大,那些来自深山里来自草原上的陌生食材和粗粝的加工方法,对于我这个生活在临海小城市的人来说没有太多的共鸣。这也印证了里面反复强调的那句家的味道。我们对食物的眷恋,多是对于家,对舌尖上的记忆的眷恋。但这并没有减损《舌尖》作为一部纪录片的温度和情怀。而且,它确实也让我感动和垂涎。神奇的是,让我嘴馋的并不是画面,而是隐藏在画面、旁白和配乐之后的生活化的背景音:刀切食材“笃笃笃”的声音、锅子里食物“咕噜咕噜”沸腾的声音、锅碗瓢盆“乒乒乓乓”碰撞的声音——它们让我想起母亲的厨房。只要这些声音响起,就意味着母亲即将把热腾腾的好菜端上桌。食物是魔法的产物,魔法师是否用心,食用者往往在观形、闻香、吃味时就能感受得到。

引用《舌尖》的一段话:人类组织家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合理地生产和分配食物。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尽管千门万户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痛苦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