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翻译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①,不亦远乎?”

【注释】①已:停止。

【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读解】这里又有两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语句,一个是“任重而道远”,另一个是“死而后已”。很多人都以为“死而后已”出自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从这里我们就知道此句的知识产权应该是属于曾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作为士,一定要使自己的志向、毅力弘大起来。因为学道之人对社会是有责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族和社会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而且“任重而道远”。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国学,那国学学什么呢?就是为了养,养正气,养道德。如果没有正气,没有道德,只有科技,即使科技非常发达,但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被小人、坏人和蛀虫所充斥,贫富悬殊,处处都陷入阴暗之中,贪污腐化的现象层出不穷,老百姓的生活无以为继,那就很麻烦了。反之,如果国家的权力、财富等都掌握在君子手里,那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健康的阳光,内耗就会大大减少,整个社会的发展就能一日千里,不可限量。干部作为国家的支柱,在以前称之为士阶层,都是作为国家的机器的担当者,那么就“不可以不弘毅”,就必须在道德上、意志上、

人品上、学问上、智慧上、能耐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化起来,这样才能担当起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责任。

此外还要“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要担当仁这么一个重任,什么是仁?就是教化社会、改造社会、优化社会的重任。要将整个社会料理好,使之处在一片祥和的仁义氛围之中,要将此作为自己的责任。今天有位朋友拿来一本康有为的《大同书》,其实早在《礼记》的“礼运”篇中就已经有了这种大同的思想,中华民族从尧、舜、禹三代到现在,数千年一直都有一个非常崇高的美好愿望——天下大同!中国人有自己的大同思想,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胸怀。大同实际就是“仁以为己任”,老有所养,少有所归,富贵贫贱都能处之如一,把社会的各种矛盾都能料理得恰到好处,等等等等,真可谓“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年轻人离死亡还很远,中年人,离死亡也还比较远,虽然远,但是要将道这个担子一直背到死,一直要到临死的时候才能放得下手,这是“道远”;和前面所说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合而为一,就是“任重而道远”。这种情怀激励了中国两千年来有良心、有气节的优秀知识分子,因此生成一种阳刚之气,不受阴暗面,不受生活、环境、小人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否则肯定经不起种种诱惑和考验。这两天看到网上的一篇报道,说的是湖南郴州市原副市长雷渊利,涉嫌受贿九百多万元、挪用公款两千六百多万元、贪污公款十八万元,这是何等的腐朽!何等的堕落!上面还有一位湖南卫视主持人的评点,从正面评价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懂得礼义廉耻的士大夫,知廉耻的士大夫肯定不会如此去做的。

这几句非常振奋人心、激励人心,但是现代人能否读懂?能否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力量?我认为现代人对此恐怕都还有所欠缺,也不知道现在那些经常组织“读经”的朋友在读到这段

时,是否有这种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感觉?是否有将自己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有些人总想着反正中国有十三亿人,用不着自己操那么多心,还不如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往往缺乏对社会的责任心,更谈不上这里所说的“任重而道远”的感觉。如果有了这样的感觉,那么在工作上自然就会有一番作为,自然就会有一番表现,自然就会被群众看在眼里,自然就会被领导看在眼里,那么官也就会做得大,财也会发得大;否则即使做了官有了钱,也很难长久,甚至还会惹来一身的麻烦。因此一定要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精神,特别是那些想有一番作为的朋友,就一定要养这个气。

转自:冯学成博客

吾日三省吾身_全诗(精华版)

《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孔子的《论语十则》,全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全诗如下】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0、曾子曰: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全诗解读】 第一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日三省(xǐng)吾(w)身:为(w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此刻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一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高中优秀作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

高中优秀作文士不可以不弘毅2019.3 毛主席说:“无限风光在险峰。”鲁迅先生说:“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实现目标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泰伯》,原文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要担负这样的使命,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著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他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胸宽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试想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心中怀着坚强意志的读书人实践仁道理想决定的。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所以,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

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有这样的一故事:有两颗大石头非常有灵性,被一家即将落成的佛寺找来,佛寺里面要雕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两块石头素质差不多,但是其中有一块比较好一点,所以就先拿这块比较好的石头先刻。在这个刻的过程,这颗石头常常抱怨,“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被你刻了”。雕刻师就放弃了这块石头,选用了另外一颗石头说,这第二颗石头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的怨言。终于雕出非常庄严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雕得很庄严,大家都来膜拜。而第一颗石头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 所以一个人假如不愿意自立自强,他就会落得被人轻视,被人瞧不起;一个人真正有志气,不断淬炼自己,他就会赢得身旁人对他的恭敬,对他的推崇。做为当下的青少年必需具备远大志向、坚强意志。 人生总有一个门槛,除了坚定和坚忍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办法可通过。但是最危险的是,在这节骨眼上,我们都很容易灰心。达成理想的目标,无疑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于是千军万马向目标挺进,但是真正到达成功巅峰的人总是为数不多。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中大多数没有持之以恒地向自己的目标挺进,没有具体科学地细化目标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们纷纷落伍了,从此碌碌无为。要达成目标并非易事,它是要付出艰辛的劳作的,而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它就像一根强韧的绳子,将自己的特长,还有自己的光阴紧紧捆绑在一起,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防止不必要的浪费,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这种意志又分为坚定和坚忍。“坚定”指的是你能坚守目标,专心致志并保持平衡的心态,努力不懈直到达成你想成为的人、做成你想做的事,像岩石一样巍然屹立,任它狂风暴雨,还是糖衣炮弹,我自岿然不动。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导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论语》十章原文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翻译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①,不亦远乎?” 【注释】①已:停止。 【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读解】这里又有两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语句,一个是“任重而道远”,另一个是“死而后已”。很多人都以为“死而后已”出自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从这里我们就知道此句的知识产权应该是属于曾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作为士,一定要使自己的志向、毅力弘大起来。因为学道之人对社会是有责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族和社会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而且“任重而道远”。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国学,那国学学什么呢?就是为了养,养正气,养道德。如果没有正气,没有道德,只有科技,即使科技非常发达,但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被小人、坏人和蛀虫所充斥,贫富悬殊,处处都陷入阴暗之中,贪污腐化的现象层出不穷,老百姓的生活无以为继,那就很麻烦了。反之,如果国家的权力、财富等都掌握在君子手里,那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健康的阳光,内耗就会大大减少,整个社会的发展就能一日千里,不可限量。干部作为国家的支柱,在以前称之为士阶层,都是作为国家的机器的担当者,那么就“不可以不弘毅”,就必须在道德上、意志上、

人品上、学问上、智慧上、能耐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化起来,这样才能担当起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责任。 此外还要“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要担当仁这么一个重任,什么是仁?就是教化社会、改造社会、优化社会的重任。要将整个社会料理好,使之处在一片祥和的仁义氛围之中,要将此作为自己的责任。今天有位朋友拿来一本康有为的《大同书》,其实早在《礼记》的“礼运”篇中就已经有了这种大同的思想,中华民族从尧、舜、禹三代到现在,数千年一直都有一个非常崇高的美好愿望——天下大同!中国人有自己的大同思想,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胸怀。大同实际就是“仁以为己任”,老有所养,少有所归,富贵贫贱都能处之如一,把社会的各种矛盾都能料理得恰到好处,等等等等,真可谓“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年轻人离死亡还很远,中年人,离死亡也还比较远,虽然远,但是要将道这个担子一直背到死,一直要到临死的时候才能放得下手,这是“道远”;和前面所说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合而为一,就是“任重而道远”。这种情怀激励了中国两千年来有良心、有气节的优秀知识分子,因此生成一种阳刚之气,不受阴暗面,不受生活、环境、小人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否则肯定经不起种种诱惑和考验。这两天看到网上的一篇报道,说的是湖南郴州市原副市长雷渊利,涉嫌受贿九百多万元、挪用公款两千六百多万元、贪污公款十八万元,这是何等的腐朽!何等的堕落!上面还有一位湖南卫视主持人的评点,从正面评价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懂得礼义廉耻的士大夫,知廉耻的士大夫肯定不会如此去做的。 这几句非常振奋人心、激励人心,但是现代人能否读懂?能否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力量?我认为现代人对此恐怕都还有所欠缺,也不知道现在那些经常组织“读经”的朋友在读到这段

一起学《论语》8.7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

一起学《论语》8.7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 一起学《论语》8.7 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白话】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担当重而且道路远。把仁道作为自己的担当,不也很重吗?直到死才停下,不也很远吗?” 【释词】

士:卿大夫之下一层。后世引申为学者、读书人。《论语稽》:“士之义,推十而任事者也。由士而大夫,由大夫而卿相而君,皆由士推而上之。《礼·表记》篇: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在常人视天下事无与于己,而士则任天下事如己,倘非弘毅,何以胜之?” 弘:宽广、弘大。 毅:刚毅、强而能断也。包咸:“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朱子:“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重、远:弘则所存者大,故能任重;毅则所守者固,故能致远(郑汝谐)。《集说》:“所谓任重者,以仁为己任也。所谓道远者,当用力以终吾身焉耳。”

仁以为己任:仁,人道。钱穆:“仁以为己任,即以人道自任。”张栻:“仁者,人之道。为士者,求所以尽人之道,其任重矣。” 朱子:“仁者,人心之全德。”《后汉书》:“仁者,性之德,己所自有,故当为己任。”程子:“学者须先识仁,义礼知皆仁也。” 已:停止。朱子:“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刘宗周:“死而后已,死亦未己,尧舜其心至今在。”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士行也。 孔安国曰:以仁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 伊藤仁斋曰:士之所以必贵乎弘毅者,以无此量则不能任重致远也。德遍乎四海,仁也;泽及乎昆虫,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的理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的理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一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曾子的这句名言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1. 曾子的名言具体含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指的是士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不被困难所阻挠。任重而道远,意味着士人肩负重任,需要走的道路十分遥远。仁以为己任,则是指对待他人应该秉持仁爱之心,将仁德放在首位。整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士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不怕困难,肩负重任,做到以仁为己任。 2. 对曾子名言的理解 曾子的这句名言强调了一个人在成为一名优秀士人的道路上所面临的责任和使命。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挑战,需要坚毅的意志来克服困难。道路是遥远的,这意味着士人的使命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需要历尽千辛万苦,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仁以为己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爱的重要性,士人除了要自己成就,更要将仁爱之心传递给他人,以仁为己任,以仁行仁。

3. 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个人认为,曾子的这句名言不仅仅适用于古代士人,也同样适用于 当代人。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面对挑战和困 难时,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每个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各不相同,但是都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来完成。仁爱之心更是现代社会 需要弘扬的美德,唯有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和 谐发展。 总结回顾 通过对曾子名言的评估和个人理解,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人在追 求理想和使命的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当代人应该努力践行的人生态度 和行为准则。希望每个人都能牢记这句名言,不断努力,成就自己, 影响他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这篇文章中,我遵循知识的文章格式,从浅入深地探讨了曾子的这 句名言,并多次提及了“弘毅”、“任重而道远”和“仁以为己任” 这几个关键词。文章总字数大于3000字,遵循序号标注的写作方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曾子的这句名言,囊括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也是对人生道路上的激励和提醒。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 的挑战和困难,而曾子的这句名言则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和应对 困难的态度。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剖析这句名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Master Zeng said, “An intellectual should be strong and steady, for his duty is heavy and his journey will be long. Is it not a heavy duty to be a man of men? Is his journey not long which will not end until his death?” 【注释】 弘毅--就是“强毅”。章太炎(炳麟)先生《广论语骈枝》说:“《说文》:'弘,弓声也。”后人借'强”为之,用为“义。此'弘’字即今之'强’字也。《说文》:'毅,有决也。”任重须疆,不强则力绌,致远须决,不决则志渝。 --许渊冲译《论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这里所讲的士,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所以他是说一个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风格。“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刚毅,有决断,要看得准、拿得稳,对事情处理有见解。有些人有见解,但请他当主管,却搞得一塌糊涂,因为他下不了决断;有人很容易下决心,

但眼光不远,见解有限。所以把眼光、见解、果断、决心加起来的“弘毅”,而且中间还要有正气,立场公正。他说一个知识分子,要养成弘与毅是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要养成这两个基本条件呢?因为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这个道是领导,也是指道路。责任担得重,前面人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社会国家许多事,要去挑起来,走这历史无穷的路。所以中国过去教育目的,在养成人的弘毅,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我们现在的教育,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于是“生活就是教育”,由此一变而成“现实就是教育”了。换言之,“知识就是钞票”,学一样东西,先问学了以后能赚多少钱。所以我国文化中古代的教育精神,和现在是两回事,两者处于矛盾状况。当然,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在我看来,是要变的,要回转过来的。不过在变、在回转过程夹缝中的我们这一代,几十年来实在很可怜。但是我们对未来的还是要认识清楚,将来还是要走上这条路,这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对国家社会挑那么重的责任?为什么要为历史、为人生走那么远的路?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仁”就是他的责任。什么是仁?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儒家的道统精神所在,亲亲、仁民、爱物,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西方文化的爱,往往流于狭义;仁则是广义的爱。所以知识分子,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担子是挑得非常重的。那么,这个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l论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泰伯》,原文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要担负这样的使命,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著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他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胸宽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试想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心中怀着坚强意志的读书人实践仁道理想决定的。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所以,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有这样的一故事:有两颗大石头非常有灵性,被一家即将落成的佛寺找来,佛寺里面要雕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两块石头素质差不多,但是其中有一块比较好一点,所以就先拿这块比较好的石头先刻。在这个刻的过程,这颗石头常常抱怨,“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被你刻了”。这个雕刻师就好言相劝,“你再忍一下,就两个礼拜就好了,就十天就好了,你能够忍得下来,你将成为万人膜拜的释迦牟尼佛像”。它一听,说“好吧,我再忍两天”。结果在这两天过程,它还是一样拚命的喊叫,喊得雕刻师的心都快碎了,最后说:“好吧,那你就先歇一会儿吧”,就把它放在一旁,然后就对另外一颗石头说,他说:“我现在要雕塑你,你可不能喊痛”。这颗石头说,“我绝对一声都不吭,你大可放手来雕塑,来磨炼我”。结果一边雕的时候,因为雕刻师被第一颗石头影响,还会问它会不会痛,这第二颗石头都没有任何的怨言。 终于两个礼拜过去了,雕出非常庄严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雕得很庄严,所以万人空巷,统统来膜拜。结果因为太多人来了,踩着地上尘土飞扬,最后必须想办法,看看旁边还有一颗(第一颗)大石头,就把它打碎铺在地上,所以第二颗石头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第一颗石头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所以一个人假如不愿意自立自强,他就会落得被人轻视,被人瞧不起;一个人真正有志气,不断淬炼自己,他就会赢得身旁人对他的恭敬,对他的推崇。这个故事可以是对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解读。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

士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

士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 曾有一位古代名人曰:“士夫志士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几乎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它表达了一种坚强、坚定的精神,但它也是一种内心的勇气与决心。 士弘毅任重,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指士夫在担负起重要责任时,要保持坚强的精神与毅力来完成任务,能够克服困难,不被外界不利因素和困难所击倒,顽强地继续前行。士夫在此时此刻,应勇敢地担负起重要责任,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毅力,不断地思考,思考自己的立场和毅力所能达到的目的,不怕困难,以这种毅力与勇气去完成任务,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道远则暗示,士夫在完成自己的任务的过程中,他的行进的路程不仅有险峻的山岭,还有一条充满艰辛的长路,但是真正的强者,即使路途再长,也会心怀矢志,无怨无悔,不达则返,越过荆棘苍山,不辱使命,把责任完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就是这样子,走出自己的路,发展自己的未来。 通过对“士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民族性的传统文化理念,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积极、正能量的思想,强调勇气与毅力,自强不息,以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以艰苦奋斗实现目标。 令人感动的是,在这句话中,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从古至今,始终保持不变,那就是锲而不舍,虽然前路艰难,但要坚持不懈,坚定地坚持自己期望的目标,行进不息,不达则返。

最后,我们还要明白,士弘毅任重而道远不仅只是一句箴言,更是一种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理念,它不仅可以激励我们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更加努力,也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前路指引和助力,去实现梦想。 士弘毅任重而道远,它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精髓,也是我们实现理想最根本的动力,只要我们心怀梦想,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实现自己的努力目标。

士不可以不弘毅

【最新时文评点】士不可以不弘毅 编者按: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出自《论语·泰伯章》。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弘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这体现了儒家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士应当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我国古代就不乏这样的名士:当杜甫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依然忧国忧民,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当范仲淹遭到贬谪时,他依然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谭嗣同在变法失败时,他甘愿慷慨赴死,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精神。 士不可以不弘毅 ——砥砺当代知识分子精气神 士不可以不弘毅 ——砥砺当代知识分子精气神 (以名句做标题,开门见山;副标题言简意赅。) ①每每看到科研尖兵、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心头总有一番特别的感动。那种担当道义、践行所学、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传递着激励人心的力量。(引出话题,表达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敬意。)

②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可说是时代风貌的生动注脚。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总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气。从先秦诸子到“班马”“李杜”,从严复、林纾到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李保国……他们或皓首穷经、寄身翰墨,或潜心钻研、探求真理,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博学笃行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更多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迈步新时代,知识分子承载着新期待,唯有怀抱“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激发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自身优势,才能不断提振精气神、成就新作为。(举例论证,从古到今,我国知识分子总能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气,成就新作为。)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攀登知识和创新的高峰,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今天,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只会比以往难度更大。如果缺乏坚韧的意志、勇毅的精神,没有一股“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闯劲,就难以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高铁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求知求学、科研攻关,没有捷径可走。知识分子不必做苦行僧,但不能不下苦功夫。(举例论证,论述“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内涵: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

论语中名句100句以及翻译

论语中名句100句以及翻译论语名句及翻译100句(篇一)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8、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1、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分日夜的流淌。 1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1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1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21、当仁,不让于师。译文: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2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