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一、新加坡组屋制度的由来与主要内容

新加坡的组屋是住房建设局造的房子。新加坡面积现在是701平方公里,人口505万,中间拿新加坡护照和新加坡永久居民的是360万,华人74%,马来14%,印度9%,其它3%,是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的一个国家。平均每户人数3.6人,人均GDP(2009年)51119新元,平均受雇人数月收入3690新元,2万人民币不到。居住政府组屋人口(2010)为82%,其中:自有80%,租住2%,新加坡的政策跟其它国家有很大不同。

组屋制度最初来自于李光耀的基本理念

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多,80%新加坡居民租住政府造的房子?最初来自于新加坡第一代领袖的基本理念,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60年代就有一个很明确的想法:要建造一个居者有其屋的社会。我自己很荣幸在1992年到新加坡后,我的老板是新加坡的副总理,我跟他做了两年,听他进过很多新加坡的早期故事以及早期政策怎么形成。

一开始已经说了,60年代新加坡是非常贫困的地方,新加坡不像香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批大陆去的公民在那里打下了工业基础,新加坡在60年代没有任何工业基础。新加坡主要的就业机构为两个:一是英国殖民地政府,二是英国的太平洋基地。

新加坡立国为1965年,新加坡的立国跟所有国家不一样,是被立国。新加坡于1965年在马来西亚联邦两会上,被要求离开马来西亚联邦,当时的李光耀向老百姓宣布这个消息时,是流着泪的,政治家一时不知道怎么才能领导这个国家生存下去,就业困难、住房困难,怎么走?他们定了非常重要的政策——打开大门,引进外资,建立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由外资提供条件。在当时反潮流的历史中(50年代、60年代经济学界流行的思想是南美洲左派经济学家的不平等贸易理论),发达国家拿着昂贵的工业品去交换中等国家、落后国家非常便宜的产品。新加坡形成的经济政策思路是自己发展民族经济,发展进口替代产品,中国叫自力更生,在这种大趋势下,新加坡被逼走出来,打开门,让外国资本家进来。

在国外企业进来时,新加坡政府成立了一个重要机构:经济发展局,就像80年代中国的招商局,到世界各地经济发达好的地方去说服那些企业到新加坡来办工厂,为了让他们在这里安心办工厂,就建立了办工厂所需要的条件,帮着他招工人,给工人培训,帮助他们找资金(新加坡的发展银行在那时兴办起来),帮助他建立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新加坡岗位局也是在这时办起来的),帮助他建立工业园区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比如说造厂房,也包括给员工提供住房条件。所以新加坡组屋政策来源,既有李光耀的想法,也有新加坡被迫的经济条件,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所必须采取的配套措施。

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

80年代,在住房条件改善、经济发展以后,新加坡新任总理吴作栋提出“国家意识形态”的概念,当时新加坡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

很快,新加坡领袖就想到了在经济发展快的同时,怎么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国家意识,所以从1984年开始,新加坡研究东方的东亚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吴作栋就提出了国家意识形态,他认为新加坡作为一个开放社会需要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主要包括四部分:1.社区高于个人。2.家庭是社会的根本;3.通过达成共识而不是抗争解决分歧;4.强调种族和宗教的容忍与和谐(Asia Value)。这4条跟组屋的发展有关,组屋发展起来以后有条件实现这样的想法。

组屋制度最初并不是新加坡政府自己发明的,组屋制度政策开始于1960年2月份新加坡成立的住房发展局。前面已经讲了,新加坡真正独立于1965年,当时还是殖民地政府,这个制度实际上是英国的制度。在19世纪、20世纪,工党想给劳工者提供社会福利,所以英国是最早建立组屋制度的国家,为老百姓提供住房制度的国家。新加坡是从英国学来的。1960年开始首先是为英国政府、英国海滨基地工作人员提供住房,新加坡政府成立后,就沿着这个措施,引进外资,给新加坡的员工提供基本住房,为老百姓住房提供基本条件。当时为了更好的完善这个制度,也提出了一些配套措施,最重要的政策是中央公积金制度,中国大部分大城市已经采用了这个制度。这个制度具体做法跟新加坡有很多不同,公积金是老百姓和雇员共同将钱存起来,新加坡主要解决退休金问题、住房问题、医疗保险问题、部分教育经费问题。在60年代老百姓的收入水平非常低,这种情况下怎么帮老百姓买房子?当时就是用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配套。

“居者有其屋”计划

组屋制度有几个核心词,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老百姓直接向建屋局购屋,但有几个条件:1.新加坡公民;2.年龄至少达21岁;3.必须组成一个核心家庭单位;

4.每月家庭总收入不超过8000元;

5.不得拥有任何私人产业。这是核心制度里的第一种。

核心制度中的第二种是,在公开市场上利用房屋津贴购买转售组屋。条件如下:1.新加坡公民;2.年龄至少达21岁;3.必须组成一个核心家庭单位;4.每月家庭总收入不超过8000元;5.不得拥有任何私人产业;6.必须是首次申请家庭者,即不曾直接向建屋局购买组屋或享用过有任何房屋津贴;7.可获得4万元津贴(购买的房子靠近父母住的地方),或3万元。

新加坡政府鼓励老百姓和他们的父母住得比较近,这样可以照顾的父母,以传承华人的家庭观念,这种情况下会增加1万元津贴,即4万元。

核心制度中的第三种是:在公开市场上不利用房屋津贴购买转售组屋。条件如下:1、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2、年龄至少达21岁;3、必须组成一个核心家庭单位;4、无收入顶限;5、可在某些条件下拥有私人产业。

新加坡还有其它的做法,比如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新加坡开始允许私人发展商设计、兴建与销售组屋。购买该租屋条件是:新加坡公民;年龄至少达21岁;必须组成一个核心家庭单位;每月家庭总收入不超过8000元;不得拥有任何私人产业;合格的首次申请家庭可申请房屋津贴,而第二次购屋者无

须支付转售费/溢价。通过这个方式,使房子多元化,使房屋市场有更多的竞争,让老百姓居住更好的房子,这是一种变化。

另外一种变化,是为了帮助老人,允许给老人专门提供小型公寓。另外一个计划是专门给低收入者更多的机会。还有一个计划是为了提高家庭凝聚力使更多的子女住一起的购屋计划。单身新加坡公民计划,允许在35岁或以上者购买房子。因为从90年代后,新加坡慢慢出现了单身人数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些措施使任何一个新加坡公民以及任何一个新加坡永久居民者,很容易就能买到房子。我刚才说到我于1992年来到新加坡,第一年没有拿到永久居民,我是1993年10月份拿到永久居民的身份,11月份就买了房子。1992年去时收入很低,朋友建议我买新加坡的组屋,当时我无法想象像我这样的人能够有条件买房子,但按照他们的提议,按照新加坡政府的政策规定,一个月不到我就买了房子,当时买的是新加坡市场上的二手组屋,四房式的,将近100平米,市场价是20多万新币。买这个房子时,中间有1万必须付现金,即房子的评估值。12万可以从公积金里面借,我当时年龄比较大,是老人了,从公积金里面借,还有7万就从新加坡的华夏银行借,借了12万公积金,是从我每个月上交的里面扣,这不影响我每个月的实际收入,在银行里借的款,当时市场利息为6%左右,按当时的利息,每个月还款1200元新币。按照这种购房办法,我只要每个月付当时市场购买房子的租金,12年以后就完全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当然从90年代到现在,房价不断涨,同样的房子市场上已经40万左右,但制度继续存在,对新加坡本国人来说,房价涨对他们能够买房子能力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我这里列了2009年的房价和购房者的付款情况。

转播到腾讯微博

从这里面可以看到,购买这几类型房子的,每个月分期付款所要还款的钱,按照他们的公积金付,对他们的实际收入没有影响。这里面特别用了国立大学东亚所一对年轻夫妇2010年买房的例子(丈夫在东亚所工作),他去年在盛港买了4房式一手房,房价21.6万元新币;10%首付(按柜金):2.16万元,其中50%可使用本人的公积金存款1.08万元,实际需要首付1.08万;其他可全部使用公积金贷款,年利息率2.6%;贷款年限65-买者年龄(最多不超过35年);

如以35年计算,每月公积金还款600-700新币,夫妇俩人每人承担300-400新币的公积金还款,每月不需要从实际的工资收入中支出。这样的制度,在新加坡买房非常容易。

二、组屋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

转播到腾讯微博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居者有其屋”计划

每年新加坡在市场上所需要的组屋是2万多,到后来就很少;居住在组屋里面的人数,新加坡居民比例在这个表中可以看到,1995年到2000年最高,已经达到86%,由于新加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一部分人慢慢从组屋里出来买私人房子,比例从2002年以后慢慢降低,到现在(2008年)只有82%。

转播到腾讯微博

建屋局修建和售出的居住单位

建屋局(HDB)修建和售出的住房有几种规格(上图):一房式、二房式、三房式、四房式、五房式,还有公寓房。

不同的房子所付的价格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大房子、四房式增长最快,到2000年以后,增幅就停止了。首先是满足老百姓的房子,然后老百姓想要大一点的房子,之后就是更好的房子,在这个过程里可以看到,一房式、二房式越来越少,一房式房子新加坡现在不造了,二房式、三房式是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比如说在新加坡的一个清洁工,保安公司的保安,只要有工作单位,有公积金,在新加坡都能够买得起房。

转播到腾讯微博

建屋局建房屋总量91万套

建屋局建房屋总量91万套(旧的数字),组屋建的房子到去年已经超过100万套,建屋总量增长最快的四房式。

造房子的经费从哪里来?是几个方面的资金凑在一起,慢慢滚大,一开始房子的资金来源购买居住的房子;二是有新加坡的公积金局,新加坡政府会安排一部分钱借给建屋发展局;另外向银行借一部分钱;最后,买了房子者每个月要还房贷。建屋发展局利用这些钱慢慢滚,越滚越大。我在云南电视台讲课时,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是没有钱,我跟学者、主持人说,昆明比新加坡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资金要好,为什么昆明会感到钱不够。中国改革开放30年,到最近几年才想到要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而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一开始1965年就有基本思路:先给老百姓建房子,他们要求比较低,首先要求是最简陋的房子,成本比较低。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希望房子越来越好,这时候有更多的资金来满足这样的条件。中国现在困难很大,但只要政策对头,问题也只是暂时的。

在新加坡上班时间超过20分钟就很远

在住房建设过程中,新加坡对土地使用非常严格。新加坡政府比较早的就认识到造房子时,要使老百姓生活设施比较近,学校比较近,工作单位比较近,这是我到新加坡后一个比较特殊的体会。现在所知道的裕廊工业园,在新加坡那么小的地方有40多个,这40多个工业区分散在各个组屋区附近。新加坡政府土地规划时,不仅使老百姓的生活设施近,而且上班的地方比较近,这样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减少上下班的时间。在新加坡公司工作的员工,如果上班时间超过20分钟,都会说很远,这是新加坡的现象,这个现象对整个能源结合、社会安定情况非常有用,怎么做到这点?跟新加坡长期有这个思路,政府一开始有土地使用规划有关。

转播到腾讯微博

土地分配和使用密度

每个组屋区的房子住宅面积50%左右,其它面积就分配在各个设施上,这都掌握在政府手里,地怎么拿到政府手里?新加坡政府把地拿到手里比较早,1965年新加坡农耕地区比较多,但新加坡在1965—1970年过程中,让这些地方的老百姓移进政府组屋大楼,这时就把这些地拿来,那个时候老百姓不像现在有强烈的地价概念,地价比较低。中国现在所碰到的拆迁问题新加坡已经解决了,将地集中在政府手里,政府能把这些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很好的规划和分配。土地售卖计划我就不细说了。

不断改善组屋和居住条件的历史进程

新加坡的组屋完善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60年代解决住房,70年代开始加强环境,80年代要更多的管理,更多的色彩,使房子多元化,90年代更多的是整体布置。

60年代造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这一开始比较容易,但让老百姓搬出去也很难,有些老百姓住在很差的条件也不愿意搬,这些情况在新加坡也出现过。当时河水山发生大火,大火烧掉的不少房子,迫使一大批人移到组屋区。这把火是怎么烧起来的?有传言说:是人民心中放的火。这个历史事件使新加坡比较早的完成了搬迁过程,完成搬迁过程中,住到了组屋区的老百姓满意度比较高,自然而然就有带动效应。据悉,新加坡组屋房最早不够分,怎么办?大家摇号,本地区的社会活动家和居民共同执行这一过程。

转播到腾讯微博

摇号后面就是组屋(上图),房子非常简单。新加坡处在热带,房子不要求保温,能够通风就可,整个建筑材料要求比较低。此外,新加坡不处于地震区,也没有台风,这使得新加坡最初的房子造价比较低。

1968年启动了中央公积金制度。70年代老百姓要求的房子越来越好,首先要求房子大,大房子越造越多。随着区的发展,1978年建立了居民委员会,现在叫联合所,联合所这个概念最初是从中国的居民委员会概念而来,即将当地的居民组织起来,通过组屋,组屋中间形成联合所,通过联合所为居民举行各种活动,将当地的老百姓休闲活动组织起来。有人民行动党在中间吸收老百姓的意见,加强同老百姓的关系,在这中间人民行动党发现利用组屋能够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80年代建屋发展局(HDB)停止一房式和两房式组屋的建设。80年代以后,再造组屋,首先是一个区,这是淡滨尼邻区(下图)。组屋里面最底下一层不是房子。因为新加坡处于热带,底下一层比较潮湿,老百姓不喜欢,就作为一个公共住所,作为老百姓举行公共活动的地方。

转播到腾讯微博

组屋的翻新计划

1986年—1988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新的想法:让老百姓自己管理组屋,当时成立了市镇理事会,通过市镇理事会的方式管理,而不是交给建屋发展局管。

80年代末,老百姓住组屋的人数已经超过了80%多。新的组屋建得更好,对原来的组屋进行了翻新。一开始为了成本低,组屋建得简陋,大楼只有两个电梯,而且只停两层,分别是第5层和第11层。组屋翻新计划里,重要一条是将所有组屋的电梯改成每层都有。翻新计划还跟选举结合起来。新加坡每五年选举一次,选举时,人民行动党控制区承诺民众组屋翻新。反对党控制区没有条件进行翻新。利用这种资源所进行的措施,新加坡政府、新加坡的精英在发展组屋过程中,利用组屋作为他们的政治支持,赢得了选票。

从90年代到2000年,政府更重视城市组屋的漂亮,2000年以后,更注重造得更漂亮。在组屋中间都要有绿色人行通道,有绿地。组屋中间有停车场。新加坡现在是505万人口,拥车量55万。90年代我刚到新加坡时就有50万辆,这几年增加得非常慢,为什么?因为新加坡政府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措施,买车子首先要购买拥车证,购买拥车证跟投标有关,而投标跟需求结合起来,需求越高,供应量有限,就将价格提高,经济好时,想买车的人多,车的价格就非常高,经济不好时,想买车的人低,价格就降下来。最近这两年,新加坡经济好,买一个车需要人民币35万,而大部分老百姓实际上不用车,因为新加坡公共交通很好。当然拥车是身份的象征,所以新加坡设想另外一种车,即红牌车,平时不用,周六、周日用,这种车的价格比较便宜。此外,在老百姓居住区、组屋区很少造停车场,以使更多的空地留出来规划绿地。

最近10年、20年更多的是引进私人企业建房,引进新的办法,订购以后再建房,先有私人设计商投标,批准其建设政府的组屋房子,这个组屋房子由私人建筑商设计,然后老百姓去定。通过这种办法,使得建房水平越来越高。

最近提出一个新的口号:水景房。新加坡本身靠海边,造了很多水库,水景房现在造得很多。

可以看到,一开始是满足老百姓住房需求。但最近几年,已经不是中国所说的经济适用房概念,而是更好的符合老百姓要求的更高档次的房子,这种档次房子在大部分国家是开发商做,但新加坡政府还在做?为什么?我个人觉得这跟政治有关,利用这个方式赢得选票。

三、对组屋的管理、维修、服务和城市规划与发展

这其中有很多变化,最主要的是1988年市镇理事会的建立,建立以后就安排选区里面的议员来负责市镇理事会,这就跟选举结合起来。如果议员对这个地方管理得不好,下次老百姓就不选他,所以新加坡的议员非常辛苦,我每年都会看到新加坡议员因健康问题而去逝。议员每个星期四晚上要听选区老百姓反映情况,新加坡没有信访制度,但有议员接待制度,问题各种各样,但议员都要耐心

的听,不听就没有他的选票。一个议员在5年任职期间,要到每一家。议员辛苦,但收入也比较高(17万新币的月薪),中间有什么贪污腐败,马上就下台。

政府将组屋建设发展作为赢得选民的重要措施

最近的大选,新加坡已5次推延了选举日期。有朋友跟我讲新加坡是威权主义政府,但别忘了新加坡是英国留下的政治体制框架,是三权分立的。新加坡每五年一次选举,每次选举人民行动党就好象如临大敌,压力非常大,为了选举通过,议员们想了很多办法,也利用他的很多条件,甚至选区都可以重新划分。反对党说,就像球场比赛一样,我们永远不知道大门在什么地方(现场笑)。但这总是在框架里,所以老百姓才开始接受他,这样的框架里,新加坡政府将组屋建设、发展作为他赢得选民、选票的重要措施。

新加坡组屋区的硬件服务:房子的装修、清洁搞得非常好,有专业的清洁公司承包,而且有市场竞争。比如说6年把外墙重刷一次,大楼楼顶11年重新换一次,电器故障20分钟一定要到人,如果未到,维修公司就会被辞掉。

此外,住宅环境跟城市的住宅规划连在一起。新加坡82%是组屋,82%的地方变成花园城市,这个城市肯定是花园城市。

转播到腾讯微博

新加坡一水库,水景环境非常好。

转播到腾讯微博

金沙赌场(三个大楼)。有人抱怨说,没有哪个国家是将赌场作为城市地标。

新加坡的城市交通。地铁这几年发展非常快,新加坡政府规划是希望每个家庭无论到哪个地方,20分钟就能到。新加坡城市中间有电子收费卡,中央商务区都会自动收费,越是挤的地方收费越高,越是空地越低,通过这个办法,使新加坡交通非常好,但上下班时间有些地方也是非常拥挤的。

四、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

新加坡城市住宅分3大块,一块是有钱人的独立式洋房或联排式花园洋房,第二是私人公寓,第三是政府组屋。按照土地使用权分成三类:永久地契、999年、99年。组屋和部分房地产商开发的私人公寓是99年,有地的都是永久地契。新加坡政府规定很严格:只有新加坡公民或者能对新加坡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可以买到永久的房子。前几年李连杰买了这样的房子,2000多万新币。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私人房子(bungalow)的涨价(2009-2010)

涨价跟经济情况有关。我于1992年到新加坡,1992年到1997年是经济的暴涨时期,1997年是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是非典,2005年经济开始回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市场受影响,2009年回升,2009年——2010年是新加坡房价涨得最快的时期,这可以明显地看到,不同地段房价涨得不一样,有些地段涨了85%,有些地段只涨0.3%,这些情况跟中国某些城市一样,跟北京、上海不断有外人买房子一样,新加坡不断有有钱的外国人来买房。新加坡人口现在是500万,本地居民里每年死亡的人口总数是6万,新生人口4万,中间缺口2万,所以新加坡最近说要改变婚姻制度,即一夫多妻制。新加坡一直采取一个办法弥补人口,即增加一些新的永久居民和新公民。

以前允许投资移民买房子,但这几年,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有大批人到新加坡买房子,导致房价上升,这个趋势很难避免。

房价冲击影响到组屋,因为组屋并不是跟私人房子的市场完全隔开,这是两块市场,中间有一块实际是相联系的,这就是组屋的二手市场,由于存在组屋的二手市场的价格,使得二手市场价格跟着私人房子的价格逐步增加,这种增加一方面是政府希望的,居者有其屋,让老百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仅收入增加,自己的财力也增加,80%的人有房产。这个房地产价格,20万是四房式的,现在变成40万,这些分享着新加坡发展的,一方面是利,但另一方面带来的问题是对一部分人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比如说新移民,1993年我买房子时20万下来,现在40万,我买时付1万现金,现在要付2—3万现金,新移民感到压力大。

政府下重药为房市降温

每月家庭总收入8000块以上的不允许买四人房,但现在每月8000块的,两个人每人4000块,这样的家庭也再增多,这样的家庭政府不给他补贴,但他所面临的消费在上升,物价在上升,就会抱怨。看外国人买房子,新加坡人也想趁

这个机会买更多的房子,借钱投资,这很普遍。按照这样想法,新加坡政府在2009年10月份采取了几种措施,2009年10月是增加土地、组屋供给。2010年3月在需求上采取几个措施:从购买组屋到出售的最低持有时间从原来的1至2.5年,改为至少3年;另外,不允许已经有房子再买房子,通过这种方式减少购买组屋的人口。到9月份下了一个重大措施,从3年延长到5年,另外,不买房子的人不允许拥有其它住宅等。除这以外,投资移民的买房价格从150万上升到500万。采取这些措施,有钱人还是会进去,新加坡老百姓很害怕。

新加坡房地产税,是按照同样方式在市场上的租金来算的,在市场上的租金,年收入为10%。如果自己居住,就减少到4%。从2011年1月增加了3个档次。另外一个控制是资本所得税,一年内出售房子,付出售价的16%。

从最近的几次措施来看,二手市场评估值,二季度、三季度最高,四季度在下降,但降势是否稳,这很难说。世界上最近几个调查,无论是欧洲的、非洲的、美洲的都有一批人想移民到新加坡,世界上移民最好的目标地是新加坡,这给新加坡造成很大的压力,老百姓也有很多怨言。

五、组屋制度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住房制度比较

新加坡组屋住房有82%,香港45%,其它国家很少,有些国家甚至没有。新加坡买房子非常容易,住房价格/家庭年收入平均值为5.8%,每个月1000元的收入,都可以买房子,这是新加坡政策好的地方,主要特点是把住房分成两块,一块是完全的市场,一块是政府。政府提供组屋的比例非常大,特殊原因是提供组屋比例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选票,可以延长人民行动党继续一党独大的世界。但这也会带来不利的东西,一党时期延长,不满的人也越来越多。

五六十岁的老人,对新加坡政府的满意度最高,怨言最少,年轻人怨言多,因为年轻人感到不能老是只看一个党,吃一种饭,这很烦。中东的变化对新加坡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马来西亚对新加坡的影响。

新加坡的舆论,政府相对有所控制,新加坡是由一家媒体掌握,而且这家媒体是上市公司,政府持有核心股份。政府从来不管媒体,媒体自己非常小心,年轻人对此有不满的情绪。现在Facebook的流行,使年轻人也愿意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选举延期再延期,跟这种社会变化有关。此外,最近在反对党的集会上,有很多年轻人的声音。

六、成功的主要原因和值得关注的经验

我觉得新加坡的经验对中国来讲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第一,把市场分成两个,不仅是住房政策,包括教育、医疗、照顾老人的医疗服务,这些以后可能都需要分成两块市场,完全靠市场去解决永远不可能。第二,许多到新加坡去的中国官员、学者跟我说,新加坡经验对中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新加坡只是一个小城市、小地方,跟中国没法比。我非常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我说,你不要看新加坡是一个国家,看新加坡是一个城市,中国660个大中城市,2000多个县级城

市,如果有1/4、1/3、1/2居者有其屋,大家都有房子住,中国的社会将会非常稳定。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各个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中国经济发展里,非常重大的成功经验出现了一个问题,城市和城市之间都是比GDP,比就业率,比吸引世界外资的数字,比吸引世界500强的数字,但能不能改一改,比老百姓居住在这个城市的满意程度,比哪个城市更幸福。这是否值得大家思考?

李光耀曾经多次讲过这样的话:按新加坡的人口,华人占74%,华人主要来源中国南部,福建、广东、海南。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这是一块文明程度比较低的地方,但这一批人来了,给新加坡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李光耀相信中国如果有好的制度、政策,文化程度远远高于新加坡,中国人的基因远远好于新加坡的基因,相信中国会更好,谢谢大家!(掌声)

刘军宁:中国走新加坡这条路行不通

刘军宁:谢谢杨沐教授系统而深入的介绍新加坡的制度,我们在座的人可能没有几个新加坡专家,如果有的话,一只手能够数出来。今天大家抱着浓厚的兴趣在这里听杨先生介绍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我们可能想的是: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对当下的中国有没有借鉴,大家并不是想成为新加坡的专家。我是研究政治的,就从政治角度谈谈对这个事的看法。

第一,新加坡,中国人非常熟悉,这些年去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可能有很多的共识,比如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型国家,新加坡的需求跟中国大城市相比有一个大的差别是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第二,早期的新加坡住房基本是应急性的住房,在短期内满足大家住房要求,随着社会发展,新加坡住房政策这些年一步一步在发生变化。第三,新加坡的住房政策是由新加坡的政治体制决定的,这可跟中国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新加坡有法治,中国没有,新加坡有三权分立,中国也没有,新加坡有民主,新加坡的住房建设当中的廉洁基本上是靠选举的压力来保证,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这种选举压力保证廉租房、公租房建设过程中的廉洁,摇到的号都是连着的,很显然是操作的。

新加坡的制度和中国制度有一两点是相像的,有三四点是不一样的,住房政策作为政治制度产物,中国的住房制度和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不一样,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不一样。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在中国有没有实行的可能性?新加坡的住房制度是有限的市场化制度,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制度,中国跟新加坡一样,也是一个有限的市场化制度。任志强认为,市场只能够满足5%的人住房,95%的人要靠政府解决。新加坡解决的是82%的人口住房问题。中国现在一方面各大部委在秘密的分房,一方面建设部大力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可见中国也是有限的市场化住房制度,这点中国跟新加坡已经一样了,未来的趋势甚至高过新加坡。此外,中国有可能把部分城市变成新加坡吗?从政治角度来看不可能,在中国有可能把深圳变成多党选举的、民主的、法治的城市吗?不可能,因为政治制度是统一的,不可能让一个市、县先民主起来,既然政治制度不可能出现多元化,在中国也不可能产生一种跟新加坡那种政治制度所匹配的住房政策,所以我认为有限市场化的住房在中国更是这样,靠部分城市走新加坡化这条路在中国走

不通。但中国的政治上跟新加坡一样,面临越来越多的民主化压力,在住房供应上面临越来越多市场化的、政治化的、符合个人需求的压力,这两点在中国、新加坡都有所表现。谢谢大家!(掌声)

李炜光:政府的利益来自政治领域,而不是经济领域

李炜光:杨教授讲得非常好,原来我对新加坡只知其名,也知道是威权程度比较高的小国,但治理得井井有条。今天从杨先生这儿,非常清楚的从制度上了解新加坡,其中中国人占了一定比例,我们有共同的文化、风俗习惯,那个国家能做到的事,对我们肯定有很多可以借鉴的。

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第一,正式启动居者有其屋的事业之前,首先形成共识,从吴作栋开始的共识非常重要:社区高于个人,家庭是根本。这对我们的启发很大,一是在涉及到国民利益的根本住房上,每个人都会关注,在这么大的事之前,让大家统一思想,怎么统一?实际上不可能统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到组屋也有先有后,所以讲到“社区高于个人”,这时如果只是强调个人利益,或者家庭的利益跟个人利益混在一起,共识就很难形成,当时可能正好需要形成这种共识,所以提出了这么一个口号。二是也没有否认社会利益多元化,这里面将不同情况区分开,先解决哪一部分人的需要,这其中也强调了共识的差异性,有先后,有优先和后期解决的制度上安排,所以共识的形成非常重要。反观大陆的改革,对共识的形成经常采取的忽视态度,更多不是为共识,更多的是领导、决策者他们的意见、依据或者他们的想法,实际上共识上的形成就是一个民主过程。

第二,政府的职责和政府的利益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政府职责的定位非常重要,政府拿了钱、税收,首先要解决的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在所有基本的公共服务里,居者有其屋可能是最重要的,最起码要做到的一个事。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的定位一开始就是准确的,我们这儿总是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新加坡一开始踏入的河流就是正确的,政府上来就是解决居者有其屋的问题,这点非常重要,如果这点解决不了,定位糊涂的话,政府自身的改革,政府的利益在这里面就搅和得不清楚。

杨教授告诉我们,政府是有利益的,这个利益来自哪儿?我觉得是政治领域,不能是经济领域,政府在市场当中不能与民争利,政府可以追求它的政治利益,比如说选举,讨好选民,从这里捞取一些政治资源;官员个人想升迁,得想办法讨好他管理这一片区域的民众,否则政绩会打低分,对其仕途有影响。

第三,军宁先生也提到了,做到这一切的保证是民主,新加坡的民主不像我们想象的只是家族政府,其实很民主,这跟了解香港的道理一样,香港曾经也是英国殖民地,但还是有很多根子的东西在里面,有法院,花每一分钱都有预算,新加坡也这样,新加坡议员已经累成那样,虽然工资比较高,但健康更重要,但他顾不上,他必须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这就是民主。如果人民代表、社区有代表天天反映我们的呼声,或者起码让我们看得到代表每天关注我们的饮食起居、医疗要求,这一点能够做到,代表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一套民主制保证了上面两点的情形。

最后一点,新加坡的政策、理念、共识都对形成某种政策相关,金融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都是相关的。二手房市场可以减税,减到最后几乎是免税的。至于建设单位、开发公司是否有相应的税收优惠,这我不太清楚,杨也教授未涉及到。

这一切在制度上保证了它的政策、共识的形成,使得最后居者有其屋不再是梦想,而政策又保证了所有这一切的实现,这是一个整体,这四点我认为是一个整体,缺任何一环都不可,这是对我们的最大启发。谢谢!

冯兴元:新加坡经验我觉得有一点不足,房子如果再建小一点按市场价卖就行了,不需要政府补贴。

现在有请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著名的行政学专家、政治学专家,“两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明星。

毛寿龙:政府为何必须介入私益性质的住房

毛寿龙:大家好!我想说一点,住房是什么东西?住房都是自己用的,我看不出它有什么公益的性质,谁拿到房子都是自己的,谁超出拿到这个房子的权利都应该是特权,从这点来讲,冯兴元说得很有道理,要获得普遍的房子,个人必须作出牺牲。我想了一下,第一,如果不想结婚不要到新加坡去,不结婚肯定买不到房子。第二,找对象看人家工资为多少,跟你加在一起是否为8000块,有各种各样的约束。要获得这种房子,即使少付出钱,但其它代价肯定很多,在这样的国家生活肯定带来很多不方便。

住房是私益性质还是公益性质?我们完全可以说是私益性质的。既然是私益的,那政府为何必须介入呢?我的理由是涉及到很多公共资源,比如说土地,很多人称是稀缺的东西,市场是可以缓解的,但铁定稀缺的东西市场不可能缓解。有钱人将所有的资源给占了,老百姓居无定所,无家可归,饭都吃不上,这违背了人性原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稀缺资源上做出计划,稍微公平一点来分配,我倒觉得有一点道理。

关于城市发展的问题,新加坡、香港、迪拜是亚洲地区极少数因市场经济的政策获得快速发展的城市,香港和新加坡基本上是普通法的地区,而且当地的社区,基本上都是民主制度,以很强的自主治理为基础,而且当地的经济向世界市场开放,实际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在亚洲地区的桥头堡,那几个地方使得任何想在亚洲地区投资的资本家,必须到那儿去才可能获得就近的融资服务和法律服务以及人才,这些地方非常特殊。

还有重要的一点,最近几年新加坡所面临的情况和我们大城市面临的情况一样,越来越开放以后,大量的人进去买房子,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价格都上涨,使得当地老百姓获得住房的成本大大提高。香港和新加坡其它方面的福利非常差,为什么鼓励和父母住在一块,是因为父母没有劳保、社保。

对我们来讲,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不是民主的问题,而是所有城市治理所面临的强势和弱势,面对老百姓时城市太强势,面对上级时城市非常弱势。另外,城市是产业推进器,也是征税的机器,如果城市有2000多亿的税收,1000多亿给国家,还有一部分是给省里的,自己留下的可能只有三四百亿,但卖地就能卖一千二百多亿,所以真正的来源是卖地,从这里就会发现很多政策有问题。我们所有城市面临着更为弱势的人进入城市的机会,大城市、首都城市、首府城市都是只进不出,体制外的途径只能是走市场的道路,新加坡、香港、迪拜都面临这个问题,迪拜好一点,新加坡和香港在房地产领域已经相继封闭,如果封闭了,这两个地方的活力会下降,但在活力和土地之间会选择一个相对平衡的方式。

贾西津:房地产在新加坡是公共产品

贾西津:谢谢冯老师,非常感谢杨教授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我听了以后,觉得有三个层次的启示:第一,新加坡其实是把房屋和房地产作为公共产品来处理。什么是公共产品,并非有一个绝然的定义,通常会想到基本的教育、基本医疗,但实际上各国提供的公共产品不一样,美国的医疗不是公共产品,在欧洲医疗就是一个公共产品。在新加坡的制度里,实际上是把房地产、租住屋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我注意到新加坡是四个方面:教育、医疗、退休(对于老人无)、住房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在新加坡公共产品的范围是加大的,公共产品以市场化的原则提供一样的东西所产生市场化效应。

第二,尽管在新加坡房地产是主要作为一个公共产品来提供,但我们看到这种提供方式里,仍然结合了很多自由市场因素,或者自由制度的因素,比如私权,房屋不像中国廉租房一样是简单租住的,实际上是购买,相当于公民从政府的手里得到公共资源的股份,这个股份有私权的保障,并不是公有化的。第二新加坡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因素,比如说公共物品的提供有选择性,如果不通过市场机制,公共产品怎么来分配?公共产品应该是等同的均等化,这个时候如何配置,新加坡就会出现摇号等比较公平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法治基础,如果没有法治基础,在公共产品的分配之中可能产生非均等化的巨大差异。另外新加坡的民主制度。因为有民主,才有压力来保障公共权力机构是站在公共利益上分配公共产品,而不是通过资源分配谋取更多的经济私利。

第三,即使在这么完善的条件下,将房屋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并结合了如此多的自由市场和自由制度因素,但仍然可以想象这样的分配方式是否有问题?比如说作为个人会希望生活在这样的制度里吗?如果我只是安分守己的公民,按时上学、按时结婚、按时生孩子,很喜欢跟父母住在一起,有一个很稳定的工作,会认为这个制度是好的,但如果我的性格比较独特,喜欢自由职业,没有固定的收入工资,没有公积金,不是在体系内,或者想转换职业,走出体制,脱离体制,或者对外来的移民,甚至是作为国外的移居者、艺术家,社会的异端或者不太安分守己的人,就不太喜欢这样的制度,为什么?因为当公共资源大量配套于安分守己的普通公民时,相应的影响了市场本身的机制,也就是说对市场中的少数人有资源歧视,少数人在这个体制下会觉得更加压抑一些。

很有可能不利于社会的创新,这实际是在自由和安全保障之间找一个平衡。对中国的借鉴是我们这种平衡应该取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即使是完全的公共产品,未必是没有问题的。谢谢!(掌声)

冯兴元:谢谢贾所长。接下来有请首都经贸大学张智新副教授!(掌声)

张智新:组屋制度的核心枢纽是公积金制度

张智新:听了杨沐教授对新加坡组屋制度的介绍,我有两点感受:第一,新加坡威权制度的设计,确保了新加坡的威权部门以及执政党始终把解决组屋问题作为维系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核心手段,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也在思考,这样一党独大的威权政府,为什么能够把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作为政治制度来贯彻执行?我个人认为有两点:第一,新加坡是经济威权,在这样情况下始终有一种压力存在,有反对党,其要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对付反对党的压力,必须解决老百姓的需求,居者有其屋的需求最大。对外新加坡也有压力,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曾经和马来西亚合并,后来独立出来。另外,新加坡是英殖民地的国家,华人精英在受过英式教育之后,包括李光耀在内的政治家有一种政治上的职业精神,想在政治上做一番事业来维系在新加坡的合法地位。

当然,新加坡有完善的法治,尤其是高薪养贤的制度,确保官员始终执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以致不走样。

第二,组屋制度的核心枢纽就是公积金制度,这个核心是政策性金融,政策金融实质就是国家把发展福利跟老百姓共享。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尤其到一定阶段,应该将福利拿出来共享,通过有效的公积金制度让利于老百姓,当然还有土地,这也反映出新加坡制度的理念,大量的制度始终用来解决居者有其屋,少部分的政策统一市场化,这个过程中,政府不会成为城市、土地的统一经营者。我也赞成毛老师说的,不要把新加坡82%的组屋率作为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北京能够达到30%、40%,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希望。

我就谈这两点感受,谢谢大家!(掌声)

议程四网友互动交流阶段

冯兴元:评点就到这儿,现在有请在座的听众朋友自由提问,这一环节由杨子云主持。

杨子云:虽然时间已经过了,但我还是想留几个提问的机会,问题有请杨老师回答。

拆迁问题,新加坡出现得不多

网友1:杨教授我想问一下,新加坡组屋制度已经实行了40多年,早些时代的组屋面临到期的状况,那新加坡在处理组屋拆迁问题上是什么样的思路和方式?

杨沐:这个问题现在出现得不多,有的地段新加坡政府同意交给发展商重新开发,但开发的前提条件是将组屋大楼整个买下来,买下来就有新加坡的一般做法:由开发商跟组屋大楼的团体共同协商解决,这个现象出现得非常少。总体来说,新加坡现在是500万人口,土地有700多平方公里,香港是800万人口,1200万平方公里土地,但香港70%是山地,新加坡几乎100%是平地,在新加坡可以造房子的土地很多,所以新加坡政府和开发商基本上没有这个概念将现在的组屋改革掉,重新开发房子,而是利用引进私人开发商,帮助组屋更新、翻新,将组屋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这做得比较多。

贾老师讲时有个地方问我,我讲的是四个部门:住房、教育、医疗与老人照顾、老人生活,这四个都需要考虑私人市场的作用,更要考虑政府的作用。新加坡对老人的照顾非常不好,李光耀不赞成北欧福利国家的做法,李光耀跟他的精英集团赞成每个人靠自己,新加坡没有失业保险,退休金都是靠新加坡自己公积金积累起来的,政府没有帮助。新加坡老人没有中国城市老人幸福,中国城市老人只要有退休金的,现在来看都比较快乐。但新加坡退休老人退休金存下了10万、20万,但活得时间长,对后面的资金保障非常担心。两个赌场开了,经济受益情况非常好,但这也造成另外一个社会问题,一批中低收入的员工也想通过赌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意愿是好的,但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问题。(掌声)

网友2:您好!中国现在的廉租房制度能否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可能?谢谢!

杨沐:我今天所讲的是新加坡经验,不过从经济学理论一般概念可以讲一下,我认为整个世界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2000年以后,大部分新兴国家年均GDP增长到3%、4%,一大批的贫穷人口转向中等收入。从世界来看,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国家的财富、力量能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无论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都应该从新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一个世界只有让所有人安宁生活,这个世界才是稳定的、好的。(掌声)

转播到腾讯微博

燕山大讲堂第100期现场

网友3:政府提供住房有没有前提,即政府提供大部分财政资金,有一部分投入到教育、军事、住房。提供教育部分和提供住房部分,这两者利益谁会更大,中国是否需要把这份资金投入到住房,有没有这个紧迫性?

杨沐:实际上这个权力是掌握在管理社会的精英集团手里,精英集团怎么判断与资金怎么用更有紧迫性有关。从新加坡的经验来看,新加坡的精英集团非常明确,将住房作为重要的支持,是新加坡社会的基础,新加坡组屋还有一个重要政策,组屋的分配按照人和比例分配给不同人,这个政策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公共利益。

国民收入怎么分配,目前新加坡有争论。在自由市场经济里,老人、失业者能力比较差,没办法养活自己,对这样的人照顾新加坡的保障比较低,新加坡政府预算里第一项开支是军事开支,新加坡是城市国家,这么小的国家,但新加坡的军事开支占GDP百分之六点多,新加坡的空军力量一部分放在澳大利亚,一部分放在美国,新加坡的孩子都需要当兵。60年代的新加坡面临马来西亚的压力,但现在社会不同了,是否需要这么大的军费开支?这样的军事开支客观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大量掏钱更新他们的军事设备。最近李光耀出了一本书《新加坡的硬道理》,在这本书里他重新提到新加坡的最大危险是马来西亚。这个提法大部分年轻人并不支持,李光耀是伟大的政治家,但他的有些框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这就影响到集团的整个思想。谢谢!(掌声)

主持人:谢谢杨教授,因时间关系不再做更多的讨论,以后可以通过网络交流,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点评,从不同角度带来了丰盛的燕山大讲堂100期。对青年人来说,是要保持开放的心灵看周边国家,了解更多的情况,而不是轻易的

浅析新加坡组屋政策与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差异

新加坡组屋与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差异浅析摘要:本文主要从公积金制度、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三个方面对新加坡组屋政策和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建设进行对比浅析,分析我国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问题以及新加坡组屋政策给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组屋政策;中国保障性住房;保障房空间选址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rovident fund system, the protection of housing space location, affordable housing facilities in Singapore three aspects of housing poli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policy in China compared to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security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the Singapore group Enlightenment of Housing Polic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Housing in China. Key words:Singapore 's HD policy; China 's affordable housing; Protection of room space location 1. 新加坡组屋和中国保障房建设历程简析 1.1新加坡组屋历程概述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华人占75.2%,马来人占13.6%,印度人占8.8%,其他种族占2.4%。国土面积仅有699.4平方公里,却居住着448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很大。在建国初期1959年自治时面临着严重的房荒,住房形势十分严峻:当时200万人口中有40%的人居住在贫民窟和窝棚内,大多数居民只能栖身于用木板和铁皮搭建的棚屋之中,能够住上像样住房的人口仅占居民总数的9%,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3平方米。恶劣的住房条件导致公共卫生状况恶化和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以至于政府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立国之初就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我们的新社会,居者有其屋是关键”。 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指出:“我们将全力以赴去达致我们的目标:使每一个公民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家。”面对严重的屋荒,为解决居住及其引发的社会问 1

国外住房制度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公租房制度在起步探索阶段,有必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己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解,汲取它们的优秀经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借鉴的方式不应该以照搬的形式直接移植,需要事先认清国情国力,认清社会保障体系的异同,“中国是个很特殊的国家,既是大国,起点又是穷国,还是一个转型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了中国对于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借鉴比如是大拼盘似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比较的前提。即对异同点的梳理。 相似处: 第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式基本相同。除少数福利国家和强制储蓄型国家,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采取由社会各方共同承担的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即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方式。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这一点从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划分就一目了然,各国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原则基本相同。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安全阔"和"稳定器",它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以实现文明社会的公平性。 区别处: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基础不同。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会遇到诸如怎样培育资本市场、怎样建立劳动力市场、怎样适应对外幵放等问题,而这些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然障碍。因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度和难度比西方国家更大。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不同。在各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之时,我国仍处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当中,经济的二元结构还很明显,加之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所以,在就业、收入、国际竞争等方面都存在着更大的压力,自然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也会有所区别。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不同。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其全体社会成员。我国受生产力水平不高的限制,国民经济还处在转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局限在城镇居民,少于制度开始向农村居民蔓延。离全民覆盖的距离还有一大截。 基于以上前提,以下对于国际相关的住房保障制度经验做简要介绍,“公租房”是中国根据自己当下政策内容订立的名称,其性质即由国家提供以出租的公共住房,各国对此的命名不同,但是其运营方式、制度性质都是一致的。 根据对各国住房保障制度的观察,美国在公共住房的法制建设上最为完善,新加坡是住房保障制度的典范国家,亦是我国借鉴最多的国家,相较而言是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内容最为相似的国家,香港的“以房养房”“以商养房”模式值得借鉴。故以下,我们分别对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3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住房保障经验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借鉴之处。 美国的公共住房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使得城市涌入大量人口,其中包括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的住房成了问题,从而逐渐形成“贫民窟”,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为了应对此问题,美国政府进行了不少尝试,但是当时的目的都是在于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挽救衰弱的住房工业。 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瓦格纳住房法,人道主义才被作为公共住房建设的主要理念,这也是正式的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开始。二战后,美国城市面临着内城衰败、贫民窟恶化,同时城市黑人移民增加、大量复员军人和军工企业工人的失业都加剧了住房短缺问题。为此,195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49年住房法”,首次强调政府在住房领域的重要责任,成为美国住房政策的里程碑。

中国和新加坡住房制度概况

新加坡住房与中国住房之比较 新加坡住房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项制度。新加坡政府通过运用中央公积金来解决广大国民的住房问题是新加坡的一大创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加坡在中央公积金制度发展过程中,将其保障功能扩展到住房保障,允许会员使用公积金购买住房。同时,政府还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兴建居民住宅楼(即政府组屋),并以比较低廉的价格销售给公积金人员。在这种条件下,新加坡90%以上的国民都能居住在政府组屋里。新加坡将政府组屋建设与使用中央公积金购房相结合,住房保障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加坡的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组屋的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使用,包括共管公寓等高级公寓和私人住宅在内的商品房则是由私人投资修建,按市场价格发售。 新加坡政府坚持以行政干预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牢牢掌握了房地产市场的主动权,供应充足的组屋既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住房,也有效平抑了房价。与此同时,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也为私人开发商提供了商机,这种各阶层在住房品种上各取所需的机制,符合市场规律。新加坡组屋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政府已经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自效的经验。住房的属性除了政府的就是私有的,大部分居民都可以通过一次性自购、政策性贷款或政府支持等方式最终获得产权,极其困难家庭也能得到基本居住权。

新加坡规定只有本国居民才能购买组屋,永久居民只能购买二手组屋,对其收入不设限制。对于骗买骗租者,法律将给以高额罚款或刑事处罚,严惩不贷。 新加坡政府对申请购买组屋的居民有收入上的严格限定,首先照顾无房户,然后逐步减低门槛,放宽政策,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政府提供的住房福利。新加坡规定居民在获得组屋后5年之内不可以出租,5年之后允许腾出半套出租,但房主必须与房客合住。在购买组屋后5年之内,不得将其转让,也不能用于商业性经营。过去40多年中,新加坡共修建组屋近100万套,目前约84%的人安居在组屋中。而商品房的购买者主要是收入较高的二次置业者、投资者或者外国公民。 新加坡政府规定,一个家庭同时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要再购买新房子,旧组屋必须退出来,以防有人投机多占。对于商品房,新加坡政府规定,业主出售购买时间不足1年的商品房,需要缴纳高额房产税,从而有效抑制了“炒房”行为和商品房价格暴涨。 中国住房制度概况 中国从1994年开始学习借鉴新加坡运用公积金制度解决住房问题的经验,在全国城镇逐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分别按职工本人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4%缴纳住房公积金,由各级政府设立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管理。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中的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

浅谈新加坡城市规划

浅谈新加坡城市规划经验 中国高人口密度城市规划的借鉴典 13281150 泽英运输1305 摘要:透过新加坡城市规划成果,本文分析了新加坡城市规划思路与模式,探析城市规划新理念及新思路,寻求值得借鉴的城市规划经验,为我国高人口密度城市的规划探寻借鉴之处。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规划、高人口密度城市、借鉴 新加坡作为著名的热带花园城市,成功平衡了城市发展与人居生活环境改善关系的规划要素。新加坡的规划者和城市经营者们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最优化和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两大挑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以为我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高速发展的高人口密度城市所面临的亟待完善的规划管理制度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新加坡1965年建国初期,作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国情与欧美不同,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及人口密度方面,大高于欧美各国。新加坡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管理,较好解决了土地资源瓶颈约束,经济、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了一个飞跃的提高,成为一个典型的、怡人的现代化热带花园城市。其成功的城市规划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 1.制度设计合理

(1)建立统筹空间规划的专门部门。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统一协调规划编制.其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市区重建局,负责与空间利用有关的规划和管理。所有用地规划、土地售卖、发展管制、市区设计及旧屋保留等都由市区重建局完成.与土地局、建屋发展局等公共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不存在权力交叉和重叠。 (2)健全专业部门与规划部门协调的体制机制。新加坡从体制上将专业规划编制的权力赋予市区重建局.专业部、]不再单独编制专业规划。通过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来反映和落实各专业部门的用地需求,从而从体制上解决了规划部门与专业部门之间规划不协调的问题。(3)通过成立多部门委员会制度来协调各专业的规划编制。其委员会制度包括概念规划指导委员会、总体规划委员会和发展管制委员会。概念规划需要所有的与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相关的部门参与,并且通过协商取得共识,由概念规划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总体规划委员会的作用是协调各项公共建设计划的用地要求,使之尽快得以落实。发展管制委员会的职责是针对私人发展方案提出审定意见,参与制定或修改与私人部门开发活动有关的规划标准、政策和规定。 2. 规划理念先进 (1)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利用综合的规划理论,即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勒·柯普西埃的“现代城市”两种理论的有机融合。结合新加坡的实际,将近现代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值得借鉴的创新理念广泛吸纳、整合。其核心思想仍然是功能完善的社会性城市,同时结合了技术的进步,以现代交通系统与高层建筑相结合的新

新加坡和谐社区的建设历程

新加坡和谐社区的建设历程 80% 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里,以组屋为代表的社区建设,因为融入了人性关爱的理念和设计上的智慧,逐渐成为新加坡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新加坡社区的建设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贯穿于新旧社区的共同设计理念是什么?社区居委会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活方便人情味足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经济民生凋敝,青年失业问题严重,经常发生示威抗议。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在两年的时间里遍查全国民情。他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时间,但首先需要让人心安顿下来。于是政府着手建立了250 个民众联络所,以此把失业的青年组织起来,大家一起搞体育比赛、做技能培训,让没有工作的年轻人走上正道。同时组织流动诊所、流动图书馆、流动邮局走进民众联络所,以此满足人们的健康和精神需求。这就是新加坡社区组织的雏形。 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新加坡已经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而且全国人口80% 居住在政府组屋里,均匀分布在26 个卫星新镇。每一个新镇里,硬件设施周到细致,软件配套关照人性,使得社区成为新加坡社会稳定和谐的坚实基础。 大巴窑新镇是新加坡建国初期建设的第一批组屋。该社区的老居民67 岁的王伯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0 多年。他说,在搬进政府

组屋之前住的是农村草房。他的职业是肉联屠宰,现在退休了,在这里生活,常常与老邻居一起聊天,很开心。 大巴窑新镇的这些老组屋,楼房大多10 层上下,样式虽然比较旧,但整洁、方便,生活气息浓厚,人情味很足。邻里中心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从水果、蔬菜到服装、百货,从小家电到首饰、眼镜,从餐饮到美发、美甲,日常生活的各个服务门类样样都有。像这样的邻里中心,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只要下楼步行4~6 分钟便可到达。 棋盘设计严丝合缝 在新社区榜鹅新镇,居民只要步行3分钟就可到达公交车站,3 条线路,任何一辆车都可以到达新镇中心,那里有公交中心、地铁站和十几条公交线路。镇中心还有大型综合娱乐购物中心、电影院、图书馆、银行、邮局、医院、养老院等城市服务设施。 新加坡社区问题研究专家傅琼花告诉我们,不论新社区还是老社区,服务设施都是按照标配设计的。组屋所在的新镇的结构就像一个大棋盘:棋盘中心就是镇中心,这里是居民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一个新镇又分为5~6 个邻里,每个邻里像一个微型镇,邻里中心有小型快餐店、食品店、杂货店和诊所。每个邻里有6~7 个组团,即楼群,每个楼群占地10~15 公顷,500~1000 户,2500~5000人,有自己的绿地空间、健身设施和停车场,有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无论住在哪座楼的居民想去邻里中心吃饭或乘车去镇中心,走路不超过 5 分钟。这样一个20 万人左右的新镇,除了去远处上班的,日常生活可基本不出镇。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

三、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 公积金是公共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使政府能循环滚动地建设公共住房,同时可以帮助中低收入者在购房时支付首付款和分期付款,这种强制储蓄的手段保证了公房建设资金的滚动利用。作为社会保障储蓄的一种形式,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政府与1955年建立的一项强制储蓄制度。国家机关或者私人机构的雇主和雇员须以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存入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政府在建造和出售“组屋”时充分利用这一制度。 (二)政府“组屋”建造 新加坡政府在住房保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每五年制定一个建屋计划,新建成的房屋称为“组屋”,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地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还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目前新加坡的房屋90%以上由政府出资建造的,“组屋”为全体公民提供了住房保障。 (三)“组屋”的合理配售 在新加坡购买或租住“组屋”的人,初期以登记的先后顺序获得住房。后期改为订购制度。政府每季度公布一次建房计划,定购并申请房屋的人进行抽签,中签后经过购房审查交付订金后随即签订购房合同,并交付房价的首付款。一般两年左右可以住上新房。这种办法缩小了各地区、各类型住房的供求差距。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申请和审查制度,以有效防止利用“组屋”进行投机活动的行为发生。 (四)分级补贴政策 新加坡政府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房保障的水平,以各种形式向中低收入者提供分级住房补贴,帮助中低收入者购房。政府针对购买不同住房面积的家庭,制定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对无力购房的家庭,政府允许其租用“组屋”,待有能力买房时再给予优惠。新加坡政府还规定在住房翻新时,给予的津贴与居住面积的大小成反比,以缓解社会住房压力和倡导节约。 (五)法律法规 为了保证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细致而周全的法律法规如《新加坡改造法令》、《建屋与发展法》等。 四、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之比较 通过介绍并分析德国、美国、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各国在住房保障问题上具有各自的特征。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比较研究这些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特征。 (一)政府在住房保障问题方面的作用 这些国家的政府在住房问题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德国的住房保障以政府主导为主。在推动住房建设、实施住房保障方面,还通过运用金融财税等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作用来实现。美国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在住房供给与分配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交易是美国的住房分配和消费主要渠道,政府公共住房机构辅助分配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性住房。美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分层调节制”。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则完全由政府主导。新加坡住房的建设与分配并不完全通过市场来实现,而是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这是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的一大特色。 (二)不同国情下的住房保障模式 这些国家虽然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不同的住房保障模式。德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自有住房率不高,因此德国基于住房储蓄制度以社会福利房作为最低保障,鼓励住房合作社等非政府形式的建房形式,制定房屋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美国拥有发达的住房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政策、财税手段、法律保障等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的模式,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对于一个发达而规模小的经济体,新加坡建立了以政府建设

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

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 [摘要]住房保障制度是保障民生的重大事宜,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两大方面进行梳理,即宏观上对整个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微观上对住房保障制度具体深层次的研究,并在梳理的基础上总结研究的特点,为相关问题的探索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住房制度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文献综述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1998 知》(国发[1998123号),逐步完善的市场机制进而渗透住房领域并开始发挥重大作用。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问题,加快构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成为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引发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与研讨。我国住房保障领域的研究文献,大体可分为从宏观层而对住房保障制度进行论述和从微观层面对住房保障的某具体层次进行论述。不论从哪个层面,研究的视角都是多元的,并不单一。 一、宏观层面 在构建任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方面,刘俊霞(2008)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市场机制在调节住房领域的供求方面失效,因此需要政府介入来构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 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和美国在住房保障制度的模式方面,安华(2000)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提出了整合养老保障和住房保障,以房养老的模式。王盛(2009)则通过对江苏省相关试点的调研,对保障性住房的共有产权模式给予了积极评价。 在构建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方面,丛诚(2008)通过研究在既定土地制度下,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对房地产财税政策的要求,提出了要在住房市场中加入贷款利息免税

和物业税两个“自动稳定器”的观点,同时建议政府的财税金融政策应有利引导市场资源流向住房保障领域。 在构建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方面,陈成文(2008)从国际比较视角总结了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工春华(2007)则对欠发达国家巴西、阿根廷的住房保障制度进行了分析借鉴。尽管参照比较所选取的标的国家不一样,但文献的对策建议较一致,均主张政府应承担起住房保障的责任,加强住房领域的宏观调控;加快住房保障法制化建设,为住房保障提供法律保障;发展住房金融事业,拓宽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渠道;鼓励多方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在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效果方面,邓中荚(2009)从政策测评视角提出了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综合评价模型。虽然该模型的测评指标和权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可以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于住房保障政策测评。 二、微观层面 用房学者对经济适用房的现状、弊端、对策等多方而进行了分析,经济适总结起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刘琳(2009)反对将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纳入住房保障制度范畴,认为经济适用房非但起不到任何保障的作用,反而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魏建、张昕鹏(2008)主张撤销经济适用房制度,理由是通过对地方政府、开发商、购买者博弈的终济学分析发现经济适用房会造成住房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根本无法实现保障目的。而马光远(2009)则坚持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反对撤销,理由是现阶段经济适用房的存在仍然具有价值。 廉租房李晶(2008)对供给廉租房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廉租房政策更符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在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上更有效,应该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汪洁(2009)通过考察海口廉租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强化地方政府职责、广辟房源以及健全居民收入统计与监管机制在内的政策建议。李辉婕

新加坡的组屋对我国公租房设计的启发

新加坡的组屋对我国公租房设计的启发 摘要:本文从分析新加坡组屋的规划指导方针以及新加坡公屋的建筑设计特点,总结对我国公租房建筑设计有借鉴的经验,旨在推动我国公租房设计的稳步发展,提高住房弱势群体的入住品质。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ingapore hdb planning guidelines and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singapore public housi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public housing design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rental housing desig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ousing vulnerable groups. 关键词:新加坡组屋;公租房;建筑设计 key words: singapore hdb flats;public rental housing;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20-02 0 引言 住房问题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现在政府部门逐年增大保障性住房政策力度,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并以租赁的形式出现,各地纷纷制定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并已开展大量建设,在建设中有必要从其他国家吸取一些经验,以防走弯路。

德国住房制度

考察德国的住房制度 近段时间以来,多个部门纷纷辟谣房地产调控放松,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也继续以资金支持地方保障房建设。种种迹象显示,4月中旬开始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很可能是“来真的”。这虽然短期内减轻了普通民众的焦虑感,但从长远计,反思和重塑中国的住房体制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而年初以来的政策实践及近期的一些理论探讨,也显示出各方对住房调控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在这些探索中,比较强烈的呼声就是学习德国、新加坡和香港,建立市场化和保障性住房并行的双轨制,以此稳定房价和创造社会公平。更有甚者,从土地国有这一宪法基础出发,要求由国家出面解决大部分人的住房问题。凡此种种,愿望确实美好,但不顾国情差异的简单模仿很可能导致“南橘北枳”结果。 德国完善的金融体系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建立多元化的住宅融资机制。过去,一提到德国的住宅金融体制,人们比较重视“储贷合同”契约型融资。其实,这只是德国住宅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封闭式的住宅储蓄尽管在住宅金融体系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它所提供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将契约型融资与商业性的储蓄融资结合起来、将住宅金融与整个金融市场联系起来,相互协调,才能使之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为住宅投资和消费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住房互助储蓄应遵循自愿和机会均等原则。德国的住房互助储蓄实行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既保障了所有需要购房者都有机会参加住房低息储蓄,并按其对住房储蓄的贡献来确定获得贷款资格,保障了储蓄与货款权利与义务对称和储户之间机会均等。相比之下,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强制性储蓄,强制让一部分人参加住房储蓄,歧视性将另一部分人(如城镇个体劳动者、

新加坡住宅体系

新加坡住宅体系(The Singapore Housing System) 读书报告 ——从新加坡住房体系看中国住房现状 系别建筑与房地产系 专业XX 班级学号XX 姓名XX 2011年9月25日

从新加坡住房看中国住房现状 摘要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对住房的需求几乎是没有弹性的。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扩张和国际化的不断拓展,中国的住房已经成为“奢侈品”,住房的属性在发生着变化,高房价乃至天价房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公共形象。本文通过中国与新加坡的住房对比,对中国住房制度进行思考。关键词住房对比思考 Abstract: In Chinese tradition, the demand for homes is almost no flexibility. But as China continue to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hina's housing has become a "luxury", housing attribute changes take place in high prices and even the day price, caused by the room soci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erious influences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imag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hina and Singapore compared to China, the housing of housing system thinking. Keywords: housing contrast thinking 1、新加坡住房现状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在填海造地后,人均绿化面积达6平方米,因此有花园城市之称。目前面积707平方公里,新加坡目前人口密度约7300每平方公里,可谓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均住房面积却达到了30平方米。其住房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房屋类型 一、组屋 就是政府盖的廉价公屋。散布在全岛各地,有些较为集中的就形成一个很到的组屋社区,人口可以多达30万以上,相当于一个小市镇的规模。一般组屋分三房式组屋,就是两个卧房,两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个客厅,面积约70多平米;虽然是算廉价屋,但是配套设施也是有的,比如运动设施,小公园,多层停车场,超市,商场,巴士转换站等,如果是大的社区,则建有轻轨方便居民出行。 二、公寓式组屋

新加坡的著名建筑

新加坡的著名建筑 50层楼高组屋达士岭、滨海艺术中心、维多利亚中学、阿斯雅法回教堂(Masjid Assyafaah)、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Loft私人公寓、天使之后堂(Church of St.Mary the Angels)和翠河坊(River Place)私人公寓 1滨海艺术中心 作为新加坡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滨海艺术中心于2002年10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这幢建筑外观呈独特的双贝壳形,很像一个剖开的巨型榴莲。它坐落在新加坡市区内的新加坡河入海口,与滨海湾毗邻。

滨海艺术中心并非只属于艺术爱好者,它是属于全体新加坡人的。滨海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早已展开热身活动,自1997年开始每个月都举行“咖啡店讲座”,讨论与艺术有关的课题,拉近与国人的距离。学生、组屋区居民等所有的新加坡人,包括“阿公阿嬷”都被邀参加,在那里可听鸟儿歌唱,看小学生歌舞,欣赏露天传统大戏表演或木偶戏……

在本地寻找各类表演形式中的最佳者,如全国最好的学校铜乐队和最好的合唱团的同时,艺术中心也在物色海外世界级的艺术团体前来演出。艺术中心的任务,是在满足海外艺术爱好者以及新加坡人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确保节目的多元化,希望在不同层面达到娱乐、吸引、启发及教育的目的。

滨海艺术中心是由新加坡DP Architects和英国建筑设计公司Michael Wilford & Partners 共同设计,并由Theatre Project Consultants负责设计其中的剧院。其音乐厅可容纳1600人,是艺术中心的骄傲。音乐厅的音响设计顾问是美国ART EC Consultants Inc.的拉塞尔·约翰逊Russell Johnson。世界上只有5个类似的音乐厅,包括瑞士的卢塞恩、美国的费城、达拉斯、英国的伯明翰以及新加坡。由于音乐厅的音响设备可随需要进行调节,所以它是各种音乐演出的理想场所。音乐厅放置着一架由4740个音管及61个音栓组成的科莱斯管风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管风琴制造商之一设计与制造而成。 滨海艺术中心拥有2000个席位的剧院,是在欧洲歌剧院传统的马蹄铁形结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它可以促进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的交流。剧院楼高四层,它的设计是为了展示亚洲和西方传统的表演艺术,以及各种先进的、多功能的演出。与此同时它也拥有全新加坡最大的舞台。 除了这两个主要场所外,滨海艺术中心还有两个表演室,小剧场可容纳220个人,可作为实验性剧场与舞蹈演出的场地,而音乐室有250个座位,是室内乐,独奏会,歌舞表演和爵士乐音乐会的理想场所。 滨海艺术中心还有几个户外场地,适合进行各类活动和表演。沿着300米长的海滨湾有两个表演场地,一为户外剧场(Outdoor Theatre),另一个是边缘剧场(The Edge)。在阳台(Rooftop Terrace)上可一睹海湾和城市的壮丽景色。而庭院(Courtyard)里有售卖各种餐饮的小店。这同时还有一个正式的展示画廊“窗户”(Jendela),可陈列大量视觉艺术的作品。 除了上述的几个场所,艺术中心另有3间练习间、1间排练室、1间表演者休闲室,1间Green Room以及42个化妆间。 具有艺术风格的滨海购物坊占地8600平方米,楼高3层,集各种诱人的小商品、食品和娱乐于一体。位于商场内的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是新加坡第一家以表演艺术为主题图书馆。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演变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演变 (一)20世纪20-50年代:陋屋区时代 从上世纪20年代早期开始,新加坡许多人的住房都是在拥挤的陋屋区,没有适当的卫生、照明或通风设施。因住房短缺日趋严重,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了新加坡改良信托局( 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 SIT),专门负责清理陋屋区,并为从那里搬出来的民众提供住所。到1947年,新加坡人口增加到20年前的两倍多,达到一百万。1947年新成立的住房委员会(Housing Committee)调查发现68万人口(约占总人口72%)住在城市中心区,其中约1/3人口拥挤在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极其的拥挤(见表2)。1959年约25万人居住在城市贫民窟内,约30万人居住在棚户区[4]。在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存在的32年中,共建造了23000个单位的住房,但只能为8.8%的居民解决住房问题。大多数新加坡人的居住环境既不符合卫生标准,也容易发生火灾,很不安全。1961年在河水一带发生的一场大火灾,摧毁了数以千计的住房,造成16000人无家可归[2]。 表2 1950年代前新加坡的居住密度 年份城市人口住房数居住密度(人数/住房) 1907 250000 20000 12.5 1931 567000 37000 15.3 1947 938000 38500 18.2 资料来源:Colony of Singapore, Report of the Housing Committee 1947; Master Plan 1955. 转自:Belinda Yuen, Squatters no more: Singapore Social Housing, Global Urban Development, V olume 3 Issue 1, May 2007[5] (二)20世纪60年代:居者有其屋 1959年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时,失业和住房短缺是当时两个最大的社会矛盾。当时200万人口中80%以上住房困难,其中40%居住在贫民窟和棚户区中。在这种背景下,新加坡政府决定把住房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上,制定了《住房发展法》(Housing and Development Act),并在1960年根据该法成立建屋发展局(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HDB)。建屋发展局的目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就是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房屋。其住房发展的目标是使90%的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中,10%的人口居住在私有房屋中。为了鼓励人居民拥有自己的组屋,建屋发展局在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Home Ownership Scheme),这个计划是非营利性的,旨在为无力在住房市场上购买私人住房的居民提供公共住房。在建屋发展局的主持下,新加坡大力建设公共组屋,完成了6个建房五年计划,建成70 余万套住房(见表3)。1968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允许国民利用公积金购买政府组屋,大大地推动了“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施。政府也鼓励居民购买租住的组屋,并给予20%的首付免除优惠[4]。到1970年,超过二分之一的人口住进了组屋。 表新加坡1960-1990年代的住房建设计划 住房建设计划建设年份住房建设套数 第一个建房五年计划1961~1965 54430 第二个建房五年计划1966~1970 66239 第三个建房五年计划1971~1975 113819 第四个建房五年计划1976~1980 137670 第五个建房五年计划1981~1985 180000 第六个建房五年计划1986~1990 160000

介绍新加坡碧山

介绍新加坡碧山 1。碧山,是个地势高、名校多、环境好的好地方. 1990年莱佛士书院与莱佛士初级学院搬迁至新校舍位于碧山(Bishan),目前学校的地址是莱佛士书院路1号,它是新加坡唯一一所其校名被用于路名的学校。1992年新的学校宿舍在校园内完工,学生可以申请住读,宿舍也可提供给外国留学生居住。1992年莱佛士书院被新加坡《海峡时报》评为新加坡最好的中学。 2。碧山组屋区中的一个项目由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新加坡分公司承建,是中国承包商在新加坡拿到的第一个集设计、建造和销售计划为一体的组屋项目。在一片绿草如茵中,坐落着许多幢风格相似的组屋,屋顶呈三角形,颜色以砖红衬白居多,色泽鲜艳,像簇新的小洋楼,间或有淡蓝衬白或淡黄衬白的楼群,如同儿时玩耍过的趣味积木,整齐划一的小方格里住着新加坡的千家万户。外表上看,除了整个小区没有围墙,和北京的普通居民区毫无区别。每一个组屋群都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商业中心,通常就设在这些楼房的一层。组屋之间的空地上,可以看到居民在一些健身器材旁休息、闲聊。走进一幢楼房,忽然感觉凉风习习拂面。原来,所有组屋的一楼,都是空空荡荡,仿若云南的傣家竹楼。几根承重柱之间,只有各家各户的信箱。朋友介绍说,一楼空置出来,是为了方便居民来回穿行,不必绕路,还可以通风、防潮。居民也可在这里喝茶、下棋,或办婚丧嫁娶及小型社区派对等。组屋之间有长廊相连。沿这个走廊一直可通到门口的公共汽车站,而且顺着天桥还可一直走到另一侧的汽车站,顶上一直有遮雨棚。所以新加坡虽然雨水多,雨伞却很不好卖噢!走进一套套内使用面积大约11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一餐厅二卫的五房式组屋,透过推拉落地门窗向外望,绿化成园林,古树奇花五色斑澜,视野广阔。组屋厨房的设备十分齐全。据介绍,这样的一套组屋,根据楼层高低,建屋发展局的售价约为 65到72万新元,约合 325到360万人民币,大约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不吃不喝工作 10

新加坡住房与中国住房之比较

中国与新加坡住房制度对比与思考 南洋理工大学MPA班B班王国民 摘要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安居乐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住房的需求几乎是没有弹性的。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扩张、市场化不断完善和国际化的不断拓展,中国的住房已经成为“奢侈品”,住房的属性在发生着变化,高房价乃至天价房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公共形象。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从中对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以求改进。 关键词住房制度对比思考 1 引言 前不久,“联合国人居荣耀名册奖”这个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荣誉颁给了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联合国人居署新闻服务主管赞赏的说:“一个国家不但能够为那么多老百姓提供住所,还能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房子,确实是一项壮举。”看到这一信息,结合中国住房现状,我感受良多,思绪万千,试着以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反思、对比、借鉴和学习。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早在2400年前就提出“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童年有其乐,读者有其校,弱者有其助,老者有其养,

车者有其位,工者有其薪,农者有其地,商者有其利,优者有其荣,能者得其用,阅者有其悟,学者有其为。”(《梁惠王章句上》)和“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盛唐大诗人杜甫在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见,住房问题从古至今都备受人们关注。 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国际地位日渐提升,在科学发展观的总引领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的住房问题。随着房产新政“国八条”、“国十条”等政策的强势出台,中国政府对住房问题的高度关注和调控决心已空前显现。从理性层面思考,从住房制度着眼,结合在新加坡较长时间的学习、考察、交流,对中国住房问题,我们应客观分析、审慎研究、系统解决、分布实施。 2 中国住房制度的缺陷 中国住房制度涉及范围较广,这里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项制度。新加坡政府通过运用中央公积金来解决广大国民的住房问题是新加坡的一大

新加坡土地规划和住房政策

新加坡土地规划和住房政策 发布时间:2006-12-8 摘自: 新加坡面积仅为682平方公里,国土资源严重不足,为此它进行了填海工程。实际上早在19世纪,居住在新加坡岛的人们便开始了填海造地。而在过去的40年里,新加坡因填海增加的国土与总面积比较起来更具有相当的规模,填海工程使该国领土面积增加了100多平方公里,到2010年增加的国土面积将累计达到160平方公里。 新加坡的土地规划和管理 新加坡城市形态发展与规划由国家发展部(MND)主管,而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城市重建局(U-RA)。新加坡的发展规划采取二级规划体系,分别为战略性的概念规划和实施性的开发指导规划。在1967-1971年期间,新加坡制定了第一个概念规划,即环状加卫星城方案。发展环的核心是水源的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城市中心在南海岸的中部,将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沿着快速交通走廊形成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市镇。一般工业集中在西部的裕廊工业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指导规划逐步取代了总体规划,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则为核心,针对分区的特定发展条件,制定各方面细则,如用途区划、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步行和敞开空间体系、历史保护和旧城改造等方面。 1991年,新加坡重新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形成了2000年、2010年和X年三阶段的形态发展框架。新一轮概念规划的重点是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中心,并形成4个地区中心,完善快速交通体系、交通节点和商务园区构成的高科技走廊,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提供更多的低层和多层住宅,并将更多的绿地和水源融入城市空间体系,新加坡一如既往地贯彻“花园城市”的理念,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的结合。 新加坡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类似英联邦国家的批租制度,与香港特区十分接近。除少数历史遗留的私人永业权以外,没有私人永业土地,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基本上是由政府控制。新加坡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和房地产市场分为两类。一类由"法定机构",属于半官半民性质的建屋发展局、城市重建局等经营,这些法定机构既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政策性投资经营,

2020年新加坡新政策解读

2020年新加坡新政策解读 2017年新加坡新政策全面解读 1、2017新加坡调涨费公民学费 去年,新加坡教育部文告,今年永久居民学生的每月学费将上涨20-60元新币,而外籍学生每个月的学费将提高20-150元新币。 新加坡的无所公立大学学费也对应上调,新加坡永久居民躺着也中枪,大哭:还能好好地去上学吗?为了儿女本,得节衣缩食二十年啊! 2、通关采用虹膜特征识别 从今天开始,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将通过身份证和护照申请或更新手续,收集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虹膜特征(Iris),作为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方式,进一步提高护照的安全性和通关效率。 所以说,以后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只要眨一眨眼睛就能直接通关咯,但是持有学生准证、工作准证的朋友们就还不能享受这种快捷的功能喔。 3、半年内裁退五名员工,须向人力部通报 今日开始,半年内裁退至少五名员工的雇主,须在通知受影响员工后5天内向人力部通报,违例者最高罚款5000元新币。 这下员工们就不用担心自己一下子就被公司裁员,尽管万一不幸运地被公司无情裁掉,起码还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自己接下来的道路该怎么走。 4、200多家本地餐饮业可以通过手机付费 2017年,线上付费服务公司PayPal将与200多家本地餐营业者合作,为它们开发数码付账系统,让顾客通过餐馆的平板电脑订餐以及用手机付费。

如此一来,将为新加坡的餐饮管减少了一笔人力成本,同时对于顾客来说,也省去了付账流程所带来的不便。 5、垃圾收集费提高 新加坡环境局宣布,由于垃圾收集的成本增加,所以从今天开始将调高每个月的垃圾收集费。对于组屋来说,垃圾费用从过去的7.49元新币上升到8.25元新币。 费用对于居民来说并不是特别高,影响不大,但是每个人的一点付出,将为新加坡的美丽环境做出巨大的贡献。 6、EP申请者薪资条件调高至3600元 从今日开始,只有每个月工资至少达到3600元新币的EP申请者才会被列入当局的考虑名单中,当然,除此之外还需满足对应的学历要求、工作经验要求等; 看来要想在新加坡留有一席之地,可是越来越艰难呀~ 7、新生儿父亲享有两周带薪陪产假 今年1月1日起,新加坡籍新生儿的福音,将能享有两个星期的法定有薪陪产期,而在这之前只有一周。据了解,今年7月1日起出生的新加坡籍婴儿,父母共享有4周的有薪产假。 所以说,2017年在新加坡出生的宝宝,你们是父母的幸运宝喔! 8、外劳宿舍必须提供wifi服务 今年新规,由工厂改装的宿舍需为劳工提供WiFi服务以及私人储物柜,便于改善劳工的居住以及休息环境,让其更专注于工作。 9、“社保诊所”账单必须注明细节 为加强诊所收费的透明度,避免津贴被滥用,所有参与社保援助计划的诊所将要为病患者提供明细账单。 10.55岁及以上新加坡人,需更新身份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