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习题答案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习题答案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习题答案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习题答案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国际化经营

2.国际贸易,特许,劳务输出,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3.进出口贸易

4.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世界市场5.跨国公司

6.对外直接投资

7.被动,主动

8.出口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直接投资阶段

9.出口贸易

10.间接出口,直接出口

11.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12.非股权安排

13.商业利益,资源优化组合

14.风险性,动态学习,积累,反馈15.多元性,复杂性

16.降低国别风险

17.分级计划管理

18.扩张规模,扩张市场

19.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特定优势

20.所有权

21.经济利益

22.市场大小,市场潜力,准入程度23.强制性,习惯性

24.权利差距,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

25.非生产性成本支出较大,控制程度低26.控制权

27.控制程度,资源投入的沉淀性,风险程度

29.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邻近市场、全球市场

30.间接被动参与国际贸易阶段、直接主动参与国际贸易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和国际直接投资阶段

31.所有权,内部化

32.独资,合资进入,新建,兼并进入33.资源的投入沉淀性

34.不确定

36.人口数量和增值速度、人口分布状况、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市场消费水平、消费性

质和消费结构、市场竞争态势

37.跨国界经营,多元化经营,资源共享,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38.组织体制,决策能力

二、单选题

1.C

2.A

3.A

4.B

5.A

6.B

7.C 8.C

9.B 10.A

11.A 12.B

13.A 19.B 20.A 21.A 22..D 27.D

28.A

三、不定项选择提

18.ABC 23.AC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

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

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

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1)初始发展阶段:从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此时的跨国投资主要是被当作各发达国家企业

保卫各自海外市场的防卫手段。

(2)高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市场的不断

扩大,各国企业纷纷以主动的姿态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在于,国际化经营的产物——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

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

方式,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在这一阶段里,虽然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

崛起,并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3)全球竞争阶段: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几乎所有的国家的都被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各国市场日趋开放,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化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载体。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构建并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1)出口阶段。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出口活动开始开始是偶尔的,然后才是主动和大规模的。如卡乌斯基尔就曾指出,企业出口活动的展开是由不规则的行为为起点,然后再逐步走向以间接出口方式为主的试验性阶段和以直接出口为主的积极出口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出口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

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2)非股权安排阶段。随着出口活动的推进,国际市场了解的加深,企业开始尝试新的手段和方法。此时,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等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

营的新的方式。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

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以及如何调整和变革管理体制(如人力资源策略、营销体系与策略)、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等以应对企业国际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挑战。(3)直接投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再仅仅以一般商业利益

为目标,它还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很显然,这一时期,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技术等条件亦已达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识别和判断目标市场出现的新机遇,如何对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进行有效的筛选,如何将新的扩张性行为与原有优势结合起来,

以及如何推动企业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向可

持续化方向发展等。

2.答案要点:

(1)利用优势能力

(2)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

(3)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

(4)抵御和分散风险

(5)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

3. 答案要点:

(1)政治与法律环境: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

度;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

联系;法律环境。

(2)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

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基础设施。

(3)文化环境: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

女性化。

(4)自然地理环境。

第三章 全球化管理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习题 一、填充题 1.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__________。P48 1.国际化经营2.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和______方式。P48 2.国际贸易,特许,劳务输出,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3.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国际化经营的初始发展阶段,活动方式主要以______为主。 P48 3.进出口贸易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______、______的不断深化以及__________的不断扩大,各国企业纷纷以主动的姿态开展国际化经营。4.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世界市场 5.在国际化经营的高速发展阶段______,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5.跨国公司 6.在国际化经营的高速发展阶段____,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6.对外直接投资7.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从______到______的过程。7.被动,主动 8.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国际化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P48 8.出口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直接投资阶段 9.______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 P48 9.出口 11.在非股权安排阶段,_____、_____、____等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方式。 P49 11.特许经营,合同制造,管理合同 13.在直接投资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再仅仅以一般_____为目标,它还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______,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13.商业利益,资源优化组合 15.国际经营所面对的环境的____和___往往随着国际化经营的地理范围和目标市场的扩大而愈趋扩大。15.多元性,复杂性 16.跨国公司多元化经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多元化的国际经营可以______。16.降低国别风险 17.国际企业管理的一体化的表现之一在于,通过____来保证公司全球战略的实现。 17.分级计划管理 20.____优势是国际化经营的前提。20.所有权 2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是以追求______为基本前提的。21.经济利益 22.一个国家的______、有无______、市场对外来产品的____,都直接关系着海外经营机会的大小。P41 22.市场大小,市场潜力,准入程度 23.文化因素与政治因素不同,政治因素一般带有____,而文化因素则带有______。 P41 23.强制性,习惯性 24.霍夫斯泰德把文化因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五个维度。 P41 24.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 25.______是出口进入方式面临的最大问题,____是出口方式的另外一个缺点。P49 25.非生产性成本支出较大,控制程度低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一、全球化内涵 (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国家日益增长的紧急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二)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得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三)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某一产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衡量产业全球化的关键指标包括: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测量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和测量国家或地区的全球化程度用跨国指数和国际化指数。 (四)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或地区交流程度 二、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全球化与管理者全球化的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和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的比较。管理这要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1、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证券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 (2)政治的稳定性:东道国证据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 (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法律环境: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项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 2、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包括三种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

《管理学》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管理学》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1.什么是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 答: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国际化经营经历以下阶段: (1)初始发展阶段:从 19 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此时的跨国投资主要是被当作各发达国家企业保卫各自海外市场的防卫手段。 (2)高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国企业纷纷以主动的姿态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在于,国际化经营的产物——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在这一阶段里,虽然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崛起,并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3)全球竞争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各国市场日趋开放,国家间、企业问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化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载体。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构建并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国际化经营经历以下阶段: (1)出口阶段。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出口活动开始是偶尔的,然后才是主动和大规模的。如卡乌斯基尔就曾指出,企业出口活动的展开是由不规则的行为为起点,然后再逐步走向间接出口方式为主的试

《管理学》第三章重难点

《管理学》第三章重难点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全球化内涵 1.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 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2.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 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

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3.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 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全球化产业的市场往往由若干个全球化公司所主导。 4.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 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布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二、全球化与管理者 1.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1)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①政治与法律环境 世界上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并且这些制度还在不断地变化。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充分理解不同政治与法律制度的内涵与运作方式。 a.国家政治体制。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如国家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政府部门结构以及选举制度、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 b.政治的稳定性。指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如国家领导人的更换、政府的更迭可能导致国家政体的变化以及政治主张的改变。 c.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这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 d.法律环境。指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种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 ②经济和技术环境

管理学第三章复习重点 (1)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第一节全球化内涵 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国家日益增长的紧急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二、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得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三、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某一产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衡量产业全球化的关键指标包括: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测量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和测量国家或地区的全球化程度用跨国指数和国际化指数。 四、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或地区交流程度, 第二节 全球化与管理者全球化的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和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的比较。管理这要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一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1 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证券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 (.2)政治的稳定性:东道国证据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 (.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法律环境: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项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2 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包括 三种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 (.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价格与数量由供求关系所决定,资源由市场进行配置。 (.2)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 (.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衡量市场规模指标: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人口分布状况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等 (.4)技术发展水平 (.5)社会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通信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 .3 文化环境。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等反映文化环境的指标: (.1)权力距离 (.2)不确定性的避免 (.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 (.4)男性化或女性化 (.5)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 (二)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第三章 全球化与管理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习题 一、填充题 1.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 2.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 3.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 反映在商务、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4.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 口额占GDP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5.那些只局限于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的业务正在逐步的减少,如今的 管理者都必须要具有全球化视角。 6.管理者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全球化所必须的关键能力有国际商务 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7.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三大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 令经济、混合型经济。 8.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 道德行为准则和教育程度等构成的环境因素。 9. 文化因素于与政治因素不同,政治因素一般都带有强制性,而文化因素则带有习惯性。 10.霍夫斯泰德把文化因素分为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等几大因素。 11.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全球化程度依赖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

平、开放程度、关税保护政策、习俗、惯例等。 12.为了成为有效的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备四种关键知识与能力,即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 13.企业应该在外部环境评估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如何进行国际经营。 14.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出口、非股权安排、国际直接投资。 15间接出口是一种与目标市场联系较松的进入方式,一般也是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 16直接出口是出口阶段的高级形式。 17.非股权安排又被称为合同安排 18.非股权安排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等。 19.特许是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照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 20.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以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制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 21.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主要包括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新建进入和购并进入等多种方式。 22.横向购并是指隶属于同一产业部门、其产业属于同一产品市场的企业购并。 23.横向购并是指对与国际企业母子公司在产品经营中有着前后生 产过程,销售与生产之间联系的企业的购并。

第三章 全球化与管理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习题 一、填充题 1.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 2.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 3.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 反映在商务、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4.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 口额占GDP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5.那些只局限于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的业务正在逐步的减少,如今的 管理者都必须要具有全球化视角。 6.管理者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全球化所必须的关键能力有国际商务 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7.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三大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 令经济、混合型经济。 8.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 道德行为准则和教育程度等构成的环境因素。 9. 文化因素于与政治因素不同,政治因素一般都带有强制性,而文化因素则带有习惯性。 10.霍夫斯泰德把文化因素分为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等几大因素。 11.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全球化程度依赖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

平、开放程度、关税保护政策、习俗、惯例等。 12.为了成为有效的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备四种关键知识与能力,即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 13.企业应该在外部环境评估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如何进行国际经营。 14.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出口、非股权安排、国际直接投资。 15间接出口是一种与目标市场联系较松的进入方式,一般也是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 16直接出口是出口阶段的高级形式。 17.非股权安排又被称为合同安排 18.非股权安排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等。 19.特许是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照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 20.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以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制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 21.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主要包括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新建进入和购并进入等多种方式。 22.横向购并是指隶属于同一产业部门、其产业属于同一产品市场的企业购并。 23.横向购并是指对与国际企业母子公司在产品经营中有着前后生产过程,销售与生产之间联系的企业的购并。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习题答案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国际化经营 2.国际贸易,特许,劳务输出,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3.进出口贸易 4.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世界市场5.跨国公司 6.对外直接投资 7.被动,主动 8.出口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直接投资阶段 9.出口贸易 10.间接出口,直接出口 11.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12.非股权安排 13.商业利益,资源优化组合 14.风险性,动态学习,积累,反馈15.多元性,复杂性 16.降低国别风险 17.分级计划管理

18.扩张规模,扩张市场 19.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特定优势 20.所有权 21.经济利益 22.市场大小,市场潜力,准入程度23.强制性,习惯性 24.权利差距,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 25.非生产性成本支出较大,控制程度低26.控制权 27.控制程度,资源投入的沉淀性,风险程度 29.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邻近市场、全球市场 30.间接被动参与国际贸易阶段、直接主动参与国际贸易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和国际直接投资阶段 31.所有权,内部化 32.独资,合资进入,新建,兼并进入33.资源的投入沉淀性 34.不确定

36.人口数量和增值速度、人口分布状况、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市场消费水平、消费性 质和消费结构、市场竞争态势 37.跨国界经营,多元化经营,资源共享,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38.组织体制,决策能力 二、单选题 1.C 2.A 3.A 4.B 5.A 6.B 7.C 8.C 9.B 10.A 11.A 12.B 13.A 19.B 20.A 21.A 22..D 27.D 28.A 三、不定项选择提 18.ABC 23.AC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 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 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

管理学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2016/1/14 14:05:00试从适用条件、特点。优缺点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全球战略。 (1)国际模式:国际模式是一种由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递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在国际模式下,子公司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根据当地情况革新产品的自由,但像研发这样的核心能力倾向于集中在母公司。子公司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概念上依赖于母公司,需要母公司进行大量的协调和控制。 国际模式的一个突出的缺点是它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此外,它通常不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 (2)多国模式:与国际模式相比,多国模式中母公司虽然也行使最终控制权,但它赋予子公司很大的自主权,各子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多国模式下,每个子公司是一个自治的单位具备这样的自主性,每一个子公司能够按照当地客户的品味和喜好,以及当地的竞争环境、政治、法律和社会结构,对产品和策略进行“量体裁衣”。多国模式的优点是允许子公司根据当地的市场的情况作出反应,很少需要公司总部来进行协调和指导。同时,由于子公司是自治单位,产品和服务很少在子公司之间相互转移。 多国模式的主要缺点是较高的制造和重复工作。尽管多国模式中核心技术也由母公司向个东道国传递,但不能通过实行集中制造和向全球市场提供标准产品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而且由于多国模式倾向于将战略决策权分散,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难以向竞争对手发起协调一致的全球性的进攻。 (3)全球模式:全球模式的特点是由母公司集中决策,并对海外的大部分业务实行严格的控制。那些采取低成本全球竞争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这种模式。采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通常在成本最低和技术最好的地方进行生产,将标准化的产品向全球市场销售。 这些公司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的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使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而且这类公司还必须为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进行的产品转移确定价格。 (4)跨国模式:在全球经济中,要想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同时从适应当地情况、转移技术和节约成本中追求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同时获得全球扩展的所有利益。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组织模式——跨国模式。 跨国模式的特点是将某些职能集中在最能节约的地方,把其他一些职能交给子公司以便更多的适应当地的情况,并促进子公司之间的交流以及技术的转移。在采用跨国组织模式的公司中,某些职能特别是研发倾向于集中在本国进行,其他一些职能也集中。 但不一定必须在本国。为了节约成本公司可以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全球规模的生产厂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把需要技术型劳动力的工厂建立在技术发达的国家。 其他的职能,特别是销售、服务和最后组装,倾向于交给各国的子公司,以便更大程度地适应当地的情况。因此,大部分零部件集中地工厂制造以实现规模经济,然后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