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郭沫若的“风韵译”

在翻译时实现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做到“字句、意义、气韵”三者“不走转”,不走样。其意是说我们不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感觉而赋予翻译文本某种风韵,而应该根据原著的风格来确定译文的风格,译文应该以原著的风格为出发点和归宿。

2.(1)道安的“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何意?(2)“五失本”何意?

(1)道安,东晋前秦高僧,佛经翻译评论家,致力于“般若学”,倡“本无”宗,“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要求要按原本逐字逐句地翻译,不得对原文的字有所增减。他的翻译主张:“究其旨趣,殆归直译矣”。直译派代表人物。

(2)道安的“失本”指的是在译经过程中对原作内容或形式的流失。这“五失本”,反映了译家在“译梵为秦”时,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行文习惯诸多特点上)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所作的变通(三、四、五项皆指译者为求译文简明易了所作的削繁删冗)“失本”,是为了使译文达到符合汉文规范。这是失原作之本,却得译作之本。此乃道安高明之举。“失”正是为了“得”,“以得补失”,这是翻译的辩证法。可以说,“案本而传”是相对的,而“失本”则是绝对的。“不失本”便不成翻译。

3.徐光启的翻译思想

徐光启是我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大潮中之先驱, 被称为“西学翻译之父”、“科学译祖”。徐光启的“翻译—会通—超胜”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学习与掌握) ,只有“会通”才能“超胜”(超越与争胜)。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

4.方梦志《医学词典》

5.慧远的“厥中论”

慧远主张厥中论,既反对“依实去本,务存其本”也反对“文过其意,理胜其辞”。“厥中”即克服文派质派的缺陷,以达折中。与儒家中庸文化和“中和”美学观有相同之处。

(1)从文体角度,道出翻译困难:以文应质,则疑者众(意译过头而失其真);以质应文,则悦者寡(直译过头而失其美)。主张:“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直、意相结合);

(2)提出了“质文择中”的中间道路,二者相辅相成。

意义:重新回归孔子“文质之论“,深化了文体学的本体认识;

关注翻译的阅读效果,有一定读者意识;

综合了文派和质派的要义,融合了佛儒学、佛学思想,完成了文质文体上新的认识论循环。

6.玄奘的“五不翻”原则

玄奘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尊重,智慧清浅自在,炽盛,端庄,名称,吉祥,尊贵。三此无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玄奘立的“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20世纪初掀起的“译名大讨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

●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前者鲁迅称为“顺”,后者称为“信”。

●“宁信而不顺”的规定,意为在信和顺不能两全时,宁可译文不顺也要忠实于原文,决

不欺骗读者。

●从实质上来讲,“宁信而不顺”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

现。鲁迅认为,直译的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与“拿来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先要敢于“拿来”,而后

才有选择和吸收。

二.简答题

1.鲁迅提出的“双标准”和“双功能”分别是什么?

●“易解”和“丰姿”论是鲁迅提出的翻译双标准。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

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也就是既要通顺,又要忠实。通顺就是通顺易懂;忠实即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这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包括对构成原作的一切要素(语言要素、超语言要素、艺术要素等)的全面忠实。这就是艺术性翻译的标准,这就是鲁迅提出的“易解、丰姿”双标准的真谛。

●“移情”和“益智”是鲁迅提出的翻译双功能。译者的“移情”是指译者与作者心灵相

通、志趣相投、情感相宜,同时又与作品思想吻合、爱憎共生、审美一致。译者通过与作者和作品的这种契合,在翻译中能把原文的形式、内容和精神原原本本地传达出来。

“益智”即有益于智力,启迪读者的智慧,增长读者的学识。

2.(1)严复翻译的“三标准”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信、达、雅”翻译原则和标准,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理论核心和纲领。“信达雅”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三字之间关系实质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关系,以“信”为本,以“雅”为“表”,以“达”为其间“纽带”,三位一体。

第一,“达”和“信”的关系

“达”是为了“信”。“信”和“达”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信”是不背文意,“达”是刻意求显,以显其意,期意行远。("雅”是用汉代以前的字法句法和抑词就义等做法以“达易”,求显,可见,信是手段,达是目的,而雅是追求“达”的条件,方法,求“雅”是为了求“达”。)

(2)为什么倡导“雅”?“雅”的含义是什么?

1.雅是为了“达易”,求显其意。中国文学史有上下两层潮流,其中士大夫文学潮流占主

体文化中的主流,追求贵族化的雅,以维护传统文言的尊贵地位。

2.从译作整体来看,雅是指译作的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翻译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真谛

在于创造性。所谓雅,不是高深或讲修辞,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译作具备文学价值便不再是原作的附属和模仿,而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

3.从当时的社会价值看,“雅”可以理解为一种“可变标准”。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应有

各自不同的“雅”之标准,翻译标准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当时价值观的反映。我们看待雅,不应将之看作是独立于,或超出于信和达之外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三位一体,至信至达至雅,其重点都是放在“意义”上。

3.马建忠“善译”说翻译标准的思想意义、价值是?

马建忠的“善译”思想,给译界提出许多理论思考。

首先,指出善译的条件,强调译者平日对本国语言文字和对象国语言文字必须有很高的修养,对语法学、词源学、文体学、修辞学等学科有很深的研究,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最高要求,应当说,这是译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其次,他指出“善译”的过程。这实质上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意旨”“神情”“语气”“心悟神解”这十个字可以说是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的全部。

复次,他指出“善译”的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

最后,他提出译成之文“能使悦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的要求,这实质上提出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的“等效”翻译的效果。这是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

马建忠洞察翻译的本质,掌握了翻译的内在的客观规律,进而提出“善译”这一科学译论,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里程碑。

4.结合时代背景,谈谈梁启超为何倡导翻译西方政治小说。其意义何在?

1. 当时正值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为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决定效仿西法,翻译西方政治小说,以指导变法维新运动,救国图强;

2. 近代中国封建专制腐朽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思想,为救亡图存,梁启超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疾呼变法自强,将兴西学与翻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

3.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第一人,首次提出“政治小说”主张,认为小说具教化国民的功用。借鉴、翻译西方政治小说是推动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步骤。梁氏小说翻译理论给当时维新前后的“新学”之风又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5. 玄奘“既须求真,又须求俗”,什么意思?

他的翻译主张,“既须求真,又须求俗”。他既不赞同道安等人的直译,也不赞成鸠摩罗什等人的意译,而是主张直译和意译完美的结合,即提出了“圆满调和”的翻译主张。这是我国古代翻译思想的典范。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玄奘既重“信”,又重文体风格。译文达到了“和谐”理想的境界(极轨),在翻译史上成为一派“新译”。

6.林语堂“翻译标准”

(一) 忠实标准

林氏认为,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和胡译。死译是直译走向极端的结果,胡译是意译走向极端的结果。他认为直译与意译两个名称虽然便于使用,但仍是不中肯的名称,容易引起人家的误会,使之成为死译和胡译的庇护所,或令人以为翻译有两种同时可

行的标准。其实这两个词不过表达了历来客观存在的翻译方法的不同倾向,两者是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翻译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翻译非绝对,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

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

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决不可能将这些同时译出,译者所能求的只是比较的非绝对的成功。”

(二) 通顺标准

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他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裂为一句之各部,非先有零碎之辞字,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译文

若求通顺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与此同时,林氏还提出句译理论,主张翻译只能

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者的语意。”罗选指出, “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个在翻译中运用以句’ 为’ 单位的学者”。

(三) 美的标准

翻译还有美的方面须兼顾。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凡译艺术文的人,须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翻译须传神,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字神’是什么? 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条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 “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齐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7. 矛盾的“意境论”(“艺术创造性翻译论”)(简答题)

矛盾的“意境论”(“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是他1921年提出的“神韵说”的进一步发展,是翻译的最高境界,然而却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矛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作的报告《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中指出,“传达原作的艺术境界”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务。他把我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这一重要范畴——意境,引入文学翻译,使“意境论”成为我国文学翻译中具有独特意义的理论。文中精辟地论道: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为了达到“艺术创造性翻译”,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必须要求译者具有广博丰富的生活经验。文学作品是描写生活的,译者何创佐者也一样,也需要有生活体验。译者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愈丰富,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生活也愈容易体会和了解。

其二,必须使“译介与研究”密切结合。翻译的成果应该是研究的成果。“译者翻译一部作品,必须对原作进行科学的研究,要全面正确地分析、研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和风格。”

其三,必须强调译者对待语言的运用问题。好的翻译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语法和词汇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真正达到“艺术创造性的翻译”。

8. 慧远为何提出“厥中论”的主张?(答案同上:名词解释)

9. 鸠摩罗什为何倡导意译?

鸠摩罗什主张“以信为本”。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作的文体,在“信”的基础上追求“美”,使译文达到信与美的和谐统一。因此它的译经“曲从方言,趣不乖本”,追求以曲折的方式用汉语表达,但不违背原意,达到辞旨婉约,自然流畅,声韵俱佳的效果。其译作有“文辞流便”之誉。他是佛经翻译意译派代表人物,是译界第一流宗匠。

●他属于哪个派别?鸠摩罗什重意译,而不主张直译。是继支谦之后“文质之争”中

“文派”的又一代表人物,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位“文派”大师。

●为何倡导要保持“天然西域之语趣”?(答案不明确,需归纳)

鸠摩罗什的译著《妙法莲华经》“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说明在译文中仍然可见原作之神情,他对西方辞体有着自己精辟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

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

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

乃令呕秽也。”(《高僧传---鸠摩罗什传》)

从该段得出:(由于语言的差异,翻译者处于两难境地,要么过于贴近原文而失去本族语的魅力,要么拘泥于本族语而牺牲原作的风采。)表明鸠摩罗什“以信为本”的翻译思想。

背景:东汉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偏差。

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信”、“达”、“雅”三项翻译标准。他译经时紧跟原文的意旨,对原作或增或减,务在达旨。在“信”、“达”之外,罗什还要求译文雅正,以便阅读。

他讲究译文的文采;对于那些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梵语,采用汉字音译等方式,重新定名,改掉了以前译本中直接援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概念术语,从而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基本上还了佛典的本来面目,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作。

他运用意译法,目的是使中土诵习佛经者易于接受理解。可以说,罗什是我国较早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译者;他坚持以梵文本佛经为翻译原本。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重译”带来的衍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佛经翻译的标准本或者说是范本。

三.论述题

1.林纾用何种方法进行翻译?(论述题)

林纾不懂西文,翻译全靠合作者口述。他提出“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他立下翻译标准和原则:“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不亡失。”欲达此目的,他坚持三条原则:

第一,要求合作者“逐字逐句口译而出”,首先做到“形似”

第二,要求“二人口述神会”,然后施以雄健之笔雄深雅健之笔,步步入于“意境”,产生出“赏心而怡神”的境界和效果。

第三,“于讲舍中敦喻诸生”,“以彼新理,助我行文”。

他还坚持“支点”论进行翻译:林纾善于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为支点,翻译他熟悉和有所研究的外国作家的作品。

“足音”论:林纾虽不懂西文,但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之足音。林纾是靠“听”,实质上是靠“心”去与作者建立这种血肉般的联系。

2.佛经翻译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新译”等演变,举例说出其中各阶段的代表人物,

3.佛经翻译时期,为何出现了“文质之争”?其焦点和实质是?

支谦所著《法句经序》中批评译本“其辞不雅”,维袛难则反击“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涉及文与质的关系问题,从而揭开了关于文与质的论战。各译经大家被粗分为文派和质派,“文质之争”是围绕“文”“质”两大派别各自的翻译实践和理论展开的一场讨论。从整体上看,这场争论沿着从以“质”为主,到以“文”为主,最后结于文质相辅的道路发展。

首先,“文质之争”出现并非偶然。在佛经翻译初期,译者面临的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难度极大,因而译法上相对保守,采取的是再现原作精髓的方法。特别是翻译宗教经典方面,译经的都是信徒,对原著更是顶礼膜拜,不敢有丝毫逾越。因此“质”派最先出现且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译经实践发展,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后人不断改进,为使译文通顺流畅,更符合汉语审美习惯,进而出现了“文”的倾向,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其次,是佛教广泛传播的需要。起初佛教是在皇家贵族和来华佛教信徒间传播,其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因而对于晦涩的译经也可以接受,但随着佛教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麻痹手段让百姓也可以接受,佛经翻译就面临着如何让普通百姓也理解的问题。因此,译者就抛弃了以前的质,转以更通俗的方式译经,也就出现了“文派”,这里的“文”是指“通俗易懂”。一次,“文”和“质”两派的观点,其实反映了译者在面对不同读者时所采取的的不同态度。

再次,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质派创始者为外来僧侣,汉语水平制约其翻译;文派的支持者,若非生长于中国,便是久居汉土,对汉语、中土文化都有较深入、全面的了解。

最后,中国文学的影响。支谦提到老子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质派观点产生一定影响;然而岁中国文学发展,“受当时文风取向华美的影响”,产生了文派。

综上所述,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原语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对象是相差悬殊的天竺语与汉语的翻译,焦点是译文语言的文丽或质朴,需要解决译文是否需要文饰的问题,实质是属于语言风格的争论。并非等同于西方的意译和直译之争,二者虽有关联,但侧重点不同。

文派、质派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文派(意):支谦鸠摩罗什

质派(直):安清支谶道安彦琮

4.林纾、严复分别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结合当时背景,为何要翻译人文社会科学?

严复和林纾都生活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梦想被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粉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国内外的政治环境进一步恶劣,百日维新变法失败。

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寻求保种保国的道路,翻译家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选择翻译当时中国社会最薄弱的人文社会科学。

该时期代表人物、思想意义、贡献?

严复深感国势危急,大声疾呼,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到根本原因不在于器物,而在于制度。要想从危亡中挽救国家、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启发民智,让封建士大夫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学术思想。于是,他觉得翻译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介绍给中国各阶层。严复翻译文本包括法律、政治、经济、逻辑学、伦理学和哲学等众多方面。严复译介的“八大名著”分别是《天演论》、《原富》、《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

林纾是近代中国难得的一位翻译家、爱国者。自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国难当头,林纾希望通过自己的译作警醒国民,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以达到救国保种的目的,这也是林纾翻译外国人文社科的主要目的。

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为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输入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新的学术观念以及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学体裁和新颖的表现手法,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5.钱钟书的“化境”论

如今,我们习惯将钱钟书的“诱、化、讹”三字经,称为“化境”论。“化境”论的提出,突破了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拘囿,跃出樊篱,别开新宇,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这是对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一大贡献。

“诱”(“媒”)字,非常生动形象:一是具体地说明读者可能会因为翻译的原因而对原作品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勾起想读原著的冲动;另外这个“诱”(“媒”)字就是从广义上翻译对于文化交流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讹”是译文中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也是翻译中难以避免的毛病。他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指出“讹”源于三种“距离”:“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译者的体会和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显然,钱钟书肯定“化”之“讹”,认为这是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改造,具有审美意义。

“化”,是“化境”的核心。是对翻译的最高标准,也是译者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钱先生的“化”强调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硬牵强,那就得“化”它一化了;二是、化的时候不能任意的化,也就是说,虽然“躯壳换了一个”,还得“保存原有的风味”,“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显然,这里的“风味”。“姿致”不是指意,而指形式、风格与神韵。钱钟书“化境”论的真正内涵,即是,一、“无痕”,既要有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又要不拘泥于原文,是另一种语言的相应而完美的表述,即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二、“存味”,钱钟书把原作视为一个充满内在生命,浑然不分的有机整体,毫无穿凿痕迹的“化”,在译文的语言框架内,从而将传统译论推向新的高度,达到了翻译艺术的极致。

(论述题)价值:

钱钟书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著名的“化境”论可与严复的“信达雅”论和傅雷的“神似”,即“求信——神似——化境”,构成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主体,而且将翻译引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推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发展。

指导意义:

“化境”论的提出,突破了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拘囿,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化境”论中,“诱”字,形象地道出了翻译的性质,它的功能、作用和目的。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文学作品。他赞同把翻译比作原作的“投胎转世”的说法,认为翻译“属于与创作并行的高级文化事业”,让我们明白翻译所起的重大作用。

钱钟书指出,“译文总有失真或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很不贴合原文即是讹”。他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指出源于三种“距离”:“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译者的体会和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因此“讹”也是翻译中难以避免的毛病。“讹”字很好的解释了译文不能完全忠实于原文的根源,主客观原因和它的不可避免性。

钱氏对翻译的标准用了一个“化”字,“化”是对翻译的最高标准,也是译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指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他也说了“化境”论的真正内涵——“无痕”与“味存”。翻译的理想境界“化境”的核心是“化”,而“化”与“讹”是对立统一的。钱钟书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化”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概念,当译者迫不得已做出某些改变时,其译作仍然可以达到“化”的境地,而“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换言之,有“化”必有“讹”,“讹”包含在“化”中,而某些创造性的“讹”是更高境界之“化”,二者统一于具体的翻译实践过程。

因此,钱钟书的“化境”论不管对翻译理论,还是对翻译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6.结合时代背景谈谈郭沫若和鲁迅看待“翻译和创作的关系”的观点为什么相左?有什么社会意义?

●郭沫若曾认为“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主张写作比翻译重要,后来也倾向于鲁迅

的观点。

●鲁迅认为“翻译应与创作并重”,通过翻译达到“移情、益智”的目的,为中国文化创

作和思想带来新鲜的血液,所以它们是同等重要的。翻译为中国思想、文化创作提供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可以丰富发展中国之创作。

●他们的观点之所以相左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郭沫若更多的是从一个文学创作者

的角度来看待翻译和创作的关系,而鲁迅则是从文学创作者和译者的角度综合来看。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此时的文学界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期,所以对于“翻译和创作的关系”不同的人难免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后面郭沫若修正观点,倾向于鲁迅观点这一行为可以看出翻译与创作是密不可

《西方文化史》试卷答案

2012-2013年第一学期《西方文化史》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10(5、2) 1、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 2、青铜文化 3、托拉先知书圣录 4、伊里亚特奥赛德 二、名词解释20(5、4)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主要是指15-17世纪在欧洲社会文化运动,是希腊罗马 文化古典的复兴,发轫于14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后向北欧地区传播,16-17世纪在西班牙和英国等国家盛行,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达到顶峰。 2、巴洛克艺术风格:16世纪的一种文艺风格,原意为“不符合常规”,最初特 指形状怪异的珍珠,在中世纪指“荒谬的思想”,与罗马天主教会推行的反宗教改革运动直接相关,最早出现在建筑群中。 3、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宣扬理性主义的思想运动,用科学和理性的 思想“启迪”人们的理智和智慧,以消除长期以来宗教和封建贵族统治造成的迷信和偏见,是一种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4、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 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主要有原生论和构建论等几种理论。 三、简单题(加自由发挥)40(4、10) 1、(1)削弱了传统宗教的统治地位 (2)开创了世俗主义价值观的思想 (3)具有批判精神,不再墨守成规 (4)对历史具有好奇心,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5)区分了专制主义和独裁主义 (6)雇佣文人批判了社会的不正当特权 2、(1)知识的进步,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观 (2)哲学思想的突破 (3)科技危机的出现,相对和绝对的怀疑。 四、论述题(加自由发挥)(2、15、15) 1、西方的自我反思 2、新左派和后现代 3、西方价值观的再思考

《西方文论史》考试复习

《西方文论史》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 1、悲剧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诗学》第六章) 2、“卡塔西斯”作用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审美效果的中文音译,朱光潜译为净化,罗念生译为陶冶。净化,指通过悲剧观赏,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从而恢复和保持心理健康。陶冶指的是通过悲剧欣赏,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得以疏导,过弱的情绪得以激发,使情绪强弱适度,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综上,可以解释为通过悲剧观赏,使情绪强弱适度,有利于身心健康。 2、崇高的含义 文章风格的审美性质,如高洁、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越的热情、豪迈的气概、高超的文采等。 ! 3、启蒙主义 启蒙,“启迪”、“照亮”之意,启蒙主要指要用近代科学的理性光辉照亮民众头脑,启迪民众心灵,以建立自由化的理想王国,故称启蒙运动。 4、德国古典文艺美学 18c末19c初,德国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如康德、席勒、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他们开创了西方近代美学的高峰时期,史称德国古典文艺美学。 5、天才 康德认为,“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规”;“天才就是: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特点:独创性、典范性、自然性、不可模仿性。 简答,论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 1、) 2、评价柏拉图 唯心主义诗学的奠基人:提供了重要的诗学概念:理式和灵感;艺术不同于技艺;艺术是自然的模仿;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艺术的政治功用;艺术内容的重要性;对话体写作泽及后世;审美经验积淀的重要性;美的普遍性等。不足:神秘性;贵族性;否定模仿的艺术;否定艺术主动性和创造性;否定俗世情感等。 3、柏拉图的艺术本质论 A、模仿的艺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和影子的影子。启示:最早喻艺术为镜子,开镜子说之端;在否定的意义上强调艺术要真实。 B、回忆的艺术:艺术是人们对前世审美经验的回忆。其重要性:艺术与技术不同;艺术是灵感的创作;暗含了审美经验积淀的思想。 4、康德关于美的分析 A、质上看,美是无功利的快感; B、量上看,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

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 当如何,而是以深入浅出 ....的方式,涵咏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B.继《三体》获“雨果奖”,中国科幻首次走上世界舞台中央之后,人们对科幻在 中国的全方位发展拭目以待 ....。 C.李清照以不朽的词作在山东青州留下了独特的时光,循着词韵的蛛丝马迹 ....,也许会从若干细节中勾勒出一代词宗的形象。 D.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的中国货币文化,满载历史记忆与荣耀,真实地记录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变迁。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深人浅出:指言论或文章的观点主题意义深刻,但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上却浅显易懂。它般用来形容文章或解说易于理解,与前文“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相矛盾,此处应用“潜移默化”。使用不恰当; B.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使用恰当; C.蛛丝马迹:意思是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一种昆虫)的印记可以查明它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使用恰当; D.源远流长:意思是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使用恰当。 故选A。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简略版

第一章希腊史学 普鲁塔克荷马史诗 荷马《奥德赛》《伊利亚特》特洛伊战争西方史学的开端希罗多德 历史学之父《历史》第一部历史著作真实性艺术性 修昔底德 政治学之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政治军事史的典范真实性色诺芬 杰出的军事家《长征记》可读性 波里比阿罗马《希腊罗马名人传》传记体先河语言优美精神分析法 阿庇安 希腊史学家希腊文《罗马史》罗马通史社会经济背景客观公正珍贵史 阿里安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政治家史学家《亚历山大远征记》 拉丁史学: 加图 罗马共和国的希腊史家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罗马史》眼界的开阔思想罗马史学奠基者《罗马历史源流》开创了拉丁文写罗马史的先例爱国史的深化方法的进步求真家《农业志》 萨鲁斯特 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垂训 希腊史家: 第二章罗马史学 凯撒 政治家历史学家《高卢战记》《内战记》善于叙事文学价值高拉丁语

加洛林文艺复兴 时期 《查理大帝传》 传记体所处时代受圣徒模式影响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阿非利加纳 《编年史》 教会史学第一位编年史家 线性时间 攸西比乌斯 英国教会史学: 比德 《英吉利教会史》 英国历史之父 基督诞生之年为基准 吾主纪年 教会史学之父 《编年史》 最大一部 《教会史》 《殉道者传》圣徒传 德国教会史学: 典范 教会史学的定型: 李维 圣奥古斯丁 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 《建城以来史》 ~I -"- — P ]、 贝献: 通史体例 垂训思想 文笔优美 塔西陀 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 《日耳曼尼亚志》 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反对暴政 歌颂共 和痛恨暴君教育垂训 写作技巧高超 卢奇安 罗马统治的希腊作家 《论撰史》史学自身思考 政治眼光 表现才能 史论 基督教早期 神学哲学 政治思想 集大成者 《上帝之城》 确立基督教的世界 理论 法国教会史学: 格雷戈里 《法兰克人史》 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宗教动机教会的丑陋面 艾因哈德

西方文化史试题

西方文化史试题 一、填空 1、《俄底浦斯》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 2、喜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狂欢游行时唱的歌)。 3、哲学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爱与智慧)。哲学上的第一个问题是(本原问题)问题,它包含两个问题:(本原是什么?)和(本原生成的原因?及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 4、西方哲学的始祖是(泰勒斯),他创立了(米利都)学派,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 8、被柏拉图成为“学园之灵”的是(亚里士多德)。 9、爱非斯学派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第一次提出了(逻各斯)概念。 10、爱利亚学派的最大代表是(芝诺),他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是(存在)。 11、荷马的两部伟大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12、古希腊神话的根本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 13、悲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山羊之歌),它是为了歌颂(酒神)。 11、古希腊哲学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一与多)和(动与静)。 12、原子唯物论的代表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13、普罗泰戈拉的重要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14、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命题是(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提出的哲学方法是(问答法)和(下定义) 15、古希腊建筑的最杰出代表作是被称作处女宫的(帕特农神庙),它是为了纪念女神(雅典娜)。 16、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代表作是(米洛的维纳斯)。 17、古希腊的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是(阿里斯托芬)。 18、芝诺为反对运动,提出的四个悖论是:(飞矢不动悖论)、(阿基里斯悖论)、(游行队伍悖论)和(两分法悖论)。 19、被称作历史学之父的是(希罗多德),其代表作(《希波战争史》)。 20、修昔底德的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1、被称作希腊化时期的哥白尼的是(阿里斯达克),他第一个提出了日心说。 22、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可看作古希腊科学的最高成就。 23、古希腊的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 24,罗马的母亲河是(苔伯河),罗马人的祖先是(拉丁人),其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 25、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26、罗马城的建立者是两兄弟:(罗穆路斯)和(雷莫斯)。 27、(波吕克利特斯)与菲狄亚斯齐名,他善于用铜,而菲狄亚斯善于用石。他在《法则》一书中提出头占整个身体的(七分之一),面部占(十分之一),脚掌占(六分之一)。 28、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侧重表现裸体女性,(维纳斯)是艺术家最青睐的对象。 29、古希腊最早的男子雕像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一般采用(埃及)的人体构图。 30、号称古典时代希腊最辉煌的建筑群的雅典卫城,由(山门)、(帕特农神庙)、(厄瑞克提翁神庙)、(胜利女神庙)等建筑物组成。 31、按照不同的风格,我们可以把古希腊的柱子分为(多利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 32、发现爱琴文明遗址的两个重要的考古学家是(施里曼)和(伊文斯)。 33、古希腊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爱琴文化)、(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和 (希腊化时代 )。 34、狮子门属于(迈锡尼)文明的建筑。 35、古希腊时期雅典和斯巴达代表着两个主要类型的政治体制:(民主制)和(寡头制)。 36、古希腊的僭主克里斯蒂尼创制了(陶片放逐法),根据此法,任何一个被认为对国家有危害的公民都可以被放逐十年。 37、公元前1000年前后,(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希腊字母就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改进的。 38、古希腊的第一个个人作家是(赫西俄德)。 39、被称为“史学之父”的是(希罗多德),被称为“阿提卡蜜蜂”的古希腊史学家是(色诺芬),被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的是(波里比阿)。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89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 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学分:4 学时:68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1年级 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 (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教父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希腊哲学的产生;希腊哲学的拉丁化;希腊哲学向基督教的转化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和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的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 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 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 一、名词解释(4*5分) 二、简答题(4*10分) 三、论述题(2*20分)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理式 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 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 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4、叔本华——生命意志 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 “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灵韵”包含两层含义: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西方史学史终极答案

1、吉本——(1737—1794年) 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 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 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 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帙浩繁。尽管 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 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2、兰克学派:19世纪中期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倡导的一种史学模式和流派。兰克在柏林开创了历史研讨班的授课方式,带出大批优秀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形成德国史学中的兰克学派(即通常认为的客观主义史学派)他们标榜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强调对史料的批判和鉴别,反对任何哲学和历史理论的指导,力求在可靠的史料的基础上“如实直书”。要求史家保持“中立”、“客观”。通过客观地描绘、叙述事件。这一学派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在西方史学史上是罕见的。 3、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 显贵之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 政治军事史传统。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 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 影响深远。 、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 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 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 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 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 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 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5、《历史哲学》——黑格尔史学名著,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黑格尔 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 理解。他以一种哲学思辨的眼光考察世界历史,寻求一种有关世界历史合乎理性 的解释,从世界历史的个体现象中寻找到普遍的、内在的精神发展道路。 6、人文主义史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资产阶级的史学。反对基督教的神学观点,否定以教会史为中心的编史体系,以希腊、罗马时 代的史学传统为楷模,把历史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代表人物有布鲁昂、比昂多、马基雅弗利等。其主要特征有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 史学的神学史观;强调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相结合;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 真正的古代史研究;疑古精神的发展与文献校勘学的兴起;历史传记体空前盛行。人文主义历史学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力图 用古代的文化传统来改变中世纪的文化传统。从形式上看,人文主义史学似乎

西方史学史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 一、导论 (一)史学史概念 史学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人物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和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史学史概念范畴 西方史学史以总结与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人民(主要是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从而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疏凿源流,抉隐钩沉,辩证因果,探求原委,以寻去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范畴:1、历史哲学2、历史编纂学3、史料学4、史学方法论 (三)西方史学史发展的过程、重大转折 1、过程 (1)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至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共计一千年,形成了诸多影响后世的史学优良传统。 (2)中世纪史学 公元5世纪至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基督教神学史观制约史学,史学发展相对迟缓。 (3)近代史学 14-19世纪,14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继发展,19世纪进入兰克时代,史学发展成独立学科 (4)现代史学 进入20世纪后,新史学出现。 2、转折 (1)西方史学史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古希腊时代。 希波战争刺激了希腊人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希腊编年史由此进入“古典时代”,这也是古希腊人理性觉醒的时代,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成为代表,后来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一千年之久。 (2)公元5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罗马帝国覆灭,西方式会奴隶制终结,封建制开始。基督教史学企图用基督教的神学史观改造古典史学的人本观念,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为代表。罗马时代古典文化为基督教僧侣垄断,史学发展速度缓慢,沦为神学附庸。

201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口译(外语学院)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方法

201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口译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方 法、复习经验指导 一、201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口译考研招生目录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备注 007外语学院接收推免生比例或人数:25人左右 055106日语口译25 接收推免生比例或人数:4人左右 01同声传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13翻译硕士日语③359日语翻译基础④448日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二、2015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口译专业考研复试分数线考试科目政治外语专业一专业二总分日语口译52 52 78 78 350 三、201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口译专业考研参考书 科目名称书名作者出版社448汉语写 作与百科知 识《公文写作》白延庆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 社2004年4月 448汉语写 作与百科知 识《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年8月 448汉语写 作与百科知 识《西方文化史》庄锡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1月 四、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口译考研真题 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一、单选 文学类占很大部分,差不多有60%都是有关中西方文学的,主要考察学派或文体风格代表人物(新月派代表人物、问题小说代表人物),作家的历史地位(西方文学为主)及代表作品,根据作品判断作家 1、自称五言长城的人刘长卿 2、山谷体创始人黄庭坚 3、晚唐词人,花间词派创始人之一温庭筠 4、白朴最成功剧作《墙头马上》 5、南戏之祖高明《琵琶记》 6、明末清初诗坛,影响最大诗人钱谦益 7、《燕行歌》作者高适 8、乡土文学作家,王鲁彦、……A..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史学史》作业参考答案

《西方史学史》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述西方史学的萌芽 1、希腊神话。 2、史诗与传说 3、记事 4、神话和史诗的特点 二、评修昔底德斯的史学思想和方法) 1、比较丰富的人本思想 2、重视探讨历史发展的内在的因果关系 3、具有历史进化论思想的萌芽 4、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5、治学严谨,立论求实 三、奥古斯丁对宗教史学的作出了什么贡献? 1、撰写《上帝之城》与异教徒进行辩论 2、发展并明确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上帝安排了一切,历史、回忆、只是证实上帝的安排。 3、地上之城(人类历史)从该隐开始,历经婴儿、少年、青春、壮年、半老、老年六个生理阶段。 4、双城斗争史分三个历史阶段:前律法阶段,律法阶段和上帝的天国阶段。 5、把史学完全隶属于神学的权威之下,其影响不可估量。 四、简述赫尔德的历史哲学 1、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诗歌阶段、散文时代、哲学时代。 2、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具有生长衰亡的自然发展过程。但不可能直线上升的。 3、人是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所以不同时代的人性并不一致,反对“永恒人性”。 4、他是近代首批文化史家之一,否认“精选民族”和“欧洲中心论”,试图探索人类在其文化发展进程 中所经历过的道路。 5、不认为中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中断,而认为是人类文化进步中一个必然的重要的环节,如同链条一 样,彼此相连,前后衔接。 五、十九世纪有那些史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1、浪漫主义史学:赫尔德。柏克。夏多布里昂 2、客观主义史学:尼布尔、兰克 3、实证主义史学:孔德、斯宾塞 4、历史主义史学:(维柯)、萨维尼、洪堡、黑格尔 5、阶级斗争史学:梯也里、基佐、米涅、梯也尔 6、马克思主义史学 六、希罗多德对西方史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朴素的历史因果观 3、平等的民族观 4、求真精神A、秉笔直书,兼收并蓄B、考证史料,辨别真伪 5、首创历史叙事体

西方史学史试卷

西方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总计30分) 1.《长征记》的作者是() A 色诺芬 B 老伽图 C 波利比阿 D希罗多德 2、《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 ) A 狄德罗 B康德C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3、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是() A《历史》 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希腊史》 D《罗马帝国衰亡史》4、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是() A凯撒时代 B奥古斯都时代 C屋大维时代 D伯里克利时代 5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优良传统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A求真探索的精神 B理性主义观念 C宏宽的历史眼光 D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6、下面哪位史学家来自德国() A休谟 B 伏尔泰 C莫泽尔 D吉本 7、下列不属于口述史学的特点的是() A生动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真实性 8、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A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 B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C排斥古典史学批判、反思的精神 D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 9、属于凯撒的史学作品的是() A《高卢战记》 B 《日耳曼尼亚志》 C《罗马历史源流》 D《罗马古物考》10、下列不属于19世纪美国历史主要学派的是() A浪漫主义学派 B 废奴派 C盎格鲁-撒克逊学派 D边疆学派 二、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_____ ,______ ,______ 。 2.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__________,撰写了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__________时代”。

4.__________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维的_________又称《罗马史》。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_________、_________、文笔优美。 7.奥古斯丁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8.罗马三大史家有撒路斯题乌斯、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被称为“政治史之父”,他的《__________》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 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10.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是由__________世纪的法国学者谢尔·德金尔克提出来的。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建城以来史》的作者是匹克托。() 2.“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3.公元4世纪至前3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4.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 5.著名的“剑桥三史”是《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近代史》。() 6.狄德罗撰有《路易十五时代》和《百科全书》。() 7.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8.文艺复兴的一个特征是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9.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是古罗马史学。() 10.老伽图用拉丁文字写作罗马史,首开拉丁史学之先河.( ) 四、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总计10分) 1. 修昔底德

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复习方法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复习思路及真题1.科目介绍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以下简称百科),代码448,是北外所有语种翻译硕士MTI考研初试一门必考的专业课(另一门专业课为对应语种的翻译基础)。百科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和储备的深度、广度直接关系到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效果,对翻译硕士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百科被设置为翻硕考研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北外考研的百科科目满分为150分,共三道大题:一、名词解释,25题,每题2分,共50分;二、应用文写作,40分;三、命题作文,60分。 2.命题重点 名词解释的题目涉及内容很广。从范围上来看,包括了中外文化以及文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真可谓“百科”;从名词分类上来看,人名、地名、历史运动或事件、制度、社会现象、文学与文化、热点词等方面均有分布;从考察重点上来看,虽然出题点分布看似杂乱无章,然而文化、文学、历史、政经却是最为频繁,自然也是备考的重中之重。 3.复习指导建议 (1)复习资料和参考书目 北外官方在高翻学院英汉同传和复语同传专业的参考书目中,推荐了一些“百科类”的参考资料,但是主要是关于改革、联合国、环境问题等时事热点的概况和知识,主要用于提供翻译基础的背景知识,对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的复习并不是很实用。所以如何选择高效、合适的复习资料便成了百科能否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涉及范围广泛,在此仅提供几本热门好用的参考书供参考,如:《国学知识全读本》,“不可不知的2000个”系列:《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不可不知的2000个历史常识》《不可不知的2000个人文常识》《不可不知的2000个重大事件》《不可不知的2000个中外名人》《外国文学基础》《中国文化概论》《专八人文知识》《西方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要》等。 零散的资料虽然覆盖全面,但是没有办法做到大规模仔细复习。所以,建议最好再准备获取一些整理性质的资料,点面结合来达到最好效果,此类资料建议考生到正规的教育机构来获取。 应用文写作则可以参考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工业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相关书籍。(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建议进行三轮复习:第一轮重在知识的积累,多花一些时间来按照答题要素和要点全面阅读参考资料,做到广而博;第二轮重在知识的梳理,分清主次,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做到重点突出、强化突破;第三轮则更注重应试技巧上的效果,进一步强化重点,尤其是往年真题所表现出的趋势和特点,另外要注意查缺补漏,避免因大意而丢分。 在答题上,记忆百科条目时一定要避免死记硬背,要按照关键点、关键字来记忆,按技巧答题,方能事半功倍。比如,对于人物的条目,需要关注人物的国籍、年代、身份,他做了什么、写了什么、认为什么、提出了什么,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或成就,后人对其如何评价等问题。

西方哲学史论文

课程论文 题目:关于西方哲学中“存在”的理解所在系别: 作者: 学号: 专业年级: 所在班级:

摘要:在西方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中就“存在神学”问题的探讨,是历代学者们经常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时期里的不同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史学家从多方面曾做过诸多论说。“存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存在”这个概念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巴门尼德存在唯一本质 1 存在的提出 “存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处于繁芜丛杂的流变中,直接对于万物进行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由于事物的流变性而不够稳定与可靠。他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而其认识对象必须具有永恒性,因而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自希腊哲学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理想,而自然哲学由于自身局限于感性领域而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基于对自然哲学局限性的认识,巴门尼德将眼光从流变中的万物投向单一的本质,从而提出“存在”这一概念。进而开创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形而上学之路。 在《论自然》一开头巴门尼德就借助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第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第一条路被他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被他称为意见之路。他认为,只有沿着第一条路研究,即认为承认万物的本原——存在,并对其进行研究,才有可能获取真理性认识。接下来他又描述了“存在”所具有的属性: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从上述的几条我们发现: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并不是一种我们所能具体感知到的经验的存在,而是一种由我们理智所把握到的一个抽象范畴。前四条所描述的属性,使得我们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设想出这么一个东西,这也是巴门尼德所要达到的效果:他所认为的“存在”,是一种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层次的范畴,这就不能用具体事物的属性来描述与辨别。但是,在巴门尼德那里,他并没有对于存在有更进一步的具体描述,这也为后世研究存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人们所具有的常识性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理解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的时候,会尝试着用常识的思维模式去理解(特别是在古希腊时期,这一点在自然哲学家身上显得尤为突出),这样就违背了巴门尼德的初衷了。因而在这里,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则分为对于“存在者”(存在物)的理解和对于“存在”本身的理解。而对于这两个不同方面的理解,产生了后世缤彩纷呈本体论思想。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

1、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 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 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 显贵之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 政治军事史传统。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李维——(前59—公元17年)古罗马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著 述丰富,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创立了通史体例, 并重视历史垂训,且文笔优美。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尽管如此还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4、塔西佗——(约55—120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 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 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 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5、《法兰克人史》——是六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格雷戈里是 中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全书始自《圣经》所宣扬的“创世”,止于公元591 年,共10卷,详近而略古,内容十分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于历史上关于法 兰克早期历史记载甚少,此书也就显得弥足珍贵,格雷戈里被誉为“蛮族王国的 希罗多德” 艾因哈德——(770—840年)是法兰克王国、也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家, 查理曼帝国"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是传记体的《查理大帝传》,不同于圣徒传,描写的是世俗的君主,书中四处洋溢着对查理大帝赞扬, 并且舍弃了一些重要是史料,但是无论如何,该书叙事明快、文情并茂,使得其 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6、《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奥古斯丁著,全书共二十二卷, 历十四年才完成。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比德——(约673—735年)中世纪英国历史上的卓越学者、历史家。毕生居住 在修道院中,从事宗教活动和撰述,传世之作《英国教会史》,用“吾主纪年” 来计算年代,为基督教学者沿用至今。由于其史学成就卓著,被尊为“英国史学之父”。 7、《君主论》——马基亚维利的名著,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 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影响了后世许多政治家,他的 理论也被曲解为马基亚维利主义。

西方文学史复习材料

古罗马三大诗人:古罗马三大诗人分别是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①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追述了罗马建国的光荣历史,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②是奥古斯都时期杰出的抒情诗人,讽刺诗人和文艺评论家。《诗集》是他抒情诗的代表作,《诗艺》是他文学评论的代表作。③擅长编写故事,代表作《变形记》描写人变动植物的故事,是最早的异形描写,集古希腊罗马神话之大成,揭露罗马上层社会的堕落。 古希腊抒情诗:抒情诗源于民歌,它是伴着音乐歌唱的.抒情诗有许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等,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琴歌以竖琴伴奏,分为独唱体和合唱体,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是萨福和阿那克里翁,合唱体抒情诗的代表是品达。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相传是由叫荷马的诗人创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做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此记载的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汇,用神话的方式表现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 俄林波斯神系:指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新辈神谱,从雷电神宙斯到家神赫斯提亚统称“俄林波斯圣山上的12主神”他们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但也具有长生不老,可随意变形,各具有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等特点。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