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城市化率报告

中国城市化率报告

中国城市化率报告
中国城市化率报告

谨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

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

2010年11月

前言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蓝图。自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国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发展型”阶段性问题的凸显,使我们看到,过去三十年来以经济总量为增长目标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需要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32.93%,到“十二五”时期将突破50%,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未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都将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

就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19世纪以后,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增加,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在全球展开,世界先后诞生了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西北欧以阿姆斯特丹、巴黎和鲁尔为中心的城市群,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日本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组成的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地广人稀、城镇化起步较早、交通发达、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较为协调等优势,城市化发展迅速,几十年间已经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

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7.43%,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城市化水平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快速推进,到2007年城市化率已达到32.93%,这也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已过了初期发展阶段,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在城乡两栖流动的农民工大约1.3-1.5亿人,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至少有2000万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如何使农民工进的来,留得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另外,伴随这一进程,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资源日益减少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资源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尖锐。中国政府正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人口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其他国家从未遇到过的严峻挑战。

2008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将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1、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概览

1.1 中国城市化率分析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许多难以预料、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神舟七号”宇航员实现太空行走;另一方面,中国遭受重大冰雪灾害,四川发生汶川特大地震,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经济在2008年出现内需增长缓慢,外需萎缩,经济增速回落过快,消费价格依然偏高等诸多问题。面对种种挑战,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政策措施,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2008年中国城市化也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城市化率达到33.28%,较2007年城市化率32.93%,提升了0.35个百分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08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率统计表

统计方法说明:

目前国际通用的城市化率计算方法有三种:

1、城市化率 = 城镇非农人口 / 总人口× 100%

2、城市化率 = 城镇人口 / 总人口× 100%

3、城市化率 = 城市年平均现有人口 / 全国年平均总人口数× 100%

本研究报告采用第1种计算方法,即:城市化率 = 城镇非农人口 / 总人口× 100%。

纵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布局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的产业布局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均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

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促使人口流动与转移也呈现出这一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城市化也得到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交通和房地产业的持续投入与发展,也极大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一、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实现中国城市化发展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中国实行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以经济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为基本原则,重新考虑我国地区产业布局的结构和先后发展秩序,实施产业布局向东部地区倾斜,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经济特区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和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

3、21世纪以来,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到1999年,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此,我国产业布局战略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统筹区域发展,中央先后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重大战略举措,并形成了一整套有机结合的统一的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4、 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以农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城乡分割等不合理状况得到了根本性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1952-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1.0%持续下降至11.3%,下降了3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8%逐步升至48.6%,上升了2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2%升至40.1%,上升了1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同时,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加上政府推出的各式各样的扶持和扩大就业的工程,促进了就业结构的大调整,相当比例的人口转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据统计,1952-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83.5%下降至39.6%,下降了44.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7.4%升至27.2%,上升了1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9.1%升至为33.2%,上升了24.1个百分点。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9.2%和13.8%,比1978年分别下降了8.6和7.1个百分点,金融业、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为14.0%和10.6%,分别比1978年上升6.1和1.4个百分点。正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大量第一产业人口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解放出来,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实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据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加43364亿元,增长率达到

9%。从五年的增长速度来看,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 2%

4%

6%

8%10%

12%14%

16%2004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4-2008年三次产业增长率

二、规模工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到,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工业化建设的征程。从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封闭体系,到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与世界接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滚滚向前,用6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的路程。产业结构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合理发展,从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到2008年的11.3:48.6:40.1;工业生产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工业增加值在1952年仅为119.8亿元,1978年为1607亿元,到2008年已达到129112亿元。

三、房地产业的持续投入和高速增长,极大拉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

自1998年起,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国有单位全部停止实物分房,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房屋成为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制度的改革,使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据资料显示,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东部地区18325亿元,增长17.1%;中部地区6287亿元,增长31.7%;西部地区5967亿元,增长22.7%。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2081亿元,增长22.6%。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41185万平方米,销售总额达19070.6亿元,分别占全国的66.3%和79.2%。据统计,2008年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已由1949年的4.3平方米增加到23.0平方米,比1985年的8.6平方米增长1.7倍。

基于城市定位和发展规划,近10年来房地产投资开发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开发在保证大量外来人口在转移进入城市后可以安家落户的同时,也为大量农民工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城市生存。同时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还带动了水泥、钢筋、建筑装饰装修、家具电器等数十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拉动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四、交通运输业的持续投入和发展,有力保证了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6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运输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交通运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为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从1949年的18.74万公里发展到1978年的123.51万公里,2008年已经达到473.18万公里(不含村道),分别是1978年的3.8倍,1949年的25.2倍,其中,2008年公路里程为200.92万公里(不含村道),是1949年的24.9倍;铁路里程7.97万公

40000

80000120000

160000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4-2008年工业增加值

据数据显示,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9112亿元,比上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9%;私营企业增长2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2.3%,重工业增长13.2%;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0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达到8837.6万人,比上年增加962.4万人,增长率达12.2%。

时间普遍压缩了一半以上,极大加速了全国的人口、资源流动。到2008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72.10万公里,实现了99.2%的乡镇、92.9%的建制村通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农村的交通条件。

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综合运输网络。由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组成的“五纵七横”公路运输大通道主骨架已基本形成,其中“五纵”指同江到三亚、北京到福州、北京到珠海、二连浩特到河口和重庆到湛江五条公路,“七横”分别为绥芬河到满洲里、丹东到拉萨、青岛到银川、连云港到霍尔果斯、上海到成都、上海到瑞丽以及衡阳到昆明七条公路。这十二条国道主干线总里程约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500公里,一级公路1145公里,二级公路8983公里),贯穿我国各直辖市及绝大部分省(区)的省会城市,将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所有特大城市和90%的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连接在一起,贯通和连接的城市总数超过200个,覆盖的人口约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

五、小城镇建设的加快和统筹城乡工作的深入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数量迅速增长,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9234个,比1978年增加17061个。新建的建制镇大多由原乡建制发展而来,是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并正在发展成为以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2008年全国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45%以上,2007年全国建制镇建成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459人/平方公里,小城镇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在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的同时,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城市发展结构日趋合理。据统计,2008年市区总人口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122个,占18.6%;50-100万人口城市达118个,占18%;50万以下人口城市达415个,占63.4%。

2008年随着一些省市展开的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化,长期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户籍制度得到进一步松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实行“双轨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等各种创新政策的出台和相继落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在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权益权力和城市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农村人口分步骤、分阶段、有规划、有体系的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成为突破长期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六、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新的增长极

2008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新格局日益显现。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除原有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城市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也在迅速发展。由于都市圈、城市群是在一个巨大的城乡交融的区域内实现资源的整合,跨地区的产业集团、金融网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区域内大城市带动小城市、小城市带动农村的梯形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资源从区域协调发展上得到充分的互补和融合,城市群的发展正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1.2 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城市化率分析

总体来看,200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化率仍然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相比2007年,前10强排名没有发生变化,前三甲依然是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紧随其后的依次为广东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表2: 200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率前10强排行

从表中可以看到,2008年城市化率前10强中上升最快的是江苏省,城市化率达到47.26%,比2007年上升了1.52个百分点,比2006年上升了2.83个百分点。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江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源于上海经济发展的强劲带动、长三角地区战略布局和地区城市之前的协同发展。近年来,整个长三角地区正在向着消费型世界级城市群的方向快速推进。

2008年城市化率前10强中上升速度第二的是辽宁省,城市化率达到49.92%,比2007年上升了0.86个百分点,比2006年上升了1.07个百分点。辽宁省城市化率之所以快速提升,主要是抓住了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辽宁省加快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快速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着力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推动辽宁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率显著提高。

2008年城市化率前10强上升速度第三的是北京市,城市化率达到77.31%,比2007年上升了0.74个百分点,比2006年上升了1.71个百分点。北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2008年世界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胜利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同时,一批重大工程(如:“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的开通运营,机场二高速、首都机场T3航站楼、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和新北京南

站投入运营)的投资建设,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北京的城市服务水平。在奥运会筹备期间,北京有大量农民工参与奥运工程建设,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胜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针对此种情况,北京市政府实施了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建立建筑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劳务费和工资专用账户,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北京市政府还完成10.5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上海市城市化率回落1.1个百分点,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以及自身正处在发展转型的调整期。

表3: 200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率增速前10强排行

从表3可以看到,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上升速度最快的是甘肃省,较2007年城市化率提升了7.22%。甘肃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主要得益于:一、2008年甘肃省在积极迎战冰雪灾害和“5·12”特大地震的同时,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稳步推进。据统计,甘肃省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176.11亿元,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5.79亿元,比上年增长32.47%,这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95.64亿元,增长27.0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02亿元,增长52.0%。2008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17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32%。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41元,比上年增长9.5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23.80元,增长16.95%,增幅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二、甘肃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继续推进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加快风电设备本地化制造。白银市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金昌被确定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引洮供水一期、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康家崖至临夏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天水过境段、西峰至长庆桥至凤翔路口高速公路启动建设、兰青二线工程竣工投运等。四、着力改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农村低保户补助标准、发放廉租房补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村干部养老保险和养老补贴制度等政策得到落实,实现了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翻一番的目标。

1.3 2008年中国31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城市化率分析

表4:2008年中国31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城市化率统计表

从表4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31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在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中依然起着龙头作用,南京、济南、杭州、福州和拉萨城市化率提升幅度均超过1%;北京、银川、海口、成都、西安、合肥、昆明和重庆等市的城市化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正是这些城市的强劲发展,推动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彰显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2008年31个省会城市城市化率前10强排名依次为武汉市、广州市、上海市、南京市、北京市、乌鲁木齐市、太原市、济南市、沈阳市和银川市。与2007年前10强排名相比,唯一有变化的是北京市。2008年北京市城市化率达到77.31%,较2007年提升了0.74个百分点,一举超越乌鲁木齐,排名第五。

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是南京市,城市化率达到82.83%,较2007年的77.99%,上升了4.84个百分点。杭州的城市化率也已达到50.29%,较2007年的48.15%上升了2.14个百分点,增幅位居第三。南京和杭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正说明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的迅猛增长,构造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副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培育中国发展新增长极的战略布局正初具规模。

2008年南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在于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南京大力推进郊县工业园区建设,开展城乡统筹二轮帮促活动,引导和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据统计,2008年南京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2亿元,增长12.2%,完成财政总收入265.7亿元,增长24.3%。农村新八件实事总投入18.6亿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增加22条过江公交线路运力,跨江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其次是南京重点推进大企业跨区域重组、组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和金融控股平台,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8年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1795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887亿元,增长15.3%。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555亿元,比上年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47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122.69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951.23元,比上年增长11.6%。

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增长速度第二的是福州市,城市化率为41.34%,较2007年的38.87%,上升了2.47个百分点。福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一是积极拓展南北“两翼”,主动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制定出台了支持工业产品开拓市场、扶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等措施,使经济增长登上新的台阶。据统计,2008年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4.90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83.92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65.34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重为10.3:47.4:42.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58.0%和38.6%;全市工业增加值达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两翼”地区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5%。二是全面建设“海西”宜居城市,相继启动了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火车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三江路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据统计,福州全市完成投资额1248.90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33.6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3%,正是固定资产的大力投入,推动了福州城市化进程加快。三是加快构建闽江口城镇群和县城改造建设,推动青岛啤酒、东南电化等城区工业企业向周边县市搬迁,大力发展各县市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通过一些列重大部署和扎实工作,2008年福州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9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李京文/吉昱华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 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 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 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

100 % % % % % 200 % % % % % 300 % % % % % 400 % % % % % 600 % % % % % 800 % % % % % 1000 % % % % % 1200 % % % % % 1500 % % % % % 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 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 规模(万人)数量全要素生产率% 人均GDP元人均财支元财支/GDP% 财支/财收0-5 23 86 1280 138 5-20 249 82 1472 117 20-50 113 93 2563 244 50-100 28 107 3645 308 100-200 21 114 3657 320 >200 9 151 4888 576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和,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A. 9年TFP B.1994年TFP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我国城市化现状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 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 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 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 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 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 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 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 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 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 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 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刘勇: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博士 “十五”时期,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十五”即将过去,在这期间以及此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十一五”即将开始,未来的城镇化目标和道路应该如何选择?可能面临哪些难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 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勇博士。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目前的水平以及它所处的宏观经济发展背景。 刘勇:统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04年为41.3%,处于30%—70%这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认为,城市化本身由两种力量推动:一是大城市的拉动;二是农村人口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 30%到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相配合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种产业特别是城市里面都兴旺发达,所以人口向城市集中。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由两大力量或者说是两个基本因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要求。大的背景就是如此。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确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已有五年,您如何评价这五年的发展? 刘勇:第一,城市化的确成为推动我国十五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是符合国际潮流的。第二,在“十五”这五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主要有哪些问题,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勇:第一个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虽然土地非农业化了,但是人口并没有非农业化。实际上城市化就两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职业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这是从人口上说的;第二个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即土地由原来的农业用地变为二产和三产用地。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营城市的误区。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借钱去搞建设,或者说是卖地去搞建设。这是完全不对的。问题就在于它把城市化仅仅理解为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当然是必须的然而城市建设毕竟是公共产品,过分依赖于非财政性资金是存在风险的。 中国经济时报:这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刘勇:经营城市误区造成的典型问题就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开发区遍地开花这是绝对绝对的错误。开发区是重要的,有的城市老城推不动,就搞新城来开发,这是对的,但遍地开花就不可行。举个极端的例子,某沿海省份的一个县,本来有十二个乡镇,为了使各个地方都发展起来,就把乡镇都改为街道,因为有街道就可以搞开发区,就大量地开发土地,小小的县搞了十二个开发区,且不说底下的村镇都可以搞开发区。 中国经济时报: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刘勇:基础设施的钱从哪里来且不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集中,而那十二个分散的开发区是分散的,人口离土不离乡,一点经济效益都没有,反而会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我国城市化现状

我国城市化现状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散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世界各国的发展清楚地显示:“哪里的城市发展得越快,的市场就发展得更成熟,经济就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更高。 城市化的含义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质: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在我国,城市化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导,受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甚至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导致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等,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

路。 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正确制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很有必要。 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城市的设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主要追求城市化数量的扩张,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设置城市的标准是按照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确定的,忽视了经济集聚和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过程中,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变得模糊不清,城镇人口存在虚化扩大的问题。导致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荒废。有的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动”。(3)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等,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城市化质量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间职能分工不协调,导致交通拥挤,能源短缺,住房紧张,房价飞涨,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姓名刘铭性别男年龄23 CET程度六级学院经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内涵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XX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

XX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研究 (调查报告)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防城港市东兴谢宗耀 ) 一、摘要(介绍论文研究主题,300——500字) 农村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工化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由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落后的农业大国,科学地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决定着当代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改革开放2 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XX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36%,XX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预计到十二五末,这一比例将超过51%。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城市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农村城市化存在着工业化程度不高、土地利润率不高、基础设施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确定正确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思路,完善配套的农村改革措施和政策,建立系统的城市化保障措施,建立融资机制,构筑多元的城市融资渠道。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接着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问题对策建议

英文(含摘要、关键词) 引言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 志。当前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如何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和城镇化的战略,从农村之外来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城市化就是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之路。同时城市化战略也是中国保持长期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所以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是我国必须进行的,没有农村城市化的进一步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永远提不高,农村的广大市场也启动不了,扩大内需政策成为一句没有基石的口号。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今是应该如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是要不要进行农村城市化的问题。现在依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阻止农民进入城市,可以说制度问题是农村城市化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但光有制度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就业机会的农民进入城市而且失去了土地,那么这种情况下,农民不愿意进城的。因而城市化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才能吸引农民进城,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如何选择几条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是极其关键的,也是本文力求解决的主要内容。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今天的城市,已成为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中心以及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50多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起步晚、发育慢、水平低,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引言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GDP的贡献举足轻重。我国城市化的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在20世纪中叶,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率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而我国目前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仅为37.7%,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而且城市化模式既保留有计划型城市化的成份,也有市场型城市化的特征。进入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2000年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24亿猛增至50亿。中国城市人口也将从1999年的3.89亿增加到2025年的8.3- 8.7亿。加速城市化是突破中国面临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实现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然而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的城市化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武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