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学案(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学案(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

教学目标:

学习情节的基本知识。

学习如何鉴赏欣赏情节。

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鉴赏情节。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情节的相关知识:

一、阅读课本68---70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情节?什么是故事?

2、什么是细节?细节有什么作用?

3、情节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小说的“摇摆”?

4、你认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应该是什么样的?

二、小说情节鉴赏相关知识链接。

1、插叙:

●概念:是指在叙述事件时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方法。插叙结束后,文章又回叙

述的主要事件的叙述上来。插叙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文中故事进展的当时,而是对所叙事件的有关追叙、补充或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背景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原因作补充交代;有的是对内容多侧面的描写。

●作用:延缓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起伏;人物塑造方面的效果:

(1)突出强调人物的某种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情节安排方面的效果:给情节的发展提供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使情节运行跌宕起伏、激发读者想象或兴趣……

(3)使内容更加充实、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倒叙的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起伏

3、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4、“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情节的安排和作用:①在真相揭开之前往往有伏笔;②增强小说的生动性,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没有结局的结局的情节安排的效果: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6、概括情节就是把小说全文分成相对集中的几个版块,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述主要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7、某一情节的作用。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8、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以——为线索,以——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9、某个情节安排对情节展开的作用: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阅读实践:

(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

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概述小说的情节?说说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是在文章的开头,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小说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彭恩打电话时语气严厉、措词犀利,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位言辞尖锐的剧评人。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三课时

学习《清兵卫和葫芦》

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二、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勾勒出全文情节的基本框架:

结局:交代清兵卫的爱好发生改变,抛出悬念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打碎葫芦开端:清兵卫爱好(痴迷)葫芦小高潮:葫芦被卖出高价

发展:客人与父亲喜欢的葫芦与清兵卫不一致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继续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

2、具体分析情节

(1)欣赏开头

小说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的爱好由葫芦转向了绘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开篇没有交代,这样的写法称之为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件事指清兵卫最喜欢的一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其他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作者开篇故意语焉不详,这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2)清兵卫在上修身课时玩最喜欢的葫芦被教员发现了,按一般的写作思路,接下来会写教员如何生气,教

员如何处理此事,但是这篇小说没有,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清兵卫的爱好和教员的爱好各有什么象征作用?这段插叙有何作用?

明确: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而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

插叙的作用:悲剧气氛降低,增加喜剧意味;意义的重点,也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教员的失败(文气上的嘲讽,其实是教员在情感意义上的一种失败)和人道主义情绪的胜利(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暗示了情感上的不妥协)。

(3)思考:清兵卫对葫芦的态度如何?父亲、老师是如何看待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和客人喜欢什么样葫芦?

:清兵卫痴迷葫芦,但是父亲和老师觉得他是没出息的孩子。

清兵卫喜欢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很周正,很平凡的。父亲和客

人喜欢又长又大,奇特的葫芦。

文章在故事发生部分为我们展示了两组矛盾:一是清兵卫的爱好与

父亲、老师的不理解之间的矛盾;二是清兵卫独到的眼光和世俗常人

眼光的矛盾。

(4)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请阅读文章的高潮部分,说说作者安排了几次摇摆?摇摆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本课中情节的摇摆: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

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2)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

的其他葫芦。幸亏教员只管训斥,没有注意到葫芦。

(3)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

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作用:造成文章情节的跌宕起伏。

5、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5)0.1元=50元=600元说明了什么?

明确:清兵卫对葫芦的确有非凡的鉴赏力。很容易看出作者的态度是批判大人们的粗暴,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6)清兵卫的生活状态怎样?他与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关系怎样?

明确2: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

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

三、概括小说的主题:

明确:深层次的主题——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第四课时

学习《在桥边》

一、作者简介: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二、学习课文。

1、概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2、小说中的三处摇摆分别在哪里?

3、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