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动力和前景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动力和前景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9.76%)的增长,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

持续经济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我国GDP 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2.6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按现行汇率,人均GDP约2000美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2006年,剧增到3.93万亿元,一年新增的财政收入已达到10年前全年的财政收入水平。到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202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而在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即便是到亚洲金融危机暴发的1997年,外汇储备也只有1398亿美元。中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制造业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110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1739万人,当年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达到580万人,毕业生超过4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17万亿。

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2001年加入WTO后的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年均28%,到去年底,总规模达到1.76万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850亿美元。全球500强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到去年底,累计对外投资达到733亿美元。

(二)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的货币化、商品化改革为契机,中国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开始从以吃穿用为主的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转变。199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83万平方米,到2005年,就达到558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4%。2000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608万辆,汽车销售量208.9万辆,其中轿车61.2万辆;到2006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4985万辆,汽车销售720万辆,其中轿车销售380万辆;分别增长了2倍、2.4倍和5.2倍。2000年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2006年达到63部/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67亿户和4.61亿户。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房地产业、汽车业高速发展,带动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原材料工业向上传导到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促进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瓶颈制约不断缓解。与2000年相比,到2006年底,原煤、水泥产量增长约1倍,粗钢产量增长2.3倍,达到4.2亿吨,发电装机容量6.2亿千瓦,一年新增装机容量1.1亿千瓦。高速公路里程超过4万公里。

第二,户籍限制放松,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历经30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率只提高7.3个百分点(17.9%),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20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到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3%,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4.1亿增加到5.6亿。年均增加2143万人。以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为特征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间的铁路、公路建设,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社会投资;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国际化进程加快,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01年至2006年,六年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435亿美元,累计出口33542亿美元,进口2964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8240亿美元,进口11962亿美元,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54%和40%。贸易顺差3900亿美元。外商投资进入,一方面增加了中国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竞争力,提高了中国各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促进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刺激了经济增长。

第四,改革不断深化,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首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国有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宪法对产权的保护及物权法的出台,使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法律保障。近几年,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使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其次,银行体系改革步伐加快,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内控能力增强,银行为经济服务的能力大为提高。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化解,直接融资占比提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最后,政府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利率、汇率、税收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保证了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三)

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很不平衡。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概括起来,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

第一,国内市场广阔,需求空间很大。中国的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距,缩小这种差距就能产生巨大的需求。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26平方米,居民家用轿车只

有10辆/1000人左右。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假定未来15年,人口年均增加750万,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到2020年,人口总量14.2亿,城市化率达到55%,则届时城市人口达到7.8亿,比2005年增加2.2亿,仅这部分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对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和相关产业产生的巨大需求就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在较长时间保持较高速增长。

第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素质在不断提高。新成长和不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生力军,使中国的要素成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不会明显降低竞争力。而且随着教育、医疗的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会进一步提高。

第三,中国有高储蓄的文化与传统。长期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率超过40%,今后即使有所降低,也不会低于30%,以30%的投资率足以支撑7%~8%的经济增长,如果投资效率提高,甚至可以高于这一增速。

第四,中国的体制机制在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在不断加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居民、企业在经济事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会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会增强,政府职能转变也将改善对经济的调控,所有这些都将释放出新的活力,促进社会与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从外部环境看,总体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提高,资本流动加快,产业转移加快,技术辐射加快,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当然,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不少。

一是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大,而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耕地总量已降到18.3亿亩,人均只有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石油、铁矿石、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8%、45%和26%。另一方面,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以投资拉动、外需拉动为主,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以高物质资源消耗为主,而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矛盾突出,造成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较重。2006年,万元GDP能耗1.21吨标煤,只下降1.23%,没有完成4%的约束性目标,二氧化硫排放2594万吨,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1431万吨,增长1.2%,都没有完成下降2%的规划目标。今后如何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将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是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的长期压力。我国既要坚持现行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又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挑战和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并在三者之间求得协调和平衡。在技术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为持续增加的社会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为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提供必须的社会保障,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发展难题。

第三,必须防止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已经进城的务工人员变为稳定的城市居民,为他们提供必须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条件等。同时,要解决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的生计,避免产生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必须扭转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防止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缩小这三方面的差距,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

第四,内外经济失衡的问题既影响中国经济当前的稳定,也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增强,风险增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大,贸易依存度提高,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增加,对外部的资源依赖增强,面临外部冲击的风险增大,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据此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包括:(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继续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改革户籍管理,消除人口流动障碍;加快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试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等。(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继续鼓励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鼓励企业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5)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6)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全民素质,改进收入分配,确保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只要我们抓住战略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徐康宁 中国经济已连续高速增长了30年以上,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能否继续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增长开始表示出怀疑的态度。虽然国内有专家(如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未来20年还可以保持8%的经济增速,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经济运行下行、增速放缓是一个客观现实,而且世界上能够连续半世纪以上高增长的国家样板也极其罕见。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后一段时间保持一定的增速仍然十分必要。因此,未来20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是一个理论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发展决策问题。 一、世界上有没有长达半世纪的高增长周期 自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历了35年的长周期,刷新了当代世界的纪录。在这期间,除1989年和1990年这两个特别年份外(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其他年份均保持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其中最高年份是1984年,为15.2%,增速实现10%以上的累计时间为17年,8%至10%之间为10年,5%至8%之间为6年。1978年至2012年间,经济每年平均增长9.97%。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奇迹。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经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了社会的富裕,但这些国家多数只能保持5%左右或更低一些的增长速度。例如,1820年到1870年是英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半个世纪,但平均增速只有2.05%。美国在同时期的经济增速高于英国,但也只有4.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真正高增长的时代,但持续的时间很少达到30年以上。德国(当时为联邦德国)在1950年到1973年的经济增速达到了5.68%,但1973年之后降到了1.76%。从1950年到1998年的近半个世纪,日本的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50年到1973年的前23年,日本实现了9.29%的超高速增长,但后25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97%。(以上资料均来源于安格斯·麦迪森所编的《世界经济千年史》。) 为了说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我们依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库,把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保持20年以上实现增速7%以上的国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排列,发现主要集中在东亚国家。其中连续时间最长的是泰国,持续了35年,时间是1961年到1996年,年平均增速7.74%。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持续时间29年,时间是1968年到1996年,年均增速7.49%。表现最好的是韩国,从1963年到1997年,除了中间两年外(1979年和1980年),前后两段共34年经济增速平均在8%以上。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曾经出现过年均增长10%左右的经济高成长期,但时间均没有超过20年。 当然,世界上并非中国一国做到了长期高速增长,实际上,博茨瓦纳高增长的时间比中国还长,从1961年到2008年,博茨瓦纳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3%,时间长达41年。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平均8%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中国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动力和前景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仍然继续保持了年均近10%(9.76%)的增长,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效益改善,波动减少,协调性增强。 持续经济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我国GDP 总量只有2165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2.6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按现行汇率,人均GDP约2000美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2006年,剧增到3.93万亿元,一年新增的财政收入已达到10年前全年的财政收入水平。到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202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而在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1.67亿美元,即便是到亚洲金融危机暴发的1997年,外汇储备也只有1398亿美元。中国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制造业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110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1739万人,当年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达到580万人,毕业生超过4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17万亿。 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2001年加入WTO后的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年均28%,到去年底,总规模达到1.76万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850亿美元。全球500强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到去年底,累计对外投资达到733亿美元。 (二)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呢?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的货币化、商品化改革为契机,中国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开始从以吃穿用为主的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转变。199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83万平方米,到2005年,就达到558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4%。2000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1608万辆,汽车销售量208.9万辆,其中轿车61.2万辆;到2006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4985万辆,汽车销售720万辆,其中轿车销售380万辆;分别增长了2倍、2.4倍和5.2倍。2000年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2006年达到63部/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67亿户和4.61亿户。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房地产业、汽车业高速发展,带动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原材料工业向上传导到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促进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瓶颈制约不断缓解。与2000年相比,到2006年底,原煤、水泥产量增长约1倍,粗钢产量增长2.3倍,达到4.2亿吨,发电装机容量6.2亿千瓦,一年新增装机容量1.1亿千瓦。高速公路里程超过4万公里。 第二,户籍限制放松,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历经30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率只提高7.3个百分点(17.9%),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到33.35%,20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77个百分点,到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3%,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4.1亿增加到5.6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新动力

6月14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站上武汉大学创隆报告厅,受天风证券“中国好学长”活动邀请,为大学生指点中国经济转型。他认为,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和新城镇化,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新动力。 中国兴起愿为性能埋单的中产阶级 今年1月,吴晓波带领蓝狮子公司30多人的中高管团队到日本冲绳去开年会,团队成员大多数是80后年轻人。返程时,这帮年轻人几乎“攻陷”了并不宽敞的机场免税店,从吹风机到陶瓷菜刀,从电饭煲到保温杯,还有马桶盖……相比于国内同类产品,这些日货在某些性能上做到了极致。 吴晓波意识到,这些年轻的同事正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缩影,他们是理性消费者和“性能偏好者”,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这一类型消费者的集体出现,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 上飞机之后,吴晓波打开笔记本,《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气呵成,在微信发布后瞬间在朋友圈刷屏,成为微信有史以来阅读量最高的一篇财经文章,引发了企业界和社会的热议。 吴晓波说,如果说“屌丝市场”信奉“价廉物美”的话,中产阶级的消费观是,好的东西一定需要好的价格,只有好的价格以后才有好的利润,有了好的利润以后才有好的创新,有了好的创新以后才可以推动产业的进步。 吴晓波说,在中国约有1亿多中产阶级,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希望正在于面向中产阶级的性能和品牌创新。 五年后没有“互联网+” 时下最热的概念非“互联网+”莫属,吴晓波却放言:“五年后没有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对一切传统行业的冲击和改造,都将在3-5年内完成,80%的制造业将无法完成制造业转型而挂掉。” 他说,“互联网+”绝不仅仅是把产品搬到网上去卖这么简单,而是要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制造业的所有流程,要拥有核心技术。 吴晓波曾数次访问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采集人体19个部位的22个数据后,只需7个工作日就可定制一套西装,每天的定制西服产量可以达到2000套。 这家企业原来也是一个传统的服装厂,父亲创业,女儿接班后建了一个智能3D 制造工厂,积累了大量客户的个性化定制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和处理,就能实现个性化定制的规模化生产。 吴晓波说,中国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定价是源自于成本倒退,原材料、折旧、劳工、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中国经济阶段性判断与增长的动力结构(会议演讲提纲)

基于阶段性的中国基本经济问题的认识 黄少安 阶段性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和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和金融发展阶段性(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和老龄潮还是老龄化、与几期叠加的关系、与国有经济定位和国有企业改革、与所谓的老工业基地问题、与公共福利支出问题、与房地产和财政收入。 一、大阶段: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什么阶段,相伴随的是中等收入阶段、正在崛起却还没有崛起的微妙阶段 1,总体和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和 城市化中期 2,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合理性 和必然性,问题在于投资结构(空间、产业和主体) 3,消费拉动的贡献率问题:不可能像 发达国家那样常态性的65%以上。判 断是否发达经济体的指标之一就是 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4,如何解释2016年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非常态,因为投资(尤其是民营资本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下来了,总的增长率下来了。 5,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即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决定:所谓“中国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是一个伪问题,中国现阶段基本上不存在老工业基地问题,东北不是,山西也不是。是否老工业基地,不是按创建或发展的时间来定义的,而是按是否成为夕阳产业、没有了社会需求来定义的。山西以煤炭能源产业为主,而煤炭能源消耗至今仍然占中国能源消耗的将近70%。所以,山西现在还不是煤炭产业衰落的问题,是产业质量问题,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导致山西经济周期性起落。东北更加不是,东北工业绝大多数还是国家需要的有很大发展前景,不需要钢铁、飞机制造、造船、石油、汽车制造等等了?完全不是。东北的工业远远没有到达失去需求

的阶段,相反,正是我国工业化和城 市化所大量需要的。东北的问题不是 老工业基地问题,而是老的计划经济 体制和老的观念问题。是原来的计划 经济体制和地域文化使得企业、官员 和民众一定程度上养成了等靠要的 习惯。几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 什么都不凑效?问题错了,原因错 了。 二、小阶段:中国是否陷入经济危机中? 1,判断经济危机的主要指标:3、3、 3、30判断法 短期内增长率下降3%个点以上;商 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也就是企业的债 务危机或大量债务违约)3%左右; 通货紧缩(中国是大量货币供应却低 通胀)即通胀率(cpi)3#以下;资 产价格大幅度下降(中国房地产和股 票价格的诡异性),短期内暴跌30% 以上。 2,中国2015年危机特征全面显示。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 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 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

我国经济发展的八大动力与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的八大动力与机遇 那么为什么说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这个也是回答的 增长动力多元,仍然有很多的机遇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举出若干个因素来加以分析。增长潜力表现为: 一、国内的总储蓄率较高 第一,国内的总储蓄率非常高,这是一个很大的动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也是过去没有的这样一个条件。我国的储蓄率非常高,可能在全世界啊,都是最高的,大家知道假如说要有投资,投资的来源是什么?投资的来源就是要有储蓄,没有储蓄,投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储蓄才有投资,储蓄率高就说明投资的源泉很丰富。 刚才说到储蓄率很高,那么储蓄率很高就保障了投资,是有钱投资的,但是为什么有钱投资,的这个投资增长速度又上不去呢,你这银行卡里钱很多,为什么你投入增加速度又上不去呢,现在目标定的是15,你一季度15都没有达到,为什么投资上不去呢?这个问题就是投融资的体制的问题,所以讲的这个机遇,它首先要通过改革才能实现,你有机遇,你有基础,你储蓄率这么高,钱这么多,但是你为什么就不能变成投资呢?因为有效投资需求不足。有效投资需求不足是因为你的投融资体制有问题,所以怎么样把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要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要促进可持续型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换一句

话说,关键是要引导社会资本怎么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就需要在改革上要下很大的工夫。所以刚才讲这个机遇,这个条件,它不是天上掉馅饼,它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努力里面最重要就是要改革。 再说这个产能过剩,这个投资完了以后你去干什么?你现在产能过剩你增加投资你还有什么地方可增加?那么咱们现在回过头来说 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不是绝对过剩?也不是。国家现在的发展水平跟发达国家比,可以说在吃的方面,穿的方面,的差距和发达国家相比都很小了,但是在环境治理、国土整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差距仍然很大。你要搞这些,你要搞国土整治,要搞环境,要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要有大量的钢铁、水泥、建材,仍然需要要这些啊,现在怎么就过剩了呢?这里提供的是主要国家钢生产高峰时人均钢材的消费量和时间结点。大家来看,2014 年人均消费钢材就是580公斤。英国在1973年人均消费钢材高峰是477公斤,英国用得比较省的。那么其他国家,德国1977年它的高峰的时候人均消费钢材是625公斤,美国1973年高峰的时候是690,日本1973年是880,韩国2004年是982公斤,才580公斤怎么就过剩了呢?难道真的都不需要了吗?不是这样,不是绝对地过剩,是有效需求约束下过剩。不是说绝对过剩,你真要搞成像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这样的国土整治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达到它那个水平,的人均消费钢材580公斤远远不够,还差得远,所以产能过剩也不是绝对的过剩,它也是一种相对的过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