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MODEL)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MODEL)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MODEL)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MODEL)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重定向自赫克谢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又称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H-O模型。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模型表明当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考察这一命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其学生俄林(Bertil Ohlin)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图1表示两国国际贸易前的均衡,图中,横轴表示X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曲线Ⅰ、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能带来一国相同效用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连线。它是由个人无差异曲线合成而来,且具有与个人无差异曲线性质相同的特点,例如在一个平面上有无数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表明整个国家效用满足程度越高。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图中只有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中曲线PPFA、PPFB分别是国家A、B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由于国家A劳动力充裕、国

家B资本充裕;X商品劳动密集,Y商品资本密集,国家A生产的X相对较多、国家B生产的Y相对较多,这样曲线PPFA平而宽,曲线PPFB陡而窄。

图中,社会无差异曲线I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A、A'点。A、A'所表示X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分别是国际贸易前国家A、B的X和Y商品的生产量和消费量,A、A'分别是国家A、B生产点和消费点。过A点的PPFA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A的X商品相对价格(PX/PY)或机会成本。过A'点的PPFB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图中显示过A点的切线比过A'点的切线平坦,这意味着

PA

下面用图2进一步说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时的进出口商品数量和来自国际贸易的利益。当国家A出口X进口Y,国家B出口Y进口X时,国家A逐步增加X生产、减少Y 的生产;国家B逐步增加Y的生产、减少X的生产。国家A的生产点沿PPFA从A向X轴方向移动,国家B的生产点沿PPFB从A'向Y轴方向移动。这使得国家A的X商品相对价格上涨,过生产点的PPFA斜率变大;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下跌,过生产点的PPFB斜率变小。当两国X商品相对价格都变成PB时,生产点的移动就停止。这时斜率为PB的直线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B、B',B、B '分别为国家A、B国际贸易后的生产点。这条斜率为PB的直线同时还与社会无差异曲线Ⅱ相切于E点,E点所表示的X、Y商品数量为国家A、B的消费量,E点为两国消费点。国家A的消费点E 是通过出口BC段的X、进口CE段的Y来实现的。国家B的消费点E是通过出口B'C'段的Y、进口C'E段的X来实现的。此时BC=C'E、CE=B'C'。国家A、B 通过国际贸易提高了本国消费水平,获得来自国际贸易的利益。

图1 国际贸易前的均衡图2 国际贸易后的均衡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Neo-Heckscher-Ohlin Theory)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概述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尽可能符合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假设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模型,最早是由法尔维(R. E. Falvey)就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而提出相关观点,后来进一步体现在法尔维和基尔茨考斯基(R. E. Falvey and H. Kierzkowski)提出的模型中。

法尔维认为,由许多不同厂商生产的质量不同的产品品种,且这些产品品种都没有规模效应,那么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就可能发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经典的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有相似之处,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质量高的物品,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质量低的物品。

法尔维和基尔茨考斯基认为,即使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在供给方面,假设每一个国家只有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门生产一个同质性产品,另一个部门生产同种商品中不同质量的产品(这些商品在国家之间的贸易将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每一个部门都雇佣劳动力,资本的使用随着产品质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高质量的产品体现了相对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技术(劳动生产率)在两国之间的差距使得它们之间的贸易不会引致各国工资均等化,资本的租金也不会相等。工资相对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工资相对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在这些国家,资本的价格相对较低)。在需求方面,假设两国消费者有相同的偏好,在相对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对不同质量产品的需求依消费者的收入而定:收入越高就越是顿向于消费更高质量的产品。由于分配不均,每一个国家都既有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高收入的消费者,所以,每个国家都有对不同质量产品的需求。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设

现在先给出法尔维和基尔茨考斯基模型相关的假定:

(1)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两个产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业间移动,资本是一种产业特定的要素。

(2)法尔维为定义产品质量(垂直差异)引入了一个数值α,产品质量越高,对应的α越大。进一步假设生产质量越高的产品,相应每单位劳动所需的资本数量越大。于是,就可以这样界定度量单位:生产质量为α的产品需要1单位的劳动和α单位的资本。

(3)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于任何质量而言,价格都等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以w表示工资率,以R表示资本的报酬,脚标1和2代表两个国家,有:

P1(α) = W1 + αR1

P2(α) = W2 + αR2

如果w1> w2,那么,国际贸易就会要求R1R2,意味着国家2能以低于国家1的成本生产任何质量的产品,两国没有贸易的余地。)。通过这一假定可以推出R1 / w1 < R2 / w2,根据相对要素

密集度的价格定义,于是可将国家1看作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国家2则是劳动充裕的国家。

在R1< R2的情况下,必定有一定的质量子集,包含的产品其质量在国家1是以低于国家2的成本生产的,另一子集则相反。如下图(图:产品质量与贸易优势),画出了两条由上述方程给出的线性价格-成本关系线,P2线要比P1线陡峭,是因为R2> R1。对应于“边际质量”α0,价格在两国是相等的,即:

W1 + α0R1 = W2 + α0R2

与此同时,国家2在较低质量的产品品种(即质量子集)上与国家1相比有比较优势,而国家1在较高质量的产品品种上有比较优势。

图:产品质量与贸易优势

假定两个国家对较低质量和较高质量的产品品种都有需求,在典型的、没有运输成本的自由贸易条件下,必定存在国际贸易。国家1出口质量较高的产品品种到国家2,并从国家2进口质量较低的产品排尿中。因为分析的是同一产业的产品,只是产品品种质量上有差别,所以这种贸易是同产业贸易。

H—O修正模型概述

H—O修正模型于1975年由格鲁贝尔(H.G.Grubel)、劳埃德(P.J.Loyd)建立,初步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由于此模型沿袭了H—O模型的基本内容,仅仅是对H—O模型的某些前提条件做了调整,因此人们称之为H—O修正模型。

按照H—O模型(即赫克谢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国际间的贸易模式应该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不会发生。然而现实情况是产业内贸易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间。为解释产业内,贸易这中新的贸易模式,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提出修正H—O模型。众所周知H—O模型以一系列前提假设为基础,如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生产技术相同、产品无差异、规模收益不变、商品自由流动等。格鲁贝尔、劳埃德认为这些过多的前提建设限制了H—O模型的应用范围,他们在其名著《产业内贸易》中提出取消H—O模型中商品自由流动假设后,可以解释下列产业内贸易现象:

1.边境交叉贸易。对水泥、沙子、玻璃等建筑材料来说,运输费用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占其总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如果国内的运输费用超出了进口费用,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就会选择从邻国进口,从而相同产品的交叉贸易出现。这种现象在国境较大国家更为明显。

2.周期性贸易。主要是针对蔬菜、水果等季节性商品。蔬菜、水果的生产有特定时期,但是由于世界幅员广阔,每个国家的生产季节并不相同。另外季节性产品的储存费用较高,或不易储存。因此,如果运输费用不高于储存费用,国家间就会出现生产旺季相互出口、淡季相互进口现象。

3.跨国公司的部门内贸易。跨国公司的生产是国际化大生产,在世界各地设立子公司,跨国公司需要购买产品时,首先倾向于公司内部交易,这可以降低外部不确定性,确保产品质量,还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如谈判费用、销售费用等)。公司内部贸易也是跨国公司逃避税收、转移资产的一种方法。公司内贸易相当一部分是产业内贸易。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第一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建立在以下严格的假定基础之上: 1. 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A和B),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生产两种产品(X 和Y),即两国两要素两商品模型(2×2×2模型)。 2. 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是同质的;并且,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初始水平是既定的,彼此各不相同。生产要素在国内可在产业间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3. 关于生产函数的假定,有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函数是线性的,且为不变的规模收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为正数但递减。 第二,各国相同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没有技术的差距。 第三,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即不同的产品以不同的要素组合生产,相同产品的要素组合总是相同的。各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4. 两国对两种产品的需求形态(demand pattern)相同,各种商品消费比例取决于价格而非收入,即收入水平和偏好不决定贸易类型(pattern of trade)。 5. 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 6. 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在各项假定中,与李嘉图模型假定不同且特别关键的假定是:各国要素禀赋不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二、要素价格与要素比率 当假定了两国生产函数相同且均是固定规模收益时,生产要素的物质边际产品(physical marginal products)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就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比例。 要素市场竞争和使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将确保使生产要素比率与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得出的生产要素边际替代率(the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factors)相等,作为结果,要素价格与各产业的要素比例将存在一种稳定的(monotonic)关系:一种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会伴随着其他相关生产要素使用的增加。 图4-1 生产要素的比例

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包括三大内容:一是要素禀赋的理论—H-O理论;二是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三是里昂惕夫之谜。H-O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之一。李嘉图揭示了比较优势是产生价格差异的原因,从而为有利可图的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而H-O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因此使得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有的不同的比较成本,这是形成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要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理解我国要素禀赋的基本状况、比较优势的基本特点,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掌握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规律,使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教学重点、难点和建议】 1.理解H-O理论的假定条件。在以后章节中,随着假定条件的变化,该理论的结论会出现 某些变化,更加接近现实世界的客观实际。 2.理解两个重要概念: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充裕度。结合实际理解这是相对的概念,与绝对 量无关。 3.首先,理解H-O 定理认为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生产不同 的商品需要不同的要素密度。其次,理解H-O 定理的结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供应充裕和价格低廉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供应稀缺和价格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才能从贸易中获利。 4.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我国比较优势的现状和特点,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和 能力。如:我国农业生产的要素禀赋状况和按照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 分析我国工业品出口结构,理解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互利性和互补性;联系珠三角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等等。 5.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部分是本章比较抽象的内容和难点,需要认真讲解。 6.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是本章难点之一。需要教育学生区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 响。在短期内,收益与受损将以产出部门而划分:所有与上升的产出部门有关的集团将受益,而所有与衰落的产出部门有关的集团将受损。长期影响则大不相同,贸易将在各参与国中,使一部分人的经济状况绝对改善,而使另一部分人的经济状况绝对恶化。由此产生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在上述假设条件下,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的转变毫无疑问地提高了价格上升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土地)的收益,降低了价格下降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劳动)的收益,无论两种要素供应者倾向于消费哪种商品。(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下,国际贸易可以导致国家之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这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是H-O 理论的延伸。) 7.里昂惕夫之谜是本章的另一重点,要求学生分析和比较经济学家对此的不同解释,最后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MODEL)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重定向自赫克谢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又称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H-O模型。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模型表明当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考察这一命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其学生俄林(Bertil Ohlin)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图1表示两国国际贸易前的均衡,图中,横轴表示X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曲线Ⅰ、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能带来一国相同效用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连线。它是由个人无差异曲线合成而来,且具有与个人无差异曲线性质相同的特点,例如在一个平面上有无数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表明整个国家效用满足程度越高。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图中只有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中曲线PPFA、PPFB分别是国家A、B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由于国家A劳动力充裕、国家B资本充裕;X商品劳动密集,Y商品资本密集,国家A生产的X 相对较多、国家B生产的Y相对较多,这样曲线PPFA平而宽,曲线PPFB陡而窄。 图中,社会无差异曲线I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A、A'点。A、A'所表示X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分别是国际贸易前国家A、B的X和Y商品的生产量和消费量,A、A'分别是国家A、B生产点和消费点。过A点的PPFA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A的X商品相对价格(PX/PY)或机会成本。过A'点的PPFB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图中显示过A点的切线比过A'点的切线平坦,这意味着P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