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第一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建立在以下严格的假定基础之上:

1. 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A和B),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生产两种产品(X 和Y),即两国两要素两商品模型(2×2×2模型)。

2. 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是同质的;并且,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初始水平是既定的,彼此各不相同。生产要素在国内可在产业间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3. 关于生产函数的假定,有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函数是线性的,且为不变的规模收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为正数但递减。

第二,各国相同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没有技术的差距。

第三,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即不同的产品以不同的要素组合生产,相同产品的要素组合总是相同的。各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4. 两国对两种产品的需求形态(demand pattern)相同,各种商品消费比例取决于价格而非收入,即收入水平和偏好不决定贸易类型(pattern of trade)。

5. 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

6. 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在各项假定中,与李嘉图模型假定不同且特别关键的假定是:各国要素禀赋不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二、要素价格与要素比率

当假定了两国生产函数相同且均是固定规模收益时,生产要素的物质边际产品(physical marginal products)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就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比例。

要素市场竞争和使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将确保使生产要素比率与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得出的生产要素边际替代率(the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factors)相等,作为结果,要素价格与各产业的要素比例将存在一种稳定的(monotonic)关系:一种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会伴随着其他相关生产要素使用的增加。

图4-1 生产要素的比例

图4-1描述X产业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况。在a点,相对价格由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给出。但是,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资本价格更高时,例如b点,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的比率即资本与劳动之比(K/L)更高,如射线Ob所示。这种要素价格与要素比例的关系(由生产函数而来)表现为图4-2。

图4-2 要素价格与要素比例的关系

如图4-2所示,w和r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的价格(以对数表示),在一个产业中,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就是伴随要素价格(比例性)变化的要素使用的比例性变化。表示要素使用比例与要素价格比例之间关系的X线的斜率就是要素的替代弹性。

三、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使生产两种产品时各投入的要素数量不同,但只要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的相对比率相同,那么这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是相同的。两种产品的要素比例和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是可以比较的,相应于某种价格水平上的相对要素密集度也就可以确定。

相对的要素密集度有两种定义方式:

(1)在给定的资本/劳动比率下,产品的要素密度可借助于等产量曲线上点的斜率来说明。在图4-3中,XX曲线、YY曲线分别表示产品X、Y的等产量曲线。其中,Y的等产量曲线更偏向于K(资本)坐标轴,X的等产量曲线更偏向于L(劳动)坐标轴。当任意给定一种资本/劳动比率,如(K/L)2,产品X的等产量线上点(X’’)的斜率比产品Y的等产量线上点(Y’)的斜率更大(或者直观地看,X比Y更陡),即劳动相对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更高。在其他的资本/劳动比率情况下,结果类似。因此,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而言,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图4-3 给定的资本-劳动比率时的要素密集度

(2)在给定的相对要素价格情况下,如图4-4中的(w/r)’和(w/r)’’,无沦在哪种情况,Y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X的资本/劳动比率。所以,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而言,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图4-4 给定的相对要素价格时的要素密集度

现在通过例子来进一步解释要素密集度的概念。如图4-5,两种产品的生产扩展轨道都是一条直线。在A国,X产品的扩展线斜率为1/4,Y产品的扩展线斜率是1。在B国,分别是1和4。

图4-5 两种产品在两个国家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直线型的生产扩展线表明资本-劳动比率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根据资本与劳动的比率,

可以判定在两个国家均为: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尽管在A、B两国均为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两种产品在两个国家的要素密集度是不一样的。就X产品而言,在A国的K/L=1/4,在B国是K/L=1,结果是A国的X产品比B国的X产品劳动密集程度要高。就Y产品而言,在A国的K/L=1,在B国是K/L=4,结果是B国的Y产品比A国的Y产品资本密集程度要高。

四、要素密集度逆转

如果两个产业的要素可被替代比率不同时,就可能出现一种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形,即一个产业在某些要素价格水平时是资本密集的,而在另一些要素价格水平时则是劳动密集的。

图4-6 要素密集度逆转

在图4-6中,Y产业比X产业有更大的灵活性,这在左图反映为Y是一条相对平直的曲线,而在右图则是一条更陡的替代弹性线。在劳动/资本价格比率较低(w/r’)时,即X’和Y’处的斜率,X是资本密集型的而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劳动价格相对高(w/r’’)时,Y产业就是资本密集型的了。在某一点,图4-6中为w/r0,两个产业会相同比例地使用生产要素,这一点称为“要素密集逆转点”。

现以具体例子作进一步说明。如图4-7,假定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两国使用相同技术,则一条X和Y代表两国的情况。图中,斜率w/r=1/2的是A国的等成本曲线(劳动充裕),w/r=2的是B国的等成本曲线(资本充裕)。

图4-7 要素密集度逆转的例子

A 国的X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于A 点,此时生产X 需要18L 和6K ,K/L=6/18=1/3。Y 的等产量曲线与这条等成本曲线相切于

B 点,生产Y 需要12L 和9K ,K/L=9/12=3/4。因此,当A 国w/r=1/2时,生产X 的K/L 小于生产Y 的K/L ,X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在B 国等成本曲线的斜率为w/r=2时,B 国Y 的等产量曲线与这条等成本曲线相切于C 点,此时生产Y 需要9L 和12K ,K/L=12/9=4/3;X 的等产量曲线与这条等成本曲线相切于D 点,此时生产X 需要6L 和18K ,K/L=18/6=3。即当B 国w/r=2时,生产Y 的K/L 小于生产X 的K/L ,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X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为了确定要素密集度逆转在何时和为什么发生,可以使用生产要素替代弹性的概念。替代弹性是指一种要素相对价格下降时,这种要素可用来替代另一种要素的程度。例如:假设在生产X 时,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大于生产Y 时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这意味着生产商品X 时,用劳动替代资本(或者相反)要比在生产Y 时用劳动替代资本更容易些。

)

//()/()//()/(r w r w L K L K e ??= (4-1) 若现在劳动力相对价格增加,即)//()/(r w r w ?>0,那么就会使在生产中少使用劳动,则要素投入比例也相应增加,)//()/(L K L K ?>0,所以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e>0。而且,e 越大,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也就越容易。

现在用替代弹性来看前面那个例子。可以算出两条等产量曲线的替代弹性:

58.02/)2/12()3/4/()4/33/4(19.127322/)2/12(3/)3/13(=--===--=

Y X e e

显然,由于X 等产量线的弹性大于Y ,表明X 的生产过程中要素更容易被替代。在几何图形上,X 线是更平坦的。要素密集逆转一旦发生,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就不再成立。

五、要素丰裕度

要素密集度是指产品生产的要素使用比例;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是说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要素丰裕度可有两种表示方式:

(1)以实物表示。即用各国所有可利用的资本与劳动的总和来衡量。若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TK ,劳动数量为TL ,则其要素禀赋为(TK/TL)。若A 国的要素禀赋为(TK/TL)A ,B 国的要素禀赋为(TK/TL)B ,且有 (TK/TL)A < (TK/TL)B ,则称A 国是劳动丰裕国家,B 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如上例,若A 、B 两国各自生产2X 和2Y ,A 国投入的劳动总量是8+4=12,投入的资本总量是2+4=6,总资本与总劳动的比率为TK/TL=6/12=1/2。B 国投入的劳动总量是4+2=6,投入的资本总量是4+8=12,总资本与总劳动的比率为TK/TL= 12/6 =2。可见,B 国的总资本与总劳动之比大于A 国;A 国的总劳动与总资本之比大于B 国,A 国是劳动充裕国家。

(2)用要素价格比率表示。资本的价格是利率r ,劳动的价格是工资w ,两国的要素丰裕度可用劳动的相对价格来表示,即:w/r 。若A 国的要素禀赋为(w/r)A ,B 国的要素禀赋为(w/r)B ,

且有(w/r)A< (w/r)B,则称A国是劳动丰裕国家,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仍如上例,A国X和Y等产量曲线共同切线(等成本线)的斜率为dK/dL=w/r=3/6=1/2。工资与利率比仅为1/2,即劳动充裕,工资低,资本短缺,利息高。B国X和Y的等产量曲线共同切线(等成本线)的斜率为dK/dL=w/r=6/3=2。有(w/r)A<(w/r)B或(r/w)A>(r/w)B,可见,A 国是劳动充裕国家,B国是资本充裕国家。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第一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建立在以下严格的假定基础之上: 1. 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A和B),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生产两种产品(X 和Y),即两国两要素两商品模型(2×2×2模型)。 2. 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是同质的;并且,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初始水平是既定的,彼此各不相同。生产要素在国内可在产业间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3. 关于生产函数的假定,有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函数是线性的,且为不变的规模收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为正数但递减。 第二,各国相同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没有技术的差距。 第三,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即不同的产品以不同的要素组合生产,相同产品的要素组合总是相同的。各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4. 两国对两种产品的需求形态(demand pattern)相同,各种商品消费比例取决于价格而非收入,即收入水平和偏好不决定贸易类型(pattern of trade)。 5. 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 6. 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在各项假定中,与李嘉图模型假定不同且特别关键的假定是:各国要素禀赋不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二、要素价格与要素比率 当假定了两国生产函数相同且均是固定规模收益时,生产要素的物质边际产品(physical marginal products)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就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比例。 要素市场竞争和使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将确保使生产要素比率与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得出的生产要素边际替代率(the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factors)相等,作为结果,要素价格与各产业的要素比例将存在一种稳定的(monotonic)关系:一种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会伴随着其他相关生产要素使用的增加。 图4-1 生产要素的比例

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包括三大内容:一是要素禀赋的理论—H-O理论;二是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三是里昂惕夫之谜。H-O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之一。李嘉图揭示了比较优势是产生价格差异的原因,从而为有利可图的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而H-O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因此使得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有的不同的比较成本,这是形成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要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理解我国要素禀赋的基本状况、比较优势的基本特点,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掌握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规律,使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教学重点、难点和建议】 1.理解H-O理论的假定条件。在以后章节中,随着假定条件的变化,该理论的结论会出现 某些变化,更加接近现实世界的客观实际。 2.理解两个重要概念: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充裕度。结合实际理解这是相对的概念,与绝对 量无关。 3.首先,理解H-O 定理认为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生产不同 的商品需要不同的要素密度。其次,理解H-O 定理的结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供应充裕和价格低廉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供应稀缺和价格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才能从贸易中获利。 4.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我国比较优势的现状和特点,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和 能力。如:我国农业生产的要素禀赋状况和按照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 分析我国工业品出口结构,理解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互利性和互补性;联系珠三角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等等。 5.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部分是本章比较抽象的内容和难点,需要认真讲解。 6.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是本章难点之一。需要教育学生区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 响。在短期内,收益与受损将以产出部门而划分:所有与上升的产出部门有关的集团将受益,而所有与衰落的产出部门有关的集团将受损。长期影响则大不相同,贸易将在各参与国中,使一部分人的经济状况绝对改善,而使另一部分人的经济状况绝对恶化。由此产生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在上述假设条件下,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的转变毫无疑问地提高了价格上升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土地)的收益,降低了价格下降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劳动)的收益,无论两种要素供应者倾向于消费哪种商品。(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下,国际贸易可以导致国家之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这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是H-O 理论的延伸。) 7.里昂惕夫之谜是本章的另一重点,要求学生分析和比较经济学家对此的不同解释,最后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MODEL)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重定向自赫克谢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又称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H-O模型。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模型表明当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考察这一命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其学生俄林(Bertil Ohlin)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图1表示两国国际贸易前的均衡,图中,横轴表示X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曲线Ⅰ、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能带来一国相同效用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连线。它是由个人无差异曲线合成而来,且具有与个人无差异曲线性质相同的特点,例如在一个平面上有无数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表明整个国家效用满足程度越高。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图中只有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中曲线PPFA、PPFB分别是国家A、B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由于国家A劳动力充裕、国家B资本充裕;X商品劳动密集,Y商品资本密集,国家A生产的X 相对较多、国家B生产的Y相对较多,这样曲线PPFA平而宽,曲线PPFB陡而窄。 图中,社会无差异曲线I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A、A'点。A、A'所表示X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分别是国际贸易前国家A、B的X和Y商品的生产量和消费量,A、A'分别是国家A、B生产点和消费点。过A点的PPFA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A的X商品相对价格(PX/PY)或机会成本。过A'点的PPFB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图中显示过A点的切线比过A'点的切线平坦,这意味着P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