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分类及应用、不良反应等,同时介绍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不良反应,感染

喹诺酮类抗菌药,又称吡酮酸类抗菌药(Pyridonecarboxylic acids antibacterial agents),自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这种合成抗菌药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仅次于头孢菌素的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组织分布广[1],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地应用,对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一、作用机制

1.结构与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的母核为4-喹诺酮,如图1所示,A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结构,B环可以是苯环、毗啶环、嘧啶环等,在其第1,3,6,7,8等位引入不同基团即形成本类的各种药物。3

位处为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结构;1 位处结构改造可增强抗菌作用;6位取代对活性影响很重要,引入氟可增强抗阴性菌作用、增强抗阳性球菌菌谱;7位引入取代基可明显增强活性,引进哌嗪环为抗绿脓杆菌的有效部位;8位引入氟或氯,可降低最低抑菌浓度,提高肠道吸收,延长半衰期,但F取代光毒性增加;甲氧基取代抗厌氧菌活性增加。[2-4]

图1喹诺酮类药物母核结构

2.抗菌机理

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而起抗菌作用。它的作用靶位有2个,分别为DNA旋转酶(gyrase)及拓扑异构酶Ⅳ。DNA旋转酶的作用是使DNA形成螺旋,对于细菌的复制,转录和修复起决定作用;拓扑异构酶Ⅳ的作用是催化DNA链的断裂和结合,从而控制DNA的拓扑状态,在细菌细胞壁的分裂中对染色体的分裂起决定作用[5]。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这两种酶,使细菌DNA无法进行正常的复制,使细菌不能进行分裂从而发挥

抗菌作用。

二、耐药机制

随着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呈蔓延趋势,耐药细菌种类不断增多,耐药程度也日趋加重[6]。细菌获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五点:[7-9]

1.质粒介导耐药。质粒中的gnr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与DNA旋转酶及拓扑异构酶Ⅳ结合,这对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具有保护作用,使细菌呈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2.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变异。药物作用的靶酶或靶位点的突变即细菌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

3.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由于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都存在于菌体内,因此药物必须进入菌体内才会发挥抗菌效力。细菌通过改变外膜的一种蛋白而改变胞膜的通透性以减少喹诺酮类药物进入。

4.主动外排增强。当环境中某些物质较长期或反复存在时,导致具有外排泵功能的基因产物增加而导致药物在菌体内的蓄积量减少而引起耐药。

5.抗菌药物剂量、疗程不足。荆鹏伟等经过实验证实,在抗菌药物的长期选择性压力下,可诱导大肠埃希菌产生获得性耐药。该实验同时证实了大肠埃希菌可在长期低剂量接触抗菌药物后产生耐药性变异。

三、分类及临床应用

1.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以萘啶酸和西诺沙星为代表,对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克雷白杆菌及部分变形杆菌等有抗菌作用。因其抗菌谱窄,抗菌作用弱,且血药浓度低,仅用于非复杂性尿路感染,而且西诺沙星和萘啶酸的用药次数多、剂量大,且很容易出现耐药性。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疗效差且不良反应多,现已被淘汰。[10]

2.第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第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吡哌酸为代表。其抗菌性能较第一代有所改进,生物利用度较低,抗菌谱仅限于革兰氏阴性杆菌,且抗菌作用中等,血浓度及组织浓度较低,仅能用于尿路及肠道感染,也逐步被淘汰。[1]

3.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第三代喹诺酮类有依诺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等。其抗菌性能较第二代有所改进,其药效学和活性决定了它们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谱更宽、活性更强,而且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临界活性,主要用于治疗复杂性尿道感染、前列腺炎、皮肤和

软组织感染等格兰阴性细菌感染。[10-11]

4.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在第三代基础上扩大了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典型病原体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前三代相比,其抗菌活性、抗菌范围、药动学性质均有了明显改善,对厌氧菌具有很强的活性,可广泛用于治疗各系统感染。主要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和司帕沙星等。其中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具有优秀活性,故可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司帕沙星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似,对MRSA的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和诺氟沙星的2~8倍,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也较环丙沙星强。[12] 四、不良反应

由于具有广谱、高效、良好的生物利用度、使用方便以及价廉等特点,喹诺酮类抗菌药已成为一大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感染化疗药物。但应用此类药物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特别是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不良反应就更为多见。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方面:胃肠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过敏反应、软骨病、关节病、对肾脏的毒性、造血系统反应、对肝损害、对眼损害等。[13]以下对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做简单总结。

1.胃肠道症状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胃肠道反应最为多见,尤其在口服给药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厌食、腹泻、泻腹痛、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与剂量相关,若每天剂量不超过600mg发生率较低,若超过800mg发生率则很高。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喹诺酮类抗菌药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次于胃肠道。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不安、步态不稳、焦虑、神经、过敏、精神欣快感、震颤手足麻木、嗜睡幻觉、幻听、无力、体液潴留、颅内压升高(儿童)等。剂量过大,尚可引起妄想、昏迷、癫痫样发作和痉挛,其发生率为1-5%,尤以肾功能不良者或与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并用时更容易发生。但一般在停药后2-3日内消失,不留后遗症。

3.对肝损害

大计量或长期应用该药物易致肝损害使谷草转氨酶丙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升高,但程度大多轻微,停药后即可改善。

4.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热、荨麻疹、瘙痒、掌趾红版、浮肿感、过敏性休克、皮肤日光过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临床上常用者为氟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近年来研制的新品种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增强,对衣原体属、支原体属、军团菌等细胞内病原或厌氧菌的作用亦有增强,已用于临床者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一、适应证 1.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本类药物可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的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和非淋菌性尿道炎以及宫颈炎。诺氟沙星主要用于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或肠道感染。但应注意,目前国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中,耐药株已达半数以上。 2. 呼吸道感染: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主要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可用于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中耳

炎等,及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此外亦可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 3. 伤寒沙门菌感染:在成人患者中本类药物可作为首选。 4. 志贺菌属肠道感染。 5. 腹腔、胆道感染及盆腔感染:需与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合用。 6. 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属感染。本类药物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无效。 7. 部分品种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作为治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感染的二线用药。 二、注意事项 1. 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2. 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3. 制酸剂和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用。 4. 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避免应用本类药物。

抗菌药选择题

.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1、不属于大环内酯类的药物是() A 红霉素 B 林可霉素 C 乙酰螺旋霉素 D 麦迪霉素 E 吉他霉素 答案:B 【解析】大环内酯类的分类。可分为天然和半合成两类,红霉素为典型代表,包括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等,后者包括螺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 2、红霉素在何种组织中的浓度最高() A 骨髓 B 胆汁 C 肺 D 肾脏 E 肠道 答案:B 【解析】红霉素的不良反应。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禁用红霉素,因为红霉素在肝脏中浓度最高,红霉素的酯化物易引起胆汁淤积为主的肝脏实质性损害,可伴有转氨酶升高、肝肿大。 3、军团菌感染应首选() A 青霉素 B 链霉素 C 土霉素 D 四环素 E 红霉素 答案:E 【解析】红霉素的临床应用。红霉素首选用于军团病、支原体肺炎、白喉带菌者,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婴儿肺炎、结肠炎和弯曲杆菌引起的败血症、肠炎。 4、患者,男,6岁,高热,呼吸困难,双肺有广泛小水泡音,诊断为“支气管肺炎”,青霉素皮试阳性,宜选用: A 氯霉素 B 四环素 C 头孢唑啉 D 磺胺嘧啶 E 红霉素

答案:E 【解析】红霉素的临床应用。红霉素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属感染或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治疗。 5、治疗骨及关节感染应首选() . . A 红霉素 B 林可霉素 C 麦迪霉素 D 万古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林可霉素类的临床应用。林可霉素在体内分布较广,在骨组织中的浓度时血药浓度的1.5倍,可用于治疗葡萄球菌感染如慢性骨髓炎和脓性关节炎。 6、红霉素和林可霉素合用可() A 降低毒性 B 增强抗菌活性 C 扩大抗菌谱 D 竞争结合部位相互拮抗 E 降低细菌耐药性 答案:E 【解析】林可霉素类的抗菌作用。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并与之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7、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是() A 万古霉素 B 吉他霉素 C 阿奇霉素 D 交沙霉素 E 以上均不是 答案:A +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解析】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主要对G机制是能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 8、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下列何种抗生素的t会显著延长()1/2A 林可霉素 B 万古霉素 C 克林霉素 D 麦迪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B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讲座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李光辉 思考 喹诺酮类药物发展现状如何?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现状怎样?喹诺酮类药物合理应用准则是什么?氟喹诺酮类抗菌药适应症有哪些?怎样改进喹诺酮类药物的给药方案? 喹诺酮类药物发展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类药物由于它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的抗菌类药物,在60年代开发最早的喹诺酮类主要是临床上的需氧革兰阴性菌。 一、喹诺酮类药物发展现状 导读:喹诺酮类药物发展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类药物由于它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的抗菌类药物,在60年代开发最早的喹诺酮类主要是临床上的需氧革兰阴性菌,根据该类药物的特点其在抗感染治疗领域中发展迅速。 (一)背景情况 最近几年上市的新的喹诺酮类或者称之为呼吸喹诺酮类增加了肺炎球菌和链球菌等阳性菌的抗灵活性。同时对不典型病原体,比如说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抗菌作用有所增强。喹诺酮类这类药物在感染部位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浓度,在一般抗菌药物不容易达到有效浓度的上皮细胞间叶里边,前列腺里面,骨头里面,他的浓度可以达到同期1-2倍,比如临床常用的抗菌药浓度是高的,另外这一大类药物的口服吸收是非常好的,我们可以先静脉后口服,这样可以做一个适当的疗法,这类药物相对于普通药物的伴衰期长,这样我们可以一天一次的给药,病人非常方便,整类药物总体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这类药在上面这些特点里,发展是比较快的。该类药物的上述特点使其在抗感染治疗领域中发展迅速。 (二)发展历程 70年代开发出第二代喹诺酮类,典型的代表是环丙沙星,这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是拓宽的,同时对革兰阳性菌中,像葡萄球菌也有抗菌活性; 90年代中期,研究开发出了第三代的喹诺酮类,典型代表就是左氧氟沙星,这类药物的抗菌进一步拓宽,对化脓性链球菌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不典型病原体,像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也可以覆盖。进入2000年以后,研究开发出来了第四代的喹诺酮类,最典型的代表是莫西沙星、吉米沙星(2003年),抗菌谱和三代喹诺酮类一样进一步加强,目前喹诺酮类分为四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差别不是特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头孢菌素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抗菌药物,在抗生素工业中具有广阔前景。本文简单介绍了头孢菌素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头孢菌素药物研究进展 1948 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年,Abra-ham 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 C 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 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 的结构[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它们具有相似的杀菌机制。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杀菌。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强,而对人几乎没有毒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是一类高效、低毒、临床广泛应用的重要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一类十分重要的抗菌药,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目前其相关研究仍是抗生素药物研发的热点内容。自头孢菌素首次被发现到现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历经了五代发展,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1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应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抗菌谱较窄,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治疗则需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目前,第一代头孢菌素在国外临床应用上还普遍使用。这类头孢菌素均是7-ADCA或7-ACA的3、7-位取代衍生物,且7-位仍有一个氢原子未被取代,此类头孢菌素也被简称为7-氢头孢菌素。 此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活性,优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但对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所以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方面不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按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和口服两类。注射用头孢菌素类主要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类、药效和临床应用 1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分类 1.1第一代喹诺酮类 1.1.1第一代喹诺酮类的抗菌特点: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奈啶酸、吡咯酸等,因其抗菌谱窄,仅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具有抗菌作 也多在4mgL-1以上;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用,且作用弱,对敏感菌株的MIC 90 葡萄球菌属等均无抗菌作用。 1.1.2第一代喹诺酮类的常见品种及临床应用:第一代喹诺酮类常见品种有奈啶酸、噁喹酸及吡咯酸等,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目前此类药物已被抗菌作用强、毒性低的其他抗菌药物所替代。 1.2第二代喹诺酮类 1.2.1第二代喹诺酮类的抗菌特点:第二代喹诺酮类较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包括了部分绿脓杆菌,可达到有效尿药浓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明显较第一代喹诺酮类少见。 1.2.2第二代喹诺酮类的常见品种及临床应用:第二代喹诺酮类有新噁酸、噻喹酸、噁噻喹酸、吡喹酸、吡哌酸等。临床上主要用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及肠道感染的治疗。 1.2.3典型药物实例:吡哌酸(吡卜酸,Pipemidic Acid,Dolcol,Pipram,PPA)抗菌谱较广,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的抗菌作用比对奈啶酸、头孢氨苄及羧苄西林强;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吡哌酸一般采用口服给药,口服后部分吸收,成人单次口服0.5g和1.0g后,血药峰浓度为3.8mgL-1和5.4mgL-1,半衰期为3.1h;本品吸收后可分布于肾、肝等组织,胆汁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浓度;本品主要经肾排泄,给药后24h58%~68%的药物从尿液中排出,部分自粪便排出。吡哌酸在临床主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lizz 国际药业来源:文献点击数: 42 更新时间:2011-6-27 [关键字]:抗生素头孢菌素礼来ADM Basilea Abraham Ceftaroline头孢噻吩 健康网讯: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简介 1948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 年Abraham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C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的结构。美国礼来公司于19 62年成功地采用化学裂解头孢菌素C制造出头孢菌素母核7-ACA后,其发展相当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开发了50多个品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耐酸、耐碱、低致敏、耐β-内酰胺酶、副作用小等特点,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首位。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是上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初开发的,多为半广谱抗生素,耐青霉素酶,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当有效,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仅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流感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一定活性。因此,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阳性菌感染。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 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吩(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其特点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效能较强,主要表现在抗β-内酰胺酶性能强和抗菌谱广,如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等) 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较有效;且对奈瑟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菌、部分柠檬酸杆菌、部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作者:刘华钢,申庆荣,刘丽敏 【摘要】通过查阅5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抗菌研究的文献,对抗菌中药实验方法、抑菌成分、联合抑菌作用和抗耐药菌感染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为抗菌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药;抗菌;逆转耐药 Abstract:This study consulted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 antibacteria effect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omplemanted and summarized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including experimental methods,antibacterial composition,joint bacteriostasis and

anti-drug-resistant provides a basis and new ideas for the antibacterial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bacterial; Reversal of drug resistance 近年来于人们滥用抗生素从而使很多细菌产生了耐药性。于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抗菌中药引起众人的关注,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我们将从抗菌中药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的抑菌成分、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和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这4个方面进行总结。 1 抗菌实验方法研究 体外抗菌实验 常用的实验方法早在2O世纪5O 年代我国医药工作者即开始了中药抑菌作用与抑菌成分研究,并发现许多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常规的药敏实验方法:有①纸片琼脂扩散法;②试管稀释法; ③平板稀释法;④打洞法;⑤挖沟法;

抗菌药选择题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1、不属于大环内酯类的药物是() A 红霉素 B 林可霉素 C 乙酰螺旋霉素 D 麦迪霉素 E 吉他霉素 答案:B 【解析】大环内酯类的分类。可分为天然和半合成两类,红霉素为典型代表,包括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等,后者包括螺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 2、红霉素在何种组织中的浓度最高() A 骨髓 B 胆汁 C 肺 D 肾脏 E 肠道 答案:B 【解析】红霉素的不良反应。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禁用红霉素,因为红霉素在肝脏中浓度最高,红霉素的酯化物易引起胆汁淤积为主的肝脏实质性损害,可伴有转氨酶升高、肝肿大。 3、军团菌感染应首选() A 青霉素 B 链霉素 C 土霉素 D 四环素 E 红霉素 答案:E 【解析】红霉素的临床应用。红霉素首选用于军团病、支原体肺炎、白喉带菌者,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婴儿肺炎、结肠炎和弯曲杆菌引起的败血症、肠炎。 4、患者,男,6岁,高热,呼吸困难,双肺有广泛小水泡音,诊断为“支气管肺炎”,青霉素皮试阳性,宜选用: A 氯霉素 B 四环素 C 头孢唑啉 D 磺胺嘧啶 E 红霉素 答案:E 【解析】红霉素的临床应用。红霉素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属感染或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治疗。 5、治疗骨及关节感染应首选()

B 林可霉素 C 麦迪霉素 D 万古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林可霉素类的临床应用。林可霉素在体内分布较广,在骨组织中的浓度时血药浓度的1.5倍,可用于治疗葡萄球菌感染如慢性骨髓炎和脓性关节炎。 6、红霉素和林可霉素合用可() A 降低毒性 B 增强抗菌活性 C 扩大抗菌谱 D 竞争结合部位相互拮抗 E 降低细菌耐药性 答案:E 【解析】林可霉素类的抗菌作用。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并与之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7、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是() A 万古霉素 B 吉他霉素 C 阿奇霉素 D 交沙霉素 E 以上均不是 答案:A 【解析】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主要对G+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机制是能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 8、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下列何种抗生素的t1/2会显著延长() A 林可霉素 B 万古霉素 C 克林霉素 D 麦迪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万古霉素的体内过程。万古霉素主要以原形药物经肾随尿排泄,其t1/2约为6h,所以肾功能不全患者t1/2会显著延长。 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1、氨基苷类药物主要分布于()

抗菌药物研发进展_王菊仙

抗菌药物研发进展 王菊仙,冯连顺编写刘明亮审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50) 摘要:随着抗菌剂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尽快研发能够有效对付耐药菌感染的新型抗菌药物迫在眉睫。在简述抗生素发展史和分析当前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紧迫性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传统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的结构修饰物和新作用靶点(如Fabl、蛋氨酰-tRNA合成酶、MurI、RFaE、WaaC等)抑制剂2个方面比较全面地综述了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最新研发进展,并进一步指出寻找新作用靶点抑制剂和新作用机制药物可能是解决细菌耐药性的潜在途径。 关键词:抗菌剂;β-内酰胺;喹诺酮;四环素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10)01-0013-06 1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的紧迫性 随着抗菌剂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耐药性细菌感染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棘手问题。据报道,在美国住院患者中每年发生院内感染约200万例,其中约9万例死亡。70%以上的院内获得性感染已经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因此,加快研发能够有效对付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所致重度感染以及耐药性递增的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等)引起的院内感染的口服抗菌药已迫在眉睫。2006年初,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公布了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6种耐药性致病菌,其中MRSA高居榜首,以下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鲍氏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60%以上的院内肺炎是由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如在7种最常见的院内肺炎致病菌[即铜绿假单胞菌(17%)、金葡菌(16%)、肠杆菌属(11%)、克雷伯菌属(7%)、大肠埃希菌(6%)、流感嗜血菌(6%)和黏质沙雷菌(5%)]中有6种为革兰阴性菌。据统计,2002—2003年度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甲氧亚氨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高达47%。由不动杆菌属引起的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比率不断增大,且死亡率高达20%~50%,而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已从1975年的9.6%提高至2003年的18.1%,增长近1倍。尽管如此,近20年来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新抗菌药物的数量却在逐年减少,如1998年以来的10年间,仅有10种新抗菌药获准上市。2 抗生素发展史 上世纪40、50年代,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早期医药工业的发展,而且成为研发各类药物的重要推动力,为延长人类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的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抗菌药物研发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已知药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修饰是人们最常采用的新药研发策略,因此而合成了数以万计的新化合物,并从中筛选出多种更具特点的新一代抗菌药物。这些药物或在抗菌活性、抗菌谱、药动学性质(PK)、毒性以及给药方案等方面得到改善,使临床医师治疗各种细菌性感染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一代抗菌药物的及时上市,极大地推迟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或/和增加。然而,相对于细菌耐药性而言,近年来新抗菌药物的研发速度已明显滞后,为此,一些制药公司改变研发思路,试图通过某些特定的抗生素和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靶酶抑制剂合用以对付不断增加的细菌耐药性并延长其临床使用寿命,然而基于此策略的药物组合极少真正上市,其中最成功的抗生素当属奥格门汀(Augmentin)。 3 抗菌药物研发的低迷期 面临对人类健康危害日益严重的耐药性细菌感染,加快研发安全有效的新抗菌药物至关重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获准上市的新抗菌药物数量却在逐年减少,如1998—2002年间仅有6种新抗菌药物获得上市许可,而在随后的4年间更是减至3种(图1)。 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抗菌药物不足30种,而其中大多数仍是对传统药物的结构修饰物。 ·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分类、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抗菌药分类、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基本结构为吡酮羧酸类衍生物,综合临床使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结构,归纳其基本结构通式如下: 12345678Y X N 1 COOH R 2 R 3R 4 5 O A B 该类药物的结构特点是在其基本母核结构上一般1位为取代的氮原子,3位为羧基,4位为酮羰基,5、7、8位可有不同的取代基,第三代、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6位为氟原子。 喹诺酮类药物按其母核的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萘啶羧酸类(naphthyridinic acids ) N N 2CH 3 H 3C COOH O N N CH 2CH 3 N COOH O F HN 萘啶酸 依诺沙星 nalidixic acid enoxacin (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pyridopyrimidinic acids ) N N N 2CH 3 COOH O N N N N 2CH 3 COOH O N HN 吡咯酸 吡哌酸 piromidic acid pipemidic acid (3)噌啉羧酸类(cinnolinic acids ) N N O O CH 2CH 3COOH O 西诺沙星 cinoxacin (4)喹啉羧酸类(quinolinic acids )

N CH 2CH 3 COOH O N HN F N O F N HN COOH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norfloxacin ciprofloxacin N O CH 3 COOH F N N O H 3C N O F COOH OCH 3 H N N 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 ofloxacin moxifloxacin N O F N HN COOH F 3 NH 2 H 3C N O F N HN COOH OCH 3 3 司帕沙星 加替沙星 sparfloxacin gatifloxacin 在这四类结构中,喹啉羧酸类药物最多,发展最快。 根据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的关系,将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总结如下: 1.吡啶酮酸的A 环是抗菌作用的基本药效基团,变化较小,其中3位-COOH 和4位C=O 是抗菌活性必需基团,若被其他取代基取代则活性消失。 2.B 环可作较大改变,可以是苯环(X=CH ,Y=CH )、吡啶环(X=N ,Y=CH )、嘧啶环(X=N ,Y=N )等。 3.1位取代基为烃基或环烃基活性较佳,其中以乙基或与乙基体积相近的氟乙基或环丙基的取代活性较好。 4.5位可引入氨基,提高吸收能力或组织分布选择性。 5.6位引入氟原子可使抗菌活性增大。引入其他不同取代基对抗菌活性贡献的大小顺序为:-F >-Cl >-CN≥-NH 2≥-H 。 6.7位引入五元或六元杂环,抗菌活性均增加,以哌嗪基最好。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1掌握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③细菌耐药性。 1.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 1.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人工 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2. 抗生素 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 <5000), 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 5.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 抗菌药物。 6.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7. 最低抑菌浓度(MIC )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讲授学时 [TOP]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9.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 50/ED 50或LD 5/ED 95的比值表示。 10.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第二节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与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主要作用的药物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多肽类抗生素中的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多烯类抗生素的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核糖体循环多个环节:氨基苷类抗生素;②抑制 核糖体30s 亚基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③抑制核糖体50s 亚基功能: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影响细菌体内叶酸和核酸的代谢合成:①影响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物;②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利福平。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形成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1.获得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3 -内酰胺酶使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产生合成酶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对3 -内酰胺类抗生 素的亲和力下降。 (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难通过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壁。

中药抗菌成分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075000 张家口,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刘云宁二班旭霞二姜爱雯),微生物科(李小凤) 作者简介:刘云宁(1982-),硕士,主管药师三研究方向:临床药学三E?mail:liuyunning1120@https://www.sodocs.net/doc/ea18864883.html, 中药抗菌成分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刘云宁 李小凤 班旭霞 姜爱雯 【摘要】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显著,但其毒副作用二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及细菌的耐药等问题,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三从单味中药及单体化合物二中药复方制剂的抑菌实验3方面的研究已证实多种中药均具有抗菌作用,且具有不易产生耐药的特点与优势三研究还发现,中药的抗细菌作用机制不同于抗生素,其作用机理较为复杂,表现为对细菌的直接抑杀二抑制酶的活性二逆转耐药机制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综合的结果三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制剂的抗菌作用二抗菌活性成分及其抗菌机制进行综述三 【关键词】 中药; 抗菌作用; 抗菌活性成分; 抗菌机制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8.037 The review on active antibacterial ingredi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LIU Yun?ning ,LI Xiao?feng ,BAN Xu?xia ,et al.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075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Yun?ning ,E?mail :liuyunning1120@https://www.sodocs.net/doc/ea18864883.html, 【Abstract 】 Although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antibiotics is remarkable,its application is restricted the due to the obvious side effects such as superinfection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of bacteria,etc..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less drug resistance from single herb,monomer compounds to compound preparation,which have been confirmed by Bacteriostatic experiment.The studies also found that the mechanism of anti?bacteria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different from antibiotics,which are more complex,like direct killing bacteria,suppressing enzyme activity,reversing drug resistance and regulating immune function.The antibacterial components and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bacterial role; Active antibacterial ingredient;

药物化学之合成抗菌药物

第二章合成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源性微生物的药物 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两类 第一节喹诺酮类抗菌药 一、结构分类 一个通式,三种结构类型 一个通式,三种结构类型,结构特点 如何掌握这个考点? 1、掌握通式的结构特征A环 2、各类的基本母核区别B环 1、萘啶羧酸类 B环:吡啶环 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

B环:嘧啶环 3、喹啉羧酸类 二、理化性质和毒性 喹诺酮药物共同性质 如何掌握这个考点? 1、掌握各类药物化学结构通式的特点 2、结构的基本母核以及有什么取代基 3、这些结构特征决定了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通性) 4、这些结构特征对药物的稳定性、使用过程有什么影响以诺氟沙星为例

(1)3位羧基 酸性,可溶于碱(成盐) (2)4位酮基 (3)7位哌嗪 碱性,可溶于酸(成盐) 诺氟沙星 (1)酸碱两性(羧基,哌嗪)在酸碱中均溶解 (2)3位羧基和4位酮基易和金属离子(钙、镁、铁、锌)等形成螯合物,降低活性,同时也使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尤其对妇女、老人和儿童引起缺钙、贫血、缺锌等副作用。 理化性质和毒性(其他类似物举一反三) (3)光照分解(产生光毒性,用药期间避免日晒);光照3位脱羧(产物无活性) (4)7位哌嗪杂环分解,7位哌嗪增加中枢毒性 (5)8位有F,有光毒性

三、喹诺酮药物代谢特点:代谢是考点 (补充知识)药物代谢: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代谢。药物代谢的主要反应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 1、3位羧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2、哌嗪3’位氧化成羟基,进一步氧化成酮 四、喹诺酮药物代表药 如何掌握这个考点? 1、共5个代表药 2、掌握诺氟沙星(代表该类药物共同的特点) 3、取代基的区别 4、各自的特殊性 1、盐酸诺氟沙星

药物化学-化学治疗药习题及部分答案知识讲解

药物化学-化学治疗药习题及部分答案

第 九 章 化学治疗药 自测练习 一、 项选择题: 9-1、环丙沙星的化学结构为A A. N N O O OH F B. N N O O OH F F NH 2HN C. N N O O OH F O HN D. N N O OH F O N H O E. N N O OH F O CH 3F N 9-2、在下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具有抗结核作用的药物是C A. 巴罗沙星 B. 妥美沙星 C. 斯帕沙星 D. 培氟沙星 E. 左氟沙星 9-3、下列有关喹诺酮类抗菌药构效关系的那些描述是不正确的B A. N-1位若为脂肪烃基取代时,以乙基或与乙基体积相似的乙烯基、氟乙基抗菌活性最好。 B. 2位上引入取代基后活性增加 C. 3位羧基和4位酮基时此类药物与DNA 回旋酶结合产生药效必不可缺少的部分 D. 在5位取代基中,以氨基取代最佳。其它基团活性均减少

E. 在7位上引入各种取代基均使活性增加,特别是哌嗪基可使喹诺酮类抗菌谱扩大。 9-4、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光毒性主要来源于几位取代基D A. 5位 B. 6位 C. 7位 D. 8位 E. 2位 9-5、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中枢毒性主要来源于几位取代基C A. 5位 B. 6位 C. 7位 D. 8位 E. 2位 9-6、下列有关利福霉素构效关系的那些描述是不正确的B A. 在利福平的6,5,17和19位应存在自由羟基 B. 利福平的C-17和C-19乙酰物活性增加 C. 在大环上的双键被还原后,其活性降低 D. 将大环打开也将失去其抗菌活性。 E. 在C-3上引进不同取代基往往使抗菌活性增加, 9-7、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是采用何种方式发现的C A. 随机筛选 B. 组合化学 C. 药物合成中间体 D. 对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 E. 基于生物化学过程 9-8、最早发现的磺胺类抗菌药为A A. 百浪多息 B. 可溶性百浪多息 C.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 D. 对氨基苯磺酰胺 E. 苯磺酰胺 9-9、能进入脑脊液的磺胺类药物是B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分类及应用、不良反应等,同时介绍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不良反应,感染 喹诺酮类抗菌药,又称吡酮酸类抗菌药(Pyridonecarboxylic acids antibacterial agents),自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这种合成抗菌药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仅次于头孢菌素的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组织分布广[1],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地应用,对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一、作用机制 1.结构与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的母核为4-喹诺酮,如图1所示,A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结构,B环可以是苯环、毗啶环、嘧啶环等,在其第1,3,6,7,8等位引入不同基团即形成本类的各种药物。3 位处为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结构;1 位处结构改造可增强抗菌作用;6位取代对活性影响很重要,引入氟可增强抗阴性菌作用、增强抗阳性球菌菌谱;7位引入取代基可明显增强活性,引进哌嗪环为抗绿脓杆菌的有效部位;8位引入氟或氯,可降低最低抑菌浓度,提高肠道吸收,延长半衰期,但F取代光毒性增加;甲氧基取代抗厌氧菌活性增加。[2-4] 图1喹诺酮类药物母核结构 2.抗菌机理 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而起抗菌作用。它的作用靶位有2个,分别为DNA旋转酶(gyrase)及拓扑异构酶Ⅳ。DNA旋转酶的作用是使DNA形成螺旋,对于细菌的复制,转录和修复起决定作用;拓扑异构酶Ⅳ的作用是催化DNA链的断裂和结合,从而控制DNA的拓扑状态,在细菌细胞壁的分裂中对染色体的分裂起决定作用[5]。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这两种酶,使细菌DNA无法进行正常的复制,使细菌不能进行分裂从而发挥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总结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 分类 ? 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和构效关系 ? 抗菌作用、耐药性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药理、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历史 近1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抗菌药物,国内普遍应用,有许多优点,也有很多不足。目前滥用严重,耐药菌株增多,尤其大肠杆菌等。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62年合成萘啶酸,不良反应多,已经淘汰。 第二阶段:1974年合成吡哌酸,对G-杆菌作用强,适用于尿路、肠道感染。 第三阶段:1978年氟喹诺酮类问世。 第四阶段:楚瓦沙星、司帕沙星问世 最新分类 第一代萘啶酸、吡哌酸 对G-杆菌作用强,仅适用于尿路、肠道感染 第二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对G-杆菌作用强,体内较稳定,毒性降低,可用于各系统感染 第三代左旋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格帕沙星在第二代基础上增加了对G+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和结核杆菌的作用,安全性高,半衰期长 第四代克林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 在第三代基础上增加了对抗G+球菌的活性,增加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

共同特点: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无交叉耐药、不良反应少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拮抗细菌DNA旋转酶,干扰细菌细胞的DNA复制而呈现杀菌作用 ? 主要作用的靶酶:拓扑异构酶II及IV –传统的喹诺酮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I(DNA旋转酶) –新喹诺酮既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I ,也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V 抗菌作用 1、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 以环丙沙星为最高,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次之; 对不动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较肠杆菌科细菌差; 流感嗜血杆菌呈高度敏感,奈瑟氏菌属多呈敏感 2、氟喹诺酮类药物对G+球菌亦具有抗菌作用,但其抗菌作用明显较对肠杆菌科细菌低,以左氧氟沙星相对最高,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略低;仅对金葡萄球菌(除甲氧西林耐药外)具抗菌活性 3、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和结核分支杆菌及其他分支杆菌具有一定作用 耐药性 近几年来,伴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国内的广泛应用,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性呈迅速增长趋势,并且各品种间呈交叉耐药。 ? 耐药性增长最高者为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株达50%以 上; ? 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耐药性增多; ? 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率略上升;

《药物化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化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2015年春《药物化学》复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一) 1.环丙沙星的临床用途是治疗呼吸道感染。 2.环磷酰胺属于氮芥类烷化剂,甲氨蝶呤是叶酸类拮抗剂。 3、当分子结构中引入极性大的羧基、羟基、氨基时,则药物的水溶性增大,脂水分配系数减小。 4.在磺胺类药物分子中芳伯氨基与磺酰胺基在苯环上必 须处于对位,在喹诺酮类药物分子中的6位引入氟原子可大大增加抗菌活性。 5、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相比特点为过敏反应少、抗菌活性 及稳定性高。 6、组胺受体主要有H1受体和H2受体两种亚型,H1受体拮抗剂临床用作抗过敏药,H2受体拮抗剂临床用作抗溃疡药。 7、青蒿素是我国学者子黄花蒿中分离出的具有强效抗疟 作用的药物,其分子中的过氧键是必要的药效团。(二) 1、d 2、C 3、b 4、c 5、c 6、a 7、d 8、 c 9、b 10、 d 11、b 12、d 13、b 14、c 15、

C.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 D.盐酸乙胺丁醇与甲氧苄啶 7、药物经化学结构修饰得到无活性或活性很低的化合物,在体内经代谢又转变为原来的药物发挥药效,此化合物称为( B ) A.硬药 B.前药 C.原药 D.软药 8、从植物中发现的先导物的是(B) A. 二氢青蒿素 B. 紫杉醇 C. 红霉素 D.链霉素 9、硫酸沙丁胺醇临床用于(D) A.支气管哮喘性心搏骤停 B.抗心律失常 C.降血压 D.防治支气管哮喘和哮喘型支气管炎 10、血管紧张素(ACE)转化酶抑制剂可以(A) A.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B.阻断钙离子通道 C.抑制体内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D.阻断肾上腺素受体 11. 下列药物中为局麻药的是( E ) A.氟烷 B.乙醚 C.盐酸氯胺酮 D. 地西泮 E. 盐酸普鲁卡因 12.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中,这类药物的必要基团是下列哪点(C ) A.1位氮原子无取代 B.5位有氨基 C.3位上有羧基和4位是羰基 D.8位氟原子取代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试题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试题库 姓名科室分数 一、单项选择 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C ) A 氟喹诺酮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氯霉素类 2、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青霉烯类抗菌药主要用于( A ) A 革兰氏阴性产酶菌 B 革兰氏阳性产酶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3、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类抗生素。(A ) A 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4、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B ) A 革兰阳性菌 B 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5、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感染在我国最常见。( C ) A 尿路感染 B 术后伤口感染 C 肺部感染 D 皮肤感染 6、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以下哪项说法不正确 ( D )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 7、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D ) A 疝修补术 B 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 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8、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的治疗应选用(D ) A 青霉素 B 头孢拉啶 C 头孢哌酮 D 万古霉素 9、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D ) A 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B 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C 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D 以上都是 10、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属于( A ) A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C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D 以上都不是 11、青霉素G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D )

喹诺酮类等其他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喹诺酮类等其他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胡永芳 一、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作用及特点 (一)喹诺酮分类及特征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喹诺酮类的药物主要包括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环丙沙星,这是这节课主要讲到的内容。其他类的抗菌药物,主要讲大环内酯类的抗菌药物阿奇霉素。 可以看到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物,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萘啶酸,它只具备有抗阴性抗菌的效力,对肠杆菌科的细菌非常敏感,因为它的毒性很大,只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目前第一代抗菌药物萘啶酸已经在临床不使用。第二代抗菌药物,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的吡哌酸,同样也就是革兰氏阴性抗菌活性增强,也主要用于尿道和痢疾,现在使用的量已很少了。第三代类的抗菌药物是在上个世纪80年到90年代出现得,比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它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是强的,对阳性球菌也有一定作用,比如说呼吸喹诺酮,它可以用于社区和院内的肺炎的治疗,以及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治疗,还有消化道系统感染的治疗。到这个世纪新出的第四代的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它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强了对阳性球菌的作用,以非典型病原体和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它的抗菌谱更广泛、更全面。 看一下不同的喹诺酮类的分类,刚才大概说了一下,对于第一代说到的萘啶酸,第二代有氧氟沙星、吡哌酸和氟洛沙星,到第三代司帕沙星、环丙沙星和帕珠沙星,到第四代的曲伐沙星、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不同代的喹诺酮类药物它的抗菌药谱已经达到抗阴性杆菌的作用,变化不大,但是抗阳性球菌的作用是一定增加的。而对于非典型病原体像第三代的喹诺酮类的药物,还有第四代的喹诺酮类药物,对非典型病原体作用是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厌氧菌的作用,它的抗菌谱增加了,所以它对于不同部位的感染的应用范围也增加了,比如说像第一代的萘啶酸只应用于泌尿系统感染,而对于第二代它可以用于肠道以及尿道的系统感染,而对于第三代、第四代它可以用于各系统感染的治疗。 看一下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它们具体的抗菌谱是什么样的?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可以看到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它都有很强的抗菌作用。那对于表皮葡萄球菌也有比较强的抗菌作用。但对环丙沙星来说,它的抗肺炎链球菌和链球菌的作用要弱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而对于粪肠球菌头孢类的抗菌药物是耐药的,而对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它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而且抗菌活性比较强,而环丙沙星这方面研究不详尽。同样对于阿奇霉素它只有抗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对肺炎链球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粪肠球菌是同样耐药的,对表皮葡萄球菌阿奇霉素也是无效的。看特别要注意,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对于莫西沙星来说,它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每阴性的葡萄球菌,它也有30%以上的敏感性。而对于革兰氏阴性抗菌以及常见的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流感嗜血杆菌,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环丙沙星都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而对于阿奇霉素它仅对流感嗜血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