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 翻译概论

第一章 翻译概论

第一章 翻译概论
第一章 翻译概论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

[1]什么是翻译?

[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

[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

[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

[5]关于教学内容

[6]关于作业

[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

[8]期末考试

第一节翻译简史

一、中国翻译简史

1 中国翻译的起源

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

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

东汉——客曹

2 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

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

释道安(314-385)

鸠摩罗什(350-409)

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

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

3 元代的翻译活动

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由于译员可出职当官,汉人争相学习蒙语。元朝的中央政府机构内还设置专为皇帝服务的翻译部门和官员。由于元朝诸帝既蒙古大臣多不学汉语,因此汉族大臣所上的奏章必须经过翻译,再呈御览。

4 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

(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人从西域文翻译了回回历书。此书是从元朝手中接过来的,一部天文书,对于明清初期天文学者学习天文知识起了促进作用。

(2)明代的外事翻译活动与四夷馆的创立

明代接待外宾并配有翻译人员的官方机构是鸿胪寺和主客清吏司。

隋唐宋四方馆是官方的外事翻译机构,而明代的四夷馆是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

(2)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翻译活动

耶酥会的传教士也前来我国从事宗教活动。有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等。

此时的科技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时期。

5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1840—1918)

(1)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

(2)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外事机构与翻译活动

由于礼部和理藩院已不能胜任与外国侵略者交涉的任务,在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建立了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这是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总机构。(3)甲午战争(1894)前的西学翻译

西学传播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洋务机构,二是教育机构。洋务运动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译介西学方面,与京师同文馆相同时的翻译机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

(4)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维新时期,非常重视翻译,不但翻译西方的,而且大量翻译日本的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最初由日语译成汉语。

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是严复,其次要数梁启超。

严复(1853-1921)

(5)外国文学的翻译林纾(1852-1924)

晚清时期创作和翻译小说之风极盛。翻译外国小说最多的是林纾。

二、西方翻译简史

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罗马史诗《奥德赛》。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首次区分了“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

西方翻译在历史上出现过六次高潮:

(1)始阶段(公元前三世纪三世纪左右)把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译为拉丁文。此时希腊衰落,罗马强盛。

(2)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初期,具有宗教性质的翻译。《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须译成拉丁语才能被罗马人接受。

(3)中世纪中期(11-12)世纪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来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

(4)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民族语言在文学和翻译中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翻译继续发展。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翻译活动。

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1914-)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

第二节翻译的标准

严复(1853—1921)的“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词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既为译事楷模。

马建忠(1844-1900)的“善译”

1894年冬,维新人士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他在文中说:“今之译者,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稍涉其藩篱,而其文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古文词者,率茫然而末识其名称;或仅通外国文字语言,而汉文则粗陋鄙俚,未窥门径;使之从事译书,阅者展卷未终,触人欲呕。又或请西人之稍通华语者为之口述,而旁听者乃为仿佛摹写其词中所达之意,其未能达者,则又参以己意而武断其间。盖通洋文者不达汉文,通汉文者不达洋文,亦何怪夫所译之书皆驳杂迂讹,为天下识者所鄙夷而讪笑也”。

在这个中国近代翻译史名篇中,马建忠提出了“善译”的标准:“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鲁迅(1881-1936)的“忠实与通顺”

还是翻译《死魂灵》的事情。躲在书房里,是只有这类事情的。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日本文的译者上田进君,是主张用前一法的。他以为讽刺传品的翻译,第一当求其易懂,愈易懂,效力也愈广大。所以他的译文,有时就化一句为数句,很近于解释。我的意见却两样的。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为中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只是文句的组织,无须科学理论似的精密了,就随随便便,但副词的“地”字,却还是使用的,因为我觉得现在看惯了这字的读者已经很不少。

傅雷(1908-1966)的“神似”

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指出: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临画与原画,素材相同(颜色,画布,或纸或绢),法则相同(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译本与原作,文字既不侔,规则又大异。各种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事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像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扞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能济事。

各国的翻译文学,虽优劣不一,但从无法文似的英国译本,也没有英文似的法国译本。假如破坏本国文字的结构与特性,就能传达异国文字的特性而获致原作的精神,那么翻译真是太容易了。不幸那种理论非但是刻舟求剑,而且是削足适履,两败俱伤,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

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而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倘若认为译文标准不应当如是平易,则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词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用这个尺度来衡量我的翻译,当然是眼高手低,还没有脱离学徒阶段。《高老头》初译(1944)对原作意义虽无大误,但对话生硬死板,文气淤塞不畅,新文艺习气既刮除未尽,节奏韵味也没有照顾周到,更不必说作品的浑成了。这次以三阅月的功夫重译一遍,几经改削,仍未满意。艺术的境界无穷,个人的才能有限:心长力绌,唯有投笔兴叹而已。

钱钟书(1910-1998)的“化境”

钱钟书先生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境’。“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和‘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请将以下词组或句子翻译成汉语:

1)sweet sixteen

2)withdrawing fight

3)Sunday saint

4)political year

5)brief experiment

6)He ate his words.

7)The room is nice and cool.

8)I won’t let you go abroad for anything.

9)Six a.m. is an unchristian time to call.

10)There is no pot so ugly it can not find a pot.

11)The spring of 1980 found him working in a small department store in Washington.

请将以下短文翻译成汉语:

You ask, what is our policy? I say it is to wage war by land, sea, and air. War with all our might and with all the strength God has given us, and to wage war against a monstrous tyranny never surpassed in the dark and lamentable catalogue of human crime.

You ask, what is our aim? I can answer in one word. It is victory. Victory at all costs – 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s – 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 Let that be realized. No survival for the British Empire, no survival for all that the British Empire has stood for, no survival for the urge, the impulse of the ages, that mankind shall move forward toward his goal.

(选自丘吉尔1940年5月13日在下院发表的首相就职演讲)

第三节翻译练习

请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译文的信、达、雅。

1)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

2)These great books are to be lived with and returned to.

3)There was no snow. The leaves were gone from the trees. The grass was dead.

4)For what can be prettier than an image of a lover on his knees before a beauty?

5)He has a wonderful brown eyes and great gentleness and privacy.

6)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imperialist.

7)His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8)Their policy towards China remains in a holding pattern.

9)His sense of humor is low.

10)Their sense of solidarity is very low.

11)That is not is not.

12)the second man

13)His speech is needlessly stubborn.

14)I’m sure that you are wiser than to believe that.

15)We are facing a problem of brain drain.

16)It was unlike her to mention such a thing.

17)She said it with her disagreeably pleasant laughter.

18)“Miss Wang,” he said, slowly and clearly, “She is in the hospital, and you sent her there!”

请在上课之前将下列短文翻译成汉语。

There were days at the headland when I observed a goodish number of elderly men among the pilgrims, some very old, and this at first surprised me, but by-an-by it began to seem only natural. I was particularly impressed one day at noon in early spring in clear but cold weather with a biting north-east wind, when I found six or seven aged men sitting about on the rocks that lie scattered over the green slope behind the famous promontory. They were too old or feeble to venture down on the rough headland: their companions had strayed away, some to the fishing cove, others along the higher cliffs, and left them there to rest. They were in great-coats with scarves and comforters round their necks, and hats or caps drawn well down; and they sat mostly in dejected attitudes, bending forward, their hands resting on the handles of their sticks, some with their chins on their hands, but all gazed in one direction over the cold grey sea.

[1]headland a narrow piece of land that projects from a coastline into the sea 海岬

[2]pilgrim a person who journeys to a sacred place for religious reasons朝圣者

[3]promontory a point of high land that juts out into the sea or a large lake; a headland 岬(角);海角;(深入海或大

湖中的)悬崖

[4]cove a small sheltered bay 小湾;小海湾

[5]comforter (dated) a woollen scarf (旧)羊毛围巾

第一章 翻译概论

Course Description ?Purpose:basic ideas,basic skills,translation ability ?Textbook and references (books to read): –《英汉翻译技巧》,蔡基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英汉翻译概要》,张培基,梅琳,南开大学出版社1980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郭著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英汉翻译教程》(自考),庄绎传,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翻译新概念》宋天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Course Description ?Teaching Plan: One lecture one week ?Demand: –Finish every task on time –Be active in discussion –Hand in your translation homework on time (I will choose some to check, at least 2times for each person) ?Evaluation: –Class participation, 20%; Class discussion, 10%; Homework & research, 10% –Final examination, 60% 第一章概论 ?1 翻译的性质 ?2 翻译的意义 ?3翻译的标准 ?3 翻译的要求 第一章概论 ?1 翻译的性质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一章概论 ?翻译=技能craft(译者vs. 卖油翁?) 譬如游泳,开车,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无它,唯手熟尔!” 第一章概论

英语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 Warming-up exercise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s 1 You are what you think 2 Your abilities count, but the belief that yo u can succeed affects whether or not you will. 3 It’s a pattern of thinking learned at your mother’s knee. I翻译的定义 1.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即“将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替换为与之对等的另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是一门科学,具有描述性;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因为它具有创造性。

II翻译原则或标准:严复理论 1 信(truthfulness/faithfulness):忠实原文(对原文的思想不歪曲也不要任意增减;对原文的风格不随意改动,即粗糙的不译成高雅,口语体不译成书面体) 2 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译文应该按照译语的语法和习惯来遣词造句;译文避免生搬硬套,应该通顺流畅) Eg .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值得信赖。他忠诚而正直(守规矩)。 3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切(closeness) 总之,做英译汉时,按中国人的说话思维方式,把内容用通俗的汉语顺畅地表达出来;反之亦然。 1. It therefor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t, if students are not to waste their opportunities, there will have to have much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courses and more advice.

翻译理论简答题

《实用翻译教程》习题库 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 1.翻译课的目的是什么? 2.决定翻译质量的因素有那些? 3.翻译课的性质是什么? 4.为什么学习翻译理论? 5.实用翻译理论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Keys: 1.翻译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也就是把原语所表达的信息材料,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并达到较高的翻译质量。 2.外语水平.汉语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态度 3.翻译是技巧有时科学,进行翻译教学应该是有理论,又有实践,二者紧密结合。 也就是又讲理论,掌握翻译规律;又作大量练习,获得技能技巧。 4.翻译理论就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并寻求解决途径。翻译理论就是帮助翻译工作者了解翻译规律,解决翻译过程中 遇到的各种困哪问题。翻译理论的可贵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提高翻译质量。为提高翻译水平而学习,这就是学习翻译理论的目的。 5.性质问题.标准问题.翻译过程中遇到大的各种实际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提高翻译质量。 第二章什么是翻译 6.人们交流思想有哪几种情况? 7.解释语内交流.语际交流? 8.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 9.翻译的定义? Keys: 6.语内交流.语际交流.信息传播 7.语内交流是指在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交流。语际交流是指操不同语言的人.通 过翻译进行的思想交流。 8.翻译是思想交流的桥梁(使不懂原语的人,能通过译文而懂得体现在原文信息中 作者的思想.意图.观点和所不懂的思想感情)和接力(使原文信息能传播的更远, 能传播到更多的人那里)这就是翻译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9.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 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 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语原文 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第三章翻译的性质 10.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11.翻译的特点是什么? 12.翻译过程中的困难有那些? 13.翻译的两大通病是什么? Keys: 10.写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心中有数,自己决定”。包括:写什么.给谁看.用词结构和表现手法. 11.1人云亦云.2不容更改.3先理解,后动笔.4克服原语的干扰 12.1理解的困难.2读者不同.3.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4材料步熟悉 13.翻译症和马虎翻译 第四章翻译与对等 14.对等有那些形式? 15.为什么说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什么是灵活对等? 17.什么是意义对等? 18.什么是风格对等? 19.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翻译时坚持形式忠实的? Keys: 14. 1.词的对等 2.短语句子的对等 3.形式对等 4.灵活对等 5.意义对等 6.风格对等 15.对等就是指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描述。翻译是将SL表达的事物用TL重新表 达一遍,这实际上是用两种语言SL与TL表达同一事物,这两种语言对同一事 物的表达就是对等。因此,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灵活对等就是翻译时考虑的不是词的对等,而着眼于句子甚至段落的对等。在形 式和意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主要考虑意义,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缚和影响,把原 作的意思灵活的表达出来。 17.只要求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的现象,叫做意义对等。 18.风格对等指翻译时光是意思相同还不够,还有尽量保持原作风格。 19.1.形式忠实有时也能起到表达原意的作用,而不去考虑在更多情况下不能表达原

第一章__翻译概述_练习答案

第一章翻译概述练习答案 1.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 (1)The man who waters his grass after a good rain is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刚下一场及时雨,那人却又为草坪浇水,真是把煤运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 (纽卡斯尔:英国煤都。) (2)Nancy Reagan, and not George Gallup, may well have the final say. 拥有最后发言权的,并非乔治·盖洛普民意测验,而是南希·里根。 (3)The United States is often depicted as a nation that has been devouring the world's mineral resources.人们常把美国说成是一个挥霍世界矿物资源的国家。(devour原义为"吞食") (4)For generations coal and oil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chief energy sources used to transport men form place to place. 几十年来,煤和石油一直被认为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能源。(transport…place概略化译出) (5)In the modern world salt has many uses beyond the dining table. 在现代世界上,盐除了供食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dining table原文为"饭桌") (6)Cyrus Vance has always been a clean-desk man, so it did not take him long to prepare to leave Washington. 万斯办事向来有条不紊,因此,他并没花大量的时间就作好了离开华盛顿的准备。 (7)What is known is that weight extremes in either direction are definitely unhealthy.众所周知,过度肥胖或消瘦肯定是不健康的。(字面意义为"体重的两个极端") (8)One reliable source said that major tax changes were being considered by the Treasury. 据可靠消息,财政部正在考虑对税收办法作重大改革。 (9)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受辛酸。 (10)A second term would give the President more power than was safe for republican institution. 如果总统竟然连任,就会使总统权利太大而足以威胁共和制度的安全。 (11) A s to direct and indirect exporting, which approach is best depends on such factors as the company's size, its export volume, the number of foreign countries involved, the investment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operation, the profit potential, the risk present, and the desires of the overseas buyers.

文体学第一章概论翻译及总结

第一章:文体和文体学 1.绪论 首先由一个故事引入: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外学习归乡,姑娘和姥姥交谈的言语中充满了所谓的“大词”“正式词”以至于老人难以理解她的讲述。人们常认为正式的语体会显得更优雅,彰显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在任何场合都使用这么正式的语体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家里显而易见是一个轻松的环境氛围,姥姥又是一个并没有接受过多教育的老人,姑娘理应使用非正式的语体,会更容易让老人理解。如何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言语是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这就和我们要讨论的“文体”有关了。 另一个例子: 1.彼得他爸死了之后,他得换个活儿了。 2.他父亲去世后,彼得必须更换工作。 3.他父亲辞世之后,布朗先生必须另谋职业。 以上几个句子含义大致相同,但是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正式程度依次递增。我们需要把正确的语言使用在相应的场合中。文体学是对文体进行系统且科学地研究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语言。 文体学的作用:1.文体学可以让我们习得的第二语言更加符合语言习惯。2.帮助理解语言的多种变化,以便更好使用。3.让习得的语言更加贴近母语人士,流畅且优雅。4.帮助我们对文学进行鉴赏和批判。5.帮助提升词汇、笔迹学形式、修辞、语法句法的理解。 2.文体的定义 由于“文体”有多重含义,所以想要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但是透过各种定义,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共性的存在:1.传统修辞角度2.结构语言学角度3.转换生成语言学4.功能系统语言学。 本书中的定义采用了语言学派的定义:(不知该怎么翻译才好,那就试试吧) 文本中显著的语言特征,写作手法和写作模式,以及出现的语言变体。 3.文体学的定义 透纳和《劳特利奇语言和语言学字典》都对文体学下了定义。教材中对文体学的定义是:文体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

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美国现代翻译家、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EugeneA Nida)1969年所下的定义:Nida in sists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 53。(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n fact has three distinguishable meanings for this word. It can refer to: 1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tangible object 2 a translation: the

第一章 翻译概论和翻译标准

第一章翻译概论与翻译标准译例与练习 班级:对外汉语13班姓名:陈惠娜学号:07101306 导入: 1.别忽悠我!我不会上当! 2.“有人说北京是首堵。其实要我说,北京还是首都。 3.朱生豪译作分析: Othello:…Oh, now forever Farewell the tranquil mind! Farewell the plumed troop and the big wars That makes ambition virtue! Oh, farewell. Farewell the neighing steed and the shrill trump. The spirit-stirring drum, the ear-piercing fife. The royal banner and all quality. Pride, pomp, and circumstance of glorious war! …(OthelloⅢⅲ 347-354) 奥塞罗:啊!从今以后,永别了,宁静的心绪!永别了,平和的幸福!永别了,威武的大军,激发壮志的战争!啊!永别了!永别了,长嘶的 骏马,锐厉的号角,惊魂的鼙鼓、刺耳的横笛、庄严的大旗和一切 战阵上的威仪! 4. 钱钟书:“吃一堑,长一智。” 5.翻译的标准:A new dignity crept into his walk.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等值论:His daughter is rather weak in the head. 8. 等效论:幽默一则 顾客:“这盘菜里有只苍蝇!” 服务员:“咦?怎么搞的?我端上来之前,已经把苍蝇都拣出来了。”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1应用翻译的性质和特点应用翻译(pragmatictranslation),又称实用翻译(practicaltranslation或appliedtranslation),是指一种实用性文本的翻译。方梦之先生曾明确指出:“法国翻译理论家JeanDelisle在她所著《翻译的阐释》一书中有pragmatictranslation 一说,作为翻译方法可译为‘语用翻译’;就翻译客体而言,则是‘实用翻译’。她对‘实用翻译’的定义是: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用学的原则来翻译实用性文本。它特别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方梦之[M],2003:前言)所以我们可以说,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ibid)。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轻形式,为突出信息传递的效果不惜改变原文形式;诱导性是指此类文本大多带有公共宣传晶(publicity)的性质,功能上突出译文效果和读者反应,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意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因而往往出于现实的甚至功利的目的,在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上,它更倾向于译文而不是原文;匿名性则是指这类文本大多缺少个性,大有“官样文章”、“安民告示”一类文本的特征,作者的身份往往处于一种“匿名”(anonymous)的地位。在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上,一般不太顾及原文形式,大多按译文固有的格式和规范行文布局、选词用字,原文的作用仅仅只是“提供信息”(offerofinforma—tion),译者在提取原文信息时,一般不会考虑原作者是谁。从审美价值来看,应用翻译讲究“客观真实”而不是“艺术创造”,注重表达“言之有物”而不是“华而不实”,行文用字提倡“准确地道”和“通俗流畅”,遵循的是一种读者“喜闻乐见”而又能“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给人以艺术上的鉴赏品味甚至情感的陶冶和升华,不追求那种对文学形象的审美体验和共鸣,它偏重实用性和交际目的,功能上就像商品广告,带有十足的功利性色彩,目的就是要吸引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取推销商品的预期效果。,从翻译策略来看,应用翻译大多数文本的策略导向基本以“归化”为主流,以的语读者为中心(TLreader-centered),这是它大大不同于文学翻译的地方。应该说,文学创作“求异”的本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目的就是彰显不同的艺术原创风格和异语文化色彩,提倡文化的多元发展,但应用翻译绝非亦然。它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的文本形式相对固定,大多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文体规范”(generalstyleconventions--Nord,2001:55,62)。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翻译目的不是“求异”,而是恰恰相反,尽最大可能地去“求同”,以尽量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有效实现译文预期达到,的功能和目的,因而翻译策略的主流“归化”多于“异化”。从总的趋势上看,汉、英语都有应用文体,各自的文本体裁似乎也无太大差异,都有科技说明文、政治议论文、经贸应用文、旅游描写文、广告宣传文等各种类似的体裁。但是,由于汉、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各自文本的“语域”(regmter)、“风格”(genre)、“体式”(cenor)等规范(Nord,2001:52)却往往不尽一致。哪怕同是“呼唤型,,文本,各自的语篇组合和行文风格也会大相径庭(详见下文)o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保证应用翻译的效果,翻译时应注重文本功能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而不是斤斤于原文的字比句次之间,不然难以达到应用文体的翻译要求及其译文在的语环境中所要求汰到的功能和目的。1.2应用翻译的主流策略导向应用翻译体裁大多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反映,文本的“信息,,和“呼唤,,功能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强,大多可归属于纽马克界定的“信息型”和“呼唤型”这两大类文本,如政治经济文件、科技商贸资料以及广告旅游、公共宣传一类的

第一章 翻译概述

Chapter I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Contents 1. Definitions of Translation 2.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3.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 1. Definitions of Translation Q: What is Translate? Its Etymology The word translation derives from the Latin translatio (which itself comes from trans- and fero, the supine form of which is latum, together meaning "to carry across" or "to bring across"). The Ancient Greek term for translation, μετ?υρασι?(metaphrasis, "a speaking across"), has supplied English with metaphrase (a "literal," or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s contrasted with paraphrase ("a saying in other words", from παρ?υρασι?, paraphrasis).[8] Metaphrase corresponds, in one of the more recent terminologies, to "formal equivalence"; and paraphrase, to "dynamic equivalence."[9] Strictly speaking, the concept of metaphrase —of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is an imperfect concept, because a given word in a given language often carries more than one meaning; and because a

第1章 科技翻译概述

Chapter 1 Introd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ranslation 第1章科技翻译概述 教学内容:关于科技翻译、英语和汉语科技文体比较、对译者的要求、翻译处理方法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科技英语的定义及其与普通英语的区别 教学重点:英语和汉语科技文体比较 教学难点:科技英语的定义、科技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一、What is EST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所使用的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科技文体)。(EST is a kind of special English variant, which is used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科技英语自70年代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科技英语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性,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科技英语研究机构,并在大学中开设了相关专业(如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科技翻译方向))。(Since the 1970s EST gets into people’s wide attention and researches. Currently, it develops into a kind of important English sty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epening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ST has demonstrated its importance, so some research institutes of EST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some majors related to EST have been offered in universities, like technological translation for English majors i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ST). )本课程讨论的科技英语素材主要来自描述、探讨自然科学各专业的著作、论文、实验报告,以及对科技实用手段(包括仪器、仪表、机械、工具等)的结构描述和操作说明等。(The EST materials of our course are mainly taken from works, articles and experimental reports describing and discussing natural science, and also involve structural descriptions and operation instructions about instruments, meters, machines, tools and the like.)

翻译 第一章_0

---------------------------------------------------------------最新资料推荐------------------------------------------------------ 翻译第一章 第一章词语的翻译 1/ 184

目总括录一词义的选择二词类的转换三增词与省略四四字词组的翻译五直译与意译

---------------------------------------------------------------最新资料推荐------------------------------------------------------ 总括词语包括词和短语,是积句成篇的基本语言单位。 英词语包括词短语,是积句成篇的基本语言单位。 包括汉或汉英翻译中,汉或汉英翻译中,词语的处理首先需分析这两种语言的词语间存在的差异,然后,语间存在的差异,然后,透过语言现象探讨翻译对策和技巧。 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对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对应词语,如反映人民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词。 应词语,如反映人民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词。 但由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社会历史、是,由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不相对应的词语。 两种语言中还存在许多不相对应的词语同,两种语言中还存在许多不相对应的词语。 从语法分析的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类划分也不尽相同。 的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类划分也不尽相同。 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主要依据词义,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依据是语法语法,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严格的对应关系。 回目录 3/ 184

翻译概论期末自主整理

翻译概论期末自主整理 第一章 一.翻译的本质:(P13) 1.文化传播的工具。 2.协商的过程,交流与斡旋的过程。 3.技巧(技艺),活动。 二.重要人物: 1.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2.(德)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歌德+钱钟书把翻译比作媒人和做煤:(P5)翻译工作性质是媒介性,好的翻译家全身心投入;内容与原作比存在差异;好的翻译不仅成功介绍原作,而且要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与爱欲。 3.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弗菲尔+余光中:把翻译比作婚姻。 4.傅雷: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5.(英)纽马克:(P10) *翻译是妥协:反复权衡的艰难历程,原文与译文的相互让步。积极(既体现原蕴,又照顾译入语通达)+消极(“信”“达”不合适,不令人满意)。 *变戏法的动作:处理具体一项时尝试多种可能,因人而异,经验越丰富越娴熟。 *碰运气,走钢丝:翻译时人受客观、主观条件或精神状态的影

响。改译、重译 > 原译。 三.从事翻译(esp.文学翻译)的人:很高的外语+母语水平+写作水平+创作能力。 第二章 一.翻译标准: 1.意义: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非常重要,翻译界的“根本大法”;是目标,要求高,由译者或评判者把持的主观尺度。 2.演变:从主观→客观,散论→系统,静态→动态,单一→多元。 3.三方面: *以文本为中心:原文+译文=最基本要素 *人。 *翻译目的为导向:(德)威密尔:翻译是有目的(最高标准)的行为,主要准则按轻重为——译文由其目的决定,译文为译入化提供有关原语语言文化的信息;译文不会提供违背原文信息的信息;译文必须语内+语际一致。所有准则从属于目的原则。只要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就是合格的,即使与原文有出入,可接受。林纾+庞德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翻译目的,而进行改写、变译。季羡林“文学翻译更应该有不同诠释和表述;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之上,X随心所欲。” 4.翻译界就标准达成共识:翻译标准的制定受主客观影响,因此它是以忠实+对等为核心的动态多元体系,忠实的程度和对等的

第一章 翻译概论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 [1]什么是翻译? [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 [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 [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 [5]关于教学内容 [6]关于作业 [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 [8]期末考试 第一节翻译简史 一、中国翻译简史 1 中国翻译的起源 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 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 东汉——客曹 2 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 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 释道安(314-385) 鸠摩罗什(350-409) 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 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 3 元代的翻译活动 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由于译员可出职当官,汉人争相学习蒙语。元朝的中央政府机构内还设置专为皇帝服务的翻译部门和官员。由于元朝诸帝既蒙古大臣多不学汉语,因此汉族大臣所上的奏章必须经过翻译,再呈御览。 4 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 (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人从西域文翻译了回回历书。此书是从元朝手中接过来的,一部天文书,对于明清初期天文学者学习天文知识起了促进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