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特复习资料2019

中特复习资料2019

1、判断题2*10 20分

2、简答题5*8 40分

3、材料分析题1*15

4、论述题1*25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2)

“四位一体”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是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影响(#4)

(1)、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①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状况。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得温饱问题稳定解决,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提出了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③在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诸多因素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比如,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民生领域存在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等。

(3)、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新表述表明,我国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任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表现出来的全局性特点,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①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②进一步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党和国家工作。③把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必须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3、如何理解“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关系?(#13)

(1)、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2)、“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其内在逻辑是:①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着正确方向,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破浪前行领航导向;②伟大斗争是动力,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为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破解难题,扫除障碍,提供动力牵引;③伟大工程是保证,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④伟大事业是路径,宣示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开辟前进的道路。

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及其意义是什么?(#5)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作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①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不仅强调“小康”,更强调“全面”,除了追求经济发展,也要追求其他领域社会发展,除了追求总量,也要追求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战略安排分为两个阶段:

②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那时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计生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③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意义:

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完整科学地勾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

②新时代战略安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在具体战略和实际工作中,必将激励中国人民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情和力量。

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对于其他发展中

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5、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6)

(1)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和新挑战,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为什么:

①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相通。坚持续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②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引领,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成败和成效;

③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协调是持续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④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6、为什么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7)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中提供商品和服务、用于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就业和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深刻认识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新变化:

(1)、首先,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一些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优势致力于打造新的“世界工厂”。我国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趋势,促进我国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才能有效应对“双重挤压”的局面。

(2)、其次,新工业革命对制造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以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数据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我国必须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3)、最后,我国制造业提质升级任务日益紧迫。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相比,我国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

7、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

(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

(2)、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有许多短板,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4)、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是大国产业博弈的重要阵地。

(5)、培育世界级现金制造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对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8、“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意义?(#17)

(1)首先,“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是将我国发展置于更广阔的国际空间来谋划的主动开放之举,标志着党的开放理论实现了从指导我国开放到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

(2)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是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致力于缩小发展鸿沟,从根本上化解造成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根源,致力于破解全球发展难题。

(3)再次,“一带一路”建设是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一带一路”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给予各国平等参与全球事务的权利,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增量改革,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4)最后,“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放实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新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9、协商民主体系的内涵是什么?(#9)

(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以人民利益根本一致为最大政治基础,以团结尊重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重要保证。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3)、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协商民主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为支撑,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10、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哪些原则?(#12,上学期考过)(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3)、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4)、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5)、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1、如何理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3)

意义:意识形态建设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使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显著增强,各种思想多样杂陈、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成为常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处于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意识形态阵地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3)、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古今中外,任何政党要夺取和掌握政权,任何政权要实现长治久安,都必须抓好舆论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 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 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 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 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都要增强看齐意识,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更好、更全面地反映人民愿望,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5)、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 能否顶得住、打得赢, 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 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 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 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6)、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12、我们应该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1)、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

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2)、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3)、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深入研究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利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

(4)、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看世界。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补充:第二,在价值层面,要找到中国和世界的对接点,求同存异;第三,在技艺层面,要寻求多元元素共同对接。总之,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将传统与现代的、时尚的新元素相融合。④要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赋予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表现形式。⑤推进传统文化世俗化、日常化。一是融入国民教育和道德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二是融入日常生活,文化即人文化成,通过文化,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习惯。⑥创意表达,融入文化创造。加强内涵挖掘和阐释,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⑦推进“互联网+”,重视科技手段,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做到形神兼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促进对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保护。另一方面,科技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高深学术研究圈层走入普通大众,与新时代的数字媒介和流行文化元素相嫁接,开发出创新性的表达与呈现方式,一步步融入大众的生活中,变得更加“接地气”。与当下流行元素相嫁接,令其成为传统文化触点甚至主流传播介质)

13、我们应该如何推进脱贫攻坚工作?(#10)

(1)、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找准“贫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跟上。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扎实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重点工作。

(2)、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脱贫攻坚中,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大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3)、坚持大扶贫格局。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定点扶贫工作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各单位落实扶贫责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4)、坚持脱贫攻坚责任制。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地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考核。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要充分发挥各类监督渠道的作用,以监督促扶贫工作进步。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管。

14、如何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国家安全工作包括哪些重点领域?(#18)

①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保障。②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③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这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基本定位。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

重点领域主要包括:

①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攸关党和国家安危,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执政安全,是维护政治安全的根本任务。②国土安全。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加强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③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④社会安全。社会安全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大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整体水平,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加强公共安全工作。⑤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之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⑥外部安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安全,加强安全领域国际合作。

15、如何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任务?(#15)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加快绿色发展步伐,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1)推进绿色发展。①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②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③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④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①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②加快水污染防治。③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①树立底线思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②推进重点区域生态恢复。③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④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1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11)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

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17、我们应该如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14)

(1)、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①高举和平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②高举发展旗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③高举合作旗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④高举共赢旗帜,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世界各国分享自身发展机遇。

(2)、完善全方位立体化国际关系布局。①积极运筹大国关系,携手共促世界和平发展。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②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③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3)、拓展多边多层次国际交往领域。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推动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②十八大以来,中国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不断深化与外国各类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

18、如何理解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依据和制度安排?(#16)

(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依据: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有其特定内涵,也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其意蕴在于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力、有效纠正了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

(3)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制度安排:①是通过党的组织体系来贯彻落实的。党的各级组织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产生和运营,履行各自职权,承担相应职责,实行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组织原则。②是通过党的制度来保证实施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健全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对于保证党的领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发挥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作用,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需要一整套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和支持国家政权机关、人民政协、人民团体依法行使职权等。

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