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力学实验报告材料课件

水力学实验报告材料课件

水力学实验报告材料课件
水力学实验报告材料课件

水力学实验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三组同学:

姓名:学号:

姓名:学号:

姓名:学号:

2015.12.25

1 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

1.1实验目的

1.掌握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2.验证平面静水压力理论。

1.2实验原理

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 等于该平面形心处的压强p c 与平面面积

A 的乘积:

A p P c =,

方向垂直指向受压面。

对于上、下边与水面平行的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可采用压力图法:静水总压力P 的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面积Ω和以宽度b 所构成的压强分布体的体积。

b P Ω=

若压强分布图为三角形分布、如图3-2,则

H

e b gH P 312

1

2==

ρ

式中:e -为三角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底部的距离。 若压强分布图为梯形分布,如图3-3,则

212121232

1

H H H H a e ab H H g P ++)+(?

==

ρ

式中:e -为梯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梯形底边的距离。

图1-1 静水压强分布图(三角形) 图1-2 静水压强分布图(梯形)

本实验设备原理如图3-4,由力矩平衡原理。

图1-3 静水总压力实验设备图

10L P L G ?=?

其中:e L L -=1

求出平面静水总压力

1

L GL P =

1.3实验设备

在自循环水箱上部安装一敞开的矩形容器,容器通过进水开关K l ,放水开关K 2

与水箱连接。容器上部放置一与扇形体相连的平衡杆,如图3-5所示。

??3-5 ??????

图 1-4 静水总压力仪 1.4实验步骤

1.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

2.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准泡居中。

3.调整平衡锤使平衡杆处于水平状态。

4.打开进水阀门K 1,待水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关闭。

5.在天平盘上放置适量砝码。若平衡杆仍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关进水或放水开关放水来调节进放水量直至平衡。

6.测记砝码质量及水位的刻度数。

7.重复步骤4~6,水位读数在100mm 以下做3次,以上做3次。

8.打开放水阀门K 2,将水排净,并将砝码放入盒中,实验结束。

1.5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有关常数记录:

天平臂距离L 0= cm ,扇形体垂直距离(扇形半径)L = cm ,

扇形体宽b = cm ,矩形端面高a 0= cm ,33/100.1cm kg -?=

ρ 2.实验数据记录

3.实验结果

100%-?=

理论值

实验值

理论值注:误差

1.6注意事项

1.在调整平衡杆时,进水或放水速度要慢。

2.测读数据时,一定要等平衡杆稳定后再读。

1.7思考题

1.实验中,扇形体的其他侧面所受到的压力是否对实验精度产生影响?为什

么?

2.注水深度在100mm以上时,作用在平面上的压强分布图是什么形状?

3.影响本实验精度的原因是什么?

2 能量方程实验

2.1实验目的

1.观察恒定流的情况下,与管道断面发生改变时水流的位置势能、压强势能、动能的沿程转化规律,加深对能量方程的物理意义及几何意义的理解。

2.观察均匀流、渐变流断面及其水流特征。

3.掌握急变流断面压强分布规律。

4.测定管道的测压管水头及总水头值,并绘制管道的测压管水头线及总水头线。

2.2实验原理

实际液体在有压管道中作恒定流动时,其能量方程如下

w h g

v p Z g

v p Z ++

+

=+

+

222

2

22

22

1

11

1αγ

αγ

它表明:液体在流动的过程中,液体的各种机械能(单位位能、单位压能和单位动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由于实际液体存在粘性,液体运动时为克服阻力而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也就是一部分机械能要转化为热能而散逸,即水头损失。因而机械能应沿程减小。

对于均匀流和渐变流断面,压强分布符合静水压强分布规律:

C p

z =+

γ

但不同断面的C 值不同。

图2—1 急变流断面动水压强分布图

对于急变流,由于流线的曲率较大,因此惯性力亦将影响过水断面上的压强分布规律;

上凸曲面边界上的急变流断面如图3-7(a ),离心力与重力方向相反,所以

静动p p <。

下凹曲面边界上的急变流断面如图2—1(b),离心力与重力方向相向,所以

静动p p >。

2.3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及各部分名称如图2—2所示。

?3-8 ???????

图2—2 能量方程实验仪

2.4实验步骤

1.分辨测压管与毕托管并检查橡皮管接头是否接紧。

2.启动抽水机,打开进水阀门,使水箱充水并保持溢流,使水位恒定。

3.关闭尾阀K ,检查测压管与毕托管的液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需检查管路是否存在气泡并排出。

4.打开尾阀K ,量测测压管及毕托管水头。

5.观察急变流断面A 及B 处的压强分布规律。

6.本实验共做三次,流量变化由大变小。

2.5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实用文档

1.有关常数记录

d5 = cm,d1= cm。(d5即d,d1即D)

2.实验数据记录与计算(测压管高度单位为cm)

文案大全

3.实验结果

(1)绘制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任选一组)。

?3-8 ???????

(2)计算断面5和断面2的平均流速和毕托管测点流速。

2.6注意事项

1.尾阀K开启一定要缓慢,并注意测压管中水位的变化,不要使测压管水面下降太多,以免空气倒吸入管路系统,影响实验进行。

2.流速较大时,测压管水面有脉动现象,读数时要读取时均值。

2.7思考题

1.实验中哪个测压管水面下降最大?为什么?

2.毕托管中的水面高度能否低于测压管中的水面高度?

3.在逐渐扩大的管路中,测压管水头线是怎样变化的?

3 动量方程实验

3.1实验目的

1.测定管嘴喷射水流对平板或曲面板所施加的冲击力。

2.将测出的冲击力与用动量方程计算出的冲击力进行比较,加深对动量方程的理解。

3.2实验原理

应用力矩平衡原理如图3—1,求射流对平面板和曲面板的作用力。

力矩平衡方程: 1GL FL =,L

GL F 1

=

式中:F -射流作用力;L -作用力力臂;

G 1-砝码重量;L 1-砝码力臂。

恒定总流的动量方程为

∑-=)(112

2v v

Q F ββρ

若令112==ββ,且只考虑其中水平方向作用力,则可求得射流对平面板和曲

面板的作用力公式为

)cos 1(αρ-=Qv F

式中:Q -管嘴的流量;v -管嘴流速;

α-射流射向平面或曲面板后的偏转角度。

90Qv αρ=?=平时,F 平F :水流对平面板的冲击力

135(1cos135) 1.707 1.707Qv Qv F αρρ=?=-?==平时,F

180(1cos180)22Qv Qv F αρρ=?=-?==平时,F

3.3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及各部分名称见图3—2,实验中配有0

90=α的平面板和0

180=α及

0135=α的曲面板,另备大小量筒及秒表各一只。

3.4实验步骤

1.测记有关常数。

2.安装平面板,调节平衡锤位置,使杠杆处于水平状态。

3.启动抽水机,使水箱充水并保持溢流。此时,水流从管嘴射出,冲击平板中心,标尺倾斜。加法码并调节砝码位置,使杠杆处于水平状态,达到力矩平衡。记录砝码质量和力臂L l 。

4.用质量法测量流量Q 用以计算F 理。

5.改变溢流板高度,使水头和流量变化,重复上述步骤。

6.将平面板更换为曲面板(0

135=α及0

180=α),又可实测和计算不同流量的作用力。

7.关闭抽水机,将水箱中水排空,砝码从杠杆中取下,实验结束。

图3-2 动量原理实验仪

3.5实验数据记录

相关常数:L= cm,管径d= cm

3.6注意事项

1.量测流量后,量筒内水必须倒进接水器,以保证水箱循环水充足。

2.测流量时,计时与量简接水一定要同步进行,以减小流量的量测误差。

3.测流量一般测两次取平均值,以消除误差。

3.7思考题

1.F实与F理有差异,除实验误差外还有什么原因?

2.流量很大与很小时各对实验精度有什么影响?

3.实验中,平衡锤产生的力矩没有加以考虑,为什么?

4 雷诺实验

4.1实验目的

1.观察层流和紊流的流动特征及其转变情况,以加深对层流、紊流形态的感性认识。

2.测定层流与紊流两种流态的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之间的关系。

3.绘制水头损失h f 和断面平均流速的对数关系曲线,即v h f lg ~lg 曲线,并计算图中的斜率m 和临界雷诺数Re k 。

4.2实验原理

同一种液体在同一管道中流动,当流速不同时,液体可有两种不同的流态。当流速较小时,管中水流的全部质点以平行而不互相混杂的方式分层流动,这种形态的液体流动叫层流。当流速较大时,管中水流各质点间发生互相混杂的运动,这种形态的液体流动叫做紊流。

层流与紊流的沿程水头损失规律也不同。层流的沿程水头损失大小与断面平均流速的1次方成正比,即0

.1v h f 。紊流的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1.75~

2.0次方成正比,即0

.2~75.1v

h f ∝。

视水流情况,可表示为m

f kv h =,式中m 为指数,或表示为v m k h f l

g lg lg +=。 每套实验设备的管径d 固定,当水箱水位保持不变时,管内即产生恒定流动。沿程水头损失f

h 与断面平均流速v 的关系可由能量方程导出:

f h g

v p Z g

v p Z ++

+

=+

+

222

2

22

22

111

1αγ

αγ

当管径不变,21v v =,取0.121≈=αα 所以

h p Z p Z h f ?=+

-+

=)()(2

21

γ

h ?值可以由压差计读出。

在圆管流动中采用雷诺数来判别流态:ν

vd

=

Re

式中:v -圆管水流的断面平均流速;d -圆管直径;ν-水流的运动粘滞系数。 当Re

Re>Re k ’(上临界雷诺数)时为紊流状态,Re k ’在4000~12000之间。

4.3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及各部分名称见图4—1所示。

?4—1 ?????

4.4实验步骤

(一)观察流动形态

将进水管打开使水箱充满水,并保持溢流状态;然后用尾部阀门调节流量,将阀门微微打开,待水流稳定后,注入颜色水。当颜色水在试验管中呈现一条稳定而明显的流线时,管内即为层流流态,如图1所示。

随后渐渐开大尾部阀门,增大流量,这时颜色水开始颤动、弯曲,并逐渐扩散,当扩散至全管,水流紊乱到已看不清着色流线时,这便是紊流流态。 (二)测定v h f ~的关系及临界雷诺数 1.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

2.检查尾阀全关时,压差计液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需排气调平。

3.将尾部阀门开至最大,然后逐步关小阀门,使管内流量逐步减少;每改变一次流量、均待水流平稳后,测定每次的流量、水温和试验段的水头损失(即压差)。流量Q 用质量法测量。用天平量测水的质量m ,根据水的密度计算出体积V ,用秒表计时间T 。流量T V

Q =

。相应的断面平均流速A

Q v =。 4.流量用尾阀调节,共做10次。当Re<2500时,为精确起见,每次压差减小值只能为3~5mm 。

5.用温度计量测当日的水温,由此可查得运动粘滞系数ν,从而计算雷诺数

ν

vd

=

Re 。

6.相反,将调节阀由小逐步开大,管内流速慢慢加大,重复上述步骤。

4.5实验数据记录

1.有关常数

管径d = cm ,水温T = °C 。 2.实验数据及处理

3.绘制水头损失h f 和断面平均流速的对数关系曲线,即v h f lg ~lg 曲线,并计算图中的斜率m 和临界雷诺数Re k 。(用方格纸或对数纸)

4.6注意事项

1.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水箱内的水头稳定。每变动一次阀门开度,均待水头稳定后再量测流量和水头损失。

2.在流动形态转变点附近,流量变化的间隔要小些,使测点多些以便准确测定临界雷诺数。

3.在层流流态时,由于流速v较小,所以水头损失h f值也较小,应耐心、细致地多测几次。同时注意不要碰撞设备并保持实验环境的安静,以减少扰动。

4.7思考问题

1.要使注入的颜色水能确切反映水流状态,应注意什么问题?

2.如果压差计用倾斜管安装,压差计的读数差是不是沿程水头损失h f值?管内用什么性质的液体比较好?其读数怎样进行换算为实际压强差值?

3.为什么上、下临界雷诺数值会有差别?

4.为什么不用临界流速来判别层流和紊流?

5 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实验

5.1实验目的

1.掌握测定管道局部水头损失系数ζ的方法。

2.将管道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的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3.观察管径突然扩大时旋涡区测压管水头线的变化情况,以及其他各种边界突变情况下的测压管水头线的变化情况。

5.2实验原理

由于边界形状的急剧改变,主流就会与边界分离出现旋涡以及水流流速分布的改组,从而消耗一部分机械能。单位重量液体的能量损失就是局部水头损失。 边界形状的改变有水流断面的突然扩大或突然缩小、弯道及管路上安装阀门等。

局部水头损失常用流速水头与一系数的乘积表示:

g

v h j 22

ζ

=

式中:ζ-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也叫局部阻力系数。系数ζ是流动形态与边界形状的函数,即)(Re,边界形状f =ζ。一般水流Re 数足够大时,可认为系数ζ不再随Re 数而变化,而看作一常数。

管道局部水头损失目前仅有突然扩大可采用理论分析。并可得出足够精确的结

果。其他情况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定ζ值,也可以通过查找经验公式来确定ζ值。突然扩大的局部水头损失可应用动量方程与能量方程及连续方程联合求解得到如下公式:

2

1

222

2

12)=(-=A A

g

v

h j ζζ

2

1

212

1

112)=(A A

g

v h j -=ζζ

式中:A l 和v 1分别为突然扩大上游管段的断面面积和平均流速;A 2和v 2分别为突然扩大下游管段的断面面积和平均流速。

5.3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及各部分名称如图5—1所示。

?5—1 ?????????

5.4实验步骤

1.熟悉仪器,记录有关常数。

2.检查各测压管的橡皮管接头是否接紧。

3.启动抽水机,打开进水阀门,使水箱无水,并保持溢流,使水位恒定。

4.检查尾阀K 全关时,测压管的液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需排气调平。

燕山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带数据)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及输出时域函数的表达式。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各项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 实验步骤 1、按图1-2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注: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电阻。不需再接。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接好。将信号形式开关设为“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 ”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 ,周期为10s 左右。 3、将方波信号加至比例环节的输入端R(t), 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分别监测模拟电路的输入R(t)端和输出C(t)端。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出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5、再将各环节实验数据改为如下: 比例环节:;,k R k R 20020010== 积分环节:;,u C k R 22000== 比例环节:;,,u C k R k R 220010010=== 惯性环节:。,u C k R R 220010=== 用同样的步骤方法重复一遍。 四、 实验原理、内容、记录曲线及分析 下面列出了各典型环节的结构框图、传递函数、阶跃响应、模拟电路、记录曲线及理论分析。 1.比例环节 (1) 结构框图: 图1-1 比例环节的结构框图 (2) 传递函数: K S R S C =) () ( K R(S) C(S)

PPT的实验报告[新版].doc

膈莅蕿罿 计算机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实验名称: 学院:专业: 报告人:级: 同组人: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教务处制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过程②按时文稿播放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内容 ㈠powerpoint的启动及其窗口 ⒈大纲窗格 ⒉演示文稿编辑区⒊备注区 ㈡演示文稿的创建、保存与打开 ⒈演示文稿的创建⒉插入对象 ⒊演示文稿的保存⒋演示文稿的关闭⒌演示文稿的打开 ㈢演示文稿视图 ⒈普通视图 ⒉幻灯片浏览视图⒊幻灯片放映视图 ㈣格式化幻灯片 ⒈文本格式化⒉修饰幻灯片背景⒊使用配色方案⒋修改母版⒌应用版式⒍应用模板 ㈤管理幻灯片 ⒈选择幻灯片⒉删除幻灯片 ⒊插入新幻灯片⒋移动与复制幻灯片 ㈥幻灯片的放映 ⒈默认的播放效果 ⒉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⒊设置动画 ㈦打印幻灯片㈧应用举例 ㈨powerpoint的高级应用 ⒈个人简历的制作⒉旅游推荐的制作 三、实验结果展示 (1)powerpoint的启动及其窗口 执行“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命令,或双击桌面上的powerpoint快捷图标,打开powerpoint应用程序窗口(2)演示文稿的创建、保存与打开 1、演示文稿的创建 建立第一张文稿 启动powerpoint后,演示文稿编辑区显示一张空白的幻灯片。用户可以先单击标题文本框,输入文本“深圳大学信息学院”。 建立第二张文稿

执行“插入”菜单的“新幻灯片”命令,powerpoint会自动增加一张版式为“标题和文 本”的新幻灯片。 2、插入对象 插入对象 在powerpoint中可以插入的对象包括了文本、艺术字、表格、图形和图片等。使用插入 对象可以丰富幻灯片的内容。 使用“插入”菜单的“对象”命令,出现“插入对象”对话框。 [羃袅莄蕿] 选择“新建”则直接从应用软件中创建;选择“由文件创建”则插入内容为已存在的对 象文件。 powerpoint也提供了一些剪贴画,可使用“插入”菜单的“图片”→“剪贴画”命令插 入剪贴画。如图6-6为插入了剪贴画的幻灯片。 单击“绘图”工具栏的“插入艺术字”按钮,可插入艺术字。 插入图片 3、演示文稿的保存 演示文稿建立完毕,使用“文件”菜单的“保存”命令保存文稿。首次保存会出现“另 存为”对话框,可以选择保存的位置、类型、文件名,再次则不在出现。若希望改变某些保 存选项,可使用“文件”菜单的“另存为”命令。 演示文稿存盘后,其文件扩展名为.pps。 4、演示文稿的关闭 使用“文件”菜单的“关闭”命令可关闭暂时不再使用的演示文稿。 5、演示文稿的打 开 执行“文件”菜单的“打开”命令可以打开一个已存在的演示文稿。篇二:ppt实验报 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office软件的编辑制作环境;熟练掌握 powerpoint演示文稿图形程序,掌握 课件基本动态的设置和交互创建方法。 2.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形成初步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能力;提高学生 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实验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 windows xp 操作系统 三、实验内容 [肄芅蚁螃] 实验内容:利用powerpoint程序设计与制作一个内容相对完整的自学演示型课件。结合 自己的专业,选择了比较合适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该课程,更好的理解该课 程教学的重难点,学习更多的知识。 [芁螀袈羀] 四、操作步骤 [蒂蚁罿蒂] 1.首先准备好要做成模版的图片,打开powerpoint并新建一个空白的ppt文档。 2.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进入母版编辑状态。??点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插入图 片”按钮(或按“插入→图片→来自文件”),选中要做为模版的图片,确定。并调整图 片大小,使之与母版大小一致。 ?? 3.在图片上点击鼠标右键,叠放次序→置于底层,使图片不能影响对母版排版的编辑。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供参考)

水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 实验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利方程)实验 实验三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 实验四毕托管测速实验 实验五雷诺实验 实验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 实验七沿程水头损失实验 实验八局部阻力实验 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 实验原理 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或 (1.1) 式中:z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 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 p0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 γ液体容重; h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 (1.2) 据此可用仪器(不用另外尺)直接测得S0。 实验分析与讨论

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 测压管水头指,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测压管水头线指测压管液面的连线。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2.当P B<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 ,相应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三部分: (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水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管4中,该平面以上的水体亦为真空区域。 (3)在测压管5中,自水面向下深度某一段水柱亦为真空区。这段高度与测压管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γ0。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面至油面的垂直高度h和h0,由式,从而求得γ0。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 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 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量;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常温(t=20℃)的水,=7.28dyn/mm,=0.98dyn/mm。水与玻璃的浸润角很小,可认为cosθ=1.0。于是有 (h、d单位为mm)

南理工机械院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1模拟控制系统在阶跃响应下的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根据等效仿真原理,利用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分立元件构成电子模拟器, 以干电池作为输入信号,研究控制系统的阶跃时间响应。 二、实验内容 研究一阶与二阶系统结构参数的改变,对系统阶跃时间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1.一阶系统阶跃响应 a. 电容值1uF,阶跃响应波形: b. 电容值2.2uF,阶跃响应波形:

c. 电容值4.4uF,阶跃响应波形: 2?—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 U r= -2.87V R°=505k? R i=500k? R2=496k 其中

T = R2C U c C:)=「(R/R2)U r 误差原因分析: ①电阻值及电容值测量有误差; ②干电池电压测量有误差; ③在示波器上读数时产生误差; ④元器件引脚或者面包板老化,导致电阻变大; ⑤电池内阻的影响输入电阻大小。 ⑥在C=4.4uF的实验中,受硬件限制,读数误差较大3?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a.阻尼比为0.1,阶跃响应波形: b.阻尼比为0.5,阶跃响应波形:

4.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 E R w ( ?) 峰值时间 U o (t p ) 调整时间 稳态终值 超调(%) 震荡次数 C. d. 阻尼比为0.7,阶跃响应波形: 阻尼比为1.0,阶跃响应波形: CHI 反相 带宽限制 伏/格

四、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 设置开关K1和K2 ,而且必须 同时动作? 答:K1的作用是用来产生阶跃信号,撤除输入信后,K2则是构成了C2的 放电回路。当K1 一旦闭合(有阶跃信号输入),为使C2不被短路所以K2必须断开,否则系统传递函数不是理论计算的二阶系统。而K1断开后,此时要让 C2尽快放电防止烧坏电路,所以K2要立即闭合。 2.为什么要在二阶模拟系统中设置 F3运算放大器? 答:反相电压跟随器。保证在不影响输入和输出阻抗的情况下将输出电压传递到输入端,作为负反馈。 实验2模拟控制系统的校正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校正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大学 数学课件制作课程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学课件制作课件题目:空间曲面 专业: 班级: 数学与应用数学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成绩评定: 填写日期:201年月日

空间曲面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课件制作(2)日期: 班级姓名学号 课件名 空间曲面 称 问题背景描述: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函数,为了便于研究,通常希望借助图像来直观的进行分析。在解析几何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空间曲面的表达形式,其中很多空间曲面也有相应的参数表达形式,可是光有表达形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空间曲面的图形,熟悉它在空间的立体构成曲面,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相关数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借 Mathematica7数学软件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绘制空间曲面的问题。 实验目的: 掌握利用Mathematica7画空间曲面的基本操作; 用Mathematica7软件画空间曲面图,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运用数学软件进行图形的描绘。 实验所用软件及版本: Mathematica7以上版本 主要内容(要点): 通过使用ParametricPlot3D命令绘制空间参数曲面,滑动控件按钮,图形可以发生动态变化;也可以选择改变图形的大小范围和描绘图形的点的个数,得到不同条件下的空间曲面图。通过对图形直观形象地观察,来深入理解与掌握参数式下的空间曲面图形的绘制。 实验过程记录 在Mathematica环境中输入以下代码:

接着按Shift+Enter就出现课件画面如下图,通过操纵界面上的控件,可得出下面几幅图像,从中分析可得出一些结论。

思考与深入: 通过参数方程的方法做出的图形,可以比较完整的显示出在空间中的曲面和立体图形。 通过滑动控件按钮,可以使得该空间曲面图形的形状发生一定的变化,便于感知图形的变动过程;通过ParametricPlot3D绘图表达式,可以将一个空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册概要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 同组者_____________审批日期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拉伸和压缩试验 一、试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材料拉伸的屈服极限σs 、抗拉强度σb、断后延伸率δ及断 面收缩率ψ。 2.测定灰铸铁材料的抗拉强度σb、压缩的强度极限σb。 3.观察低碳钢和灰铸铁材料拉伸、压缩试验过程中的变形现象,并分析 比较其破坏断口特征。 二、试验仪器设备 1.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系统 2.微机屏显式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 3.游标卡尺 4.做标记用工具 三、试验原理(简述) 1

四、试验原始数据记录 1.拉伸试验 低碳钢材料屈服载荷 最大载荷 灰铸铁材料最大载荷 2.灰铸铁材料压缩试验 直径d0 最大载荷 教师签字:2

五、试验数据处理及结果 1.拉伸试验数据结果 低碳钢材料: 铸铁材料: 2.低碳钢材料的拉伸曲线 3.压缩试验数据结果 铸铁材料: 3

4.灰铸铁材料的拉伸及压缩曲线: 5.低碳钢及灰铸铁材料拉伸时的破坏情况,并分析破坏原因 ①试样的形状(可作图表示)及断口特征 ②分析两种材料的破坏原因 低碳钢材料: 灰铸铁材料: 4

6.灰铸铁压缩时的破坏情况,并分析破坏原因 六、思考讨论题 1.简述低碳钢和灰铸铁两种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以及力-变形特性曲线 的特征。 2.试说明冷作硬化工艺的利与弊。 3.某塑性材料,按照国家标准加工成直径相同标距不同的拉伸试样,试 判断用这两种不同试样测得的断后延伸率是否相同,并对结论给予分析。 5

七、小结(结论、心得、建议等)6

清华大学精仪系--控制工程基础--实验内容与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一)直流电机双环调速系统实验,此时必须松开连轴节!不带动工作台! 1. 测试电流环特性 ,由于外接霍尔传感器只有一套,有五套PWM 放大器有电流输出(接成跟随器方式,其电流采样输出为25芯D 型插座的17(模拟地),19脚,但模拟地是电流环的模拟地,不是实验箱运算放大器OP07的地!所以,只能用万用表量测。多数同学可用手堵转,给定微小的输入电压(小于±50mV )加入到电流环输入端,再加大就必须松开手,观察电机转速能否控制?为什么?如果要测试电流环静态特性,必须用台钳夹住电机轴,保证电机堵转。所以此项实验由教师按图22进行,这里只给出以下数据: 图 22 电流环静态特性实验接线图 (1)霍尔传感器的校准 利用直流稳压电源和电流表校准霍尔传感器,该 传感器为LEM-25,当原边为1匝时,量程为25A ,而原边采用5匝时, 量程为5A ;现在按后者的接法实验,M R 约500Ω。 (2)然后利用它来测试PWM 功率放大器的静态传递系数。电流环的静态特性如表2所示。注意电机是堵转的!

1V;得到通频带400Hz. 2.根据给定参数,利用MATLAB设计速度环的校正装置参数,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调,到实验室自己接线,教师检查无误后,可以通电调试;首先,正确接线保证系统处于负反馈,如果正反馈会产生什么现象?如何通过开环特性判断测速反馈是负反馈?对此有正确定答案后方能够开始实验。 (1)在1 β和β=0.4~0.5时分别调试校正装置的参数,使其单位阶跃输入的 = 响应曲线超调量最小,峰值时间最短,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的特征值; 能够用A/D卡把数据采集到计算机中更好! (2)断开电源,记录最佳的校正装置参数; (3)测试速度环静态特性,为加快测试速度,可直接测试输入电压和测速机电压的关系;在转速低的情况下用手动阻止电机的转动,是否会影响转速? 为什么?分析速度环的机械特性(转速与负载力矩的关系曲线称为机械特 性),从而说明系统的刚度。 (4)有条件的小组可测试速度环频率特性(只测量幅频特性)。 (二)电压-位置伺服系统实验 开始,也必须脱开电机与工作台的连轴节!直到位置环调试好后,再把连轴节连接好! 1.断开使能,手动电机转动,检查电子电位计工作的正确性! 2.让位置环开环,利用调速系统,观察电子电位计在大范围工作的正确性,可利用示波器或万用表测试电位计的输出。 3.位置环要使用实验箱的头2个运算放大器,所以必须注意注意位置反馈的极性;为保证位置反馈是负反馈,必须通过位置系统开环来判断,这时位置调节器只利用比例放大器,如果发现目前的接线是正反馈后,怎么接线? 4.将位置环的位置反馈正确接到反馈输入端,利用给定指令电位计,移动它,使电机位置按要求转动。正确后,即可把连轴节连接好,连接连轴节时用专用内六角扳手。这时应该断电! 5.按设计的校正装置连接好,再上电。测试具有比例放大器和近似比例积分调节器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记录之; 6.测试输入电压-位置的传递特性曲线; 7.用手轮加小力矩估计系统的(电弹簧)刚度。 三、实验报告要求 (一)速度环实验 1.对速度环建模,画出速度环方块图,传递函数图 2.画出校正前后的Bode图,设计校正装置及其参数; 3.写出实验原始数据,整理出静态曲线和动态数据; 4.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分析速度环的特点,并写出实验的收获和改进意见; (二)位置环实验 1.对位置环建模,画出位置环方块图,传递函数图;

PPT课件实验报告

P P T课件实验报告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丽水学院计算机实验报告

附页:(共页,第页) 丽水学院计算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实验,达到对前面所学的课件素材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巩固。 2.掌握运用Powerpoint课件制作软件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3. 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形成初步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 1、结合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制作ppt2010(.pptm)课件。例如,物理的学生要选择物理知识点为题材制作课件。 2、课件主题明确、内容结构清晰、版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和谐。 3、灵活使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至少使用三种以上的媒体表现形式。 4、设置幻灯片内各对象的动态显示效果及各幻灯片间切换效果。 5、设计选择题、填空题使用触发器交互和控件VBA交互。 6、能按内容模块超链接选择,播放顺序符合逻辑。 7、课件封面上有课题、学院、班级、学号、姓名信息。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综合运用所学的教学设计、课件设计制作理论与方法,设计与制作一个教学内容完整的演示型教学课件。 原理: 1. 构思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制作方案。 2. 获取多媒体素材,按实验要求进行素材处理。 3. 用Powerpoint按课件设计制作方案进行集成制作:建立结构、插入素材、美化界面、设置动态效果和交互效果。 4. 调试运行直至课件运行效果满意。 5. 保存。 三、主要仪器设备 1.多媒体计算机和windows系统。 2.素材处理软件Photoshop、GoldWave或Adobe_Audition、会声会影或Premiere 3.课件制作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 四、设计制作思路 课件封面设计:用对比强烈的文字与背景颜色,突出课题,用小动画和背景音乐吸引学生。

水力学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想你所要)..

实验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利方程)实验 成果分析及讨论 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为什么? 测压管水头线(P-P)沿程可升可降,线坡J P可正可负。而总水头线(E-E)沿程只降不升,线坡J 恒为正,即J>0。这是因为水在流动过程中,依据一定边界条件,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换。测点5至测点7,管收缩,部分势能转换成动能,测压管水头线降低,Jp>0。测点7至测点9,管渐扩,部分动能又转换成势能,测压管水头线升高,J P<0。而据能量方程E1=E2+h w1-2, h w1-2为损失能量,是不可逆的,即恒有h w1-2>0,故E2恒小于E1,(E-E)线不可能回升。(E-E) 线下降的坡度越大,即J越大,表明单位流程上的水头损失越大,如图2.3的渐扩段和阀门等处,表明有较大的局部水头损失存在。 2.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为什么? 有如下二个变化: (1)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P-P)总降落趋势更显著。这是因为测压管水头 ,任一断面起始时的总水头E及管道过流断面面积A为定值时,Q增大, 就增大,则必减小。而且随流量的增加阻力损失亦增大,管道任一过水断面上的总水头E相应减 小,故的减小更加显著。 (2)测压管水头线(P-P)的起落变化更为显著。 因为对于两个不同直径的相应过水断面有 式中为两个断面之间的损失系数。管中水流为紊流时,接近于常数,又管道断面为定值,故Q增大,H亦增大,(P-P)线的起落变化就更为显著。 3.测点2、3和测点10、11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测点2、3位于均匀流断面(图2.2),测点高差0.7cm,H P=均为37.1cm(偶有毛细影响相差0.1mm), 表明均匀流同断面上,其动水压强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测点10、11在弯管的急变流断面上,测压管水头差为7.3cm,表明急变流断面上离心惯性力对测压管水头影响很大。由于能量方程推导时的限制条件之一是“质量力只有重力”,而在急变流断面上其质量力,除重力外,尚有离心惯性力,故急变流断面不能选作能量方程的计算断面。在绘制总水头线时,测点10、11应舍弃。 4.试问避免喉管(测点7)处形成真空有哪几种技术措施?分析改变作用水头(如抬高或降低水箱的水位)对喉管压强的影响情况。 下述几点措施有利于避免喉管(测点7)处真空的形成: (1)减小流量,(2)增大喉管管径,(3)降低相应管线的安装高程,(4)改变水箱中的液位高度。

南京理工大学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姓名欧宇涵 914000720206 周竹青 914000720215 学院教育实验学院 指导老师蔡晨晓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2017年1月

实验1: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构建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研究阻、容参数对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3、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并计算其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 完成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电路模拟实验,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阶跃响应特性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1)比例环节 图1-1 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图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 s U s U i O =)()(,其中1 2R R K =,参数取R 2=200K ,R 1=100K 。 步骤: 1、连接好实验台,按上图接好线。 2、调节阶跃信号幅值(用万用表测),此处以1V 为例。调节完成后恢复初始。 3、Ui 接阶跃信号、Uo 接IN 采集信号。 4、打开上端软件,设置采集速率为“1800uS”,取消“自动采集”选项。 5、点击上端软件“开始”按键,随后向上拨动阶跃信号开关,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2 比例环节阶跃响应

(2)积分环节 图1-3 积分环节模拟电路图 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S T V V I I O 1 -=,其中T I =RC ,参数取R=100K ,C=0.1μf 。 步骤:同比例环节,采集数据如下图。 图1-4 积分环节阶跃响应 (3)微分环节 图1-5 微分环节模拟电路图 200K R V I Vo C 2C R 1 V I Vo 200K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 实验报告 对应课程 学号 学生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成绩总评 学年第学期

目录 1.低碳钢及铸铁拉伸破坏实验???????????????(3 ) 2.低碳钢及铸铁压缩破坏实验???????????????(8 ) 3.引伸计法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 12 ) 4.低碳钢及铸铁扭转破坏实验???????????????(15) 5.载荷识别实验?????????????????????( 19) 成绩总评定 : 拉伸压缩测E扭转载荷识别

低碳钢及铸铁拉伸破坏实验 实验日期: 同组成员: 一、实验目的及原理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试验机名称及型号: 吨位: 精度: 2、量具名称: 精度: 三、实验步骤 (一)、低碳钢、铸铁拉伸实验步骤:

四、试样简图 低碳钢试样 实验前实验后试 样 简 图 铸铁试样 实验前实验后试 样 简 图

五、实验数据及计算 低碳钢拉伸试验 (一)试件尺寸 (a)试验前 试件标直径d0( mm )最小横截距 横截面 1横截面 2横截面 3面面积L0平平平A (1)(2)(1)(2)(1) ( 2)02 ( mm )均均均( mm ) (b)试验后 断后标断口直径 d 1 ( mm )距 L1 12平均( mm )断口(颈缩处)最小横截面面 积 A1 ( mm2 ) 屈服极限:强度极限:断后延伸率: F s s (MPa) A0 F b b (MPa) A0 ( L 1 L O ) 100% L0

A0 A1100% 断面收缩率: A0 铸铁拉伸试验 (a)试验前 试件标直径d0( mm )最小横截距 横截面 1横截面 2横截面 3面面积L0平平平A (1)(2)(1)(2)(1) ( 2)02 ( mm )均均均( mm ) (b)试验后 F b 强度极限:b(MPa ) (二)绘出低碳钢的“力—位移、及铸铁的“ 力-位移”曲线低碳钢铸铁

南理工 机械院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页眉 实验1 模拟控制系统在阶跃响应下的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 根据等效仿真原理,利用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分立元件构成电子模拟器,以干电池作为输入信号,研究控制系统的阶跃时间响应。 二、实验内容 研究一阶与二阶系统结构参数的改变,对系统阶跃时间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1.一阶系统阶跃响应 a.电容值1uF,阶跃响应波形: b.电容值2.2uF,阶跃响应波形: 页脚 页眉

,阶跃响应波形:电容值c.4.4uF 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2.一稳态终值U(∞)(V)时间常数T(s) 电容值c(uF)理论值实际值实际值理论值0.50 2.87 1.0 0.51 2.90 1.07 2.90 2.2 2.87 1.02 2.06 2.90 2.87 4.4 2.24 元器件实测参数=505kU= -2.87V R? R=496k? =500kR?2o1r其中 T?RC2U(?)??(R/R)U rc21页脚 页眉 误差原因分析: ①电阻值及电容值测量有误差;

②干电池电压测量有误差; ③在示波器上读数时产生误差; ④元器件引脚或者面包板老化,导致电阻变大; ⑤电池内阻的影响输入电阻大小。 ⑥在C=4.4uF的实验中,受硬件限制,读数误差较大。 3.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a.阻尼比为0.1,阶跃响应波形: b.阻尼比为0.5,阶跃响应波形: 页脚 页眉 ,阶跃响应波形:0.7c.阻尼比为

,阶跃响应波形:阻尼比为1.0d. 阶系统阶跃响应数据表4.二ξR(?)峰值时间U(t) 调整时间稳态终值超调(%)震荡次数pow M()t)t(s V()(s UV)N psps6 62.7 2.8 0.3 0.1 2.95 454k 4.8 1 0.5 0.5 3.3 52.9k 2.95 11.9 0.4 1 0.7 0.3 0.4 24.6k 3.0 2.7 2.92 1.0 1.0 2.98 1.0 2.97k 2.98 页脚 页眉 四、回答问题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实验报告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班级:09级3班姓名:王莉学号:2009100334) 1、实验目的 1、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方法 2、掌握PowerPoint中动作按钮与超链接的使用、多媒体素材的导入等操作方法 2、实验内容 使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 3、实验器材 多媒体计算机、U盘、PowerPoint2007版 4、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1)教学设计 在做实验之前,先自行选择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将板书部分单独保存到一个文档中。 (2)多媒体素材准备 根据教学设计,准备好在课件制作中要用到的图片、声音、动画和视屏等素材,考虑格式的兼容性和磁盘空间;图片格式最好为jpg、视屏格式最好为mpg、或wmv。并将所有的素材放在以自己学号命名的文件夹中,存于u盘或移动硬盘中。 2、母版设计 双击桌面上的powerpoint2003快捷图标,启动powerpoint2003,单击“文件”菜单中“新建”命令,再在弹出的窗口“新建演示文稿任”任务窗格,在此任务窗格中可选择引用格式化模版。 再单击“试图”——“母版”-——“幻灯片母版”命令。 无论是已用了格式化的末班,还是空演文稿,都可再用“母版”导向设计个性化的板式风格, (3)保存课件并设置保存路径 单击“文件”——“保存”或“另存为”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移动盘上以自己学好命名的文件夹,给课件命名后单击“确定”按钮。 3、将教学设计中的板书部分的文档插入到PowerPoint中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浏览”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文件类型”下拉列表框,选中“所有文件”就行。 4、多媒体素材导入 图形图片的导入:从“插入”菜单中的“插入图片”插入 (1)与文本一样,直接插入生成与课件中。 (2)用鼠标选定素材后,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

工程流体力学及水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工程流体力学及水力学实验报告实验分析与讨论 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 测压管水头指,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测压管水头线指测 压管液面的连线。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2.当P B <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 ,相应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三部分: (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水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管4中,该平面以上的水体亦为真空区域。 (3)在测压管5中,自水面向下深度某一段水柱亦为真空区。这段高度与测压管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γ 。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面至油面的垂 直高度h和h 0,由式,从而求得γ 。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 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 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量;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常温(t=20℃)的水,=7.28dyn/mm, =0.98dyn/mm。水与玻璃的浸润角很小,可认为cosθ=1.0。于是有(h、d单位为mm) 一般来说,当玻璃测压管的内径大于10mm时,毛细影响可略而不计。另外,当水质不洁时,减小,毛细高度亦较净水小;当采用有机玻璃作测压管时,浸润角较大,其h较普通玻璃管小。 如果用同一根测压管测量液体相对压差值,则毛细现象无任何影响。因为测量高、低压强时均有毛细现象,但在计算压差时,互相抵消了。 5.过C点作一水平面,相对管1、2、5及水箱中液体而言,这个水平面是不是等压面?哪一部分液体是同一等压面? 不全是等压面,它仅相对管1、2及水箱中的液体而言,这个水平面才是等压面。因为只有全部具备下列5个条件的平面才是等压面:(1)重力液体;(2)静止;(3)连通;(4)连通介质为同一均质液体;(5)同一水平面。而管5与水箱之间不符合条件(4),因此,相对管5和水箱中的液体而言,该水平面不是等压面。 6.用图1.1装置能演示变液位下的恒定流实验吗? 关闭各通气阀门,开启底阀,放水片刻,可看到有空气由c进入水箱。这时阀门的出流就是变液位下的恒定流。因为由观察可知,测压管1的液面始终与c点同高,表明作用于底阀上的总水头不变,故为恒

南理工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南理工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成绩:《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12月《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仿真实验一、已知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G(s)?10 s2?5s?25借助MATLAB和Simulink完成以下要求:(1) 把G(s)转换成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判断开环系统稳定性。>> num1=[10]; >> den1=[1 5 25]; >> sys1=tf(num1,den1) 零极点形式的传递函数:于极点都在左半平面,所以开环系统稳定。(2) 计算闭环特征根并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闭环系统在0~10秒内的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分别绘出响应曲线。>> num=[10];den=[1,5,35]; >>

sys=tf(num,den); >> t=[0::10]; >> [y,t]=step(sys,t); >> plot(t,y),grid >> xlabel(‘time(s)’) >> ylabel(‘output’) >> hold on; >> [y1,x1,t]=impulse(num,den,t); >> plot(t,y1,’:’),grid (3) 当系统输入r(t)?sin5t时,运用Simulink搭建系统并仿真,用示波器观察系统的输出,绘出响应曲线。曲线:二、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6s3?26s2?6s?20G(s)?4频率范围??[,100] s?3s3?4s2?2s?2 绘制频率响应曲线,包括Bode图和幅相曲线。>> num=[6 26 6 20]; >> den=[1 3 4 2 2]; >> sys=tf(num,den); >> bode(sys,{,100}) >> grid on >> clear; >> num=[6 26 6 20]; >> den=[1 3 4 2 2]; >> sys=tf(num,den); >> [z , p , k] = tf2zp(num, den); >> nyquist(sys) 根据Nyquist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实验报告

扭 转 实 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了解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的构造原理,并进行操作练习。 2.确定低碳钢试样的剪切屈服极限、剪切强度极限。 3.确定铸铁试样的剪切强度极限。 4.观察不同材料的试样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扭转试验机,游标卡尺、扳手。 三.试验原理: 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能。(在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时所支撑的理论依据。参考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课本的介绍,以及相关的书籍介绍,自己编写。) 四.实验步骤 1.a 低碳钢实验(华龙试验机) (1)量直径: 用游标卡尺量取试样的直径。在试样上选取3各位置,每个位置互相垂直地测量2次直径,取其平均值;然后从3个位置的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2)安装试样: 启动扭转试验机,手动控制器上的“左转”或“右转”键,调整活动夹头的位置,使前、后两夹头钳口的位置能满足试样平口的要求,把试样水平地放在两夹头之间,沿箭头方向旋转手柄,夹紧试样。 (3)调整试验机并对试样施加载荷: 在电脑显示屏上调整扭矩、峰值、切应变1、切应变2、夹头间转角、时间的零点;根据你所安装试样的材料,在“实验方案读取”中选择“教学低碳钢试验”,并点击“加载”而确定;用键盘输入实验编号,回车确定(按Enter 键);鼠标点“开始测试”键,给试样施加扭矩;在加载过程中,注意观察屈服扭矩的变化,记录屈服扭矩的下限值,当扭矩达到最大值时,试样突然断裂,后按下“终止测试”键,使试验机停止转动。 (4)试样断裂后,从峰值中读取最大扭矩 。从夹头上取下试样。 (5)观察试样断裂后的形状。 1.b 低碳钢实验(青山试验机) (1)量直径: 用游标卡尺量取试样的直径。在试样上选取3各位置,每个位置互相垂直地测量2次直径,取其平均值;然后从3个位置的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2)安装试样: 启动扭转试验机,手动“试验机测控仪”上的“左转”或“右转”键,调整活动夹头的位置,使前、后两夹头钳口的位置能满足试样平口的要求,把试样水平地放在两夹头之间,s τb τb τ 0d S M b M 0d

水力学的实验报告

水力学的实验报告 水力学的实验报告 今天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水力学实验报告,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 本学期我们进行了七周的水力学实验,从这些实验中我学到了很多。 例如,所有实验都是需要耐心地去测量一组一组的数据,还需要在实验后认真处理核对每一组数据。这些实验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并且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在做数据处理时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继续下去。 例如:数据处理时,遇到要进行数据获取,插入图表命令,这些就要求懂得excel软件一些基本操作。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还学习到了认真严肃的科研精神,并且激发了我学习新事物的兴趣,这些我个人觉得都是极为可贵的。 在实验开始之前,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包括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总结。我认为这里面需要我们花费很多心思去思考体会,想出自己对什么有疑问,以便上课时向老师提问寻求解答。 以我们的电拟实验为例:当时我们做这个实验时反复做了很多遍,也向老师提出了一些疑问。在开始时,仪器需要校准。因为上下游电势差不是10V,仅仅这一点我们就搞了很长时间。最终我们得出的误差原因是因为电笔接触不好影响实验进行,所以我们更换了其他不可使用仪器的完好的电笔,实验才得以进行。其次,实验分析阶段是培养我们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阶段。

我认为培养这种能力的前题是你对每次实验的态度。如果我们每次对待实验都是随随便便的态度,抱着等老师教你怎么做,拿同学的报告去抄,必然会导致我们对待实验过程的懈怠。尽管可能也会的到好的成绩,但这对将来工作态度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于实验的思考问题:哪些实验仪器能改进,哪些数据需要重新获取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像堰流实验,以为我们分析的实验误差很大,所以我和同组的王琦玮同学就去做了3遍才最终确定的数据,局部水头损失也是如此。关于动量方程实验仪器,做实验中砝码的固定和加载都是一项难题,同时这也对实验精确性产生了极大影响,对此,我想到是不是可以采用电磁体来代替人工加载(不知可不可行)。虽然没有对实验仪器改进产生正面意义,但是这促进了我深入思考,我想这便是让学生做实验的最终目的吧。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项目数_______________总学时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协助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日____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如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 n 对系统动态性能 的影响;定量分析ζ和ω n 与最大超调量Mp、调节时间t S 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3.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二、实验仪器 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PC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超调量% σ: 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如通信不正常查 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 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在实验课题下拉菜单中选择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 5)鼠标双击实验课题弹出实验课题参数窗口。在参数设置窗口中设置相应 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 6)利用软件上的游标测量响应曲线上的最大值和稳态值,带入下式算出超 调量: Y MAX - Y ∞ % σ=——————×100% Y ∞ t P 与t s :利用软件的游标测量水平方向上从零到达最大值与从零到达95%稳 态值所需的时间值,便可得到t P 与t s 。 四、实验内容 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ω2 n ?(S)= (1) s2+2ζω n s+ω2 n

PPT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Office软件的编辑制作环境;熟练掌握 PowerPoint演示文稿图形程序,掌握课件基本动态的设置和交互创建方法。 2.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形成初步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实验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 Windows XP 操作系统 三、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利用PowerPoint程序设计与制作一个内容相对完整的自学演示型课件。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了比较合适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该课程,更好的理解该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学习更多的知识。 四、操作步骤 1.首先准备好要做成模版的图片,打开PowerPoint并新建一个空白的PPT文档。 2.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进入母版编辑状态。 点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插入图

片”按钮(或按“插入→图片→来自文件”),选中要做为模版的图片,确定。并调整图片大小,使之与母版大小一致。 3.在图片上点击鼠标右键,叠放次序→置于底层,使图片不能影响对母版排版的编辑。 4.幻灯片版式选择只有标题,然后进行文字编辑,再插入一张图片调整大小,然后叠放层次—>置于顶层 5.插入新幻灯片,插入图片,在图片上点击鼠标右键,叠放次序→置于底层,选择标题和文本版式,进行文字编辑 6.插入新幻灯片,插入图片,在图片上点击鼠标右键,叠放次序→置于底层,选择标题和两栏文本版式,进行文字编辑 7.插入新幻灯片,插入图片,在图片上点击鼠标右键,叠放次序→置于底层,选择标题和文本版式,进行文字编辑 8.观看放映 9.保存 五、实验体会与总结 通过这次的实验操作,使我学会了利用Office软件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