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

好狗和坏狗--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其中“盘古”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为世人所接受,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邀产。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与中国文化互不相融。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读者理解。如果译文读者也明白“东施效颦”指的是“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 se”,那么就得对译文进行解释性加工。

2.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老人过世称为“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我国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要熄妇说成”红喜”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问称为“red-letter day”。但把上年纪人的去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奇怪了。因此,与欧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我国文化的个性。

3.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现象。

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在欧美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教会的势力往往凌驾于国王,君主之上。而在中国,人们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含义也不大一样。尤其是“上帝”这个概念,具有较浓的基督彼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令人们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珍异、高贵的象征,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望子成龙”,“乘龙快婿”,“龙凤皇祥”等褒义表达法。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

4.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也会使语言产生词汇空缺现象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内涵。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伴侣动物;但在我国,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中西方人对狗所持的不同态度,自然而然也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

(一)汉语表示法狗腿子(lackey),狗崽子(son of bitch),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二)英语表示法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 (幸运儿),dog-tired(筋疲力竭),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从以上汉英表示法来看,我们发现二者在语义上很不相同。在英语中,虽然“dog”间或含贬义,如”this/that dirty dog”(这/那个狗东西),“They say English is going to dogs”(人们说英语糟糕得快完蛋了)。但一般说来,这个词或含有这个词的各种说法大都含褒义。或是含

中性意义。从这一角度上说“狗”和“dog”除了本义相偶合以外,其余引申义、喻义基本是属于语义彼此空缺的范畴。

以上是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主要原因。必须指出的是:语言之间存在词汇、语义上的空缺,完全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客观他对待。

考博英语翻译英汉互译方法汇总

考博英语翻译英汉互译方法汇总 在翻译中,针对词汇空缺现象,在词汇的借用、引用方面通常采取四种形式:音译、直译、改编、意译。 1、音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里又找不到对成词来表示时,均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如:[汉译英]磕头(kowtow),荔枝(litchi);[英译汉]、engine(引擎),motor(马达),sofa(沙发),logic (逻辑) 2、直译:papertiger(纸老虎),loseface(丢脸),Seeingis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Outofmind,outofsight.(眼不见,心不烦) 3、改编:所谓“改编”指的是音译或直译如意义补充的翻译,在翻译的“改编法”中,译者总是一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希望译文含义明朗,使读者一目了然。 比如,汉语的“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译成Thisislikeshowing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 ercarpenter 其中,“鲁班”变成了“LuBanthematercarpenter“否则鲁班究竟是什么人,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这类译法在英译中比较常见,如巧克力糖(chocolate),鸦片烟(opium),高尔夫球(golf),来福枪(rifle),尼龙布(nylon)。 4、意译法: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采用“并行法”即意译法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如果某一语言观象,在译文语言中只的用意义相同的不同语言形式即“并行”的词汇来翻译时,那么就等于说译文语言的形式中存在着一个“空缺”。比如,有许多词以及由这些词代表的思想概念,最先只存在于某种语言中,当把这些词或概念介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时,我们可采取音译,直译法,同时也可采用意译法,而且意译译文可从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合乎译文语言的规范,因此最易为读者接受。比如:communism,democracy,和proletariat 等外来词变成“共产主义”“民主”和”无产者”时,可以说最先是意译的结果。同时,由于“共产主义”,“无产者”等完全是按我们汉语的构词规则,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的。因此,这种意译只不过是属于一种概念的借鉴而已。 2013中科院考博突破秘诀:https://www.sodocs.net/doc/ed2634838.html,/product/PR000076 2013中科院考博英语复习必备:https://www.sodocs.net/doc/ed2634838.html,/goods.php?id=2980 2013中科院考博英语真题:https://www.sodocs.net/doc/ed2634838.html,/goods.php?id=2689 2012中科院考博分数线:https://www.sodocs.net/doc/ed2634838.html,/201203/kaobo_558210.shtml

词汇空缺与英语法律术语的翻译

第4期戴拥军:词汇空缺与英语法律术语的翻译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作用),法律翻译首先要保证}擗用语的严谨准确性,以维护法律文本的严肃 性和权威性;其次,法律翻译也要求目的语与原语在法律功能上的一致性,即法律功能上的对等。作为法律用语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术语在使用上的规范性反映的是法律用语的文体特征和某一法律文化中法律体系(体制)的典型特征。对于存在词汇空缺的英语法律术语的翻译,我们必须谨慎从事,一是要符合汉语词语结构规律和我国人们的用语习惯,二要保证源术语在汉语中具有相等或相似的法律功能。本文只讨论存在词汇空缺的英语法律术语的翻译,关于其他英语或汉语法律术语的翻译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l、尊重惯译,保持既定译名的规范与统一 一些英语法律术语,特别是一些沿用已久的法律术语,当其译文经过实践即时间的检验已被世人接受并广为使用时,似不宜再“推陈出新”,以免产生混乱甚至造成误解。例如,Common1aw长期以来国内译界一直将其译为“普通法”,拟与以德、法为主的大陆法系相区别。但陈忠诚教授认为,Com—monlaw应根据上下文的具体含义将其译为“习惯法”、“案例法”、“非制定法”和“英美法”等等[s];潘大为教授主张Commonlaw应译为“习惯法”,并说明Commonlaw与其他法律名词并用时常展现出不同的意义。实际上,Commonlaw译为“普通法”并非错误,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在不同上下文中用“普通法”以外的其它词语作为Commonlaw的译名(赵德云)。类似的情况还有Equitylaw(衡平法)和Intelligentproperty(知识产权)等。 2、直译,以引进新的法律概念 在翻译某些存在词汇空缺的英语法律术语时,我们采用直译法的好处是既准确的转达了源术语的本意,又引进了新的法律概念,丰富了我国法律语言词汇。比如,statutoryrape现被译为“法定强奸罪”[6],用来指“未经或经法定年龄以下的女性同意与其发生性接触的犯罪行为”。该术语曾被译为“奸污少女构成的强奸罪”,看似清楚明了,实则不够准确,不能达到与源术语相等的法律功能。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法定年龄以下的女性”不一定是“少女”(也可能是“幼女”),二是此处“强奸”非通常意义上之“强奸”,这种行为人虽未行使强暴(即被害人同意)亦按行使强暴论,根据制定法规定,仍要以强奸罪论[7]。译为“法定强奸罪”既使人耳目一新,又符合法律语言严谨准确之要求,达到了源术语所具有的法律功能。再如,把FamilyDivision译为“家事庭、家庭法庭”,把ChanceryDivision译为“大法官法庭”,把Queen’sBenchDivision译成“王座法庭、王法庭”就是使用了直译法。中国法律制度中没有“家事庭、家庭法庭”、“大法官法庭”、“王座法庭、王法庭”这些概念,直译创造了新词,丰富了我国现有的法律语言词汇。 ?3、直译加解释,兼顾准确与理解 在存在词汇空缺的英语法律术语翻译过程中,有时直译虽然可以直观地传达源术语的含义,但也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此情况下,就需要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例如,上文提到过的aJimony,如果直译为“抚养费”就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因为汉语里的“抚养费”有多种解释。鉴于此,不妨在“抚养费”前面加上解释“经法院判决在分居或离婚以前一方付给另一方的”,这样,读者在理解上就不会有困难。再如,deposition是英美诉讼法上所特有的制度,指双方当事人在审判前(pre—trial)互相询问对方或其证人作为采证(discovery)。因为是在审判前,又是在庭外进行,如果直译为“录取证词”或“采证”都不够准确。陈忠诚教授建议译为“(庭外采取的)证词或供词的笔录”较为妥当。[8]在美国侵权法中,libel和slander都表示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若两者都译为“诽谤”必然引起读者的困惑。根据Black’sLawDictionary的解释,libel指的是“以印刷、文字、图画或符号等手段的一种毁损名誉的方式”(amethodofdefamationexpressedbyprint,writing,pictures,orsigns);而slander贝H指的是“欲损害他人之名誉、职务、职业、业务或生计而说出之贬低或毁誉性言辞”(thespeakingofbaseanddefamatorywordstendingtoprejudiceanotherinhisreputation,office,trade,business,ormeansof1ivelihood)。由此可见,libel指的是以文字或其他书面形式对人进行诽谤,不妨译为“(书面)诽谤”,而slander则指的是以口头的形式诽谤他人,可译为“(口头)诽谤”,这样读者就一目了然了,同时也表达了源术语的确切含义。 4、解释性翻译便于,更好地让读者接受 因为法律制度(体系)和语言之间的较大差异,某些存在词汇空缺的英语法律术语采用直译或直译加解释的方法都不能准确表达源术语的整体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法。虽然这种方法有时会使源术语的法律功能受到影响,但对于读者了解异域法律文化却有很大帮助,便于读者更好地领悟和接受。例如,在英美普通法法律制度中关于不动产(realproperty)的规定中有三个较难的法律术语:tenancyincommon,jointtenancy和tenancybyentirety。从字面上看,三个术语似乎意义相近,因为都有tenancy一词,且common,joint和entirety 79

如何解决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

如何解决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 一、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 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

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

词汇空缺现象的认知和历时解释

摘要:根据D.A.Cruse提出的三种词汇语义结构关系分析了英汉语中的某些词汇空缺现象,并从认知的心理突显、感知突显和原型特征以及语言的历时性来解释这些词汇空缺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认知;历时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美国语言结构主义的影响,各语言学家注重对音系和句法的研究,而词汇研究则是被忽视、遭冷眼、甚至是受歧视的。这种情况不仅仅体现于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体现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Carter& Mc Carthy 1988)。然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词汇是语言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语言生成和产出的驱动力。自从认知科学在上个世纪末问世以来,人们对众多的语言现象,包括一些传统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如心理词库、概念结构、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征、语言构造的功能原则以及句法和语义的认知特征等等。本文试从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历时性来解释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词汇空缺现象。 一、词汇空缺类型 所谓词汇空缺,指根据某一语言假设的词汇结构规律应该存在,但实际上又不存在的一种词汇化的概念。为了确定这些词汇空缺,往往需要根据一定的词汇结构理论或方法。D.A.Cruse(1986) 曾将各种词汇集合的语义关系区分为上下义、同义、反义等词汇结构关系。事实上,这些语义关系并不仅仅是语言学家的理论归并结果。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这些语义结构关系的建立是以本族语说话者对工具语言的理解为基础的(Aitchson 1994)。在区分和揭示词汇语义网络结构和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并确定各语言中所存在的某些词汇空缺现象。 l_比例结构关系 根据D.A.Cruse的定义,比例结构包含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由类推而构成相关的词位。最简单的比例结构关系由四个成员组成: A —— B 1 I C — D 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从其中任何三个可以推断出其中的第四个,从而构成以下的一种比例结构关系: A is t0 B as C is to D B is t0 A as D is to C A is t0 C as B is to D C is t0 A as D is to B 当这种比例结构关系中的某个成分缺少时,便构成一种词汇空缺。例如: (1)animal corpse plant ? (2) generic(sg.) horse sheep pig chicken goose dog bear

词汇空缺

好狗和坏狗--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其中“盘古”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为世人所接受,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邀产。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与中国文化互不相融。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读者理解。如果译文读者也明白“东施效颦”指的是“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 se”,那么就得对译文进行解释性加工。 2.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老人过世称为“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我国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要熄妇说成”红喜”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问称为“red-letter day”。但把上年纪人的去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奇怪了。因此,与欧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我国文化的个性。 3.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现象。 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在欧美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教会的势力往往凌驾于国王,君主之上。而在中国,人们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含义也不大一样。尤其是“上帝”这个概念,具有较浓的基督彼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令人们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珍异、高贵的象征,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望子成龙”,“乘龙快婿”,“龙凤皇祥”等褒义表达法。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 4.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也会使语言产生词汇空缺现象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内涵。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伴侣动物;但在我国,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中西方人对狗所持的不同态度,自然而然也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 (一)汉语表示法狗腿子(lackey),狗崽子(son of bitch),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二)英语表示法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 (幸运儿),dog-tired(筋疲力竭),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从以上汉英表示法来看,我们发现二者在语义上很不相同。在英语中,虽然“dog”间或含贬义,如”this/that dirty dog”(这/那个狗东西),“They say English is going to dogs”(人们说英语糟糕得快完蛋了)。但一般说来,这个词或含有这个词的各种说法大都含褒义。或是含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摘要]文化差异造成的英汉语言的词汇空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因此了解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更为有效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言词汇空缺翻译策略 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民族文化及各民族实践活动的特异性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会表现为“词汇空缺”。因此,在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必须考虑各种语言的个性和词汇的空缺现象,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词汇空缺的涵义及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 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空缺。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常吃的“馒头”、“腊八粥”等在西方国家就从未有过,于是英语没有对应的词汇;而“pizza”、“turkey”等中国从未有过,因此在汉语里没有与其对应的词汇。再如,汉语中用“月下老人”象征媒人。而在英语的众神谱中,却没有这样一位老人。英语中主司爱情之神是美艳绝伦的维纳斯和调皮、喜欢恶作剧的丘比特。这两个颇具异族情调的爱情之神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仍然是一个词汇空缺。同样,反映汉语民族文化的事物或概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存在着空缺,如“风水”、“红包”、“有喜”、“中举”、“贱妾”、“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 词汇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引起词汇空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五种,即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别、对

词汇空缺及翻译

词汇空缺及翻译 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李红梅 摘要:当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本文从生活经验、世界观、语言文化三方面分析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借以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词汇空缺世界观双关语 Lexical Gap and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re are sometimes no equivalent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at’s what we call lexical gap. The thesis aims at improving translation by finding out the reas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ving experience, outlook on world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 lexical gap outlook on world pun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因为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大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不同的语言是可以相互移译的。然而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和其语言在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找不到对等的词。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①。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概括为三大类②: 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里不存在,那么在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比如“饺子”是中国的名吃。英语中虽然也有表示类似于“饺子”的词,如“dumpling”和“ravioli”,但却分别指“汤圆”和“有馅的小包子”,它们与饺子不尽相同。用这两个词来译“饺子”,显然是不准确的,但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许多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亦是如此。如“粽子”、“观音”、“旗袍”、“麻将”、“气功”和“乌纱帽”等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再如“idealism”一词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括任何褒贬之义;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带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ropaganda”和“宣传”,“peasant”和“农民”等等。两者之间的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因为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之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相联系。不了解一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是很难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的。 2.人们世界观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伴侣动物;但在我国,人们通常有种厌恶的心理。这种不同的态度在语言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汉语表示法有:狗腿子(lackey),狗崽子(son of bitch),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英语表示法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等。又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但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如果把一个女人比做dragon, 意思是她凶狠、另人讨厌。在汉语里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有引申为珍异高贵,语言中也就相应地出现了“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表达。由此可见,就这两个词而言,除本义相同以外,其余引申义、喻义基本属于语义彼此空缺的范畴。 3.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与翻译

词汇空缺与翻译 一、引言 词汇空缺现象指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种语言按照各自独特的方式对世界进行不同的特化,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 而不同的词汇系统必然使得不同的语言中词语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所以, 一种语言有的词不一定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对应的词。这种现象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 尤其在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之间, 表现得更为明显。词汇空缺现象给英汉互译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分析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以及如何处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王振亚将词汇空缺定义为“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 在另一民族中并不存在” (王振亚,1996)。众所周知, 语言通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例如汉语中的“麻将”“哪 里”“旗袍”在英语中就属词汇空缺。英语中的“Cheesecake” , “AmericanDream”等词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 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等地表述。

2.2风俗习惯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 包括的东西很多、 很广, 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 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平洪, 张国扬,2000)不同的 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人往往选择吉日办事, 在大多数地方, 人们忌讳在单日办事。百年好事, 总想选个 逢双日。在西方人心中, 单双日没有什么区别, 但他们认为“十三”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所以对它很忌讳。就像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单双日的特殊含义感到莫名其妙, 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中不吉利的“十三”也很陌生。 2.3价值观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具有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 在西方文化中owl 象征着智慧, 词组as wise as an owl 就是典型的一例。然而在中国文化中, 猫头鹰的象征意义不同了。大多数人认为猫头鹰跟迷信有关联, 认为碰上它要倒霉, 所 以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例如“夜猫子进宅”表示厄运 将至。此外, 猫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可爱的动物,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cat 有不好的名声, 成语 a cat in the pan (叛徒变 节者)就是一例。 2.4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