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

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也

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光直*赤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北回归线,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南回归线,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3、地球是个球体,受阳光照*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4、五带的分界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5、地球五带中,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南、北温带,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案 一、课标解析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 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 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 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典题解析 1.在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 A.a B.b C.a+b D.a-b 解析:时间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该题立意考 查考生对每一天长短的确立的理解程度。就能力考核来说, 则也可以说是看看考生对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的强 弱。 题目中隐含着的一个知识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 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从空中看地球,如果其公转方向是逆 时针的(如该图所示),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也一定是逆时 针。有了这个基础常识,读图即可以明白,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C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角∠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板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板书) 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图3以太阳作参照。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 学生回答:15°/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提问】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一半,因此被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4)晨昏线(圈) ①定义: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②分类 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 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③晨昏线的特点 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最低纬度之和等于90o(如当太阳直射在20oS时,出现极夜的最低纬度为70o′N,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为70oS)。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2)时区与区时 ①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一小时。②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2)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通用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通用5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高一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梳理

高一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梳理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小编准备了高一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若两点相差180°,则

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6.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线速度不同。 7.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点地球自转角速度都相等。地球自转角速度:W=15°/h=1°/4分钟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速度大约为0.25°/天 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时,1太阳日>1恒星日;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时,1太阳日0为白天;太阳高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 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没有兴趣对地理学习影响很大。然后就是要努力,不放弃。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 第三节2 地球的运动之昼夜交替和时差

太阳光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4课 昼夜交替和时差 眼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额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2、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概念及判断 晨昏线是 半球的分界线。首先它是一个大圆,相对于太阳来说是不动的,只是因 为地球自转,相对于地球而言运动,所以晨昏线的更替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即自 向 更替。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要牢牢抓住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晨昏线的西侧是夜半球,东侧是昼半 球,则为 线;反之,晨昏线的西侧是昼半球,东侧是夜半球,则为 线。 2、晨昏线(圈)的运动过程 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 向 运动。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 ,晨昏线在以圆心为中心,在 和 之间摆动,如图所示:AB 为晨昏线 (圈)(阴影部分为黑夜)

3、晨昏线、昼夜半球与太阳高度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o; ③直射点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 B 的纬度之和等于90o;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o26′N )时, 切点B 的纬度为66o34′N 或66o34′S 。 当太阳直射在20oS 时,切点B 的纬度为 70o′N 或70oS 。 4、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是 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即 半球),地球不 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 日即 小时。 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但地球不自转有昼夜更替现象吗? 合作探究 在下图中的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二、地方时 1、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相关知识见前) 2、地方时与区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 升 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 方时 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 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 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 时( 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 区的区时, 的地方时。

新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2-含解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比较多。教材以“地球的运动”为标题。先讲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活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而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可以先把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意义讲完,再讲公转的知识。 第15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1.14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并明确太阳光线与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名师导航 知识梳理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自转运动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一个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称—太阳日。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运动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③地球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天文学上所说的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2)产生时差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26′。它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

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北半球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 (4)四季的更替: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疑难突破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剖析: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周期和运动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说明。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如表1-4所示。 表1-4 地球运动的特点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剖析:(1)昼夜产生原因和昼夜更替原因的区别:昼夜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更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也会有昼和夜,只是没有通常意义的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同: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是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和知识点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的运动,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下面是由店铺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和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变化、周期和黄赤交角。 2.了解昼夜的产生及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3.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以及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含义。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5.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像力。 6.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像能力。 3.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图、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3.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

和个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教材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迭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可不过多加以讲述。 本节教材是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安排的。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场所。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地球的运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球运动又是学习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两者之间可形成如下知识结构:本节教材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自转和公转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 的运动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地理知识点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必备知识点:地球的运动(新人教版)1 地理知识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 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地理知识点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

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 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 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 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 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 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同步练习题】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现象B.季节变化现象C.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D.昼夜更替现象 2.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人生是一条射线,以我们的出生为起点,可以无限延伸。理想有多高远,学习有多勤奋,坚持有多长久,这条射线就有多长,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有多深,价值就有多大,意义就有多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若两点相差180°,则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6.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线速度不同。 7.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点地球自转角速度都相等。地球自转角速度:W=15°/h=1°/4分钟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速度大约为0.25°/天 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时,1太阳日>1恒星日;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时,1太阳日<1恒星日。 8.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1月初)最大,远日点(7月初)最小 自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自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近日点(1月初)V、W最大 远日点(7月初)V、W最小 由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小 由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大 9.春秋分日,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平行; 两至日时,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垂直。 10.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11.晨昏线: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 晨昏线与始终太阳直射光线向垂直; 晨昏线与经线圈相重合时,该日为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切点为12时或24时。 12.纬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1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根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响。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两极为0〕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23°26′〕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一定时期内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一定时期内不变。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注: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即入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呈90° 角。如右图所示。 太阳直射点的判别: 太阳直射点所在太阳光线的延长线 穿过地心。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 ——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 ——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以下图〔左图A 为冬至日,右图B 为冬至日〕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一样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春分日 3.21 赤道 北移 夏至日 6.22 北回归线 南移 秋分日 9.23 赤道 南移 冬至日 12.22 南回归线 北移 230 26′N 23026′S 3.21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6.22 9.23 12.22 3.21 赤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高一必修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基础落实练 基础检测 知识点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下图为位于北半球某地的固定照相机长时间曝光拍摄到的星空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图中心位置的天体是( ) A.北极星 B.木星 C.水星 D.金星 2.如果在极夜区拍摄,恒星轨迹画满360゜需要多长时间( ) 时56分4秒小时 C.一个太阳日 D.一个恒星年 读下图,回答3-5题。 3.②③④⑤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4.关于图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从图示N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②地所在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向 D.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

5.与②地相比,⑤地地球自转的(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小 C.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小 D.角速度较小,线速度相等 6.下列节日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元旦 B.国际劳动节 C.国际儿童节 D.中国国庆节 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P点是近日点,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且甲、乙两点关于P点对称。读图回答7-8题。 7.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8.2019年2月18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此时地球所在位置最接近(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知识点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9.当地球位于下图所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

高一地理第3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3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对于我们深入了 解和把握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地理作为地理学的 起始课程,将帮助我们建立对地理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第三章是高一 地理课本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地球的运动和地区划分。本文将对 此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而其最主要的运动有两个,分别是公转和自转。 1.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称为公转。这是地球运动的基本方 式之一,也是我们分辨季节变化的重要依据。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因而距离太阳的位置会有所变化,这也是导致季节差异的原因之一。 2.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的现象称为自转。地球的自转使 得地球表面的各地区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同时,由于地球对自转 轴的倾斜,各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季节变化也会有所不同。 二、地区划分 地区划分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地球上 的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1. 地理区划:根据地球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将地球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地理区划体现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联系,帮助我们研究地球的分布规律和地理问题。 2. 自然地理区划:根据地球自然环境的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例如,根据气候、植被或地势等因素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或生物带。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生态平衡。 3. 人文地理区划:根据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人文地理区域。例如,根据语言、宗教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或经济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 三、地理图谱 地理图谱是地理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工具之一。地理图谱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表层的特征和分布。 1. 陆地地图:展示地球陆地分布、地形特征、水系等信息的地理图谱。陆地地图通过不同的符号和色彩表现出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貌和分布情况,方便我们获取地理信息。 2. 水系图:展示地球水系分布、河流流向、湖泊分布等信息的地理图谱。水系图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河流的流域范围和流向。

高一必修一第三章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第三章地理知识点第一节地球与地理学 地球是我们所在的家园,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及其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以及人类对地球的影响。 1. 地球的形状与尺度 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的椭圆体,近似于一个椭圆的形状。它的赤道半径大约为6378km,而由于存在南北两极的压缩效应,极半径略小,约为6357km。地球的周长约为40075km。 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构成,温度高达4000℃以上。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温度逐渐下降,密度也逐渐降低。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表,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 3.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环境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它使得地球一天分为24小时。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这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年代变化。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以及自然风和洋流的形成。地球的公转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和季节的变化。这些运动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大地的圈层结构与板块构造 1.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层,它由大量的板块组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许多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沿着地球表面的缝隙进行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产生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形。地壳活动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因此对板块运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地震与火山活动 地震是地壳活动的一种表现,它是由地下岩石发生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的强度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强度越大,破坏力就越强。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的现象,火山爆发可以喷发出岩浆、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3. 地壳变动与地貌形态 地壳活动还会产生地貌变动,包括地貌的抬升、沉降和变形等。地球表面由于地壳的运动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如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基础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基础知识点 基础知识点永远是考试的常考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概念: 地球自转运动———地球表面各质点围绕自身的旋转轴—地轴的圆周运动。地球公转运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围绕太阳的周年运动。 2·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轨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赤道平面与地轴是垂直的关系。地球自转运动是正着身子的。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平面与地轴之间的夹角为66°34′地球公转运动是倾斜着身子的,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地轴的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 3·运动周期 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周期,地球表面各质点绕旋转轴转动360度,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一个恒星日时间等于23小时56分4秒。 恒星年———地球公转的真周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短,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360度,所需时间长短。一个恒星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 太阳日———地球以太阳为参照物,围绕地轴旋转360度59分,时间为24小时,太阳日实质为正午太阳高度日变化周期,也是昼夜更替的周期。 回归年———太阳直*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长短,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4·运动角速度 自转角速度———除了南北极点不存在角速度外,其他各地的角速度均为每小时15度。即: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地理纬度无关。地球的自转运动为匀速运动。 公转角速度———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所在的轨道位置有关,距近

日点越近,角速度越大,距远日点越近,角速度越小,平均公转角速度为每日1度。地球的公转运动为变速运动。 5·运动线速度 自转线速度———除了南北极点不存在线速度外,其他各地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为:赤道的线速度最大(每小时为1670千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自赤道向高纬度递减,且以赤道为轴心南北对称分布。公转线速度———地球公转线速度与公转角速度的变化规律相似:距近日点越近,线速度越大,距远日点越近,线速度越小,平均公转线速度为每秒30千米。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黄赤交角变大变小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区别于昼夜现象(地球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最重要的是晨昏线的判读,以及关照图中隐含的时间点。 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6时,线与赤道交点为18时。 ②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为0时,或12时。 ③晨线上所有的点都日出,可根据日出时间算出昼长,也可根据昼长算日出时间。昏线同理。 (2)地方时 ①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1度相差4分钟,15度差一小时,东加西减。 ②区时:每个时区*经线的地方时,*经线度数为15n,如东八区区时,就是120e的地方时。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纬度差 (3)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 2.日出、日落方位与日影朝向 非极昼区,北半球冬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回归线的度数

地理高一第三节知识点梳理

地理高一第三节知识点梳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各种知识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本文将对地理高一第三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期帮助大家全面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地球的基本特征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对我们深入学习地理课程至关重要。 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地球大致呈近乎球形,但在地球的赤道和两极之间会产生偏扁现象,使它更接近于一个扁球体。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直径约为12742公里。 2. 地球的运动: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心旋转,它使地球的一天分为昼夜两个时间段。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它影响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第二部分:地球的地理要素 地球上存在许多不同的地理要素,包括大陆、海洋、气候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要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1. 大陆和海洋: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29%是大陆。大陆 通常被分为七个主要的大洲,而海洋则被大洋划分,如大西洋、 太平洋等。 2. 气候和气候区划: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地球 上的气候存在着不同的区划,常见的有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 带气候等。 第三部分: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表示 了解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表示方法对我们深入研究地理非常重要,下面是一些主要的方法和工具。

1. 地图和地图投影: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它将三维的地球表面 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图必须使用 地图投影来将地球的曲面转化为平面。 2. 仪器和技术:现代地理研究离不开各种仪器和技术的支持, 如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地理 数据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研究。 第四部分:自然地理过程 地球上存在许多自然地理过程,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 球表面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1. 风化和侵蚀:风化是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受到风、水等自然 力量的破坏和改变。而侵蚀则是指风化产生的岩屑、泥沙被水流、冰川等运动所带走。 2. 沉积和地貌形成:当风化和侵蚀产生的物质沉积到水、冰、 风等因素减弱的地方时,会形成不同的地貌,如河流、湖泊和冲 积平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