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技考06】专业知识-X线成像基本原理

【技考06】专业知识-X线成像基本原理

【技考06】专业知识-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基本原理

1.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

屏片系统的5个阶段:①X线对被照体照射,形成其强度的不均匀分布②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增感屏转换为二维荧光强度分布,再于胶片形成潜影,经显影加工处理形成光学密度的分布。此阶段是将不可见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影像的中心环节③观片灯④形成视觉⑤评价诊断。

2.X线照片影像的5大要素

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和失真度。前四项为物理因素,后者为几何因素。

3.光学密度及其相关:

①透光率T指的是透过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定义域0<T<1②阻光率O指的是阻挡光线能力的大小,数值上等于透光率的倒数③光学密度D 光学密度值是照片阻光率的对数值,D为一对数值,无量纲。

4.影响X线照片密度值的因素

①照射量②管电压作用于X线胶片感光效应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管电压变化为40-150kV时,n从4将到2③摄影距离FFD X线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④增感屏胶片系统增感屏可使相对感度提高,影像密度变大⑤被照体厚度与密度⑥照片冲洗因素

人眼适宜观察的照片密度值范围在0.2-2.0

5.X线对比度

照片对比度涉及四个基本概念,即肢体对比度、射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和X线照片对比度。

①肢体对比度指的是肢体对X线的吸收系数差,受检体所固有,是形成射线对比度的基础。

②X线对比度X线穿过人体后形成强度的不均匀分布,这种X线

强度的差异称为射线对比度

③胶片对比度指的是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通常采用胶片的最大斜率γ值或平均斜率G来表示

④X线照片对比度又称光学对比度K,指的是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在X线对比度一定时,照片对比度决定于胶片的γ值,值越大,照片对比度越大。

在两面药膜的医用X线胶片,其照片对比度是两个药膜各自产生照片对比度之和。

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有:X线吸收系数、人体组织密度、厚度、原子序数、X线波长。

μ'-μ称为X线对比度系数。

6.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①胶片对比度γ直接影响照片对比度

②射线因素有X线质kV和量mAs的影响

③灰雾对照片对比度的影响灰雾产生的原因有胶片本底灰雾、散射线、显影处理

④被照体本身的因素原子序数、厚度和密度,在诊断放射学中X 线吸收主要是光电吸收,尤其是低kV时,光电吸收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胸部后前位片中,因后肋厚于前肋,故前后肋与肺组织的对比不同。

7.X线照片锐利度

锐利度S指的是照片上两部分影像密度的转变是逐渐的还是明确的程度。

模糊度H是锐利度的反义词,若两部分密度移行幅度越大,则边缘越模糊。在分析影像锐利度时,是以模糊度的概念来分析的。

照片锐利度与对比度成正比,与模糊度成反比。

影响锐利度的因素:

①几何学模糊主要指的是半影模糊,半影产生主要取决于焦点大小、焦片距、肢片距三大要素,X线摄影中由此三要素引起的模糊度,称为几何模糊。

避免几何模糊给影像质量带来的影响:小焦点、缩小肢片距、增加焦片距,其中小焦点是最为重要的。

②移动模糊分为生理性和意外性。减少运动模糊应注意:固定肢体、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缩短曝光时间、缩小肢片距、增加焦肢距。

③增感屏增感屏导致的照片模糊原因有:荧光体的光扩散、X线斜射效应、屏片密着状态。

照片影像总模糊度大于单一系统模糊度,但小于它们之和。

8.X线照片颗粒度

照片颗粒性的影响因素:①X线量子斑点②胶片对比度③卤化银颗粒的尺寸和分布④增感屏荧光体的尺寸和分布

X线照片斑点主要由量子斑点、X线胶片粒状性和增感屏结构斑点构成。其中量子斑点占X线照片斑点的92%。

颗粒度的测量:目前常用的方法是①RMS颗粒度RMS描述了随机分布的密度函数的差异,是表征不同屏片组合系统斑点大小的重要物理参量。RMS值大,屏片组合斑点就多。②维纳频谱WS 在医学影像学中以空间频率为变量的函数称为维纳频谱WS。

人眼所能分辨的空间频率为0.5-5LP/mm。

9.X线感光效应

X线感光效应指的是X线通过被检体后使感光系统感光的效果。

摄影条件的制定是以指数函数法则为基础理论。

10.高千伏摄影

是指用120kV以上管电压获得在较小密度范围内层次丰富的X线照片影像的一种摄影方法。

高千伏摄影的技术条件:电压120-150kV、栅比R12:1、当肢片距为20cm时空气间隙可代替滤线栅作用、应选用高反差系数胶片以提高照片对比度、高千伏摄影时应注意更换滤过板,80-120kV时选用3mm铝及0.3mm铜。

高千伏摄影的优缺点:①层次丰富,但对比度低②缩短曝光时间,减少肢体移动,提高照片清晰度③高千伏,减少断电流,降低球管产

热量,延长球管寿命④高千伏摄影散射线较多,X线片质量较差⑤高千伏摄影组织吸收剂量减少,利于病人防护⑥高千伏损失了照片对比度,应选用适当的曝光条件。

11.自动曝光控时

自动曝光控时理论依据来源于“胶片感光效应E”,E值是人为设定的,当曝光剂量达到胶片所需的感光剂量(E值)时自动切断高压,自动曝光控时实质就是控制着mAs。

自动曝光控时分为光电管自动曝光控时和电离室自动曝光控时。光电管型利用可见光的光电效应达到控制目的,电离室型应用范围更广。

12.焦点、被照体、探测器之间的投影关系

在X线投影过程中,只有几何尺寸的变大称为影像放大;同时有形态上的变化称为变形;影像放大与变形的程度总称为失真度。

影像变形分为放大变形、位置变形和形状变形。

影像变形的控制原则:①被照体平行于胶片,放大变形最小②被照体靠近中心线并平尽量靠近胶片,位置变形最小③X线中心线通过被检部位且垂直于胶片时,影像的形状变形最小。

13.放大率

①焦片距与肢片距是影响影像放大的两个主要因素。影像放大对质量的影响小于变形,但对某些需要测量的照片,影像放大则成为主要矛盾。眼球异物定位的摄影距离,一定要与制作的测量标尺的放大率一致。

②模糊度阈值为0.2mm

③焦点允许放大率M=1+0.2/F(F焦点大小)

14.照片影像产生不对称的原因

是中心线的倾斜或被照体的旋转。

15.散射线的产生与消除

散射线的产生:在X线摄影能量范围内,穿过被照体后的射线,一部分能量穿透人体继续前进,一部分产生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从而减弱原发射线的强度。经被照体后的射线有两部分,一是带有被

照体信息被减弱了的原射线,一是散射吸收中产生的散射线。

散射线含有率:散射线在作用于胶片上全部射线量中所占的比率称为散射线含有率。影响因素有:①管电压随管电压升高而加大,原发射线能量越大,散射角越小,越靠近形成影像的原发射线,对照片对比度影响越大②被照体厚度随厚度增加而加大,被照体厚度产生的散射线对照片质量的影响,要比管电压的影响大得多③照射野30×30cm照射野时其散射线含有率达到饱和。

减少或抑制散射线的方法:遮线器、滤线栅、金属后背盖暗盒、空气间隙法等,最有效方法是滤线栅。

滤线栅分类:按结构特点分聚焦式、平行式和交叉式;按运动功能分为静止式和运动式。

滤线栅的主要技术参数:①栅比R指的是滤线栅铅条高度与间隙之比②栅密度n指的是单位距离(1cm)内铅条形成的线对数,常用线/cm来表示。栅比、栅密度越大,滤线栅消除散射线效果越好③铅容积P指的是滤线栅表面上平均1cm2中铅的体积(cm³)④栅焦距fo⑤曝光量倍数B也称滤线栅因子。

滤线栅的切割效应:①反置作用中间密度高,两侧密度低②侧向倾斜照片两侧密度不一③上下偏离表现同①,但较缓和④双重偏离。

使用滤线栅注意事项:不能反置;X线中心对滤线栅中心;倾斜投照时倾斜方向只能与滤线栅铅条排列方向平行;焦点至滤线栅距离应在允许范围内;需要消除散射线率高时选用高栅比的滤线栅;斜射时不能用交叉式滤线栅。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知识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知识 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成像技术帮助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成像原理、常见的影像检查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成像原理 医学影像技术是通过使用不同的物理原理捕获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方法。常见的成像原理包括: 1. X射线成像: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时会被吸收或散射,形成不同的影像。医生可以通过X射线影像来观察骨骼、肺部以及一些软组织的异常情况。 2. 超声成像:超声成像利用了超声波在不同组织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来生成图像。这种成像方法无辐射、无创伤,可用于检查妊娠、脏器肿瘤等。 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获取身体内部的结构图像。MRI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率,常用于检查脑部、关节、脊柱等。 4.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具有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它可以提供关于组织密度和形态的详细信息,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

二、常见的影像检查方法 1. 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最常见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主要用 于骨骼和胸部的检查。常见的X射线检查包括骨骼X射线、胸部X射 线等,可用于检测骨折、肺炎等疾病。 2.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通过将超声波传入人体,利用回声的方式 来生成图像。它广泛应用于妇科、产科、心脏等器官的检查,可用于 诊断肿瘤、囊肿等。 3.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旋转的X射线束来获取不同角度切 片图像的检查方法。它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对于肿瘤、脑部 疾病等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4. MRI检查:MRI检查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获取不 同组织的详细图像。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常用于检查脑部、关节、脊柱等。 三、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供医生诊断 和治疗所需的关键信息。 1. 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肿瘤、感染、损伤等病变,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例如,X射线和CT可以用于检测骨折、肺炎等 骨骼和胸部疾病,MRI可以用于检查脑卒中、脊椎疾病等。

X线成像

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Part1 X线成像 X线成像基本原理: 1.与X线成像密切相关的特性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 电离效应 ①X线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被物质不 同程度的吸收(即衰减)。X线的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②X线能够激发荧光物质,使其发出荧光,使不可见的X线转 化成可见的荧光。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 ③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④X线穿过任何物质都可以使其电离,而产生电离效应。是放 射治疗的基础,也是进行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防护的原因 2.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密度不同分为三类: ①高密度:有骨和钙化灶 ②中密度: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液 ③低密度:脂肪组织以及含有气体的消化道、呼吸道、鼻窦和 乳突气房 3.X线穿透低密度的组织时,吸收少,剩余的X线多,在X线片上 呈黑影,荧屏上明亮;X线穿透高密度的组织时,吸收多,剩余的X线少,在X线片上呈白影,荧屏上较暗 4.数字X线成像DR依照结构可分为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

线荧光成像DF、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 5.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 检查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的影响,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X线图像特点: 1.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 2.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厚度组织结构后的 投影总和,是该穿透路径上各个组织影像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 3.X线束是从X线管像人体做锥形投射的,因此,X线影像有一定 程度的放大并使被照体的形状失真 X线检查技术: 1.普通检查:包括荧光透视和X线摄影 2.特殊检查:包括软线摄影、体层摄影、放大摄影和荧光摄影, 自CT应用以来,只有乳腺的软线摄影还在广泛应用 3.造影检查: ①高密度对比剂主要有钡剂和碘剂 ②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分两型:离子型如泛影葡胺,非离子型 如碘苯六醇 ③离子型对比剂具有高渗性,毒副作用较多的特点;而非离子 型对比剂相对低渗性,低粘度,低毒副作用 X线检查中的防护:

医学影像的基础知识

医学影像的基础知识 医学影像是现代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各种 医学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 成像(MRI)等,帮助医生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内部结构、器官功能以 及病变情况。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的基础知识,包括常用的成像技术 和其原理,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则以及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 一、成像技术及原理 1. X射线成像 X射线是一种穿透力强的电磁波,通过射线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形成影像。常见的X射线成像技术包括X线摄影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X射线成像适用于检查骨骼系统、胸部、腹部等。 2. 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成像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生成影像。超声波成像非常安全,适用于妇科、产科、心脏等器官的检查。 3.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辐射的无线电波,通过检测人体组 织中的不同信号来生成影像。MRI适用于大脑、脊柱、关节等检查。 二、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则 1. 影像比较

医生通过对比患者现有影像与正常人体或之前的影像对照,来寻找 异常,了解病变的发展情况。 2. 影像分析 医生要仔细分析影像上显示的细节和结构,例如大小、形状、密度、血流等信息,并与正常情况进行比较。 3. 影像诊断 医生需要将影像分析的结果与病史和临床症状综合考虑,做出准确 的诊断。 三、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 1. 临床诊断 医学影像在肿瘤、心血管、神经、骨骼等多个临床领域的诊断中起 到重要作用,帮助医生发现疾病的早期病变、确定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2. 手术辅助 医学影像可以提供手术前的全面了解,辅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和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3. 治疗效果评估 医学影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观察病变的变化,指导治疗 进程的调整。

2020年放射医学技术(士)[代码:104]专业知识真题精选

2020年放射医学技术(士)[代码:104]专业知识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1、 照片对比度概念不包括 A.肢体对比度 B.射线对比度 C.胶片对比度 D.X线照片对比度 E.空间对比度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出自第十章第一节 X线成像基本原理 [题眼解析]照片对比度依存于被照体不同组织吸收所产生的X线对比度,以及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结果。 [单项选择题]2、 上肢骨的前界为 A.腋前、后皱襞 B.三角肌后缘的上部 C.锁骨的外侧和肩峰 D.锁骨的外侧和肩关节 E.三角肌及胸大肌间沟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出现在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骨关节系统(上肢骨局部解剖)

[题眼解析]上肢骨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其境界上为锁骨外侧和肩峰;下为通过腋前、后皱襞上的连线。前为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后为三角肌后缘上部。 [材料题]3、 通过控制层面选择梯度场和射频脉冲来完成MR图像层面和层厚的选择。在完成了层面选择后还必须进行层面内的空间定位编码。层面内的空间定位编码包括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频率编码让来自不同位置的MR信号包含有不同的频率,采集到混杂有不同频率的MR信号后,通过傅里叶变换才能解码出不同频率的MR 信号,而不同的频率代表不同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施加了频率编码梯度场后,经傅里叶转换的MR信号仅完成了前后方向的空间信息编码,必须对左右方向的空间信息进行相位编码,才能完成层面内的二维定位。 [子母单选]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磁共振的空间定位由准直器完成 B.梯度场的强度与空间位置有关 C.梯度场的强度决定能取得的最小层厚 D.射频脉冲的频谱越宽,层厚越薄 E.实现空间定位,需要2组梯度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可见于2020版教材第十章--第六节MR成像原理二、MR 图像重建原理(一)梯度及梯度磁场第三自然段P247 ? [题眼解析]MRI的空间定位主要由梯度磁场来完成,梯度场的强度与空间位置有关,故选择B。 ? [子母单选]2. 如果磁共振图像为256×256的矩阵,则空间定位时需要进行的相位编码次数是 A.128

第十章成像理论 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理论

第十章成像理论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理论 放射医学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程第三篇专业知识第十章各种影像设备的成像理论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理论(上)2017年放射医学技术资格考试辅导培训,仍将延续2016年的基本思路,继续推出多种服务:YY语音直播传道解惑,微信推送温故知新,布置作业加深记忆,试题精讲强化理解,模拟测试查缺补漏等等。2017年的辅导培训,将不断解决广大同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无法用手机看视频,错过YY语音直播等问题。并且教学内容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更侧重于应试,全心全意帮助每一位考生通过考试。一、X线影像的形成(一)摄影的基本概念1.摄影:用光或其它能量表现被照体信息状态,并以可见光影像显示的技术。2.影像:反映被检体信息的不同灰度及色彩的二维分布形式。3.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的单位信息量。4.成像过程:能量→信号→检测→图像形成。5.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的信息信号加以配列,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二)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X线穿过被检体,因被检体的吸收、散射,产生X线强度上的差异;到达屏片系统或影像增强器,转换成可见光的分布差异,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过显影形成X线照片影像。形成基础:被照体对X线束的衰减。转换:将强度不

均匀的X线,通过接受介质(屏-片系统、影像增强器电视系统等)转换为二维的光强度分布。二、X线信息影像的传递被照体:信息源;X 线:信息载体;接收器:接受介质(屏-片、IP、FPD…);1.第一阶段(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X线透过被照体形成载有被检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的X线;取决于:被照体(ρ、d、Z)和射线因素(KV、mAS);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透过人体的X线多少不同,形成了X线强度上的差异。(2)第二阶段(X线信息影像的转换)将强度不均匀的X线,通过接受介质(屏-片系统、影像增强器电视系统等)转换二维光强度分布。以屏-片系统作为接受器,在胶片上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2AgX → 2Ag + X2 再经暗室处理,将潜影还原成银原子,形成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2AgX+(显影剂)→2Ag+2HX +(显影剂氧化物)以荧光屏或影像增强器为接收器,将X线转换成可见透视影像。第二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的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3.第三阶段: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观片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空间分布。4.第四阶段:视觉影像形成;通过视网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5.第五阶段:意识影像形成;通过对视觉影像的识别、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模拟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与传递二、X线影像对比度与锐利度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信

X光机的基本原理

X光机的基本原理 X光机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成像的设备,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子通 过电子管产生高速运动的电子,经过加速器产生高能电子束,然后通过靶 材产生X射线。X射线通过被检查物体后,会被感应器接收并传送到图像 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影像。 X射线的产生是通过电子通过电子管并撞击靶材时产生的。电子通过 电子管的过程中,经过加速装置加速,形成高速运动的电子束。当电子束 与靶材相撞时,会发生碰撞并停止运动,此过程中会释放能量,其中一部 分能量会转化为X射线。 靶材通常由金属制成,如钨或铜,因为这些金属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原 子序数,可以产生较强的X射线。当电子束停止运动时,会发生电子散射 和电子-电子相互作用,从而转化为热能和光能。这些能量进一步转化为 X射线,形成一个连续的X射线光谱。 产生的X射线光谱通过一个诱导器传输到被检查物体上。被检查物体 中的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X射线吸收能力。密度较高的物质会吸收更多的 X射线,而密度较低的物质则透射较多的X射线。当光束穿过被检查物体时,X射线光谱被改变,随后被感应器接收。 感应器通常是一种能够转换光能量为电能量的装置,如闪烁晶体或半 导体。当X射线通过感应器时,感应器会将光能量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 传送到图像处理系统。 图像处理系统接收到感应器传来的电信号后,将其转化为图像。图像 处理系统会利用计算机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例如,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对比度、调整亮度和对图像进行滤波等方式来改善图像质量。 最后,处理后的图像可以通过显示器或打印机进行显示和输出。医生或工程师可以根据图像来判断被检查物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 总结来说,X光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子通过电子管产生高速运动的电子束,并通过靶材产生X射线。X射线穿过被检查物体后,被感应器接收并传送到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形成影像。这种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安全检查和材料分析等领域。

【技考06】专业知识-X线成像基本原理

【技考06】专业知识-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基本原理 1.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 屏片系统的5个阶段:①X线对被照体照射,形成其强度的不均匀分布②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增感屏转换为二维荧光强度分布,再于胶片形成潜影,经显影加工处理形成光学密度的分布。此阶段是将不可见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影像的中心环节③观片灯④形成视觉⑤评价诊断。 2.X线照片影像的5大要素 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和失真度。前四项为物理因素,后者为几何因素。 3.光学密度及其相关: ①透光率T指的是透过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定义域0<T<1②阻光率O指的是阻挡光线能力的大小,数值上等于透光率的倒数③光学密度D 光学密度值是照片阻光率的对数值,D为一对数值,无量纲。 4.影响X线照片密度值的因素 ①照射量②管电压作用于X线胶片感光效应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管电压变化为40-150kV时,n从4将到2③摄影距离FFD X线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④增感屏胶片系统增感屏可使相对感度提高,影像密度变大⑤被照体厚度与密度⑥照片冲洗因素 人眼适宜观察的照片密度值范围在0.2-2.0 5.X线对比度 照片对比度涉及四个基本概念,即肢体对比度、射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和X线照片对比度。 ①肢体对比度指的是肢体对X线的吸收系数差,受检体所固有,是形成射线对比度的基础。 ②X线对比度X线穿过人体后形成强度的不均匀分布,这种X线

强度的差异称为射线对比度 ③胶片对比度指的是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通常采用胶片的最大斜率γ值或平均斜率G来表示 ④X线照片对比度又称光学对比度K,指的是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在X线对比度一定时,照片对比度决定于胶片的γ值,值越大,照片对比度越大。 在两面药膜的医用X线胶片,其照片对比度是两个药膜各自产生照片对比度之和。 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有:X线吸收系数、人体组织密度、厚度、原子序数、X线波长。 μ'-μ称为X线对比度系数。 6.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①胶片对比度γ直接影响照片对比度 ②射线因素有X线质kV和量mAs的影响 ③灰雾对照片对比度的影响灰雾产生的原因有胶片本底灰雾、散射线、显影处理 ④被照体本身的因素原子序数、厚度和密度,在诊断放射学中X 线吸收主要是光电吸收,尤其是低kV时,光电吸收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加。胸部后前位片中,因后肋厚于前肋,故前后肋与肺组织的对比不同。 7.X线照片锐利度 锐利度S指的是照片上两部分影像密度的转变是逐渐的还是明确的程度。 模糊度H是锐利度的反义词,若两部分密度移行幅度越大,则边缘越模糊。在分析影像锐利度时,是以模糊度的概念来分析的。 照片锐利度与对比度成正比,与模糊度成反比。 影响锐利度的因素: ①几何学模糊主要指的是半影模糊,半影产生主要取决于焦点大小、焦片距、肢片距三大要素,X线摄影中由此三要素引起的模糊度,称为几何模糊。

教案:X线成像

教案:X线成像 一、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主要包括医学类教材中关于X线成像的相关章节内容,以及综合资料如论文和实际案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为大学医学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解剖学基础,但对X线成像的理论和应用还未深入了解。他们渴望了解X线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并希望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对X线成像技术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X线成像的原理、仪器设备和影像特点; 技能目标:掌握X线成像的常见应用和操作步骤;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X线成像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并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X线成像的原理、设备、常见应用和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应用X线成像技术,如何进行诊断分析。 五、教学对象 大学医学专业的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 1. 引导学生了解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 2. 探讨X线成像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3. 指导学生掌握X线成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操作技能和诊断能力。 七、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PPT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X线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X线成像操作,并进行实时指导和纠 正;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X线成像在不同疾病诊断中 的应用。 八、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教材中关于X线成像的章节内容、相关论文和实例;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材料:X线成像设备、人体模型、曝光片等。 九、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观看一段相关的视频素材或展示X线影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授 通过PPT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X线成像的原理、仪器设备和影像特点,让学生对X线成像技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X线成像操作,指导学生正确使用X线设备,并注意曝光时间、曝光强度等因素。 4. 讨论互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X线成像在各种疾病的诊断中的具体应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 5. 总结评价 回顾X线成像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指导。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反馈,总结教学过程的优缺点,以及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成像基础

(一)X线的产生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这种具有很高能量,肉眼看不见,但能穿透不同物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X线是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X线管为一高真空的二极管,杯状的阴极内装着灯丝,阳极由呈斜面的钨靶和附属散热装置组成。降压变压器为向X线管灯丝提供电源。操作台主要为调节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而设置的电压表、电流表、时计及其调节旋钮等。 X线的发生过程是向X线管灯丝供电、加热,在阴极附近产生自由电子,当向X线管两极提供高压电时,阴极与阳极问的电势差陡增,电子以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轰击阳极钨靶而发生能量转换,其中1%以下的能量转换为X线,99%以上转换为热能。X线主要由X线管窗口发射,热能由散热装置散发。 (二)x线的特性 X线属于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006~50nm。用于X线成像的波长为0.008~ 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在电磁辐射谱中,居7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短,肉眼看不见。此外,X线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和X线检查相关的特性: 穿透性:X线波长短,具有强穿透力,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在穿透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穿透力也愈强;反之其穿透力也弱。X线穿透物体的程度与物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密度高,厚度大的物体吸收的多,通过的少。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荧光效应:X线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镉及钨酸钙等,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可见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 感光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感光而产生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矿)被还原成金属银(Ag),并沉积于胶片的胶膜内。此金属银的微粒,在胶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洗过程中,从X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属银沉积的多少,便产生了黑至白的影像。所以,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空气的电离程度与空气所吸收X线的量成正比,因而通过测量空气电离的程度可测x线的量。x线射人人体,也产生电离效应,可引起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进行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防护的原因。 (三)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X线摄影条件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X线摄影条件 一、感光效应与摄影条件选择 (一)概念 X线感光效应指X线通过被检体后使感光系统(屏片系统)感光的效果。 摄影条件的制定是以指数函数法则作为基础理论,其具体内容是:若远离焦点的X线为平行的,则X线通过肢体后给予胶片 的X线能可近似用下式表示: 其中:V代表管电压,i代表管电流,t代表摄影时间,s代表增感率,f代表胶片的感度,z代表焦点物质的原子序数,r代表摄影距离,B代表曝光量倍数,D代表照射野的面积(cm2),e是自然对数的底,μ代表减弱系数,d代表被检物体的厚度(cm)。 以使照片获得某一密度值的X线作为E, E=kV n Q 其中k代表常数,V代表管电压,n代表指数,Q代表管电流量mAs。 (二)摄影条件选择的基本因素

1.管电压的选择管电压是影响影像密度、对比度以及信息量的重要因素。在实际选择管电压时,必须考虑到管电压与X线照片影像形成的如下关系: (1)管电压表示X线的穿透力; (2)管电压控制照片影像对比度; (3)管电压升高,摄影条件的宽容度增大; (4)高电压摄影,在有效消除散射线的情况下,信息量和影像细节可见度增大。 2.管电压与管电流量的换算关系根据感光效应公式,当其它因素固定不变时,管电压与管电流量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 E=K×V n×Q 式中:E为感光效应;K为常数;V为管电压;Q为管电流量;n为管电压的指数。 假设,摄取某一部位所需的管电压为V0,管电流量(mAs)为Q0,现将管电压改变为V时,新的管电流量(Q N)则为: Q N=(V n0/V n N)×Q0=kVQ0 其中:kV为管电压系数,Q0为原管电流量,V n0为原电压,V n N为新管电压,Q N为新管电流量。 求取新管电流量的关键在于V n0/V n N。 高压整流方式决定着X线产生的效率,即决定着单位时间内X线强度的大小。为获得同一密度的影像效果,若在单相全波整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X线成像原理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X线成像原理 一、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 (一)摄影的基本概念 摄影:是应用光或其他能量来表现被照体的信息状态,并以可见光学影像加以记录的一种技术。 影像:用能量或物性量把被照体的信息表现出来的图像,这里把能量或物性量称作信息载体。 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信号加以配制,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此配制称为成像系统。 (二)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与传递 1.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由X线管焦点辐射出的X线穿过被照体时,受到被检体各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而衰减,使透过后X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随之到达屏/片系统或影像增强管的受光面等,转换成可见光强度的分布,并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显影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线照片影像。 2.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如果把被照体作为信息源,X线作为信息载体,那么X线诊断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此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行照射,取得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

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 (2)第二阶段: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接受介质(增感屏-胶片系统、荧光屏或影像增强系统等)转换为二维的光强度分布。若以增感屏-胶片体系作为接受介质,那么这个荧光强度分布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再经显影加工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片特性及显影加工条件。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 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 (3)第三阶段:借助观片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然后投影到人的视网膜。此阶段信息的质量取决于观片灯的亮度、色光、观察环境以及视力。 (4)第四阶段:通过视网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视觉的影像。 (5)第五阶段:最后通过识别、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此阶段的信息传递取决于医师的学历、知识、经验、记忆和鉴别能力。 二、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过射线仍按原方向直进,作用于屏/片系统,经显影加工后形成了密度不等的X线照片影像。

放射医学技术(士)考试重点——专业知识

1.X线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及失真度,前四项为构成照片影像的物理因素,后者为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 2.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称为透光率,照片阻挡光线的能力称为阻光率,光学密度是阻光率的对数。 3.影响X线照片密度的因素:照射量,管电压,摄影距离,增感屏,被照物体厚度、密度,照片冲洗因素。 4.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是:①线吸收系数μ;②物体厚度d;③人体组织的原子序数Z;④人体组织的密度;⑤X线波长λ 5.X线通过人体后,透射线强度与原射线的关系是指数衰减关系。 6.决定照片对比度的最大因素是被照体本身因素。 7.常将空间分辨力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密度分辨力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即在低对比情况下分辨物体微小差别的能力。 8.焦点的极限分辨力:焦点大分辨力低,焦点面上X线量分布为单峰时分辨力高,可用星卡测试,R=1/2d。 9.0.2mm的半影模糊值就是模糊阈值。 10.中心X线以外的线称为斜射线。 11.放大摄影X线管焦点应等于或小于0.3。 12.放大摄影能将细小结构显示清楚,其原因是将高频信号转变为低频信号。 13.在普通摄影检查原则中,一般摄影管电压超过60kV是应使用滤线器。

14.X线摄影当中,因康普顿效应而产生的散射X线向四方传播,到达前方的散射线使胶片产生灰雾,到达侧面的散射线,对工作人员的防护带来困难。 15.空间分辨率的表示单位是LP/mm,可通过线对测试卡测得该值。 16.影响X线照片清晰度的观察条件是指观片灯亮度、肉眼的MTF、室内照明条件及环境明暗程度。 17.照片斑点产生的因素是屏、片结构原因和X线量子涨落原因。量子斑点为主,增大mAs可减少量子斑点。 18.X线量是指X光子的多少。影响X线量的因素有:①与靶面物质的原子序数Z成正比;②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③与给予X线管的电能成正比。 19.管电压升高,摄影条件宽容度增大。 20.X线通过三棱镜不发生折射。 21.在常规体层摄影中,“体层面”指的是支点所在平面。只有在支点同高度的层面投影在片中清晰显示,该层面上下组织的投影变模糊或消失。 22.乳腺均为软组织结构,为提高软组织间的影像对比,摄影时需采用低电压、高分辨率胶片、单面增感屏及对乳腺施加压迫的方法,常规摄取轴位及侧斜位。 23.照射野大,则到达胶片的散射X线多,密度会增加。 24.滤线栅栅比是栅条高度与栅条间距之比。 25.在临床摄影中大体规定胸部的摄影距离为150~200cm。

【技考07】专业知识-数字X线摄影成像原理与乳腺摄影

【技考07】专业知识-数字X线摄影成像原理与乳腺摄影 数字X线摄影成像原理 CR成像原理 1.工作流程:①信息采集成像板IP板②信息转换指的是将存储在IP板上的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过程。主要由激光阅读仪、光电倍增管和模数转换器组成③信息处理 CR常用处理技术包括谐调处理技术、空间频率处理技术和减影处理技术④信息存储与输出。 2.成像原理:IP板代替了常规X线摄影的胶片,成为影像记录的载体。曝光后IP板中的光激励荧光体PSP由于吸收X线发生电离形成潜影,放入读取装置后,经低能量高度聚焦的红色激光扫描,一种较高能量、低强度的蓝色光激励发光PSL信号被释放导入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将接受的光信号转为电信号,并经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通过采样和量化,以数字影像矩阵方式存储。 最常用的激光是氦氖激光(波长633nm)和二极管激光(波长680nm)。 3.相关概念 ①扫描方向又称激光扫描方向或快速扫描方向,指的是激光束偏转路径的方向②慢扫描方向又称屏扫描方向或幅扫描方向,指的是IP 板的传送方向③激励发光信号的衰减激励发光信号衰减时间常数约0.8ms,这是限制读出时间的主要因素,也制约了激光束横越荧光体板的扫描速度④模数转换速率在CR系统读取中,模数转换器转换光电倍增管信号的速率远大于激光的快速扫描速率⑤自发荧光消退曝光后IP板中形成的潜影即便未读取,信号也会呈指数规律逐渐消退,称自发荧光消退。曝光后10分钟到8小时内会损失25%存储信号,此后衰减变慢。 4.四象限理论 ①CR系统通过曝光数据识别器EDR可对一定范围内的曝光过度或不足进行调节。

②高野正雄将CR系统影像处理的运行原理归纳为四象限理论,EDR的功能和CR系统工作原理可以用四象限理论进行描述。 第一象限:IP的固有特征,即X线辐射剂量与激光束激发IP的光激励发光PSL强度之间的关系,两者在1:104范围是线性的,该线性关系使CR具有高敏感性和宽动态范围。 第二象限:影像阅读装置IRD的光激励发光信号与数字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 第三象限:影像处理装置IPC显示出影像 第四象限:影像记录装置IRC 第四象限决定了CR系统中输出的X 线照片的线性曲线和常规X线照片的特性曲线不同。 上述四象限,第一象限不可调节,其余可调。 5.曝光指示器 曝光指数只是IP上照射量的估算值,而不是绝对值。曝光指示值不仅受kV影响,也受IP对X线衰减与吸收程度不同的影响。 ①Fuji系统使用感度值来实现对入射照射量的评估,分自动模式、半自动模式和固定感度模式②Kodak系统使用的曝光指数与IP板上平均入射照射量的指数值成正比③AGFA系统使用IgM的曝光指示值④Konica系统通过公式计算。 生产商通常是以在IP板上产生1mR的照射量为基础目标照射量。 所有CR系统曝光指数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kV和滤过。 DR成像原理 1.1986年布鲁塞尔第15届国际放射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数字化X线摄影DR的物理学概念。 2.直接转换式平板探测器 一是直接转换,即使用非晶硒光导半导材料,非晶硒俘获X线光子后,直接将接受的X线光子转换为电信号;二是平板,即探测器单元阵列采用薄膜晶体管TFT技术,外形类似平板状。而多丝正比电离室探测器虽属直接探测器,但不属于平板探测器。 3.间接转换式平板探测器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 X线照片影像的锐利度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 X线照片影像的锐利度 一、照片锐利度 (一)定义 照片上两个相邻X线吸收不同的组织影像,其影像界限的清楚明了程度叫锐利度,亦即两部分影像密度的转变是逐渐的还是明确的程度。 若有密度值为D1和D2的两个X线影像相邻时,其密度值为K,从D1到D2移行的距离为H,则锐利度为: 式中:S为锐利度,(D2-D1)为相同组织的密度差,H为密度移行距离。 (二)模糊度的概念 模糊度是锐利度的反义词,也称不锐利度。它表示从一个组织的影像密度,过渡到相邻另一组织影像密度的幅度,以长度(mm)量度,即锐利度公式中的H值。上述两密度移行幅度越大,其边缘越模糊。 模糊度的概念多用于对某些图像质量下降因素的评价,以及X线图像工程设计方面。在分析影像锐利度时,均以模糊度的概念分析影响锐利度的因素。 照片的锐利度与对比度(D2-D1)呈正比,模糊值一定时,随着对比度的增加,锐利度越来越好。

照片的锐利度与模糊值(H)成反比,物体越小,照片对比度越低,模糊值越大,锐利度越差。 上述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与人眼的感觉并不始终一致。如当密度的移行角度相同,而对比度(K)或密度移行距离(H)不同时,从公式计算锐利度(S)无改变,但人眼却感觉锐利度在变化。 二、影响锐利度的因素 (一)几何学模糊 凡经过X线的减弱而构成被照体影像,均是由被照体本影和本影以外的半影所构成。 半影导致影像的模糊。 由于几何投影关系,半影的产生取决于X线管焦点的尺寸、被照体-胶片距离,以及焦点-胶片距离三大要素。X线摄影中照片影像由此三大要素产生的模糊度,称为几何模糊。 X线管焦点尺寸与半影:焦点尺寸越大,半影越大,影像锐利度越差。 由于阳极面的倾斜角度,X线管阳极端的X线强度及有效焦点尺寸均小于阴极端,这种效应称为阳极效应或焦点的方位特性,故阳极端影像锐利度大于阴极端。 焦点-胶片距离越大,则X线束越趋向平行,半影也就越小。在X线摄影中不可能无限制加大焦点-胶片距离,因X线强度依反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体层成像原理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体层成像原理 体层摄影是摄取人体内某一平面上一定厚度的一层组织影像的摄影方法。在CT问世之前,是唯一能提供人体层面图像的X 线检查方法。 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体层摄影使用逐渐减少。但一种数字合成体层成像(digital tomosynthesis)又在发展中,这为体层成像技术注入了新的生机。 一、体层摄影原理 在普通X线摄影中,要得到肢体的清晰影像,必须在曝光中使X线管、肢体和接受介质保持严格固定。有一个因素产生晃动影像即模糊。体层摄影就利用了这一基本原理,使指定层在曝光中与X线管、接受介质保持相对静止关系,所以能得到其清晰影像。指定层外组织与X线管、接受介质相对运动,所以被模除。 体层摄影过程:在曝光过程中,X线管、接受介质在连杆带动下,绕相当于人体指定层面高度的轴心作反方向匀速协调运动。这样,相当于转动轴心高度且始终与接受介质平行的那一层组织,在接受介质上的投影点始终保持相对固定,放大量始终一致,就能在介质上清晰成像。其他层面上组织的投影点不能保持固定,而被模除。这一相对协调运动称作体层运动。 二、体层成像的几个基本概念 1.曝光角指体层摄影曝光期间,X线中心线以转动支点为顶点形成的夹角。或曝光期间连杆摆过的角度。

2.体层厚度曝光角固定时,离指定层越远层面上组织在成像介质上投影的移动量越大,被模除的越彻底。最后在照片上成像的是指定层附近一薄层组织的X线像。该薄层组织的厚度即为体层厚度。其他层面上组织的影像被模除而形成均匀的背景密度。 指定层外一定距离上的组织,其影像被模除的程度与曝光角有关。曝光角越大其被模除的程度越大。即照片上清晰影像所对应的组织厚度随曝光角的增大而变薄。 3.体层运动轨迹曝光中X线管焦点的移动平面的投影,叫做体层运动轨迹。当连杆在平面内摆动时,X线管焦点也在该平面内移动,其运动轨迹必然是一条直线。当连杆以立体角运动时,焦点运动轨迹可能是圆、椭圆、内圆摆线等。具有两种以上运动轨迹的体层摄影装置称作多轨迹体层装置。 三、数字合成体层成像 (一)体层原理 是一项基于平板探测器的技术。与传统几何体层摄影原理相似,摄影时,X线管与平板探测器沿检查床长轴做同步、反向的平行运动。在运动过程中,X线管受脉冲控制进行曝光,每一脉冲曝光瞬间,平板探测器就采集一次。于是,整个照射角内,平板探测器在不同位置上得到了多角度投照,约有75次的单个投影图像数据被快速采集。然后通过计算机将这75次投影图像数据按序叠加在一起。

《医学影像技术成像原理》知识点

《医学影像技术成像原理》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 X线摄影:是X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 2.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经过准直器的X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 3.磁共振成像(MRI) :通过对静磁场(B0)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1H) 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脉冲中止后,1H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MR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 4.计算机X线摄影( CR) :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 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5.数字X线摄影( 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线探测器直接把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6.影像板(IP) :是CR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 7.平板探测器(FPD) :数字X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片系统作为X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减去骨骼、肌肉等背景影像,突出显示血管图像的技术。 9.计算机辅助诊断( CAD) :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医学影像作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定量分析等增加诊断信息,用以辅助医生对各种医学影像进行诊断的技术。 10.潜影:是感光胶片被曝光后,在胶片内部产生的微量的新生银原子集团。 11.感绿胶片:这是一种配合发绿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吸收光谱的峰值约为550nm。 12.感蓝胶片(色盲片) :是配合发蓝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感光乳剂的固有感色是以蓝色为主,不添加色素。其吸收光谱的峰值约为420 nm。 13.感光中心:就是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微量银质点。

放射医学技士专业知识X线成像理论-试卷1_真题-无答案

放射医学技士专业知识(X线成像理论)-试卷1 (总分56,考试时间90分钟) 1. A1/A2型题 1. X线摄影中表示X线“量”的是 A. 半价层 B. 靶物质 C. kV D. mAs E. 整流波形 2. X线摄影中表示X线“质”的是 A. 半价层 B. 靶物质 C. kV D. mAs E. 整流波形 3. 关于管电压叙述正确的是 A. 管电压与穿透深度无关 B. 管电压不影响照片影像对比度 C. 管电压升高,摄影条件宽容度增大 D. 高电压摄影可降低信息量 E. 管电压不影响照片密度 4. 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不包括 A. 管电压 B. 管电流 C. 摄影距离 D. 冲洗时间 E. 增感屏 5. 关于高千伏摄影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影像显示层次丰富 B. 形成的对比度较低 C. 光电效应的几率增加 D. 康普顿效应为主 E. 骨与肌肉的对比度指数下降 6. 与X线本质不同的是 A. 无线电波 B. 微波 C. 超声波 D. 红外线 E. γ射线 7. X线的最短波长取决于 A. 毫安 B. 时间 C. 千伏 D. 毫安秒 E. 靶物质 8. 关于连续x线光子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X线是混合能谱 B. 能量大X线波长长 C. 能量决定于电子的能量 D. 能量决定于核电荷数 E. 能量决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 9. 在X线摄影中,光电效应的负面影响是

A. 产生灰雾 B. 产生散射 C. 增加X线对比度 D. 使病人接受的照射量多 E. 以上四项都是 10. 关于光电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轨道发生几率大 B. 使病人接受的照射量少 C. 发生几率与原子序数的四次方成正比 D. 不产生有效的散射 E. 发生几率和X线能量的3次方成反比 11. 入射光子能量恰好等于原子轨道的结合能时,光电效应的发生几率发生下列哪种变化 A. 突然减少 B. 突然增大 C. 变为零 D. 变为10% E. 无变化 12. 关于X线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一种电磁波 B. 带负电荷 C. 肉眼看不见 D. 具有一定波长 E. 通过三棱镜不发生折射 13. 与X线产生无关的因素是 A. 高速电子的动能 B. 靶面物质 C. 管电压 D. 阴极加热电流 E. 有效焦点大小 14. 有关特征X线的解释,错误的是 A. 高速电子与靶物质轨道电子作用的结果 B. 特征X线的质与高速电子的能量有关 C. 特征X线的波长由跃迁的电子能量差决定 D. 靶物质原子序数较高特征X线的能量大 E. 70kVp以下不产生K系特征X线 15. 关于X线本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X线波长比可见光波长长 B. X线是微粒辐射 C. X线是电磁辐射 D. 有波、粒二象性 E. X线是一种能 16. 在诊断X线范围内,关于康普顿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康普顿效应也称散射效应 B. 与X线能量无关 C. 物质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 D. 光电吸收与康普顿吸收各占一定的百分比 E. 与原子序数几乎无关 17. 关于康普顿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康普顿效应所占比例随管电压升高而增加 B. 发生几率与X线能量无关 C. 始终是X线与物质作用的主要形式 D. 10~100keV时康普顿效应少于光电效应 E. 光子能量被原子完全吸收 18. 关于高千伏摄影叙述错误的是 A. 可获得低对比照片 B. 可延长球管寿命 C. 散射线多 D. 利于病人防护 E. 降低照片清晰度 19. 增加窗口滤过板的厚度,对X线质产生的影响是

X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专业知识线摄影的基本知识

X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专业知识线 摄影的基本知识 一、解剖学基准线 (一)标准姿势(解剖学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两上肢下垂置于躯干两侧。在X线摄影中,无论患者处于何种体位或动作,均应以解剖学姿势为定位的依据。 (二)解剖学方位 1、近头侧为上,近足侧为下。 2、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 3、近心脏侧为近端,远心脏侧为远端。 4、近身体腹面为腹侧(前面),近身体背面为背侧(后面)。 (三)解剖学关节运动 1、屈伸运动关节沿腹背轴运动,组成关节的上下骨骼相互靠近或远离,角度减小时为“屈”。相反为“伸”。 2、内收、外展运动关节沿冠状面运动,骨向正中矢状面靠近者为“内收”,反之者为“外展”。 3、旋转运动骨环绕矢状轴做旋转运动时称“旋转运动”。骨的前面向内旋转时为“旋内”,相反为“旋外”。 (四)解剖学基准线(面) 1、矢状面将人体纵断为左右两部分的面称“矢状面”。 2、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左右等分的面称“正中矢状面”。

3、水平面与地平面平行的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分的断面称“水平面”。 4、冠状面将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称“冠状面”。冠状面与矢状面垂直。 5、水平线人体直立时,与地面平行的线。 6、正中线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 7、矢状线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的线。 8、冠状线与矢状面垂直相交,将人体前后分开的线。 9、垂直线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 二、X线摄影学基准线 (一)头颅体表定位线 1、听眶线(ABL)即人类学的基准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2、听眦线(OMBL)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听眦线与听眶线约呈12°~15°角。 3、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听鼻线与听眦线约呈25°角。 4、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与水平面平行。 5、听眉线(SML)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听眉线与听眦线约呈10°角。 6、眶下线(IOL)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二)摄影用线及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