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实验十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初步掌握雄性不育系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花粉育性鉴定技术.

二、内容说明

雄性不育是指雌雄同株作物中,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性器官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的现象。雄性不育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①细胞质雄性不育型,简称质不育型,表现为细胞质遗传。②细胞核雄性不育型,简称核不育型,表现为细胞核遗传。③核-质互作不育型,表现为核-质互作遗传。无论植物的不育性是那种类型,它们都会在一定的组织中表现出来。雄性不育系花粉的败育,一般出现在造孢细胞至花粉母细胞增殖期、减数分裂期、单抱花粉期(或单抱晚期)、双核和三核花粉期。其中出现在单孢花粉期较为普遍。雄蕊败育大概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花药退化型一般表现为花冠较小,雄蕊的花药退化成线状或花瓣状,颜色浅而无花粉。

(二)花粉不育型这一类花冠、花药接近正常,往往呈现亮药现象或褐药现象,药中无花粉或有少量无效花粉、镜检时,有时会发现少量干瘪、畸形以及特大花粉粒等,大多数是无生活力的花药。

(三)花药不开裂型这类不育型虽然能形成正常花粉,但由于花药不开裂不能正常散粉,花粉往往由于过熟而死亡。

(四)长柱型功能不育这一类型花柱特长,往往花蕾期柱头外露,虽然能够形成正常花粉但散落不到柱头上去。

(五)嵌合型不育在同一植株上有的花序或花是可育的,而有的花序或花则是不育的,在一朵花中有可育花药,也有不育花药。

作物雄性不育系则是具有雄性不育现象,并能将雄性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作物品系。

我们都知道,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在很多植物由于单花结籽量少,获得杂交种子很难,从而是杂交种子生产成本太高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是简化制种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杂交种子生产成本,提高杂种率,扩大杂种优势的利用范围。因此,雄性不育在杂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农作物杂种优势主要是利

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等三系配套。一个优良的雄性不育系必须具备不育性稳定,且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农艺性状整齐一致,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良好,以利提高制种产量。

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一般采用植株形态、花粉育性镜检、套袋自交鉴定等方法。

三、材料仪器药品

1.材料水稻或玉米等作物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或恢复系的植株。

2.仪器用具扩大镜、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回形针、透明纸带、标签、吸水纸等。

3.药品试剂1%I-KI溶液。

四、方法步骤

(一)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植株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识别

在不育系繁殖田或杂交制种田对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或恢复系〉进行逐行逐株地观察,比较株型、株高、分蘖、叶色、抽穗、开花时间、花药形态、颜色、开裂等情况和开颖角度等形态区别(表10-1,表10-2)。断定其是否是不育系,并选择你认为区分最明显的3~4个性状填入表10-3中,以此证实观察结果。若是利用盆钵植株展示的,则按盆钵上的编号,逐钵观察。

表10-1 水稻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植株形态比较

表10-2 玉米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植株形态比较

表10-3 根据观察结果鉴定作物的雄性不育性

(二)雄性不育系花粉育性镜检鉴定

当前生产上利用的雄性不育系多属于核质互作的花粉败育类型。败育花粉经I-KI染色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按花粉粒的形状和染色反应可分为典型败育、圆形败育和染色败育型。在镜检过程中,为更准确地鉴定各种类型的花粉,将不育系败育花粉的三种类型和正常可育花粉的特点列成表10-4。

表10-4 雄性不育系败育型花粉与正常可育花粉的比较

雄性不育系花粉育性镜检鉴定方法有:

1.形态鉴定

⑴取样分别从不育系、保持系或恢复系中随机选取即将开花的穗或花序2~4个,挂上标签,带回室内。从中选择花药已伸长达颖壳或花蕾2/3的花朵3~4个,剥开内外颖或花瓣,从每朵花中取花药3个左右,做镜检制片。

⑵制片将花药分别置于载玻片上,用镊子轻轻捣碎,滴上一小滴I~KI溶液染色,去掉药壁后,盖好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I~KI溶液,待镜检观察。

⑶镜检将制好的玻片置于100倍显徽镜下仔细观察。每片各选择有代表性的视

野2~3个观察花粉粒的形状和染色反应。正常花粉因有较多淀粉粒,遇I~KI呈黑紫色,不正常花粉则染色浅或不染色。计数每个视野内不育花粉粒的数目,并按下式计算不育花粉的百分率:

不育花粉率=不育花粉粒数/总花粉粒数×100

2.染色鉴定

TTC染色法:TTC可用于检验花粉呼吸过程中脱氢酶的活性。具有生活力的花粉中含有脱氢酶,它催化底物使脱下的氢与TTC结合,生成红色化合物甲醛。因此,凡有生活力的花粉呈红色,生活力弱的呈浅红色,无生活力的不显色或成黄色。

⑴取样同形态鉴定。

⑵染色取已成熟尚未开花的水稻花粉5~10个,切断花药两端,放入小烧杯中,加0.2 %TTC溶液,使花药完全浸入反应液中,在30℃左右温度下染色30~60min。

⑶压片镜检取出花药,置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压出花粉,去掉花药药壁组织,盖上盖玻片,镜检观察,取5个视野,统计着色花粉百分率。凡花粉粒变红有生活力,染色越深生活力越强。

不育花粉率= 不育花粉粒数/总花粉粒数×100

最后根据不育花粉率(表10-5),判定花粉不育等级,填表(表10-6)。

表10-5 水稻花粉不育性分级标准

表10-6 水稻花粉育性镜检鉴定结果

(三)雄性不育系套袋自交结实性鉴定

套袋自交是鉴定育性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即在不育系中,选择刚抽穗或现花蕾而尚未开花的花序3个,套上牛皮纸袋,用回形针固定,让其自交结实,15d后,取掉纸袋,分别统计其自交结实情况。凡套袋的株(穗〉只要有一粒结实就算为结实株〈穗〉。再按公式计算不育株〈穗〉率和不育度:

不育株(穗)率= 不育株(穗)数/套袋总株(穗)数×100%

不育度= 不育花(朵)数/总花(朵)数×100%

最后根据不育度,确定不育度等级(表10-7、表10-8)。将鉴定结果填入表(表10-9),并指出其不育株率和不育度等级。

表10-7 水稻不育系不育度分级标准

表10-8 玉米雄花育性分级标准

表10-9 不育系育性鉴定结果

五、实验作业

1.在不育系繁殖田或杂交制种田中逐行逐株地观察比较不育系与其保持系植栋的形态区别。

2.将不育系、保持系花粉进行育性镜检鉴定、不育系自交结实性鉴定,完成表,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3.还有那些鉴定花粉生活力的方法?其优缺点有那些?

水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水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早在1926年J· W·琼期就报道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但是由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小且雌雄同花,靠人工去雄生产大量的杂交种是不可能的。难怪有人曾一度认定,即使水稻有了强优势的亲本组合,也没有办法大量生产杂交种。 20年代未有人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后经多年的研究,人们了解了水稻雄性不育的某些规律。从50年代末到60 年代末,日本学者先后培育出了水稻的细胞质与细胞核互作所导致的不育类型,继而实现了水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为水稻杂交种的生产开创了一条道路。1958年日本学者胜尾清用中国的野生稻为母本与日本粳稻藤坂5号杂交,结果发现野生稻的细胞质可使杂种的雄花败育(花粉没有授精能力),为了获得纯合稳定的不育材料,他让野生稻与藤坂5号的杂种后代始终接受藤坂5号的花粉——这种杂种与其亲本之一的杂交称做回交。如此回交几代之后,杂种除了细胞质来自原母本野生稻(杂种的细胞质由母本提供),其细胞核基因几乎都来自藤坂5号,遗传特性也几乎完全象藤坂5号,只是由于其细胞质来自野生稻,花粉不能正常发育,这便育成了藤坂5号雄性不育系。与此同时藤坂5号便是该不育系的保持系,因为它与该不育系的杂交后代可以保持雄花不育性。与之相反,另外一些品种与此不育系杂交的Fl代其雄花可能“恢复”可育,并可以自交结实,我们称这些品种为该不育系的恢复系。如果不育系与恢复系匹配合适,便可以生产出具有强大优势的F1代杂种用于农业生产。所遗憾的是,日本尽管在60年代末就实现了粳稻三系配套,但终因杂种优势不明显而未能应用于生产。 1964年我国湖南的袁隆平在洞庭早籼等品种中发现了一批天然不育材料,并提出了通过选育“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当时只是苦于找不到理想的保持系。197O年他的合作者李必湖在海南省的野生稻群落中发观了一雄花败育株(简称野败),为水稻三系法制种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通过这个野败材料很快育成了一批籼型不育系,继而筛选出了强优势的恢复系,从而揭开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篇章。 三系中不育系的不育性是受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的,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不含可育基因,才表现为雄花败育;保持系与恢复系的差别之一就是前者的细胞核中所含是隐性不育基因(但细胞质可育),而后者的细胞核则含有显性可育基因。三系法所制出的杂种Fl代核基因是杂合的。所以杂种只能用一代,F2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对于某些育性类型还会发生育性分离,不能再做种用。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及其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及其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泽福1) 夏加发2) 唐光勇2)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省部共建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合肥23003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摘要 对植物雄性不育分类方法和类型进行了概述;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经典遗传及其分子遗传机制、细胞核雄性不育的遗传及不育基因的定位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遗传机制 Types and G enetic Mechanisms of P lant M ale Sterility Li Z efu et al (K ey Lab of Rice G enetics and Heredity,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s Hefei230031) Abstract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nd types of plant male sterility was concluded;Classic genetic researches and m olecular mechanisms of cyto2 plasm ic male sterility(C MS),classic genetic researches and m olecular-marked sterile genes of genetic male sterility(G MS)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 ey w ords Plant male sterility,Classification,G enetic mechanism 植物雄性不育是一种植物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不能产生正常的花药、花粉或雄配子的遗传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开花植物中。早在1763年K olreuter就观察到雄性不育现象,一个世纪后,C oleman(1876)首先引入“植物雄性不育”概念。据K aul(1988)报道,已经在43科、162属、320个种的617个品种或种间杂种中发现雄性不育[1]。植物雄性不育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杂种优势利用已成为许多作物育种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并在生产上取得了很大地成功,如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46%~55%,其产量比常规品种增产20%~30%[2]。植物雄性不育性状的分类和遗传机制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在这方面已取得许多研究进展,尤其是在不育性遗传上,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理论,并且用于指导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改良。基于此,笔者对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1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1.1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概述 导致雄性不育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分类上也因标准不同出现不同的分类系统。Sears(1947)根据雄性不育材料基因型的差异,将雄性不育划为3类,即细胞质不育型、细胞核不育型和质核互作不育型,即“三型学说”;Edwarson(1956)将“三型学说”修改为“二型学说”,即核不育型和核质互作不育型两类;G abelman(1956)根据花粉、雄蕊的形态将雄性不育划分为花粉型、雄蕊型和功能型3类;Heslop-Harrison(1971)按世代交替把雄性不育划分为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2种类型。这说明只要分 作者简介:李泽福(1965-),男,安徽霍邱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2000210226类的依据和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即使在同一作物内,也会因分类标准不同而有不同分类系统。如水稻雄性不育就有4种分类方法[3],分别是按恢保关系、不育细胞质来源、花粉败育形态和遗传特点来划分的。 K aul[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植物雄性不育归纳为非遗传型和可遗传型2大类。非遗传的类型根据不育性诱发原因被分为化学诱导、生理诱导和生态诱导3个类型;可遗传型又分为表现型雄性不育和基因型雄性不育2类。前者是以不育性表现为基础的,后者是以不育性的遗传本质为基础的。表现型雄性不育又根据导致雄性不育的表现型异常的不同划分为孢子发生型、结构型和功能型3类;基因型雄性不育又分为核不育型、胞质不育型和核质互作型。随着与细胞质不育基因特异作用的核基因的发现,已经证实,细胞质雄性不育仅仅是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一个短暂的过程,不能被认为一种雄性不育类型,因此,从不育性的基因型组成角度上划分,植物雄性不育有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2种类型。 1.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性由核不育基因和细胞质不育基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为了与核雄性不育对应,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 ytoplasm ic m ale sterility,C M S)。根据水稻、玉米、小麦和油料等作物C M S分类研究情况,C M S可进一步做以下分类。 1.2.1 按不育胞质来源分类。核置换法是C MS选育的重要方法,大多数的C MS都是通过该方法选育成的,因此,按细胞质来源不同进行分类具有简单明了、易于应用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水稻C MS可分为种间核置换,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的核置换,栽培稻和野生稻之间的核置换,籼稻和粳稻亚种间的核置换,粳稻和籼稻亚种间的核置换及进化程度不同或地理上远距离的籼籼间或粳粳间的核置换等6种类型[4]。傅寿仲[5]按细胞质来源的不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42-746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水稻不育相关基因

HSA1a和HSA1b 【定位与克隆】 hsa1位点由两个互作基因HSA1a和HSA1b组成,利用Asominori/IR24和 Koshihikari/W0106-2构建的两个分离群体将hsa1位点定位在87.1-kb区域内,互补实验证实Os12g39880和Os12g39920是引起高度不育的原因(Kubo et al. 2016)。 粳稻等位基因HSA1a-j编码一个高度保守未知功能的植物特异结构域蛋白DUF1618,而籼稻等位基因HSA1a-i s包括6个SNPs和两个删除突变,导致结构域结构的破坏(Kubo et al. 2016)。 【时空表达谱】 HSA1a在幼穗和单核期的生殖器官包括雌蕊、雄蕊中表达,在叶片、茎、根中没有表达,HSA1a蛋白在单核期的幼穗中表达(Kubo et al. 2016)。 【生物学功能】 HSA1a和HSA1b具有遗传互作,DUF1618蛋白在配子发育中可能发挥作用(Kubo et al. 2016)。 Takahiko Kubo;Tomonori Takashi;Motoyuki Ashikari;Atsushi Yoshimura;Nori Kurata, Two Tightly Linked Genes at the hsa1 Locus Cause Both F1 and F2 Hybrid Sterility in Rice.Molecular Plant, 2016, 9(2): 221-232 pms3; p/tms12-1; IncRNA; LDM 控制粳稻农垦58S光敏型雄性不育和控制籼稻培矮64S温敏雄性不育的基因,克隆证实它们位于同一个位点,是一个非编码RNA。 【基因的发现、命名与定位】 以―农垦58S×农垦58‖及―农垦58S×1514‖两个F2群体为材料,通过BSA分析找到了农垦58S 所携带的另1个光敏核不育基因pms3,并将其定位于第12 染色体上(梅明华等, 1999);对农垦58S/大黑矮生标记基因系FL2 组合组建可育集团和不育集团,并以亲本对照进行了RFLP、RAPD和双引物RAPD分析,结果发现第12 染色体的1个单拷贝标记G2140 与光敏核不育基因连锁遗传,二者之问的遗传图距为14.1cM(李子银等, 1999);陈亮等筛选出与光敏不育基因pms3连锁的标记F3和V4,其与pms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80cM和7.75cM;李香花等则进一步将pms3定位在12号染色体上的RFLP标记M36和RZ261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cM 和3.05cM。 【基因的克隆、功能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研究团队指出控制农垦58S不育的是一个长的非编码RNA,LOC_12g36030的转录本1即pms3。研究表明一个长度为1236bp,且与长光照下特异的雄性不育相关的RNA分子(LDMAR)。长日照条件下,足够的LDMAR 转录量是维持正常花粉发育所必需的,但由于一个单碱基突变造成LDMAR 二级结构改变,导致了LDMAR 在

高考生物遗传——水稻雄性不育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遗传——水稻雄性不育专题 1.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以下是有关杂交水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水稻是雌雄同株两性花的植物,杂交实验中,为了防止母本须进行人工去雄。水稻的花非常小,人工操作难以实现。后来,科学家在自然界发现了雄性不育(雄蕊不能产生可育花粉)的水稻植株,其在杂交时只能做,这就免除了人工去雄的工作,因此作为重要工具用于水稻杂交育种。 (2)不育系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决定雄蕊是否可 育的基因(如右图)。其中细胞核中的不育基因用r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且R对r 显性;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上述细胞质与细胞核可组成 种基因型的细胞。四种基因的关系中,R能够抑制S的表达,即基因型为S(RR)的水稻表 现为;当细胞质基因为N时,无论细胞核中含有可育基因还是不育基因,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所以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为。 (3)现有与育性有关细胞核基因纯合的四个品系水稻:N(R R)、S(R R)、N(r r)和S(r r)。 ①上述四个品系的水稻,也携带着某些其他利于增产的优良性状基因,通过杂交可进一步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种子。请你选出相应的亲本,以遗传图解的形式,提出获得杂交种子用于大田生产的最佳方案。 ②由于雄性不育系不能通过自交的方式得以保持(延续),用于之后的杂交育种,请你选出相应的亲本,以遗传图解的形式,提供保持不育系以用于育种的解决方案。 获得杂交种的遗传图解:保持不育系的遗传图解: (4)由于上述育种方案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虽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但结实率低。研究者培育出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其育性受一对隐性核基因(ee)控制而与细胞质无关。该品系水稻在长日照、高于临界温度

水稻三系育种

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 (1)三系法杂交稻的由来: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代优于双亲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具体地讲,杂种F1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诸方面比双亲优越。杂种优势可分为超亲优势、平均优势和竞争优势。人们常说的杂种优势利用通常是指利用作物的竞争优势。 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依靠雄性不育的特性,通过异花授粉的方式来生产大量的杂交种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便是使用雄性不育系(A)、保持系(B)和雄性不育恢复系(R)来配制杂种一代。由于这种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方法需要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故称为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用此法培育的杂交水稻简称为三系法杂交稻。水稻三系之间关系密切,其中不育系除了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花粉败育不能自交结实、抽穗吐颈不完全之外,其余性状与保持系基本无异。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获得的不育系种子供来年制种和繁殖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的杂交水稻种子供下季大田生产用;保持系与恢复系的自交种子则可继续作为保持系和恢复系用。 (2)三系法杂交稻育种的历史: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胜尾清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藤板5号产生雄性不育。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以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当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从洞庭早籼、胜利籼和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并根据花粉败育情况分为无花粉型、败育型和退化型3种。随后进行的遗传和数以千计的测交试验表明:这些材料属于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找不到能完全保持其不育特性的品种,利用价值不大。1970年11月,李必湖等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发现了1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次年春季的试验就表明广场矮3784、6044、二九南等品种(系)对野败不育株具有很好的保持能力。经过随后2年全国各育种单位的通力合作,到1972年冬在海南冬繁时就获得了农艺性状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的不育系群体,如珍汕97A和B、二九南1号A和B等。至此,我国第一批野败细胞质不育系宣告育成。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成以后,1973年原广西农学院等单位陆续筛选出IR24、IR26、泰引1号、古154等一批强优恢复系,并选配出汕优2号、南优2号等系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从此,以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实现配套为标志,宣告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3)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选育: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首先要获得能稳定遗传的雄性不育株,其次是有能把雄性不育株的不育特性传递下去的保持材料,然后通过测交和连续成对回交,完成全部核置换之后就可育成三系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同型保持系。 ①雄性不育株的获得:获得原始的雄性不育株,可从大田自然群体中寻找或通过远缘杂交产生。前者如袁隆平早期从胜利籼、洞庭早籼、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发现的C系统不育材料;后者如李必湖等发现并被试验证实由野生稻与栽培稻天然杂交产生的野败雄性不育株;四川农业大学通过地理生态远缘杂交获得的用于培育冈46A等不育系的不育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于培育印水型系列不育系的不育株及四川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通过籼粳交获得的用于培育K系列不育系的不育株。这些不育株均为核质互作型不育,比较容易找到保持系,是选育三系雄性不育系不育单株的主要来源。 ②保持材料(B)的选育:保持系的选育可采取测交筛选和人工制保法进行。 测交筛选法:获得雄性不育株后,选用掌握的国内外育成的大量优良品种(系)与之杂交,从中挑选具有良好保持能力的材料用作保持系。杂交稻育种初期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从常规品种中获得了不少对野败不育株具有很好保持力的品种,如珍汕97、V20、二九南l号等。这些品种对我国快速育成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籼型三系雄性不育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

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 由于花粉无力生活,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保持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后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 恢复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 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 两系杂交稻:一种命名为光温敏不育系的水稻,其育性转换与日照长短和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它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平温条件下,恢复雄性可育。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发展杂交水稻,在夏季长日照下可用来与恢复系制种,在秋季或在海南春季可以繁殖自身,不再需要借助保持系来繁 殖不育系,因此用光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叫做两系杂交稻。 超级杂交稻:水稻超高产育种,是近20多年来不少国家和研究单位的重点项目。日本率先于1981年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在15年内把水稻的产量提高50%。国际水稻研究所1989年启动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要求2000年育成产量比当时最高品种高20%-25%的超级稻。但他们的计划至今未实现。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其中一季杂交稻的产量指标为,第一期(1996-2000年)亩产700公斤,第二期(2001-2005年)亩产800公斤。 三系杂交水稻 三系杂交水稻是水稻育种和推广的一个巨大成就,所谓三系是:(1)雄性不育系。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蕊的发育退化或败育,不能自花授粉结实。(2)保持系。雌雄蕊发育正常,将其花粉授予雄性不育系的雌蕊,不仅可结成对种子,而且播种后仍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3)恢复系。其花粉授予不育系的雌蕊,所产生的种子播种后,长成的植株又恢复了可育性。

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实验十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初步掌握雄性不育系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花粉育性鉴定技术. 二、内容说明 雄性不育是指雌雄同株作物中,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性器官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的现象。雄性不育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①细胞质雄性不育型,简称质不育型,表现为细胞质遗传。②细胞核雄性不育型,简称核不育型,表现为细胞核遗传。③核-质互作不育型,表现为核-质互作遗传。无论植物的不育性是那种类型,它们都会在一定的组织中表现出来。雄性不育系花粉的败育,一般出现在造孢细胞至花粉母细胞增殖期、减数分裂期、单抱花粉期(或单抱晚期)、双核和三核花粉期。其中出现在单孢花粉期较为普遍。雄蕊败育大概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花药退化型一般表现为花冠较小,雄蕊的花药退化成线状或花瓣状,颜色浅而无花粉。 (二)花粉不育型这一类花冠、花药接近正常,往往呈现亮药现象或褐药现象,药中无花粉或有少量无效花粉、镜检时,有时会发现少量干瘪、畸形以及特大花粉粒等,大多数是无生活力的花药。 (三)花药不开裂型这类不育型虽然能形成正常花粉,但由于花药不开裂不能正常散粉,花粉往往由于过熟而死亡。 (四)长柱型功能不育这一类型花柱特长,往往花蕾期柱头外露,虽然能够形成正常花粉但散落不到柱头上去。 (五)嵌合型不育在同一植株上有的花序或花是可育的,而有的花序或花则是不育的,在一朵花中有可育花药,也有不育花药。 作物雄性不育系则是具有雄性不育现象,并能将雄性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作物品系。 我们都知道,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在很多植物由于单花结籽量少,获得杂交种子很难,从而是杂交种子生产成本太高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是简化制种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杂交种子生产成本,提高杂种率,扩大杂种优势的利用范围。因此,雄性不育在杂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农作物杂种优势主要是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