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案导学案宋欣欣

教案导学案宋欣欣

教案导学案宋欣欣
教案导学案宋欣欣

1)

带括号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根据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习重点:总结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学习难点:掌握有括号与没有括号的区别

寻疑质疑:

收获:

我会做(1)42+6×(12-4)(2)42+6×12-4

我发现了:

疑惑:

合作探究:

(1)、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展示交流:

实践提升:

(一)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三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1)请两位同学来读题,其他同学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说算式每一步的意思,再说说运算顺序,看看算式意思是否跟运算顺序相符合。

(二)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1)

(2)交流,列出各种方法。

(6+4-2)×3 6×4÷(3-2)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导学案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掌握加法交换率、加法结合律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加法交换率、加法结合律

寻疑质疑:

收获:

疑惑:

合作探究:

(6)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呢?

(2)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

展示交流:

实践提升:

1、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2、我能很快比较它们的大小。

(63+25)+35○63+(25+35) a+(b十c)○(a+b)+c

(33+232)+3768○33+(232+3768) 418+(56+82)○(418+82)+43 讨论:怎样比较更快?我请谁帮忙?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15+41+59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乘法分配律,了解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

(2)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重点: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学习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寻疑质疑:

收获:

疑惑:

合作探究: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2)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

(3) (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

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展示交流:

实践提升: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 —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 ②25×4+25×10 ……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28×19+72×81 28×19+28×81比较,谁可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学设计:三角形的三线与三心导学案

三角形的三线与三心 河北省丰宁南满族自治县土城中学李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三角形的重心、外心与内心。 2.会利用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三角形的重心、外心与内心进行证明与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知识的来源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作知识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合作交流的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探索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三角形的重心、外心与内心。 难点:知识的探究. 三、教法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二. 角平分线的作法(尺规作图) ①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于C、D两点; ②分别以C、D为圆心,大于CD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③过点P作射线OP,射线OP即为所求.

2.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做法(尺规作图) 提示: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只要作出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两点即可. 已知:线段AB[如图(1)]. 求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作法:如图(2) (1)分别以点A 、B 为圆心,以大于12 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C 和D 两点; (2)作直线CD . 直线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二)合作探究 一、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内心) 如图所示,已知△ABC 的角平分线BM ,CN 相交于点P ,那么AP 能否平分∠BAC ?请说明理由.由此题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分析:由题中条件可知,本题可以采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来解答,因此要作出点P 到三边的垂线段. 解:AP 平分∠BAC .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1、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在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多于教师的传授,而少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而导学案不同,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最好能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比较,就清楚地明确了学案和教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通过教师钻研了教材之后,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出的自学提纲式的学习课文的步骤,并要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它是引导学生循着老师所指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课文。教案当然也是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去实施教学任务的,而教案的编写,我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传授。而学习方法的习得,相对以际学案就少得多。在运用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注重的也是老师教的方法,而很少去关注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教材。因而,我认为导学案的编写是要老师注重学习方法过程的再现,要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或有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3、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反应,通过课前的检测,我们能很好地,并能十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我们课堂教学中能把握学情,能更突出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攻克薄弱点。而教案中,对学生学情的真正分析,我们只能做个预设,没有导学案那样了解得清楚明白。 4、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有了导学案的引领,学生能从老师编写的导学案提纲中,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并循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快速地学习课文。而教案只在老师心中,学生是无法预先知晓老师的教学思路的。导学案不仅是我们“教路”的渗透,更是“学路”的引领。 另外,我们教案中设计的提问,在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参与面总不是很广的,尽管老师的提问是面对全班的,可同学往往依赖于同伴的回答较多,自已思考的要少。而导学案就不同了,在学案中我们设计的提问可变成群体行为了,给每个学生都有了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

猫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肖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16.猫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 (2)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品味作者深情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3.背景链接: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 1.基础巩固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2.探究文本。 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芙蓉鸟被害案[森林153号刑事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案发前的表现现: ②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 ____ 案件定性: 定性依据: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假如你就是那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在原文划出并品读) 反思篇: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训练达标。 达标测试 1.文章共写了只猫,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同步学案:第11章 三角形

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三角形的边 「引入课」三角形的引入 视频助学 学习视频【三角形的引入】 「概念课」三角形的分类 学习目标 ? 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 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视频助学 请.先.思考..引导问题....,再看视频.... 【三角形的分类】,然后完成引导问题下方的摘要填空. 引导问题1 三角形如何按角进行分类?(00:00-00:26) 1.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a :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和c :_____________. 引导问题2 三角形如何按边进行分类?(00:26-03:07) 2. 等腰三角形:有________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________,另外一条边叫做______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________.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 AB AC =,B ∠和C ∠是____角,且B ∠____C ∠. 3. 等边三角形:____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________三角形.如图中,等边三角形ABC 中, ______AB ==,且______60A ===?∠. 4.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和________________. 线上练习 完成视频后相应的【专项练习】 提出疑问 预习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没有解决呢?请你将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学习目标 ? 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 掌握三角形的构成条件 视频助学 请.先.思考..引导问题....,再看视频....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然后完成引导问题下方的摘要填空. 引导问题1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00:00-04:00) 1. 三角形两边之和________第三边. 证明:根据两点之间________最短 ∴有___AB BC +> ___AB AC +> ___BC AC +> 2. 我们可以快速验证任意三条线段是否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只需要比较相对 ________(短/长)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如果________第三边,则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 3. 根据上述方法,请你算一算三条分别长为4cm ,6cm 和10cm 的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引导问题2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04:00-04:46) 4. 三角形两边之差________第三边. 证明: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 ______AB BC AB BC +>??→>- ______AB AC AC AB +>??→>- ______BC AC BC AC +>??→>-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2011-11-25 22:24 一江春水正人生|分类:学习帮助|浏览6022次 分享到: 2011-11-28 16:12 网友采纳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一般,一个完整的导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点击 包括三维目标及重点、难点。其中,我们在写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时候,不要直接把教参上的直接搬过来,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词语,要把这些语言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例如:了解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所运用的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探究(文本解读) 把本课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比如讲《压强》这节,我可以把 本节分为三部分:压力、压强、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依据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展开。 如果说展示的内容里边包括演示实验,可以分成1、大胆猜想2、设计并进行试验3、观察并记录现象4、归纳总结5、反思交流6、学以致用这几个环节。比如说:燃烧条件的探究,1、大胆猜想,燃烧具备什么样的条件?2、设计并进行实验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白磷红磷,说明水中的白磷说明。这些内容可以以天空的形式来填。4、归纳总结: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5、反思交流:水火不相容,那为什么白磷可以在水里燃烧?6、学以致用: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忽遇暴风雪,将火柴丢了,如何生火做饭?在这里咱们还可以有个温馨提示:利用透镜聚光。这样学生针对学案进行观察,总结,这是学生自己学到的东西。 若为文本性的知识,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解读文本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提问、解答、应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比如说讲解压力,咱们可以这样来写:你想过这些事么:你站在水平地面上,你对地面有力的作用么?当禅把口器插入树皮时,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教学案《课前预习单》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预习单 ★1 古诗二首 第一步:朗读古诗,识记作者(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第二步:再读古诗,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1.《咏柳》的作者是,诗人用独特的手法描写了,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2.《村居》的作者是,诗人描写了早春二月,儿童们兴致勃勃地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 第六步:我的疑问:

★2 找春天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本文把春天比作。她,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第六步:我的疑问:

★3 开满鲜花的小路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邮:左右结构,右边的“阝”不要写成“卩”。 递:半包围结构,书写时注意“辶”的写法。 原:半包围结构,由“厂”+“白”+“小”组成。 第五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故事,它运用的手法,讲述了长颈鹿大叔寄来包裹,鼹鼠先生不小心把包裹里的小颗粒漏在路上,春天的时候,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上开满了鲜花的故事。

第六步:我的疑问: ★4 邓小平爷爷植树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本文写的是1987年4月5日,83岁高龄的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柏树的经过。如今,这棵柏树已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第六步:我的疑问: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教案 导学案 导读单

课题:11.1全等三角形(1)月日班级:姓名: 一、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全等形,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2. 能指出什么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会找出对应顶点、对应 边、对应角,会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难点:找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二、问题导读单:阅读P1—4页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P2页中彩图中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与同学交流) 2.回答本页中的“小云朵”和“思考”问题(答案写在教材空白处) 3.说明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本节课中“思考2”问题,给我们带来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P3页中的“小纸鉴”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明“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图11.1—1 △ABC和△______全等,记做: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顶点有:A和__,B和__,C和__等对应. 对应边有:AB和____,BC和____,AC和____等对应. 对应角有: ∠A和____, ∠B和____, ∠C和____等对应. 图11.1—2 △ABC和△______全等,记做: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顶点有:A和__,B和__,C和__等对应. 对应边有:AB和____,BC和____,AC和____等对应. 对应角有: ∠A和____, ∠ABC和______, ∠ACB和________等对应. 图11.1—3 △ABC和△______全等,记做: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顶点有:A和__,B和__,C和__等对应. 对应边有:AB和____,BC和____,AC和____等对应. 对应角有: ∠BAC和____, ∠B和____, ∠C和____等对应. 7. 回答“思考3”问题,并说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和导学案

1.2.2 数轴教案 授课教师:王丽敏

1.2.2 数轴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能正确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 2、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的美。 【学习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学习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学习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启)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 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二)合作交流、建构新知(建) 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1、规定了 、 和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例题1.你会画数轴吗?请试着在下面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7,-3.5,0,-4.5,5,-2,3.5;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练) 1、若数轴规定了向右为正方向,则原点表示的数为______,负数所对应的点在原点的______,正数所表示的点在原点的______。 2.下列图形中不是数轴的是( ) 3、数轴上-1所对应的点为A ,将A 点右移4个单位再向左平移6个单位,则此时A 点距原点的距离为_____。 4、在数轴上A 点表示-31,B 点表示2 1,则离原点较近的点是_____。 四)、课堂小结(结) 五)、反馈练习(达): 1、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距原点2.9个单位长度,且在原点右边,这个数是 ( )。 2. 在数轴上有一点P 表示的数是2,与P 点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Q 点所表示的数是 ( ) A. -1 B.5 C.5或-1 D.-4

(完整版)“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

教案和导学案并用后如何备写解答

教案和导学案并用后如何备写 教案和导学案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它是老师自备、自用,是老师工作的脚本。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 导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从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来。 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

情权,参与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使教师由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本学期教研室对导学案有七方面的要求: 1、学期教学计划、本学期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要在导学案前备写 2、课时学习目标要具体、学生能明白、课堂上要能实现。 3、本节课中所要处理的问题,老师要在导学案中亲自做出来。 4、每节课老师要归纳总结出本节知识的规律性东西(要求学生必须记得东西)。 5、每节要备一至两道拔高试题。 6、要备写评价。(几组几号准备汇报)。 7、要备写课后反思。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之案。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情权,参与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四季》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四季》导学案 本文是关于《四季》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学科:语文年级:一年级课题:四季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时间:10月23日主备人:程蓉修改人:王丽玲审核人:周金娥学习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认识“口、禾、雨、月”4个偏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学习重难点: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预习→认识生字,扫清生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集体交流、讨论→朗读品味→反馈、检测学习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情景2、会认生字,会读课文预学案:一、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预学课文: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2、划出不认识的字。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在课上向老师请教。 4、思考:课文中的四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二、布置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三、准备一些课文中涉及到的四季的图片、录像资料。导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学内容: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学会两种笔画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堂环节导案学案我的想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欣赏图片 2、出示四季力,板书课题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四季吧!1、请猜图片:(连续出现春、夏、秋、冬的四季图,最后定格)。师:猜一猜这4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呢?你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说话训练)2、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7分钟)1、老师范读课文。2、学生根据字音,读读课文,师巡视。3、师:要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一定要认识生字宝宝。瞧,老师把它们请上大屏幕了,你们会读吗?1、学生根据字音,读读课文2、教师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三、学习生字、新词(10分钟)1、出示11个生字。2、齐读(顺序读、不按顺序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3、去拼音读——男女生比赛。(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4、游戏巩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复习课程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 B C 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 B C D. 1 x 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A.5 B C. 1 5 D.以上皆不对 二、填空题 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3.负数________平方根. 三、综合提高题 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 2.当x 是多少时, x +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3 . 4. x有()个. A.0 B.1 C.2 D.无数 5.已知a、b ,求a、b的值.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A 2.D 3.B 二、1 a≥0)2 3.没有 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 2.依题意得: 230 x x +≥ ? ? ≠ ? , 3 2 x x ? ≥- ? ? ?≠ ? ∴当x>- 3 2 且x≠0 时, x +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3. 1 3 4.B

5.a=5,b=-4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是( ). A .4 B .3 C .2 D .1 2.数a 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0 B .a ≥0 C .a<0 D .a=0 二、填空题 1.()2=________. 2_______数. 三、综合提高题 1.计算 (12 (2)-2 (3)( 12 )2 (4)( 2 (5) 2.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 (2)3.4 (3) 1 6 (4)x (x ≥0) 3=0,求x y 的值.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 2-2 (2)x 4-9 3x 2-5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B 2.C 二、1.3 2.非负数 三、1.(12=9 (2)-2=-3 (3)( 12 )2= 14×6=3 2 (4)(2=9×2 3 =6 (5)-6 2.(1)5=)2 (2)3.4=2 (3) 1 6 =2 (4)x=2(x ≥0)

教案与导案之区别

1、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在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多于教师的传授,而少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而导学案不同,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最好能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比较,就清楚地明确了学案和教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通过教师钻研了教材之后,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出的自学提纲式的学习课文的步骤,并要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它是引导学生循着老师所指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课文。教案当然也是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去实施教学任务的,而教案的编写,我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传授。而学习方法的习得,相对以际学案就少得多。在运用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注重的也是老师教的方法,而很少去关注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教材。因而,我认为导学案的编写是要老师注重学习方法过程的再现,要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的引导,或有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3、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反应,通过课前的检测,我们能很好地,并能十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我们课堂教学中能把握学情,能更突出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攻克薄弱点。而教案中,对学生学情的真正分析,我们只能做个预设,没有导学案那样了解得清楚明白。 4、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有了导学案的引领,学生能从老师编写的导学案提纲中,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并循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快速地学习课文。而教案只在老师心中,学生是无法预先知晓老师的教学思路的。导学案不仅是我们“教路”的渗透,更是“学路”的引领。 另外,我们教案中设计的提问,在课堂上,学生回答的参与面总不是很广的,尽管老师的提问是面对全班的,可同学往往依赖于同伴的回答较多,自已思考的要少。而导学案就不同了,在学案中我们设计的提问可变成群体行为了,给每个学生都有了相同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有明细的指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全等三角形复习导学案教案

《全等三角形》复习(1) 【要点梳理】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叫做全等三角形. 2.对应点、对应角及书写注意点: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重合的边叫做.重合的角叫做.“全等”符号:,读作“”,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的字母写在的位置上.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2).4.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还有. 5.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6.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基础训练】 1.如图1,点A、C、F在同一直线,点B在EC上,EC⊥AF,△ABC≌△EFC,CB、CF是对应边,且CF=4cm,BE=3cm,∠F=58°.则∠A=,BC=,AC=. 图1 图2 图3 图4 2.如图2,AD=AE,BE=CD,∠1=∠2=100°,∠BAE=60°,则∠CAE=. 3.如图3,除公共边AB外,根据下列括号内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横线上添加适当的条件,使△ABC≌△ABD全等. (1),.(SSS)(2),.(ASA). (3)∠1=∠2 ,.(SAS)(4),∠3=∠4.(AAS). 4.如图4,AE⊥BD于C,CB=CD,AC=EC,则AB与ED的关系是. 【例题讲解】 例1 如图,点A、C、D、B在同一直线上,AE=BF,AC=BD,AE∥BF.求证:FD∥EC. 例2如图,已知△ABC中,AB=A C. (1)作图:在AC上有一点D,延长BD,并在BD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AE=AB,连AE,作∠EAC的平分线AF,AF交DE于点F(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在(1)的条件下,连接CF,求证:∠AEF=∠ACF.例3如图,AD∥BC,AB⊥BC,AD=AB,E为BC上一点,DF⊥AE于F.在AE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ABP与△DAF全等?若存在,请找出满足条件的点P,并给予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4如图,BF⊥AC于F,CE⊥AB于E,BF与CE交于点D,BF=CE. 求证:D在∠BAC的平分线上. 例5已知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不重合),且∠BEC=∠CFA=∠α. (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解决下面问题: ①若∠BCA=90°,∠a=90°,在图1中补全图形,则BE CF,EF|BE-AF|;(填>、<或=) ②如图2,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关系的条件,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并证明两个结论成立; (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a=∠BCA,请写出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不要求证明).

完整word版平面向量的概念教案导学案4

平面向量的概念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及向量的几何表示. 2、理解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 3、正确区分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及向量的几何表示 2、理解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 2、正确区分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 四、教学过程 1.向量的概念 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向量的表示 (1)有向线段: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包含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2)几何表示:用有向线段表示,此时有向线段的方向就是向量的方向.向量AB的大小就是向量的长度(或称模),记作______. (3)字母表示:通常在印刷时,用黑体小写字母a,b,c,…表示向量,书写时,→→→可写成带箭头的小写字母a,b,c,…. 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而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

思考尝试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若a=b,b=c,则a=c.() (2)若a∥b,则a与b的方向一定相同或相反.() →→(3)若非零向量AB∥CD,那么AB∥CD.() (4)向量的模是一个正实数.() ) (.下列各量中不是向量的是:2. A.位移B.力 D .质量C.速度 3.设e,e是两个单位向量,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21A.e=e B.e∥e2121D .以上都不对C.|e|=|e| 214. 向量a与任一向量b平行,则a一定是________. →5.如图,已知B、C是线段AD的两个三等分点,则与AB相等的向量有 ________. 类型1向量的概念 例1、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AB=DC,则A、B、C、D四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②在?ABCD中,一定有AB=DC; ③若a=b,b=c,则a=c; ④若a∥b,b∥c,则a∥c. 其中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 归纳 1.明确向量的长度、方向及零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及内涵,是正确判断此题的依据. 2.向量的相等具有传递性,但向量的平行不具有传递性,即“若a∥b,b∥c,则a∥c,”是错误的.当b=0时,a,c可以是任意向量,但若b≠0,则必有a

如何使用好导学案的几点意见

如何使用好导学案的几点意见 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扎实的导学案使教师能有效的组织教学,实现优势互补,让教师的课堂变成和谐的课堂,紧张的课堂,优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导学案作为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它会极大地促进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对广大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导学案导学”不应当定位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最大的价值或者说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在课堂中需要寻找一个抓手,那便是“导学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成为了“导学案导学”研究和实施的关键。希望今天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共同学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明确概念 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

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导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导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二、利用导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 1、课前自学。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导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那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3、精讲释疑,当堂训练。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

最新滑轮学案导学案

班级姓名序号 24 课题:滑轮及其应用(一) 课型:新授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滑轮组的组装 【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法、实验法、组织讨论法。 【学法指导】归纳总结法、对比法。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 1、定滑轮的特点是能够,但不能,其实质是。 2、动滑轮的特点是可以,但不能,其实质是。 3、为了既又能,可以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成。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和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用公式表示。 2、课堂研讨 (一)情景引入: 展示滑轮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提出问题:滑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新知: 观察图甲乙滑轮有什么不同,哪个更省力呢?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 定滑轮和动滑轮? 小结: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轴随物体 一起运动的滑轮叫。 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定滑轮和动滑轮?举例说 明。 1、定滑轮 (1)根据课本图10---14做一做,写出你的结论: 定滑轮特点:使用定滑轮不, 但可 以改变动力的。 (2)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请画出图1(b)、(c) 中的两个力臂,由图可知: 定滑轮的实质:相当于一个杠杆。 2、动滑轮 (1)根据课本图10---16做一做写出你的结论:动滑轮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 但不能改变。 (2)请在图2(b)中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并画 出两个力臂,由图可知: 动滑轮的实质:相当于一个杠杆。 (三)滑轮组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组成滑轮组,既可以又可以。(1)把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讨论一下,你能设计出几种组合方式?把你的方案画在下面的方框里,并动手做一做。 (2)按照课本图10-17所示的方式进行探究,把提起重物使用的拉力与物重相比较,再数一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股。 结论:使用滑轮组吊着重物时,在绳重和磨擦不计时:动滑轮和重物被几股绳子吊起, 。 除此以外,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课堂训练 (1)夯实基础 1、课本练习1—5题。 2、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 对这个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3、如图将重物提高2m所用拉力F=200N,则: (1)重物的重为450N,则动滑轮重 N, F移动的距离为 m。 4、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8-4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A、B两图可知:; 比较B、C、D三图可知:. 5、根据图5中的省力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法。(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6、在图6中,一个站在地面上的工人利用滑轮组将重物G提起来,请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图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