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

语言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荣宝

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基本过程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的一般的规律并且提出一套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充分描写和解释的抽象理论。发展理论是科学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尽管,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和变化过程进行全面描述,但是,这种描述只是为了从事物发展过程中找出因果联系,从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出能够表达普遍规律的理论。在语言认知研究中,我们首先要对人类语言行为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发现语言行为的基本模式并且由此深入到支配语言行为的内在的机制。

来自于科学研究的理论抽象不一定总是正确的,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或事实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建构理论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采用不同的逻辑方法。当Chomsky从儿童语言习得的事实中发现,所有的心智健全的儿童都以相同的模式,在相对于他的整个人生来说是相当短的时间里掌握了语言,他们能够听懂自己以前从未听过的语句,也能够说出自己从来没有说过的语句,他认为,只有在儿童具备一套先天就设臵好的句法系统的前提下,他们才能一如此相似的模式和如此快的速度习得语言,于是他提出了关于语言习得的―普遍语法‖理论(Chomsky,1957)。对于同样的现象,Skinner却发展了一套与前者大相径庭的理论。Skinner (1957)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和一般的动物行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成人的语言中正确的语言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有如动物的某种行为通过食物的奖赏得到强化一样。

我们且不论Chomsky和Skinner的理论谁是谁非,就科学研究的目的而言,这两位研究者都是从一般的现象中抽象出一套具有相当描写性和解释性的理论,因而,他们的工作具有明确的科学目的性。在我们强调科学研究的理论目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大量的个案资料和普遍事实的支持,科学的理论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但是,我们不能把单纯的对事实和现象的描写当成科学研究。一个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人,如果只是罗列不同文化的不同交际行为,那么,他所做的仅仅是技术性的工作,如果,他把所罗列的现象与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宗教等深层的因素联系起来并且发现其中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他的工作便具有了科学研究的性质。同理,语言认知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也只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部分,它不可形成科学理论,但它却为科学理论假设的提出提供了灵感和经验。

科学研究的这种基本目标决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首先,科学理论具有继承性,每门学科的研究都有―科学共同体‖所接受的科学―范式‖(Kuhn 语),尽管,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行为,但是,这种个人行为必然要以一种集体行为的方式反映出来。正如Kuhn 所说:―虽然科学是由个人来研究的,它却本质上是集体的产物,不提及产生它的那些集体,它的特殊的效力和它怎样发展起来的方式都将不会被理解。‖(见江天骥,1984:119-124)。科学研究不是某个研究者头脑发热的时盲目行为,它必须是在现存的理论基础提出新的观点。在方法上必须和前人的研究具有连贯性。因此,科学研究的首要步骤是熟悉相关研究领

域的基本情况,有哪些基本理论,采用哪些研究范式等。只有了解了前人的研究,我们才能延续现存的理论并把自己的理论纳入这个理论体系之中。

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就相关的研究提出新的科学命题或理论假设。这里我们把所有旨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和内在规律并且建立科学理论的研究活动都归为科学研究活动,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也包括社会科学。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包括哲学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尽管,在现在人们习惯上把所有研究工作都叫―科研‖。象文学批评这样的活动,更多的是用一些标准和原则,对具体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发掘和评论,而所使用的标准和原则与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潮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提出理论。诸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年龄增长与智力之间,气候条件与人均寿命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需要研究者去发现。当一种内在的关系不能被直接观察到时,研究者只能根据现有的理论和经验提出假设。一项重大的发现往往开始于大胆的假设。Chomsky的语言先天论假设就是理论假设的典型例子,在理论上他以唯理主义的观念相联系,在经验上以儿童语的言习得和使用的事实为基础。

一个科学命题或理论假设的基本要求是,它必须是可以被证实或证伪。有些命题由于不能被经验事实检验,因而,没有科学价值。比如,―银河系以外的天体最有可能是外星人居住的地方‖这一假设,由于我们既无法证明这一假设是正确的,也无法证明它是错误的,因此,它是没有价值的。另外,符合事实和经验的概率并不是科学命题的主要标志,象―人都是有生命极限的‖只是一般的知识和经验的陈述,不具有科学命题的性质。但是如果将这个命题换成―在超低温条件下生命只会凝固而不会终止‖就具有科学命题的性质,因为它是一种假设,而且是可被验证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必须提出新理论或假设,对一个业已存在,但尚未得到证实或证伪的理论进行批评或检验也是一种科学研究行为。陈景润对歌德巴赫猜想的验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几年在语言认知领域所进行的关于语言习得的实验也是验证性的研究行为。但是,正是这种验证性的研究活动才使假设性的科学命题成为真理。

因此,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一个理论假设如果没有事实证据的支持,永远成不了科学真理。验证就是为理论提供肯定的事实依据。要证明语法结构具有普遍性,就必须提供所有人类语言都遵循完全相同的运算规则的证据。但是事实上,我们很难毫无遗漏地从所有语言找到全部肯定证据,因而我们经常采取提供否定证据的方法,即只要从一种语言中找到一条不符合理论假设的证据,假设便可以被推翻,这种方法叫证伪,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验证方法。另外,当验证涉及到大量的观察对象时,我们通常采取取样研究的方法,即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为了使观察更为有效,科学研究常常用实验方法,对各种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科学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理论的表述。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形成理论,因此,罗列事实不是科学的表述。科学的表述通常用统计学方法,要说明一种条件下的心理反应和另一种条件下的反应有无差异,常用推翻虚无假设的概率表示,要说明两种条件下反应的相关程度,常用相关系数表示,等等。总之,科学的表述要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

语言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

总的说来,语言认知研究和其它学科的研究一样可以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两类。实验和非实验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必须对研究中的有关变量进行控制,而后者没有这种控制。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主要指经过严格设计的对研究对象的观察过程。实验设计主要是确定因变量的指标和观测方法,操纵自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使得因变量能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以达

到揭示研究对象内在变化的因果联系。心理学实验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主持实验的人叫主试(experimenter),作为观察对象的人叫被试(subjests)。

实验研究的主体是实验,但是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实验都有一定的理论目标,即要么实验者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要么是验证业已存在的理论。在任何情况下实验者都必须有一个实验预期,他必须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假设某种条件(自变量)和某种变化(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因而有效地选择和操纵自量,以验证预期的变化是否发生。因而,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必须是敏感的,因变量的指标也应当是具体的和可观测的。同时,被试必须具备实验的同质性(来自相同的样本),才能使实验结构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实验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对研究条件进行控制。这和一般的自然观察和调查研究是不同的,后者一般让观测对象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之下。例如,要观测某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自发性句法结构差异,自然观察条件下,实验者必须在不被被试觉察的条件下,记录相关年龄被试所说出的语句(录音或笔记),观测的场所和时间可比较随意选择。但是,在实验条件下,实验者必须以相同的刺激和相同的条件使两个年龄段被试产生语言,如在实验室面对相同的一幅话进行叙述或评论,被试所产生的话语就是实验结果。

由于实验要求对各种条件进行严格控制,因此,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一般是比较恒定的,而且这种结果是可以重复出来的。也就说,只要具备相同控制条件,就会出现相同的结果。可重复性也是实验研究一大特点。但是实验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有些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是无法进行实验控制的,如人在极度悲痛或兴奋时的行为反应,因为,无论实验手段如何高超,我们也很难模拟出这类极度的情感反应。相反,在自然条件下的观察的结果却是非常真实。另一方面,实验中所设计的各种条件,无论多么真实,和现实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实验结果的解释应该考虑这种差异。

非实验研究:由于实验研究自身的局限性,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需要有其它手段来获取能为理论提供证据的资料。另外,许多科学假设也是通过非实验研究的观测而提出的。有的研究,只需要获取某种数据,如对一种时尚的态度,只要对相关的人群(population)进行一定规模的调查即可。有些研究的研究样本很难得到,如由于某种大脑创伤而引起的语言障碍。有些研究则根本无法在实验条件下进行,如童年时期被虐待与正常环境中成长的人,在智力和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由于伦理学限制我们人为地设臵任何形式的虐待条件,我们只有对那些在童年时代曾经不幸被虐待过的和那些正常成长的成人进行特定指标的相关分析,来揭示虐待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人为地控制研究中的自变量,而只选择某种变量作为研究中的指标。

1)自然观察:就心理学研究而言,自然观察指对研究被试在自然状态下的自发行为进行描写的。被试所处的环境必须是完全真实的,他的行为不能受任何控制。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取被试对某种刺激的真实反应。在有些情况下它具有实验研究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实际上许多心理学理论都是建立在自然观测所得来的信息之上的。比如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特征就是通过对儿童大量的自然观察之后发现的。许多心理学家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作为观察对象,每天对他们的语言进行观察记录(笔记或者录音)。尽管自然观察也涉及到隐私权等问题,但是,只要无伤大局,观察是可以进行的。如为了建立口语语料库,研究者通常在研究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如在公园录情人的悄悄话,商店录消费者与店家之间的讨价还价,火车上录陌生人之间的客套话…,但是研究人员必须将录音和被录音者的基本情况分离开,不能泄露有关于被试的任何个人资料(如果研究者了解的话)。诸如此类的自然观察研究,工作量巨大,涉及的观察对象和情景多种多样,在实验条件下很难进行操作。另外,人类具有理性,每个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是按照理性的法则来表现自己的。但是,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他可以在面对公众的时候,表现得慷慨激昂,无私无谓,而在另一些场合可能表现的非常怯弱和自私,人的这种两面

性在实验条件下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只有通过对人的不同场合的表现进行自然的观察我们才能发现人的这种特性。

2)调查:调查通常是为了了解某一群体对特定事件的态度、经验、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一种研究手段。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访谈(interview)和问卷(questionnaire)。

访谈是面对面的或者通过电话所进行的调查,前者通常涉及比较复杂而细致的问题,后者则往往涉及比较简单的问题。比如人口普查常用访谈,电视节目或频道收视率调查常用电话访谈。要调查特定的人群体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态度,也可以进行所谓的―深度访谈‖(depth interview)。这种访谈要求访问者和被访问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以使得被访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来。无论多么深的深度访谈,研究者都要对访谈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以统计学方法将信息表述出来,因此,一条有价值的访谈信息必须来自与具有代表性的并有一定大的样本(不同调查对最低样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可用信度检验方法来检验来自一定样的测量是否可靠)。

问卷调查无论在社会心理学还是在认知心理学方面运用都非常广泛。它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信息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前者可以按被调查者的意愿自由表述,后者是在由调查者提供的有限的答案中进行选择,答案大体有三类:1)是非选择,即―是‖与―否‖的选择;2)对立选择,即从内容相对立的两个答案中选择一个,如―喜欢‖和―讨厌‖;3)等级选择,这种方法中又分为规定等级和等级评定,前者有―非常喜欢‖,―喜欢‖,―不喜欢‖,―非常不喜欢‖和―无所谓‖构成的某一范畴的等级;后者有如用五级或七级量表对某一命题进行评定,如让被试在1-7的数值中选择一个来表示他所认为的―背单词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必须规定数值大小与重要性程度的关系,一般用数值越大程度越高的标记方法)。

问卷调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可以大规模地而又经济地获取有用的数据,但是,它的效度较难保证,首先被试在填写问卷时态度的认真程度很难保证,因而有可能无法揭示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其次是在涉及个人隐私(尽管可能是不记名的问卷)和名誉的问题是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作出虚假的回答,这也会影响调查结果的信度。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做好被试的工作,并且事先告之会给予相应的报酬(这一点十分重要, 因为不是所有被试都愿意义务为你的研究服务)。另外,在设计问卷时,如涉及隐私或名誉问题时,必须有测慌题,如只有当几个问题的答案同时为肯定时,某一个调查项目的答案才能被判为真实而被接受。由于一般的被试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易觉察这种―陷阱‖。

3)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用来考察两种测量是否具有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许多情况下一个事物的变化和另一事物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如身高和体重,智力与数学成绩,外语学习的开始年龄与外语的听、说能力等等。

如果一种测量和另一种测量是以一种相同的趋势变化,如智力越好数学成绩越好,智力越低数学成绩越差,说明智力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叫正相关。如果测量呈现的是一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则说明它们是反相关关系,叫负相关。相关的程度用相关系数来表示,最大相关值为+1或-1,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高。

相关性不表明两个事物之具有因果关系,要证明因果关系还需要用其它手段。智力好和数学成绩好之间可能是一种因果关系,即智力为因,成绩为果。但是这种推断可能是不可靠的,因为,有些智力量表,如瑞文推理量表,需要用到数学的推论,数学成绩好的被试在测量中可能因此显得得心应手,因而得了高分。

相关研究研究的最大优势是它的对档案资料的运用。有些人类行为及其产生的因素是无法通过现场实验来控制和观察的。比如有人研究妇女生男孩和生女孩的数量与其平均寿命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以档案资料为依据,将同一时期某个地区的已故妇女的死亡年龄和她们生育的孩子性别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而不是以现有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

相关分析的操作比较简便,只要能获得需要进行相关分析的两列数据,便可通过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SPSS系统可以同时对多列变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例如,要考察中学生各科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只要把同一班级或同一年级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按相同的顺序排列好,用输入统计软件便可进行分析。

4)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指对某一个别对象进行深入考察的研究方法。一般而言,科学研究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才能得出一个具有理论价值的结论。但是,对于个别对象的小范围研究,同样具有科学价值,尤其当研究对象呈现出与普遍理论相违背或者既往的研究不曾发现的事实时,对个别案例的研究就显得优为重要。

虽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然而,这种普遍性在科学发展的特定阶段又往往寓于特殊性之中。比如记忆理论所揭示的普遍规律是:每个人对信息的的记忆都有一定的容量,对于无意义数字或符号的记忆一般都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000个数字,有的能人能对曲调的旋律一听不忘,有的人能记住过去几十年的日历上哪一天是星期几?这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对这些个案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记忆的内在本质。

有时后,我们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在正常情况无法找到的。比如由于颅脑外伤导致的语言、情绪、记忆和性格等方面的特殊变化,能够研究者通过特殊状态下的特殊表现观察到在常态下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又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大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大规模的定量研究之前,个案研究能为我们提供经验依据,因为,通过对某个特殊对象的研究我们能个推测,同类对象可能具有相同的本质。正如一个心理学家可能把自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他的语言习得过程,尽管这种观察无法作出建立科学理论的依据,但是,它却能够为大样本的研究指明一个基本的研究范围,实验的注意力能集中到问题焦点上。

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对科学研究方法作出不同的分类,但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关于研究对象的信息并且通过着些信息建立科学的理论。

反应时记录法

语言认知的内部过程无法被直接观察到,我们只能通过对一些外在行为的观察来推断内在的内在过程的运动变化,其中对语言刺激的反应时间是作为考察心理加工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反应时间又称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到特定的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刺激与反应的时间间隔,也叫反应反应潜伏期。反应时是一种反应变量,它是心理加工过程的外在指标,一般来说,对认知对象越是熟悉,内部加工过程就越简单,对其作出反应的时间就越快。相反,对一个认知对象越不熟悉,心理运算过程就越复杂,对其作出反应的时间就越长。

反应时的记录方法很多,早期叫常用的是机械计时器,如毫秒表,这种计时器现在多被电子计时器所取代。在语言认知实验中,常用的特别设计的程序,通过电脑计时,这种计时方法简单方便,而且非常精确。不同的实验范式,与电脑相连的反应装臵也不一样。

命名(naming): 这一种常用来测量语言认知反应的一种实验方法。目前较多使用的根据特殊目的设计的声控程序,基本设备是话筒和带声卡的电脑。被试对着话筒,大声说出电脑屏幕上呈现的词语。计时从词语呈现开始,到说出词语结束(话筒的声波信息,通过声卡使计算机按程序结束计时任务)。通过命名可以测定识别一个词语所需的时间以及影响词语识别速度的各种因素。因此,命名实验常用来研究语义通达效率,语义的启动效应和干扰效应,字词的形态结构和声学特征对语义通达的影响等。命名实验揭示,词语的不同形态结构,频

率,有无启动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内在加工过程,如,英语的单词的平均命名速度为400毫秒,汉字的平均命名速度为600毫秒(Chen & Juola, 1982);说明拼音文字和表义文字加工速度的差异;高频词的命名速度比低频词的命名速度快;词汇的意象性和抽象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命名速度。但是,在使用命名实验方法时,我们也要注意声学和形态表征与语义表征之间可能存在的分离现象,即,念出一个词,不一定通达这个词语义,相反,有些我们在视觉上很熟悉的词,不一定在发音方面也同样熟悉。在实验设计时应当考虑这些因素。Stroop 效应实验(Stroop effect experiment):这是一种经典性的反应时实验,由心理学家Stroop (1935)首创。最早的实验是要求被试对书写颜色词的不同颜色进行命名,如,―红‖字用蓝色书写,被试在看到这个词之后要立即说出―蓝‖。实验发现,当颜色词和书写它的颜色一致时命名速度快,不一致时命名速度慢,两者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就是所谓的

―Stroop 效应‖。―Stroop 效应‖说明视觉词汇加工过程中语义是自动激活的,即当我们看到颜色词时,尽管不要求对颜色词本身进行加工,但是,知觉无法拒绝这个颜色词的语义通达进程,语义最终激活。当书写颜色与颜色词不一致时,由颜色词激活的语义和书写颜色所激活的语义之间便发生干扰作用,命名的速度就受到影响。―Stroop 效应‖实验已经被扩展到对其它类似的干扰现象的探测,如,在词图的干扰效应,如在呈现一张画有苹果的图画之前,快速呈现―香蕉‖或―苹果‖,在词和图不一致的条件下,命名速度更慢。

词汇判断(lexical decision):判断在屏幕上呈现的词是真词还是假词,并作按键反应的一种实验方法。一般情况下,计时从词的呈现开始到被试作出按键反应(同时屏幕上的词消失)结束。程序记录的是词的呈现到作出判断并进行反应全部时间。假词多用作填充材料(实验这并不关心被试对假词本身的反应时,真词才是实验者所关心的。如果呈现的全为真词,实验者就无法控制被试的认知反应)。假词是根据不同实验目的设计出来的,如―werd‖这个词符合英语的拼读规则,但词汇中并没有这个词,因此,我们叫它假词。在某些情况下,为考察拼读规则是否在词汇认知过程起作用,实验者还设计一种完全不符合拼读规则的词,如,在英语词串中插进―xret‖,这种叫非词。汉语认知实验中有假字,假词和非字。符合结构规则的无意义字为假字,不符合结构规则的无意义字为非字,随意的字组合为假词。

词汇判断实验也有许多变体,其中同一性判断运用最多。其基本方法是,要求被试判断先前呈现的词和当前呈现的词是否相同。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分,形,音,义以及语法范畴等方面的同一性判断。

词汇判断的范式很多,但它的基本功能是用来探测语义启动,形旁和声旁效应,词频率的频率效应,意象性效应等。在双语认知研究中广为运用。

语义判断(semantic decision):语义判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词汇的范畴判断,如,对词汇串中的词是否属于某种范畴;一是对某种语句表达是否符合语义表达的惯用方式。两种均可采用按键反应,记录从刺激呈现到作出反应的潜伏期。前者多用视觉呈现,它的基本操作和词汇判断相同,对目标词做是或否的判断;后者多用听觉呈现,因为,视觉呈现语句难以对语句间的各个词汇的频率进行匹配,反应方式一般为:语句听觉呈现(通过耳机)结束,计时开始(或根据需要确定计时起点),被试判断并作按键反应,计时结束(参阅李荣宝,1999)。范畴判断的测量功能和词汇判断大体相同,但前者可用于语义距离的测量。语句语义的合理性判断主要用于不同条件下的语义整合过程的差异,如跨语言整合,即一个语义完全相同的主从复合语句,在后半句语言相同的情况下,前半句用英语或汉语,两种条件下判断时间如果出现差异,可能说明语义表征系统的分离。

反应时的记录方法很多,但是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不同复杂程度的心理加工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反应时实验不但用于语言认知研究,而且还用于认知研究的其它领域。

实验设计

传统的语言研究属于哲学范畴,因此,它最常用的是哲学的思辩方法。现代语言学研究已经逐渐地走出了单纯的理论思辩的藩篱,越来越多地采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心理学、信息学、统计学、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实验方法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实验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意识地、系统地寻求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因此它不但要有明确的理论目的,而且还应该运用严格的控制机制,因而设计就成了实验研究的关键环节。实验设计从广义来说指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产生假说,选择变量,分析结果和撰写论文等步骤。从狭义来说它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及与这一计划相联系的统计方案,即如何获得数据和如何处理数据。

一个实验计划的拟定是和统计假说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必须包含这两个部分。但是决定方案的根本因素是实验的理论假设,它是研究者对实验结果的理论预期。比如,如果词的书面使用频率对语义通达速度产生影响的话,那么在视觉呈现实验刺激时,对于高频词的反应速度就会快于对低频词的反应速度。但是,字的笔画数(如汉语)可能也会影响通达速度,而且对高频词和低频词的影响程度可能是不同的,高频词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这样我们对词语义通达速度就有了一个基本的预期。我们所要做的是使实验有效地对这种预期进行检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理论假设转化为统计假设,通常采用虚无假设(null hypothesis)方法,即假设被试对高频词和低频词的反应时间没有差异,词的笔画数多和少对高频词和低频词的影响也没有差异。统计检验如果能推翻这种虚无假设,那么,我们的理论假设便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要使统计假设便于检验并且得到真实的结果,我们就必须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规划。要同时考察词的频率和笔画数对语义通达速度的影响,我们首先要控制能影响实验反应的因素(自变量),即词的频率和笔画数,确定因素的水平,即把词的频率和笔画数分为几个(至少两个)等级,如频率在500以上和200以下(即在一百万字中出现的次数),而对于每一种频率等级来说,又可分为若干笔画数等级,如6画以下,8画以下。这样整个实验就构成了一个两因素两水平的设计,即2×2的设计。这种设计能通过统计检验显示两个因素的主效应以及两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揭示的是因素的不同水平之间的复杂的变化关系,当同时考察两个因素的对因变量的时,一个因素的影响只表现另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上。如果词的笔画数只对高频词(或只对低频词)产生影响,如笔画越多反应时越长,这种交互作用就会通过统计检验显示出来。因此,在实验设计时我们用不同的设计来解决不同复杂程度的问题。一般而言实验中被操纵的自变量越少,实验就越简单。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设计叫单因素设计,两个以上自变量的设计叫多因素设计,简称因素设计(factorial design)。

无论是单因素设计还是多因素设计,适当选取自变量水平是实验控制的关键。自变量水平之间必须有明显的区分性,而且这种区分性必须能从因变量(实验测量)中反映出来。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选择因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要选择对自变量变化敏感的因变量,但是要对与研究目的无关,却又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如果我们要考察英语篇章的生词密度对听力成绩的影响,我们不但要选择适当的生词密度的,如5%和10%的密度差异无法从因变量(成绩)中体现出来,可能10%和20%的密度变化幅度能够体现出差异,这可以通过预试来测定。另外,要确定一种有效反映自变量变化的因变量,比如用客观的多项选择就比复述所听篇章内容更能有效地反映听力的成绩。然而即便用客观的选择题,问题的设计也会影响测量的效度,因此,要通过效度预测避免测量的―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即

全部被试的成绩都很高)或―地板效应‖(floor effect, 即全部被试的成绩都很低)。有效的测量成绩应该是呈正态分布的,即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在这个实验中被试对主题的熟悉性是无关变量,可以通过被试内设计或同一的主题等方法来消除。

在对自变量进行选择控制时,我们还应当考虑如何将自变量的水平分配给被试,不同实验要求用不同的分配方法,不同的分配方法对因变量变化有不同的作用。如果让一组被试同时接受因素的所有水平,其分配方法叫组内(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 design);如果让一组被试接受实验中自变量的一个水平或水平组合,另一组被试接受自变量的另一个水平或水平组合,其分配方法叫组间(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 design);如果一个实验既有被试间自变量,又有被试内自变量,那么,这种分配就叫混合设计(mixed design)。

组内设计将不同的自变量(水平)分配给相同的被试,因而能有效地控制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中因变量的影响。如要考察对单音节和多音节英语单词记忆效率差异,我们按单词的1,2和3音节分为三个自变量水平,每个水平60个单词,共180个单词,然后将所有单词随即排列,让50个被试用1小时时间进行记忆(如记住基本意思和拼写),然后进行回忆测验(如翻译)。在统计分析时,我们只要将被准确记忆的每个音节水平的单词数量进行比较,检查其各水平间差异的显著性。如果出现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肯定不是由被试的个体差异引起的,因为,所有被试面对的是相同的条件和任务,我们取的数据的每个被试所回忆出来的每个水平词的平均数以及各个水平中每个被准确回忆的被试平均人数。而如果让三组不同的被试分别接受一个水平的单词,在统计分析时,我们就要考虑由于被试的差异(如一组被试的记忆力可能比另一组被试的记忆力更强)可能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化。

但是,如果我们要考察的是不同的记忆方法对记忆英语单词的效果,用组间设计就更为方便,因为,同一组单词用了方法A在用方法B的话,后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前者的影响。比如,要比较朗读和默读的记忆方法在记忆效果方面的差异,被试用了朗读法并且测得了成绩之后,再使用默读法就无法真实地反映记忆效果,因为在前面所进行的朗读记忆会对后面进行的默读记忆产生熟悉性效应。而用组间设计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组间设计的主要问题是被试间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严格地对被试进行随机化分配,两组被试必须来自相同的样本。

如果将实验进一步扩展,如增加一个因素,考察记忆时间的长短是否也对记忆效果产生影响并将时间分为若干等级,两组被试接受的材料相同,记忆的操作方法也相同,这样实验的设计就成了混合设计,即在记忆方式这个因素上是组间设计,而在时间长度这个因素上组内设计,因为两组被试接受相同的实验操作。一般来说,一种自变量(或自变量水平)如果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或自变量水平),那么对这些自变量就要采取被试间设计。

实验设计并不是那么刻板和一成不变的,有时,只要对实验材料进行匹配,便可将组间设计转换为组内设计。上述关于记忆方法的实验设计,如果使用两组在频率,抽象性和词的字母数等方面都进行过匹配的单词,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实施测量,则完全可以采取组内设计方法。不过,这种设计实际上是把被试作为组内设计,而材料作为组间设计。

在实验研究中,除了被试与自变量的分配关系,我们还要考虑其它方面的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对照组的选择和实验者效应的控制。在单因素设计中,我们通常对某个自变量的两个水平进行操纵并且的到两个测量结果,通过对两个测量结果的检验发现水平之间的差异。但是有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实验中只用一个水平的自变量,测量结果只和对照组(控制组)进行对比。如,要测量一种外语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必须有一个可与之相对照的教学方法,如果用于对照的是现行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只需要用一组被试作为实验组,使之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一定的时间之后对这组被试做相关的测试,同时,也对另一组只接受现行教学法的被试进行测试。在这样的设计中,只有对控制组的选择作严格的控制,才能使实验结果具备准确性。比如实验中选择A班作为实验组,B班作为控制组,除了两个班级

必须处于同一水年级外,还要考虑两个班级原有的智力基础,学习热情,学生的背景等是否能总体匹配。所有有关因素都进行了匹配之后,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较才能真实地反映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差异。

在实验研究中,主试的态度表情和实验指导语都能影响被试的反应。比如在通过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的实验中,指导语中必须说明对什么词作肯定反应或否定反应,怎样按键,不能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并且告之被试他们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将被自动记录在程序中。这样得到一定报酬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不至于使自己的反应太慢,错误率太高,就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完成实验。这样就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实验研究中的变量

实验研究中有三种变量,即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和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研究者必须通过操纵自变量和控制无关变量来观察或测量因变量。自变量是主试在实验中要特别操纵以影响被试的反应的因素(factor)。因素指研究者在实验中感兴趣的一个变量,也叫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研究者通过对因素的控制,来观察它对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的影响。,而因变量是主试要观测的变量,它可以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无关变量是客观存在于实验过程并且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因变量的因素,对这种因素要加以控制,使之对因变量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这三种变量具有如下特征:

自变量:实验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被试的行为反应,但是,在一个实验中我们只能根据实验目的对有限的自变量进行操纵。自变量大体可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1)实验刺激:在实验中按一定的方式向被试呈现的刺激,以引起被试的特定反应。因此,改变刺激材料或呈现方式就有可能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对实验刺激进行操纵

是实验研究中常用的自变量控制。如在用反应时测量语义通达速度时,通过改变词

的频率,抽象程度,笔画数,字体大小等因素,可以观测到反应时的差异。在语言

认知实验中,常用的呈现通道有两种,即视觉和听觉,但是呈现的方式却是多种多

样的,如在速度上有快慢之分,在刺激上有强弱之分。如果我们想考察语音对外语

单词记忆的作用,那么,可以通过控制自变量语音这一因素来实现我们的实验目的:给一组被试呈现英语生词(通过电脑屏幕),并且用汉语告之其意义,要求被试记

住词的拼写,给另一组被试以相同的方式呈现相同的生词时,教他们大声念这些单

词。两组被试以相同长度的时间进行记忆,并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测试(如在汉语词

后写出相应的英语单词)。通过比较两组被试的成绩,我们可以了解语音在词汇记

忆中的作用,即如果大声朗读组的成绩明显地好于默记组,那么我们便可推断,语

音发生了作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控制的自变量就是实验刺激。还有另一种旨在

改变被试的暂时状态的刺激变量,实验者对被试的暂时状态本身并不感兴趣,而对

由暂时状态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化感兴趣。如给随机选择的被试服用某种兴奋剂并观

察不同的剂量对被试行为反应的影响。这里要直接操纵的是药物的剂量,而不是被

试的兴奋程度。有些研究者把种类自变量叫做被试的暂时特征性自变量(如舒华,

1994:29;朱莹,1993:3)。不过,这种暂时性状实际上是通过操纵刺激变量而导致的。让被试专注于某种刺激的时间和方式,可以引起被试不同的疲劳程度,虽然

实验者只关心疲劳程度与行为反应的关系,但是他所操纵是刺激这个变量。

2)被试特征:在实验中我们也经常通过以不同的被试特征作为自变量并通过对它的控制来达到实验的目的。在实验中可作为自变量的被试特征因素很多,包括年龄,性

别,智力,身高,体重,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等等。有些实验是以这些特征因素为

自变量的。如在词汇通达速度的测量时,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被试之间可能

存在差异,如果实验者对这种差异感兴趣,他就必须把这些因素作为自变量加以控

制,他可以将被试按年龄组和教育水平分组,如分为少年青年组和老年组,在每个

年龄组又按教育水平分为受过高等教育和受过高中教育的被试组,构成一个2×2的被试间设计。对被试特征因素进行分类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如性别只有男女,智

力则可以按实验者的要求分为若干等级,不过首先要对被试的智力进行标准化的测

试。不过有些被试特征是比较难以界定的,因而就不可以在实验中被作为自变量来

控制,如我们很难把被试分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两个水平,而只能按人格特征的某

些特定的指标来控制,比如通过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可以测出一个人是否内向,是否敏感,是否多疑等,只有按这些指标来分类才是客观的。

在实验中被操纵的自变量的每个特定值叫水平(level),一般实验中被操纵的变量至少要有两个水平。比如要考察词汇的语义通达与词的频率的关系,我们就要把词的频率作为自变量,这个自变量至少要有两个等级,如高频和低频,而且在定级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因变量:因变量是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随自变量的变化而改变的被试的行为变量。它的基本特点是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被观察到,而且能够以数据的方式表示出来。如在语义启动实验中,我们以反应时间来表示启动量,通过控制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关系等因素,来观察启动量的变化。因此,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间是因变量,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语义关系是自变量(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水平,如有紧密的语义联系和没有语义联系)。

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选择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手段而定。有些实验的因变量很难把握,如要研究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造性的不同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就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但是,要以什么作为创造性的指标呢?实验之前首先考虑因变量的各种指标及其观测的方法。

无关变量:所有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但是又不在研究者的观测范围之内的因素,都称作无关变量。无关变量的来源非常广泛,而且与因变量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有时在实验中要通过特殊的设计才能控制它对因变量的影响。比如要考察标题是否对阅读理解的成绩产生影响,看起来实验设计很简单,只要让两组被试分别阅读有标题和无标题材料(用平衡匹配的方法分配实验材料,即每组阅读一半有标题材料和一半无标题材料),然后测量阅读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实验中,阅读的材料的难度,所规定的阅读时间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阅读成绩,尽管我们对这些因素不感兴趣,但是它们都会以一定的方式影响实验结果,必须加以控制。如通过预试确定一种文章难度和测试的时间长度,在选择一个能使测试成绩在带标题的情况下呈正态分布难度和时间长度。我们也可以在正式测试时,分为几个难度级别和时间级别,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这样的控制可能会使我们发现,只有在快速阅读难度较大的材料时,标题才具有影响效应。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实验来选择。

因素设计

因素设计通常指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将了研究者对研究问题多种可能的解释包含于一个实验之中,它的特点是将实验中每个变量的各个水

平都结合起来考虑。因此它需要特殊的设计方法。在一个2×2的因素设计中,我们要考察因素和因素水平之间四种可能的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叫做处理(treatment)。各种处理的总数是各因素所包含的水平数的乘积,一个2×2的因素设计就有4种处理(如表---)。

表2×2的因素设计

A因素

A1 A2

B1 A1B1 A2B1

B因素

B2 A1B1 A2B2

如果要考察外语阅读过程中标题对阅读成绩的影响,我们可能要将有无标题这一因素臵于文章的主题熟悉性和阅读的时间限制这两个因素中去研究,因为,这两个因素最有可能和标题的因素的作用同时存在。通过一个2×2×2的设计,我们就有可能比较好地将各种因素的作用分离开来。如将标题作为因素A,分为两个水平,即有标题(A1)和无标题(A2),将主题熟悉性作为因素B,分为两个水平,熟悉(B1)和不熟悉(B2),将阅读时间限度作为因素C,也分为两个水平,正常速度阅读(C1)快速阅读(C2)。这样整个实验就包含了8种处理。即A1B1C1, A1B1C2, A1B2C1, A1B2C2, A2B1C1, A2B1C2, A2B2C1, A2B2C2.见表2:

在这样的多因素设计中,各个因素水平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在准备实验材料时要考虑到每一种处理。如上述实验至少要准备4篇文章,2篇主题熟悉的,2两篇主题不熟悉的,每一种主题熟悉性1篇用于正常速度阅读,1篇用于快速阅读。这些材料一式两份,一份是带标题的,另一份不带标题。将带标题和不带标题两类材料分配给两组来自相同样本的被试,就构成了上述2×2×2组间设计(材料组内设计)。在实际的实验中,可能同一种材料要有

若干篇,但其分配方法是相同的。对于因素设计实验,我们最关心的是主效应(main effect)和交互作用(interaction)。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作用(变异)叫做因素的主效应,如上述2×2×2实验的设计中,有三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如果实验中发现有标题和无标题篇章阅读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我们就说标题这一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如果主题熟悉性和阅读时限的主效应也显著,说明在阅读中主题是否熟悉,速度是否限制对阅读成绩是有明显作用的。反之则说明作用不存在。主效应实际上是在忽略其它因素的情况下,独立地考察某个因素的水平之间变异。在这一意义上说,一个2×2×2的因素设计,就是把三个单因素实验整合在一起。但是,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观测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交

交互作用示意图

互作用。这是单因素实验无法实现的功能。交互作用指的是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如果上述实验揭示的因素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解释因素间水平的关系:图(a)指的是A因素和B因素(A×B)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是一致的,说明两个因素的作用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在有标题的情况下,被试对主题熟悉的篇章阅读成绩比主题不熟悉的阅读成绩更好,在无标题的情况下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无标题也影响阅读成绩,但是在主题熟悉性的两个水平上影响的程度是一致的。图(b)指的是A因素和C因素(A×C )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在正常的阅读速度的条件下,有无标题并不影响阅读成绩,但是在快速阅读条件下有无标题对阅读的影响是显著的。

实验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可以直接通过方差分析来检验。当发现因素的交互为了明确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变异,我们还要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如上述A×C的交互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图形看出因素水平间作用的实质。但是当因素水平较多时,在方差分析中出现两次交互作用时,就要做简单效应检验。

语言的认知神经学实验研究

正电子放射层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 技术是在近十几年来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发展起来的重要研究手段,现在已广泛应用于语言认知过程的研究,这些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在无损伤条件下观察正常人脑在进行语言活动中各脑区生理

功能的变化,从而为揭示人脑各脑区的语言功能定位和语言加工过程的时间进程以及任务与时间进程的相关性。它们为解开人脑的秘密提供新的知识。

当大脑处于活动状态时,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化学过程将会快速增强,特别是突触的离子流处于高速活动状态。这时突触部位会有大量的能量消耗,需要额外补充葡萄糖和氧,这样会导致大脑局部脑血流(rCBF,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的增加。来自动物研究的结果发现,区域血流量和葡萄糖的新陈代谢率与该区域神经活动情况有内在关系(Sokoloff,1981)。这样通过考察脑血流变化情况及大脑局部代谢率(rCMR,regional cerebral metabolic rate)的变化(PET技术)或脑血流中血氧含量的变化(fMRI技术),就可以得到大脑各区域神经活动的情况。这是PET和fMRI技术的基本原理。不过,PET是通过注射示踪剂(同位素)来考察脑血流变化和局部代谢的,而fMRI是通过观测血氧变化反映脑血流变化,从而考察局部代谢的。

fMRI的主要技术——血氧水平依赖性对比成像技术,即BOLD(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技术的依据是血液中血氧含量不同会导致血液的磁性特点发生变化。血液中不同成分的磁性特点是不一样的,如脱氧血红蛋白(deoxygenated hemoglobin)磁化率高, 具顺磁性(paramagnetic),而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d hemoglobin)磁化率低,具抗磁性(diamagnetic)。在激活的脑区中,血流显著增加(约增加50%),而氧耗仅轻度增加(约增加5%),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比例增加,引起局部磁场梯度发生变化,利用磁共振技术探测到的信号强度也会随着改变,即称为血氧水平依赖性对比成像。BOLD反映的是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磁化率有差异、神经活动引起的血流有变化、血氧浓度及代谢率有变化的综合机制,通常BOLD对比度比血流对比度更灵敏。

相对于PET或其他脑成像技术,fMRI技术有很多优势。首先,fMRI技术的数据采集比较迅速。例如,用回波平面成像技术(echo-planar imaging,EPI)可以达到在40毫秒内完成一次平面扫描。而用PET(15O)进行的研究中,图像取样的时间至少是40秒。成像速度快的优势是能够更精确地追踪脑活动的快速变化,并且可以减少像被试头部移动等现象导致的成像不够精确等问题。另外是能够在每一个扫描时段里进行更多的扫描,采集更多的样本,从而提高统计检验力和对信号的敏感程度,或者可以在同一扫描时段里的进行不同的任务,执行较为复杂的研究设计。另外,fMRI能够获得高空间分辨率,从理论上可以达到100μm,高空间分辨率可以增加信号的精确性。FMRI还可以做一些其它功能成像技术不能做的研究,例如,PET因使用静脉放射性示踪剂,在对儿童的研究中会受到限制。但是fMRI 也有自身的不足。例如,fMRI的实验通常只是对感兴趣的大脑特定区域取几层(slice),由于fMRI 是逐层取样的,取样层数的增多会导致取样时间的增加。但是PET 技术可以在15cm的区域内同时对整个大脑进行3维平行取样。另外,当前主要使用的BOLD fMRI的方法并不提供直接的生理学参数,只是检测激活状态和基线状态(baseline)之间的信号变化。而PET可以测量大脑局部绝对血流量的变化,因而具有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的优势。此外,PET还可以对其他一些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如神经受体和递质系统、脑血栓渗透性等。

总的说来,fMRI超过PET的优势主要是不存在放射性的问题,从同一渠道既获得结构像、又获得功能像,更好的时间分辨率和进行纵向追踪研究。不过fMRI同样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尽管fMRI和PET两种技术所基于的原理和方法不同,但两者的研究发现有较好的一致性。例如McCarthy等(1993)在单词生成任务中用fMRI所得的结果与Perterson等人用PET 所做的相同任务的脑区激活结果是一致的。Eden 等(1995)专门对PET 和fMRI之间的一致性进行了检验,采用相同的的被试勾手动作,数据处理方法也尽量匹配,在实验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两种技术各自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在与任务相关的脑区定位上两种技术得到的结

果是一致的。与fMRI相比,PET检测到由信号导致的激活脑区要更大一些,这表现了PET 的空间分辨率稍低的特点。

随着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语言认知脑内加工过程探索越来越细致。在观察心理活动的时间过程与其脑内结构定位时,需要足够的精确度。与PET和fMRI 研究相比较,ERP可连续、精确地测量大脑对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加工过程。而前者只对心理活动在脑内的定位具有相当的精度,因其反映脑内血流的变化,存在延迟时间过长(目前实际只能达到1-2秒左右的精度)的缺陷,而ERP记录反映的是脑内电位活动,可以非常容易地达到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并且,随着多导ERP设备的迅速发展,它的空间精度也大大提高。因此ERP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过去的15年里,ERP方法已广泛而且成功地用于研究言语加工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因为其时间分辨率很高,已成为研究心理活动时间进程的强有力的工具(Miller 和Hackley, 1992),例如,Kutas 等人(1980,1984)发现,当句末词与句子主体的语境相违背时,在400毫秒左右就会出现一个比正常语境条件更大偏移的负波,叫N400。这一成分作为语义加工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广泛地用于语义加工进程的研究。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与句子结构有关的正向偏移电位(syntactic positive shift—SPS)也叫P600和与预期的语言形态结构正电位(P300)等(Osterhout & Holcomb, 1992;Coulson et al, 1998)。这些ERP成分对揭示语言加工过程的神经活动机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ERP技术的基本原理大体是这样的:当个体接受一个刺激时,脑内会出现一个与这个刺激相关的电位,这种电位可以在脑的外部测到。由于ERP是由刺激所诱发的电位,所以,也被称为诱发电位。实验时被时头戴电极帽(一般在100导以上,电极按规定系统排列并与头皮接触),实验刺激用视觉或听觉呈现。每个同类实验刺激所诱发的电位经过矫正和过滤之后叠加得到一个平均波,把所有被试的平均波叠加起来得到一个总平均波。不同实验条件的总平均波之间的比较能提供直观的与实验刺激相关的信息。

实验数据及其计算

实验研究的结果一般都要以数据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在实验中如何获取数据并对它进行检验分析是实验的重要步骤之一。虽然,不同的实验设计有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并且来自不同类型实验的数据在结构上是不相同的,但是数据统计的一般过程是相同。

统计分析的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即把实验中采集的数据按不同的类别整理成组。比如,在一项对200人的问卷调查中,我们调查了7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四个选项,调查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把每个调查项目中4个选项的人数统计出来,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和检验。对于实验研究来说,不同的设计,对原始数据的整理方法是不同的。但是,任何实验的原始数据整理都是为了便于实现最终的统计分析目的。

因为,大部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统计假设都是虚无假设(null hypothesis),所以,实验结果必须进行统计检验,即证明虚无假设是否能够被推翻。例如,在考察词的频率是否影响词识别的速度是反应时实验中,我们所操纵的自变量是词的书面出现频率,如把词的频率分为高频和低频两个水平,那么,我们的统计假设是:被试在识别高频词和低频词时的反应时是没有差异的。然而,我们的实验预期是这两种条件下的识别速度是有差异的,如果统计检验能够推翻虚无假设,说明我们的预期是正确的,因而我们也就能作出相应的实验结论。但是,如果统计检验不能推翻虚无假设,我们便不能作出任何结论。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推翻虚无假设就作出,对高频词和低频词的识别速度是没有差异的结论,因为没有推翻虚无假设可能是由于实验控制不科学或其它因素所导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验设计的核心任务就

是制定一套推翻虚无假设的方案,而不是证明虚无假设。因此,设计中必须使因变量最终成为可供检验的数据。

检验实验结果是否推翻虚无假设的最常用方法是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或

ANOVA), 它是由英国统计学家Sir Ronald Fisher 发展的一种统计方法(F 检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方差分析可以检验两组或多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还可以解释因素各个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分析的方差,即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测量,因而它能考察实验处理的中的各种不同来源的变异(variation ),如被试个体差异引起的变异,实验误差引起的变异以及实验处理本身引起的变异。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数据与若干组数据的总平均数的离差等于这个数据与本组平均数的离差加上本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的离差。方差分析正是运用数据的这种关系,考察来自两个方向的变异,一个方向是各组数据和围绕总平均数的变化,另一个方向是各组中每个数据围绕本组平均数的变化。就实验数据而言,前一种变化反映了实验处理本身所带来的变异,叫组间变异(between-group variation ),后者则反映个体差异和实验误差所带来的变异, 叫组内变异(within-group variation )。方差分析就是计算组间变异与组内变异的比率。只有当组间变异明显大于组内变异时,才说明实验处理是有效的。如果两者相差不明显,说明实验处理效应不存在,实验中的效应是由被试的个体差异和实验的随机误差所导致的。

在方差分析中有两个基本概念:平方和(sum of square 或SS )和均方(mean square 或MS )。两者的关系是:MS=df

SS ,其中df (degree of freedom )为自由度,表示自由变动的样本观测值的数目。这个公式说明,均方是每个自由度的平均变异,这是方差的基本定义。假设我们进行这样一个实验:为了考察三种不同的记忆方法对英语单词记忆效果,我们设计一个单因素三水平的实验,令A1,A2和A3分别代表一种记忆方法,三组来自相同样本的被试分别接受一种方法,经过相应的实验操作之后,他们对英语单词进行回忆、成绩如下表所示:

表一:单因素被试内设计方差分析

表中的每个数据为一个被试的观测值,方差分析不但要检验它和小组平均数以及总平均数的离差程度,而且还要检验各组平均数和总平均数之间的离差程度。因而计算就涉及到总平方和(SS t )组间平方和(SS b )和组内平方和(SS w ):

SS t =[(10 –17.5)2 +(14-17.5)2+…… +(11-17.5) 2]……A1

+[(15 –17.5)2 +(20-17.5)2+ ……+(14-17.5) 2]……A2

+[(24 –17.5)2 +(23-17.5)2+ ……+(30-17.5) 2]……A3

=547.75

SS b =5[(11.2-17.5)2 +(16.6-17.5)2+(24.6-17.5) 2]=454.55

SS w =[(10 -11.2)2 +(14-11.2)2+ …… +(11-12) 2]……A1

+[(15 –16.6)2 +(20-16.6)2+ ……+(14-16.6) 2]……A2

+[(24 –24.6)2 +(23-24.6)2+ ……+(30-24.6) 2]……A3

=93.2

上述计算结果说明,总变异可被分解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SS t = SS b + SS w = 454.55 +93.2 =547.75。在方差分析中,比较组间变异与组内变异时要用各自的均方来比较,而不能直接各自的平方和,因为平方和的大小受到参与求和项数的影响,即n 和k 。消除这种影响的办法是将平方和除以各自的自由度:

组间均方 MS b =b b df SS =2

75.547=273.88,组间自由度df b =k-1,。 组内均方 MS w =

w w df SS 122.93=7.77,组内自由度df w =k (n-1)。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组间均方大于组内均方(273.88>7.77)但是两者的差异是否达到了显著水平,要的用F 检验来确定:F=w b MS MS =77

.788.273=35.25,查F 值表(单侧检验): F .05(2,12)=3.88,即在分子的自由度为2,分母的自由度为12时,F .=3.88 差异就达到p<.05显著水平(p<.05的意思是:不能推翻虚无假设的可能性概率小于5%,即推翻虚无假设是非常肯定的) 。

随着统计技术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摆脱了传统方差分析中烦琐的运算和查表等过程,现成的统计软件包使方差分析变得非常简便快捷,其中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就是一个全球广为运用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用SPSS 进行方差分析,我们首先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不同类型的方差分析,要求不同的数据输入格式。数据的输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数据,一种是内部数据。前者是从实验程序中直接输出的ASCII 数据,后者是人工录入到SPSS 数据表中的数据。对前者的处理分析一般用SPSS 句法命令,而后者则用SPSS 的菜单进行操作。这里只介绍不同方差分析的内部数据编辑。

1. 一维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的数据编辑:一维方差分析是单因素实验设计的数

据分析。具备方差分析,均值多重比较和相对比较等功能。原始数据的编辑方法主要步骤是:定义因素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因素变量一般用0,1,2,3等有限的离散数值来表示因素的各个水平,因变量为与因素变量水平相对应的数据。表( ? )中的数据在SPSS 数据表中的格式。

表格1的第一行为变量标签,对应SPSS 中的―VAR‖(双击鼠标左键之后可以定义),可任意选用单词或字母来表示,如―MM‖表示 ―memory method‖,―SCORE‖表示测量得分。第一列中的―1‖―2‖―3‖分别表示第三种不同的记忆方法,第二列是与记忆方法相对应的记忆成绩。数据编辑好之后,调用Statistics (有的版本为Analysis )→Compar e

means→One -Way ANOVA 菜单,按要完成对话框的指令,便可得到一维方差分析的结果。输出的主要结果如表(?)所示:

表()一维方差分析结果(ANOVA SCORE)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454.533 2 227.267 29.262 .000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93.200 12 7.767

Total 547.733 14

对于单因素实验来说,我们最关心的是组间差异,因此―Between Group‖这一行中的结果是最重要的,行中Sum of Squares(SS,平方和)=454.53,df(自由度)=2,Mean Square (MS,均方)=227.26,F(F值)=29.26 (和前面计算的35..25有些出入,那是由于SPSS中使用了矫正模型,对各种误进行了矫正),Sig(显著性水平)=.000。在实验报告中,这些数据被写成:SS=454.53, MS=227.67, F(1,2)=29.26, p<.001。

2.通用线性模型方差分析(General Linear Model):SPSS 8.0以上的版本,都将多元方

差分析过程(MANOVA)归到通用线性模型系列之中,一般包含GLM-General Factrial…

(通用多元方差分析)、GLM-Multivariate…(多因变量方差分析)和GLM-Repeated measures…(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子程序。尽管不同的版本所包含的子程序名称和这三种不尽相同,但其功能却大同小异。

1)通用多元方差分析:此程序可进行一般的多元方差分析,可以提供大量统计输出,包括主效应分析、交互作用、协方差分析、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此程序和一维方差分析的主要差别是,前者适用于多因素变量的实验数据分析,而后者只用于单因素变量的统计检验。如前面所提到的标题,主题熟悉性和阅读速度关系的2×2×2的实验设计,如果采用混合设计,便可以用通用多元方差分析对因素主效应和因素间交互作用等项目进行分析。数据编辑如表()所示。表中因素变量定义A,B,C分别表示三个自变量,每个因素包含两个水平,即A=有无标题,1=有标题,2=无标题;B=主题熟悉性,1=熟悉,2=不熟悉;C=阅读速度,1=正常阅读速度,2=快速阅读速度。SCORE=因变量,即各种处理条件下的阅读成绩(平均值)。编辑数据之后,点击Statistics(有的版本为analysis)→General Linear Model→GLM-General Factorial 菜单,按对话框选项完成分析过程。输出是主要结果如表()所示。

表()通用多元方差结果

Tests of Between-Subjects Effects

Dependent Variable: SCORE

df Mean Square F Sig.

Source Type III Sum of

Squares

A 772.571 1 772.571 35.404 .000

B 591.500 1 591.500 27.106 .000

C 1585.786 1 1585.786 72.671 .000

A *

B 37.786 1 37.786 1.732 .194

A * C 132.071 1 132.071 6.052 .018

B *

C 126.000 1 126.000 5.774 .020

A *

B *

C 64.286 1 64.286 2.946 .093

表(?)单因素三水平实验数据的编辑格式

表(?)2×2×2混合设计的实验数据编辑格式

表()中可以看出,因素A的主效应显著,F(1,1)=35.40,p<.001, 因素B的主效因显著,F(1,1)=27.10,p<.001,因素C的主效应也显著,F(1, 1)=72.67, p<.001。因素A和之间以及因素B和C之间都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分别为F(1,1)=6.05,p<.05,和F(1,1)=5.77,p<.05。

2) 多因变量方差分析(Multivariate…):当研究问题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因变量时,往往要考察这些因变量与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某一特殊专业招收学生时,担心男女由于性别的差异,在这个专业的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为了证明这种假设,招生单位对考生进行四项与专业能力紧密相关的考试。在分析时我们最关心的是,在所有项目的考试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在每个项目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分析就要运用多因变量的方差分析。表()是这种方差分析的原始数据编辑格式。表中SEX为因素变量,1为男性,2为女性,A,B,C,D是因变量,分别表示四个项目的考试成绩。编辑好数据之后,点击Statistics(有的版本为analysis)→General Linear Model→

GLM-Multivariate 菜单,选择对话框中的相应项目便可完成分析过程。输出的两种结果特别重要(该程序能进行许多项目的分析,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选择):一是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一是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因变量和因素变量的关系,后者反映的是每个因变量和因素变量的关系(见表??)。

表()多因变量方差分析的数据编辑格式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其注意事项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及 其注意事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其注意事项 医学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可归纳为5个步骤:①科研选题,其主要任务是提出科学合理的假设,②科研设计,主要任务是围绕验证假设安排试验内容,③科研实施,从事调查或实验工作,搜集论证假设的证据,④科研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实验或调查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数据处理,揭示资料数据特征,⑤科研总结,通过整合资料统计结论,综合现象特征和专业知识,再经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使假说和数据资料按照逻辑规律结合起来,完成具体论证过程,使原假设成为结论,并进一步产生新的研究假设。 科研选题及其注意事项:首先要遵循科研选题的四大原则:①可行性原则,要求选题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是否具备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包括:1,研究者的知识结构。2,研究者的科学素质。3,研究者的个人性格特征。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研究对象、文献资料、设备条件、课题工作基础和经费与人力投入状况。②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也是科研选题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和价值所在。科研选题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前人没有研究的课题。2,补充前人的不足。③科学性原则,选题要科学合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和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已有的科学原理法则。④需要性原则,选题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性来确定。 科研选题来源及优缺点:一,实际工作中选题:包括日常生活、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和偶然机遇。在实际工作中选题的优点是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局限性是研究的起点往往不够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参考答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 1.运用液体守恒来测验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心理学家是( A ) A.皮亚杰 B.林崇德 C.朱智贤 D.张厚粲 2.对无关变量尽可能进行控制,但无法保证完全控制实验误差的实验是( B ) A.前实验 B.准实验 C.真实验 D.假实验 3.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 C ) A.演绎B.归纳 C.分析 D.综合 4.在近代教育史上,调查法最早运用于教育研究是在( C ) A.1900 年 B.1901 年 C.1910 年 D.1920 年5.研究者根据自己对研究总体的了解和经验,从总体中确定对总体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将典型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抽样方法是( C ) A.整群抽样 B.随意抽样 C.判断抽样 D.有意抽样 6.不属于观察记录的方法是( D ) A.描述记录法 B.仪器记录法 C.表格记录法D.目测记录法 7.对搜集到的各种文献进行粗略的快速翻阅,称为( B ) A.粗读 B.浏览 C.精度 D.重读 8.测试个人在经过某种正式教育或训练之后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称为( C ) A.智力测验 B.人格测验 C.成绩测验 D.能力倾向测验 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时期主要是指( C ) A.19 世纪末以前 B.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C.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0.属于随机抽样的方法是( D A.随意抽样 B.判断 1 / 1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2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2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组成要素。教育科学研究由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量研究的特点。D项是定性研究的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文献综述报告的主要内容。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正文和主要文献目录四个方面。 【解析l此题主要考查整群随机取样。整群取样所获得的样本,由于样本分布不均匀,在统计推论上存在一定缺陷。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历史分析法的特点。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丰富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本质性是逻辑的分析方法的特点。 6.★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A项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来分的,C项是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分的,D项是按观察实施的方法来分的。【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行为核对表,其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而不提供行为性质的材料。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调查研究的发展。历史上最早的进行专门的教育调查是美国学者赖斯于1897年所作的学校拼写练习。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测量工具的要求。一般测验题目难度应控制在之间,测验平均难度应接近为好。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实验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1901年梅依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在研究目的上,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以形成抽象化、概括化、普遍化程度较高的教育理论为主要目的。教育科学的实证研究是形成科学事实的方法。 12.★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性分析研究程序的特点。A、B和C三项是定量分析的研究程序的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信度判定公式。r为一致同意率,c为赞同人数,n为参加研究的总人数。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统计分析,定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归纳的)逻辑分析。 15.★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统计假设检验的类型。考生需要识记四种检验的常用范围。t检验主要用于平均数差异显着性检验,C项用于方差的差异显着性检验和方差分析,D项主要用于适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 二、名词解释题 16.方法是指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程序以及依据的手段、工具和方式。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17.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等是否可靠。 18.★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学专业主干课,它从教育过程出发,研究教育研究的设计和方法的学科课程。学习该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以及其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帮助他们在教育研究工作中正确应用各种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做到:1、了解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2、掌握学校教育的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技能和能力。3、能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本课程的前继课程是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系统科学等。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与这些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一要明确这些相关课程是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和前提,二要保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避免容的简单重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正确认识该课程的性质、任务,全面了解该课程的体系和结构; 2、牢固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3、把握学校教育研究过程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 4、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课题论证及撰写文章 三、教学容及要求 第1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课时) 1、容提要主要讲述研究与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研究方法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型。 2、教育目的通过本章教学梳理教育研究概念及教育研究的类型,促进学生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为后续各章提供认识上的前提。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育研究概念 难点教育研究方法论 第2章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2课时) 1、容提要专门介绍教育研究方法经历的四大阶段:注重思辨;强化实证;定性研究的兴盛;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融合。 2、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教育研究发展经历的4个不同阶段,并对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研的整个过程包括六个环节,其顺序依次为:①选题→②查阅文献→③制定计划→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分析资料→⑥表述研究结果 ①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含义 选题,顾名思义,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个体或群体);二是确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①选题 (二)正确选题的意义 1.选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对研究者而言,能否正确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它决定着研究价值的大小,决定着研究成功与否。实践也证明,选题不当是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2.选题决定了研究的范围、方向 在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意义的、具有时效性和创造性,并且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3.正确选题是衡量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选题的来源 (一)从理论研究中寻找课题 1.在理论学习中选题 理论学习可以提高理论水平,也可刺激科研。通过理论学习不仅可以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可以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从研究文献中选题 (1)经常浏览学术期刊。 (2)阅读研究报告。 (3)查阅课题申报与批准的材料和具体情况。 二、选题的来源 3.利用学科交叉或移植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选题 当代社会、各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渗透的趋势日益凸显。大量事实表明,利用、引进或移植邻近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乃至实验程序是开展新研究的重要途径。 4.在已有课题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扩展研究 二、选题的来源 (二)从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选题 这主要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2.通过及早发现热点问题和冷门问题选题 要求研究者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具有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善于从冷门中预见热点,从热点中发现冷门。 3.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题 即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及观察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选题。 三、选题的条件与原则 (一)选题的条件 1.广博的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科学: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现象规律性的认识,它以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形态反映出来。 2. 变量:变量是研究者操纵、控制或观察的条件或特征。或者说,变量是有多种取值的概念。 3.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的问题所提出的假定性的看法和说明。 4. 测量:测量就是根据某种规则把所观察的对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过程。 5. 区分度:区分度是指题目对不同水平考生加以区分的能力。区分度高的试题,对被试有较高的鉴别力,使优生得高分,差生得低分。 6. 结构性观察:结构性观察是指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以及有系统的一种可控制性观察。 7.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过程。 8. 观察变量:观察变量是指经过人的感官而能知觉其质或量的变量。 9. 单纯随机抽样法:单纯随机抽样法是指,全凭机遇来抽样。每个抽样单位在抽样过程中有着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 10. 追踪研究法:追踪研究法是指在一段长时间内,一般数月或数年内所做的资料收集,或连续跟踪观察研究对象或教育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形的研究方法。 11. 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一种自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操纵的变量。 12. 主动变量:主动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主动操纵的变量。如教学方法、奖励方式等。 13. 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重在解决当前独特的实际问题。它是直接满足教育实践需要的研究活动,是具有能应用于解决当前大家所关注的社会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14. 等距抽样: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是指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从抽样总体的名单中,有系统地每间隔若干抽样单位,抽取一个作为样本。 15. 信度:信度是测验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指测量多次,测量结果是一致的。 16. 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17. 分类抽样法:分类抽样法也叫分层抽样法,它是先把总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或分层,然后再按类层抽取一定数目的对象。 18. 效度:效度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测量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二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点 2010.12 复习要求:能够根据提供的关键性词汇,填入在相应的空格里或横线上。如1-5题中 的黑体字就是关键性词汇。其他的关键性词汇自己找。第一章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1. 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认识和解释自 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活动。“认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第2页,后面的只标注数字)。科学研究分描述性研究 和解释性研究两个层次(7)。 2. 科学方法的总体逻辑框架是归纳法。这里所谓的“逻辑框架”,是指学术界一致认 可并自觉遵守的从假设到证据、从证据到推理、从推理到结论的一系列操作规则及其 相互关系。(4) 3.科学通过展示事实和运用逻辑推理、达到客观描述、解释和预测的目的。通过事实 和逻辑来说服读者,达到共识。(7) 4. 从研究方法看,我国教育界存在两大认识误区,第一,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对立 起来,误认为理论研究高于实证研究。第二,混淆科学理论与哲学观念、名人观点, 常将充满名言警句、古语典籍、辞藻华丽的文章视为“理论性强”(9) 5. 十九世纪的狄尔泰在《人文科学导论》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 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认为该研究方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研究者积极参与亲 身体验;第二,以创造性的方式对体验进行表达;第三,对二者的反思。(15) 6. 实证主义以归纳逻辑为主要框架,思辨方法以演绎逻辑为主要框架。(21) 7. 实证研究的四大特征:以事实为依据、观察为手段;具有可重复性;具有可积累性; 理论的可修正性或可证伪性。(22-24)。 第二章研究步骤及研究问题 8. 科学研究通常包括几个步骤: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手机数据资料;分析数据资料和得出结论。(34) 9. 假说是在研究之前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特性与各种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 猜测。(41) 10. 文献综述是针对研究的问题和有关变量进行集中、系统的文献阅读和评价,从中发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题库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科学 2. 变量 3. 研究假设 4. 测量 5. 区分度 6. 结构性观察 7. 科学研究 8. 观察变量 9. 单纯随机抽样法 10. 追踪研究法 11. 实验变量 12. 主动变量 13. 应用研究 14. 等距抽样 15. 信度 16. 典型调查 17. 分类抽样法 18. 效度 19. 抽样调查 二、填空题 1. 按材料的整理分类,可以把教育研究分为和。 2. 常用的抽样方法有:、等距抽样、、多级抽样、整群抽样和有意抽样。 3. 测量有四种类型的量尺:类别量尺、、、比率量尺。 4. 根据研究目的分类,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和两大类。 5. 测量有三个要素:事物及其属性、、。 6. 效度的类型有:、和结构效度。 7. 科学研究的三个显著特征是:系统性、、。 8. 选题的原则有需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 9. 访问有两种形式:一是,二是。 10. 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是:选择问题、提出假设、、、分析资料和作出结论。 11. 信度的类型有:、、分半信度和库李信度。 三、简答题 1. 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2. 简述标准化考试的特征 3.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那几个方面 4. 简述开放式问卷的优点 5. 简述内容分析设计的五种常用模式 6. 简述研究假设的基本特征

7. 在内容分析中,确定类目时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8. 简述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 9. 简述测量的作用 10. 简述同一资料来源而不同时间的内容分析模式的操作程序 四、论述题 1. 试述问卷设计的程序 2. 试述观察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 试述选题的原则 4. 试述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5. 试述选题的程序 6. 试述实验控制的方法 7. 试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8. 试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科学: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现象规律性的认识,它以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形态反映出来。 2. 变量:变量是研究者操纵、控制或观察的条件或特征。或者说,变量是有多种取值的概念。 3.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的问题所提出的假定性的看法和说明。 4. 测量:测量就是根据某种规则把所观察的对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过程。 5. 区分度:区分度是指题目对不同水平考生加以区分的能力。区分度高的试题,对被试有较高的鉴别力,使优生得高分,差生得低分。 6. 结构性观察:结构性观察是指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以及有系统的一种可控制性观察。 7.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过程。 8. 观察变量:观察变量是指经过人的感官而能知觉其质或量的变量。 9. 单纯随机抽样法:单纯随机抽样法是指,全凭机遇来抽样。每个抽样单位在抽样过程中有着同等的被抽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自考重点

1.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2.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未知的探索,对原有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 3.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5.“观察与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中第一个时期的特点。 6.英国的培根反对中世纪的教条主义,认为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不能胜任从实验到公理的科学发现任务,必须以归纳法取而代之。归纳方法突出了经验的积累和分析,强调科学方法的经验性质。 7.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强调必须从教育实验中建构理论并亲自主持了长达8年之久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教育实验。 8.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9.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10.依据教育研究的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性研究、比较与评 价研究、预测研究。 11.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 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收集资料以 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的教 育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是描述研 究。 12.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 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 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 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 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13.比较研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 彼此有关系的事物甲乙对照分 析,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 质,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 结论。 14.实验研究指研究者根据一定 的理论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 设验证假设的环境和条件,主 动地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 因素的干扰,探索教育活动相 关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15.某教授在市的一些中小学进 行了提高英语成绩的研究,取 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它城市甚 至一些乡村的中小也想开展这 一研究,该教授决定选择一些 乡村小学继续开展研究。后面 的这一研究属于迁移推广水平 的研究。 16.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 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 确定问题。 17.科学研究的其始环节是选择 和确定课题。 18.教育科学研究选定研究课题 的科学性表现在问题要以教育 科学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还 表现在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 为实践基础。 19.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必须有价值。2,问题 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3,问 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有新 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 性。 20.以下不属于课题选择原则的 是D.需要性原则 21.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问题 必须有价值、问题有一定的科 学理论依据、问题必须具体明 确、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问 题要有可行性。 22.选定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要 求之一是研究的问题要有可行 性,可行性包括客观条件、主 观条件和时机问题。 23.研究课题的产生有哪些途 径?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 出问题。2,学科建设与发展中 需要解决的问题。3,教育实践 中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 改革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困惑和 矛盾。4,从日常生活观察中发 现的问题。5,从当前国外教育 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 24.文献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 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 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包括 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 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 幻灯片、缩微胶片、信息自动 化系统等。 25.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 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 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 始文献,具有创造性。 26.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 的起点,按照从现在到过去 (如由2009到2005年)的时 间顺序去查询教育文献的检索 方法,我们称之为逆查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之欧阳家百创编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欧阳家百(2021.03.07)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

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A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其遵循的方法,在形式逻辑上建立了科学 方法论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是(C) 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 ?毕达哥拉斯 2 ?研究的成果往往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的是 (C ) A.基础研究 B ?应用研究 C.发展性研究D ?预测研究 3?下列对顺查法的描述错误的是(C) A.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 B ?查找时可以随时比较、筛选 C.不太关注问题发展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D .-般可以查全 4.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这种取样方法是(B ) A.简单随机取样B .系统随机取样 C.分层随机取样D .整群随机取样 5 .下列对外部评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C) A.确定资料的客观、可靠性B .确定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 C.确定资料的真伪.只涉及资料的内部

6?在观察活动中要求研究者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的是 A.参与性观察 B ?非参与性观察 C.直接观察 D .间接观察 7. 对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D ) A.在实验室中进行 B .有详细的观察计划 C.有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 D .可局部控制 8.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态度的关系调查,属于(B ) A.现状调查B .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D .预测调查 9 .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的是测量工具的(B) A.效度 B .信度 C.难度 D .区分度 10. “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量表”发表于(D ) A. 1890年B . 1902年 C. 1903 年D . 1905 年 11.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不包括(D ) A. 深化教育认识,揭示教育规律 B. 完善和发展原有的教育理论体系并构建新理论 C. 对研究成果进行逻辑证明 D. 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12. 研究者了解、理解和再现被研究者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真实程度,是定性分析中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卷名:教育) research methods Of educational science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 马克思、F. 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充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 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校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台,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近几十年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④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②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掌握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行为研究法一种综合的研宄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关于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儿童修改他的行为,故也称为行为修改法。现代行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他主张控制情境,采用褒奖和强化的方法,来修改儿童的行为。这种方法进行的步骤如下:①把儿童行为的表现

辩论赛——科研,过程比结果更重要__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 首先感谢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这里观看我们此次辩论赛的过程,而没有坐在办公室或教室里空等结果。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科研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就像对方辩友所说)所谓过程是指事物进行或发展所经过的程序,而结果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状态。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我方观点做出陈述:第一,从个人角度来说。注重科研过程就会使我们做事更注重平时的努力。重视科研过程我们就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重视科研过程我们就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重视科研过程我们就会以长远的目光看问题,注重积累,不以一次的结果而评价自己的一生。反之,如果我们把结果看得太重,无形中便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据搜狐网报道,大学生自杀率达万分之四,其中52%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造成,他们就是主动或被动的将结果设计得过高,看得过重,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第二,就价值体现而言。看重科研过程会更加真实,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评定事物的本质,减少科研中的不确定因素。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做成一件事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实现结果的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我们把结果看得过重时,很多人就会不择手段,造成数据造假、论文抄袭等不良科研作风。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周围数不胜数: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中,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外,两篇论文整体框架竟然完全一样。Nature《自然》杂志收到的一份同行评审研究报告,从PubMed检索服务系统中检索,发现2010年中国被撤销的英文文章有89篇,其中60篇是数据造假,20篇涉嫌抄袭。等等等等的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职位升迁,过于看重结果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而走了弯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计小流无以成江河;一个“积”字道尽了过程对结果不可忽略的影响!在科学发展这个大过程中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科研人员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才有一个又一个科学硕果的质的飞跃。试想,如果包括对方辩友在内的人们都更加重视科研的过程,那么,我们周围的科研作风必将被端正,国家的科技水平必然升上一个新的台阶! 既然重视科研过程能够国家富强、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如何能够不重视科研过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及答案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B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 B.科学理论 C.科学思想 D.科学观念 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D ) A.基础研究 B.描述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D ) A.历史感与正义感 B.历史感与责任感 C.责任感与现实感 D.历史感与现实感 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B ) A.描述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轶事记录法 D.连续记录法 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C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6.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手段)是( D ) A.访谈调查 B.测量调查 C.表格调查 D.问卷调查 7.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A )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B.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8.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 ) A.内在效度 B.外在效度 C.总体效度 D.生态效度 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A ) A.条形图 B.圆形图 C.线型图 D.直方图 10.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 D )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 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 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 11.应用归纳法来得出研究结论,这一方法可追溯到( B )。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一、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是按照某种途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教育规律的过程。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的经验总结、新闻报导不同。如果说经验总结、新闻报导只是事后总结的话,那正式的研究是事先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从古希腊到16世纪的直觉观察时期; 2、17世纪至于9世纪末的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3、20世纪到达20世纪50年代的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4、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变革时期. 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1、提高教师的教研的理论程度。 2、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特点。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性。 4、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一、分类和体系结构 (一)按研究的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预测研究。 (二)按研究方法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 1、观察分析教育对象,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归纳法:特殊到一般、形象具体思维)。 2、推论验证的演绎法(演绎法:一般到特殊,抽象思维范畴)。 三、教育研究的认识层次和水平 两个层次:1、经验层次;2、理论层次。 四种水平: 1、直觉观察水平: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应不应该发生,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等。 2、探究原因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种现象?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改变这种状态?等。 3、迁移推广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 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的原则?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研实施阶段工作流程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工作流程 一、通知 1.项目主管单位立项批文下达后,由科技处通知立项项目所在科室主任及项目负责人,在院内办公自动化信息平台及科研项目信息平台上公布。 二、对项目负责人培训 2.获立项的项目组负责人至科技处领取《项目负责人科研工作手册》。 3.由科技处负责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采用培训会或者一对一的方式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培训。 4.培训内容:科研管理的核心制度、项目实施阶段的工作流程、科研信息系统的应用、项目启动准备工作(包括签订合同、伦理审批、文件的设计印刷、药物的准备、科研档案管理等)、经费使用流程、项目的质控管理、项目的成果形式和论文发表的注意事项。 5.培训后,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负责人科研工作手册》的培训页上签字 三、签订项目合同/任务书 6.接到项目立项通知后,项目负责人应参照相关要求,按所下达的项目经费,填报“科研项目合同书/任务书”;科技处和计财处共同审核经费预算。 7.需与外单位合作的项目,均应参照《科技合同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承担的任务以及经费划分、人员名次、完成时间等事宜,经科技处审核,分管院长签字并加盖医院科技合同专用章后,与合同书一并上交至主管部门。 四、经费入账及转账 8.科研经费到帐后,科技处出具科研经费入账报告,项目负责人凭科研经费入账报告至计财处办理经费入账手续。需转账的合作课题,项目负责人凭合作协议和科技处出具的转账报告,至计财处办理经费转账手续。 五、项目建档 9.科技处建档,建立档案盒、完善科研信息平台资料。 10.项目组建档,重大项目指定项目科研秘书负责建档,一般项目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建档。 六、项目启动 11.项目组讨论或邀请专家论证确定研究方案,必要时经科技处或项目主管部门审核。 12.合同书、研究方案确定后,项目组负责围绕研究方案设计相关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B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 B.科学理论 C.科学思想 D.科学观念 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D ) A.基础研究 B.描述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D ) A.历史感与正义感 B.历史感与责任感 C.责任感与现实感 D.历史感与现实感 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B ) A.描述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轶事记录法 D.连续记录法 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C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6.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手段)是( D ) A.访谈调查 B.测量调查

C.表格调查 D.问卷调查 7.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A )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B.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8.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 ) A.内在效度 B.外在效度 C.总体效度 D.生态效度 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A ) A.条形图 B.圆形图 C.线型图 D.直方图 10.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 A )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 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 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 11.应用归纳法来得出研究结论,这一方法可追溯到( B )。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12.首次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人是( A )。 A.培根 B.梅伊曼 C.拉伊 D.冯特 13.教育定义的规则要符合( A )关于定义的基本规则。 A.逻辑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美学 14.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其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指的是( A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5.假设检验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不属于参数检验的有( D )。 A.Z检验 B.T检验 C.F检验 D.X2检验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