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

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

(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②非文字史料:

A.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

B.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C.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

D.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

E.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2)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①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二是具有真实性。

②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为的第二手材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

①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都是文献史料。

②实物史料──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

③口述史料──当事人叙述的往事回忆,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来源。

2.史料的判断价值

(1)文献/实物/口述

①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②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但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是凝固的过去,而不是活着的过去——只有物,没有人;作为实物史料的遗址遗物,遗址是固定的,但遗物是可以移动的;

③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2)图画/文字/音像

①图画能表现具体实在的形象,是记载历史的一种辅助手段;图画和雕塑的真实与否取决于作者的技法,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文字的表达能力远远高于图画(符号),所能表达的内容也比口耳相传的更加深刻、更加细致;除了故意歪曲、篡改外,文字史料相对能比较忠实地保持记录者的原意;

③音像是历史的主要载体,并且具有文字无法取代的作用;口述历史的兴起和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录音技术;音像材料中,纪录片与非纪录片有别,照片也需要鉴别,才能构成支持史实的证据。

(3)神话/民间故事/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

①神话虽然不是历史,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而且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古老历史往往都离不开神话;

②民间故事一般是指在非官方的途径产生和流传,在流传中又经过传播者的不断加工,

经非正式的历史记载保存下来的内容,它不是历史;

③新闻可以是将来编写历史的资料来源,但是新闻绝对不等于历史;

④文学作品中的史实,通常以间接的、夸张的、局部的、变化的等诸多形式来表达;文学作品绝非信史,但可以把它看成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本人思想、实践的反映;

⑤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历史,艺术作品可以反映一个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也可以写实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⑥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五.史学研究的方法:

基础的史学方法是中学历史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我们了解历史知识的产生过程和

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进而能运用这些基础的史学方法判断史料的可靠性,揭示史实形成和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由此逐步形成历史学习中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提升历史思维的品质。1.中学历史课程中基础的史学方法

(1)中学历史课程中基础的史学方法——技术性方法

①搜集史料

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

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途径,运用调查、访问等方式,从文献、音像、实物、当事人的回忆等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②提取信息

Ⅰ.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A.正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核心观念等,

B.引注中的作者及其身份、书名、文章题目、时间等

Ⅱ.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A.图片中人物的外貌、服饰特征、姿态等

B.图片(地图)中的文字、符号等

C.图片中实物的外观、材质等

D.各类含有数据示意图的比较:表格中数据的横向与纵向比较

E.图表引注、说明中的文字提示

Ⅲ.从动态图像中提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

A.显性信息的提取;隐性信息的提取——揭示剪辑者的意图;

B.动态的视频材料可以视作是若干个静态图像的有机整合

③整理材料

整理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

Ⅰ.制订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科学性、历史性Ⅱ.依据分类标准对历史信息进行归类

Ⅲ.运用图表的归类方式

(二)中学历史课程中基础的史学方法——导向性方法

1、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

战争及其性质;历史发展的特点……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历史发展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

量变与质变;形式与内容

现象与本质;局部和全局原因与结果……

4、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思想和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

(2)解释运用

①通常情形下,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了解时代背景;分析原因和性质;

把握全部过程;考察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②通常情形下,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原因的方法

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因/外因

③通常情形下,分析历史事件影响的方法

并列求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逆向求异——利/弊

④通常情形下,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具体分析的观点;全面分析的观点;

阶级分析的观点;发展分析的观点

阶段论功过论是非论

三、中学历史课程运用史学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着眼于终身发展——工具性

立足于历史知识——基础性

渗透于课程目标——重要性

体现于教学环节——全面性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七节 历史研究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七节历史研究习题作业 一.概念解释 1.历史研究 是在对研究对象的历史予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其现在和预测其未来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科学中的历史研究:在教育研究工作中,历史研究处理的是关于教育的过去的事情,即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资料,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认识历史事实、揭示其发展规律。 2.二重证据法 源于近代学者王国维,他用地下出土的史料与古书上所记载的内容相互印证,得出了不少可贵的见解和结论。他把这种方法叫做“二重证据法”。 二.简答题 1.历史研究与教育科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 与教育科学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区别,历史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者)与被研究客体(历史事实)之间,并不是共时、共存的。研究者无法直接观察和调查“活生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更不能通过实验来控制某些现象的发展过程,只能在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以现实为起点去认识、思考过去所发生的事件。 2.历史研究的意义 历史研究可以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历史研究有助于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并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

分析能力。 三.论述题 论述历史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的关系、史与论的关系、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分析历史资料、寻求历史规律时要注意多学科理论的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法律、文化等;要抓住主要事实材料,抓住反映事实各主要关节的材料和带有普遍意义的材料,就能把握对象的本质和必然性;不能将偶然事件运用于将古论今、预测将来;要重视研究对象发展的时间顺序;研究者要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 一 、史料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 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 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 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 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例.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 ①是珍贵的史料 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 .①正确,②③错误 B .②正确,①⑧错误 C .①③正确,②错误 D .③正确,①②错误 2.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 A .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 .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二)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 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 (Turner )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1、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 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4.[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中译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5.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6 张尚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 7、韩震:《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 8、庄国雄等:《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9、[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中译本)三联书店1988年。 10.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佘树声:《历史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田汝康、金重远编选:《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3.张文杰等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4、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15.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1987年。16.[美]雷蒙德?格鲁:《比较历史研究概论》(中译本)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 年1期。 1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8.[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9.[波]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0.[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21.[莫]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22.[法]勒高夫:《新史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23.[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24.[美]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25.[美]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6.[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7.[英]卡?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28.[美]唐纳德?凯利:《多面的历史》(中译本)三联书店2003年。29.[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30.[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2.李幼蒸:《历史符号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33.蒋大椿:《史学方法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35.蒋大椿:《史学探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36.[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7.[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法] 迪拉里:《历史学家思想和方法》(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9.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0.严建强、王渊明:《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 (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②非文字史料: A.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 B.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C.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 D.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 E.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2)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①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二是具有真实性。 ②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为的第二手材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 ①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都是文献史料。 ②实物史料──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 ③口述史料──当事人叙述的往事回忆,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来源。 2.史料的判断价值 (1)文献/实物/口述 ①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考点:史料价值、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认识论——史观 一、选择题 1.(2018年江苏卷T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 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2.(2017年全国卷ⅠT26) 表2 记述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 《旧唐书·太宗本纪》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新唐书·高祖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3.(2017年全国卷II T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4.(2017年全国卷II T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5.(2017年北京卷T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以Avner Greif研究成果为代表 (讨论稿) 钱滔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 内容提要: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是美国90年代以后兴起的研究方法。本文旨在综述其代表人物Avner Greif的理论研究。试图按制度在历史演进中所涉及经济问题的扩展秩序,来综述 Avner Greif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前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合约的执行问题,以及前现代社会交易 中存在的外地商人产权保护问题,Greif结合历史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方法分析了制度的出现 与本质,即制度自我实施的特性。然后Greif采用动态方法结合历史研究制度的含义与制度变迁, 即制度自我加强的特性。为了更好地理解HCIA方法,本文进一步从方法论的角度述评HCIA之 前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它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HCIA的框架与方 法论上的突破。最后是对全文做出简单的小结。 关键词:Avner Greif历史比较制度分析context-specific model 一、引言 就形式而言,无论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问题是基本相同的,即如何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这些不同的社会却运用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去解决它们的经济问题,而这些不同的制度安排又和它们在经济史上的兴衰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度的分析来增进对这种“兴衰”的理解。其实,这正是经济史所关心的基本现象与问题。 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在德国历史学派的归纳方法之后,是结合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理论,以价格(或利率)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即历史计量学(cliometric)。但由于这种研究框架本身不能包含制度,以及分析工具的局限,故并不能对经济史的基本问题给出全面的解释。在科斯(1937)提出制度的重要性之后,又出现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NIE)理论,以交易本身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但这种方法也并不能对制度的运行给出满意的解释(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行了私有化,但经济反而出现衰退的经济现象)。即为什么有些国家采用了理论上或在其他地区有效的制度,却不能获得经济增长。而且以上方法也没有解决理论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方法之间的二分性。 其实,历史演进过程是制度“生存检验”的现实环境,这其中存储着丰富的有关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制度本身和制度演进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洞见。A vner Greif就是通过前现代(pre-modern)经济史的研究,综合理论的演绎与历史的归纳方法来考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即制度的起源、本质及含义。进而试图解释市场与非市场的制度(non-market institution)之间关系这一经济史和制度分析的基本问题。1Greif通过两个 *本文主要是对Avner Greif研究成果的综述,若要对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进行较全面的述评,则须进一步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献,才能作出更客观的评价。而本文对历史制度分析的评述和附录中的观点是仅在Avner Greif的文献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有待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1对于市场需要制度基础,在学术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制度的定义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分析,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分析框架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这些分歧可分类为:有些是采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展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内容、实质和规律,为我们具体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正是这种有限的、无始无终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那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那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如历史不具有最终的性质一样,人类的认识也不具有最终的性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一样,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一论述,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即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在量变阶段,社会面貌总的说是稳定的,表现出自身发展的连续性;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质变、飞跃,新质代替旧质,渐进性过程“中断”,表现出发展的非连续性。发展史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只有不间断的量的积累,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 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历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毛泽东说:“我

比较史学讲义提纲

比较史学 一、讲授提纲: 1、比较史学的定义 2、比较史学的发展历程 3、运用比较是史学方法应该注意的技术性规范 4、比较史学的价值与不足 二、讲授内容: 1、比较史学的定义 区分一组概念:“比较史学”(侧重学理和方法论)、“历史比较研究”(侧重实践)、“比较史学方法”【考点】(教材271页)。比较史学,笼统地说就是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史学。所谓历史比较研究,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比较史学方法,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一套规范与法则。 2、比较史学发展历程 (1)(对历史的比较研究)古已有之,希罗多德、塔西陀、司马迁等运用过比较的方法; (2)近代历史比较研究,如维柯、赫尔德、孔德(比较研究的三种方式)、密尔、马克思; (3)比较史学在现当代的发展 A、1900年,在海牙“国际比较历史学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比较史学作为一个史学流派开始出现。系统提出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的是法国年间学派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克。 关于马克·布洛克【考点】《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一文,提出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比较史学的理论;认为历史比较研究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类似性,二是要有一定的共同点。比较研究在历史学中大致有三种用法:验证和解释假说;发现不同社会的独特性;提出新的问题。《封建社会》被认为是历史比较研究典范的著作。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当代历史学家之所以非常重视比较史学,皆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布洛克的教导和他作出的榜样”。 B、1900至二战前,作为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开始为史学界接受;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兴起:1952年,联邦德国史学家阿尔诺和安内利赛出版《比较世界史》;1958年,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会,出版《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季刊;5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史学家大会都有比较史学方面的议题,1980年在西德召开了战后社会历史比较讨论会,1982年在葡萄牙召开了比较历史社会学讨论会。 C、中心转移。60年代中期,比较史学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1966年,美国出版了两部比较史学巨著,一部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历史的研究》,另一部是巴林顿·穆尔的《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主要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不同道路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不是以经济为标准,而是以社会结构和政治为标准,把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分为七类:1.英国、法国;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3.西欧。北欧、东欧;4.拉美;5.苏联、日本、中国;6.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北非;7.中南非洲和亚洲少数地区。名次越前,现代化程度越高。这部书的观点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但在当时却代表了比较历史学的最高水平。布莱克后来还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对日本、德国、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6年,他出版了《比较现代化论文集》。【补充网络资料】 穆尔的《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也是探讨现代化问题的,但是他不像布莱克那样注重国家结构和文化传统,而是注重社会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作用。他认为世界各国现代化走了三条不同的途径: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向资本主义民主制;2.通过上层改革走向法西斯主义;3.通过农民革命走向共产主义。该著和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埃米尔·德克海姆《论自杀》并称为本世纪社会科学三大名著。【补充网络资料】 D、研究旨趣:现当代历史比较研究主要在文明比较研究、现代化比较研究方面。 文明史与文化研究中的历史比较研究(略)【参考教材】

历史研究法心得(1)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定选题要遵循专业方向,题目把握要具体化,对题目的意义要有清晰的了解认识,对题目的研究现状有足够的掌控,只有这样,论题才会做到合情合理。 其次,准备材料以及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在这方面赵老师也详细介绍了历史研究法的相关细节。第一是材料准备要充分,凡是有关材料要尽全力搜集到,不可遗漏。第二是对搜集到的材料要进行分类以便于写作时查阅、利用。第三是在读书、看文章的过程中要详细记下所看书的出版时间、版本、年代、作者。 最后,论文的写作。在谈到论文的写作时,赵老师结合其《印度核政策的历史分析》、《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两本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一、立论依据是论文主要讲的内容,论文的核心价值及被研究者的地位要描写清楚。二、在叙述研究现状时用词不能太绝对,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毕竟,研究现状总结是论文成功的关键。三、论文重点在什么地方就往哪个地方深入研究,前人未研究的或者前人研究的不够透彻的恰好是我们的机遇,但是,在写作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具体细节要观点明确。四、注释方面,体例要前后一致,关于排列顺序,西方史学是按姓的首字母,中国史学方面,按照经史子集排练,另外,中国古代史一定要注意版本问题,凡是采用的书籍应是中华书局或者古籍出版社。 总之,听了赵老师的分析,原本对历史研究法一无所知的我,变得豁然开朗,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有了清晰地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想赵老师的历史研究法定会为我带来很大的帮助,感谢赵老师在百忙之中分出时间指导我们学习。 2、陈安全老师谈历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在历史研究法学习过程中陈老师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方面阐述了对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题指导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题指导 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史学方法类试题逐渐进入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研究好此类试题对于备战高考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指阐释】 史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历史与历史学:⑴历史: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⑵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⑶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⑷历史学的功能:经世致用,“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2.史料的分类:⑴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⑵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⑶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⑷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另一种分法:⑴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⑵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3.获取史料的途径:⑴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⑵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⑶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⑷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⑸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4.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⑴研究者的立场不同。⑵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⑶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⑷时代的局限性等。 5.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⑴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⑵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⑶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⑷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⑸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6.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⑴文明史范式: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⑵全球史范式: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史学理论与方法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否则研究者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最后误入歧途。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过去的人或事,而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现代人又不是这个历史过程的参与者,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历史的发生和发展,只能借助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尽量客观公正的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对于历史学得学习和研究尤为重要。学习朱本源先生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不仅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历史学理论,各个史学流派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和对历史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最为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指出了研究历史的宝贵的方法,对历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研究历史。 历史学得研究首先要清楚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对历史学的认识决定了研究者如何来研究历史。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的历史,它的工作不仅仅是考订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解答史实背后的人文动机,也就是人类的精神生活。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言“历史学研究的,乃是从外在的史实考订深入到人类的内心深处,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动机”。但是,历史人物的人文面貌经过历史学家的重建就不可能是其本来精神面貌的原状了,而只能是历史学得再创造。历史意义也只能是读者通过历史学家的再创建所赋予的那种意义。历史即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历史的两重性在于它是客观规律和主观创造二者的合力。历史的两重性源于人的两重性。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既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到社会规律的支配。但是人又是自由的,他以自由的主体进行创造和抉择。因此,历史学也具有科学和人文两重性。历史学得对象是组成群体的个体,是具体的人。历史学得结论也不应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要深入到具体的个性中。历史首先是人文史,它一方面固然要服从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但是同时它又是人文动机作用的结果。历史研究的要害是对人文精神的研究。对历史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对史料的研究,但是史料并不是史实,我们的历史并不是由所谓的客观事实直接给定的,而是通过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我们的意识所折射出来的。历史学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的成分,这是历史学得性质所决定的。 任何一个历史编纂学家的著作的精神实质,或是研究史学史,都必须要探讨历史的理论和方法论。美国史的研究是众多历史研究的一个方向,它具有历史研究的一般特点,但又具有自身特殊的特性。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历史,它的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在两三百年之间由一个殖民地发展为一个超级大国。中国近代遭受到西方的殖民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研究美国历史可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而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也为美国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我们研究美国史的很好的工具。下面我将从几个史学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 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 “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宽泛的内涵。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在我国,关于“心态”

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 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 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于是心态史家们一开始便注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一定时代群体心理和大众意识的状态,注重从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存在出发研究个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注重从历史文献和遗迹而不是任何模式出发去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精神生活,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等。这种研究的史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心态在历史运动中的“中介”地位和反作用 社会心态在历史运动中扮演着“中介”角色,这种中介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角度讲即:社会环境—人—社会运动; 二是从个体角度讲即:社会意识—心态—行为。前者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心态受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后

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总结 教师版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史学史观、比较史观、生态史观、等,下面依次作一概述 1.文明史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通史顺序)。 例:请利用中国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 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1)观点: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古代中国、希腊、罗马;近代英国、美国和新中国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 思考: (2)态度: A 要重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重视文明传承 B 文明的发展需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C 各文明要相互包容,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D 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中考察; 2.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又称为整体史观(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A 观点 B 态度 C 重要联系: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 ①开始形成: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 ②初步形成: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中国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标志; ③完全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的狂潮为标志; ④制度化、体系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为标志; ⑤升华: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为标志。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A 主要观点 原发型——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 B 两种途径 传导型(外源型)——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大多数国家都是这种类型。 C 多种模式 A 横向

比较史学

比较史学 历史比较研究,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历史比较研究在西方从史学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出现了,希罗多德、塔西陀等古典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就曾运用过比较的方法,近代历史学家也都不同程度的把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民族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对比,通过对比来说明他们庞大的思想体系。孔德把比较研究作为探求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主要方法,并列举了比较研究的三种方式,这是对历史比较方法的最早的理论探索。但比较研究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史学流派却是20世纪初的事情。 书中的“比较史学” 编辑 《封建社会》及《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比较研究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为历史学家所接受。1900年,在海牙召开了“国际比较历史学代表大会”,这标志着比较史学作为一个史学流派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是年鉴学派的创始人马克·布洛克。布洛克在1928年发表的《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外文中,提出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比较史学的理论。他认为历史比较研究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类似性,二是要有一定的共同点。比较研究在历史学中大致有三种用法:验证和解释假说;发现不同社会的独特性;提出新的问题。布洛克还身体力行,写出了《封建社会》这部被认为是历史比较研究典范的著作。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当代历史学家之所以非常重视比较史学,皆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布洛克的教导和他作出的榜样”。 《比较世界史》及《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较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历史学家把历史比较研究的范围从欧洲扩大到全世界;更多地注意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在整个西方兴起一个比较史学“热”,专门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1952年,联邦德国史学家阿尔诺和安内利赛出版了《比较世界史》一书,受到广泛欢迎。1958年,一些西方史学家在荷兰海牙宣布成立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会,并出版了《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季刊。史学家还加强了在比较史学方面的国际合作,5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史学家大会都有比较史学方面的议题。1980年,在西德召开了战后社会历史比较讨论会;1982年,在葡萄牙召开了比较历史社会学讨论会。 《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历史的研究》 60年代中期,比较史学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1966年,美国出版了两部比较史学巨著,轰动世界。一部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历史的研究》;另一部是巴林顿·穆尔的《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主要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不同道路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不是以经济为标准,而是以社会结构和政治为标准,把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分为七类八.英国、法国;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3.西欧。北欧、东欧;4.拉美;5.苏联、日本、中国;6.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北非;7.中南非洲和亚洲少数地区。名次越前,现代化程度越高。这部书的观点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但在当时却代表了比较历史学的最高水平。布莱克后来还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对日本、德国、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受到学

梁启超的史学革命和史学研究方法

梁启超的史学革命和史学研究方法 葛喜生·鉴古野叟 梁启超先生不愧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革命的宣传家、发起人。他早在1901年9月就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北京第1版,第161页)既道出了旧史学的局限,又道出了新史学要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全体国民,研究这一群体的经历以及原因结果。次年2月,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史学》,展开批判旧史学,他说“上自太史公、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家名者不下数百。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同上书,第176-177页)接着他分析了旧史学“四蔽”及由“四蔽”所生之“二病”。 蔽之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此则非所闻也。昔人谓《左传》为相斫书。岂惟《左传》,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虽以司马温公之贤,其作《通鉴》,亦不过以备君王之浏览。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同上书,第177页) 蔽之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善为史者,以人物为历史之材料,不闻以历史为人物之画像;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不闻以时代为人物之附属。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今史家多于鲫鱼,而未闻有一人之眼光,能见及此者。”(同上书,第177-178页) 蔽之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凡著书贵宗旨,作史者将为若干之陈死人作纪念碑耶?……故泰西之史,愈近世则记载愈详。中国不然,非鼎革之后,则一朝之史不能出现。……推病根所从起,实由认历史为朝廷所专有物,舍朝廷外无可记载故也。不然,则虽有忌讳于朝廷,而民间之事,其可纪者不亦多多乎?何并此而无也?……语曰: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夫陆沉我国民之罪,史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