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小抄版)

2018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小抄版)

2018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小抄版)
2018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小抄版)

综合素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4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且明确的指导思想。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者四个方面。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2.全面性;3基础性;4主体性;5.发展性;6.合作性;7.未来性。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广义的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要实现全面性的要求,必须做到几个结合,其原则如下:认知、意志和情感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科学与艺术想结合,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与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素质教育的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素质教育的任务:第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个个方面。也即:(1)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2)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

题:(一)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1.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二)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1.教育目的不同;2教育对象不同;3教育内容不同;4教育方法不同;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6教育结果不同。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而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单方面的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那么,素质教育则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包括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的误区: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市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误区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二)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三)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联系: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1独立性;2选择性;3.调控性;4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5自我意识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主体性学生观、发展性学生观、完整性学生观、个体化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内涵:其含义简要地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首先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2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再次,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学生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

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主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3)学生是责权主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就微观而言,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彩的,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人际关系)。

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和儿童中心论(法国卢梭和美国杜威)。

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1专制型师生关系。2放任型师生关系。3民主型师生关系。(民主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以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建设,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的品格中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1.非职业华阶段。原

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庠”,奴隶社会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所以,夏商时期的庠、序、校等都是官办的“国学”。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卖脑力劳动的“士”堪称中国第一代教师群。3.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1681年,发国“基督教兄弟会”市世界上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开始。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师范教育的产生,使教师的培训走上专门化的道路。4.专业化阶段。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该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1.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所决定的)2.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3.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4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5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首先,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其次,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结果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教师观:所谓“教师观”,就是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看法和期望的反映。

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主要存在四种教师的管理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专断型以及民主管理型。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新近“心理调节者”角色(“心理保健者”角色、“心理健康维护者”角色)2.“学生心灵的培育者”角色(“学习的指导者”角色)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法的做法。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以及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应努力做到:(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

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1.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价值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教师劳动价值的主要属性,也是体现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志。2.个人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职业激发和丰富教师的创造潜能。2.教师职业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3.教师职业带给教师无穷的快乐。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4.专业能力的提高;

5.教师的专业人格;

6.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本体性知识,即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如导入、强化、发问、课堂管理、沟通与表达、结果等技巧。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1)新的教育观;(2)新的学生观。(3)新的教育活动观。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1)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交往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1.积极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韧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兴趣。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拓展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3.提高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专业能力应做到:(1)提高教学能力;(2).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

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重要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此外,跨校合作(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家指导(如讲座、报告)、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科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勤于反思,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4.勇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重视教师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6.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是全球性的教育运动。

终身学习社会教育的四个关键问题:1.学会做人;2.学会认知;3.学会做事;4.学会共同生活。

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1.学会学习;2.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科专家。3.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4.学习信息技术。

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教学发展的需要;3.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育法律:从广义的法律概念出发,教育法律概念可泛指一切国家权利机关制定、发布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从狭义的法律概念出发,教育法律就是国家立法机构根据宪法制定的对教育活动规范的文件。本书的教育法律就是指狭义上的教育法律,即国家立法机构根据宪法制定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的文件。

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是指由不同层级的教育法律文件组成的等级、效力有序的纵向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是我国教育立法的根本依据,是教育法规的最高层次。

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或称为“教育宪法”“教育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单行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教育行政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

地方性教育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只在该行政区域内有效,其名称通常有条例、办法、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

教育规章:部门教育规章是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精国务院批转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

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是指依据教育法规所调整的教育社会关系的特点或教育关系构成要素的不同,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次的部门教育发,形成法规调整的横向体系。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类:1.教育基本法;2.基础教育法;

3.高等教育法;

4.职业教育法;

5.成人教育或社会教育法;

6.学位法;

7.教师法;

8.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

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业务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教育领域内,学校与政府、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因为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故皆属于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业务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在法律规范基础上调整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1.依据教育法律关系

主体的社会角色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2.依据主体之间关系的类型,可以区分为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3.依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职能,可以区分为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我国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教育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主体是学生与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产生教师与学生权利、义务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1)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2)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3)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4)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行为三个大的方面。

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教育法律权利指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教育法律义务指必须承担或履行的某种责任。

教育法律关系的发生,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某个适龄儿童进入某校学习,即和该校发生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改变,包括主体、客体或内容等要素的改变。

教育法律关系的消失,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的消灭,主体间权利义务的终止。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通常把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称之为法律事实。法律事实依据它是否以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分为行为和事件。行为是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如挪用教育经费、体罚学生、校舍失修倒塌伤人等。事件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如某教师的死亡,会导致一系列法律关系的变化。

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主要可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种。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追究违宪责任。

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两类: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刑事法律责任是一种惩罚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

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1.有损害事实;

2.损害行为必须违法;

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收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其特征如下:1.纠纷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基础;2.损害的发生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3.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4.具有补救与监督双重作用。

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1.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2.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3.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4.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法律救济的渠道有四种: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和调解渠道。行政救济是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方式。

教育申诉制度是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我国的教育申诉制度主要有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申诉制定。

教师申诉制定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具有如下特征:1.法律性;2.特定性;3.非诉讼性。

教师申诉的范围: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起申诉。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

的,可以提出申诉。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教师申诉的程序包括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并依次进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填内,做出处理。

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即学生申诉制定,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具有与教师申诉制定相同的法律性、特定性和非诉讼性。

受教育者申诉的范围: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受教育者或监护人,被申诉人是学校或教师,申诉的事项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受理范围。

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程序:1.提出申诉;2.申诉受理3.申诉处理等环节。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如学校、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做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

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1.申请;2.受理;3.审理;4.决定;(复议机关应在复议期限内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做出决定)5.执行。

教育行政诉讼的概念: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救济,并由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诉讼救济活动。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区别:1.性质不同。

2.受理机关不同。

3.适用程序不同。

4.审查范围不同。

5.法律效力不同。

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1.起诉和受理。2.审理和判决。3.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作为教育法的渊源,一是为教育发提供了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二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基本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是一国内全部法的总渊源,是一切教育立法的重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法》的立法特点:1.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2.规范性和导向性相结合。3.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教育法》作为教育的根本大法,只能对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而不可能对具体问题做出规定。

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育经费制度: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经费的稳定来源。

刑事法律责任: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征: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普遍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公共性(国民性)和基础性。其中,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是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义务教育法》立法宗旨: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业务教育法》概说,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以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义务教育法》管理体制: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的体制。

《义务教育法》问责制度: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时间,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义务教育法》入学年龄: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迟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教师法》的地位:《教师法》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教师的单行法律,它的制定和颁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重视,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法》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教师享有的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业务水平。

《教师法》规定的保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1.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2.提供必须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用品;3.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4.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

教师资格制度: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我国教师聘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教师聘任制度必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根据聘任合同领取相应的工资,职务工资应反映教师的工作业绩、教育教学水平,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教师聘任制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i的不同可分为招聘、续聘、解聘、辞聘等几种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立法宗旨:1.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2.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3.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07年6月1日起

施行。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颁布的目的和意义:1.根本在于指导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2.对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做出了法律上的明确回答,有利于规范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意识与行为。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自2002年9月

1日起施行。

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监护人产生的方式:法定和指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规划》,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今后十年重要的教育政策所在。《中长期规划》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中长期规划》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姚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2.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政策。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教育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中长期规划》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1.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5.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大力推进依法治教的要求:1.完善教育法律法规;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3.大力推进依法治校;4.开展普及法教育;5.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教师的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法享有的权益,是国家对教师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相应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教育教学权:是指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在聘教师行使教育教学权。

管理学生权:是指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一相基本权利。

教师的义务的内涵: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责任。

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义务)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育教学义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的原则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

书育人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义务水平(提高业务水平)

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在教师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基本的形式明确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保障。

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概括来说有以下四点: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领导;3.自觉增强法律意识;4.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体内容如下:(一)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二)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依法执教的意义:(一)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二)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三)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

教师违法(侵权)行为: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出于故意或者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特征:(一)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1.侵犯学生教育机会平等的权利。2.侵犯学生的入学权。3.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4.随意开除学生。(二)侵犯学生的人身权。1.侵犯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2.侵犯学生的姓名肖像权、名誉荣誉权。3.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4.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5.侵犯学生的隐私权。6.性侵害。(三)侵犯学生的财产权。教师侵犯学生财产权的表现形式有:损坏学生财物、非法没收学生物品、乱罚款、乱摊派、推销商品等。(四)侵犯学生的著作权。(五)不作为违法侵权。依性质不同,侵权行为可分为两类,即作为侵权行为和不作为侵权行为。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作用致人损害的行为,如体罚、侮辱学生等。不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不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

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一)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二)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三)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四)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律。(五)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六)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七)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八)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学生权利的含义:受教育者的权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受教育者的权利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公民享有法律所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利;二是作为受教育者所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狭义的学生权利是指受教育者所享有的教育法律所规定的权利。

学生的基本权利:(一)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二)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三)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四)享有申诉权。(五)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特定学生的特定权利:(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1.免试入学权;2就近入学权;3.不交学费权。(二)一些特殊学生群体享有的特殊教育权利(三)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教育权利。(四)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权利。

学生权利保护的常见形式:(一)家庭保护;(二)学校保护;(三)社会保护;1.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的社会活动。2.创作、出版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和出版物。3.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4.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5.保护未成年人的发展权。(四)司法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实用的针对性)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表现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

育善恶的体现和专门实用性,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特点。(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切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产生的,都是与这一根本问题相联系的。如我国古代《礼记》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四)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五)教师职业道德境界的高层次性。(六)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八)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严格性。(九)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一)对教师工作的动力功能;(二)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三)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四)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功能;(五)对社会文明的师范功能;(六)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引导功能。

教师面临着道德冲突,具体如下:(一)行为取向上的义利冲突。(二)行为表现上的角色冲突。行为表现上的角色冲突是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个人心理或感情上的矛盾和冲突。包括角色间和角色的冲突。(1)主要表现:1.不同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

2.工作角色与生活角色的冲突;

3.权威角色与朋友角色的冲突;

4.领导角色与顺应角色的冲突;

5.教师角色与“班主任”角色的冲突。(2)原因:社会规范不当、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教师对自己角色认识有误等。(3)措施: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角色意识,以崇高的职业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角色定位,消除角色漂移。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具有指导、统帅和裁决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1.教师义务;2.教师良心;3.教师公正;4.教师荣誉;5教师幸福;6.教师人格。

教师良心: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同意。教师良心的提点早有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和广泛性。教师职业的主要内涵包括:1.“恪尽职守”实际上就是一种工作责任和纪律的要求;2.“自觉工作”的要求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3.“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4.“团结执教”也是教师良心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良心与其他职业良心相比有两个主要的特点:(1)层次性高。(2)教育性强。

师表美主要包括:(1)“表美”;(2)“道美”;(3)风格美。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规范》中关于“爱国守法”方面所规定的具体职业行为要求有以下几点: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其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时的原则要求。《规范》中关于“爱岗敬业”方面所规定的具体职业行为要求有以下几点:1.对工作高度负责来。2.认真备课上课。3.认真批改作业4.认真辅导学生。5.不得敷衍塞责。“不得敷衍塞责”是从禁止性方面强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责任。(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爱学生是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规范》中关于“关爱学生”方面所规定的具体职业行为要求有以下几点: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学生。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的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市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规范》中关于“教书育人”方面所规定的具体职业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初中物理学科 一、单项选择题(8) 1、……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声音的特性” (5分) 正确答案:B.音调 2、……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5分) 正确答案:A.赫兹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波 3、……“嫦娥四号”是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中的一颗人造卫星 (5分) 正确答案:C.卫星的绕行速度为 4、……空间某静电场的电势 (5分) 正确答案:B. 5、……可以固定点电荷P为圆心作两个同心圆 (5分) 正确答案:选项缺失 6、……题目缺失 (5分) 正确答案:题目缺失 7、……题目缺失 (5分) 正确答案:题目缺失 8、……题目缺失 (5分) 正确答案:题目缺失 二、简答题(2) 暂缺 三、案例分析题(2) 11、……(1)什么是比热容(4分) 正确答案:(1)什么是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指出学生解答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①质量;③受热均匀;④使水或者煤油受热均匀;⑤温度;煤油;煤油升高温度比水的高,表明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3)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片断。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物质的比热容

是怎么定义的呢?生: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师:很好,那么我们要 想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大小,根据,可以有几种方法呢? 生:保证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看谁吸收热量多,谁的比热容就大。师:吸收热量多少怎么来判断呢?生:看加热时间,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多。师:没错,我们可以通过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看谁加热时间长,谁的比热容大,同样的,也可以加热相同时间来保证吸收热量相同,比较他们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大的,比热容小。为了观察方便,我们选择第二种方式来进行。那在其中为什么要用搅拌器来缓慢搅拌呢?生:让物质受热均匀。师:回答的很准确,为了让液体上下受热均匀,我们可以缓慢的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同时呢,我在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时,石棉网的作用又是什么呢?生:使其受热均匀。 12、……下面是教师在初中物理“大气压强” (1)阐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6分)(2)对上述课堂实录中老师存在的(12分)(3)设计一个教学方案(12分) 正确答案:(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这些空气同样受重力的作用,同时空气又具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换句话说,由于地球对空气的吸引作用,空气压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体来支持它,这些支持着大气的物体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就是大气压强。(2)①教师角色的把握: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该教师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过分依赖教材,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悖的。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师依然把教材当做圣经来对待,课程内容改革之后,教师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味地让学生结合教材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具有科学性,在授课过程中也不注意物理思想方法的合理渗透。③教学方式的选择:该教师看似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过多的使用多媒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重结论轻过程,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纯灌输式的学习,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定位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该教师未能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学会,也不会学,而且学的没有情趣。所以,该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非常狭隘,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定义过于简单。 ⑤教学提问:该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进行否定,评价也过于单一,没有充分起到激励和甄别的功能,没有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会的知识依然没有理解,会降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3)教学片段如下: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处处都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能够流动。那空气也可以流动,是不是空气中也有压强呢?学生:可能有吧。教师:这个大气其实是同样具有压强的。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老师这儿有一杯牛奶和一个吸管,谁能过来试一下看能不能将牛奶喝到嘴里。学生尝试之后回答。学生1:老师,我发现吸不上来,吸管上面有个洞。教师:那为什么有个洞就吸不上来呢?学生讨论并尝试解释。教师:当我们喝牛奶时,用力一吸,使管内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减小,而外界大气压强不变,这样外界大气压强大于管内上方气体压强,于是液体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嘴中;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附答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重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民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3.儿童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4.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开划,你到 D.班主任工作惠市宝近讲市江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6.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之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行研讨等教研组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的教师专业能力是 A沟通与合作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组织与实施能力 7.如果学生被蜜蜂蛰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9.小英小英相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容风复抄与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学过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11.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在奥苏伯尔有意义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中学综合素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学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该校长的认识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C.符合提升学校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答案】A。解析:素质教育是把教育活动的目的指向“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除了给学生减负与增加课外活动之外,还要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题目中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片面的。答案选择A。BCD的解释都是错误的。 2.刚开学,班主任周老师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这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答案】C。解析:周老师是典型的重智育的体现,是不合理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获,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的做法 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 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答案】B。解析:学生观中要求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正确答案选B。 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名的不能参选,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这种做法 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 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答案】D。教育观要求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

2018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v1.0 可编辑可修改 2018 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真 题 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 一、填空题 2.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儒家中的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持“人 3. 明代废爵 __著有《乐律全书》,他提出的“十二平均律”是对古代音乐理论的巨大贡献。 【答案】朱载堉 4. 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祭祀天地的仪式,历史上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 _______ 。 【答案】 秦始皇 10. 历史上共有十个皇帝亲往曲阜祭祀孔子,最早的是 11. 汉族政权最早主动接受异族文化的重大事件是“ __________ 胡服骑射”。 【答案】赵武 灵王 12. 在殷墟王陵出土的 ______ 鼎,代表了殷商时期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答案】司母 1. 自秦至今,我国一直沿用的行政区划单位是 答案】县 性本恶”观点的是 答案】荀子 5. 明清科考有三级考试,在北京外的各省城举行的考试称为 6. 被称为“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是西安 的 7. 现存最古老的宗祠是位于山西省闻喜县的 8.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9. 明代画家 __ 被称为“大写意”画家。 试”。 【答案】乡 ___ 。 【答案】碑林 ____ 祠。 【答案】裴氏 》。 【答案】《兰亭集序》 / 《兰亭序》 答 案】徐渭 答案】汉高祖 / 刘邦

13.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______ 文化时期制作的器物。【答案】龙山 14. 历史上,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佛教称之为四次“法难”,而史学界简略地称 之为——“ ________ ”。【答案】三武一宗 15. 中国传统的祥瑞动物中,“四灵”指的是麟、龙、凤、龟,再加上__,则称为“五灵”。【答案】虎 16. 清代出现的以满族菜为主,沿袭明代宫廷风格的菜肴,被称为“ _____________ ”。【答案】满汉全席 17. 中国书画史上,将书、画、金、石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代表是清代书画家_______ 。【答案】吴昌硕 第二部分现代汉语 一、填空题 1.在语音四要素中,由外力大小或振幅大小决定的是。 2.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 bà(爸)”和“ pà(怕)”这两个音节起首辅音的发音区别在于。 3. “勇敢”中,“勇”的韵母属于呼。 4. 根据“六书”理论,“灯”字属于。 5. 从所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现代汉字属于。 6. 在先秦汉语中,“兵”的基本义是“兵器”;而在现代汉语中,“兵”的基本义则是“ 7. 从句类角度来看,“谁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句话是。 8. 在现代汉语中,“香波”是外来词,所采取的翻译方法是。 9. 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是。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二)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二)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 力复习提纲(二)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Ⅰ、教学的内涵 ①定义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②特点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Ⅱ、教学的任务 ①形式教育 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基本观点:通过开设各类学科发展学生智力,学科内容的实际意义无关紧要。 ②实质教育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基本观点: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智力发展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③教学任务的内容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平是我们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与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表现在: ①知识与能力的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②知识与能力的区别 (1)能力与知识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2)在个人身上,知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Ⅲ、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Ⅰ、备课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①备课的要求 (1)钻研教材(备教材) (2)了解学生(备学生) (3)设计教法(备教法) ②写好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Ⅱ、上课 一、上课是教学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 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 ⑤组织严密⑥气氛热烈⑦板书有序⑧态度从容 二、课的组成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Ⅲ、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①信度: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实施后所得到的

2018年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卷一

综合素质模拟预测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一次科学课上,学生在分组操作后进行小组小结。第一组的一个学生站起来时把自己的实验品撞掉了,活动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那个学生很委屈地站在那儿。老师灵机一动,说:“第一组的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一边操作,一边告诉老师他们的结论了,请这位小朋友一边操作.一边来告诉大家。”上述案例中教师表现出出色的()。 A.教育技能 B.知识结构 C.教育机智 D.教研能力 2.美术课考试中,王老师让同学们画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大部分学生都画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只有小刚画了一个见所未见的奇形怪状的交通工具。王老师认为小刚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完成考试任务,因此批评了小刚让他重新画,并承诺按照小刚新画的作品给他成绩,王老师的做法()。 A.正确,说明王老师能够用高标准严格要求学生 B.正确,王老师重新给了小刚一次改正的机会 C.错误,王老师不应该给小刚两次考试的机会,对其它学生不公平 D.错误,王老师没有尊重小刚的创新精神 3.中学老师上课时不能使用过于幼稚的语气词,把中学生当小学生看;同时也不能使用过于抽象的词汇,把中学生当成年人看。这是因为教师应关注到学生身心发展的()。 A.个别差异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4.刚参加完培训的张老师自费将培训资料复印给同事,并将自己的心得打印出来与同事分享。对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张老师富有循循善诱的品德 B.张老师富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C.张老师很注意业务能力的提高 D.张老师重视专业素养的提升 5.张老师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由于英语能力出色,经常参加有关英语学术的交流活动,但学校领导认为她不务正业,给予她严重警告。该校的做法()。 A.不正确,学校侵犯了教师的学术研究权 B.不正确,学校无权干涉教师的人身自由 C.正确,学校有权对教师提出工作要求 D.正确,学校应该规范教师的行为 6.小王老师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参加工作,由于经验不足,所带班级的数学课在期末考试

2018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统计资料2018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学生的思想不成熟 B.学生以学习为主 C.学生的发育不健全 D.学生缺乏自觉性 3.由于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法律保证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具有明显的( )。 A.自律意识 B.维权意识 C.自我意识 D.服务意识 4.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编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5.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 1.D 2.B 3.C 4.C 5.D 6.下列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侧重于间接经验的获取与侧重于直接经验的获取的关系 B.侧重于书本公共知识的学习与侧重于个人实践知识的学习的关系 C.关注经验的逻辑方面及关注经验的心理方面的关系 D.注意思维与注重行动的关系 7.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8.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考试用书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9.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关键性的要素是( )。 A.行 B.情 C.意 D.知 10.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6.A 7.C 8.C 9.A10.D 11.教学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 A.促进教育发展 B.促进个体发展 C.促进文化发展 D.促进社会发展 12.课外活动不包括( )。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真题和答案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素质教育包括社会实践 B.素质教育不包括家庭教育 C.素质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D.素质教育不包括社会教育 正确答案:A.素质教育包括社会实践 2.班主任陈老师根据数学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并为三类学生分别建立综合成长档案。陈老师的做法 A.不恰当,忽视学生的主动发展 B.恰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C.不恰当,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D.恰当,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B.恰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数学课上,林芒师让全班学生都用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解题。林老师的做法

A.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B.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C.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D.尊重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正确答案:A.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张老师经常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反思。下列不属于教学反思的是 A.撰写教学后记编 B.制课程标准 C.撰写教学案例 D.编写教学日志 正确答案:B.编制课程标准 5.教师张某上班迟到了,学校按照制度規定扣除了张某当月的部分颈效工资。张某对学校的处分不服,他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 A.中请仲裁 B.提出申诉 C.检举控告 D.申请复议

正确答案:B.提出申诉 6.某小学女生小丽在放学的路上被数名同校的女生扇耳光,施暴者宣称打人的目的是教育小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应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B.学校应承担小丽所受伤害的赔偿责任 C.不会自我保护的小丽也要承担部分责任 D.施暴者的监护人应对小丽承担赔偿青任 正确答案:D.施暴者的监护人应对小丽承担赔偿责任 7.下列做法中,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是 A.小刚的妈妈经常检查他的作业和日记本 B.课间休息时教师王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抽烟 C.教师刘某止没有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站着听课 D.教师李某课堂上让未掌握投篮动作的学生反复练习 正确答案:D.教师李某课堂上让未掌握投篮动作的学生反复练习 8.11岁的小明在学校捡到一部价值2000的智能手机,拿回家自用,小明的行为 A.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资料

1 / 14 教师资格证每周一练 第一周 1.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的特点是(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下列那种感情?(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3.( )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A.程序教学 B.组织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指导教学 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2 / 14 5.“你要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属于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中的( )阶段。 A.前道德 B.公正道德 C.他律道德 D.自律或合作道德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 2.【答案】A 。 3.【答案】A 。解析: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4.【答案】D 。 5.【答案】D 。 第二周 1.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国家统编教材 2.班集体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 A.成立的班委会 B.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3 / 14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开展了班级活动 3.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因素包括( )。 A.身体健康 B.知识和智力 C.情感、兴趣和态度 D.能力和技巧 4.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种气质类型属于( )。 A.胆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5.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 2.【答案】C 。 3.【答案】C 。 4.【答案】A 。 5.【答案】D 。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答案:C 解析: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其代表作是《教育论》,其教育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教育目的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的,因此,他明确要求必须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2.主张用实践的方法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 2.在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缟素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那一阶段?(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同一方面的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是均衡的,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题目中儿童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衡,体现的正是发展的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等重要的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答案:B 解析:《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文中明确提出了“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藏息相辅”等重要思想等。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从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答案:A 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而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定制的;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又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名族和文化传统 答案: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是有所不同,在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 6.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2018年教师资格证笔试简答题及答案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 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来源于网络)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意()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关 D.因材施教 正确答案: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民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正确答案:A.公共性 3、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正确答案:C.顺序性 4、小学德育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D.班主任工作 正确答案: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育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正确答案:B.民主型 6、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以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事研讨教研组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教师专业能力是() A.沟通与合作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组织与实践能力 正确答案:A.沟通与合作能力

7、如果学生被蜜蜂蜇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 抹()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正确答案:A.肥皂水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 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正确答案:D.联觉 9、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正确答案:C.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蓉反复抄写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A.监督策略 B.复述策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提纲

综合素质 职业理念 一、学生观 --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独特性。 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 二、教师观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2.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开放性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自我反思 4.团结合作

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与“责任”是其核心与灵魂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对工作高度负责,乐于奉献。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文明,团结协作,廉洁奉公,平等对待学生家长。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钻研教学业务,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水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二、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 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 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小学《综合素质》附答案

小学综合素质 一、单坝远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素质教育包括社会实践 B.素质教育不包括家庭教育 C.素质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D.素质教育不包括社会教育 2.班主任陈老师根据数学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并为三类学生分别建立综合成长档案。陈老师的做法 A.不恰当,忽视学生的主动发展 B.恰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C.不恰当,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恰当,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数学课上,林老师i让全班学生都用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解题。林老师的做法 A.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B.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C.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D.尊重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4.张老师经常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反思。不列不属于教学反思的是 A.撰写教学后记 B.编制课程标准 C.撰写教学案例 D.编写教学日志 5.教师张某上班迟到了,学校按照制度规定扣除了张某当月的部分绩效工资。张某对 学校的处分不服,他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 A.申请仲裁 C.检举控告 B.提出申诉 D.申请复议 6.某小学女生小丽在放学的路上被数名同校的女生扇耳光、施馨著官称打, 教育小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应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B.学校应承担小丽所受伤害的赔偿责任 C.不会自我保护的小丽也要承担部分责任 D.施暴者的监护人应对小丽承担赔偿责任 7.下列做法中,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是 A.小刚的妈妈经常检查他的作业和日记本 B.课间休息时教师王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抽烟 C.教师刘某让没有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站者听课 D.教师李某课堂上让未掌握投篮动作的学生反复练习 8.11岁的小明在放学的路捡到一部价值2000元的智能手机,拿回家自用,小明的行为 A.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B.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C.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D.没有违反相关法律 9.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城年人犯幕法》,下列属子”不良行为“的是 A.小强将管制刀具带在包里以保护自己 B.小明经常强迫低年级同学买东西给他吃 C.小刚多次在校极打他人,偷监同学财物 D.小浩纠集社会青年结伙进事,扰乱治安 10,六年级女朱某学习不好,经常在课党上讲话,一天课,朱某又和何桌的男说 话,教师张某批评朱菜说:“你怎么这么贱呀,能不能不相惹男生 呀!" 朱装听后立即大哭,用头部在课桌上猛烈撞击,造成额头出血。关于朱某所受的伤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校承担朱某伤害的主要赔偿责任 B.张某侵犯了朱某的言论自由权 C.朱某家长承担朱某伤害的赔偿责任 D.张某承担朱某伤害的部分贴偿责任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 A强化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B.强化特色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上来 C.强化内涵发展,提高办学特色上来 D.弥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C.不合法,侵犯了乙的名誉权 12.学生甲和学生乙有矛盾,甲为泄私愤,将乙的照片作为扔飞镖的靶子,甲的做法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1 小学综合素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 题,每小题 2 分,共5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孙老师针对数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现不积极的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在后面的教学中子以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说明孙老师注重( )。 A.行动研究 B.同伴互助 C.微检教学 D.专业引领 答案:A 2.熊老师在家长会上说:“要想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家长要做的不能只是帮孩子提高考试成绩,还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熊老师的说法表明( )。 A.分数决定孩子的未来 B.学生的成绩关键在家长 C.家长不能只追求分数 D.素质教育需要废除考试 答案:C

3.陈老师在教学时引用余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有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陈老师下列处理方式恰当的是( )。 A.不与理睬继续上课 B.批评该生上课分心 C.布置学生课外探究 D.解释说作者弄错了 答案:C 4.青年教师王老师想要提高教学水平,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王老师上课时,尽管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下列分析不恰当的是( )。 A.王老师只注重了模仿,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反思 B.王老师不重视专业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扎实 C.王老师一味模仿李老师,未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D.王老师不重视班级学情,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 答案:B 5.下列残选项中,不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是( )。 A.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B.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C.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D.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顶算和预算的执行情况的报告 答案:A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解析

2018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与评分。 一、单填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李老师坚持写“作业札记”,其中记录了学生敬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特殊的现象,并据此分析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作为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作业的重要依依据,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该教师的做法() A.注重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B.发挥了教学的专业自主性 C.注重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D.提升了布置作业的有效性 答案:A。 2.关于图I反映的情形,正确的说法是()

A.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B.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C.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D.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B 3.桂老师专门找朱松谈话,告诉他:“你这段时间虽然学习效果不太好,但比以前刻苦多了,只要你改进学习方法,会有明显进步的。”桂老师的做法() A.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学习动力 B.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C.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合作意识 D.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答案:A。 解析: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学习动力。

4.青年教师王老师为提高教学水平,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语言都严格认真模仿特级教师李老师的做法,但教学效果仍然不佳,导致王老师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包括() A.王老师缺乏反思意识。 B.王老师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C.王老师缺乏教学创新 D.王老师缺乏诚恳学习态度 答案:D。 5.某中学非法招生获利80多万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有关行政部”可以对该校采取的措施是()。 A.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追究民事责任 B.责令其退回所招学生并退还所收费用 C.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D.没收其非法所得的财物 答案:B。 6、某中学规定,教师因体产假不能工作的,其工资由学校扣除用作其他代课教的代课费用。该学校的做法() A不合法,侵犯了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的权利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面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D.实践性 C.直接性

6.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 社会意识形态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万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10.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

2018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