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校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学校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学校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根据县教科所有关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通知的要求,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校本教研情况分析

1、从管理层面来讲目的不明确,作用不清楚是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产生其他问题的根源。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和方法总结提炼出研究成果,再将成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学校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和学校发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所以首先应该让教师明确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学校应该拿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是可行性的方案,计划。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方案和计划。

2、从教师层面来看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职业倦怠,有的教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是不愿意研究。要真正解决一些教学中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需要下一番功夫。发现问题绕道走,轻松一会是一会。

⑵有的教师想研究,但由于水平有限,研究不出成果。

⑶教师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较差,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校本教研不仅仅是坐下来开教研会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共同互相探讨,资源共享。所以说没有一个好的团队,不能够很好的合作,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

3、从研究层面来看

研究对象不确定,研究程序杂乱无章

今天想研究这个,明天又研究那个;头绪不清,程序混乱、措施不具体,对存在的问题搞到茫然,研究方法陈旧,究方式单一。

【对策一】: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体现校本教研“以校为本”的真谛,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确定的问题确是教师在教学中生成的,而不是外来的;要体现客观性,不能凭少数人的主观臆断闭门造车而确立。因此,在确定研究对象时,要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首先要让教师进行搜集、整理,在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进行筛选、甄别,最后再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与对象。确立的研究项目越小越好,越具体越好。

【对策二】:开展校本教研到底要遵循哪些程序呢?我认为这几个环节是必须到位的。

首先要选择确定研究的对象。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活动才有的放矢。因此,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道程序应该是动员全体教师搜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学校(或教研组)再进行梳理,选择确定要研究的项目、对象。

其次拟订实施方案。对象确定之后,如何开展研究要一套周密地、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它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校本教研“有序性”的体现。方案中必须凸现出研究对象(问题)、人员分工(职责)、期望效果(目的)、活动步骤(过程)、活动管理(指导与评价)、成果提炼(归纳总结)与推广等这几个基本的构件。

再次就是抓落实,在有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方案之后,只有按计划一步一步地狠抓落实,校本教研工作才可能取得实效。

【对策三】:将教与研存于同一体,教中有研,寓研于教;将有形的活动转化为教师的“隐性”的研究,让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思考、反思;将集体行动转化“单兵”作战,让给教师自主研究的时空。是否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⒈抓自我反思。针对已确定的研究对象,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作理性反思,自我检查在教学中对问题所解决的程度,用“课后记”形式归纳出自己新的体会、见解和观点。这种方法对于第一线广大教师(特别是片小的教师)来讲是最实际、最可行的“校本教研”。

⒉抓案例分析。抓住自己或他人的某一典型的课堂教学或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地评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解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已确立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是最有效的“校本教研”。

⒊抓同伴互助。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相互听课,议课把解决的方法梳理出来形成新的模式,再用新的教学行为去检验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促使新一轮问题的滋生和新方法的产生。这种瞄准一个问题进行集体反思,不断使教学方法更为完善、教学行为更为优化的研究方式,是最实在的“校本教研”。

以上所讲,是根据工作中所掌握的信息,对当前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建议。简而言之,只要深刻领会校本教研的真谛,牢牢抓住其“对象、主体、程序、方法、目的”这五个核心要素,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才能走出误区。只要我们来真的、实的,莫来假的、虚的,校本教研是绝对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

二、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1、心态分析

①功利心强,务实性差。目的是为晋级和评先争优创造条件。

②个别教师惰性心理严重,觉得搞科研是个苦差事。

2、现状分析

①有的教师不具备科研能力。

②课题研究不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③课题研究不能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④课题研究不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对策】

1、提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改变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良心态。

2、教研是科研的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科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抓常规,科研兴师:把科研工作切实的摆到了日程,将教师考验纳入了科研工作之中,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4、做小事,小中见大:四两拨千金。

5、做实事,不搞花架子:要找准切入点,结合本校实际,抓出特色。

三、骨干教师队伍现状

1、骨干教师队伍不纯,有的骨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2、有的骨干教师人晋升高级以后,对骨干教师这个荣誉不珍惜了。

3、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发挥不够。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经验推广和传帮带辐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实现,骨干教师群体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对策】

1、加强对骨干教师的考核,培训。

2、给骨干教师压担子,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3、学校成立骨干教师理论学习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鼓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构建以教师实践反思、教学创新、科研创新为核心的学习型组织,从而有效地推动学校学科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领导听评课情况

领导听评课不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

1、以领导听、评课是为了带动年级、学科的教师听评课的开展。

2、对于典型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跟踪指导,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为了推动校本教研活动,掌握第一手材料。

所以领导听课后要给予教师及时的指导。指导应具有前瞻性、启发性、交流性。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给于具体指导,要在教学创新与教法研究上给与重点突破。

五、其它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解放教师,变无效劳动为有效劳动。

现状:教师的劳动分为两大类,一是教师应该做而且需要做好的工作,这是有效劳动;另一类是教师做了没有用却不能不做的工作,是无效劳动。曾在一刊中我看到提到一位教师的来信:从教以来,我感到最厌烦最痛恨,最无可奈何而不得已为之,灵魂为之受苦最多的便是——造假材料,假材料中最大的是教案。据专家统计,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劳动总量50%。我校现在的检查、评比、常规评价等,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尤其是“以抄代备”、“课后备课”的现象十分严重。造假不仅毒害师生,违背教育规律,而且物极必反,教师的无效劳动必然转嫁到学生身上,重负之下教师也无法“充电”,无法发展,更谈不上创造。

【对策】

●建议简化教学常规资料,节省教师时间,推行教师常规资料四大件,即个性教案、学生作业、质量检测、活动参与,其它常规资料采取教师自愿,以鼓励性质进行。

●对于教师教案,应取消固定的格式框框和文字数量上的要求;不求形式和规范,注重实用和创新;不单纯以教案论英雄,重在看课堂效果,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行“0教案”备课探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自由选择备课形式:一看,看的内容包括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课程标准等,还包括一些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的论文、资料等。二划,在教师用书或教材上划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等。如果教师对这些内容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可以在书上直接简明扼要地写出来。三谈,倡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与平行班教师谈,与同学科教师谈,与主管教学的领导谈。这种谈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间十分钟可以三言两语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形式灵活,易于操作。四记,即提前把这一节课的授课设计简单地记到课本上。和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一个框架,一个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提倡教师在课堂设计、教材处理等方面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备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力图杜绝互相抄袭的现象。五改,指在往年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尤其适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

(二)领导班子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行政能力。

1、校长、副校长应提高行政决策能力。曾有老师把我校校长班子的配备称作“绝配”,并充满信心。但是形势的发展和学校的现状,确实考验着校长们的“手艺”。如如何引导学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如何让全校教师能够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如何让全校学生热爱学习并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他不仅要求班子团结,更要求有高超的智慧。

2、中层干部应提高行政执行能力。中层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层。中层干部应通过竞聘上岗,这样他们的为人、能力才能得到老师们的认可,才能尽可能的杜绝老师对中层干部安排的工作提出推委的现象,同时应加强中层干部的学习提高,加强独当一面的能力。

(三)打破传统,大胆变革

1、教学方面

长期以来,我们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尚未形成,个别课缺乏基本的结构,知识技能的含量低,教学效果令人忧虑。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课堂上,教师注重单向安排教学的内容进展及其形式,留给学生思考、实践、探索的时机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师的自我意识还是比较强,习惯于让学生认同统一的趋向,忽视多元理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忽视辩证意识的初步培养。有些教师还囿于自己的学科专长或有限的教学工作经验,相关的知识技能比较狭窄。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粗放。这一状况,由于我们患得患失,长期没有被打破。

2、德育方面

面对学生的现状,我校的德育工作也陷入了困境,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出勤、课间操等方面,没有震撼学生心灵的东西。我们进行新的选择,寻求有效的出路。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生明确的道德观念体系。如明确的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重、公平、公正、诚信、竞争与合作的价值观、规则与秩序、平等与自由、具有责任感等观念。要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我校学生特点教育模式,要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家长式、命令式的自上而下的注入模式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的约束、看管为积极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统一的教育体系,在发挥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配合作用。充分将德育工作融入课堂、活动之中。

作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图案美观的各类展板、图表、浮雕共计200余幅(处)。随着灾后重建的完成,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彻底改善。

(二)科学管理,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1、抓管理,办学业绩再创一流。

学校高度重视内涵发展,紧紧围绕“科学管理、提高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主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名牌战略,创建了一套富有特色、科学严密的教育管理机制,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成绩斐然。学校先后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陇南地区原行署教育处评为“第一批示范学校”、“陇南地区先进学校”,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教育装备管理先进集体”,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陇南市名校”,2009年9月被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和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被甘肃省教育厅授予“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示范学校”。连续多年被县委政府、教育局授予“徽县教育质量先进学校”“徽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强队伍,师资建设成果显著。

学校坚持“重德敬业,勤学善教”的教风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六个层次的听评课、三级管理体制、青蓝工程、教研创新等措施,强化教师队伍管理,逐步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高级教师11名,,省级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学能手9名,陇南名校长、陇南名师各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6名,市县级先进教师35名,获全国物理课堂大赛一等奖1人,获全省课堂教学大赛一、二等奖12人次,获全市“三优”评选一、二等奖20 人次,获全县课堂教学大赛一、二等奖6 人次,有11项科研课题通过省级鉴定,60多名教师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140余篇,全校68名教师获得各类荣誉称号,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3、重能力,素质教育百花齐放。

多年来,学校坚持“动手动脑,质疑好问”的学风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德育载体,创建德育平台,实施了综合素质评价、祥云工程、四学活动等管理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个性风采得到进一步彰显,近年来,学校先后有600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市级的各类竞赛中获奖,特别是2011年,有6名学生考入西北师大附中,有14名学生考入兰大附中,录取率占到两所全省重点高中录取总人数的14.7%;在2011年全市初中毕业统考中,学校有26名学生进入全市百人榜,有600分以上考生 107

人,全校各学科各项指标均在全市名列前茅,学校素质教育呈现

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4、求创新,特色建设蓬勃开展。

学校坚持创特色、提质量的办学思路,实施品牌教育战略,创新工作思路,构建特色平台,大力开展学校特色教育的探索和尝试。“青蓝”工程的实施和完善,覆盖了全校教师总数的90%,基本达到全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特色平台。培优补差纠

偏辅导机制的形成,解决了优生培养、差生转化、偏科生平衡等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开展的学校课程示范建设,充分利用了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加强了校本培训和研究力度,开设了一系列乡土文化课程,整合了学校课程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富有特色的教学探索和尝试,正在对全县教育产生辐射带动的良好作用,构成徽县四中的教育品牌和名片,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园建设尚留遗憾。

随着学校灾后重建收尾工程的结束,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令人遗憾的是校园内部尚有一户民居一直未能顺利实施拆迁,虽经学校多方努力和上级部门的多次协调,均未能和房主达成搬迁协议,严重影响了校园的规划布局,阻碍了校园建设的步伐,需要上级部门进一步协调解决。

(二)综合治理尚待加强

学校门口面临主街道,附近摆摊设点较多,随意兜售小食品,聚集社会闲散人员,学校的食品安全和学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虽经学校和相关部门多次整治,但未能彻底消除隐患。学校上、放学期间门口拥挤,机动车往来无序,摩托车横冲直撞,缺乏疏导和管理,极容易产生交通安全事故。这些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需要上级部门的强力支持和配合。

(三)校外住宿生管理尚待完善

随着农村教育布局的加快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大量农村学生和外地学生转入学校,校外租房住宿学生人数激增,虽然学校和学生、家长、房主、派出所签订了相关的安全协议书,也开展了定期巡查访视活动,但其安全管理仍需要加强和完善,还需要各级组织的支持和配合。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课程改革,力求教育质量新突破。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宗旨,切实解决影响质量提升的问题,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整合学校课程资源,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力争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

(二)强化特色建设,打造学校教育新品牌。继续做大做强青蓝工程、培优补差纠偏辅导、学校课程开发等学校特色教育规模,加强研究、探索和总结,把文化立校、品牌扬校作为工作的重点,依托优势,打造知名的学校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探索德育模式,构建德育管理新体系。探索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构建更趋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拓宽德育渠道,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创新德育活动形式,构建德育教育平台,增强德育活动的新颖性、参与性,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整合学校一切德育资源,大力实施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体系。

(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办学条件再上新台阶。树立项目意识

和忧患意识,站在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依托学校课程资源和教研成果优势,积极争取校园建设配套项目,改善学校信息、多媒体、实验、教具等软条件;积极申报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争取更多的国家科研课题专项资金扶持,增强学校软实力,

推动学校办学条件再上新台阶。

(五)创优创新理念,实现科学发展新蓝图。紧紧围绕“环境优美、队伍优秀、管理优良、成果优异”的办学目标,牢牢把握“教育观念要有新跨越,学校管理要有新举措,校园建设要有新变化,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的工作要求,以教育和教学为抓手,规范学校管理,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巩固教育成果,提升学校内涵,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争创甘肃省名校。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凉山州教育发展现状

第二章目前凉山州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凉山州农村小学教育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面对问题应该采取的对策

致谢词

参考文献

注重教师的培养与提升工作,较大地影响到了学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年级组、学科组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教师之间缺乏真正的协调沟通。

四、整改举措

1.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要在原有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八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考试、认真实验、认真作业、认真计划、认真总结)和两个“四个必”(即学必练、练必实、错必纠、疑必问)的要求,要深化过程管理,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布臵、作业批改的检查,做到检查及时,奖惩逗硬,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刚性化。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进一步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研究水平;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中考,每次研究活动必须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以确保教研活动质量;要进一步加强对年青教师的指导、培养与提升工作。

3.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最佳途径。各校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管理,杜绝教学教研“各自为战”的状况,各校行政人员除完成规定的任课、听课任务外,还必须参与到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以指导监控教学管理。

4.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情学情分析,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消除课堂随意性;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允许以资料代替教案;在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严禁一讲到底满堂灌,每堂课应留给学生思考和自我消化的时间和空间。

5.积极进行学生个性化成长指导

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教与学上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个性成长方案,建立学生、家庭、学校齐抓共管、互动共建的育人新体系,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得以健康发展。五、学校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差距(一)基础设施

运动场、体育活动用地1533平方米,生均1.37平方米。没有200米环形跑道及100米直跑道,只有一个篮球场,但场地和设施不完善,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扩建。(二)教学装备与设备

1、实验装备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根据学校现有规模,应配备2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电教室,但学校只有1个多媒体教室,且已陈旧。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未达标。

2、图书。《方案》明确规定:“生均占有图书40册以上(电子读物充足)。”现有图书3000多册,生均没有达标,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较差(单一)。(三)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目前,我校的校园文化设施还非常单薄,给人的感觉就是学校有骨架,但缺乏内涵,缺少灵魂性的东西。今后,学校应量力而行,进一步绿化美化校园环境,逐步建设文化长廊、读报栏、读书园地等校园文化设施。

(四)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有一支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团结干事的教师队伍。但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小学教育资源的急切需求,这支队伍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教师结构不合理,总体质量不够高。新课程培训跟不上,有些青年教师短时间内成熟,难度较大。

(五)保障措施和步骤设想

1.加强领导,提高领导水平。学校领导要继续保持校团结务实、争创一流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发扬民主,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成为全校教师的楷模。

2.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并落实常规管理;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建立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和高考评价相协调的科学全面的评价制度。

3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的人文环境,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4.加强教研工作,建立学校教研制度,加大教研经费和设备的投入,大兴教育科研之风,以研促教。

5.一如既往地抓好学校内部管理,千方百计稳定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多方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减轻学校债务负担,继续推进学校建设进程。用2-3年的时间,再争取资金投入。筹划拟建校园操场;多媒体设备安装1间教室。校园建设文化长廊、读书园地、宣传栏、师生阅览室。

东大街小学走到今天,校园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管理制度日臻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学校的每一点进步,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离不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精心指导,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坚守与奉献。

展望未来,前景美好,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更新观念,推进改革,优化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为早日晋升一流名校而努力奋斗。

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我校的开展,通过科学发展观有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我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建设特色学校,就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质量工程。因此及时进行了“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调查。本次调研范围:全校教职工、部分家长、学生;调研内容: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影响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对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来学校以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突破,坚持“学习、改革、发展、提高”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人本,注重校本,为教师成功搭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唱响了“教学质量是从教之基,立校之本,扬校之根、发展之源”的主旋律,保证了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有所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教育教学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细致

教务处忙于上传下达,对教学研究管理不深入,教学管理措施不完善或未落到实处,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细致、不科学,属“粗放型”。部分教师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能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差异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我校生源复杂,覆盖面广,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层次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教师变动特别大。虽然实行了136910工程,但总还是“青黄不接”。骨干教师群体相对薄弱,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缺乏高层次的专业引领,新教师的成长需要专业发展制度作保障。

(四)部分课堂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向40分钟要质量的“有效教学”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足,教案简单,对教材拓展不够,补充不足,挖掘不深;课中教师包办代替多,师生互动少,联系学生实际少,有效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不足,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差;课后学生练习量不够,教师辅导不到位等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

(五)教学基本条件急需继续改善。近几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教育教学条件虽大为改善,但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图书室、实验室以及实验器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目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但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制度相对较少,仍然停留在限制、约束与管理的阶段。

(七)教科研没有实效性。教研与教学不够紧密,公开课与平常课两样上,差距较大;老师静下心进行教研的心态不够成熟。

(八)对写字课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书写习惯较差。

(九)超级大班现象严重,致使老师超负荷运转,学生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影响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

(一)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建设(包括制度执行)有待加强。

目前我校教育教学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是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制度空白的地方,需要立即建立健全。另外,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出来了,但是在工作中,常常碍于人情面子,执行打了折扣,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因此,制定出来的制度急需加强执行力。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我校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教师的勤变勤换严重影响了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会议、活动太多,老师疲于奔命,心理压力大,没有职业幸福感。

(四)学生朗诵能力较差。晨读时间不充分,学生到校后大多在进行清洁大扫除,白白浪费了一天的黄金时间;课堂上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读。

(五)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不符合农村小学学校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有些课没有设备、没有教材,老师又没有太多的精力充分准备,学生收效甚微。

(六)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创造适应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配套条件,否则谈质量提升也只是一句空话。然而,目前我校基本建设尚未完成,对于教育教学的投资力度较小,特别是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

(七)超级大班现象严重,教师压力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对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德治、法治、情治”相结合,增强师生的幸福指数。

在学生层面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理念。校园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感受人生幸福的空间。教师在学校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校园应该成为让教师感受职业成就和生存幸福的场所。对老师既要注重“用”,更要注重“养”。在“用”上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用”中实现教师的职业成就;在“养”上积累教师的精神财富,在“养”中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

(二)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和谐、进取,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职工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满足受训者的不同需求,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二是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岗位自学,建立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三是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四是切实解决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三)坚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1)道德行为教育。在各年级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继续开展长江小学一日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坚持德育工作贴近我校学生生活。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形成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意志、兴趣、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四)坚定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教育观,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常规教学环节实现整体优化。

一是抓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二是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形成个人教学风格,配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三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培优辅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良好发展。四是注重教学反馈,精心设计作业。五是抓好教学质量的终端检测与分析。

新市一中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

许旭明

我校有在岗教师99人教学班21个,学生1275人。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通过观察、了解、听课、交谈、座谈、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情况,尤其是新课程教育教学和教师基本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亮点与希望

1.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首先,授课教师更具亲和力。教师用语言、体态、表情、眼神、手势甚至包括人际距离等信息,在情感上与学生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构建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中。其次,教师的倾听意识明显加强。对话情境中教师的“话语霸权”的倾向得到很大改变,大多老师都能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了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显得更加强烈。

再次,师生合作意识更加鲜明。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深入学生中间、伏下身子和学生一起交流问题、摆弄学具。合作的情境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本身,而上升到了师生人格、精神的平等相待,是民主平等意识的陶冶。

2、教学方式悄然嬗变。

一是游戏的大量运用,给课堂带来了巨大活力。其做法一是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其二是把整堂课设置成一个游戏的情境。三维目标得到较好的整合,整堂课情趣盎然、浑然一体。

二是教师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具体体现在凸显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上,教师有意识地从教学活动的主宰,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和促进者转变。

3、教学评价趋向多元。

首先,学习评价目标和多元性有所体现,教师评价时能涉及认知的发展、学习活动的内容、语言形式、思维品质、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子。其次,学习评价的形式也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评价主要形式的语言评价,让人充分感受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教学心态上的变化。如:“你能说出和别人不同的看法,真了不起!”“别慌,老师相信你能说出来。”“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棒极了!老师为你骄傲。”……真情夸长处,委婉指不足,宽容、鼓励、期待已成了课堂评价的主旋律。

4、教学资源得到了拓展。

过去把教材作为课程的唯一资源,就教材教教材,而这次调研发现,教师树立了新的课程观,把自身、学生、文本、环境都看成是课程开发的资源,积极利用学校的条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延伸教材的价值,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强调跨学科领域的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把教案看成是预设的,把过程看成是动态的。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多种

角度解决问题,允许学生对答案有不同的理解,尽可能的给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敢于向教材和教师挑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

二、问题与不足

1.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够。

一少部分教师根本不去深究教材,教育观念还没有根本地转变。拿着新教材用着旧方式,凭着陈旧的经验使用教材,很少体现出创新的意识。由于教师未能把教材与生活、社会、自然、活动相联系,缺乏对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结构的宏观把握,课堂教学显得死板僵化。

2.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仍需提高。

课改要求教师要把课上活,但这样一来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难度。一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

3.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

合作学习一哄而起,合作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调研的情况看,课堂教学多次出现合作的场面,不管问题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给没给合作的方法,就让学生去合作,这实质是浪费教学资源,消磨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不会得到真正的体验。同时,由于学生有了交流的环境,面面相视,免不了相互逗闹,他们的学习精力不能集中,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这样的合作教学,是没有什么实效的。

4.不能恰当地把握张扬个性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基本习惯上的问题置若罔闻。在一些课堂上,有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使整个课堂学习环境、氛围都很不理想,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在座谈交流中,有一些教师认为,经常地在课堂上提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上的要求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课改理念相悖,而且影响教学内容的讲授。

5.不能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值得推广的,但有的教师将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时尚仅从形式上追求,就适得其反了。如课件制做不精,课件内容对本节课起的作用并不大,课件出现的“火候”没掌握好等。另外,部分教师还不能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恰到好处地使用,这应引起高度重视。

6.个别教师教法存在老一套的现象。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的课改意识不强,和传统教学没有明显区别,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本来提出一个问题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可教师却把它割裂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一问一答,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一来,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另外,一些教师问题设计的随意性太强,缺少层次和梯度,有的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的问题不恰当、不精炼、不合时宜,让学生茫然无措。板书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跟着问题走。部分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致使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拖堂现象较严重。一些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针对性。

三、对策与建议

1.对于教师本人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一定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及相关解读的学习,调研中发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想,一些教师尚不能掌握,更难落实在教学行为之中,因此学习钻研《课程标准》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二是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熟悉与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中苦练基本功,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不断的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内化,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多举行一些观摩课,给老师提供互相学习与研

讨的机会,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达到优质课资源的共享。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多数老师参加有关培训或相关教研活动,开阔视野,给大多数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以减少教师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加强备课。集体备课不要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挖掘教材内涵,把握课程标准,科学合理的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个人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多积累本学科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来充实备课内容。

5.要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课件、网站制作,博客应用),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在这方面加强自学,以更好完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6.积极提倡课堂教学的开放,让社会广泛的重视。好的教学应该敢于面向社会展示,让社会、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士都来关注课程改革,听听他们的呼声,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从调研情况看,敢于这样开放的教学有,但不普遍,还没有形成这样的风气。

7.完善目标管理评估体系,发挥其导向、激励的杠杆作用

鉴于以上情况,作为主管副校长校长,我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全校教师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寻求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教育和培训活动,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