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演变进程及其特征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演变进程及其特征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演变进程及其特征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演变进程及其特征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s circuitous. As aggressed by west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in imbalance. After PRC was found,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make a layout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0s move urban population to the village, which made Chinese urbanization be in dead state. Normally speak, from 1949 to 1978,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very slow. In 30 years from 1950 to 1980, the urban population rate in the whole world raise from 28.4% to 41.3%, th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aise from 16.2% to 30.5, but Chinese rate was only raise from 11.2% to 19.4%.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At this period, Chinese urbanization present these features. Firstly, the government was the main body in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area was limited by the planned economy. Secondly, the urbanization was lack of competence to absorb nonagricultural work force, and the market was not in commodity economy. All above made a bad result.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were likely separated. 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put government-planning assignment into practice in city, while it control rural population and limited it. This hold back the freely mobility of population.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我国城市化现状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 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 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 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 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 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 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 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 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 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 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 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李京文/吉昱华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

我国城市化现状

我国城市化现状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散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世界各国的发展清楚地显示:“哪里的城市发展得越快,的市场就发展得更成熟,经济就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更高。 城市化的含义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本质: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在我国,城市化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导,受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甚至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导致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等,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

路。 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正确制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很有必要。 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城市的设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主要追求城市化数量的扩张,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设置城市的标准是按照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确定的,忽视了经济集聚和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过程中,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变得模糊不清,城镇人口存在虚化扩大的问题。导致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荒废。有的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动”。(3)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等,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城市化质量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间职能分工不协调,导致交通拥挤,能源短缺,住房紧张,房价飞涨,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姓名刘铭性别男年龄23 CET程度六级学院经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内涵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