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科学技术价值观及科学精神

论科学技术价值观及科学精神

论科学技术价值观及科学精神
论科学技术价值观及科学精神

2007?01◆◆◆

【摘要】:科学是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是人们变革世界观和科学观的最直接的动因。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在本质,其价值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同时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观;科学精神

科学已成为各个历史时期思想解放的先导,而且成为人们变革世界观和科学观的最直接的动因。科学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深刻地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在本质,其价值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同时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科学技术的内在本质,从形态上看,是一种关于自然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人们长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结果。从过程看,是一种创新活动,始终伴随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这一作用的运动。从体制看,是一种建制,并且越来越规范。从行为看,是一种精神,包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严谨踏实、奉献和团体精神。从结果看,科学技术似为双刃剑,既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推动者,又是社会前进的叛逆者。鉴于科学技术的内在本质,其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相对价值、虚幻价值

和负面价值五种。与此相对应,我们

必须树立五种科学技术价值观,正确

对待科学技术的价值。

1、合理地使用物质价值

由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都在谋求经济发展。而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国家民族之间的界限仍然

十分鲜明,各国家和民族间的竞争不

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转向缓和;再加

上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的差别,各国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科学技术的

物质价值仍是其主流价值,科学技术

能充当第一生产力,也应是第一生产

力。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应用科学技术

改造自然物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不能

毫无限制。由于地球上可使用的自然

资源和地球环境的容纳能力是有限

的,而人类享受奢华生活的欲望却无

限。在此情况下,科学技术物质价值的

利用,应该趋于全球性合理,防止在满

足物欲方面的无序竞争,尽可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

2、大力提倡精神价值

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的联系日

趋密切,科学的价值属性在人的精神

层面上得到了彰显,形成科学的精神

价值。这种精神价值成为推动科学发

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科学的精神价

值不仅内化为科学家个人独特的认识

倾向和态度,而且还内化为共同的精

神气质。罗伯特?默顿把这种精神气

质归结为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

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他认为,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提

供的持久而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就不

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所以,我

们应当高举现代科学的旗帜,大力提

倡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

3、正确地认识相对价值

在价值的相对性问题上,近几十

年来人们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绝对化的

怪圈内。不仅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之间,认识偏颇,重此轻彼,而且在

科学技术有无价值上,也飘忽不定,

非此即彼。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的产

物,总是与一定的人相联系,不可能

没有价值。大力提倡科学,树立科教

兴国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

面,既然科学技术是人认识的产物,

是一定时段认识的结果,是对一定自

然物研究后的结论,所以它不是不变

的教条,也不是万能的工具。为此,

树立科技是发展的观念也是必要的。

科学技术应面向实践,以检验已有的

科技成果,也应不断创新,站在科学

的前沿,以追求其相对的成熟。

4、谨慎地利用虚幻价值

科学技术的虚幻价值是人们设

想、预料未来时的一种必然产物。因

为人是有预见性的动物,在预见中,

出于美好的愿望,并且基于一定的现

实,这种虚幻价值能激励后人奋发向

上,执着追求,实现其远大理想。因

此应该利用科学技术的虚幻价值。正

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美好前景,才使无数革命先烈视死

如归、先赴后继,终于迎来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华民族的崛起。

然而,这种价值毕竟是虚幻的。我们

必须谨慎地利用科学技术的虚幻价

值,否则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

响。也正是由于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

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

论科学技术价值观及科学精神

■李新慧 卢家昆

◆◆◆ 党史博采2007?

01◆◆◆

识不足,使我们走入了多快好省的建

设社会主义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误区,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了曲折。

5、全力杜绝负面价值

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科技发展创造了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但也存在负面价值,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会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相继产生了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最近发表的日本科技厅的研究报告也确认,互联网为国际犯罪提供了方便,以及个人信息被非法窃取,乃是新技术的发展和开发带来的两种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科学伦理道德研究,建立与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法理和行为准则,尽力杜绝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保障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并造福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二、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从科学活动过程中及科学认识成果中提炼出来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的认识精神在科学认识上的投影,是人类在漫长而艰巨的科学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现阶段,科技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几种科学精神:

1、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

科学活动是一种探索活动,它的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及其本质,它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去寻求新的知识与真理。客观世界的本质总是深藏于内部的,因此科技工作者永远要对新事物敞开心灵,准备接受新的知识,容纳新的观念,并且勇于去探讨新的奥秘,追求新的结果。这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但科学研究是一种艰苦的工作,要经受长期苦闷思考,付出辛勤的汗水,但广大科技工作者仍然以极大的兴趣义无反顾地投

身科学事业。这种对知识和真理的执著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精神,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高贵品质,是科学的内在精神,而且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财富之一。

2、尊重事实的务实精神务实精神是科学成为科学的依据,是科学区别于一切宗教、迷信和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尊重客观规律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科学活动面对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要正确认识自然界,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科技工作者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尊重客观事实。没有事实证明的东西,在科学上最终是难以立足的。正是这种尊重事实的务实精神使得理论的真理性得以保证,使得科学真正具有力量。

3、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

科学既注重实证,又注重理性,一切称之为科学的东西,都必须放到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理性精神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对一切理论进行合理的怀疑。哥白尼从怀疑地心说而最终提出其日心宇宙体系,达尔文从怀疑神创论而最终提出其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怀疑是科学创造活动的真正出发点,是科学进步的保障和原动力。而要善于怀疑和批判,关键就是要善于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对科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会、不能、不敢独立思考是社会进步最可怕的障碍,没有这些,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精神。

4、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科学活动是从已知出发去探索未知从而发现、认识世界的,它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科学自身就包含着创新的意思,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就是要探索新的知识,它不像物质产品可以大批量的生产同一个型号。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得出新成果,正是科学工作者创造性、探索性本质的表现,也是衡量科学工作是否先进以及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可以说,创新是科学活动的最高品质和真正生命。

5、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掌握较多科学知识和技术的

群体,科技工作者是以其知识和技术报效祖国,还是以此为手段到经济发达的国家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才跨国流动是一种日益加强的趋势。但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多从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流到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一趋势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能留住人才,除了提供物质条件和营造有利环境外,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本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科技工作者应淡泊名利,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进拼搏,立志向上,以自己的成就、发明、发现为国争光。

总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合理地使用科技的物质价值、大力提倡精神价值、正确地认识相对价值、谨慎地利用虚幻价值并全力杜绝负面价值,大力倡导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尊重事实的务实精神、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我国早日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人文分院;石家庄铁道学院纪委)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EB/OL].www.people.com.cn,2005-08-20

[2] 林坚,黄婷.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载与社会责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3] 张嵩.弘扬科学精神关键是深刻领会科学的精神价值[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2)

[4] 雷晓云.关于科学的精神价值的思考[J]. 咸宁师专学报,2001(4)[5]刘云章,谢嘉.论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4)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我看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从整体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作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对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它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学习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最后,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能用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以材料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例,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看,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群居洞穴的猿人旧石器时代,通过简单加工获得石器帮助人类狩猎护身和生存。而随着对石器加工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制陶和纺织,于是人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又进入了青铜时代,那时人类能冶炼青铜以及更多的金属,这些金属不仅能用来制造更锋利的刀、箭,并且还能用来制造锄、犁,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制造又大大推动了种植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随后炼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以铁矿石的广泛分布性和易于制作性决定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之后钢铁、水泥等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的四次科技革命更是无法离开材料的有力支持: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使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可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不仅使原来的重工业部门有了重大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由上可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 在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以材料技术为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塑料制品被广泛使用,它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令人头痛。现在在垃圾堆中的废弃塑料制品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塑料制品是合成高分子主链构成的,结合得十分牢固,又非常稳定,耐酸碱性又高,且不蛀不霉,即使把它们埋入地下,上百年也不会腐烂。因此,它们已成为严重的“白色污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活动的制约,科学技术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

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

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 摘要:文化的进步要求,必须对全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文化价值的衡量和计量,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也是科学计量学的重大课题。本文是就中国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计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如何加强计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核心内容经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计量措施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挖掘计量文化内涵,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1 中国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也包括了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计量文化,中国的古典文学、音乐和计量单位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音乐。音乐中的音调等规定称为“音律”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尚书》中有记载,舜继承帝位之后,到各地巡视,他来到泰山下的岱庙,为了安抚百姓,协同四季之日月,统一了律法,又下令统一了音律和度量衡。把度量衡和音乐中的音律联系在了一起。可见音乐和度量衡关系的密切。基于中国的文化特点,许多典故被概括为成语,与长度单位有关的成语有:鼠目寸光,毫厘不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入木三分、一落千丈千里、迢迢一日千里等与其他计量单位有关的成语有五光十色、分秒必争、五彩缤纷一刻千金等。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唐诗中涉及计量单位的为数众多。李商隐的《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计量单位的妙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唐诗增色不少。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棵耸入云天,熠熠生辉的巨树。那么计量文化就是它充满智慧的一个枝杈。在学习计量知识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含案例)

科学技术的作用与评价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具体事例: 一 科技给力为华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2011-3-11 来源:广安在线 [评论] [字号: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进一步更新观念,为把我市培育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良好

2004年2月10日 第2期 进一步更新观念为把我市培育成为 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良好的氛围 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焦光华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三个解放出来”把观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说明观念的重要性。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对社会实践活动起反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观念本身也不断发展更新和进步。当前我市的最大实际是经济发展欠发达,加快发展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发展主题,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一、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形象,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

竞争力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环境是个大系统,既包括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等硬环境,也包括政策、服务和法制等人文软环境。环境好坏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反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对于我市这样一个位处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地理位臵、客观环境是历史形成而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改善的,至于人文环境更可随人的素质提高而改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等一系列活动为我市推进环境建设创造了良机。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必须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目标,以正在启动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加大优化软环境的力度,使丽水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必须优化服务环境。投资环境的比拼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政府服务水平的比拼。如何增强“亲商”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服务,是我市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优化服务中,决策服务是关键。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赢思维,树立“共赢”思维,在决策中要做到“算大帐,不算小帐,算长远帐,不算眼前帐”,舍得拿出最优的项目、最好的政策、最大的效益来吸引客商,留住客商。要

论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

论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是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也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科学发展的含义,既包括我们对于事物矛盾运动和转化的哲学认识,包含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规律与相互影响的正确判断,也包括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变革事物与促进和谐发展的功能,提高自身存在的价值。发展离不开人,人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注重人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以及发展的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人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发展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共享。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极大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精神文明和价值观念。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伦理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人文规范,以消除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本文深刻首先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即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手段、科学技术是人的能力形成的基础、科学技术是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接下来本文深入阐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自身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后果。同时,人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发挥着巨大影响,首先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实践活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其次人的发展是科技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最后人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价值尺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实现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途径,也就是首先要全面关注人类发展的向度;其次要使科学技术与人文相融合;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科学技术评估体系,完善社会制度,使科技进步成为有利于所有社会成员发展的人类成果。 1、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1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手段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本是自然界众多生物中极其普通的一员,他的自然能力并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但人却居于自然万物之上,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种支配万物的力量,这

论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财富(黄云雷)

论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财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科技的创新,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些都要求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深入研究这一重要理论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我国决策者在新时代中就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以及如何安排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如何定位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学界针对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财富存在着不小的争论。有的学者援引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大会上提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为理由,试图向广大人民宣传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财富的学说。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学说看似很有说服力。但是严谨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科学技术是排除在人类活劳动之外的一种特殊的物化劳动,它在生产过程中绝不能创造价值,而只是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它的产品上而已。 首先,按照马克思所提出和创立的“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理论判断,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作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也就排除了科学技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可能性;再者,科学技术具有非独立性,一般要渗透到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资料要素之中,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不变的资本,所以,科学技术就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任何源泉,至多不过是转移旧价值的手段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从它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属于意识的范畴。既然属于意识范畴,它必然是依赖于物质的。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最常见的是依赖于人——转化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机器工具上。意识同时也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通过指挥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反作用于物质。科学技术的威力通常由高级劳动者和先进的机器发挥出来,以更少的劳动耗费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正如科学家建立电磁感应理论并以此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促进相关技术的提高,逐渐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实现了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以电力为动力带动各种机器,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有的学者紧紧抓住这一点,以此为依据,说明科学技术创造了价值。显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首先,科学技术是人类在总结经验,观察实践以及大胆猜测中得出的科学的意识。这种意识本身就包含价值,而这种价值的源泉只能来自人类劳动,确切说是科学工作者和高级技术工人的辛勤劳动。由于这种劳动更多是脑力劳动,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从而得出了是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错误结论。在某种意义上看,科学技术更像是一种不变资本,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不会大于开发这种科学技术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价值。那么如何解释社会中某种科技创新迸发出的力量(或者说其“创造”的价值)看似远大于开发其成本这一现象呢?看似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从哪里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目光放得更远,视角更准确。我们知道,一项科技的开发创新,往往是由具备较高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完成的,那么将这些人从孩童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这其中就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包括教师为他们提供教学服务,书商为他们提供各种教科书,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等等。这样的人类劳动统计起来数目将是巨大的。然而这还不是全部。一项科技的开发于创新,往往是在其较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比别人看起来更容易成功,那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作者:燕春培(学号:2011202048)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2011级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动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越采越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使人能够从“奴隶般的劳动分工”中解放出来,越来越远离一般动物界,实现人之为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完善提供思想基础和知识文化背景。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科学技术人文价值基准。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人为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已被人们深刻认识。然而,纵观人类文明进化史,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绝非仅仅是经济的,也不仅仅是军事与政治的,它不断推动着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科学通过技术应用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超过其负面效应,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不应怀疑;悲观主义则持相反意见,担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核武器膨胀、克隆人种等等严重问题,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某些国家,一段时期以来,悲观主义的论调曾经占了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新世纪到来之后,这一问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生活资料,日子越过越舒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战争威胁、道德危机等等也确实存在,令人不得安宁。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多大积极意义?科学技术究竟有没有人文价值?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科学技术给人文价值带来的正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正面影响是无可置疑的。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首先,科学技术在物质层面的人文价值表现在: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的物质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人类由以产生的动物界,从而凸显出“人”的存在与价值。[1]人类物质消费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就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创造各种物质财富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的劳动强度,使人能不断地从“奴隶般地服从”劳动分工的悲惨状态下解放出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解放包括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的含义。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经历了一个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到“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手段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劳动谋生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物质手段的进步与人自身解放的高度一致性。 其次,科学技术不但用其创造的物质财富造福于人类,其本身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浅谈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浅 谈 教 育 观 念 转 变 地 重 要 性 和 紧 迫 性 撰写人:顾燚 时间:年月日 浅谈教育观念转变地重要性和紧迫性 水城县蟠龙乡木城小学顾燚 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素质教育就是当今教育发展地最佳产物,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和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教育观念转变地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地人才有了更新、更高地标准.不仅要求具有较高地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对所从事地专业有精深地造诣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很强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然,要培养现代化所需要地人才,传统地教育观念及教学体制与此是很不适应地,所以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现行地教育模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大家知道,教育观念转变地要求与素质教育地提出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要发展,就得改革,要改革,首先得树立先进地现代教育观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当前一场极为深刻和空前地教育改革,虽然在现实中口号喊得响亮,又有许多理论指导,但人们片面地理解素质教育地概念,把素质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不必看书,作业可以少做,甚至不做”.因此,素质教育虽然推行了,但收效甚微.如果教育观念不转变.不更新.一切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只不过是美其名曰地口号而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教育界一直探索地“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虽然在试题上有所体现,但由于教育观念地更新没有到位,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个老师素质地高低,主要是看他地学生考试成绩地好坏,这样一来,我们地老师又回到了“题海战术”中指挥官地位置.更让人痛心地是在一次期终考试中,我们地监考教师在监考时,把学生用来计算试题地计算器没收了,还在教师中大事宣传他地监考力度地到位.因此,我们地教育观念再不转变,“素质教育”将会烟消云散,“应试教育”又会回到过去地主体地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满堂灌等陈旧地教育观念只会给学生造成过重地负担,甚至会使学生成为过去所说地“书呆子”,他们只懂得理论,毫无实践能力.先进地教育观念是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不同个性地学生要采用不同地教学方法.更为重要地教养学生地实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和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个方面,他们既有本质上的区别, 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科学技术: 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 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第二,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说:" 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 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 科学技术不完全是文化, 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介质, 当这种载体和介质与文化的功能相同时, 科学技术便具有了文化的特征, 反之则不然。文化也不完全是科学技术,但可以借科学技术的力度加大和扩展自身的功能, 发挥深远而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与文化共生共存, 文化或文化产品本身就

离不开科学探索和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同层次科技发展导致不同的文化层次。日本学者森谷正规曾指出:" 每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制成品, 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 。 二、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结构, 丰富和更新了文化的内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的理性工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 推进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文化的发展中的媒体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文化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图书等内容, 它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科学技术与媒体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科学技术是传媒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媒体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 (一)科技水平决定新闻传播的发展 1844年, 莫尔斯发明电报。不久, 人们就用它来传播新闻。 20 世纪,美国和英国相继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传播新闻。随着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以及后来的卫星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新闻传播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 (二)在当代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上, 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莫过于卫星传播和网络传播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及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启示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牵引机”,而人类社会发展又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验室”和“加速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文采用的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科学”的涵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改造关系;第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第三,科学是生产力;第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1] (二)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别的,它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第一,从直接的人与人来看,一个人的肉身生存直接来源于作为对象的另一个人的赋予,———或者自然的赋予,这都是一回事,因为自然具有人的本质。他作为人的生命则直接来源于无数人的赋予。而这种赋予同时也赋予了赋予者自身以生命。这种“赋予”绝不是来源于某种“之间”,而是确有所源。第二,从人与物的关系来看,“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从而社会的物具有双重的人格。第三,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即从内在历史方面来看,“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2] 以上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概念,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正确理解它们的涵义,以及把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是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现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人类科学与技术实践历史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并以此作为观察社会、研究问题、建立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心是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发展规律及社会作用,其中许多深邃的思想和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暴漏出它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反映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深刻矛盾。因此,我们怎样认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科学技术;人文;社会 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积极影响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提升。随着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人们都感慨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便利。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觉,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消极影响 虽然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积极影响,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在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环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极具增长,自然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等现象俨然说明,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资源短缺: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带动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需要我们去合理的规划利用,否则资源就会枯竭,现在人类已经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局面,所以合理利用资源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论文 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所以,在科学技术的问题上,应该趋利避害,努力造福人类社会。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双面性 正文: 科学就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时,它的面貌是不同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诸多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渐进和飞跃两种形式而实现的,渐进过程是科学进化过程,是科学知识的量得积累阶段。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进步和创新愈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又是信息时代。当前社会风起云涌,瞬息万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科学技术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1 科技进步对社会的正面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科学技术取得了全面的、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 1.1科技技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众多一直是导致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国际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正因为人口多,才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里创造他人无法企及的业绩。大力开发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正是我国将人口负担转换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的根本途径[2]。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双面影响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姓名:邓红川学号:2012703005 摘要: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一方面,科学技术能斩断愚昧落后,另一方面,它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文章结合自然辩证法知识浅论了科学技术给人类谋取的福利以及带来的灾难,并分析其原因,指出人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使用科技力量,为人类造福,推动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双刃性、生产力、危害 正文: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角度考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利端也有弊端,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迅速向前发展的同时,而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高新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载人航天技术、火箭、卫星技术等航天高科技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航天水平和国际地位;人类基因测序、转基因药物的研发为重难疫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两系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推广解决了制约我国国计民生的最大难题,这一系列的事例充分的说明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益,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新手段是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借助于这些开拓世界,改变世界的新手段,大到国防建设,小到平民百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一切都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如今,高新的科学技术又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张彦 (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08) 内容提要: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本文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侧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管理技术的模式在市场评判、专利制度、非正式交流等诸方面都明显不同于管理科学的模式。管理实践中,只有弄清科技发展 的内在逻辑,,才能为科学和技术社会角色的实现,创造出对每一具体情况都最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于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正在得到重视。因为,我们称之为科技、研究与创新的现象,总是带着个人智力活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特征。自默顿开拓性研究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从社会学角度去建立现代科技的概念。毫无疑问,科技作为现代化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部门,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职业和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由此,在管理科技活动时,研究其中的社会学,不仅具有启发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作为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科学显示了社会系统或社会群体的特点。这些特点包含着种种社会关系,它们是以科学共同体独有的信息交换原则为导向的。我们是否能够像讲科学那样把技术也说成是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建制呢?答案是肯定的。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使技术社会化的机构。同时,技术专家也有内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值得信赖的手段。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团体化的表现形式,如专业学会和杂志等,尽管它们对技术专家的影响比对科学家的影响要小些。 但是,“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 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明显地把科学(即自然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 在科技管理上,把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是一个迄今仍未很好研究的课题。现在的情况是,由于科学管理较技术管理有更多被广泛认同的提法和结论,因而在一般人的理解上,对技术活动的管理无异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在导向上科学与技术社会角色的错位,我国科技界目前理论成果“相对过剩”,应用成果“匮乏疲软”,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皆与此有关。 本文拟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相互关联方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一初步探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改进科技管理,首先就同区别科学与技术有关。如果将对技术活动的管理等同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非但不能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实现科技的既定目标,反而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一 在科技界,如何鉴定和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结晶,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承认。如果杰出表现得到表彰,不仅被表彰者会一如既往地对群体保持忠诚,而且对其他群体成员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反之,如果评价因制度上的缺陷而不能正确地分配承认,就会产生导致越轨的条件。[2]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概论》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关于科学虽然有多种定义,但总括起来不外是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倾向,一个维度是活动倾向。 2.技术就是规范化的技巧和技能,也就是方法。 3.从最一般的角度可以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4.古代科学技术是指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所产生的科学技术。 5.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恒星、行星、日月和异常天象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6.阴阳说和五行说构成了中国古人考察万事万物生衍变化的途径和规律的基本理论框架。 7.公元2世纪罗马人托勒密完成《至大论》,系统地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体系。 8.传承希腊科学文化遗产是古代阿拉伯人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9.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奏响了科学革命的序曲。 10.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和近代科学方法的创立者。 11按照狭义相对论,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 12.1942年费米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利用核能时代的开始。 13.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揭开了现代宇宙学的序幕。 14.按照大爆炸宇宙理论,现今的宇宙大约开始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奇点”爆炸。 15.地壳是指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按照研究的类型,现代科学一般相应地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三大类。 A.应用科学; B.工程科学; C.信息科学; D.计算机科学。 2.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整体发育性;第二,();第三,自相关性。 A.整体发展性; B.自我发展性; C.内对应性; D.外对应性。

从几个高度谈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从几个高度谈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摘要]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是开启发展新局面的“金钥匙”,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总阀门”。只有依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真正做到思想不僵化,发展不停步,才能把解放思想的成效最终落实到发展举措的创新上。解放思想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不同高度上思考: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继续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解放思想高度 一从历史的高度理解解放思想的重要性。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再到树立科学发展观,无一不是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如果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广东今天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我们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解放能够增强我省的忧患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破除阻碍广东发展的观念和误区。 回望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三次大解放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都贯穿一条反“左”主线;三次大解放都使干部群众打破了精神枷锁,带来思想的跃进,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不过,在侧重点上, 三次大解放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从哲学理念上突破,它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打破个人崇拜,属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在经济领域突破,它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打破的是计划经济崇拜,以生产发展为中心。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也在经济领域,但重点在体制创新,它冲破的是姓“公”姓“私”的束缚,打破了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崇拜,是第二次解放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改革。 另外,在舆论声援上,第一、二次媒体跟进很强,社会舆论反响突出。第三次重在引导探索,“左”“右”之争的激烈程度与前两次相比,有波澜,但不惊。在时间间隔上,从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中间相隔14年,第二次到第三次间隔较短,只有5年时间。 总结分析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感到,在我们这种经济落后的国家里,人们的早期改革诉求大都着眼于衣食住行、温饱富裕这些经济层面的东西,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原有问题的解决,经济领域更深层次的问题又暴露出来,社会的改革要求也由此更加迫切,但基本还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这一点比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生动再现。如今的问题是,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距今已过去十一个年头,现在,当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与经济领域的政治因素发生碰撞;当经济之外的其它社会矛盾与改革中的经济问题产生摩擦;当经济体制改革渐行渐远,与现今尚为传统的政治体制产生距离不便匹配耦和时,我们是否思考过再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七大就是对思想解放进行一次再动员的大会。十七大报告在引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随后,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的概括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论述上,都无不体现着继续解放思想。“法宝”是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克敌制胜的武器。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称作“一大法宝”,充分说明我们党对解放思想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当前继续解放

科学技术的性质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 (一)科学的性质 1.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性质,就是回答“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科学一词源自拉丁文Scientia,本意是知识和学问。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首先是一个知识体系,它包含许多门类和学科,门类和学科之间又相互交叉,形成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层次性的认知成果系统。其次,科学又是人类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人类探求、发现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创造和生产新知识的认识活动,因而,科学是动态发展的。再次,科学在今天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科学知识的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科学的本质,有3个基本内涵。 (1)科学是理性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由概念、原理、规律等组成的理论化知识体系。 人类从诞生时起,就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了大量的经验知识。最初,这些知识是以直观感受和主观意念外化的方式形成和传播的,以巫术迷信为代表,这是人类知识的前科学时期。后来人类积累起来的零散的经验知识也还算不上是科学。科学是运用一定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对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概括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由基本概念和公式、基本原理和定律以及推论、应用3个层面构成的,3个部分之间可以用逻辑方法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科学是一种创造性认知活动。具体地说,科学是以探求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以发现和创新为根本特征的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通过科学活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得到提高。 (3)科学是社会大系统的构成要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由个人工作发展到集体研究,再发展成为一项国家事业,进而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事业。参与科学活动的,不仅有科学家,而且有企业、政府。科学的组织形式,由小科学发展成为大科学。国家科学研发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还可以作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则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2.科学的基本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