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陈光弟 061106109039 06级4班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划分为: 照应(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一、照应

照应(Reference)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的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照应可以分为人称对照、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代词照应

人称代词照应在中英文中广泛使用。中文中还使用零回指,但英文中没有,因为英语中的主语一般是不能省的。一般来说,中文中的人称代词照应还可处理为重复和省略。

例如:(1) They sailed well and the old man soaked his hands in the saltwater and tried to keep his head clear.他们行驶得很顺利。老人把( )双手浸在盐水里,并竭力保持( )头脑清醒。

(2)指示代词照应

中英文都使用指示代词获取粘连效果。但是它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样。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he。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限定词,但在汉语中,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可以运用零式特指称语,既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经常与名词连用,以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这”与“那”在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

例如:The old man looked at the fish constantly to make sure it was true. It was an hour before the first shark hit him.老人不时去瞧那条鱼,以确定这是真的。一个小时以后,第一条鲨鱼袭击了这条大鱼。

二、替代

替代( Substitution)指用替代形式指代上下文出现的词语,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替换在清晰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英文使用者乐于用替换,省略或变换来避免无意图( unintentional)的重复。这样不仅能使行文简洁、有力. 而且比较符合英语民族的心理习惯,但中文却用替换或省略。

(1)名词性替换

英语用代词或某些名词来取代名词词组,如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系代词、连接代词、不定代词和名词。如, enough, half, 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 the former, the latter, etc. 而中文却相反,省略了该名词。

例如:The tuna shone silver in the sun and after he had dropped back into the water another and an2other rose.这条金枪鱼在阳光中闪出银白色的光,等它回到了水里,又有一些金枪鱼一条接着一条跃出水面。

(2)动词性替换

英语中,替代动词或替代动词短语或替代动词句子结构可用来替代替原有的部分。这类词如do, do so, do it, do that, do this, etc. 汉语有时也用这种方法,但常重复其所代替的动词。

如: You have only yourself and you had better work back to the last 1ine now, in the dark or not in the dark, and cut it away and hook up the two re2serve coils. So he did it.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还是好歹回到最末的那根钓索边,不管天黑不黑,把它割断了,系上那两卷备用钓索。他就这样做了。

(3)从句性替换

替换词so或not可用来替换作宾语的that从句, if so或if no来替换条件性从句, as 来取代分句的一部分,等等。汉语也使用这种替换的方式,但为了使表达正确、清楚,也常常重复其所代替的词语。

例如:“Fish, ”he said,“ I love you and respect you very much. But I will kill you dead before this day ends. ”Let us hope so, he thought. “鱼啊, ”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但愿如此,他想。

三、省略

省略( Ellipsis)指某结构中未山现的词语可以从语篇的小句或句子中回找。省略英语象许多其他印欧语言一样是一种意义表达十分精确,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语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完备,形式齐全:而汉语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它不重视形式,不管句子是否完整只要表达清楚,与意义无关的形式成分皆可省去,因此英语中的省略用的不如汉语中的频繁。英语中有几种省略如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分句省略、句法方面的省略和情景方面的省略,等等,但中文有时省略有时也重复。

例如:(1) He ’s over fifteen hundred pounds the way he is, he thought. Maybe much more.看样子它不止一千五百磅重,他想。也许还要重得多。

(2)“what did you catch?”“One the first day. One the second ( ) and two the third ( ). ”“你们捉到了什么?”“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 第三天两条。”

四、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替代或共同出现。除了上文提到的替换和省略,英语还使用同义词替代、近义词复现和句式变化的方法来避免重复。中文也讲究用词造句的多样化来避免单调、枯燥。

例如: The line went out and out and out ?钓索朝外溜着,溜着,溜着??

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两个因素解释这种篇章上的差异。

第一个因素是语言上的差异。在汉语文章连贯性主要是通过句子内部结构,借助于修饰手段比如排比和对比实现的。字里行间存在隐性的逻辑关系,语篇需要在上下文中才能够得到完整的正确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形态语言的句子组织是以动词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句子中各种成分都是以限定动词为中心明确彼此的关系。这种句子格局的心理视点是一种焦点透视。它的句界是严格的,可以计算的,内部组织呈几何空间型。

第二个因素是文化和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西方语言明显的形态标记,严密的句法规则和执着于知性、理性的精神同西方民族比较发达的形式逻辑思维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语法的非形态特征,句法的灵活性,又往往同汉民族思维的整体性、辨证性密切相关。“天人合一”的境界使汉民族的思维模式逐渐趋向整体化,这同两方游牧民族思维的个体性形成对比。因此,汉族人思维不像西方人那样讲究分析,而是更多地带有综合的特点,是一种具像思维。

英汉语言对比.

Unit Two 英汉语言的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而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英语单词没有固定的语调,汉字却有四声的变化;英语主要通过词自身的形态变化(格、时、数等)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则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示。 从句子层面来看,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式呈聚集型,汉语句式则呈流散型;英语偏用物称,汉语则偏用人称;英语多用被动句,汉语则多用主动句。 英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可以不同层面展开,但就与翻译的相关度而言,这里主要介绍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异同。 一、英汉词汇对比 1.词义的理解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词的意义就是如此。以英语的bird为例,它本来的意思是“鸟”,后来,在口头语中又常用来指“人”、“姑娘”等。近来,随着人类科技事业的发展,bird的意义又进一步扩大,可指飞机、火箭、直升飞机、航天飞机、卫星等任何飞行器。又如,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作“帆”解。但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sail一词仍然使用,不过,已经不仅仅是“帆”的意思了。自潜艇出现以后,sail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含义。逐渐的,它还被用来表示“变得飘飘然”的意思。从“鸟”的本义转义为“飞行器”以及从“帆”的本义转义为“变得飘飘然”,这就是词义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时刻牢记它们之间的对应情况是随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对英汉词汇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英汉语言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可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这里主要是指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名称。 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 The United Nation 联合国 结核病Tuberculosis 马克思主义Marxism 2)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有些词在词义上只有部分对应。主要表现在意义概括的范围上。通常英语词汇意义覆盖的范围要比汉语的词汇更广。 marriage 娶,嫁 gun 枪,炮 brother 兄,弟 morning 早晨,上午 3)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目前在汉语中还找不到最后确定的对应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变化而产生的一些新词和专业术语、专有名词等。 all-in-one telephone 整合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话 cybersquat 网上抢注域名 beddo 一种多用途的床 4)英语中还有许多词是一词多义,其所表示的各个意义,分别对应汉语中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虽远不及英语,但也十分普遍。多义词的具体意义只有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如果脱离了上下文,孤立地翻译一个词组就很难确切地表达该词的真正含

英汉语篇翻译

Poor Birds 可怜的小鸟 There was a flock of birds in the jungle near a village. They lived together in a big tree and had a lot of fun every day. This flock of birds usually flew to different places in groups, making a beautiful picture in the sky. Sometimes they have a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tree. 在一个小村庄附近的丛林里有一群小鸟,它们共同栖息在一棵大树上,每天过着快乐的生活。这群小鸟常常成群结队地飞往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身姿形成天空一道漂亮的风景。有时,它们会在大树上展开激烈的争论 One day, a farmer went to the jungle to trap some animals for dinner. He saw a lot of birds in the tree, so he threw some corn on the ground and waited until the birds came down to eat. Then he threw a big net over the birds to trap them. 一天,一个农夫到丛林里捕捉猎物用作晚餐。他看到大树上有很多小鸟,于是就在地上撒了些谷物,等着小鸟来吃。然后他支起一张大网捕捉来觅食的小鸟。 When the birds were in the net, they were all afraid and wanted to get out of the net. Some birds in this net said, “Let’s help one other to fly together and push this net up into the tree so we can get out of here.”Everyone listened and count ed, “One, two, three—everyone flies!” They all flew and pushed the net up into the tree and flew out of the net. 被网罩住后,小鸟们都很害怕,想从中逃出去。有些鸟说:“我们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56056811.html,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作者:金胜兰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11期 【摘要】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最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本文根据Halliday和Hason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划分,探讨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考虑英汉语篇衔接的特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通顺、严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和读者的要求。 【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差异性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语篇衔接在语篇构建及语篇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掌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及差异,对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至关重要,而且采用恰当的语篇衔接手段能够使语篇结构严谨,语义连贯,清楚表达作者观点。因此我们将着重探讨英汉语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及差异对比,为英汉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策略。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1.照应。Halliday和Hason把英语中的衔接分为五类: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其中词与所知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衔接,也称照应。英汉指称类型没有明显差别,都有人称、指示、比较三种类型的指称和照应,但不同的是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显然高于汉语。英语中有定冠词,汉语中则没有。汉译英常常需使用定冠词表示所指,这是我们极易忽略的问题。例如:A:香蕉在哪里? Where are the bananas? B:在那边Over there.汉语中虽未指明A要什么香蕉,但香蕉是“主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和B 的共识之中。所以译文一定要用the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另外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关系。例如: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小会觉,就到了北京。 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句法,达到篇章衔接、语义连贯的效果,译文增添了主语we. 2.省略。省略(ellipsis)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为了避免重复,使表达简练、紧凑、清晰的一种修辞方式。省略是语言使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英语注重形合,在省略时,往往利用其动词变化的时态等方面来实现。但是在汉语中动词并没有时态的变化。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于英语中根据上下文而省略的动词和形容词,(句子成分,因

浅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

浅析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 摘要: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是一个客观而显著的现象,本文运用韩礼德与 哈桑所著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关于语篇衔接的相关理论,从照应这一衔接方式的角度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 揭示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运用的不同方式,总结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关键词:语篇衔接;照应;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H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2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无论从表象的文字构成到深层的语义表达方式等众多 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中,两者的语篇衔接手段的不同是最显著的差异之一。在语 篇衔接手段差异的讨论中,概括较全面、认可度较高的是韩礼德和哈桑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进行的总结。 在书中,韩礼德与哈桑将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 衔接主要包括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连接(conjunction),其中照应又包含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ison reference) (Halliday&Hasan, 1976:30)。本文将通过一些语篇实例,从照应这一衔接方式的 角度详细分析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一、人称照应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将某一句话与对应的语境或上下文连接起来。英语和 汉语有各自的人称照应系,所以两者在人称照应上有很大差异。人称词包括三种:人称代词、所有格和物主代词。英语中的第二人称“you”并不像汉语中的“你”和“你们”有单复数的区别,也没有“您”和“你”之间尊敬程度的不同;第三人称复数“they”也不能像汉语中的“他们”、“她们”或“它们”区分出性别的差异。此外,汉语 中还有第一人称复数“咱们”和“别人”、“人家”、“大家”都具有照应功能。由此可看出,英语和汉语在数和性别上存在很多差异。 在英汉语篇结构和衔接中的另一显著差异是英语语篇中第三人称代词出现频 率很高。第一和第二人称形式通常照应的是某一语境因为照应对象通常是交谈双 方(说话者和听者),只有第三人称能够在篇章内部结构上衔接,因为第三人称 很显然照应的是后文中的某一对象,而且在许多篇章中,第三人称形式是衔接用 语的重要组成形式。 零照应(zero anaphora)是最显著的差别。当一段篇章是关于同一人或事物,或者在某一语境中,说话者或事物发展过程清晰并不会产生任何误解时,经常出 现零照应的情况,从下列例文中可看出,虽然例文中涉及了不同类别的照应词, 但读者依然可以理解下列照应关系:1—“他们”、2—“她的”、3—“头的”、4,5,6—“他们”,因为被删除的人称照应词和事情发展的过程、所有者和所有物之间的逻 辑关系已经非常清晰。 他们一不小心,1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上,2头上 碰了一个大窟窿,3鲜血直流,4用了两把香灰,5包上两块红布6还止不住血呢。 (鲁迅:《祝福》) The moment they were off guard and had loosened their grip—gracious Buddha!—she bashed her head on the corner of the altar, gashing it so badly that blood spouted out. Even though they smeared on two handfuls of incense ashes and tied it up with two pieces of red cloth, they couldn’t stop the bleeding.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陈光弟 061106109039 06级4班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划分为: 照应(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一、照应 照应(Reference)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的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照应可以分为人称对照、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代词照应 人称代词照应在中英文中广泛使用。中文中还使用零回指,但英文中没有,因为英语中的主语一般是不能省的。一般来说,中文中的人称代词照应还可处理为重复和省略。 例如:(1) They sailed well and the old man soaked his hands in the saltwater and tried to keep his head clear.他们行驶得很顺利。老人把( )双手浸在盐水里,并竭力保持( )头脑清醒。 (2)指示代词照应 中英文都使用指示代词获取粘连效果。但是它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样。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he。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限定词,但在汉语中,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可以运用零式特指称语,既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经常与名词连用,以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这”与“那”在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 例如:The old man looked at the fish constantly to make sure it was true. It was an hour before the first shark hit him.老人不时去瞧那条鱼,以确定这是真的。一个小时以后,第一条鲨鱼袭击了这条大鱼。 二、替代 替代( Substitution)指用替代形式指代上下文出现的词语,可以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替换在清晰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英文使用者乐于用替换,省略或变换来避免无意图( unintentional)的重复。这样不仅能使行文简洁、有力. 而且比较符合英语民族的心理习惯,但中文却用替换或省略。 (1)名词性替换 英语用代词或某些名词来取代名词词组,如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系代词、连接代词、不定代词和名词。如, enough, half, 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 the former, the latter, etc. 而中文却相反,省略了该名词。 例如:The tuna shone silver in the sun and after he had dropped back into the water another and an2other rose.这条金枪鱼在阳光中闪出银白色的光,等它回到了水里,又有一些金枪鱼一条接着一条跃出水面。 (2)动词性替换 英语中,替代动词或替代动词短语或替代动词句子结构可用来替代替原有的部分。这类词如do, do so, do it, do that, do this, etc. 汉语有时也用这种方法,但常重复其所代替的动词。 如: You have only yourself and you had better work back to the last 1ine now, in the dark or not in the dark, and cut it away and hook up the two re2serve coils. So he did it.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还是好歹回到最末的那根钓索边,不管天黑不黑,把它割断了,系上那两卷备用钓索。他就这样做了。

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与翻译

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与翻译 【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英语以形制意,而汉语以意驭形。本文从语篇分析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中的形合与意合特点作了对比研究,并根据其共性和个性,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英汉语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形合,意合,语篇,翻译 一、概述 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穆雷评价说,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在于汉语重归纳、而英语重分析与具体。杨振宁也持相似的观点: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模糊、朦胧和宽泛,而西方文化的方向是准确和具体。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形合和意合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绝不是等量齐观的。” 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中形合与意合特点作了对比研究,翻译时既要分析英汉语篇的外在结构,又要透彻理解其深层含义,针对不同类型的语篇章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规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使译文做到文字精炼、完整,句式精悍、富有寓意,体现形合与意合的统一。 二、形合与意合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篇组织的两种基本手段,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组词成句途径。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1954)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英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然环与环都联络起来,但毕竟有联络的痕迹;而汉语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拼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形合又称“显性”,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从而来表明它们的语法意义和外在的逻辑关系。换言之,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将语言符号由“散” 到“集” 的语言组织手段。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意合也称“隐性” 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连接。意合体现了语言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在论及翻译策略时,连淑能指出,“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汉语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已成为近二十年来语篇分析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包括词汇衔接和结构衔接两部分。词汇衔接指语篇中某些词语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是语言环境的组成部分。词汇衔接又可分为三部分;重复、复指、组合等。结构衔接指语篇中某一小句与上文另一结构相比较而存在的承上关系。它可分为替代、省略、照应等。韩礼德、哈桑的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确是非常有用的,这是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上,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当成生成一个语篇的必要条件,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是连贯大厦的基石,过分强调衔接对连贯的作用,而且他们对什么是连贯也语焉不详,招来了众多的非议。因而人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连贯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更多的是一种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特征不是由语篇本身的形式和语特征来决定的,更多的是由语言之外的因素来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心理模式、语篇与语境等的关系问题。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发生的,这种环境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着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因此我们认为,连贯既是一个形式概念,也是一个认知心理概念,这二者不可偏废。连贯不仅是结构衔接或语篇形式的一致,而且也是语言外因素如语用、心理和认知这些与语篇理解

非常相关的因素的结果。本论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言,就论文的选题缘由、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框架进行简单的叙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1)描写与解释相结合;(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对比分析方法;(4)跨学科交叉方法。本论文从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力图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解释,做到描写与解释并重,形式与意义并重。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只有对语言形式的充分描写才能做出比较充分而恰当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要想做到描写的充分性,必须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必须研究人的认知规律。中文摘要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本论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连贯机制进行英汉语的对比研究,以期对连贯的研究有所深化、有所突破.这是连贯研究的新视角,也是语篇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第二章对连贯研究的理论、连贯的种类、连贯的研究方法、连贯的本质、连贯与衔接的关系、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及应用及其缺陷、连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首先对语篇的概念及其定义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语篇的概念名称仍不统一,对其意义范围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语篇的界定应该从语义结构而不是语法结构的角度着眼,因为语篇首先是一个“意义单位”,其形式的大小或长短是由意义的简单或复杂而决定的,但只要具备了以下一些墓本特征:如结构上的衔接性、句际间的逻辑性、意义上的完整性、语义上的连贯性、交际功能的独立性、与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样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摘要: 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进行了综合性论述, 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从近百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中, 归纳了十个重要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对比分析综述 一、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1.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 英汉语比较研究属于语言学之下的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语言本体 或纯语言研究, 也指英汉语本身的层次结构研究,不涉及其它外在因素[1]; 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的研究[2]; 萧立明称之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萧立明将语言符号系统总结性地划为十大层次: ( 1) 区别性特征; ( 2) 音位; ( 3) 音节; ( 4) 词素; ( 5) 词; ( 6) 词组; ( 7) 从句; ( 8) 句子; ( 9) 句群; ( 10) 语篇[3]。第二类为语言综合研究, 即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国情等外在因素研究语言[4], 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附着因素的研究[5]。

从当前所研究的趋势来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学者们对语言本体和语言综合研究都很重视, 特别是对语言综合研究。事实上,语言综合研究不但更加符合语言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也能够促使人们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对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的生成机制、语言个性与共性的并存、语言发展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了解。 3.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首先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宏观研究 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个性(差异性、异质性)与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相结合。 可是, 以汉语为主体还是以英语为主体的方法论问题,当前暂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还是以英语为主体, 以英语语言或语法理论为参照系统作英汉语比较研究。当然,也还是有强调应以汉语为主体的[6]。 关于主体性问题, 笔者认为在排除意识形态干扰的基础上能 够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从语言材料来看, 应当是双向研究, 因为涉 及到英、汉两种语言。从研究目的来看, 应当以汉语为主体,即以解决汉语本土问题、创立现代汉语语言理论为主, 象早期的马建忠、赵元任、王力一样。因为汉语的特征阐述清楚了,其它诸如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建设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语言学体系来看, 汉语应当借鉴英语语言理论和语法体系,这不但是因为英语先汉语而建立语言理论体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因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英汉语对比分析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英汉语对比分析》课程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You are asked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In the discussion, the definitions, main research contents, prospects, even some more exampleswhich are based on your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included in if necessary.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consists of several parts such as the title, abstract, key words, main body and references. More than3000 word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aper.)(40%) 摘要:“how”和“怎么”作为英汉语言中重要的疑问词,得到了深入研究,但这种关于两者之间对比的研究却罕有。本文通过对“how”与“怎么”分别在其本语言之中的用法分析,加以两者之间相同与不同处的对比,研究在非疑问用法(感叹、反问、虚指、任指)下,“how”与“怎么”作为疑问代词,其具有的共通性与特殊性。最终得出两者在语义、语用、词序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的结论。 关键词:英汉对比怎么 how疑问词 英汉语对比分析——疑问词: 非疑问用法下,以“怎么”与“how”为例 一、定义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中将疑问词分为三类:疑问代词、疑问形容词和疑问副词。中文中“怎么”就是典型的疑问代词。黄伯荣先生和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而当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时又存在任指和虚指两种情况。方绪军先生的《现代汉语实词》中提到,疑问代词可以分为体词性疑问代词、谓词性疑问代词和加词性疑问代词。 他认为“怎么”在行使其疑问用法时,作为加词性疑问代词,也就是不作主语、宾语或者谓语。而黎锦熙先生于《新著国语文法》中最早提到了对“怎么”的研究,确定了其非疑问用法的存在。 英语中疑问词通常分为疑问代词与疑问副词两类,同样具有疑问用法与非疑问

英汉语篇衔接的六种差异及其原因-文档

英汉语篇衔接的六种差异及其原因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xt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final section,the anthor uncover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 cohesion. 一、绪论 语篇衔接是一个动态的具体的概念,我们应当从不同方面进行考察。中国学者们对英汉语篇衔接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如:李兴运(2001)指出在翻译活动中应当尊重源语语篇习惯,以便使译文自然流畅的且不失源语的“语言魅力”;潘文国(1997)认为在语篇组织中,汉语倾向于使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倾向于替代手段.本文讨论了常见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性,并从英汉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二、汉英语篇语音衔接的差异性分析 胡壮麟(1994)朱永生(1995)张德禄(1999)提出语音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并认为同指成分的非重音化,语调衔接以及语音修辞衔接是英语语篇衔接机制中语音手段的主要表 现形式;而汉语是声调语言,因此语音是汉语语篇衔接中一种常见的手段。 1.英语语篇的语音衔接方式。语言学家D.Bolinger在其《语调及其语调成分》中指出如果语篇前后所传达的信息相同,后同

指成分的语句重音则趋向于非重读化,这样就造成了前后所指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结以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D.Bolinger,1986)。因此,若一个指称代词为非重读音,它很可能是前指称,相反,当一个指称代词为重读音时,就增加了它后指称的可能性。 在英语中,一句话的完整意义是由词汇意义加上语调意义构成的。同样的话语会因说话者使用语调的不同而使所要传达的信息的意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如A:The food was quite cheap. And quite delicious B:Well,it’s cheap.(but not very delicious)(降升调)B使用了升降调,说明了B对A的评价持有保留意见。 2.汉语语篇的语音衔接方式。和英语不同的是,汉语是典型的声调型语言,汉诗音律采取的是音节组、押韵和它特有的平仄对比原则。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英汉语篇语音衔接的差异。汉语是声调型语言,声调的格式平仄在语篇衔接起重要作用。英语是语调型语言,其模式便是由音步和格律组成的。重音在语篇衔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差异使译者很难将英语诗篇中的格律和韵律及汉语的平仄完 全表现出来。如:

英汉语句法结构比较与对比

英汉主语的对比与转换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汉语句子逻辑性强,主题突出。这些差异给英汉转换时主语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试图对比分析汉英主语,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译英时主语确定的几种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能够正确理解英语句子中的每个单词或词组,但不知为什么译出的汉语怎么读都觉得不通顺、不地道。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上,而且还显着地体现在句子结构上。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属屈折性语言;汉语逻辑性强,主题突出,属分析性语言。因此,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所认识,翻译时才能有意识地避免欧化的汉语或汉化的英语。进行英汉主语对比分析是关键,希望它能给我们学习英汉两种语言及互译带来少许裨益。 1 汉英主语对比 主语在英语句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其功能很强,英语需要把主谓关系纳入一定的关系中去处理,谓语必须与主语一致,主谓语结构是英语句子的主轴与核心。一般情况下,英语中的主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的。而汉语中的主语功能相对就较弱,没有主语也可以成句。另外汉语中的主谓搭配关系也十分灵活,通过语境来融合其间的语义关系,形成一种意义上的联系,主语和谓语也不需要在数、时态和语态上保持一致。汉语句法特征是意合的。 1.1主题Vs主语 主语显着的语言是指该语言的核心句型是主语+谓语构成的框架,而主题显着是指由主题+述题构成的句式。主题即句子的起首部分,相当于“话题”,述题是针对“话题”发表的信息或评论,通常是“新的信息”。汉语句子的主题可能是名词结构,与主语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其他成分。 (1)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 本句的主题“昨天的事”虽然是个名词词组,但它显然游离于“主谓”结构之外,不能将其译成英语的主语。 1.2有灵Vs 无灵 英语与汉语句子的另一个重要差异是,英语常用无灵主语,即用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的名词或各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充当主语。而汉语则常用有灵主语,即用有生命的人或动物作主语。英语较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则较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 (3)我一想到还要在这里再呆一年就浑身不舒服。 The thought of spending another year makes me physically sick. 汉语句子用的是有灵主语“我”,可英译文中却没有用I作主语,而是用了无灵主语thought,这一点正符合了英语中“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的表达。 1.3零主语Vs 形式主语 英语句子常常必须有主语,有时找不到表示事物或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时,就用“it”作形式主语。尤其在表示天气、时间、距离、度量等概念时,这种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相比较而言,汉语中主语的使用灵活得多,而且常常可以省略。只要通过上下文可以判断句子的主语,主语就没必要出现,此时所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零位主语”。英语中的形式主语是汉语所没有的,而汉语的零位主语在英语中也是不存在的。 (4)刮风了。下雨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