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文化历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化日益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时期。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起源

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人化”或“人类化”

2.中国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3.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远古人类属于蒙古人种。蒙古人的特征是鹳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逢的特点。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南田人,马坝人,大荔人,山顶人,都具有这特点

二.原始物质文化

1.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最早的是火的使用,石器,木器,骨器,陶器。

2.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中有著名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生产工具:刀、斧、锛、凿等(磨制石器)

1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彩陶)

首次发现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miǎn )池县仰韶村

首次发现时间:1921年

遗址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省(5213处)

三.原始观念文化

原始的宗教信

1.自然崇拜

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太阳,土地以外的自然物,也为中华崇信

2·生殖—祖先崇拜

中华先民对于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中发现的男性生殖崇拜物—石祖、陶祖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高级的宗教形式。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话中,有丰富的图腾崇拜资料。鱼、鸟、蛙、龟等实有自然物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

1.人与人的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例如包栖氏,燧人氏,女娲氏。

2.父系氏族社会则已进入了铜石并用的社会,五帝就生活在这个是代,五帝是黄帝、唐尧、虞舜等五人并称。

五、上古文化分布

1、中华文化分布广泛。1977年,夏鼐发表《碳十四测定年代和中国考古学》,划分中国文化为六大地区,看地域分布图

2、传说中的帝王世系

三大部落集团在学术上有分歧当有两种观点比较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

二、周代的文化维新

周礼根据《周礼》记载,周人把礼分为五类,即“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相袭,许多内容延续至今。

1、吉礼,是指有关祭祀的典礼,主要是祭宗庙、祭社稷、祭天地等.

宗庙,古人又称祖庙、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皇家宗庙一般建在王宫前面,明、清两朝的宗庙就建在紫禁城外,今天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即那时的太庙。臣下官属的宗庙建在居所附近,又称家庙或祠堂。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祭祀土社、谷神的地点一般称社稷,在古代,它作为国家的象征。古代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即社稷坛建在王宫前的右侧,与太庙对称。明、清两朝祭祀社稷的场所就是今天天安门右侧的中山公园,园内的方形大坛——五色土坛即当时的社稷坛。祭祀天地,在古代十分隆重,这种祭祀的仪式又称为“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其实是两次祭祀活动的合称,不过经常一起进行。“封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泰山上进行,非帝王是不允许有这种权力的。“封”在泰山顶举行,“禅”则在泰山脚下举行,但“封”重于“禅”。据史料记载,举行过“封禅”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而与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郊祀”合并,“封”与“禅”也一并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了天、地、日、月四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2 凶礼,是指有关丧葬哀悼的典礼,带有生者对死者的顾恋悲哀之情。凶礼大致可分为复、殓、殡、葬、服丧五个阶段。

人死后,首先要为他招魂,称为“复”,给死者沐浴后,便进行“殓”的仪式,又称入殓,先进行小殓,即给死者穿哀衣;大殓是指将尸体放入棺材。入殓之后,便是“殡”,即停棺待葬。殡结束后,便要举行“葬礼”,即将棺材埋入地下,所以又称入葬、下葬、埋葬。送葬之后,还要为死者服丧,即在一定时期内带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带孝的习俗现在还能看到,只是很少了。

3、军礼,指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校阅、用兵、田猎等活动时的礼仪。

军旗是军礼的重要内容,军旗在古代战争中还起着发布号令的作用,它往往成为军队的核心,代表着军队。除军旗外,鼓、金(金属制打击乐器,后多指锣)也作为军礼的组成部分,指挥行军作战。各种军礼几乎都离不开鼓、金。

“四时畋猎”也是军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称田猎、狩猎、围猎,即打猎。自周朝开始,凡国内不发生战争、动乱、王位继立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大事,帝王每年都要在四季进行畋猎活动,届时也将动用军队参加,因此畋猎实际也起着训练和检阅军队的作用,列入军礼范畴。“四时畋猎”即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这种结合打猎活动而进行的军事训练,可使军队常备不懈,因而为历代所沿袭。

军队平时训练的典礼称为“行军田役”,在鼓、金敲击出的节奏下,兵士进行此基本功的训练,诸如前进、后退、疏散、集中等。平时训练一般不在郊野,而是在专门的练兵场——校场上进行。

4、宾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的礼节。

聘礼,是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的礼节。

盟,是指诸侯之间以语言为信约,即用口述的方式,提出某种作为自己或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信约为誓”。

锡命,又作赐命,赐,是古代上对下的给予,赐命则专指帝王赐予臣僚爵位、服饰、车仗等的赏命。

会、同,通常合在一起,即为“会同”,泛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也指诸侯会合。

遇,指诸侯或官吏不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突然相遇的礼节,通常较简单

5、嘉礼,是古代礼仪制度中,内容最为庞杂的一种礼仪,涉及到日常生活、

王位承袭、宴请宾朋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最为重要。

婚礼,即男女结合为夫妻时的礼仪。

冠礼,是古代男子年满20岁时所行的一种典礼,即加冠以示成年(女子15岁时亦行笄礼,以示成年)。

飨礼,是设酒食款待宾客的一种礼仪。

宴礼,宴,古代也作燕,宴礼是古代君臣宴饮之礼。飨与宴虽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同属宴饮之礼,所以后代对两种礼仪也就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了,经常全称飨宴。

养老礼,是对国内年老而又德高望重者按时赠以酒食时所行的一种礼节。

射礼,是古代贵族男子进行射箭时的礼仪,古人在进行一些重大的活动时,常以射箭作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以此体现习武、尚武的风尚。

以五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自西周正式形成后,历朝历代在相袭沿用的同时,又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使五礼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渐增多。以两宋时期为例,吉礼所规定的礼仪已达43种,嘉礼为27种,宾礼为24种,军礼为6种,凶礼为12种,一共为112种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几乎包括一切社会活动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因如此,礼仪在我国古代与社会的联系极为密切,与人们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在礼仪制度下,全社会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和执行着它的规定,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礼仪的发展,使之日益深入社会,深入人心。称中国为礼仪之邦并非虚言。

第三节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激烈的战争为文化重组带来契机

5、私学兴起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

二、诸子百家

主要流派:

司马谈六家之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

A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德治

仁:内在思想核心

礼:外在行为规范

中庸:辨证思维方法

知、行、学、思:认识论

B道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核心:道本体论

人生主张:无为

认识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C墨家: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生存需要基本外的消费,强调“兼爱”“尚力”“节用”“天志”“尚同”。

D法家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和郑国子产。法家学说的思想方法是“矛盾不可和而解”的专讲对立的极端辩证法。在治国方略上主张言行峻罚,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专致主义。

E阴阳家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主张“深观阴阳消息”

阴阳消息: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矛盾双方互为消长,构成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基本方式。

总之,经过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三、华夏族的形成

(1)长期的兼并战争

(2)北方狄族入晋、西方戎族入秦、东方夷族入齐鲁、南方蛮族入楚

(3)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趋于一致

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1·宏阔的文化精神

2·文化一统与思想一统

3·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历史背景

秦朝和汉朝的建立形式和原因(环境)

1·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嬴政终于完成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统一帝国——秦王朝建立。

2·秦王朝统治未久,便因统治政策的失误而被农民起义推翻,起而代之的是刘邦建立的汉朝。

名句:“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1·秦汉时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1)秦帝国与东地中海的罗马,南亚次大陆的孔雀王朝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

(2)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惟有罗马

2·秦汉的先进文化

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秦长城,阿房宫,长安昆明池

书籍:汉赋,《史记》

工艺:竹简,帛书,纸

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换: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名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杜牧《阿房宫赋》)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1·秦始皇统一天下,驱除种种之“异”,建立统一文化,其重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同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李斯以周朝大篆为基础,创制出一种人称“秦篆”的新文字,作为官方文字,颁布全国。

第二,车同轨。定车宽以六尺为制,统一车辆形制,一车可通行国。

第三,度同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结束战国时各国货币,度量衡制度混乱的局面。

第四,行同伦。“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

第五,地同域。废除周代以来的封土建国制度,将辽阔版图统一于中央朝政的政令,军令之下,移民,开发边境,

思想学术上的统一

2·秦汉时期思想学术上的统一,对中华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1)成书于秦王政八年的《吕氏春秋》更系统地展示了这种努力。大一统的思想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2)秦统一天下后,更执着于“别黑白而定一尊”。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上奏,建议始皇采取强硬措施。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焚书坑儒,开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注: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

(3)当西汉王朝取得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统一思想再次被提出,其倡导者就是有“汉

代孔子”之称的董仲舒。其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李斯与董仲舒的异同

同:禁绝异端,发扬帝王一统意志,他们两位都是在统一的专制帝国建立后设计“大一统”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的主要智囊人物。

异:李斯:“以吏为师”。

董仲舒:以“六经”为指针,高举“崇儒

更化”的旗帜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温吻合的文化形态。

董仲舒与李斯主张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效应上有何差异

1·指导思想方面,李斯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废弃一切思想理论,实行彻头彻尾的愚民政策,禁锢思想,强化君主专制;董仲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统一思想,发展儒家的理论思想,使儒家理论定于一尊,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但对这一区别的想法,董仲舒的主张也有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的目的。

2·社会效应方面,李斯的主张摧残了思想文化,也未能维护秦的统治。董仲舒的主张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兴盛,维护了汉朝的统一与稳定,但也导致了其他思想流派的衰落。

思想观念不同,文化影响不同,同样的政治目的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名句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威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犯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记·秦始皇本纪》)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侓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叙》)“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百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随书·牛弘传》)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的兴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原来并不专属儒家的“古之道术”,亦成为儒家奉行的经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七经:《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

古今之争

今文经与古文经的概念

今文经: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

古文经: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经学的特点

今文经学:政治的,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主合时,学风活泼,而往往流于空疏荒诞。

古文经学:历史的,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主复古,学风朴实平易,但失之繁琐。

经学的发展流程

1·武帝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统天下,但是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统一,爆发出古今之争。

2·武帝时代直到西汉末,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

3·古文经学在王莽摄政时扶摇直上,东汉继续发展,大学者辈出,贾逵,马融,许慎为其中佼佼者。

4·东汉末年,马融的学生郑玄编注古,今文群经,不拘泥于师承门户和学派壁垒,成为有汉一代隆盛经学的总结性人物。

儒家思想在现今的意义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

3.“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4.“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儒佛道三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

6.“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体现了高超的处世方法和领导艺术。“

7.儒家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迪意义。

8.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使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继承、弘扬了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同时,结合时代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三大作风”,两个“务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仁政、因材施教、道德

仁政:开通微博,群众上访举报制度,体察民情,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个地市的考察调研工作,国家和地方颁布政策时举行听证会。

因材施教:高中分艺术类、普通类、竞赛类和职业类,很多学校开设特色班给有能力的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引导性自学的提出,大学分专业,因社会有不同的岗位,所以需要不同的人才,定向培养。

道德:2012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将“孝顺父母”作为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每年“感动中国”所推举的人物均为符合道德标准的中国人(爱国、奉献、亲情、诚信)

中外思想对比

1·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2·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3·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文化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背景:a,汉末董卓之乱,使久已摇摇欲坠的汉帝国终于崩溃瓦解。与军阀格割据王室贵族自相杀戮相推引,北方游牧民族从高原横冲直下,同农耕民族争夺生存的空间。一场长达四百多年的战乱由此展开,政治舞台上角色的更替让人眼花缭乱。在全国范围内,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继之而起的西晋命祚短促。随着西晋的灭亡,在北方,先有十六国割据,后有北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在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起伏更替。b,战乱和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一、玄学崛兴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宋书·谢灵运传》

玄学产生的背景:

自从西汉后期儒学被定为一尊后,由儒家政治伦理学说与阴阳五行说杂糅搭配而成的,包罗万象的宇宙论,成为大一统的汉帝国巩固其统治的理论基础。与此相辅而行的是对儒家经典进行各种繁琐解释的经学。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这些理论的种种弊端相应出现。再加上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社会的大动乱,儒学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情况,玄学由此而产生。

1什么是玄学?

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价值的思考。

2玄儒的对比

儒:构建实实在在的王道秩序与名教秩序;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玄:以探求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有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

3,魏晋玄学的特征

a,超脱多样化的现实事物运用抽象的哲理直接诉诸本体,从而使思辨新风注入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躯体使魏晋学术亦因此富于谈玄析理的色彩。

b,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这里的达到无限不是像西方黑格尔已达到对,绝对理念,的纯思辨抽象把握为最终目的,而是现实人生之中特别是情感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这就使玄学与美学连在一起。比如魏晋兴起的,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以及山水诗和山水画

c,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做理论上的构建。在贵无思想的影响下魏晋士人或寄情山水追求萧条高寄的生活如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或动违礼法以任放为达如竹林七贤。

玄学与美学

1重神理而遗形骸

2重自然而轻雕饰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和动违礼法以任放为的竹林七贤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的传入

1,道教的产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藉政权之力清整民间道派,并首次用“道教”一词统一各道派。并且道教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道德戒律。到萧梁时,道教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宗教至此基本定型。

2,道教的特征

a,在思想渊源上从道、儒、墨等哲学流派以及传统星相家、医方家、谶纬家那里充分汲取思想b,在神仙世界的构造上以古代中国尤其是流传于楚文化圈的种种神话人物为本源

c,在教旨上以长生成仙为目标,讲求归本返朴、归根复命的养气健身术倡导以长寿祛病为宗旨的…房中术。钻研追求不死的炼金服丹之术。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

民间劾治恶鬼、躲避死亡的种种迷信手段,如臂悬五彩、悬苇画鸡,桃符桃印发展成为道教的禁咒印镜等法术,从而与人死后如何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最大不同是道教关注人如何不死。

佛教的传入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为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由此在这一时期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的多元激荡的格局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1 儒玄的关系:既相互排斥也相互吸引

一些儒者注意到老庄之学具有救名教伪弊之功能,玄学中也出现了推动玄学向儒学靠拢的修正派。“儒学双修”之士的大量涌现体现出那一时期儒玄合流的趋势。

2道儒的关系:儒家对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无排斥

3佛教和玄儒道的关系:大体而言,玄佛一拍即合,到了东晋,玄学几乎融入佛教之中。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调和。

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虽然它是一乱世,但是却是我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

公元七世纪,当伊斯兰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身后的“哈里发”相继攻陷麦加耶路撒冷与亚历山大城,杨隋和李唐相继开拓疆土,军威四震,建立到东临日本海,西至中亚细亚的隋唐大帝国,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中国进入了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一)对内:

1政治上唐太宗充分继承了传统的以人为本仁政思想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德才兼备用人之道,任贤纳谏,使贞观时期逐渐形成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鼓励明间经济发展,与民修身养性,并节省政府开支,节奢从简,致力于经济的发展

2社会结构上,名气极大的南朝大门阀势力如王,谢在齐梁即已腐朽没落,顽固的北朝大门阀势力如崔,卢,开始在初唐被皇帝压制。门阀氏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朝那种农奴势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经由中唐急剧消失,出现一种新情况和因素,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以杨隋和李唐为首的关中门阀取得了全国的政权,使得中冠冕,压倒了重婚娅(强调婚姻关系的汉魏旧门阀)重人物(东晋南朝门阀以风格品评标榜人物)重贵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势力和观念。仕与婚统称为唐代士人的两大重要课题,某种告身实际是官阶爵禄,在日益替代门阀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社会风尚在逐渐变化。以皇室为中心,关中门阀,被武则天所着力打击摧残,北门阀士族即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展。

3学校教育方面,大兴学校教育,鼓励办学,多元化培养各类人才,高宗武后大搞南选,确立科举,大批不用赐姓的进士们,由考试而做官,参加和掌握各级政权就在现实秩序中突破门阀世胄的垄断,不必像数百年前左思无可奈何的慨叹。一条充满希望前景在新道路在向更广大的知识分子开放,等待着他们开拓。

4意识形态方面,唐太宗以中国文化特有的和实物和中和之道,宽容并包的精神,遵道,礼佛,崇儒,实行开朗的三教政策,不仅使儒释道,相互吸引融合繁荣发展,更造成一种宽松开放的文化心态和风气,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使得学术上各种学术见解,得到发挥,文学艺术,不同流派风格都得以发展从而造成恢宏的文化气象,

(二)对外,开拓疆土,军威四震

1南北文化交流融合是汉魏旧学和齐梁新声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

2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仅是胡商云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和服装,音乐美术以及各类宗教

胡酒,胡姬,故帽,胡乐,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俗

总结: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和无所留恋的创造和革新,打破了框框,突破了传统,这就是产生文艺上首位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二、有容乃大的文学气派

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有为的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唐代文化因为具有一种明朗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一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代文化首先体现出来得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诗歌,书法,散文,绘画,雕塑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已,故诗至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直公,画至于吴道子,古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西汉是宫廷皇室的艺术,以铺张陈述之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已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辩为特征。那么唐代也许恰似这两者统一的向上一环,及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是内心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

肉的人间现实的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盛唐艺术最典型形式代表是唐诗

(一)、唐诗

唐诗是诗歌创作空前活跃的时代,仅清代所编的《全唐诗》中就有作品48900余首,诗人2300百余家,在难以数计的天才诗人中,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以千古绝作雄盖一世的诗歌巨匠,又有杨师道王勃杨炯诺宾王七岁女等文思敏捷的神童诗人,还有上官昭李季兰薛涛鱼玄机那样才思超群的女诗人。

初唐诗歌诗歌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是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忧伤,永恒江山,无垠的风光给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经由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四杰,就要走向更高的盛唐巅峰,尚未涉世的这种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要求建立功业的具体歌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到盛唐时期把诗歌推向历史巅峰的当推李白和杜甫,盛唐艺术在这里走出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矩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不课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仿的节奏音调。尽管时代的原因是李白缺乏庄周的思辨力量和屈原深沉感情,但庄的飘逸和屈的瑰丽,在李白的天才作品中合二为一,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与文艺上许多浪漫主义巅峰一样,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现实主义阶段,那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乱发弄扁舟。

例如:中晚唐诗歌:文坛白花齐放,不像盛唐之音那么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代表有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柳宗元。

(二)、书法

与中国诗歌的历程是一致,中国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唐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无不体现唐代飘逸洒脱、无所拘束文人个性

初唐书法:书法就极为漂亮,风度体貌如同上述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种,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出现。

虞世南和多种兰亭摹本,书法类代表,轻盈华美,婀娜多姿。

盛唐时期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

陈过庭《书谱》仍然尊初唐传统,“杨右军而压抑太令”,“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陈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狂书。

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张旭狂书也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

这里也是颜真卿的成熟时期,又有柳公权的楷书,李阳冰的篆书。

(三)、散文

唐代文学,总体兼备,散文大放异彩。

文学开放政策,以及无所顾忌的时代精神导致文人创作的自觉。提出了许多文学创作理论主张。例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与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以文为诗的理论主张

对后代产生极大影响,尤其对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的理论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绘画

唐代是绘画的极盛时期,

画圣“吴道子”改造传统线描技巧,“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以莼莱型线条

的创造,大大提高了线条在画面上组织物象基本结构的功能,丰富了线条的美感因素,深刻地活化了线的生命力。在画科上,唐代绘画也是全面发展,人物画辉煌富丽,豪放博大;山水画金碧青绿之美与清秀雅淡的水墨韵味交相辉映;“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的花鸟画页登上花坛,规模初具。

(五)、雕塑

唐代雕塑一改魏晋瘦骨凌风的形象,形成了独特的唐韵——丰腴洒脱的形象

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构建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构建。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直觉认识。

朱熹精心改造了《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格物致知(自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

格物致知:实质上是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亦即伦理学上的“自律”。

理学的影响: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弊端: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存天理,灭人欲”

利端: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理学: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的趋向直接影响士大夫文化:精致、内趋的性格

实例:宋词、宋诗、宋画、宋文、宋瓷、宋服等。

宋词优雅: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词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精致。

婉约:晏殊、柳永、李清照——豪放:由苏轼开创,以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豪放词风。

但是:阴柔婉约为词坛主流,集中反映两宋文人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

宋诗深沉:“如纱如葛”,充满哲理性的思虑。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诗风趋于雕饰和精致,侧重于表现理念。

典型:朱熹《观书有感》

宋画精致: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宋文阴柔: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

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为“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

《醉翁亭记》——欧阳修

《岳阳楼记》——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瓷:尚朴素、重意态

宋茶:“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宋服:“惟务洁净”,以简朴清秀为雅。

三、市民文化的勃兴

与精致辽阔的上层雅文化世界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的市民文化迅速崛起,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并跻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固定游艺场所——瓦舍、勾栏

1、说书、市人小说——白话小说

2、杂剧——元杂剧

其它如傀儡戏、参军戏、皮影戏、杂技、讲史等等。

四、教育和科技成就

(一)宋代教育

1、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

2、重视发展地方学校,书院教育发展到高峰。

官学:中央—太学

地方—州县学“学校之设遍天下”

私学:书院兴起四大书院

教育的发展与深刻的变革使宋代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超过汉唐。“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胜过之”—《重建文正书院记》

(二)古代科技的高峰

1、三大发明: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是宋代的科技成果。

沈括的指南针;毕升的印刷术;唐福、石普发明了火药

2、数学:贾宪在《皇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了贾宪三角,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提出了“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

3、历法:沈括著述近四十种,多数失传,根据的《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奉元历》,可知他的许多科学成就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他创立了“十二气历”法。

地理学、地质学、医药学、冶金术、造船术、纺织术、制瓷术等方面也都有令人炫目的成就。总结:在科技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朝代可和两宋相比的,陈寅恪为《宋史职官志考记》一书作序时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思考题: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转变:

相对开放、外倾、色调强烈的唐型文化转向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宋型文化

1、在政治上,中央皇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冲突走向结束,中央集权日趋强化,由此引出政治制度方面的种种变化。

2、就社会方面而言,随着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而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不仅出现在统治阶

层中,同样也出现在被统治阶层中。

3、思想文化方面,上到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下到礼仪风俗、衣食住行,无不发生转变。

开放到内敛的原因

1、政治:政权对峙国情压抑、中央集权(冗官)官者在位无可作为

2、经济:土地私有买卖兼并人民被土地控制

3、文化:理学背景影响

第八节元辽夏金: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一)忧患意识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宋朝受辽夏金的侵扰,使得宋文化里充满着国破家亡的忧患。这种忧患意识在士大夫文化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在欧阳修、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岳飞的诗词文当中都体现出了一种浓郁的忧患悲愤气息。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不充满了浓重的爱国忧国的情思。

(二)游牧民族从农耕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1.辽:《史记》《汉书》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流传。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唐宋诗词受到辽人的喜爱。

2.西夏:党项族人把《孝经》、《论语》、《孟子》等译成本族文字。至宋仁宗时,西夏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中国即中原之国,汉族)。

3.金国:建立金国的女真族一直活动在东北一带。自从1141年宋金订立“绍兴和议”之后,女真族人不断内迁,定居中原,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学说汉话,与汉人通婚,改姓汉姓。学习

汉文化经典,科举考试仿汉唐之制,儒学被奉为正宗道统。总之,金人对汉文化的汲取和整合比别的民族更加明显。

4.元朝:元朝本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1271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建国号为“大元”。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中国,标志着蒙汉各族统治者的联合。大元——“大哉乾元”《易经》

元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在这个被蒙古族人征服的帝国里,政治、军事、文化既互相冲突又互相交融。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曾把居民分成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在最初的统治生活中,忽必烈在大元帝国处处推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视汉人为低贱。

然而,在汉族儒生士大夫的影响下,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变蒙古族的旧俗,“行中国事”(中国即中原之国),在风俗饮食礼仪各个方面逐渐汉化。程朱理学被元统治者升格为“式于有司”官学,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观念文化。

在征战中取得节节胜利的蒙古族,终于又一次步入了征服者被征服的轨道——文化上的征服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践踏的支离破碎。

2.科举制度的中断使元代文人仕途堵塞,他们投身于市井之中和市民文化相结合,使元代杂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4、“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

5、“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6、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被誉为杂居双璧。

(二)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1.谴责黑暗

2.表达时代悲愤、苦闷与抗争

3.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大元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北冰洋沿岸(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中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鄂霍次克海

“北逾金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在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过程中,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也在进行之中。

1.各民族再一次进入大融合时期,外来宗教大规模涌入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从阿拉伯和波斯大量迁居中国,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属于基督教的景教和天主教在全国各地遍设教堂。2.外族不断迁入内地,使异邦的先进技术,如阿拉伯天文学、数学流入中国科技界。元代有大批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他们也把本国的先进科技(如天文学、数学)介绍到中国,如元代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并且中国至今仍在使用阿拉伯数字。

3.中国文化通过不同途径向全世界传播。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迅速向外国传播,火药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印刷术传入波斯、埃及,后传入欧洲。中国历法、数学、算盘、瓷器、丝绸、茶等等,在亚欧广泛传播。世界的整体面貌因此更加辉煌。

《马可·波罗游记》渲染东方的文明和富庶,声称蒙古大汗亲近基督教,也使一般民众心向往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诱因之一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然而后世欧洲对蒙古人乃至黄种人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偏见——“黄祸论”

甚至欧洲人的反犹主义,也是因为他们认为犹太人和蒙古人通婚,他们身上有蒙古人的影响。

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文化的发展演变也大体遵循这一规律。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里程。上古是发生时期;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发掘壮大时期;隋唐是鼎盛时期;宋辽夏金元是个起伏跌岩的变异时期;明清是衰落沉暮的时期(指文化专制),同时也是文化创新时期(启蒙思想)。

它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一、自耕农的普遍发展,庶族地主力量的增长,以及屯田向私有和民田的转化,传统地权占有形式发生变更;二、佃租关系上自由租佃的出来,雇佣关系上封建性向自由雇工的过渡,封建依附关系发生松懈。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明清时君主专制统治超过以前历代王朝,文化专制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比起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俩个方面:

1、大兴文字狱

(1)明朝:a、明清时期首先搞文字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搞文字狱与他的经历有关。朱元璋出身佃农,少年时,因家中贫困,给地主放牛。17岁时当了和尚。曾在安徽,河南靠“化缘”求乞度日。后来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郭子兴见他作战勇敢,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了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实际统帅。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朱洪武,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大兴文字狱,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横祸。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所作《贺万寿表》中有:“作则垂宠”之语,常州府学训导蒋镇所做《贺正目表》中有“睿性生智”,之语,朱元璋均以则为贼,以生为僧,认为是讥讽他参加过红巾军,当过和尚,从而大开杀戒。此外,明初著名诗人高启和其他读书人被明朝统治者借故杀害。

b、明代君主还使用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以文人为重点,监视对象,对文人进行迫害和镇压。文人们往往因一字之祸,各个谨小慎微,写诗作文不敢针砭现实。书写胸臆。因此明代的优秀作品多出于元末明初,而且往往是民间创作。

(2)、清朝:清代文字狱更为过之,康熙正是最大的制造文字狱的罪魁祸首,三个大案都是轰动全国的文字狱大案

第一,庄严龙《明史稿》案——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严龙,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政府的语句,还使用南明朝的年号。这时候,庄严龙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严龙开棺戮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刻字的、印刷的以及当地官吏有被处的,有充军的。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70多个人。

第二,戴明世《南山集》案——公元1711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明世的文集里,《南山集》,对南明朝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于是康熙帝就下令把戴明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例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的文集的,又有300多人。

第三,吕留良《文选》案——雍正帝执政期间,文字狱更多、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吕留良是一个著名学者,明朝灭亡后,他参加反清未成功,于是出家当和尚,躲在寺院里著书立说。书中充满反清内容。幸好书没有流传出去。后来吕留良死了,他的崇拜者张熙,曾静等人读了吕的作品,言语不慎,祸从口出。被一个叫岱钟琪的告发给了雍正帝,雍正帝下令彻底查办,吕留良已经死了,雍正把吕留良的坟给刨了,棺材劈了。又把吕家后代和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一些读过吕留良书的人也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上面三个案子或多或少是有反清的活动引起的。另外,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话,一个字也惹出大祸。举例:

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错写成“狴”字,雍正帝马上把他革职,后来,有人在徐骏的诗集里发现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便认定这是“反清”,于是把性命也送掉了。

2、表现在第二个方面,就是崇正宗灭异端。明朝崇尚的正宗是程朱理学。

(1)、在崇正宗的同时,统治者还大刀阔斧的灭异端,在灭异端方面,乾隆时期大大超过了

康熙、雍正,乾隆帝灭异端的办法是比较高明的,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

的丛书——《四库全书》。清高宗全力删减异端学说,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凡例》开

宗明义的宣布:“离经叛道、颠倒是非者,掊击必严;怀诈挟私、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2)、操纵长达19年的禁书活动,共禁毁书3100多种,十五万多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

这是中国文化继秦始皇焚书以来的又一次巨大浩劫。

二、早期启蒙思潮

(一)背景

1、文化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

2、与社会形势的变化相适应,出现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

(二)、表现

1、哲学:

(1)、王阳明的“致良知”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高扬人的主体性。

(2)、“泰州学派”李贽,具有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

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

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3)、明清之际三大家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

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

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

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

“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

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

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

光芒。

2、文化

(1)、市民文学兴起产生背景

①受启蒙思潮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李贽“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

童心说是李贽对文学持有的与传统文学思想根本不同的一种见解。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处于通信焉者也。”(《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李贽解释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亦即人的自然性情,包括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独抒性灵是袁枚的论诗主张。强调诗歌创作应抒写性情,表达个性灵趣。辞贵自然,追求独创。反对以程朱理学来束缚诗歌创作,反对拟古倾向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对诗人而言强调要有“才”、有“灵机”,追求凭借天才发露而造成,“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等超越陈规的变化多端的风格。

其主要作品有《金瓶梅》,“三言”“二拍”,至于清代出现的《儒林外史》、《红楼梦》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将古典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②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现实

(三)明清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的对比

1、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批判的内容相似: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主要批判神学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中国的

进步思想家也抨击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

王夫之《诗广传》中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又在《四书训义》中说到:“私

欲之中,天理所寓”

2、不同点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与西方的文艺复兴不同的是,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尽管反对封建专制,但他们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改革方案,只是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上,以议政的方式来改良封建专制制度,而当时西方的人文主义者,如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在批判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的同时,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蓝图。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文化大总结的时代。

1、在图书典籍方面:明清两代皇帝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中国上下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进行了整理、汇编,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清康熙、雍正时又一部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编纂成书,这部书将清代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分成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全书一万卷,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康熙年间编撰大型字典《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字数最多的字典。清代乾隆年间又完成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此书历时十年,收录有3503种,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这些工作应该说是对中国文化典籍的大总结。

2、在古典科技方面:李时珍花费了27年的时间,编成了《本草纲目》52卷,徐光启主编《崇祯历书》,还编写了《农政全书》,这本书共60卷约60万字,记载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学理论。宋应星生活于明末清初,他在全面总结我国十七世纪以前工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撰写了《天工开物》三卷十八章,这是一部称誉海内外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工艺百科全书。国外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日本人将此书奉为至宝,并由此发展出一门“天工学”

除了以上几部影响较大的科学著作以外,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是一部治理黄河的专著;《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地质和旅游方面的杰作,方以智的《物理小说》是一部自然哲学专著。(三)乾嘉学派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考据规模空前。

1、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2、乾嘉学派,一般说来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影响最大。吴派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吴派的主要学者有沈彤、江声、余萧客、江藩、王鸣盛等。皖派则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此派的特点是从音韵、小学(即文字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的途径。他们在文字、音韵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此外,皖派也颇重视思想和理论,如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就是例证。

戴震的学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为有名。

(四)小说戏剧:

明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代:《儒林外史》《红楼梦》《桃花扇》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艰难缓慢的,渐渐渗透的,故称“西学东渐”

西方文化是先用宗教撞开中国大门的。西方传教士利马窦,汤若望首先用他们的宗教说服了官吏,然后明清的官吏向他们学习了西方科学知识。比如徐光启向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学习了西方科技,合作翻译西方书籍,然后徐光启将西方科学知识和中国传统的科技知识结合起来,才使得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数字、生物、农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另外,明末清初的许多成就的科学家以及康熙皇帝、光绪皇帝都丛外来的科技知识中获益非浅。西学东渐开阔了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他们从西方科技中获取营养。如利马窦在中国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使中国人大开眼界。

但是,由于长期的大中华高高在上的观念以及程朱理学的束缚,使得西方科学的传播步履艰难,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教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乎中断,中国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胡同。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中国才被洋人的洋枪洋炮打开了大门

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内向与开放

(一)、中国的“大陆性”文化性格

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足的农业经济---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自我保存、向心凝聚、独立自主、稳定绵延---内向---崇古守常

眼光内在---重视内部的统一和凝聚---追求以我族为中心的一元价值系统---在文化的横向交

流和吸收上采取被动的姿态---保守自足

宋代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二)、西方的“开拓”与“求新”

工商业的流通交换---外围文化环境的滋养---热烈好动、重吸取、求变化、广拓展---开拓农业生产基地和商业贸易市场---对外扩张征服与殖民活动---文化的传播和输出

求变务新的创造精神---不满足与现状和已有财富和成就---不安定的变动---有助于更新和发

展(优点)---无法形成新的固定关系和稳定价值---衡态机制---文化难于成熟完美(缺点)

课后习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1、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2、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

4、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

二、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

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

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

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

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

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三、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

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

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

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

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

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

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

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

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

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四、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

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原因: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到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五、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突出表现在文字狱的盛行,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

早期启蒙思潮,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开始对中国传统科技进行总结

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2016中国传统文化答案汇总

注:答案收集自网络,不保证100%正确率,请填写时检查清楚在作答。 智慧树-2016传统文化答案 1 【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2 【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3 【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4 【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正确 第一章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正确答案是:A,B,C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正确答案是:A,B,C,D,E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第二章 1 【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 A.

2017年电大年最新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2年最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 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人为”“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 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13.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不仅是农耕与游牧长期对垒的界标,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民族融合的纽带。 14.中国自然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15.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密是其典型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16.中国传统哲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17.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18.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战国末

中国传统文化_答案

绪论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C ) A.载道化成 B.崇德重义 C.以人为本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A ) A.《周易.贲》 B.《周易.艮》 C.《周易.震》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D ) A.地文 B.天文 C.人文 D.物文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 ) A.“易”、“道” B.儒道互补 C.儒、释、道三家并列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C ) A.中庸之道 B.阴阳五行 C.中和为美 第一章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以人为尊 B.以仁为本 C.以民为贵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BCDE ) A.长幼有序 B.父子有亲

C.夫妇有别 D.君臣有义 E.朋友有信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BCD ) A.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B.“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C.“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4 【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C )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天人合一 D.辩证逻辑 ———————————————— 答案是辛苦整理出来的 完整版课后答案需要支付5元/门 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2414817003 ————————————————

中国传统宗教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 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最大特点。 一、传统宗教发展历程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原始崇拜。例如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关于灵魂的观念。 1、原始宗教主要崇拜形式有: 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如图腾崇拜就是原始部落中,人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并把它神话为部落的保护神,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对象。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一类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2、儒教 儒学通过孔子、孟子创立,董仲舒完成,到宋明理学发展和升华,最终成为具有礼教性和宗教性的博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儒学思想的精神统治,进一步将孔子神圣化,将儒学宗教化,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因此发挥着宗教的社会功能。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有——汉代孔子之称。 儒教的基本思想(简答) 儒教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和礼教性,其特点是: 一是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是儒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祖辈中的圣贤突出出来,使其人格得到神化。黄帝、尧、舜禹等圣贤,都被隆重地加以祭祀。随着孔子地位的一日高于一日,封号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孔子及历代群儒也进入孔庙。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崇拜的神灵,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所以它重视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观点。儒教认为天人并非对立,神人可以相通。董仲舒进一步吸收、融合法、道、阴阳各家学说,建立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佛、道两家精义,使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论和宇宙观更加成熟、完善。 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儒家非常重视宗教在政治、伦理上的教化功能,将儒学和政治、伦理融为一体,和世俗生活、百姓生活紧密结合,所以儒教既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又得到自下而上的普通庶民的支持,这是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并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3、道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系统宗教。道教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宇宙起源论。道教的理想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为此,道教徒探索了种种修炼方式,如内养功、炼丹等。 4、佛教 佛教是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古印度佛教有大乘教和小乘教两派。只注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称大乘佛教。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鼎盛。出现了许多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主要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佛教基本思想有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和三法印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 一、名词解释 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 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 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 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 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 (3)繁多的量词 (4)庞杂的补语 (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

中华传统文化简介--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可归类于传统文学)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 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P3页) 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P12页) 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P16页) 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P4—P5页) 答:(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国开-5075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学前专业形考作业一--学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学前专业形考作业一-学习资料 特别提醒:本课程每道题的出题顺序可能会被打乱,请仔细逐一搜索每道题在作答,请确保 本材料是您需要的资料在下载!! 第1题提出文化是“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整套的‘生存式样'”著名观点的西方人类学家是 a. A.爱德华?泰勒 b. C.克莱德?克鲁克洪 c. D.菲力浦?巴格比 d. B.柏拉图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C.克莱德?克鲁克洪 第2题中国的一位著名学者,把文化比喻为人的生命,认为文化是国家或民族生活的绵延。这位学者是 a. D.梁启超 b. B.李泽厚; c. C.辜鸿铭; d. A.钱穆;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A.钱穆; 第3题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一个原因是 a.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b. B.自然地理方面的原因; c. C.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和满汉民族战争; d.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C.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和满汉民族战争; 第4题历史上,文明古国一般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中国文化也是如此,它的发祥地是在()流域。 a. B 淮河 b. A 黄河 c. D长江 d. C 珠江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A 黄河 第5题中国文化的重心向南迁移最早出现在 a. B 魏晋时期 b. C 秦代 c. A 南北朝时期 d. D汉代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B 魏晋时期 第6题在历史上,最早提出把整个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的说法出现在下列哪部著作中 a. B 《尚书》 b. A 《国语》 c. D 《史记》 d. C 《山海经》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B 《尚书》 第7题战国时期改革军事制度,实行“胡服骑射”的国家是 a. C 秦国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一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唯一没有间断 2、中国西汉纹理《易·贲卦·象传》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4、儒家文化 5、起源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成型多元化发展与融合繁荣继续 发展沉暮总结 6、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7、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 8、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甲骨文与金文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周礼”“仁”“仁”五伦四德 10、阴阳五行说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 1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人文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12、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 13、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长城纽带 14、多元结构包容性 15、宗法制度专制主义家国同构 16、夏商周春秋战国 17、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实学 18、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 19、如家学说佛道程朱陆王 20、韩愈李翱朱熹 21、先秦天人 二、选择题 1、1.2.3.4 2、1.2 3、1.2.4 4、2.3.4 5、3.4 6、1.3.4 7、2.3 8、1.2.4 9、1.3.4 10、1.2.4 11、1.2 12、1.2.3.4 13、2.3.4 14、2.3.4 15、1.2.3.4 16、1.2.3 17、1.2.4

18、1.2.4 19、1.2.3.4 20、1.2.3 21、1 22、1 23、1.2.3.4 24、1.2 25、1.2 26、1.2.3.4 27、1.2.4 28、1.2 29、1.2 30、1.2 31、1.2.3 32、1.2.3 33、1.2.4 34、1.2.4 35、1.2.3 36、1.2.4 37、1.2.4 38、1.2.4 39、3 40、1.2.4 三、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P2 2、狭义文化P3 3、中国文化P3 4、中国传统文化P3 5、宗法制度P26 6、分封制P26 7、宗庙祭祀制P27 8、家国同构P28 9、君主专制制度P27 10、先秦子学P31 11、玄学P32 12、隋唐佛学P32 13、宋明理学P32 14、明清实学P33 15、乾嘉朴学P33 16、五行说P34 17、天道观P43 18、人道观P44 19、古今观P44 20、名实观P44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文”是指()。 (1)占星术(2)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祭天的文字(4)天文知识 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使用了合成的“文化”一词的书是()。 (1)《文选》(2)《尚书》 (3)《史记》(4)《说苑》 3.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是()。 (1)文字(2)花纹 (3)以文教化(4)学历 4.在文化定义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分为()。 (1)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2)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4)文化事像和文化产品 5.“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积淀,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被称为()。 (1)狭义文化(2)广义文化 (3)文化内涵(4)文化事像 6.狭义的文化侧重的是()。 (1)物质财富(2)事物的复合体 (3)能力与习惯(4)人类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创造 7.由人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一切器物,既是有形的文化部分,亦是()。 (1)审美文化(2)精神文化 (3)观念文化(4)物化的精神文化 8.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最主要的特征是()。 (1)具有表意性(2)具有语言性 (3)具有储存性(4)具有图形性 9.“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商末周初的()。 (1)甲骨文上(2)铜器铭文上

(3)竹简上(4)丝织品上 10.在国际文书上第一次使用“中国”为国家名称是在()。 (1)战国(2)唐朝 (3)明朝(4)清朝 11.“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是谁提出的()。 (1)齐桓公(2)秦始皇 (3)朱元璋(4)孙中山 12.中国独特的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具有中国地理环境的大陆整体性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 (1)历史悠久性(2)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道路 (3)历史封闭性(4)超稳定结构 13.人类存在和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 (1)地理环境(2)生活环境 (3)政治环境(4)社会环境 14.中国的万里长城最早修筑于()。 (1)春秋战国(2)秦汉 (3)隋唐(4)明清 15.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后来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是在()。 (1)汉代(2)南北朝 (3)唐代(4)宋代 16.中国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得到强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在()。 (1)秦汉时期(2)隋唐时期 (3)宋元时期(4)明清时期 17.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人们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养成了()。 (1)崇尚科学的态度(2)迷狂幻想的习惯 (3)因循守旧的心理(4)敢于冒险的精神 18.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政策需要是()。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轴心时代 1883年,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

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上古发生,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等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难点: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的重要转变;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讲授提纲】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起源 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最早的猿人。 蓝田人 马坝人 大荔人 山顶洞人 二、原始物质文化 旧石器时代(从元谋猿人到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新石器时代(从7000年前开始)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复习资料

填空 1.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从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约5000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 2.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制度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 3.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 4.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农业活动。 5.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家国同构”。 6.河姆渡文化区产生了“水稻文化”。“小米文化” 7.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建立在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生产的土壤里。 8.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陆九渊),他建立了以“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9.儒家经典所谓十三经是在唐宋代形成的。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最早出自《大学》(《论语》)。 11.“轴心时代”概念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卡尔·马克思提出的。 12.“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出自《论语》《孟子》 13.“性善论”是孟子韩非子思想的基础。 14. “尚贤”、“尚同”反映了道家墨家的政治理想。 15.春秋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子产,在执政期间,进行了法制改革,其最大贡献在于“铸刑鼎”。 16.“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希腊文religare,意思是“联系”。 17. “日神崇拜”现象在世界原始宗教崇拜中很突出,中国也不例外,古代中国把日神(即太阳神)叫羲和望舒。 18.藏传佛教“喇嘛”一词,藏语意为上师大师。

19.唐代武则天时期曾经责令各州府设大兴善寺大云寺。 20.中国古代被称为“谪仙人”的古代诗人是李白王维。 21.古代餐具有匕、叉、箸,其中箸就是今天大众普遍使用的筷子,汤匙 22.古代饮食器具中,“甑”是一种用来蒸饭盛饭的器具。 23.唐代陆羽陆机撰写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之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 24.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服为贵,秦始皇时期规定官至三品以上着绿袍,平民穿白袍青袍。 25. 明清时期官服实行“补子”制度,其中一品文官补子纹饰为仙鹤孔雀。 26.布达拉宫始建于明初清初,是著名的藏式宫殿建筑。 27.纳征礼是是古代婚礼程序之一,所用礼物在各代规定不完全一致,民间多用首饰、细帛,后演变为财(彩)礼。 28.一般认为,在十二生肖中,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随遇而安。 29.古琴曲《潇湘云水》是宋代音乐家郭楚望姜夔的代表作。 30.王羲之完善了楷、行、草今体书法,而被奉为“书圣”。 判断正误 1.从结构学角度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错 2.剪纸艺术不属于物质文化范畴。错 3.服饰属于物质文化范畴。错 4.文化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 5.制度文化是以社会制度的形式呈现的文化现象。对 6.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风俗、习惯、情感、信念、思想倾向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对 7.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对 8.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应该继承发扬的精华,也有应当剔除的“糟粕”。对 7.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对 8.龙山文化是海岱文化区的代表文化。错 9.与自认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答案

1 【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2 【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3 【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4 【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正确 第一章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正确答案是:A,B,C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正确答案是:A,B,C,D,E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第二章 1 【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正确 2 【单选题】(1分) 颜渊问仁,子曰:( B )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正确 3 【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正确 4 【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 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正确 5 【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简答论述大全一 本科考试复习资料

简答题 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p2 答题要点: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在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已经出现龙的形象,但不同地区的龙,其形象并不相同,有的似龟,有的如鹿,有的似猪,显然它们都是不同氏族图腾之物。而最初龙的形象的多样化,也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但是,这多元的文化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是向心的,而不是彼此分散的。2、西周时期,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神本文化转向人本文化?p4 答题要点:这种文化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3、“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p12 答题要点: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之有三: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 4、从现代人的目光看来,礼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答题要点:礼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规定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它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在获得一份生活资料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责任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奠定基础。P27 5、简要概括秦汉时期出现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的原因。p71 答题要点:第一,学术原因。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第二,政治原因。秦王朝在极短的时间里,统一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第三,从文化形态上讲,秦朝是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期。 6、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p87 答题要点: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7、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p98 答题要点:(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p128 答题要点:第一是在融合道教、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区别于先秦及两汉经学的玄学。第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即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间的胡汉文化融合。 9、我国文化南移的三大过程是什么?p150 答题要点:南宋以来,文化中心的南移,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是学术中心的南移。第二是政治人物的南人化。第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 10、中国画的两大特色是什么?p188 答题要点:(1)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2)散点构图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 11、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特征?p192 答题要点:(1)中国茶文化的地域特性。从地域上讲,可以将茶归于南方亚文化圈。南方多山,终年云雾缭绕,有所谓的“瘴气”,是茶生长的优良环境,江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 2、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右图为黄帝像。 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8、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9、《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10、《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1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8学时 一、教学目的 依照时代先后,介绍历代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纵向上把握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和成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为学习中编内容各专题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本章为上编的重点。每一节都有教学重点。(1)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2)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3)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二学二教)及文化成就;(4)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效果 1.紧密联系学生己掌握的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以提练和深化,合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纵向的把握。 2.如有条件,可运用投影仪展示图片。 3.加强课堂提问,让学生回顾己学过的知识。 4.布置书面作业(论文)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中国人的起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二、原始物质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