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质量与密度

适用年

8年级

所需时

4 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质量、天平和量筒的使用、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及密度知识的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物质属性的深入学习,同时为力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学习这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元学习重点:质量及质量的测量、密度的探究及其应用

单元学习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密度概念的建立及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本单元划分为四个专题:质量;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密度知识的应用。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

质的密度大小。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及体积。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

4.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对应课标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 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2. 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

4. 学习物质密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专题划分专题一:质量及质量的测量(2课时)

专题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1课时)

专题三:密度知识的应用(1课时)

(“专题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质量及质量的测量所需课

2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专题问

1.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题设计

2.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物体:一块冰和一桶水、一枚铁钉和一把铁锤、木制米尺和一块木板。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所含的物质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抓住“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导出质量的初步概念。

(二)新课学习

1、质量

从学生对刚才“导入新课”的讨论、交流、总结的基础上,直接引入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提问:平时在市场上买水果、蔬菜或自己称体重时,遇到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活动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质量的单位和符号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活动2:让学生观察课文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使他们了解微观到宏观的一些物体质量,并懂得对生活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估算。

3、质量的测量

(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

(2)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完成以上五个教学活动后,学生已经认识了质量的概念和托盘天平的

结构,此时可以进行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活动7:(学生分组实验)

⑴一部分学生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这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

⑵另一部分学生用天平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把白糖溶于水,再称量糖水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结果。

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交换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及空间位置而改变。

(三)总结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及空间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克(g);毫克(mg);吨(t)。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1 kg =g

1 mg =g =kg

1 t =kg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评价要

1.学生通过实验说明并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点

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①现场经历的实验过程

②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③总结实验结论,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④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勇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①托盘天平的使用规范(调平、操作、读数等)

②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勇于展示并发表

自己的观点

专题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所需课

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专题问

1.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题设计

2. 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

㈠引入新课

视频:辨别金手镯

㈡新课内容

一、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提出问题:

1、四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的水、盐水、酒精和色拉油,你能否把它们鉴别出来?说出你的方法。

2、取出两杯体积相同的木块和塑料泡沫,你能不能辨别出哪个木块?哪个是塑料泡沫?

3.老师再出示质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泡沫,你能不能辨别出哪个木块?哪个是塑料泡沫?

4.老师出示体积、质量均不同的木块和塑料泡沫,你能否辨别哪个是木块?哪个是泡沫块?(讨论)

师:体积相等时,可以通过比较质量来分辨;质量相等时,可以通过比较体积来分辨;看来通过质量和体积应该能够找到一种分辨物质的方法,这正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大组,第一大组:研究铜块第二大组:研究铝块第三大组:研究水

设计实验

1、要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应该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怎样测量?(汇报时说出实验过程)

2、要想找到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仅收集一组数据可以吗?为什么?进行实验

把本组测得的数据填写在下表中:

比值()

在方格纸中,以体积为横坐标,质量为纵坐标描点,并连接这些点

分析与论证:

(1)分析你们小组的实验数据和图像,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分析得出的?(2)分析不同小组的数据,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吗?(3)现在你能否找到一种鉴别木块和泡沫的新方法?说说看!(4)表中有一个栏目“单位”你是怎样填写的?能说出它的物理意义。

二、密度

活动二:仔细阅读课本第94~95页有关密度定义、单位、公式的部分内容,然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⑴密度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⑵密度的公式:。

⑶密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为或,分别读作或。

学以致用:

视频中顾客购买的金手镯质量为24.21g,如果测出其体积为1.5cm3, 请你通过计算帮他辨别手镯是不是纯金的?(纯金的密度可在教材P96密度表中查找)

评价要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密度概念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①能够用熟练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②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从而体会质量与体积的比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③实验过程中,小组同伴注意协调分工与合作,实验结束整理器材,要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2.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评价指标: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能用密度是物质的一

种特性解决身边的相关问题。

专题三密度知识的应用

所需课

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

(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专题问

题设计 1. 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金属螺母的密度?

2. 实验原理是什么?

3. 简述实验步骤。

4. 怎样测量牛奶的密度?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

(一).引入新课:以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

(二).新知识的学习:1.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学“物质密度的测量”,设计测量固体(金属螺母)密度的步骤及测量液体(牛奶)密度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学会优化实验方案,以减小误差。

活动1:测量金属螺母的密度

(1)实验讨论设计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2、实验依据什么原理?

3、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测各物理量的仪器?

4、怎样测金属螺母块质量和体积?

想一想:是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若步骤不合理,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归纳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螺母的质量m.

②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③用细线悬吊着螺母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V2;

④金属螺母的密度

活动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牛奶,称出总质量m;

(2).把玻璃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牛奶的体积V;

(3).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牛奶的质量m1;

(4).牛奶密度

想一想:如果先测空杯子的质量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2、鉴别物质

例1. 一枚第25届奥运会的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g,体积为1.8cm3.试求制成这种纪念币的金属的密度,并从密度表中找出它是那种金属。

3、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1)求质量:让学生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

(2)求体积:比如估测人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三).归纳小结1、鉴别物质2 、计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3、计算一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评价要点1.测量固体的密度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①学生现场经历实验过程。

②记录实验数据

③总结测量步骤

2.测量液体的密度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①学生现场经历实验过程。

②记录实验数据

③总结测量步骤

④进行误差分析

3.质量的计算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①推导出计算质量的公式

②进行简单计算

4.体积的计算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①推导出体积公式

②进行简单计算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梳理思维导图(为了增强互动性和实用性,关键字进行挖空。答案在最后)

17. 镜陡观察肉眼看不见的物体 18.镜能观察遥远的用空 显微镜 和卍远傥 焦距 I.俶点到的距离。 14.通过改变的形状. 便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像都 能成在上。 15. 近觇眼看远处物体时成像透镜制成YFJ近视镜侨正。 16. 远觇眼看近处物体时成像在視网腹的方.%0cl4l 透镜制成的远视鏡娇正。视力侨止 /:焦距〃:像距说明V:像距 透镜 2?中间_、边缘的透镜。 殳镜3.对光有作用. 凹透镜 4 ?中间_■边缘_的透檢。 5.对光右作用. 眼睹 和眼镜 凸透镜成 像规律 生活屮的透镜 6? ______ < 7.投繆仪辛 —A* 9?“>2/时?成倒的实像?、I /vo 10.i/= 成倒立、 的—像.\\ it 像.J 11/<>/<2#f.成倒立、的 v>2f.此时财V化 12 〃V 成_______ ■_的_像。* 27.物隨由_态变成_誉。28?联牛是一个—热的打程. 25 ?物质山态变成念. 26J华是?个一热的过程? 22 ?物质山_态变成_态? 23 ?液化扯一个_热的过程. 24.和町以使F体液化? 17.物质由_态变成_$? 1K囁发是发生?? >级慢的汽化现农?蒸 发的快趾液体的、—以及液血上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W 19 ?沸腌足在液体—和_同时发生的的 汽死现彖。液体在沸㈱过程中?温度? 20.液体沸脇时的隘度叫做? 21 ?汽化是一个_热的过程。 14.物质由态变成态? 】5?品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 ;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厦L. 16.凝固是?个热的过程。温度 含义 1 ?茨示物体的___ 程度. 2. ______ ?用"C农示. 覚3?观定:在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___ 的位的温度规定为0匸?_的硕厂 为100-C. o*C到ioo?C中间分为100 等份,毎-等份就是—X:. 4?用途:测就 ____ 的工具。 5.原理:利用液体_______ 的性质制成。 6 ?认清■程和_____ ? 7 ?使用时液泡不能接触 使用一?——* 韶戻计8?读散时.视线要 刻度线?液泡—离开被测液 体。 9 ?所测温度不能超过 注总10.体温计的晴程是 ? 分度假是—?徒数时离开 人体c 】1?物质由_态变成_态? 12.品体在熔化过程中,曲度: 非品体任熔化过程中.温度。 】3.熔化是一个热的过程.

初中物理《压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压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4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力的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时需用到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重力、密度,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重要知识。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延续和综合,学习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知识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少,所以应加强实验,如探究液体的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划分三个专题:认识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决定液体压强的因素,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

系。 难点:对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和应用;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和理解;大气压强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初中物理思维导图高清版

含义:太阳光用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 黄、绿、蓝、靛、紫的色光的现象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由反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色光决定 颜料的混合:混合色由反射色光决定 规律:三线一面,两线分居,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实例: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 时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比实际位置高光源 条件:同种均匀介质光速:c=3×108m/s 现象 应用 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特点: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化学作用强 应用:验钞机、杀菌消毒 激光准直 射击瞄准中的“三点一线” 光的色散 平面镜 成像 含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 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的介质中,使光 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定律: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类型 紫外线 红外线 光现象 看不见的光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特点:成正立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像 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 镜面的距离相等应用:水中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 小孔成像 日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 镜面反射 漫反射 特点:使被照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穿透力强应用:红外夜视仪、遥控探测、红外烤箱 月亮不是光源 光路的可逆性原理

f :焦距 u :物距 v :像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需戴由凸透镜制 成的远视镜矫正 视力矫正 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需戴由凹透镜制 成的近视镜矫正显微镜能观察肉眼看不见的物体 望远镜能观察遥远的星空 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同一 个凸透镜通过改变的晶状体形状,使远近不同物体的像都能成在视 网膜上眼睛 u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v <2f ,此时u >v u =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f ,此时u=v f <u <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 >2f ,此时u <v u <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凸透镜 凹透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透镜的作用 透镜 焦距 对光有发散作用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 显微镜和望远镜 眼睛和眼镜 说明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提出,我们可以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即思维可视化,这种可视化后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但实现思维可视化是需要技术支持的,如图示技术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mindmapper,FreeMind等。随着“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笔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思考与研究,因而本文主要探讨思维导图技术进入初中物理课堂后,在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引起的变化。以期引起更多教师对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产生兴趣,努力尝试更好地将思维导图工具与教学结合的方法及途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追求高效课堂。 一、概念界定 为了使大家更清晰地理解思维导图在物理学科中应用的条件、范围和效果,笔者查阅资料后梳理了相关概念: 1. 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的,又称脑图、心智图、灵感触发图等,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的辅助工具。它利用人类大脑放射性思考

的方式,将进入大脑的资料形成一个思考中心,由此中心向外发射多个关节点,呈现放射性立体结构,这些点相互连接便构成大脑的记忆,形成个人数据库。这种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各领域开展工作、学习、生活,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2. 学科思维导图的产生 自20世纪90年代博赞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后,很多思维导图爱好者开始在各领域进行应用尝试,其中在企管培训领域的传播最为广泛,后来在教学领域也有不少应用实践及研究。作为中国最早的思维导图应用研究者,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主任,带领团队对思维导图如何在教学领域有效应用开展了深入的系统研究,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展开,他逐渐发现博赞思维导图所倡导的“自由发散式”思考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科教学,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严格的知识结构及规律,不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是行不通的。基于以上原因,刘濯源及其团队在实践中提出了“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它是广泛应用于“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思维工具,是以思维导图技术为表现形式,融入逻辑思维理

初中物理思维导图-高清版

月亮不是光源 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含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 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的介质中,使光 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光源 条件:同种均匀介质光速:c=3×108m/s 小孔成像 定律: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光的反射 镜面反射 类型 漫反射 光的直线传播 日月食的形成现象 特点:成正立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像 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 影子的形成平面镜 成像 镜面的距离相等激光准直 应用 应用:水中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 光现象 射击瞄准中的“三点一线” 规律:三线一面,两线分居,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特点:使被照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穿透力强应用:红外夜视仪、遥控探测、红外烤箱 红外线 紫外线 实例: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 时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比实际位置高看不见的光 特点: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化学作用强 应用:验钞机、杀菌消毒 含义:太阳光用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 黄、绿、蓝、靛、紫的色光的现象 光的折射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光的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由反射色光决定, 色散 透明物体由透过色光决定 光路的可逆性原理 颜料的混合:混合色由反射色光决定

显微镜能观察肉眼看不见的物体 望远镜能观察遥远的星空 显微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焦距 和望远镜 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同一 个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凸透镜 凹透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眼睛 通过改变的晶状体形状,使远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照相机近不同物体的像都能成在视眼睛和眼镜 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需戴由凹透镜制 生活中的透镜 投影仪放大镜 成的近视镜矫正视力矫正 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需戴由凸透镜制 成的远视镜矫正 u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v <2f ,此时u >v 透镜u =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f ,此时u=v f :焦距 u :物距v :像距 说明 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作用 f <u <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 >2f ,此时u <v u <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初中物理全套思维导图

1 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全套思维导图 (跟谁学学员专属,主讲王磊老师著作,请勿外传) 前言 尊敬的家长: 您好!为了帮助孩子更系统,更高效的学习初中物理知识。跟谁学初中物理主讲王磊老师,根据10余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上万人的教学经验,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总结出了这套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思维导图。这套思维导图,把初中物理的“声光热力电”的知识进行了科学的梳理。 这套思维导图: 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时在头脑中建立知识联系,深刻记忆; 有助于同学们在考前高效复习,查缺补漏; 有助于同学们整体把握初中物理的知识体系。 而这些恰恰是提高同学们的物理水平,考试能力所必需的。希望每个孩子都通过这套思维导图有所收获,成绩进步! 王磊老师 跟谁学北京总部 跟 谁 学

2 目录 九年级全本 第一部分 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第二部分 内能的利用 第三部分 电荷和电路 第四部分 电流、电压、电阻 第五部分 欧姆定律 第六部分 电功和电功率 第七部分 电与磁 第八部分 能源和信息 八年级上册 第一部分 机械运动 第二部分 声现象 第三部分 温度和物态变化 第四部分 光现象 第五部分 透镜及其应用 第六部分 质量和密度 八年级下册 第一部分 力的认识 第二部分 力和运动 第三部分 压强 第四部分 浮力及其应用 第五部分 功和能 第六部分 简单机械 跟 谁 学

3 第一部分:八年级上册 声现象 机械运动 温度物态 光现象 质量密度 透镜及应用 跟 谁 学

4 跟 谁 学

5 跟 谁 学

6 跟 谁 学

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94个知识点+25组思维导图电学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并联。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橫截面积、温度(温度很多时候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 11.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2.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3.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4.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5.“220V 100W" 的灯泡比“220V 40W" 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6.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7.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磁学 18.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9.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0.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 21.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2.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3.电磁铁: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4.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5.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6.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7.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光学 28.白光是复色光,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29.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0.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31.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手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