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

1 天山——兴安地区

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

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

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地质构造

天山——安兴地区位于西伯利亚古陆和塔里木、华北古陆之间广阔古亚洲洋的南部。基本特点为南北两大古陆间洋区有这许多地块,其间的大小洋盆在不同时期发生过扩张、俯冲、拼合、再扩张、对接,从而形成了复杂的地块与褶皱山带的镶嵌构造格局。本区不同时期古板块构造的遗迹包括蛇绿岩套、双变质带,沟——弧——盆建造和混杂堆积等。蛇绿岩套自显生宙以来共计16条,虽然它们残缺不全或以蛇绿混杂的形式存在,但意义重大,对恢复古构造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区低压高温变质带和中高压低温变质带沿着板块不同时期的俯冲带或有关断裂带分布,一般前者保存较好,双变质带或其迹象出现的地区大多发育于岛弧区,出现混合岩化,并出现夕线石、蓝晶石等变质矿物组合的分带现象。

混杂岩分布较广,继续成带出现,常与蛇绿岩伴生,往往形成蛇绿混杂体,但总的来讲,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那丹哈达岭混杂岩与同名蛇绿岩套相伴出现,在上三叠——下侏罗统大岭桥组中形成了平行的三条混杂岩带,分别含有晚石炭系、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动物化石,外来岩块均与基质岩石呈构造接触,产状相交,单个岩块大小不一,小若砾石,大似漂砾,最大者长达2km以上,宽几十米。混杂岩中无蛇绿岩快,属沉积混杂岩,该混杂岩的基质为产牙形刺和放射虫的晚三叠——早侏罗世的深海沉积岩层,而其中的混杂岩块却分别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的蜓和珊瑚岩层,暖水动物群的出现,也反映了温暖浅海的平稳环境,尤其是三条混杂岩带的灰岩岩块分别为三个时代的生成物而不相混,反映了具有多次混杂的特征。

地址发展史

天山——兴安地区大地构造发展史的重点,是一部古亚洲洋发生与发展至亚洲大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本区的总体地史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分别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陆内块断升降大阶段;古亚洲洋陆缘增生演化大阶段;大陆基底形成演化大阶段。

总结

本区地处亚洲洋区的南部,是探索和阐明用板块观点解释大陆形成演化的良好地区,本章从全球构造观点出发,通过对已有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研究,对认识全区地质构造演化及有关问题的初步进展:初步理清论文西伯利亚和塔里木——华北大陆及古亚洲洋区大大小小中间地块与褶皱造山带间的关系;古亚洲洋的复杂古构造格局确定了本区沉积区建造既有活动型、过渡型,又有稳定型,同一时期的既有海相,也有海陆交替相或陆相沉积;岩浆岩受不同时期构造环境的为主,除地块内和板边出现高级变质岩系外,广泛分布的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地层,基本为埋深变质作用的低绿片岩相或不变质地层;对构造单元划分作出了重新厘定,恢复了西伯利亚大陆南缘增生褶皱带的基本格局,从而对塔里木、华北古陆北缘的加里东期、华西里去陆缘增生褶皱带做了较好的恢复;对滨太平洋构造域对古亚洲构造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总结。本区研究表明:大洋的消减、大陆的增生,并非简单的南、北大陆逐渐向洋增生,而还依赖由大陆离散出去的若干中间地块的陆缘增生,这种双重增生作用可暂称“核裂变”模式。

2 塔里木——华北地区

塔里木——华北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与天山——兴安地区相邻,南以科岗断裂、阿尔金南缘断裂、龙首山断裂、洛南——固始断裂和五莲——荣成断裂为界。全区为一具前震旦系至前长城系基底的稳定古陆块。几经改造并已支离破碎,但它却记载着地球发展演化之过程,沧海桑田之巨变,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使地质学家得以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讨,重建地壳演变的历史画卷。

塔里木——华北地区是古塔里木——华北板块中得稳定区,自西向东,横亘中国,在中国构造格架中起着骨干作用,在稳定区北侧天山——赤峰活动带,南侧为昆仑——秦岭活动带,这两个活动带与塔里木、华北陆块共同组成塔里木——华北板块。本区地壳经历了陆核形成、陆块发生形成、陆块发展及滨太平洋、新特提斯发展四大阶段。前两个演化阶段:吕梁运动以前,早前寒武纪为陆核及早期地壳发生发展固结演化阶段,这段地质历史历史在本区有较为清楚的记录;晋宁运动(塔里木运动)以前,晚寒武纪以拗裂槽发育为特点,为陆块形成阶段。后两个演化阶段:突出的特征为相对稳定性,直到印支运动以后,塔里木去由于受南北向挤压,才出现压陷盆地及断块升降,华北区由于受太平洋西侧大陆边缘活动影响,北北东向构造线发育,岩浆作用频繁,这个稳定区两头大,中间小,由两个不同的刚性块体构成。西端为塔里木克拉通,东端为华北克拉通,二者在玉门市以北互相衔接。

中元古稀土矿床,举世无双;晚古生代(华北)、中侏罗世(塔里木)含煤沉积及中生代——新生代石油天然气蕴藏,均标志着这个稳定区时瑰丽多彩,矿产丰富的宏大地质块体。华北区与塔里木区为中国板块稳定而坚实的组成部分,地质发展过程不同,因而基底与盖层颇有差异。以华北区地层为重点,论述地层年代发展演化及岩层性质如下:

太古宇

构成华北陆古老结晶基底的主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岩石都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以及其他地质作用的影响,形成复杂的变质岩系或杂岩。

元古宇

分布较为广泛,下元古界主要出露在北缘和东缘,中部和南部出露零星;中元古宇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分布甚广,为滨海——浅海相碎屑、碳酸盐沉积;上元古宇的震旦系出露面积小,分华北陆块东缘型和华北陆块南缘型,东缘型为一套滨海——浅海相沉积,下统以碎屑岩为主,上统以碳酸盐岩为主,形成完整的海侵沉积序列,富产叠层石及微古植物及宏观藻类化石,与下伏青白口系,上覆寒武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古生界

寒武系均为海相沉积,分属塔里木和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为陆表浅海碳酸盐及泥沙沉积,分布广泛,由于早寒武世海水自东、南、西,北北推进,因此,下统各地发育不同,中、上统发育良好,化石丰富,主要矿产有磷、石灰岩。

表1 华北地区寒武系地层及岩层分布

系统组岩层

寒武系上

凤山组

灰色中厚、薄层泥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和黄绿

色页岩,三叶虫带(77——93m)

长山组

紫红及灰紫色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页岩,

三叶虫带(10——20m)

崮山组

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和页岩,

三叶虫带(40——68m)

张夏组

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局部夹黄绿色页岩,

三叶虫带(28——199m)

徐庄组紫红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鲕状灰岩或砂岩,局部相变为厚层鲕状灰岩、含海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三叶虫带(73——128m)

毛庄组灰紫色含云母砂质页岩夹鲕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三叶虫带(31——49m)

下统馒头组

紫红色粉砂质页岩、页岩、夹灰岩、泥灰岩、白

云岩及石膏、三叶虫带(37——110m)

碱厂组

为灰及灰黑色沥青质灰岩、含碎石灰岩,下部夹

黄绿色钙质页岩、泥灰岩及石膏,三叶虫带(43

——306m)

黑沟子组紫色条带状灰岩、叠层石灰岩

水洞组

紫红色含磷粉砂岩、细砂岩、含砾砂岩,夹多层

磷块岩

奥陶系分布范围与寒武系相同,沉积类型属稳定型海相沉积。华北区为陆表海碳酸盐沉积,除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南缘地层发育齐全外,其余地区普遍缺失中、上统或上统。生物群以北方型的头足类为主,牙形石繁盛,西部边缘出现与华南型混生的动物群。

下统分布广泛,总厚330——1100m。

表2 华北地区奥陶系地层及岩层分布

系统组岩层

奥陶系

峰峰组上与本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为褐灰色厚层

灰岩、花斑灰岩和角砾状灰岩

上马家沟组灰色白云质灰岩、厚层灰岩,底部以角砾状

泥质白云岩与下马家沟分界

下马家沟组灰色白云质灰岩、薄层泥质灰岩、夹灰岩,

产三叶虫

亮甲山组灰色富含燧石结核,条带的灰岩和白云岩为

特征

治理组下与凤山组为连续沉积,为灰色厚层豹皮状

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薄层灰

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页岩,产多门类化石

华北地区志留系缺失,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区,为稳定型浅滨海泥砂

质夹碳酸盐沉积。

华北区泥盆系缺失,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区,下统面貌不清,中统为

海相或海陆交替相沉积,上统基本为滨海——陆相沉积,局部为泻湖相及海陆交替相沉积。

石炭系沉积环境除阿尔金山地区上统为活动型沉积外,均属稳定型沉积。稳定型沉积有:滨浅海的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沉积,主要分布于华北区,是中国最重要含煤层位之一;浅海相以碳酸盐为主夹碎屑沉积,分布于塔里木区,陆相碎屑沉积,主要分布于阴山及燕山北侧。

华北地区分布广泛,普遍缺失下统,呈平行不整合覆于奥陶系不同层位之上。

表3 华北地区石炭系地层及岩层分布

系统组岩层

炭系

上统

太原组太原期海侵方向转为由南向北、由东南向西北,

沉积厚度依次变薄,灰岩层数南多北少

本溪组

下部为杂色页岩、砂岩、铁铝岩及粘土岩,上部

为灰及黄绿色夹紫色页岩、砂岩、4——5层灰岩

和煤线,产蜓类化石(华北区本稀期由于海侵自

东北经太子河相西南方向推进,因此沉积厚度由

东北向西南减薄,灰岩夹层也逐渐减少)

注:辽东太子河——浑江流域的本溪组时代并非全为晚石炭世,其上部夹有灰岩的岩段,

据蜓类及腕足类标准化石,仍归属晚石炭世;下部紫色——灰绿色泥、砂岩及底部铁铝岩段,以归属早石炭世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为宜。

二叠系以山西为代表,层序齐全,与石炭系、三叠系及统、组间皆为连续沉积,总厚度326——1146m。

表4 华北地区二叠系地层及岩层分布

系统组岩层

二叠系上

石千峰组

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长石砂岩,底部为

灰黄色长石砂岩

上石盒子组

为黄绿色或紫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和砂岩组

成的杂色岩层,下部夹锰铁层,顶部泥岩含燧石

条带

下石盒子组

底部为灰黄色岩屑砂岩夹页岩、煤线,下部为黄

绿色页岩,夹锰铁层级煤层,中上部为黄绿色页

岩与砂岩互层,顶部为杂色铝土页岩

山西组

底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下部为黑色粉砂岩与页

岩互层夹煤层及海相灰岩和页岩,上部为灰黑色

页岩夹粉砂岩、砂岩及煤层

中生界

三叠系除陕西岐山、麟游等地下统有海相夹层外,皆为稳定型内陆盆地沉积。早三叠系为干旱环境下河湖泥砂质沉积,晚三叠系以潮湿气候下的胡沼相泥砂质沉积为主,分属南天山——塔里木和华北地层区。赋存有煤、石油、油页岩、膏盐等矿物。

华北区鄂尔多斯盆地及山西发育良好,下与二叠系为连续沉积。

表4 华北地区三叠系地层及岩层分布

系统组岩层

三叠系上

瓦窑堡组

同属延长群,以砂岩、泥岩为主,上部夹煤层或煤

线,厚300—750m

永坪组

胡家村组

铜川组

黄绿、灰黑色细砂岩、夹油页岩、粉砂岩,厚275

—596m

纸坊组(二

马营组)

紫灰及黄绿色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页岩

和尚沟组紫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

刘家沟组

紫红色长石砂岩为主,夹粉砂岩、砂质页岩和泥岩,

交错层理发育

塔里木—华北区侏罗系全为陆相沉积,皆分布于各种类型内陆构造

盆地中,除鄂尔多斯、塔里木北缘盆地属稳定型的河湖相碎屑及泥质沉积外,皆属过度型的山间盆地碎屑及泥质沉积,其中燕山、阴山及阿拉善地区伴有火山活动,强度由东向西减弱,中、下统以温暖湿润气候环境沉积为主;上统则以干燥气候环境沉积为主,主要矿产有煤、石油等。

白垩系同为陆相沉积,华北地区缺失。

新生界

第三系陆相沉积为主,遍布于各种类型盆地中。其中,稳定型分布于西部的大中型内陆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以河湖或游移湖相沉积维为主,过渡型分布于地堑型盆地(汾渭盆地),近海平原型盆地(华北平原盆地)及吉、辽(东部)、鲁西山地的小盆地,以河

湖相沉积为主。海相沉积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西南缘,属稳定型干旱环境下得闭塞海湾——泻湖相沉积。

华北平原为陆相沉积,以沉积物厚度巨大,含油气为特征。

表4 华北地区第三系地层及岩层分布

系统组地层

三叠系上新统

明化

镇组

杂色泥岩、砂岩互层,厚度556——1653m

中新统

馆陶

下与东营组呈不整合接触,以杂色砂岩、泥岩为

主,夹含砾砂岩、砾岩,厚度78——956m

渐新统

东营

杂色泥岩与砂岩互层

始新统

沙河

街组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主要为暗色泥岩、粉

砂岩,夹砂岩、页岩、煤、油页岩、蒸发岩、泥

质白云岩、白云岩、灰岩及玄武岩,化石丰富

古新统

孔店

红色和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砂砾岩、油页

岩、含膏泥岩、灰岩,底部有玄武岩和砾岩,中

上部产介形虫化石

塔里木——华北地区第四系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明显,沉积类型多

样,最大厚度逾千米,并形成砂矿、泥炭、地下水及地热等重要资源。系统组概述

第四系全新

Q4

第四纪冲积—洪积各时期普遍发育,尤以全新世为

甚;湖沼沉积早更新世最为发育,中更新世次之,

全新世亦有分布;本区黄土主要为风成沉积,分布

广泛;更新世大致可分为3-4个冰期,全新世为冰

后期;火山堆积物主要以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为

主;海相沉积主要分布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华北

更新世发生第五次短暂海侵,全新世有一次海侵,

海侵时的泥沙质沉积物;华北洞穴堆积发育,是动

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的重要产地。

上更

新统

马兰

组Q3

中更

新统

离石

组Q2

下更

新统

午城

组Q1

沉积环境与沉积组合

塔里木——华北地区沉积岩分布极广,沉积类型及沉积环境复杂多样,岩石类型较齐全,沉积矿产十分丰富,中元古代至第三系为固结沉积岩,部分晚第三系和第四系为松散沉积物。

塔里木——华北地区的沉积相有陆相、海陆交替相、海相三大相组。

陆相组主要发育于晚二叠世以后,在此之前陆相沉积一般见于海进层之下。冲积相、红层相构成主体,沼泽相、扇砾岩——筛积相次之,冰啧相在震旦纪有分布。

海陆交替相组以华北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最为发育,塔里木区中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晚白垩世、第三纪也有分布,主要为顶积相、前缘斜坡相、前三角洲相。

海相组广泛发育于晚古生代以前的各地史时期,塔里木区西部晚白垩世至第三系也有出现,以滨海及浅海陆棚环境的沉积为主,次深海环境的沉积仅震旦纪、寒武纪时在塔里木区的库鲁克塔格地区有发育,碳酸盐岩相和席状砂岩相常相伴出现,单一的碳酸盐岩相以华北区早中奥陶世发育最好;滨海沉积环境包括砂坪组、泥坪组、藻席相、蒸发岩相、白云岩相;浅海沉积环境主要为鲕状灰岩相、礁灰岩相;次深海沉积环境有浊流相和海底火山喷发相。

中晚元古代阶段:总体上,华北区属稳定型沉积中的相对活动类型。主要特点是:a 属海槽盆地沉积,沉积范围不广泛,长城纪——青白口纪的沉积区以燕山地区为中心

b 沉积厚度巨大,蓟县纪地区可达万米以上,显示裂谷特征

c 长城纪有火山喷发

d 海盆范围变迁频繁,由多套海侵海退旋回组成,长城纪为海峡——局限海的滨浅海沉积,蓟县纪为陆表浅海沉积,自铁岭期起出现由富镁碳酸盐向富钙碳酸盐转变,在沉积史上意义重大,青白口纪为海退后的局限海湾沉积,震旦纪在大连及徐淮地区为陆表浅海环境,在西南边缘有以罗圈组为代表的大陆冰川沉积

早古生代阶段:华北区只发育寒武纪——奥陶纪沉积,分布范围广,为典型的稳定型盖层沉积,属浅海陆棚环境。早寒武世为潮坪、泻湖环境,为砂岩、页岩、碳酸盐岩、蒸发岩组合。中晚寒武世以潮坪环境为主,为碳酸盐岩组合,南部镁质较高。晚奥陶世只在鄂尔多斯南、西、北缘有沉积,属局限海湾滨海环境、为砂页岩、碳酸盐岩组合。

晚古生代阶段:经中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长期风化剥蚀,自晚石炭世起继承早古生代沉积盆地范围再次拗陷接受沉积,但沉积环境有了较大变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近海大型盆地过渡区沉积环境,晚二叠世转为大型内陆洪泛平原沉积环境。

中生代阶段: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影响,沉积环境再次发生了大的变化,大陆沉积环境占统治地位。

侏罗纪——白垩纪,太行山以东及阴山地区属过度型的中小型断陷盆地

沉积,在塔里木区西部,晚白垩世发生了海侵,为滨海海湾泻湖沉积环境,形成碳酸盐岩,膏泥岩组合。

第三纪阶段:随构造格局的变化,出现多种沉积环境和类型。

3 昆仑——秦岭地区北以塔里木——华北地区为界,南以康西瓦断裂中西段、阿尼玛卿断裂带、玛沁——略阳断裂、城口——房县断裂、和嘉山——响水断裂为界,区内除柴达木微陆块外,为在前寒武系不同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古生代至早中生代不同构造期的陆缘活动带。

4 川滇青藏地区北以昆仑——秦岭地区为界,东以龙门山断裂,丽江——安兴场断裂和金沙江——红河断裂南段为界,西部和南部到达国界,除藏滇、羌中南——唐古拉——保山、羌北——昌都——思茅等几个微陆块外,全区基本为一中晚前寒武系至第三系不同构造期的陆缘活动带和结合带。

5 华南地区西以川滇青藏地区为界,北以昆仑——秦岭地区为界,东南包括台湾、海南等以及南海的岛屿。区内含有扬子陆块和琼南微陆块以及南华活动带和台湾岛弧等不同的次一级地质构造单元。

本次作业过程中,熟悉了中国五大区域地质的基本概况,对天山——兴安区、塔里木——华北区区域地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阅读,参考各种书籍完成本篇文章,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对后三区的区域地质未能做详细阅读,希望在以后学习中继续深化内容。

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不仅因涉及到矿产资源和灾害地质分布与预测的战略性决策,是国土资源调查和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基础内容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在全球构造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多源区的复合陆块群、中国大陆长期处在蒙古-鄂霍茨克、特提斯和环太平洋等全球三个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新生代崛起的青藏高原以及世界最高和最年青的喜马拉雅山脉、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带等都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形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会对全球固体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统一到为探寻地球演化趋向所必须的宽阔基础领域中,对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一门集各类基础地质学科大成的宏观、综合性学科,是为培养综合性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前身《中国地质学》始见于1920-1926年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及

1934-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伦敦各大学的讲学。作为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国地质学》1955-195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由王鸿祯、张文佑、边兆祥、马杏垣教授开始讲授;长春地质学院由喻德渊教授讲授。1960年始北京地质学院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区域地质教研室为全院地质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区域地质》课程,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教材。按照地质矿产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审定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1985年出版了杨森楠、杨巍然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92年出版了马文璞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本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在综合上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利用矿产资源、避让自然灾害和适应生存环境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知道用陶土焙烧器皿。以后经青铜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再到工业化时代,所用资源也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扩大到煤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人类繁衍,人口密度增大并扩散到全球各地,使对地震、洪泛、火山喷发及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测成为现实课题。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工业化的普及和加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更大需求、废弃物排放和污染急遽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界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第三方 面的任务。

区域地质构造试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 非火山外弧,前陆盆地,优地槽,岩石圈,古地磁,蛇绿岩套,毕尼奥夫带,软流圈,莫霍面,海底磁异常,海沟,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波,大洋中脊,拗拉槽 二、填空题 1.地球圈层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冲带的地质活动特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6个方面 3.转换断层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带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几个部分 5.地槽的发展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 6.地壳按结构不同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大类型 7.大陆漂移学说的地质证据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等方面 8.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包括____,____和____等三个方面 9.大陆型大地构造单元按板块边界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等4层 11.威尔逊旋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期 12.岛弧-海沟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个组成 单元 13.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4.岛弧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现代地槽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叙述题(任选3个) 1.简述全球现代洋中脊系统的分布特征。 2.简述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 3.简述地台组成的特点和类型。 4.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5.简述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 6.简述按板块边界环境划分的大地构造类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情况介绍(河北院)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情况介绍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一二年八月

目录 一、有关地质灾害的相关定义 二、实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 三、地质灾害基本类型介绍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和相关规定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 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基本内容 七、我院有关地质灾害相关资质介绍 八、我院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业绩简介

一、有关地质灾害的相关定义 (一)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河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依据《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划定的《河北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执行。 (四)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二、实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依据 (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第二十一条规定: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三)《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冀国土资矿字[2004]24号)以及《关于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冀国土资矿字[2004]36号) 由上相关规定可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适用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阶段,该阶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工程规划或工程建设用地审批的必备材料,是作为是否批准用地决策的依据之一。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地质构造常识

地质构造常识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 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 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 张节理剪节理 3、按节理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 (1)走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平行。 (2)倾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垂直。 (3)斜交节理: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1) 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2) 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

邯郸市武安京娘湖、古武当地区地质构造及岩性分析

邯郸市武安京娘湖、古武当地区地 质构造及岩性分析 摘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毗邻太行山脉。京娘湖位于邯郸市武安市境内的太行山西麓,与古武当山相邻。长城系大红峪组(Zja):为本地区最古老的地层。邯邢南单元内发育有新华夏系、南北向构造系、北西向构造系,各构造体系的各次序的构造以多种复合方式交织在一起,致使构造比较复杂,显示了多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本区范围内岩浆岩活动以入侵为主,岩体集中分布在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岩体侵入方向为南北或北北东向,似层状侵入于奥陶系或二叠系地层中。河流地质作用显著。常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关键字:邯郸市京娘湖古武当山长城系大红峪组岩性 一、地区概况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端,西靠太行山,东依华北平原,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距首都北京440公里,距石家庄170公里。博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复杂的地貌类型,构成了邯郸独特、多样的现代辉煌文化。 本区位于武安市西部活水村、四里岩水库、口上水库(京娘湖),区内交通发达,有邯长铁路通过,向东致邯郸市与京广线接轨。公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遍及全区。 (1)莲花洞:位于东太行山武安活水村向南,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这里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加上降雨量比较丰富,形成了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已开发出长约300多米的水旱二洞,旱洞有亿万年形成的钟石乳、石竹、石笋、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水洞之内一汪甘泉清澈见底,汩汩不绝。山上裸露的灰岩面上可见到溶蚀的沟槽,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岩,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2)京娘湖: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境内的太行山西麓,距武安城30公里,北洺河上游常社川和门道川汇合处,东南距武安市32公里,东距邯郸市6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因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故得此名。京娘湖亦称口上库,现凭借故其中山川水色开辟成为旅游风景区和避暑胜地。这里层峦叠嶂,有的为人工造就,气魄雄伟,巧夺天工;的有受自然造化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同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相交融,赋情于景,使人触景生情。据史料记载赵匡胤的奇闻轶事,其中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发生在这里。京娘湖水面2500余亩,湖水容量3200万立方米,水深达50米。湖水

民主柬埔寨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

2009年6月J une,2009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 第28卷 第3期 28(3):381~383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民主柬埔寨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 民主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南部,东邻越南,东北连老挝,北及西北与泰国为界,西南临泰国湾,面积为181035km2。柬埔寨地势呈北高南低,其西部和北部为山地,海拔1000m左右;东北部为高原,海拔100~500m;中部和南部为平原,海拔小于100m。高原占29%,平原占46%,山地仅占25%。全国海岸线长460 km,曲折多岬角,并有大、小岛屿43个,其中以戈公岛最大。最大河流湄公河由老挝流入,并自北向南横穿全国,其主要支流有洞里萨河、桑河、公河、斯雷博河等。西部北西走向的洞里萨湖是柬埔寨的最大湖泊,其支流与湄公河相通。柬埔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分旱季(11月至次年2月)、热季(3月至4月)和雨季(5月至10月)3个季节。全年平均气温29℃。年降水量约2000mm。柬埔寨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森林和丛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5%。工业以轻工、纺织及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交通运输基本上以金边为中心向全国幅射,有金边至泰国曼谷(境内长385km)和金边至磅逊(长270km)2条铁路;金边至各重要城镇均有公路相连;水运以湄公河、洞里萨河以及洞里萨湖为主,通往沿河各地;磅逊港为重要海港,可停巨轮,与世界各大港口相通。 早在1882年,就有法国地质学家在柬埔寨进行过地质工作,1898年东印度支那地质调查局建立后,以法国为主的地质学家在柬埔寨开展了地层古生物、大地构造、火山岩和矿产等方面的工作,并编制了1∶200万印度支那地质图以及有关论著。1950年,独立后的柬埔寨成立了国家地质调查局,领导全国地质工作。中国地质队曾在1960~1962年对北部罗文真、马德望等地进行了矿产勘查,1966~1970年与法国地质学家合作在全国开展了普查找矿工作,并在1972~1973年出版了14幅1∶20万地质图与矿产图(附有说明书),同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全国1∶100万矿产资源图及其说明书的编制。20世纪80年代初,越南地质学家以项目合作名义与其他国家地质学家一起对印支半岛三国开展了区域性地质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于1991年发表了1∶100万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地质图及《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地质学》,这是该区最新、最全面的地质资料。目前,柬埔寨地质矿产部门正致力于对国家重建中所需的矿产资源进行潜在价值评估,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合作开展油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查。 柬埔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欧亚大陆范畴,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中、新生代构造对其影响较大。柬埔寨地层出露较全,以中、新生界最发育,而上、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系不但出露较少,且十分零散。前寒武系主要分布于东北部边境附近,以黑云母堇青石片麻岩、混合岩和片岩为主,在西北部拜林地区亦有小面积出露,主要为石英斜长片麻岩和混合岩。这套高级变质岩系目前没有确切的年代数据,暂归属于元古宇。下古生界散布于西北部腊塔纳基里省和上丁省、西部的拜林和南部的贡布、菩萨等地,以石英岩、云母片岩、泥质板岩和斑点板岩为主,只在上丁省找到寒武纪三叶虫化石,其他地区均无年代依据,但与印支地区对比,这套地层应属于寒武系—奥陶系,缺失志留系。上古生界出露面积比下古生界略广,泥盆系主要为板岩、燧石板岩、砂岩、泥灰岩和硅质板岩等,仅在顶部有少量灰岩,主要分布在拜林至贡布、上丁至桔井等地,呈不连续分布,确切厚度不详,并与上覆的下石炭统灰岩呈角度不整合。中、上石炭统一般与下石炭统呈连续沉积,以灰色2黑色含纺锤虫化石的碳酸盐岩为主,岩性比较稳定,局部具重结晶现象,最大厚度达数百米。二叠系主要于诗梳凤、菩萨至贡布一带,以白色、米灰色较纯灰岩为主,夹页岩、泥灰岩和泥质粗砂岩等,其中各种鲕粒和生物碎屑特别丰富,厚度较大,达500~600m,据生物化石判断应归属于中2晚二叠世。三叠系虽分布较广,但岩相变化大,西部由海陆交互相的灰色和绿色角砾岩、砂岩、泥岩与流纹质凝灰岩互层组成,最大厚度可达1000m。东部为海相绿色砂质页岩、钙质砂岩、泥灰岩,富含植物化石,厚数百米。北部以黑色、灰色砂岩、页岩为主,夹煤层,厚百余米。而中东部局部地区中、下三叠统则由流纹岩、或英安岩及其凝灰

河北省高考地理(选考1)模拟考试5

河北省高考地理(选考1)模拟考试5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3题;共56分) 1. (8分) (2017高二上·毕节月考)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上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 . 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B .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 . 火电、天然气和水电 D .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 . 加速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C . 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D . 该管线两次穿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 (3)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与东线工程相比,中线工程线路短,建成后可自流引水,投资较小。 ②南水北调“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③南水北调工程不会对北方地区产生不利影响。 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调水量大,但水质较差,必须加强取水区的保护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4)关于西电东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青海输出的主要是火电,主要输送到上海 ②内蒙古输出的是火电,主要输送到北京、天津 ③四川输出的主要是水电,主要输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 ④云南输出的主要是水电,主要输送到广东 A . ②④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③④ 2. (2分)(2016·邯郸模拟) 棉花堡作为旅游圣地分布在土耳其西南部山区,棉花是指其白色如棉,远看像一层层的棉花团,其实是坚硬的石灰岩地貌(如下图),推测棉花堡的成因为() A . 冰川融水的侵蚀作用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 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 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 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河北省矿产资源概况

河北省简称“冀”,因地处黄河以北而得名,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环绕京、津两市,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部坐落燕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总体上西北部为坝上高原,北部和西部为燕山和太行山,东南部为华北平原。 地理坐标: 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全省面积187693平方公里,辖11个设区市,省会石家庄。 2009年全省人口7034万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7997.21亿元。 河北省为太平洋成矿域的一部分,跨内蒙~大兴安岭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以华北地台为主体;地层发育较为齐全,地台区除缺失新元古界南华系、震旦系、古生界奥陶系上奥陶统~石炭系下石炭统和新生界古近系古新统外,从太古界至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均有出露;地质构造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阜平、五台、吕梁、蓟县、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运动,运动时间长、期次多,岩浆活动频繁,三大岩类发育齐全,成矿作用显著,为本省各类矿产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 截至2009年底,河北省已发现156种矿产,占全国237种的 65.82%;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25种,占全国227种的 55.07%,其中列入本年度《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84种;矿产地1157处(含伴、共生产地186处),占全国41244处的 2.81%。 主要分布在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秦皇岛、廊坊九个设区市。 其中能源矿产269处,金属矿产549处,非金属矿产339处。

河北省能源矿产(煤、油页岩)主要分布于唐山、承德、张家口、邯郸、邢台五市,产地数占 84.02%;金属矿产主要分布于承德、唐山、张家口、邯郸、邢台,保定,产地数占 88.34%;非金属矿产在全省各市均有分布。 河北省查明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39种,6~10位有17种。

西昌市袁家山地区地层简析及区域地质概况

西昌市袁家山地区地层简析及区域地质概况 发表时间:2015-02-05T16:23:11.32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12期下供稿作者:周乐荣 [导读] 综合来看,场地所处区域稳定性差。 周乐荣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一大队,四川省西昌市 615000) 摘要:通过对西昌市金色极地项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对袁家山地区上覆第四系冲、洪积(Q4al+pl)细粒相组地层进行初步剖析,并对该地区所处区域地质概况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细粒相;昔格达组;小花山向斜;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核桃村断裂;西昌断裂 1 场地地理位置及场地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西昌市袁家山村,整个场地地势呈较平缓,地形起伏较小。场地地貌属山间河谷地貌,场地微地貌属安宁河河谷平原上的Ⅰ级阶地与山麓地带的交汇处,由第四系冲、洪积(Q4al+pl)细粒相组覆盖在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x)的的地层之上。 2场第地层岩性 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填土层(Q4ml)、冲洪积层(Q4al+pl)形成的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细砂、卵石及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x)的粉砂岩、泥岩组成,现将各地层的分布及岩性特征自上而下描述于后: ①填土:杂色,松散;稍湿,主要以粉质粘土。 ②粉质粘土:灰-灰白色、黄褐-红褐色,硬塑,絮状结构,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 ③粉土:红褐色,中密,湿。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间夹薄层粉砂,部分地段分布。 ④粉砂:红褐色,中密,湿。主要为石英、长石砂,磨圆度较好,局部地段顶部夹薄层粉土、中砂,局部含少量腐烂植物残骸,部分地段分布。 ⑤细砂:红褐色,中密,湿。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磨圆度较好,含有机质,局部间夹薄层粉土、粉砂、卵石,顶部夹薄层粉土、粉砂,偶见腐烂木屑,部分地段分布。 ⑤1粉质粘土:灰色、红褐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切面稍有光泽,部分地段分布,为⑤细砂层中夹层。 ⑥卵石:稍密,湿。卵石含量约60%,粒径20-100mm,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石英砂岩,强风化,亚圆状,充填物主要为细砂,及少量粉质粘土,局部间夹薄层细砂,偶见块状木头,部分地段分布。 ⑥1细砂:红褐色,中密,湿。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磨圆度较好,部分地段分布,为⑥卵石层中夹层。 ⑦粉质粘土:灰-青灰色、黄绿色、红褐色,硬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部分地段分布。 ⑦1粉质粘土:灰-青灰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部分地段分布,为⑦粉质粘土层中夹层。 ⑦2细砂:灰-青灰色,中密,湿。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磨圆度较好。,部分地段分布,为⑦粉质粘土层中夹层。 ⑧粉砂岩:黄-黄褐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岩芯多粉砂状,RQD约为20%,岩层呈水平产出,为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x)的半成岩,遇水易崩解、软化。 ⑨泥岩:黄-黄褐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RQD约为20~40%,岩层呈水平产出,为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x)的半成岩,厚度较大。 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昔格达组下覆白垩系小坝组下段(K1x1)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砾岩。 3区域地质构造 场地区域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北段,江舟—米市断陷的米市断凹西缘。场地处于西昌盆地中部偏北,区域构造以南北走向和北西走向为主(见图1),区内主要构造有:小花山向斜、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核桃村断裂、西昌断裂等。 小花山向斜:位于尔乌背斜之西,南起特尔果乡,向北经日斯领、李家湾、小花山、清水沟、马市洛而出图,场地区域出露主要为该向斜北段,其轴向呈北25°西延伸,于象鼻寺补核桃村断裂截断,核部出露小坝组,地层产状东翼230°∠28°,西翼60°∠5°轴面向南西陡倾,枢纽向北西倾伏,为直立、对称倾伏褶皱。 安宁河断裂: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安宁河断裂带纵贯康滇地轴,北起金汤,向南沿大渡河至石棉,经冕宁、西昌、德昌、会理过金沙江入云南与易门断裂相接(见图1)。安宁河断裂属安宁河断裂带中段,具深断裂性质,该断裂带在西昌附近沿安宁河谷发育,由东、西两支断裂及其间的挤压破碎带构成,宽3-4km。东支断裂位于安宁河谷东岸,南从区外延入,向北经黄连关、经久、合营、诗家村、黄家坝、锅盖梁,至小林屯附近延出区外;西支断裂位于安宁河西岸,南由区外延入,向北经野猪湾、河西、高草、新营、三关庙,经樟木箐北延出图。该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第四系变形、变位明显,有多处温泉出露,是一个地震活动带,1936年新华7.5级地震,1952年石龙6.5级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带上。 则木河断裂:该断裂北在礼州以东与安宁河东支断裂交会,向南经锅盖梁的青山咀、殿呷莫、李金堡、汽修厂、大石板、回龙沟,至大箐,并延至普格、宁南、云南巧家,全长140公里。断裂带北段走向近南北并逐渐转为北15°西,南段走向北30°西,断面倾向北东东,局部向西倾,倾角50°~70°,构造破碎带100~500m,为压扭性,第四纪以来,该断裂继承性活动强烈,为一条活动性断裂。1972年5月7日发生在西昌盆地西北部的4.1级地震及2003年6月17日发生在西昌盆地中部的4.8级地震均与该断裂有关。 核桃村断裂:该断裂北从马市洛进入区内,向南经石干甫、清水沟、高山堡子、邛海东岸、核桃村、大箐,于四呷布史交于则木河断裂上,区内长37km,走向北15°西,断面倾向北东东,倾角65°~85°,构造破碎带宽50-90m,该断裂在大坟堆至邛海东岸一线被第四系及湖水掩盖。为一压性、压扭性左行走向逆断层。在新构造运动中有一定活动性,为一条活动性断裂。2003年7月10日发生在西昌盆地东部的4.6级地震与北东向的核桃树断裂有关。 西昌断裂:该断裂被第四系掩盖,在地表和基岩区表现不明显,故推断为隐伏断裂,断裂走向近东西,长约10km,西起三垭口,向东经西昌城区、高枧,东至林场,性质可能为向南陡倾的正断层。 场地位于西昌盆地区域内,拟建场地距西侧安宁河东支断裂约1.7km,距南西侧的则木河断裂约3.2km,距东侧的核桃村断裂约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新安县位于华北地层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内,出露地层如下: (一)元古界 仅出露中、上元古界。 1、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 分布在曹村乡瓦村一带,区内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紫灰色绿色杏仁状玻璃质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厚约1000m。 2、中元古界汝阳群(Pt2xy) 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山区,其岩性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薄层状石英砂岩与紫戏色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绿色页岩。厚约187-39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元古界洛峪群(Pt2ly) 仅在方山及曹村乡杨扒一带零星出露,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紫红色页岩、杂色矿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等。厚140~200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曹村——黄河岸边及方山等地,新安城南也有出露,该系下统出露不全。 下统:岩性主要为紫红、黄绿色页岩、铝质页岩,灰黄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底部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厚32~21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统:中下部主要为鱼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红、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海绿石砂岩等;上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等。厚50~650m。 2、奥陶系(O) 该系在本区缺失上、下统沉积,中经近平行分布于寒武系之东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灰岩及白云岩。底部有时为硅质岩、页和砂砾岩。厚42~125m,与下伏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灰系(C) 该地层在本区缺失上统,中、下统,主要出露在石寺——西沃一带。厚度较小,主要岩性下部为铝土页岩、粘土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等。厚50~180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二叠系出露于石寺镇以东畛河两岸,向北至黄河。 下统: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可采煤层,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深灰色砂质页岩夹薄层可采煤。厚53~227m,与下伏石炭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下部为灰色及杂色粘土岩、页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等。厚580~1844.7m。 (三)中生界 三叠系(T)零星出露于涧河南岸。 中下统: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互层。厚322~609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上统: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紫红色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

地质构造找水方法在河北省韩家店乡山泉水勘查项目中的应用

地质构造找水方法在河北省韩家店乡 山泉水勘查项目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郭振林(1987-),男,河北衡水人,本科,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勘查与找矿工作三 郭振林1,刘莎莎2,杜嘉祥1,唐谷清1,田大威1,刘一峰1,焦剑妮1 (1.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河北燕郊065201;2.河北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河北燕郊065201)摘一要:山泉水出露地段为次火山岩发育地段,同时受南西向张性碎裂岩带和北东向右行张扭性断裂构造控制三 山泉水出露在两组构造交汇处,一组为南东弧形张性构造,一组为北东向张扭性构造三岩浆活动期后发生构造活 动,在岩体边部形成碎裂岩化,形成储水构造三本文对利用联合剖面法和激电测深法在河北省韩家店山泉水勘查 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三 关键词:地质构造;次火山岩;找水;地下水;河北 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39(2019)05-0031-03 1一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调查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Ⅰ级)之上,东西横 跨半截塔断凹(Ⅳ级)二上黄旗穹断束(Ⅳ级)和隆化 断凹(Ⅳ级)(图1)三一一区内地壳变动依赖断裂构造变形三由于断裂构造先后相继的地质作用,区内构造格局早二叠世以前为古老的近东西向构造线,三叠纪期间形成北东向构造格局上叠于古老的近东西向基底构造之上,侏罗纪 早白垩世期间形成东西向排布的盆 山构造三 图1一构造纲要图 一一近东西向构造主要由东西向或近东西向的隆起带及压性或张扭性断裂组成,其变质地层的出露及 片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东西向构造的特 征三北东向构造是本区的主体构造之一,为其构造轮廓的基础三韩家店构造为隆化断裂的次级构造,正断层:北东向走向,南东倾向,倾角60?,表现为花岗岩与张家口组地层明显错开,形成负地形,具有断层角砾 13 第34卷第5期2019年10月资源信息与工程Vol.34?5October2019

各类地质图

一、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用规定的符号、线条、色彩来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条件和地质历史发展的图件,叫地质图。它是依据野外探明和收集的各种地质勘测资料,按一定比例投影在地形底图上编制而成的,是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一)地质图的种类 1、普通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地质图。在一张普通地质图上,除了地质平面图(主图)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普通地质图是编制其它专门性地质图的基本图件。 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和工作阶段不同,地质图可分为大比例尺的(>1:25000)、中比例尺的〔1:5000~1:10万〕、小比例尺的(1:20万~1:100万)。在工程建设中,一般是大比例尺的地质图。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及其形成时代、地貌单元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的一种专门性地质图,称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

图。 3、水文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总的水文地质条件或某一个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的地质图件,称为水文地质图。 4、工程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是各种工程建筑物专用的地质图,如房屋建筑工程地质图、水库坝址工程地质图、铁路工程地质图等。工程地质图一般是以普通地质图为基础,只是增添了各种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内容。如在地下洞室纵断面工程地质图上,要表示出围岩的类别、地下水量、影响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各种地质因素等。

(二)地质图的基本内容 1、平面地质图 平面地质图又称为主图,是地质图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 地理概况: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线)、主要居民点(城镇、乡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一般地质现象:地层、岩性、产状、断层等。 特殊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蚀变现象。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6522016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课程英文名称:Geotectonic of China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葛肖虹教授、周建波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为本科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属综合性宏观地质课程。 1.启发学生运用地质科学各基础学科和《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中国区域地质实 例。 2.以建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发展轮廓为主线,介绍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 演化史。 3.中国地质学实践性很强,要加强实线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图件综合分析,编制平、剖面 图,编写实习综合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4.要注意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就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程简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演化、大地构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以后,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绪论――2学时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学科性质、内容、方法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历史 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况――4学时 第一节中国现代地貌及深部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中国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第三节中国及邻近海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第二章华北地台(中朝板块)――5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太古宙-早元古宙基底演化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长城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 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 特征;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第9讲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赵剑波 第九讲 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四川期,135‐52Ma)的构造演化 ---四川构造体系形成,东部盆岭构造发育,主应力方向的顺时针转变,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全球板块普遍北移 〇、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川期的概念,知道西川构造体系概念和特征,知道四川期正逆断层和盆岭发育状况,知道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顺时针转动及其证据,知道四川期的岩浆活动情况,知道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与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知道将构造、岩浆、沉积特征与时代相结合,并能说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构造、岩浆及沉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大陆是不断离散、拼合的结果;知道中国大陆的形成与发展是全球构造运动的一部分。 2.重难点 1)重点:四川期,四川构造体系,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2)难点:东部盆岭构造,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3.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提问与讨论 3)学术论文查找与汇报 前言 四川运动最早由谭锡畴、李春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究四川西部的西康地质时提出来的。中国大陆的多数地区白垩系与古近系是整合接触,没有构造事件发生。四川期构造作用的高潮发生在古新世末期或早始新世末期,而四川期本身可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延续到古新世末期。 中国大陆四川期的沉积,除了塔里木西南和藏南地区还有残留海分布外,在大部分地区都以山麓、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系以及火山岩系为主要

特征。反映了当时干旱炎热的大陆沉积环境。对于中国大陆西北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四川期构造作用相当不明显,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之间均表现为连续沉积,地层之间几乎都是整合接触。 补充: 谭锡畴:河北吴桥人,1892‐1952,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他参与进行的第一件工作,是对北京西山进行全面的地形地质测量。完成了《北京西山地质志》。这部专著的最重要部分是1:10万北京西山地质图,这是中国人自己测制的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1929年秋,谭锡畴和李春昱一起去西南,对四川、西康作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此次考察,行程上万里,历时2年多,作1:20万路线地质图30余幅。他们是最早进入这一地区的中国地质学家,是我国最早穿过大巴山并对其地质构造进行研究的地质学家。1931年,北平研究院成立地质研究所,谭锡畴兼任该所研究员。1938年他到云南以后,一边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一边应地方政府之请,主持宣威煤矿的勘探和开采工作;1939—1940年,又兼任云南易门铁矿局局长。谭锡畴从事教学,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从不放松。 李春昱,河南汲县人。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 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发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壳运动。70年代初,他发表了“试谈板块构造”与“再谈板块构造”两篇评介文章,积极引进板块构造新观点。他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首次用板块演说系统解释了秦岭、祁连山的构造发展史,多次指出塔里木-中朝地块以北古生代板块缝合带的存在及其对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意义。 古近纪: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已将原来的第三系分为古近系(Paleogene)和新近系(Neogene),古近系的含义和原来的下第三系相同,包括了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古近系的顶、底界线已经确定,顶界年龄为23.03 Ma,底界年龄为(65.5±0.3)Ma。 一、板内构造变形与应力场 1、四川构造体系 四川期的构造变形以形成轴向WNW的宽缓褶皱、WNW向逆掩断层、NNE向正断层、NE或NW向的走滑断层为主要特征。它们在四川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四川构造体系。四川期轴向WNW向的宽缓褶皱分布十分广泛,这种宽缓、波状起伏的地层样式在盆地内部方向十分稳定,但在盆地边缘,地层都朝盆地中央倾斜,四川盆地南部此类褶皱最为明显。综合其它地区的褶皱轴向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四川期的褶皱是西南强烈、东北微弱。 2.构造应力值差异 据万天丰等人测定,四川期的构造应力作用强度是目前已经测到数据中最大的,平均是107.4Mpa,同时表现为西南部较强,东北部较弱。在阿里‐雅鲁藏布江带可达183.5Mpa,秦岭大别带为145 Mpa,东北地区一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