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浮标测流系数的确定方法

浮标测流系数的确定方法

浮标测流系数的确定方法
浮标测流系数的确定方法

浅谈浮标测流系数的确定方法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都会因洪水灾害造成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测量及获取水文相关数据资料能为防汛决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而浮标测流法是对水文数据资料测量的有效方法之一,确定浮标测流系数也就成了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浮标测流法的实际应用为例,对浮标测流的确定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浮标测流系数;确定方法

在浮标测流工作时,关键是对于浮标系数的使用,它直接决定了其计算结果的精度。结合河东水文站实例,对浮标测流的系数确定作探讨。

河东水文站处在图们江流域,属图们江水系,其控制河长为373.8公里,流域面积为25970平方公里,测量河段的坡度1.1%,砂卵石组成河床。图们江下游的控制站位于东经130度13分北纬42度58分,属国家一类重点控制站。测验的河段直长400米左右,左岸缓坡,右岸靠山,枯水的主流偏向右,高水的主流偏左,在4.7米时的水位开始漫滩,河宽大约170米。高低水的控制良好,左岸砂卵石。基本水尺的断面上游400左右有弯道。基本水尺的断面下游约280米位置存在下比断面,基下175米处有测流断面,测流断面的上、下约100处是上、下浮标的断面。

1 浮标测流实验

1.1 实验准备

(1)把浮标缆道放到水边,基本水尺断面由技术人员对初始水尺读数进行测量,上下比降水尺的读数与计算水位水宽同时确定浮标的个数。

(2)技术人员安排控制缆道、浮标上断面、浮标下断面、基本水尺断面、仪器各一人。

1.2 实验步骤

(1)利用图钉对原点进行确定,基线长度作为纵坐标,起点距为横坐标,由于该水文站的基线桩前移10米,因而起点距相应每次加10米,并将每次记录的起始结束时间及天气情况。

(2)仪器技术人员负责在浮标到达测流的断面时,准确测量浮标位置、浮标的序号与测量角度,同时对相应起点距进行计算,并在每一次测流最后一个浮标之后,把仪器对准后视点进行校核,确定仪器位置未产生变化。

(3)开始测量时,由仪器技术人员发出信号,通知缆道处人员开始计算圈数后,并使缆道线索的浮标落水的同时浮标上断面的人员发信号给浮标下断面负责人员开始计时,在浮标到达基本水尺断面时,通知仪器负责人员把相应的起点距计算出,在浮标到达下断面时,下断面负责人员立即结束计时并准确读取浮标的运行时间,并在全断面重复、均匀地进行浮标投放。要求计时的精度范围在100秒时至1秒内。结束后观测终基本的水尺读数。

(4)将断面位置、起止的时间、浮标的类型、上下比降的间距、基线的长度、天气水面的情况进行完整记录,另外还有浮标入水的深度,上下浮标的断面间距、有效的浮标数量、浮标的直径等。1.3 实验结果

自2002年开始,在汛前均使用浮标法进行测流工作,实验结果如下:

表1

年份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天气水情阴平阴平阴平阴平晴平晴平阴风阴

平晴风阴平

水位 2.86 3.82 3.5 3.3 3.5 2.98 2.85 2.78

2.92 4.01

线流量 64.9 248 219 203 223 109 66.5 58.3

101 327

虚流量 76.4 293 252 239 259 127 76.4 67.8

116 384

kf 0.85 0.85 0.87 0.85 0.86 0.86 0.87 0.86

0.87 0.85

1.4 成果分析

1.4.1 分析方法(1)使用浮标测速记录表将浮标编号、测流起

点距、测流历时、浮标流速填入。(2)在方格纸上按照比例进行点绘流速和河底的高程、起点距的关系图、浮标流速编号,并通过点群的中心得到曲线图。(3)摘录两侧水边和等距起点距与相对应线上的虚流速。(4)将起点距、应用的水深、相应的水位、河底的高程、断面的面积、间距、垂线虚流速、平均水深计算出。

浮标系数计算公式:ki浮标系数=qi实/qi虚,式中qi实从每年新建水位流量的关系线上获得;qi虚是每年利用浮标法所计算得到的流量;ki浮标系数就是计算得出的相关系数。浮标系数的平均值是每年浮标的系数平均得出,可计算得到本站的浮标系数0.86。

1.4.2 误差分析

δ绝对 = qi虚-qi实;δ相对 = (qi虚-qi实)/qi实*100% 式中,δ绝对是其绝对误差,δ相对是其相对误差。经误差分析结果计算可知其误差小于20‰。

1.4.3 浮标系数应用从以上的成果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当浮标系数0.85时,是由于顶风因素所致,虚流量较小;浮标系数0.87时,由于顺风因素所致,虚流量较大。综合各类原因与因素可以确定该站的浮标系数是0.86。

河东水文站经10年的资料累积,以求得了相关浮标系数,经实验结果的分析说明其浮标系数的确定是合理的。

2 浮标流量系数确定的几点建议

首先,浮标测流要选择河段顺直的、各个断面的形状与面积相差

比较小的河段,并最大可能将长度控制得短些。

其次,浮标浮出水面的体积应该尽量减少,使风动压力对其的影响减少,同时浮标的浸水部分不能过深,以确保其测量的结果尽可能符合水面的流速。

最后,观测时的风向应精确到10度,风速计安装在所测流河段位置的低洼地附近,以提升其所具有的代表性。

3 结语

每个水文站由于其河流的特性不同,而采用测流的方法也不相同,如使用adcp测试方法、缆道测流船测方法等,无论采用的方法类型是什么,都应在洪水灾害发生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对水文资料进行长期积累,建立健全水文档案管理机制,保证各类测验设备的齐备、完好,熟练掌握各类测验的方法,随时能够完成在各种条件下的水文数据测验工作,真正的起到参谋与辅助的作用,为保护国家财产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孙健,郭海华.浮标测流系数确定方法的探讨[j].吉林水利,2011,(10).

[2] 牛亚芬,石月,石宝成.断面漂浮物水面浮标系统试验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7(1).

水位、流量试题(赵本龙)

2017年水位、流量理论题 赵本龙 单选题 1、新安装的自记水位计或改变仪器类型是应进行比测,比测时,可按水位变幅分几个测段分别进行,每段比测次数应在(C)次。 A:20 B:25 C:30 D:35 2、当水尺零点高程变动大于(B)cm时,应查明原因及时间,并对有关的水位记录进行订正。 A:0.5 B:1 C:2 D:5 3、测站宜在不同的位置设置3个基本水准点,基本水准点相互间距宜为(C)。 A:300m B:500m C:300~500m D:700m 4、当测站流速仪断面兼比降中断面与基本水尺断面重合时,水尺的

组号应为(A)。 A:C B:P C:S D:B 5、水尺零点高程应记至(A)cm,当对计算水位无特殊要求是,其采用值可记至1cm。 A:0.1 B:0.2 C:1 D:10 6、河床冲淤变化不大的测站,一次测流过程水位涨落差满足规范规定要求,但水位涨落急剧使得测次分布不能满足要求是,可采用的测流方法是(C)。 A:流速仪法 B:浮标法 C:连续测流法 D:分线测流法 7、水面浮标的入水深度不得大于水深的(D)。 A:1/2 B:1/4 C:1/5

8、对于一类精度的水文站,采用均匀浮标法单次流量测验允许误差,总不确定度和系统不确定度分别为(A) A:10%,-2~1% B:11%,-2~1% C:10%,-2.5~1% D:11%,-2.5~1% 9、当能确定水尺零点高程突变时的水位时,水位在变动前采用原测高程,校测后应采用新测高程,(D)应加一订正数。 A:变动前 B:校测后 C:校测期间 D:变动开始至校测期间 10、下列哪项不是浮标法测流应包括的内容(C)。 A:基本水尺水位 B:测流断面水尺水位 C:浮标断面水尺水位 D:比降断面水尺水位 11、常用与备用流速仪应在同一测点深度上同时测流,并可采用特制的“U”型比测架,两端分别安装常用和备用流速仪,两仪器间的净距不应少于(A)m。 A:0.5

相关系数确定方法实验

相关系数确定方法实验 1、下表是平时两次考试的成绩分数,假设其分布为正态,分别用积差相关与等级相关方法计算相关系数,并回答,就这份资料用哪种相关法更恰当? 被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A 86 58 79 64 91 48 55 82 32 75 B 83 52 89 78 85 68 47 76 25 56 解:①求积差相关系数 解法一:用原始分数计算 被试 A B X2 Y2 XY 1 86 83 7396 6889 7138 2 58 52 3364 2704 3016 3 79 89 6241 7921 7031 4 64 78 4096 6084 4992 5 91 85 8281 7225 7735 6 48 68 2304 4624 3264

7 55 47 3025 2209 2585 8 82 76 6724 5776 6232 9 32 25 1024 625 800 10 75 56 5625 3136 4200 ∑670 659 48080 47193 46993 解法二:用离均差、标准差计算 被试 A B x y xy 1 86 83 19 17.1 324.9 2 58 52 -9 -13.9 125.1 3 79 89 12 23.1 277.2 4 64 78 -3 12.1 -36.3 5 91 85 24 19.1 458.4 6 48 68 -19 2.1 -39.9 7 55 47 -12 -18.9 226.8

8 82 76 15 10.1 151.5 9 32 25 -35 -40.9 1431.5 10 75 56 8 -9.9 -79.2 ∑ 670 659 2840 根据表中数据求得:40.19s 86.17s 9.65 67Y ====,,, X Y X 把∑xy 、N 、s X 、s Y 代入公式得: 82.040 .1986.17102840 =??= =∑Y X s Ns xy r ②求等级相关系数 被试 A B R X R Y D D 2 R X R Y 1 86 83 2 3 -1 1 6 2 58 52 7 8 -1 1 56 3 79 89 4 1 3 9 4 4 64 78 6 4 2 4 24 5 91 85 1 2 -1 1 2 6 48 68 9 6 3 9 54 7 55 47 8 9 -1 1 72 8 82 76 3 5 -2 4 15 9 32 25 10 10 0 0 100 10 75 56 5 7 -2 4 35 ∑ 55 55 34 368 解法一:

如何用SPSS求相关系数

参见: [1] 衷克定数据统计分析与实践—SPSS for Windows[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95— [2] 试验设计与SPSS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王颉著,2006.10:141— 多元相关与偏相关 如何用SPSS求相关系数 1 用列联分析中,计算lamabda相关系数,在分析——描述分析——列联分析 2 首先看两个变量是否是正态分布,如果是,则在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中选择 pearson相关系数,否则要选spearman相关系数或Kendall相关系数。如果显著相关,输出结果会有*号显示,只要sig的P值大于0.05就是显著相关。如果是负值则是负相关。 在SPSS软件相关分析中,pearson(皮尔逊), kendall(肯德尔)和spearman(斯伯曼/斯皮尔曼)三种相关分析方法有什么异同 两个连续变量间呈线性相关时,使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不满足积差相关分析的适用条件时,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来描述. Spearman相关系数又称秩相关系数,是利用两变量的秩次大小作线性相关分析,对原始变量的分布不作要求,属于非参数统计方法,适用范围要广些。对于服从Pearson相关系数的数据亦可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但统计效能要低一些。Pearson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以完全套用Spearman相关系数计算公式,但公式中的x和y用相应的秩次代替即可。 Kendall's tau-b等级相关系数:用于反映分类变量相关性的指标,适用于两个分类变量均为有序分类的情况。对相关的有序变量进行非参数相关检验;取值范围在-1-1之间,此检验适合于正方形表格; 计算积距pearson相关系数,连续性变量才可采用;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适合于定序变量或不满足正态分布假设的等间隔数据; 计算Kendall秩相关系数,适合于定序变量或不满足正态分布假设的等间隔数据。 计算相关系数:当资料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或总体分布未知,或原始数据用等级表示时,宜用spearman或kendall相关 Pearson 相关复选项积差相关计算连续变量或是等间距测度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Kendall 复选项等级相关计算分类变量间的秩相关,适用于合并等级资料 Spearman 复选项等级相关计算斯皮尔曼相关,适用于连续等级资料 注: 1若非等间距测度的连续变量因为分布不明-可用等级相关/也可用Pearson 相关,对于完全等级离散变量必用等级相关 2当资料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或总体分布型未知或原始数据是用等级表示时,宜用Spearman 或Kendall相关。 3 若不恰当用了Kendall 等级相关分析则可能得出相关系数偏小的结论。则若不恰当使用,可能得相关系数偏小或偏大结论而考察不到不同变量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对一般情况默认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故用Pearson分析方法。 在SPSS里进入Correlate-》Bivariate,在变量下面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复选框组里有3个选项:

操作篇 09_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与研究(操作篇) 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夏建新 第9讲用Excel计算等级相关系数 目次 9.1 等级相关的概念 (1) 9.2 适用条件与计算公式 (1) 9.3 操作练习 (1) 9.4 课堂练习 (3) 9.5 积差相关与等级相关比较 (4) 9.6 肯德尔和谐系数的计算 (5) 9.7 Task 9 (6)

9.1 等级相关的概念 等级相关是指以等级次序排列或以等级次序表示的变量之间的相关。主要包括斯皮尔曼(Spearman)二列等级相关及肯德尔和谐系数(the Ka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多列等级相关。 9.2 适用条件与计算公式 z当测量到的数据不是等距或等比数据,而是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 z(或)得到的数据是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但其所来自的总体分布不是正态的; z(或)样本容量不一定大于50(或30) 在无法满足积差相关系数的适用条件时,只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计算其等级相关系数。由于该系数并不要求总体是否呈正态分布,也不要求N>50(或N>30),所以应用范围较广。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 R的计算公式为: 在该式中,D = (Rx – Ry),它表示对偶等级之差。 9.3 操作练习 计算下表的相关系数。 学号学习潜能自学能力 199901 71 7 199902 68 7 199903 84 2 199904 64 9 199905 76 5 199906 69 8 199907 90 3 199908 71 8

199909 66 10 199910 71 6 (注:自学能力是按能力高低从小往大的数字打的,即数值越小,说明自学能力越强) 步骤一:先用Excel中的“排序”工具对“学习潜能”进行等级赋值,操作步骤如下所示: 数据→ 排序 → 主要关键字 → 学习潜能 → 递减 → 有标题行→ 确定 结果如下: 学号 学习潜能自学能力 19990790 3 19990384 2 19990576 5 19990171 7 19990871 8 19991071 6 19990669 8 19990268 7 19990966 10 19990464 9 然后对“学习潜能”进行赋值,结果如下: 序号学号学习潜能等级1 自学能力 1 19990790 1 3 2 19990384 2 2 3 19990576 3 5 5 19990171 5 7 4 19990871 5 8 6 19991071 5 6 7 19990669 7 8 8 19990268 8 7 9 19990966 9 10 10 19990464 10 9 说明:因4、5、6号三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分相等,其赋值取三者的平均等级5(计算方法为名次的总和除以同名次人数,即(4+5+6)/3=5)。 步骤二:按步骤一中所述方法对“自学能力”进行排序和赋值(考虑到“自学能力”的数值越小,等级越高,排序时应该选“递增”)。结果如下: 序号学号学习潜能等级1自学能力等级2 2 19990 3 8 4 2 2 1 1 199907 90 1 3 2 3 199905 76 3 5 3 6 199910 71 5 6 4 5 199901 71 5 7 5.5 8 199902 68 8 7 5.5 4 199908 71 5 8 7.5

eviews自相关性检验

实验五自相关性 【实验目的】 掌握自相关性的检验与处理方法。 【实验内容】 利用表5-1资料,试建立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模型,并检验模型的自相关性。 【实验步骤】 一、回归模型的筛选 ⒈相关图分析 SCAT X Y 相关图表明,GDP指数与居民储蓄存款二者的曲线相关关系较为明显。现将函数初步设定为线性、双对数、对数、指数、二次多项式等不同形式,进而加以比较分析。 ⒉估计模型,利用LS命令分别建立以下模型 ⑴线性模型:LS Y C X t (-6.706) (13.862) = 2 R=0.9100 F=192.145 S.E=5030.809 ⑵双对数模型:GENR LNY=LOG(Y) GENR LNX=LOG(X) LS LNY C LNX t (-31.604) (64.189) = 2 R=0.9954 F=4120.223 S.E=0.1221 ⑶对数模型:LS Y C LNX

=t (-6.501) (7.200) 2R =0.7318 F =51.8455 S.E =8685.043 ⑷指数模型:LS LNY C X =t (23.716) (14.939) 2R =0.9215 F =223.166 S.E =0.5049 ⑸二次多项式模型:GENR X2=X^2 LS Y C X X2 =t (3.747) (-8.235) (25.886) 2R =0.9976 F =3814.274 S.E =835.979 ⒊选择模型 比较以上模型,可见各模型回归系数的符号及数值较为合理。各解释变量及常数项都通过了t 检验,模型都较为显著。除了对数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低外,其余模型都具有高拟合优度,因此可以首先剔除对数模型。 比较各模型的残差分布表。线性模型的残差在较长时期内呈连续递减趋势而后又转为连续递增趋势,指数模型则大体相反,残差先呈连续递增趋势而后又转为连续递减趋势,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这两种函数形式设置是不当的。而且,这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也较双对数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低,所以又可舍弃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双对数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都具有很高的拟合优度,因而初步选定回归模型为这两个模型。 二、自相关性检验 ⒈DW 检验; ⑴双对数模型 因为n =21,k =1,取显著性水平α=0.05时,查表得L d =1.22, U d =1.42,而0<0.7062=DW

贵州省全省水文站基本情况(初稿)

前言 (初稿,待进一步完善) 为了方便各相关单位设计人员设计工作,整理了贵州省境内80%以上水文测站的基本情况,供同行参考。各站基本概况来源于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信息网以及相关水库的可研报告,请大家在参考使用中提出修改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 附图中涵盖了贵州省水系图(分流域)、贵州省水文站网分布示意图、贵州省雨量站分布图、贵州省相关测站丰枯比例(该成果为汪德麟高级工程师总结并发表刊印,仅供设计人员径流丰枯比例设计时参考)。 单位:贵州新中水工程有限公司 汇编者:谢加球 日期:2013.10.31. 联系QQ:236094172

望谟水文站始建于2009年1月,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北盘江一级支流望谟河控制站,属国家基本站网重要区域代表,地处贵州省兴仁县巴铃镇花坝村,坐标为东经106°05′,北纬25°10′,控制集水面积205km2。测验方式为驻测站,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降水、蒸发、水温、水质等。 天生桥水文站始建于1980年1月,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岔普河上的控制站,属国家基本站网区域代表,地处贵州省兴仁县巴铃镇花坝村,坐标为东经105°21′,北纬25°35′,控制集水面积603km2。测验方式为驻测站,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降水。 (天生桥水文站位于兴仁县公德乡岔普的岔普河段上,控制流域面积 603km2,于1980年1月设立。该站采用直立式木质水尺观测水位,流速仪(55)、(25-1)测流。测验河段比较顺直,各级水位无岔流、串沟、回流、死水等情况,常年水位变化不大。) 岔江水文始建于2004年11月,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南盘江一级支流黄泥河上的控制站,属国家级重要大河控制水文站,云贵两省界河控制站,地处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岔江村。坐标为东经104°41′,北纬25°04′,控制集水面积6950km2。测验方式为驻测站,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降水、蒸发、泥沙、水质等。 草坪头水文站始建于1958年7月,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乌都河主要控制

第六章相关系数检验

第六章 相关系数检验 一般来说,在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中,有一个假设条件是最为重要的,这就是假设变量之间在概率意义上存在线性关系;亦即)(i Y E =i X βα+或)(i E μ=0。这里的“概率意义”,虽说与确定意义有差别,但由于概率意义的前提必须承认规律的存在;故我认为,这里的“线性关系”与确定意义下的“线性关系”并无根本性的区别。因此,我们可以说,概率意义上的线性关系仍是一般意义上的线性思路或方法,只是分析的条件有所放松而已。 现在我们要问,在建立回归模型时,这个假设条件成立吗?显然需要进行检验,需要建立一种检验方法。 6·1、建立相关系数检验方法的基本思路 实际上,建立相关系数检验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较为简单和清晰的。其基本思路是:建立一种方法(2R ),希望此方法在测定被解释变量Y 的总的变化中,推出回归直线能够解释的部分有多大;即通过两者之比的大小,来推断回归模型效果的好坏。下面简要介绍其方法的建立过程: 首先,我们有 Y 的总的变化可表示为 : Y Y y i i -= 回归直线能够解释的部分: Y Y y i i -=??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回归直线没有(或不能)解释的部分为:i i i Y Y e ?-= 因而我们有 Y 的总的变差=∑∑∑++=+=)?2?()?(2 2 22 i i i i i i i e e y y e y y 其中,)(?)?(?)?)(?(?2 22∑∑∑∑∑∑∑-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x x y x y x x y x x y x e y βββββ =0 (注意:i i i i x X Y Y y X Y X Y ββαβαβαβα???????,??,??=---=-=∴+=∴-= ,另外 i i i i i i i x y y y Y Y e β???-=-=-=)。 所以,我们最终有 Y 的总的变差==∑∑∑∑+=++=+=)?()?2?()?(2 2 2 2 22 i i i i i i i i i e y e e y y e y y 亦即, Y 的总的变差=回归直线能够解释的部分部分+回归直线不能够解释的部分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标准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 50179-93 (摘录) 第五章浮标法测流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5.5.1条本规范规定的浮标法测流,包括水面浮标法、深水浮标法、浮杆法和小浮标法,分别适用于流速仪测速困难或超出流速仪测速范围的高流速、低流速、小水深等情况的流量测验。测站应根据所在河流的水情特点,按下列规定选用测流方法,制定测流方案。 一、当一次测流起讫时间内的水位涨落差,符合本规范第4.1.2条第三款的规定时,应采用均匀浮标法测流。均匀浮标法测流方案中有效浮标横向分布的控制部位,应按流速仪法测流方案的测速垂线数及其所在位置确定。多浮标测流方案中有效浮标横向分布的控制部位,应包含少浮标测流方案中有效浮标的控制部位在内。 二、当洪水涨、落急剧,洪峰历时短暂,不能用均匀浮标法测流时,可用中泓浮标法测流。 三、当浮标投放设备冲毁或临时发生故障,或河中漂浮物过多,投放的浮标无法识别时,可用漂浮物作为浮标测流。 四、当测流断面内一部分断面不能用流速仪测速,另一部分断面能用流速仪测速时,可采用浮标法和流速仪法联合测流。 五、深水浮标法和浮杆法测流适用于低流速的流量测验。测流河段应设在无水草生长、无乱石突出、河底较平整、纵向底坡较均

匀的顺直河段。 六、小浮标法测流,宜用于水深小于0.16m时的流量测验。当小水深仅发生在测流断面内的部分区域时,可采用小浮标法和流速仪法联合测流。 七、风速过大,对浮标运行有严重影响时,不宜采用浮标法测流。 第5.1.2条采用浮标法测流的测站,浮标的制作材料、型式、入水深度等规格本站必须统一。浮标系数应经过试验分析,不同的测流方案应使用各自相应的试验浮标系数。当因故改用其他类型的浮标测速时,其浮标系数应另行试验分析。 第5.1.3条数的确定和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根据试验资料确定的浮标系数,应按本章第六节的规定进行校测。校测的试验次数应不少于10次.校测结果宜用学生氏(t)检验法进行检验。当原采用的浮标系数与校测样本有显著性差异时,应重新进行浮标系数试验,并采用新的浮标系数。 二、根据经验确定的浮标系数,应按本章第六节的规定进行浮标系数试验,确定本站的浮标系数。 三、需要使用浮标法测流的新设测站,自开展测流工作之日起,应同时进行浮标系数的试验,宜在二至三年内试验确定本站的浮标系数。在未取得浮标系数试验数据之前,可借用本地区断面形状和水流条件相似、浮标类型相同的测站试验的浮标系数,或者根据测验河段的断面形状和水流条件,在下列范围内选用浮标系数。

权重系数的确定

权重系数的确定 1、“差异驱动原理” 根据公式j s j k1 m s k ,j1,2,^, 求得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 s j21 n x ij x j2,x j 1 n j1 n x ij,j1,2,^ 此方法利用数学理论,较好的避开了在评价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在现实决策和评价中,评价者的主观信息也是很重要的。 2、 1 基于证据推理与粗集理论的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评价时,通常先将其划分成若干个评价单元,根据其逻辑关系进行层次化划分,并构造出相应的指标体系,接着对评价单元内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与合成,然后将具有层次性逻辑关系的评价单元状态进行合成,最终达到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不确定知识条件下对于评价单元内属性进行评价与推理的基本模型见图1[1]。在该模型中,ejk表示评价单元内的下层属性,其集合定义为Ek= {e1k…ejk…elk};H= [H1,H2,…,Hn]代表评语集,对应的量化值表示为P(H) = [P(H1),…,P(Hn)];yk表示评价单元内的上层属性。粗集理论在知识发现方面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可以处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并可根据所给数据直接推得结论[2]。证据推理在处理主观判断问题以及不确定知识的合成方面具有优势。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可把主观判断和过去可用的知

(一)确定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要素比较多,各要素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例如,论文的选题会直接影响其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性等,而学位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成果,也是判断其应用价值大小的主要要素;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又直接影响其学术成果的创新性;等等。根据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首先理清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再按照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原理,建立各评价要素的关系矩阵R,即R为8阶方阵,如图1所示。“1”表示评 x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精心整理《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93(摘录) 第五章浮标法测流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5.5.1条本规范规定的浮标法测流,包括水面浮标法、深水浮标法、浮杆法和 五、深水浮标法和浮杆法测流适用于低流速的流量测验。测流河段应设在无水草生长、无乱石突出、河底较平整、纵向底坡较均匀的顺直河段。 六、小浮标法测流,宜用于水深小于0.16m时的流量测验。当小水深仅发生在测流断面内的部分区域时,可采用小浮标法和流速仪法联合测流。 七、风速过大,对浮标运行有严重影响时,不宜采用浮标法测流。

第5.1.2条采用浮标法测流的测站,浮标的制作材料、型式、入水深度等规格本站必须统一。浮标系数应经过试验分析,不同的测流方案应使用各自相应的试验浮标系数。当因故改用其他类型的浮标测速时,其浮标系数应另行试验分析。 第5.1.3条数的确定和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根据试验资料确定的浮标系数,应按本章第六节的规定进行校测。校测的 数。 1.0.85; 2. 3. 大或水深较小者,宜取较小值。 四、当测验河段或测站控制发生重大改变时,应重新进行浮标系数试验,并采用新的浮标系数。 第5.1.4条对断面比较稳定和采用试验浮标系数的测站,均匀浮标法单次流量测验的允许误差,不应超过表5.1.4的规定。

均匀浮标法单次流量测验允许误差表5.1.4 第 六、检查和分析测流成果。 第二节水面浮标法 第5.2.1条水面浮标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浮标入水部分,表面应较粗糙,不应成流线型。浮标下面要加系重物,保 持浮标在水中漂流稳定。浮标的入水深度,不得大于水深的1/10。浮标制作后宜放

相关系数确定方法实验

相关系数确定方法实验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相关系数确定方法实验 1、下表是平时两次考试的成绩分数,假设其分布为正态,分别用积差相关与等级相关方法计算相关系数,并回答,就这份资料用哪种相关法更恰当 被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A 86 58 79 64 91 48 55 82 32 75 B 83 52 89 78 85 68 47 76 25 56 解:①求积差相关系数 解法一:用原始分数计算 被试 A B X2 Y2 XY 1 86 83 7396 6889 7138 2 58 52 3364 2704 3016 3 79 89 6241 7921 7031 4 64 78 4096 6084 4992 5 91 85 8281 7225 7735 6 48 68 2304 4624 3264 7 55 47 3025 2209 2585 8 82 76 6724 5776 6232 9 32 25 1024 625 800

10 75 56 5625 3136 4200 ∑ 670 659 48080 47193 46993 解法二:用离均差、标准差计算 被试 A B x y xy 1 86 83 19 2 58 52 -9 - 3 79 89 12 4 64 78 -3 - 5 91 85 24 6 48 68 -19 - 7 55 47 -12 - 8 82 76 15 9 32 25 -35 - 10 75 56 8 - - ∑ 670 659 2840 根据表中数据求得: 40.19s 86.17s 9.65 67Y ====,,,X Y X 把∑xy 、N 、s X 、s Y 代入公式得: 82.040 .1986.17102840 =??= =∑Y X s Ns xy r

太阳能浮标系统技术方案(提交)

太阳能浮标供电系统方案 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012-10-11

1.项目概况 系统为浮标独立供电系统,由太阳能光伏组件、控制器、蓄电池等部件组成。 1.1 系统要求 1)系统直流母线24V,负载电流最大22.2A。 2)负载额定功率80W,待机功率20W,每天工作12次,每次工作40分钟,15分钟额定功率工作,25分钟待机工作,蓄电池自给天数15天。 3)所有器件满足在浮船上工作,防水防潮。 4)有通讯端口,能够将新能源发电的信息传送回主机端。 5)有市电充电接口。 1.2系统工作环境 系统安装地点为武汉市的一个湖泊,下表为武汉市近22年逐月平均气象特征数据,其中月均总辐射量为推算值,数据来源:美国NASA能源网。 Monthly Averaged Insolation Incident On A Horizontal Surface (kWh/m2/day)武汉 水平面每月峰值日照时数 月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年平均值 AVG 2.57 2.76 3.24 4.05 4.48 4.63 4.92 4.73 4.05 3.15 2.89 2.52 3.67 OPT 3.45 3.22 3.41 4.03 4.46 4.61 4.89 4.74 4.21 3.59 3.81 3.66 4.01 本方案采用美国NASA能源网提供数据进行推算,武汉市年均标准太阳辐射量1339.55KWh/m2,同时计算出武汉市区平均光照时间为3.67小时。以上数据作为本方案设计依据. 2、光伏系统设计方案 本系统是独立光伏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控制器、储能胶体蓄电池、配电箱、配套支架和连接电缆等组成,系统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相关系数检验表

自由度自由度n -m -10.10 0.05 0.01 n -m -10.10 0.05 0.01 10.987690.996920.999882010.018230.010910.0028820.900000.950000.990002020.050680.043320.0258130.805380.878340.958742030.068740.066150.0518940.729300.811400.917202040.079150.080690.0725350.669440.754490.874532050.085730.090380.0880760.621490.706730.834342060.090190.097180.0998670.582210.666380.797682070.093370.102170.1089880.549360.631900.764592080.095730.105950.1161890.521400.602070.734792090.097520.108880.12197100.497260.575980.707892100.098910.111200.12670110.476160.552940.683532110.100010.113070.13062120.457500.532410.661382120.100890.114600.13390130.440860.513980.641142130.101600.115860.13667140.425900.497310.622592140.102170.116900.13903150.412360.482150.605512150.102640.117770.14106160.400030.468280.589712160.103020.118500.14281170.388730.455530.575072170.103320.119110.14432180.378340.443760.561442180.103560.119620.14564190.368740.432860.548712190.103760.120060.14679200.359830.422710.536802200.103910.120420.14780210.351530.413250.525622210.104020.120720.14869220.343780.404390.515102220.104100.120970.14946230.336520.396070.505182230.104160.121170.15015240.329700.388240.495812240.104190.121340.15075250.323280.380860.486932250.104200.121470.15127260.317220.373890.478512260.104190.121570.15173270.311490.367280.470512270.104170.121640.15214280.306060.361010.462892280.104130.121690.15249290.300900.355050.455632290.104080.121720.15279300.295990.349370.448702300.104020.121730.15306310.291320.343960.442072310.103950.121730.15328320.286860.338790.435732320.103870.121700.15348330.282590.333840.429652330.103780.121670.15364340.278520.329110.423812340.103680.121620.15377350.274610.324570.418212350.103580.121560.15388360.270860.320220.412822360.103470.121490.15396370.267270.316030.407642370.103360.121410.15403380.263810.312010.402642380.103240.121320.15407390.260480.308130.397822390.103120.121220.15409400.257280.304400.393172400.103000.121120.15410410.254190.300790.388682410.102870.121010.1541042 0.251210.297320.38434242 0.102740.120900.15408 显著性水平(a ) 显著性水平(a ) 相关系数检验临界值表

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二、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有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质量相关法,分述如下。 (一)积差相关系数 1. 积差相关系数又称积矩相关系数,是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Pearson )提出的一种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故也称皮尔逊相关。这是一种求直线相关的基本方法。 积差相关系数记作XY r ,其计算公式为 ∑∑∑===----= n i i n i i n i i i XY Y y X x Y y X x r 1 2 1 2 1 ) ()() )(( (2-20) 式中i x 、i y 、X 、Y 、n 的意义均同前所述。 若记X x x i -=,Y y y i -=,则(2-20)式成为 Y X XY S nS xy r ∑= (2-21) 【 式中 n xy ∑称为协方差,n xy ∑的绝对值大小直观地反映了两列变量的一致性程 度。然而,由于X 变量与Y 变量具有不同测量单位,不能直接用它们的协方差 n xy ∑来表示两列变量的一致性,所以将各变量的离均差分别用各自的标准差 除,使之成为没有实际单位的标准分数,然后再求其协方差。即: ∑∑?= = )()(1Y X Y X XY S y S x n S nS xy r Y X Z Z n ∑?= 1 (2-22) 这样,两列具有不同测两单位的变量的一致性就可以测量计算。 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要求变量符合以下条件:(1)两列变量都是等距的或等比的测量数据;(2)两列变量所来自的总体必须是正态的或近似正态的对称单峰分布;(3)两列变量必须具备一一对应关系。 2. 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

利用公式 (2-20)计算相关系数,应先求两列变量各自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再求离中差的乘积之和。在统计实践中,为方便使用数据库的数据格式,并利于计算机计算,一般会将(2-20)式改写为利用原始数据直接计算XY r 的公式。即: ∑∑∑∑∑∑∑---= 2 22 2) () (i i i i i i i i XY y y n x x n y x y x n r (2-23) (二)| (三)等级相关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只要条件许可,人们都乐于使用积差相关系数来度量两列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有时我们得到的数据不能满足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条件,此时就应使用其他相关系数。 等级相关也是一种相关分析方法。当测量得到的数据不是等距或等比数据,而是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或者得到的数据是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但其所来自的总体分布不是正态的,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这时要求两列变量或多列变量的相关,就要用等级相关的方法。 1. 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用R r 表示,它适用于两列具有等级顺序的测量数据,或总体为非正态的等距、等比数据。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的基本公式如下: ) 1(612 2--=∑n n D r R (2-24) 式中: Y X R R D -=____________对偶等级之差; n ____________对偶数据个数。 , 如不用对偶等级之差,而使用原始等级序数计算,则可用下式 )]1() 1(4[13+-+?-= ∑n n n R R n r Y X R (2-25) 式中: X R ___________X 变量的等级; Y R ____________Y 变量的等级; n ____________对偶数据个数。 (2-25)式要求∑∑=Y X R R ,∑∑=2 2Y X R R ,从而保证22Y X S S =。在观测变量中没有相同等级出现时可以保证这一条件。但是,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搜集到的观测变量经常出现相同等级。在这种情况下,∑∑=Y X R R 的条件仍可得

权重的确定方法汇总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1.综述 目前关于属性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根据计算权重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可以将这些方法分为三类: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组合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是根据决策者(专家)主观上对各属性的重视程度来确定属性权重的方法,其原始数据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而得到。常用的主观赋权法有专家调查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 )[106-108]、二项系数法、环比评分法、最小平方法等。本文选用的是利用人的经验知识的有序二元比较量化法。 主观赋权法是人们研究较早、较为成熟的方法,主观赋权法的优点是专家可以根据实际的决策问题和专家自身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确定各属性权重的排序,不至于出现属性权重与属性实际重要程度相悖的情况。但决策或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客观性较差,同时增加了对决策分析者的负担,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 鉴于主观赋权法的各种不足之处,人们又提出了客观赋权法,其原始数据由各属性在决策方案中的实际数据形成,其基本思想是:属性权重应当是各属性在属性集中的变异程度和对其它属性的影响程度的度量,赋权的原始信息应当直接来源于客观环境,处理信息的过程应当是深入探讨各属性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再根据各属性的联系程度或各属性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决定属性权重。如果某属性对所有决策方案而言均无差异(即各决策方案的该属性值相同),则该属性对方案的鉴别及排序不起作用,其权重应为0;若某属性对所有决策方案的属性值有较大差异,这样的属性对方案的鉴别及排序将起重要作用,应给予较大权重.总之,各属性权重的大小应根据该属性下各方案属性值差异的大小来确定,差异越大,则该属性的权重越大,反之则越小。 常用的客观赋权法[109-110]有:主成份分析法、熵值法[111-112]、离差及均方差法、多目标规划法等。其中熵值法用得较多,这种赋权法所使用的数据是决策矩阵,所确定的属性权重反映了属性值的离散程度。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18页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 50179-93 (摘录) 第五章浮标法测流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5.5.1条本规范规定的浮标法测流,包括水面浮标法、深水浮标法、浮杆法和小浮标法,分别适用于流速仪测速困难或超出流速仪测速范围的高流速、低流速、小水深等情况的流量测验。测站应根据所在河流的水情特点,按下列规定选用测流方法,制定测流方案。 一、当一次测流起讫时间内的水位涨落差,符合本规范第4.1.2条第三款的规定时,应采用均匀浮标法测流。均匀浮标法测流方案中有效浮标横向分布的控制部位,应按流速仪法测流方案的测速垂线数及其所在位置确定。多浮标测流方案中有效浮标横向分布的控制部位,应包含少浮标测流方案中有效浮标的控制部位在内。 二、当洪水涨、落急剧,洪峰历时短暂,不能用均匀浮标法测流时,可用中泓浮标法测流。 三、当浮标投放设备冲毁或临时发生故障,或河中漂浮物过多,投放的浮标无法识别时,可用漂浮物作为浮标测流。 四、当测流断面内一部分断面不能用流速仪测速,另一部分断面能用流速仪测速时,可采用浮标法和流速仪法联合测流。 五、深水浮标法和浮杆法测流适用于低流速的流量测验。测流河段应设在无水草生长、无乱石突出、河底较平整、纵向底坡较均匀的顺直河段。 六、小浮标法测流,宜用于水深小于0.16m时的流量测验。当小水深仅发生在测流断面内的部分区域时,可采用小浮标法和流速仪法联合测

流。 七、风速过大,对浮标运行有严重影响时,不宜采用浮标法测流。 第5.1.2条采用浮标法测流的测站,浮标的制作材料、型式、入水深度等规格本站必须统一。浮标系数应经过试验分析,不同的测流方案应使用各自相应的试验浮标系数。当因故改用其他类型的浮标测速时,其浮标系数应另行试验分析。 第5.1.3条数的确定和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根据试验资料确定的浮标系数,应按本章第六节的规定进行校测。校测的试验次数应不少于10次.校测结果宜用学生氏(t)检验法进行检验。当原采用的浮标系数与校测样本有显著性差异时,应重新进行浮标系数试验,并采用新的浮标系数。 二、根据经验确定的浮标系数,应按本章第六节的规定进行浮标系数试验,确定本站的浮标系数。 三、需要使用浮标法测流的新设测站,自开展测流工作之日起,应同时进行浮标系数的试验,宜在二至三年内试验确定本站的浮标系数。在未取得浮标系数试验数据之前,可借用本地区断面形状和水流条件相似、浮标类型相同的测站试验的浮标系数,或者根据测验河段的断面形状和水流条件,在下列范围内选用浮标系数。 1.一般情况下:湿润地区的大、中河流可取0.85~0.90,小河可取0.75~0.85;干旱地区的大、中河流可取0.80~0.85,小河可取0.70~0.80。 2.特殊情况下:湿润地区可取0.90~1.00,干旱地区可取0.65~0.70。

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二、常用相关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实践中,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有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质量相关法,分述如下。 (一)积差相关系数 1. 积差相关系数又称积矩相关系数,是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Pearson )提出的一种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故也称皮尔逊相关。这是一种求直线相关的基本方法。 积差相关系数记作XY r ,其计算公式为 ∑∑∑===----=n i i n i i n i i i XY Y y X x Y y X x r 12121 )()())(((2-20) 式中i x 、i y 、X 、Y 、n 的意义均同前所述。 若记X x x i -=,Y y y i -=,则(2-20)式成为 Y X XY S nS xy r ∑=(2-21) 式中n xy ∑称为协方差,n xy ∑的绝对值大小直观地反映了两列变量的一致性程度。然而,由于X 变量与Y 变量具有不同测量单位,不能直接用它们的协方差n xy ∑来表示两列变量的一致性,所以将各变量的离均差分别用各自的标准差除,使之成为没有实际单位的标准分数,然后再求其协方差。即: Y X Z Z n ∑?=1(2-22) 这样,两列具有不同测两单位的变量的一致性就可以测量计算。 计算积差相关系数要求变量符合以下条件:(1)两列变量都是等距的或等比的测量数据;(2)两列变量所来自的总体必须是正态的或近似正态的对称单峰分布;(3)两列变量必须具备一一对应关系。 2. 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 利用公式(2-20)计算相关系数,应先求两列变量各自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再求离中差的乘积之和。在统计实践中,为方便使用数据库的数据格式,并利于计算机计算,一般会将(2-20)式改写为利用原始数据直接计算XY r 的公式。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