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姓名

(单位xxxx)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移动通信领域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悄然兴起,这就是以软件无线电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软件无线电(SWR)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军用电台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软件无线电的研究历史、软件无线电的应用和软件无线电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SDR),无线通信,移动通信

一、引言

软件无线电(SDR)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世界无线电领域的广泛关注。由于软件无线电所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其在无线通信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软件无线电的民用潜力日益受到重视,民用研究已经成为软件无线电研究的主战场,尤其是在移动通信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被比喻为第三代、第四代全球通信的基石。东芝、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各大通信公司总裁都宣布要从数字无线电向软件无线电转变,并正在为此不懈努力。无论是GSM还是CDMA技术,解决不同公司、不同标准之间互通的最佳办法就是采用软件无线电解决方案。

二、软件无线电简介

软件无线电的产生原因与海湾战争有关,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中使用了多种不同制式的通讯设备,因而造成了互相通讯的困难。在1992年5月在美国通信系统会议上,JesephMitola(约瑟夫·米托拉)首次提出了“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SDR)的概念。1995年IEEE通信杂志(CommunicationMagazine)出版了软件无线电专集。当时,涉及软件无线电的计划有军用的SPEAKEASY(易通话),以及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开发基于软件的空中接口计划,即灵活可互操作无线电系统与技术(FIRST)。1996年3月发起“模块化多功能信息变换系统”(MMITS)论坛,1999年6月改名为“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DR)论坛。1996年至1998年间,国际电信联盟(ITU)制订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研究组对软件无线电技术进行过讨论,SDR也将成为3G系统实现的技术基础。从1999年开始,由理

想的SWR转向与当前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软件无线电,即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oftwareDefinedRadio,SDR)。1999年4月IEEEJSAC杂志出版一期关于软件无线电的选集。同年,无线电科学家国际联合会在日本举行软件无线电会议。同年还成立亚洲SDR论坛。1999年以后,集中关注使SDR的3G成为可能的问题。

软件无线电技术,顾名思义是用现代化软件来操纵、控制传统的“纯硬件电路”的无线通信。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重要价值在于:传统的硬件无线电通信设备只是作为无线通信的基本平台,而许多的通信功能则是由软件来实现,打破了有史以来设备的通信功能的实现仅仅依赖于硬件发展的格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出现是通信领域继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摸拟通信到数字通信之后第三次革命。

三、软件无线电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电通信领域。具体如下:

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和移动终端采用软件无线电结构,硬件简单,功能由软件定义。射频频段、信道访问模式及信道调制都可编程。在此系统中,软件无线电的发射与其它系统不同,它先划分可用的传输信道,探测传播路径,进行适合信道的调制,电子控制发射波束指向正确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功率,然后再发射。接收也同样如此,它能划分当前信道和相邻信道的能量分布,识别输入传输信号的模式,自适应抵消干扰,估计所需信号多径的动态特征,对多径的所需信号进行相干合并和自适应均衡,对信道调制进行栅格译码,然后通过FEC译码纠正剩余错误,尽可能降低误比特率。此外,软件无线电能通过许多软件工具增加增值业务。这些软件工具能帮助分析无线电环境,定义所需的增加内容,在无线环境下,测试由软件开发增值业务的样板,最后再通过软件或硬件开放该增值业务。

2、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最初用于雷达、声纳及军事通信领域,由于价格等因素,一直未能普及到其它通信领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迅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芯片价格已可接受。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可在基带形成天线波束,取代了模拟电路,提高了天线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程度。在TD-CDMA方案中,基站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识别用户信号到达方向,形成天线主波束。

引入空分多址(SDMA)方式后,根据用户信号不同的空间传播方向,提供不同的空间信道。采用数字方法对阵元接收信号加权处理,形成无线波束,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方向,

干扰信号方向形成天线方向零缺陷或较低的功率增益,达到抑制干扰目的。

使用智能无线的优势在于:(1)无线波束赋形的结果等效于提高天线的增益;(2)天线波束赋形后,可大大减少多径干扰;(3)信号到达方向(DOA)提供了用户终端的方位信息,用于实现用户定位;(4)用多个小功率放大器代替大功率放大器,降低了基站成本,提高了设备可靠性。

3、多频多模手机

在欧洲的ACTSFIRST项目中,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设计多频/多模(可兼容GSM、DCS1800、WCDMA及现有的大多数模拟体制)可编程手机。它可自动检测接收信号,接入不同的网络,而且能满足不同接续时间的要求。软件无线电技术可用不同软件实现不同无线电设备的各种功能,可任意改变信道接入方式或调制方式,利用不同软件即可适应不同标准,构成多模手机和多功能基站,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它的出现,使通信的发展经历了由固定到移动,由模拟到数字,由硬件到软件的三次变革。软件无线电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过渡过程中,软件无线电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4、卫星通信

在当今通信领域中,卫星通信是最重要的通信方式之一。但是,由于卫星通信系统设备种类繁多,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复杂,使得卫星通信系统更新换代周期长,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步伐。而软件无线电以其软件定义功能和开放式模块化结构的技术思想能很好地解决卫星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因此,研究具有软件无线电特征的卫星通信系统是很有意义的。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系统功能主要指多址方式、网络结构、组网协议和通信业务等;而设备功能指接口标准、调制解调方式、信道编码方式、信源编码方式、信息速率、复用方式等。软件无线电技术思想就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上述功能可以用软件来定义。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人们可以在不改变硬件设备的情况下实时地改变通信系统的功能,从而使该系统能适应各种应用环境,因而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四、软件无线电现状和发展趋势

软件无线电(SDR)作为当今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正在起起内外越求越多的关注,在通信领域是继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之后的新的无线电通信体制。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兼容各种不同制式类型的设备已经日益显露出其需求性,与传统的无线

电系统相比,软件无线电系统具有结构通用、功能软件化、互操作性妤等一系列优点。

目前以美国和西欧为主导的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地致力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研究和系统的开发利用。美国在其国防技术领域计划中,将软件无线电视为战场无缝通信的基石和首要的技术挑战,认为是用来解决多售主、多网络、联合/多兵种合成部队和商业环境中通信设备互操作性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利用商业标准和协议,达到战术系统之间以及战术系统与全球通信系统之间的自动化无缝接口,实现数据/语音一体化传输和数字战场通信,确保战区内分散在各处的阵地,直到最低梯队步兵和每艘舰艇和每架飞机之间能够进行可靠、透明、安全的连通。

在美国防部计划的推动下,其它一些国防电子公司也展开了多频段多模式电台研制工作。据报道,美国哈里斯公司已研制成功一种AN/VRC-94(E)的多频段车载收发信机,可与其它电台(如AN/PRC-117A和AN/VRC-94A)互通。美国马格纳斯克公司也研制出AN/GRC-206(V)多频段多模式电台,该系列产品是为美国三军实施前方地域控制、空中交通管制和空中补给支持行动而设计的,它是一种HF/VHF/UHF综合通信系统。美陆军正在研制新一代三频段的超高频战术卫星通信终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互通能力。

在中国,软件无线电技术受到相当重视,在“九五”和“十五”预研项目和“863”计划中都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列为重点研究项目。“九五”期间立项的“多频段多功能电台技术”突破了软件无线电的部分关键技术,开发出4信道多波形样机;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TD-SCDMA,就是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完成设计。软件无线电需要将现代先进的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是一个中长期的研究项目,需要很强的综合实力。五、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SDR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各种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研制成功,证明软件无线电不但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还代表着未来无线通信体制的发展趋势。软件无线电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对航空航天,多频段、多用户、多模兼容以及互联系统,它不仅在军事领域,而且在民用领域也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唐秀玲无线电发展现状与趋势[期刊论文] 2002

2邬正义.范瑜.徐惠刚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徐永胜国外军用软件无线电的发展现状[期刊论文] -电讯技术2001(03)

4查光明.倪成凯.孙科维软件无线电的兴起、特点及其关键技术[期刊论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5吴启晖.莫永成.王金龙.陈朝晖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期刊论文] -移动通信2000(02)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0.1一1.75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0.2一0.4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 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 );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1 无线电导航基础

第1章绪论 导航的发展简史 1.1.1导航的基本概念 导航是一门研究导航原理和导航技术装置的学科。导航系统是确定航行体的位置方向,并引导其按预定航线航行的整套设备(包括航行体上的、空间的、地面上的设备)。 一架飞机从一个机场起飞,希望准确的飞到另外一个机场就必须依靠导航、制导技术。 导航,即引导航行的意思,也就是正确的引导航行体沿预定的航线,以要求的精度,在指定的时间内将航行体引导至目的地。由此可知除了知道起始点和目标位置之外,还要知道航向体的位置、速度、姿态等导航参数。其中最主要的是知道航行体的位置。 1.1.2导航系统的发展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一直利用天上的星星进行导航,在古石器时代,为了狩猎方便,人们利用简单的恒星导航方法,这就是最早的天文导航方法。 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发展,人们利用导航传感器来导航,最早是我们祖先发明的指南针。现有的导航传感器包括六分仪、磁罗盘、无线电罗盘、空速表、气压高度表、惯性传感器、雷达、星体跟踪器、信号接收机等。 以航空领域为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飞机出现了仪表导航系统。

30年代出现了无线电导航系统,即依靠飞机上的信标接收机和无线电罗盘来获得地面导航台的信息已进行导航。 40年代开始研制甚高频导航系统。 1954年,惯性导航系统在飞机上试飞成功,从而开创了惯导时代。 50年代出现了天文导航系统和多普勒导航系统。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以后,利用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研究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着手建立海事卫星系统用于导航定位。随着1967年海事卫星系统经美国政府批准对其广播星历解密并提供民用,由此显示出卫星定位的巨大潜力。 60年代开始使用远程无线电罗兰-C导航系统,同时还有塔康导航系统、远程奥米伽导航系统以及自动天文导航系统。 60年代后,无线电导航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人造卫星导航相结合。 70年代以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在此过程中,为了发挥不同导航系统的优点,互为补充,出现了各种组合导航系统,它们主要以惯性导航系统为基准。 80年代以后,导航系统主要朝着以惯性导航系统为基础的组合导航系统,可组合的传感器除了GPS外还有星光、地形和各种无线电导航装置。 1.1.3导航系统的任务 导航系统的任务是确定载体的位置,并把载体由目前所在的地点按照给定的时间和航线引导到目的地,为此导航系统应该能够提供以下导航信号: 1)载体质量中心所在地的“定位信号”; 2)载体的“定向信号”; 3)载体的“速度信号”。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思考题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思考题 第1章 概述 1.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思想 答:A/D 、D/A 尽量靠近天线 a) 用软件来完成尽可能多的功能 2. 软件无线电与软件控制的数字无线电的区别 答:软件无线电摆脱了硬件的束缚,在结构通用和稳定的情况下具有多功能,便于改进升级、互联和兼容。而软件控制的数字无线电对硬件是一种依赖关系。 3.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 答:书上第5页 第2章 软件无线电理论基础 1. 采样频率(fs)、信号中心频率(fo)、处理带宽(B)及信号的最低频率(f L )、最高频率(f H )之间的关系,最 低采样频率满足的条件 答:带通采样解决信号为(f L ~f H )上带限信号时,当f H 远远大于信号带宽B 时,若按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其采样频率会很高,而采用带通信号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其采样频率12n 4f 12n )f f (2f 0H L s +=++= ,n 取能满足2B f S ≥的最大正整数,B 2 12n f 0+=。 2. 频谱反折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盲采样频率的表达式 答:带通采样的结果是把位于(nB ,(n+1)B )不同频带上的信号都用位于(0,B )上相同的基带信号频谱来表示,在n 为奇数时,其频率对应关系是相对中心频率反折的,即奇数带上的高频分量对应基带上的低频分量,且低频高频对应高频分量。 盲区采样频率的表达式为: S Sm f 12n 22m f ++= m 取0,1,2,3……的盲区,当取n=m+1时,S Sm f )3 2m 11(f +-= 3. 画出抽取与内插的完整框图,所用滤波器带宽的选取,说明信号处理中为什么要采用抽取与内插, 抽取与内插有什么好处 答:抽取内插的框图见24页。其中抽取滤波器带宽D /π,内插滤波器带宽I /π。 图像

收音机的百年辉煌发展史

收音机的百年辉煌发展史 收音机是凝聚着太多的东西,她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是一部繁复的社会史,也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史...... 收音机的出现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 还是必须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 通讯」;整个无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 的结果。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 的存在。1895年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 h Popov),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 Guglielmo Marco 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之后,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收音机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时期。 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收音机。 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直到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收音机的更新换代也很快。 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 时间:出现到20世纪初 19世纪四十年代,是电气的广泛应用的时代。 主要的成果有:第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如电力,煤炭等。第二,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 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三,第三, 通讯工具的发明。收音机的出现也是关乎于这 个时代。刚开始出现的收音机在形态上都是比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 相信在座的大部分都只知道北斗时中国的导航系统,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如何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呢?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

软件无线电技术综述_陶玉柱

2011年第01期,第44卷 通 信 技 术 Vol.44,No.01,2011 总第229期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No.229,Totally 软件无线电技术综述 陶玉柱, 胡建旺, 崔佩璋 (军械工程学院 光学与电子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03) 【摘 要】软件无线电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实现无线电通信的体系结构 ,被认为是继模拟通信、数字通信之后的第三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无线电应用领域,软件无线电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在信息成为主导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军事斗争成败等重大问题的关键因素后,软件无线电技术作为一种有利于技术体制改革创新、有利于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关键技术,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功能结构、关键技术等问题,同时阐述了软件无线电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高速DSP;认知无线电 【中图分类号】TN9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802(2011)01-0037-03 An Overview of Software Radio TAO Yu-zhu, HU Jian-wang, CUI Pei-zhang (Department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3, China) 【Abstract】Software radio is a recently proposed system in realiz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is regarded as the 3rd gene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following the analog communication and the digital communication. Software radio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radio application. Especially when the information becomes the key factor to dominating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victory of a military warfare, SDR, as a technology in favour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and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has already achieved fas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its concept, function structure and some key techniques, including its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 words】software radio; high-speed DSP; cognitive radio 0 引言 伴随着通信系统由模拟体制向数字体制的逐步转变,无线通信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传统的通过硬件设备改造升级来完成无线通信新技术改革的方法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不同通信系统的兼容性差、互联互通互操作程度低、浪费成本不利于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等,大大制约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信息成为主导通信领域的关键因素后,如何有效的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以及适应新情况即使做出技术升级与改造,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关键问题[1]。在这种情况下,软件无线电技术作为实现通信的新概念和新体制应运而生。1 软件无线电技术概述 1.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5月由Jeo Mitola首次提出的,即可编程或可重构电台当时提出的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来随着技术发展和研究深入,软件无线电论坛对软件无线电进行了重新定义,即软件无线电是指能够实现充分可编程通信,对信息进行有效控制,覆盖多个频段,支持大量波形和应用软件的通信设备。也就是说,一个无线电系统中,天线以后就数字化,对信号的所有的必要的处理都由存放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中的软件来完成。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一个通用、标准、模块化的硬件平台为依托,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从基于硬件、面向用途的电台设计方法中解放出来。功能的软件化的实现方法势必减少功能单一、灵活性差的硬件电路,尤其是减少模拟环节,把数字化处理(宽带模数变换器 收稿日期:2010-06-08。 作者简介:陶玉柱(1986-),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场信息处理 及信息应用;胡建旺(1967-),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为通信设备检测、自动化测试;崔佩璋(1972-),男,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报指挥系统及无线通信。 37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 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一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一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 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 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飞机导航系统

飞机导航系统 一、判断题 1、导航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联合概念,需要在特定的时刻描述在特定空间位置的状态,空间位置的描述可以采用地理坐标,由于导航通常是相对于某一具体目的地面而言的,因此采用地理坐标是方便而合理的. 2、无线电导航具有不受时间、天气的限制,精度高,定位时间短,设备简单,可靠等优点. 3、测距询问脉冲有用户发出,该询问脉冲需要经过特殊的编码以区别是哪个用户的询问脉冲,导航台站收到该脉冲后,及时向该用户发射应答脉冲,由用户接收并测量询问脉冲和应答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由导航台测量载体和导航台之间的距离. 4、无线电导航中的角参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用于描述载体与导航台之间的相对角度关系;另一类用于描述载体的飞行状态,如导航、俯仰、横滚等. 5、频率测距通常是利用发射信号与反射信号的频率差来进行距离测量的,不一定要有反射面,因此作为频率测距系统. 6、载体航行状态指的是载体作为一个刚体在空间运动时所表现的非物理状态,通常与一定的参照量(如载体坐标系,当地理坐标系)相联系,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如方位、距离、位置、速度、姿态等. 7、 VOR方位飞机所在未知的磁北方向顺时针测量到飞机与VOR连线之间的夹角,是以飞机为基准来观察VOR台在地理上的方位. 8、无线电高度表,又称雷达高度表是一种等幅调频测距无线电导航设备。利用普通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地面为发射体,在飞机上发射电波,并接收地面的反射波以测定飞机到地面的高度. 9、仪表着陆系统(ILS)决断高度(DH)是指驾驶员对飞机着陆或复飞做出判断的最低高度,在决断上,驾驶员必须看见跑到才能着陆,否则放弃着陆,进行复飞. 10、ADF指示的角度是飞机横轴方向到地面导航台的相对方位,因此,若要得到飞机相对于导航台的方位,还必须获知飞机的航向,这需要与磁罗盘或其他航向测量设备相结合. 二、选择题 1、无线电导航距离测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测量方法。 2、导航参量的方位以经线北端为基准,顺时针测量到水平面上某方向线的高度 3、 ADF无线电罗盘,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测向无线电导航系统,利用设置在地面的无方向信标(NDB)发射无线电波,在机上用环形方向性天线接收和处理电波信号,获取飞机到地面导航台的相对方位. 4频率测距的基本原理实际上的发射信号为__________________信号,由于颠簸的传播需要时间,那么在某一时刻,反射回来的信号的频率与正在发射的信号的频率之间的差频将反映这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同时也代表往返的距离. 5、 VOR伏尔是一种__________比较测向进程导航系统。机载设备通过接收地面VOR导航台发射的甚高频电波,可直接测量从飞机所在位置的磁北方向到地面导航台的位置,以近一步确定飞机相对于所选航道的偏离状态. 6、位置线或位置面,单值确定载体的位置,至少需要测定____条位置线或____

认知无线电之频谱共享技术

软件无线电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认知无线电之频谱共享技术 姓名: 学号: 班级: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1 引言 3 2 研究现状 3 3 基本原理和算法 3 4 分布式动态频谱共享系统系统模型 3 5 个人理解和体会 3 6 参考文献 3 摘要 当前,无线频谱资源的紧缺是限制无线通信与服务应用持续发展的瓶颈。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它改变了传统的由政府授权使用无线电频谱的方式,它以频谱利用的高效性为目标,允许非授权用户机会式利用授权用户的频谱空洞传输,被认为是解决无线频谱资源紧缺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频谱共享,能大大降低频谱和带宽限制对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束缚,极大地改变目前无线频谱资源日益紧缺的状况.本文将从研究现状、原理等简单介绍认知无线电中的频谱共享技术。 关键字: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技术频谱利用频谱分配 1 引言 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动态频谱共享,能大大降低频谱和带宽限制对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束缚,极大地改变目前无线频谱资源日益紧缺的状况.动态频谱共享本质上是一种多目标优化问题,由于所有参与者(包括主用户和认知用户) 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彼此之间的决

策行为相互影响,并存在竞争和协作关系. 如何设计频谱的使用规则和相关接入机制,协调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实现有效的频谱共享,满足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就成为关键问题. 目前,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动态频谱分配策略研究逐渐被研究者关注. 目前普遍采用的非合作博弈模型中,理性的博弈者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博弈的纳什均衡偏离全局最优状态.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用户效用函数的设计中,除了包括用户自身的收益之外,还将自身行为对其他用户造成的影响考虑在内. 每个用户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兼顾了其他人的利益,其结果使得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状态收敛于系统的最优状态. 2 研究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频谱共享技术在提高频谱利用率方面的价值引起了各国电信管制机构的兴趣,不过由于认知无线电的技术和概念都非常超前,多数国家仍在研究讨论当中,只有美国的FCC已经正式批准具备认知无线电性能的设备进入市场。 近年来美国希望大力发展宽带无线接入业务,但由于频谱资源匮乏,亟需寻找新的频段给新的接入技术。美国是最早推动和批准使用认知无线电设备的国家。FCC从2003年就开始尝试引入认知无线电提高频谱的利用。2003年12月,FCC公布了《使用认知无线电技术促进频谱利用的通知》,就《FCC规则第15章(FCC rule part 15)》(用于数字式设备和低功发射机的法规)进行了修订,并于2005年10月,正式批准了关于引入认知无线电技术、使用认知无线电设备的法规。 FCC认为目前最适合应用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是UHF中分配给电视广播业务的6 MHz频段,因为目前该频段在美国利用率很低,通过允许其它免许可设备使用这个频段,不仅可以提高频率利用率,而且还可以推广宽带无线接入业务,因为这个波段传播距离远,适合为偏远地区提供服务,可以促进美国社会的宽带普及。FCC认为认知无线电技术还可以在高频率频段发挥作用,如100 GHz以上的频段在美国的使用率只有5%-10%。 认知无线电的频谱共享技术听起来是个十分新颖的概念,但事实上无线局域网(WLAN)领域已经开始利用认知无线电技术的频谱共享技术。 WLAN是最早利用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FCC等法规机构要求802.11a无线电能检测雷达信号并避免与它们形成干扰,这种躲避雷达的能力要求系统具有强大的CR类自适应能力,而这只是WLAN-CR功能的开始。 无论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认知无线电的研究与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军用领域,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于2003年成立了下一代通信计划(XG),着眼于开发认知无线电的实际标准和动态频谱管理标准。2003年开始,Raytheon公司与DARPA签订了下一代无线通信计划的合同。从事认知无线电相关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在民用领域,Motorola、Intel等公司也已经成立认知无线电研究组并开始开展相关的研究。 3 基本原理和算法 3.1频谱共享技术概述 采用高效频谱利用技术,首先需要重新认识频谱,频谱不是具体和有限的资源,它是抽象和无限的资源,对其利用率高低取决于所采用的技术。其次,需要详细探讨能充分利用频谱的高效频谱利用技术。近年来随着智能天线、高性能数字处理器,新型扩频码、多址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智能无线电、感知无线电,动态频谱分配和共享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频谱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能。 在这些改善频谱利用的新技术中,多无线电系统动态频谱分配与共享技术能显著提高整体频谱利用率,从长远看是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根本方法。但动态频谱分配需要改变现有频谱分配总体结构,对频谱管理、网络结构、通信终端等方面改变较大,近期看,实现难度较大。而频谱共享技术在不改变现有频谱分配总体结构下,通过不同无线电系统频谱共享来提高频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 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 1912年就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 0.1一 1.75兆赫兹。 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 0.2一 0.4兆赫兹,已停止发展。 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 (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 (Gee, 工作频率为 28一 85兆赫兹。 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 A(Loran-A投入研制, 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 (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 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 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 (VOR、测向器 ( D ME、塔康 (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 (Hi-Fix等 ; 中程的罗兰 B(Loran-B、低频罗兰 (LF-Loran、康索尔 (Consol等 ; 远程的那伐格罗布 ((Navaglohe、法康 (Facan、台克垂亚 (Dectra、那伐霍 (Navarho,罗兰 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 ; 超远程的台尔拉克 (Delrac和奥米加 (Omega与。奥米加 ; 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 (Rapcon、伏尔斯康 (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 (Tacandata-link 和萨特柯 ((Satco等,另外还有多卜勒导航雷达 (Doppler navigation tadar, 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 1 表 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 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 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 (SYLEDIS、阿戈 (ARGO、马西兰 (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 以及 MRB-201,NA V-CON,RALOG-20,RADIST 等等 ; 中程的有罗兰 D (Loran-D和脉冲八 (Pulse8等 ; 远程的恰卡 (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 ((Omega 与 ; 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

导航原理(pdf版)

导航原理(V0.1) 导航贯穿于飞行全过程。正确实施导航,是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对于每一个想要在虚拟战线任务中顺利找到目标,完成任务并安全返航的飞友,熟练的掌握导航技术是必须的。 第一节导航仪表 与导航有关的仪表主要有罗盘和无线电导航仪,罗盘又分为磁罗盘和综合远读罗盘(也叫做转发罗盘),综合远读罗盘实际上是把远读罗盘和无线电导航仪合二为一,比如德机的罗盘中的小飞机就是无线电导航仪的指针,它指向无线电导航台或电台的方位,德机的罗盘外圈的刻度是活动的,跟随航向的变化而旋转,正12点的位置就是当前航向。美国海军飞机的罗盘中的双针就是无线电导航仪的指针,它指向电台方向,单针指示的是当前航向,而美国陆航的指针定义刚好相反,单针是无线电导航仪的指针,双针指示当前航向。苏机的无线电导航仪是单独的,它的使用我们以后再说。磁罗盘实际上跟指南针是一样的,只是它的刻度盘是做在磁体上的,跟磁体一起旋转,因此它只能在水平状态下使用。导航仪表中还包括航空时钟,它跟我们平时用的钟一样,这里就不讲了。 综合远读罗盘(德)综合远读罗盘(美)磁罗盘(美) 磁罗盘(苏)无线电导航仪(苏)

第二节判读航图和导航计算 航图的判读是导航的基础,游戏中的航图,跟我们常见的地图大体相同,所用的图标也很相似,但由于游戏本身的特点,以及我们在飞行中的实际需要,因此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图1 图例图2放大后的图1局部游戏中的航图图标大多与真实地图相同,如浅蓝色不规则线条表示河流,较大面积浅蓝色区域表示湖泊,黑色线条表示铁路,但公路却分为两种,红线表示泥土公路,黄色带棕色边的线表示沥青或水泥公路,大块的绿色区域表示森林,森林间的浅色区域表示草地,不规则的小块黄色区域表示城镇,城镇上面标有城镇名称。图中的蓝色菱形图标表示空军基地。 游戏中的航图跟真实地图一样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且也采用 经度和纬度,图2是放大后的地图,可以看到地图边缘标有经度和纬度, 但游戏中的航图主要采用英文字母和数字来表示位置。图1是我们看航 图时最常用的一种比例,图中经线和纬线交叉将地图划分为一个个区 域,用英文字母代表纵列(经度),用数字代表横列(纬度),两条经线 和两条纬线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因此地图上每一个区域的边长是10 千米。每一个区域可以用字母和数字来表示,如D5、E3等等。图3 区域分划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位置不够精确,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区域分为9个小区,每个小区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以增加精度。如图3,将一个区域(图中为D3)均分为9个小区,用小键盘上的数字键位置进行编号,这样每一个小区就可以这样表示,如D3-1,D3-6。图1中的空军基地,如果用D3来表示,因为D3地区有10×10千米,因此精度很低,而如果用D3-5来表示,由于D3-5小区只有3.3×3.3千米,精度大为提高。 一般的航图显示比例分为两个档次,既每格10千米和每格1千米,而在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地

《软件无线电》作业总结

第一章 1、影响天线效率的因素有哪些(答出至少三条)? 答:工作频率,天线长度,天线形状,天线架设的高度等 2、语音频率范围是300~3400Hz,当取f=3000Hz时,天线长度为多少时,天线效率最高? 3、如何解决最简结构中天线效率低和无法多路传输的问题? 答: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输入激励电流的频率越高,基本振子天线的电磁波越强,即天线的效率越高。 实际的天线电系统都采用了调制/解调技术,即在发射端用一个可选择的高频率的正弦波信号去调制需要传输的频率较低的调制信号,这个高频正弦波信号成为载波;在接收端采用解调技术再将调制的信号从载波上解出来,从而完成了信号的无线传输过程。这也是解决不能多路传输的方法。 4、请画出无线电系统的实用结构。 5、常见的收/发双工技术 答:时分双工、频分双工和环形器双工 6、画出无线数字通信系统框图 发射端:

接收端: 7、画出无线电系统的实用结构图,并指出基带信号、中频信号和射频信号的位置 答:同第4题 8、简述外差技术和超外差技术的概念,并画出超外差技术的框图: 答:外差技术:中频频率fIF固定不变,通过混频器本振频率fL和选频滤波器中心频率f0 = fRF同步改变来实现;超外差技术:当取中频频率fIF低于射频频率fRF且高于信号带宽B时 9、软件无线电的特点 答:功能的灵活性,结构的开放性,成本的集中性。多功能、多频带、多模式。具有可重编程、可重配置能力。 10、画出理想的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并简述结构核心和构造思想 结构核心:使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部分尽可能接近天线 构造思想:不可能采用数字器件实现的部分放在模拟子系统中其他部分放在数字子系统中,例如载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软件可编程性。 11、软件无线电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答:宽带/多频段天线、智能天线;灵活的射频前端设计;高速数模和模数变换器;高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软件无线电系统综述

软件无线电系统综述 [摘要]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是以一个通用、标准、模块化的硬件平台为依托,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本文介绍了其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GNU Radio USRP 一、引言 由于无线电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领域的扩大和技术复杂度的不断提高,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硬件系统也越来越庞大。为了克服技术复杂度带来的问题和满足应用多样性的需求,特别是军事通信对宽带技术的需求,提出在通用硬件基础上利用不同软件编程的方法。软件无线电将把无线电的功能和业务从硬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软件无线电系统简介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是以一个通用、标准、模块化的硬件平台为依托,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从基于硬件、面向用途的设计方法中解放出来。功能的软件化实现势必要求减少功能单一、灵活性差的硬件电路,尤其是减少模拟环节,把数字化处理(A/D和D/A变换)尽量靠近天线。软件无线电强调体系结构的开放性和全面可编程性,通过软件更新改变硬件配置结构,实现新的功能。软件无线电采用标准的、高性能的开放式总线结构,以利于硬件模块的不断升级和扩展。 上图表示一个典型的软件无线电处理流程图。为了理解无线电的软件模块,首先需要理解和其关联的硬件。在这个图中的接收路径上,能够看到一个天线,一个RF前端,一个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和一堆代码。ADC是一个连接连续模拟的自然世界和离散的数字世界的桥梁。 三、软件无线电软件平台GNU Radio GNU Radio是一种运行于普通PC上的开放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其软件代码设计完全公开。基于该平台,用户能够以软件编程的方式灵活地构建各种无线应用。 GNU Radio是一个对学习,构建和部署软件定义无线电系统的免费软件工具包。GNU Radio是一个无线电信号处理方案。它的目的是给普通的软件编制者提供探索电磁波的机会,并激发他们聪明的利用射频电波的能力。 它提供信号运行和处理模块,用它可以在易制作的低成本的射频(RF)硬件和通用微处理器上实现软件定义无线电。这套套件广泛用于业余爱好者,学术机构

我国无线电导航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我国无线电导航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摘要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我国的无线电导航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无线电导航业务也在不断发展,一个空白阶段逐渐发展到今天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工程,为中国的航空、航海、国防、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我国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无线电导航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同时,对未来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前景也作了展望。 关键词无线电导航;发展;回顾建议 前言 无线电导航系统安装在车辆的导航设备和地面或卫星导航站,获得导航信息通过之间的无线电信号传输和通信导航设备和导航,表明承运人或实时位置的位置,以便完成导航任务。无线电导航在航空、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陆地交通、工农业生产、大地(海洋)勘探调查、旅游勘探、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导航技术的概念 所谓的导航是指将载体从一个地方引导到另一个地方的控制过程。现代导航技术的应用必须选择导航方案,通过选择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精度的导航设备来完成导航。导航系统构成导航系统,对各种导航元素进行处理,并提供定位信息,实现正确、可靠的导航。导航可分为无线电导航、惯性导航、天文导航、多普勒导航和仪器导航。主要方法是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1]。 2 我国导航系统发展历史和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无线电导航技术的发展给中国的国防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推动,特别是在国防建设方面,无线电导航技术已成为发展需求的主力军。同时,无线电导航技术在我国导航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发展,无论是在战略或策略还是设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中国航空、航海武器的装备发展水平已经提升,与此同时,在航行保障环节就导航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进而给我们国家的飞机以及军舰在不同地区以及阶段航行过程中,可以掌握自己的地位提供了保证。无线电导航系统具有多种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配合,是地面无线电导航技术的核心内容;自主导航系统发挥辅助作用,配备完整的导航混合系统系统,实现了在航行标准不同阶段的军事和民用航空导航技术的用户。然而,这一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军事导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行要求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使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以及导航设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与先进的国家导航技术相比,我国的无线电导航系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

软件无线电发展现状

<<移动通信>.>>2002年第 4期 软件无线电发展现状 罗序梅信息产业部电子七所 1 前言 — 软件无线电是实现无线通信新体系结构的一种技术,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之后,其重要性和可 行性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重要价值体现在:硬件只是作为 无线通信的基本平台,而许多的通信功能则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设备的 通信功能实现仅仅依赖于硬件的发展格局。所以有人称,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出现是通信领域继 固定到移动,模拟到数字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本文主要介绍全球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动态、对 实现软件无线电台至关重要的器件技术的发展以及软件无线电台商用前景。 2 全球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动态 软件无线电技术具有结构的开放性、软件的可编程性、硬件的可重构性以及功能和频段的… 多样性等特点,无论在军事还是在商用通信中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 优势,引发了全球对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关注和研发热潮。除美国在 90年代初开始实施易通话计 划并成功地研制出多功能多频段电台外,欧洲、日本、中国等全球其它地区也纷纷开展了各自 的软件无线电技术项目。 欧洲委员会已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列为重要的研发项目,大量与软件无线电技术相关的研究项目正在其 ACTS计划中进行。受潜在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其研究重点集中在第三代标准上, 这包括 FIRST(灵活的综合无线电系统和技术)、FRAMES(未来无线电宽频段多址系统)和 · SORT等项目。前两个项目利用软件无线电台样机研究开发下一代无线接口。其中

FIRST项目 主要是评估实现软件重构空中接口的问题。目前最公开的工作集中在 RF结构最佳划分方法及 数字处理的实现上。 SORT主要是开展有关第三代系统( UMTS)在地面和卫星接入方面的硬件 重构问题的研究,演示灵活而有效的软件可编程电台,实施该项目的目标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