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道家以下主要思想:1.道法自然。2.道常无为。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权与术。5.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下面我们来学习道家的主要思想,首先看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是老子。老子的思想里讲到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另外又讲到道常无为。道法自然和道常无为可以看做是道家思想最核心的东西。那么自然无为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有的时候,人们会把自然看成是道的代名词,道就是自然,自然也就是道。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相同的问题。道实际上的含义是什么?道的含义是自然,没错。但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也就是整个宇宙,或者说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根本的特性,指它的本来面貌。同时,这种整个宇宙或者整个天地万物的本然状态,又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事物体现出来的。它是一个包括了宇宙万物的整体和宇宙万

物中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共同的状态。

整个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就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本然状态里。所以,这个道不是一个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的东西,也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东西,而是天地万物自身包含的一种状态。

现在很多人在讲道,或者讲自然的时候,都把它看成是生成万物的最后一个根源,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虽然老子《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但事实是,离开了万物,就没有道,道就在万物之中,也就是老子讲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这个“一”。

天的道就表现为“清”,地的道就为“宁”。清也好,宁也好,都是道的表现,离开了清和宁就没有这个道,并不是说在清和宁之上有一个道产生了天和地。老子非常强调道随万物,万物是在它们的自然本性中体现出道的存在的意义的。

既然要遵循整个天地万物的这样一种自然状态,那么表现出来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说万物在那儿生长,但是你不据为己有;你

可以做很多事,但是你并不认为自己就有多了不起;万物在那儿生长,你也不去主宰它。这样的状态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有人把无为理解成什么都不要做,在那儿等就成了。实际上这种理解有问题,《老子》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粗看之下,以为是尊重万物自然而不敢为之了。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辅,是辅助的意思,不是不让你有所作为,但是要辅的是什么呢?万物之自然。不是让你不为,而是让你不要以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它。这个“为”是以自己的意愿改变它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去辅助万物,就是要随万物之本性而因势利导。无为的正确理解应该就是这样,老子其实也讲得很清楚。

其实这一思想跟儒家的思想,不是根本对立的。儒家也强调天、地、人,说“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所以天地万物,人也是要参与进去的。怎么参与进去?“赞天地之化育”!赞也是辅助的意思,跟现在讲的赞助意思相近,儒家并不是要你以主观意愿去改变自然,而是要赞天地之化育,参与到天地中去,辅助天地。

中国人始终把大禹治水看成是最好的无为

而治的典型,就是因为他能够因势利导。水是往下流的,要治水灾,就要疏通河道,让水按照它的本性流出来,就不会成水灾了。如果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你要流我不让你流,水高一尺,我就把堤岸、河坝筑高一尺,这样下去能解决问题吗?总有一天水会把堤坝冲毁。因为你违背了水性,想堵住它,不让它流动,这怎么可以呢?所以因势利导是无为而治,或者是自然无为的最根本的一个观念。

汉代的黄老之学,政治上就强调无为而治,它的意思是什么?难道汉代的皇帝,从汉高祖到汉武帝都无所作为吗?不是这样的。汉代刚建立之时,战乱刚息,民生凋敝,这时百姓的自然本性是什么?是需要空间来喘口气,在一个较为自由的环境中恢复生产。所以汉初采取了无为的办法,法律简约。《史记》里面记载,萧何进长安的时候只是约法三章。这样一来,社会很快就恢复了元气。

无为而治的思想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级官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实际上是法家的一种思想。法家思想是道家思想在理论上的必然发展。法家从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演变出的一遵于法、

一断于法,这是完全符合道家思想的逻辑的。

这个观点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讲的,一断于法,即一切要以法为标准。道家呢?道法自然,一遵于自然。这从思维方式来讲是完全相同的,可见道家对于法家这种理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接下来再看《史记》。《史记》里面司马迁写列传的时候把哪些人物放在一起--老庄申韩列传。申韩是谁?申是申不害,韩是韩非,他们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结果跟老庄列在一起成为一个传。显然,在司马迁看来,老庄和申韩是有关系的,因为他写这个传是有分类的,有关系的才能放在一块儿。其实汉初的人很清楚,老庄申韩是有内在沟通的。

法家强调一断于法,那么,掌握什么东西就行了呢?赏罚。法就是好的就赏,坏的就罚。一切凭赏罚,君主不必什么事情都做,可以让臣下做,臣下做得好就赏他,做得不好就罚他。法家提倡“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汉代也是强调这个,“主道无为,臣道有为”。

有一个成语叫做“萧规曹随”,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汉代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宰相,一个叫萧

何,看过戏的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就是指的萧何。曹是谁?曹参,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宰相。萧何去世以后,曹参继任宰相,他整天待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干,人家说你这个宰相当得好轻松,什么事都不干。他说萧何已经定好了很多法律,我干吗还做啊?我把它们履行好就行了,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来源。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是非常高明的管理思想。如果一个君主,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自过问的话,就算是累死恐怕也做不好;反过来,如果发动所有的臣下去做,君主就掌握赏罚权,来验收、鉴定,确定是赏还是罚,那就可以很轻松地把事情管得很好。而底下做事的人也会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如果君主事必躬亲,臣下什么事都要请示汇报,那么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不可能得到发挥。而且做事小心翼翼,不能大胆地、充分地去做,那还有什么效率?有什么创造呢?

从道家的“无为而治”到法家的“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美国的一个智囊团--贝尔实验室,门庭上就挂着“无为”二字,而且作了一个注释,就是说要让被领导人在你的领导下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2201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Foundation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国学基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国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高文学鉴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学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了解国学的发展和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形成的原因。 (三)实施说明 1.国学基础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使用,共24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采用教师讲授、分析,与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组织学生自行阅读的前提下,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4.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讲授、对话、讨论以及实际运用能力考查等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 已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的选择以围绕教材筛选出的练习题为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扩充,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知识比赛,观看反映国学内容的历史影视作品,并对著名作家和作品进行课堂辩论,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国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情况,能结合社会现实体会中国的文化。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国学基础教程》,刘韶军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二、中文摘要 国学基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高文学鉴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以义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主义情怀;四、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易传》对此作了经典性表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生之谓易”、“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这里的意思是说,人格气质与生命精神应当效法健动有力、运行不止的天体,人必须发挥自我能动性,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饱食终曰,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无论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奋发图强。近代以来,多少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学基础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五年制二年级航空服务专业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 执笔人: 冯杜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国学,不可不立。《国学基础》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框架体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国学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变;了解国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了解经史子集释道等相关内容。 2.学会诵读经典、乐于背诵经典、增加文化底蕴。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国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国学概述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发展演变;掌握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什么是“国学 第一节什么是国学 一、何谓“国学”? 二、国学的框架体系 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 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国学

一、为什么要研究“国学”? 二、关于现代“国学”热的思考 第三节朱子家训诵读 第二讲经学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教学重点:经典概述 第一节经学的发展 一、“经典”的确立 二、历代经学 第二节经典概述 一、易经 二、诗经 三、“三礼” 四、春秋 五、孝经 六、尔雅 七、“四书” 第三节:经学与传统文化 一、史部目录学 二、经部史籍简说 三、史籍的传统分类 四、经学与学术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授课单位: 学时:编写执笔人: 学分:修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和校园文化活动相呼应,并与其他人文类选修课共同构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学生生源基础和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提炼设

计出三大个模块9个专题,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小组讨论或社会考察。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装、礼仪、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③、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④、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2能力目标: ①、分析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认识中国的国情。 ②、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能够正确理解华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3态度(情感)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②增强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 ③用健康的传统文化观念诠释人生,对待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传统文化课程

暑期补课——————传统文化课程教案 一、给你一分钟,怎么说中国 不久前,笔者的一位好友到瑞士小山村因特拉肯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国际培训。培训第一天,为使学员彼此了解,组织者举办了一个题为“文化之夜”晚会,要求3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员,用一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学员们做了短时间的精心准备后,依次开始介绍了。 法国学员拿了一瓶红葡萄酒,一瓶白葡萄酒,介绍了各自的产地,说明其好处,然后请大家品尝。 爱尔兰学员带来一瓶威士忌。 亚美尼亚人用幻灯片介绍了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她说:“原来我们有两个邻国,现在我们有五个。” 塞浦路斯的一位老兄十分自豪地说:“我是希腊族人后裔,我们讲希腊语。世界各国人学数学时通用的、,我们天天都在用。” 加拿大学员说:“我们国家很大,但是什么都没有:我们穿中国的衣服,开美国的车,用日本的电器,我们的绑匪来自南美游击队……” 津巴布韦学员跳起一段非洲传统婚礼上的舞蹈,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又说又唱,一个人宛如一个乐队。 接着,科威特人说:“我们除了石油,什么都没有。谁知道现在的国际油价是多少?”有人说60多美元,有人说超过70美元。这位老兄狡黠一笑说:“我们希望它超过100。” 日本人带来一只很小的风筝,一边抖落,一边说,这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运动,风筝可以画上各种图案,有时甚至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然后对笔者的好友说:“当然啦,您可能不喜欢。” 韩国人教大家在足球场上如何加油,他让大伙一起用韩语喊“大韩民国”,然后奋力击掌4下。 轮到笔者的好友上场,他给大家唱了一段《茉莉花》,听众报以善意的掌声。他自知自己的展示并不精彩,回国后,在笔者面前懊恼万分。 笔者责备好友,为什么不多做准备呢。好友说,有啊。可是,想来想去,都不知如何在一分钟内把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地方介绍出来。讲老庄,玄奥难懂;讲孔子,三言两语怎说得清;讲饮食,怕给人留下中国人就知道吃的误解;讲奥运,国际上可能没人认为是什么新奇大事。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公共表达往往显得矜持不安,缺乏一种轻松和幽默。是中国人的思维使然吗?有这种感受的中国人很多,但问题仅仅在于公共表达吗?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日前,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地对“中国梦”进行阐释,一下子触动并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梦”。作为当代大学生,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弘扬千年流传积淀的熠熠生辉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梦要实现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存在于一个统一的过程之中。(——P31)。 “传统文化是一面镜子,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华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智慧、道理,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这些精华不可丢。”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杰结合黄帝文化,谈人的品德、生活风气,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价值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崇礼尚义、“百善孝为先”的道德风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大同世界、天下一家”的美好理想,“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这些无不蕴含着现代性力量。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发展的维度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和文化自尊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传统文化塑造坚毅品质。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有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传统文化丰富人的内涵。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有着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这里有唐诗宋词的风韵、有琴棋书画的艺术、有宽容仁爱的修养。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塑造人的修养和气质,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亦即“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真正力量,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国人的万年祖德,是承传之大根大本,我们中华儿女当知当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

国学讲座大纲

《国学讲座》复习纲要 1、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 2、神话所蕴含的是人类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追问和回答:宇宙是如何创生的?宇宙的创生在什么时候?谁发明了种植五谷养育我们人类?世界上的第一人是谁?人由何而生? 3、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4、创世神话是指讲述人类原始时期,世界、人类、文化起源的神话。以盘古开天辟地最为著名。 5、始祖神话是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补天。 6、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最杰出的是鲧禹治水。 7、战争神话主要记载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代表作是黄帝战蚩尤。 8、发明创造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征服自然,造福人类。具有代表性的是燧人氏钻木取火。 9、神话产生的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对社会、自然认知能力很低,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世界被神化就产生了神话。 10、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是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二是神话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三是神话宏扬民族正气的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11、中国古代神话对科学有怎样的启迪之功:一是神话中幻想的东西后来常常被科学所实现,神话竟成了科学的预言;二是神话不知不觉地走向了科学,神话似乎变成了“科学的幻想”。 12、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也可指官名。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 13、所谓诸子百家,实际只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发展成学派。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 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 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本公司将开展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本系列课程分为三类: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古科技;彩绘。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亲自动手制作的无限乐趣。 课程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手工系列(包含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以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为基础,带领学生了解此节日、相关民俗文化的由来、特点等。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该节日的 代表作品。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学习相关知识。古科技系列 中国古代科技传承至今,古科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6 世纪前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国古代科技始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对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世界科学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将带领学生制作扬谷机、投石机等古代机械装置, 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学习所用的物理知识。融 入现代科技,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改进。 未来星空俱乐部

课程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手工系列 第一课 传统灯笼(新年) 第二课 五彩花灯(元宵) 第三课 思念的风筝(清明)(一) 第四课 思念的风筝(清明)(二) 第五课 龙舟大赛(端午)(一) 第六课 龙舟大赛(端午)(二) 第七课 灯船(中秋) 第八课 精美的古代头饰 第九课 毛笔制作 第十课 扎染 第十一课 国粹———脸谱 第十二课 扇子文化 第十三课 古代乐器 第十四课 油纸伞 第十五课 影子舞台———皮影戏(一) 第十六课 影子舞台———皮影戏(二) 古科技系列 第一课 神奇古建筑———榫卯结构(一) 第二课 神奇古建筑———榫卯结构(二) 第三课 冷兵器———投石机 第四课 地动仪 第五课 风车扬谷机 第六课 手推平板车 第七课 电动水车 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动手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互助意识。 第八课 手摇纺线车 第九课 舂米机 第十课 桥梁大师 第十一课 杆秤 第十二课 计时器 第十三课 造纸术 第十四课 印刷术 第十五课 马车 第十六课 篆刻技术 课程目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学习相关知 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未来星空俱乐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总结并例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大地,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动力与精神动力,更是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启示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的渠道。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1.历史悠久并且世代相传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这是四个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然而,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却渐渐地退出了文化历史的舞台。然而,唯有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了五千年文化历史的长河,依然为当代的中国人所传承,甚至已经远洋海外。 在这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 2.博大精深并且具有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世人皆知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内容广泛,而且颇有深度。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广泛,遍及政治思想,文学艺术,饮食起居,建筑音乐,江河湖海,名川大山。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淡然的心态,也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我们自己的民族性格。这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3.文化传播海外 孔子的思想文化流转至今,他的思想中有着很多的启示,深受启示的不仅仅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连海外国家的人民也深受启发,日本近代的“实业之父”涩泽荣一从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由此观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海外也深受其他国家人民的追捧,这是一种优势。

《国学小讲堂》课程纲要

《国学小讲堂》课程纲要 一、前言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为了让国学走进课堂,丰富与提升学生的生命内涵,我们二年级语文组开设了《国学小讲堂》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三字经》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写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一)课程维度 1.活动体验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体验活动,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通过亲身实

践或经历活动、情境,从而获得心灵的共鸣和思想品德的升华。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体验浓浓亲情;在日常交往中体现对家人亲人的奉献,感悟人生价值;在日常实践中体现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拥有家国情怀。 2.文化素养课程 本课程特别强调从文化经典中升华,在诵读经典中领悟,在展示表演中体验,在吟诵中感悟内化,在践行中提升道德素养,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确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与方法、构建多重教学评价体系。 确立教学目标。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为指导教学理念,以古诗文诵读为基础,结合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有趣形式的教学活动方式激发与引导学生兴趣,培养孩子们的人文修养,通过《国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熏染,达到“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做事”的教学目标。 明确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采用了国学课本《弟子规》和《三字经》为教材,辅助以相关的经典故事和古诗词名句,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日常学校生活相融合,学生的日常家庭生活相融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与效果。

《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把传统文化带进校园,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进一步丰富育人环境,切实落实市局下达的办出学校特色的指示,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我校从实际出发,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作为我校特色教学内容,并制定本期传统文化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体现传统文化的“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二、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式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提高思想道

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针。 2、整体性原则:传统文化教学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学校实际,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3、特色性原则:创新学校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继承中挖掘新意,通过传统文化来领导新事物。用融合的手段为我校教书育人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整体思路 1、本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等十三个节日。 2、教学内容的具体设施如下: A、我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具体由于薛丽安排实施。 B、本期学习内容:采取各个节日由全体成员收集资料,集体研讨制成学案,然后再交学校领导审核后,制成册子,供每个老师教学时备用。为共享资源。 C、各任课老师要尽量写出每节课教学反思、心得体会。学生写出心得,并由全体成员集中讨论,整理归纳,制成小册子,为共享资源。 3、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外墙以校报、橱窗、醒目标语为主。室内布置坚持传统文化精髓统一规划与个性化相结合。 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精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 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

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 4 5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 1 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由于产生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因而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个性的是它的民族性。关于文化的民族性,庞朴先生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书中转述了一个笑话: 在一个咖啡店里,有三位客人.每人要了一杯咖啡,每杯咖啡里都有一只苍蝇。日本客人见了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冲侍者说:“赶紧把你们经理叫来,我得告诉他怎样经营咖啡店,怎样管理他下面的雇员。”英国人看见苍蝇后一声不响,把钱往桌子上悄悄一放慢条斯理地走了。美国人看见苍蝇后,把食指一勾,把侍者叫到跟前说:“在我们美国,客人爱吃多少苍蝇,由他自己加,不必麻烦你们事先加好了。” 三个客人对苍蝇的态度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日本人讲究管理,英国人是绅士派头,而美国人则非常幽默。这就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的表现。 中国的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突出的人文倾向、整体的和谐统一、永恒的伦理道德、不息的奋斗精神、浓厚的忧患意识、求稳的务实态度和辨证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的特点可能不限于上述七个方面,人们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去加以提炼和概括,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这七个方面,也就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一、突出的人文倾向 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就其狭义来说,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文”的反叛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谴斥天主教鄙视人的存在,扼杀人的本性。他们要以人去对抗神。他们强调人的现实的幸福和本能的欲望,以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强调人的理性,以反对神学蒙昧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反对神权对人的束缚和封建等级制度。 但是,人文主义还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它通常被理解为这样一种观点与态度: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为了实现人自身的价值。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之所以是“人文主义”,正是因为它把人们从对神的关心拉回到对人自身的关注,把人树立为世界的中心。 就此而言,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更为久远,更为早熟,更为突出。但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其自身特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有其特殊性。 庞朴先生比较了希腊、印度、中国三大古老文明,认为以伦理和政治为核心、缺乏神学宗教体系的中国文化,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他进而从九个方面对中西方的人文主义进行对比,指出:强调人伦,关注现世的世俗生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的人文主义;它给我们的民族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制造了文化交流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人最为天下贵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人类的价值和尊严。《老子?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高度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认为人在宇宙中并非渺小和无足轻重,而是依循自然之道,合于天地一体。 儒家同样甚至更为重视人的价值。早在《尚书?皋陶谟》中就有“知人则哲”的说法,表明人们已经重视对人自身的了解。到了孔子那里,鬼神更是被“敬而远之”了,人的价值进一步被强调。孔子曾给学生们讲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商朝国君武丁即位时,正值商王朝的中期衰落,据说当时在朝堂前面,生出了一棵桑树苗,不出7天.就长成了可作栋梁的大树。这是—个什么兆头呢?武丁就让他的占卜官占卜一下,占卜官在龟甲上施完钻凿,烧出裂纹来,仔细地看了一番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