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课堂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课堂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课堂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课堂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部分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反映了民国时期服装特点的是

A.张杰穿长袍马褂,谢娜穿猎装

B.杜海涛穿西装和中山装为主,沈梦辰以旗袍为主

C.吴昕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

D.刘德华绿军装成为流行服装

2.学前教育专业某班级开展“百年服饰的变迁”图片展览活动,下列四幅图片中展示的服饰,属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时尚的列宁装的是

A.图4

B.图5

C.图6

D.图7

3.民国元年,牟叔叔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①自行车②有轨电车③公共汽车④地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这表明,康有为主张剪辫的根本出发点是

A.安全生产

B.推翻清朝统治

C.发展国力

D.禁绝西方文化

5.香港歌星张明敏以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汀南北,歌中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A.鸦片战争前后

B.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C.辛亥革命前后

D.五四运动前后

6.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A.周杰伦穿中山装参加开国大典 B.陈奕迅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庆典活动

C.张学友通过互联网转播庆典实况

D.王力宏在报刊上刊载开国大典消息

7.“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种说法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现实

A.宇宙载人飞船

B.天文探测仪

C.电影

D.互联网

8.当今社会生活中,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10.1902年,上海的一个黄包车夫郭德纲看到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时有感而发,“完了!这东西要是多起来,我就得失业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就没着落了。”该新式交通工具是

A、轮船

B、火车

C、汽车

D、飞机

11.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12.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你的妈妈在街上叫卖 B.你爸爸的豪车玛莎拉蒂在马路上穿梭 C.你和男友正在打电话,浓情蜜意 D.穿着西装的冯叔叔在吃西餐

13.下列服饰中体现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的是()

19.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一套直翻领、袋盖为倒笔架形的服装,服装前襟的纽扣为五粒,象征着国家的五种权力,袖口的三颗纽扣则象征着三民主义。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这套服装称为中山装

B.服装设计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C.服装设计反映了民主共和已经实现

D.服装设计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0.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张继科的爷爷张富贵1915年结婚,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婚典礼上他的穿着应该是( )

A.对襟褂子B.唐装

C.西装D.长袍马褂

23.下列现象在人们生活中出现最晚的是()

A.全鸿萍乘飞机旅行 B.周蝉娟打电话拜年

C.庄莉上网聊天 D.严密收听广播

27.假如田校长在1912年从杭州到广州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A.买一套西装穿上

B.到西餐馆就餐

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

D.骑自行车看风景

28.民国时期《申报》有如下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该现象反映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变革婚俗

29.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制,下列体现中西合壁特点的服饰是

A.西装

B.中山装

C.长袍

D.马褂

3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民国初年开始出现的生活习俗和新风尚有A.张智霖穿着西装、袁咏仪披着婚纱举行婚礼

B.汪峰、章子怡乘火车到宁夏旅行

C.包文婧以缠足为美、人们见面向长辈行跪拜礼

D.家境富裕的人如张嘉倪、买超夫妇以吃西餐为时尚

37.假如杨超越生活在近代,她可能体验到的是

①可以乘轮船到外地②可以用电报与亲友联系

③可以观看电影④可以在《申报》上登广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0.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42.下列各项中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①西装②长袍马褂③中山装④花园洋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3.近来,大陆与台湾的政界人士的交往对话中,双方多以“先生”“女士”相称。近代以来中国人际交往中逐步采用“先生”“女士”的称呼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44.2008年夏季,人们大多通过电视了解了北京奥运会的比赛盛况,如果在100年前,中国人要在国内关注奥运会,可以利用的大众传播媒介是()

A.广播 B.报刊 C.电视 D.互联网

45.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

A.跪拜 B.请安 C.拱手 D.握手

4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2分)

47.研究性试题(4分)

衣食住行用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示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作为当代中学生,生长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一定会有许多感受。请结合身边的衣食住行用的变化,自拟课题

进行研究。

(1)必答题:你将确定什么课题开展研究活动?(2分)

(2)选答题:①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搜集资料?(2分)②你将采取怎样的步骤进行课题研究?(2分)

48.在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庄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谢娜和张杰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2分)

(2)谢娜和张杰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3分)

50.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女子衷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4分)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5分)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