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研究报告题目: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作者:

王才丰学号:

班级: 2019 级编辑出版联系方式:

日期:

201 4 年 5 月25 日浅谈社会支持理论理论发展历史与文献综述(一)理论简述: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

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 Sarason(1983) 等提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能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陈成文(2019) 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 Edvina(1990) , 丘海雄等(1998)则认为,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

1 / 20

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 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

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 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发展历史:

有关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来自社会学。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Du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

但真正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Raschke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Raschke , 1977 ),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 Cassel(1976) 和Cobb(1976) 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并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

从70 年代以来,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者开始用社会支持这个术语来指称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

随着对社会支持研究的深入,社会支持理论不再局限于社会学和医学,它在精神病学、心理学也开始兴起。

---------------------------------------------------------------最新资料推荐------------------------------------------------------ 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从各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三)重要理论家、研究者、学者介绍:

(1) I.G.Sarason :

1955年以博士学位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 1965年被任命为华盛顿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教授,此外,还就职于弗莱德哈亲森癌症研究中心公共健康科学部,研究专长为:

人格、社会支持、人的焦虑。

(2)索茨( Thoits) :

1976年到1987年间在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硕博连读,其专业研究领域为:

社会心理学的情感、社会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和支持过程。

(3)肖水源:

现任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教授,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行为流行病学和社会精神病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为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艾滋病相关心理问题。

在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中,编制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4)贺寨平:

贺寨平是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为

3 / 20

应用社会学博士,现为天津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兼任天津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指导委员会理事。

长期从事农村社会学、社会网络分析和弱势群体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

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会网络分析和弱势群体。

(5)李强:

1 950年5月1 7日生于北京,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任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多篇。

其著作有: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中国水问题:

水资源与水管理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变迁30年(1 978-2008)》、《社会分层十讲》等。

主要研究领域:

社会分层与流动、贫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

(四)相关著作内容的概括:

(1)Sourcebook of Social Support and Personality ( Gregory R. Pierce , Springer, )此书讲的是47名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以色列的工作者参与社会支持调查,此书对复杂的社会保障建设给予特别的注意,书里认真重新评估了社会支持研究在其他领域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的理论基础。

书中比较重要的两章是社会支持人格和身心健康和社会支持

---------------------------------------------------------------最新资料推荐------------------------------------------------------ 人格和支持相互作用,讲了社会支持与人格和身心健康的相互作用,这与所研究的理论紧密相关。

(2) Handbook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Family(Gregory R. Pierce, Barbara R. Sarason, I. G. Sarason ,Springer)这本手册提供了第一个整理和整合社会支持和家庭的研究。

从这些社会学研究、医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提出的概念和方法问题中,可分析出社会支持在家庭关系中的作用和家庭对社会支持的需求。

此书还包括了应力、临床问题等研究,此书有广泛的主题范围,这将有利于学者研究资源在社区的利用,发展心理咨询,发展健康知识以及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3)Social Suppor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 I. G. Sarason , Springer, )此书是在各种与社会支持研究理论相关著作中比较系统的书。

此书对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及应用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概述。

书中讲到了在过去的十年中,社会支持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中日益流行的研究课题。

在许多关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开始出现后,就有了一系列的理论文章试图来解释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的意义。

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里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概述理论和实际的

5 / 20

考虑去表达一致的观点。

这本书包含一批学者在社会理论的研究和调查及社会谱这方面的贡献。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社会支持之间的人和人不成比例地发生适应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情况,而不是削弱与社会的关系自力更生。

书中讲明了社会支持的33个测量,及将社会支持当作一个交易的过程,即我给你提出支持,你也要给我相应的反馈。

(4)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张彩萍,高兴国)此书尝试着从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入手,借鉴社会至此理论,对弱势群体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让读者明白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提出我国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支持的一些思路和研究:

弱势群体的政府支持、法律援助、社会保障及社会群体给弱势群体提供的各种支持。

此书讲清了弱势群体的概说,就我国的弱势群体现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支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理论假设与内涵陈述关于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有两个主要的假设:

缓冲假说和直接效应假说。

这两个假设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直接效应假说预测社会支持在任何时间都是有益的,而缓冲假

---------------------------------------------------------------最新资料推荐------------------------------------------------------ 说则预测在压力大的时候,社会支持才是有用的。

国内代表性研究者李强和宫轩宇,认为在直接效应这个模型中,社会支持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建立可以有两条作用途径:一个是社会支持所具有的情感性支持功能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或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个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另一个是社会支持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行为方式,使其避免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如吸烟、酗酒、滥用毒品、不愿就医等,而形成较多的健康性行为,如合群,主动寻求帮助,努力应对困境等,由此也能促进个体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对于缓冲假说,他们则认为它可能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上,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感知到的自我防御能力,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评价。

其次,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获得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降低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压力。

(如下图)上图为社会支持在压力过程中的缓冲作用模型(Bert ,2 0 0 6)经过一系列研究,其研究结果都支持了直接效应假说和缓冲效应假说。

潜在的压力事件主观存在的评价评价为压力性的事件

7 / 20

行为适应再评价疾病或疾病行为社会支持此外,还有一种假设模型:

即动态效应模型 (the dynam ic-effect m odel),研究者认为,应将社会支持和压力或应激同时作为自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身心健康水平起作用,压力或应激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这种关系还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种动态模型在 Munroe、 Thoits 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证明。

但目前,动态效应模型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实证研究的佐证还很少,当前的研究还是集中在直接效应假说和缓冲效应假说两个方面,只是对两者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

我国国内还有位研究者肖水源,他研究的主要是在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作用,为了提供评定社会支持的工具,肖水源于1 986年设计了一个十条的《社会支持评量表》, 1 987年肖水源等人应用病历配对方法研究应激、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影响,这是我国最早探讨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定结果与身心健康结果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即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在社会支持研究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理论的总结与提炼(一)笔者赞同的观点: 笔者比较赞同Cohen 和 Wills(1985)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的观点:

---------------------------------------------------------------最新资料推荐------------------------------------------------------ (1)情感支持:

指个体个体的价值、经验等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和接纳,又称作表现性支持、自尊支持,行为表现如:提供尊重、情感、信任、关心和倾听等。

(2) 信息支持:

指帮助个体界定、理解和应对问题。

这个功能通常称为忠告、评价支持和认知指导。

其行为表现包括肯定、反馈、社会比较、建议、忠告和指导。

(3)友谊支持:

是指与人交往,受人接纳,有所归依,能够帮助个体实现与他人合群与交往的需要,使他们能够从生活困境中解脱出来,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

这也可称为弥散支持(diffuse support)和归属感支持。

其行为表现如娱乐活动、与人来往或共度时光。

(4) 工具性支持:

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等。

这也可称为物质支持和有形支持。

其行为表现包括提供钱物、劳动、服务或直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这样的分类,让这个理论通俗易懂。

情感支持,按 Cohen 和Wills(1985)的分类,我理解就是它

9 / 20

一种精神给予,用真心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给他人一些善意的赞美,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信息支持,就如设立一些咨询机构,给需要者提高帮助,如心理咨询师、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同时受支持者,也要给支持者反馈他接受支持后的信息,我觉得这将影响着支持者是否继续提供支持,正如中国一句古话: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友谊支持,对这个阶段的我们最好理解了,就当你受到打击时,朋友可以给你提供安慰,朋友可以伴你左右,陪你奋斗一段又一段路程。

工具性支持,这是最明显的有形的支持,如捐衣服,捐书、捐钱等,存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

此外,关于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系统由其主体、客体、内容和手段等几个要素构成。

主体即社会支持的提供者,客体即社会支持的接受者,社会支持的内容和手段,在相关的著作里没有讲明确,我理解就是物质内容(如财、物)和精神内容(如关爱、尊重),相应的就有直接手段(就在自己的亲友圈内直接提供)和间接手段(通过各种活动或媒介给亲友圈外的需要者提供),支持内容决定支持手段。

对于社会支持的受者,社会支持的客体究竟包括哪些人呢?在论文查阅中,我发现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最新资料推荐------------------------------------------------------ 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选择性的,主要指社会弱势或者脆弱群体。

如章谦、张建明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社会脆弱群体,他们指出社会支持不具备普遍性,它的支持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仅限于社会脆弱群体。

另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世界里的每个个体都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客体。

国内大多数学者将社会支持的客体界定为社会弱势群体,但是,我比较认同:

社会支持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世界里的每个个体都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客体这种观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谁都希望有一个坚强的后盾,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

但过度的支持就是放纵,放纵就会引发犯罪,学者于阳的论文《西方犯罪学社会支持理论研究及其借鉴意义》就论证了这一点。

(二)社会理论研究的优点:

理论的提出与理论的不同角度的各种分类,将人们的行为规范化,让我们的行为有了学术上的名称。

即是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在提供社会支持。

研究者关于社会支持理论研究让我们明确了社会支持的作用:

主要是体现在身心健康方面。

11 / 20

研究将理论被我们大体理解,且最终升级到一种人文关怀,让我们知道,我们活着就需要支持。

(三)社会理论研究的缺点:

从我查找资料的困难程度上看,国内相关社会支持理论的翻译著作甚少,相关中文著作研究立论过细。

可知社会支持理论的研究还在发展中,且国内学者对此理论的研究不够多,理论概念不明确,且欠缺足够的理论架构,除了社会支持网理论,没有相关的理论。

在有限的实证研究中,考察具有局限性,即国内研究者重在研究理论,忽视理论的方法论。

有限的实证研究给社会支持理论提供了支持,但该理论在概念和测量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案例分析 ( 一) 在国内,对于老年人、失业者、大学生等群体的社会支持研究比较成熟。

在此以空巢老年人为例而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 1 .69亿,总占人口数的1 2%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的老年空巢家庭1 561 .64万户,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

---------------------------------------------------------------最新资料推荐------------------------------------------------------ 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近几年来,我国空巢家庭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全国老龄办201 2年9月的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 。

加之,老龄化也日趋严重,这就给空巢老人及社会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

举例:

(1 ) 2004年3月, 75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

(2) 87岁的许大爷独居在北京石景山的一个小区,今年冬天连续的大雪让许大爷家里断粮了,老人无法外出买菜,到了深夜,刚刚忙完工作的外孙才给老人送来了食物。

(3)家住在北京无棵松的王奶奶家中供暖出现问题后久等未能解决,无奈只能抱着暖水袋多在被窝里,给儿子打去求助电话。

案例分析:

综合以上所举案例及联系生活相似案例分析,对于空巢老人的现状可简单描述为:

日常无人照料,简单生活不易;内心和精神寂寞,压抑寡欢;疾病困扰,就医困难。

13 / 20

对于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可分为经济问题、精神问题、疾病医护和生活照料问题。

空巢老人所面临问题的成因,城市空巢老人,大部分是因为子女外出工作或是失独,存在的较大问题是精神上的孤独,而农村空巢老人大部分则两者兼具。

经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呈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孤独感越低。

Larsson 和 Silverstein (2004) 发现, 对空巢老人而言, 正式支持(社会公共老年服务)并不能满足他们深层次的需求, 也不能完全替代非正式支持(亲人的日常照顾), 非正式支持似乎更为重要。

对于空巢老人来讲, 子女的支持应排在第一位, 其次是邻居, 最后是同龄朋友。

这里就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来谈。

正式支持:

即政府社会提供的支持,如构建老年人服务机构、老年人保障机构、建立敬老院、老年人娱乐中心等,让老年人有生存经济保障,让老年人有可以娱乐身心的地方,缓解经济压力及释放内心的孤独。

但中国古句话讲百行孝为先,经济上的富足还是无法减轻老年人内心的牵挂,老年人更是希望接受的是来自亲人乃至身边人的精神支持和关注,即非正式支持,这也就是这么多志愿者、义工存在的重要原因,给老人提供心灵上的支持,也是重要的支持。

---------------------------------------------------------------最新资料推荐------------------------------------------------------ 案例分析结论:

要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并非容易。

在我们就限于社会支持这一层面推出结论。

这就涉及到了前文所讲得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两个作用机制:社会支持的主效应作用和缓冲作用。

主效应作用,即无论个体是否处于压力状态,也不管个体当前获得支持的情况如何,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

如建设老年人社区,开展老年人活动等,经营造了一个优良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给人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稳定的社会性回报,这种社会性支持是与一个人整体的精神状态密切相联的。

它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以及自我价值的确定性,让老人拥有归属感、安全感等,避免小的疾病发展成严重的精神紊乱等严重症状。

缓冲作用,即社会支持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所承受的压力具有有益的缓冲作用。

社会支持缓冲了压力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如适当的关爱老人的志愿活动,志愿者陪伴老人、清洁房屋,这就给老人一些释放情感的空间,缓冲了内心孤独的压力,保护个体免遭压力的破坏。

社会支持作为压力缓冲器的关键因素是个体知觉到他人会提供恰当的支持,这将会减轻个体压力的情绪和生理反应,这样的做法能使老人感觉活得相对轻松,益于延年益寿。

15 / 20

(二)国内对于社会边缘群体如残疾人、儿童、农民工、妇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在此以留守儿童为例而进行分析: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想城市转移,到2019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 1 亿,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住房条件、借读费用、交通安全等诸多现实问题,加之,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使得进城发展的农民工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和公共服务。

于是,他们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父母与孩子分隔两地的局面,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由于经常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关心和呵护,留守儿童生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

举例:

(1 )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

中国有1 .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仅2019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

其中1 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86.5% 。

---------------------------------------------------------------最新资料推荐------------------------------------------------------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相对城市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节缺失,这种缺失使青少年发育不健全。

(2)新华社报道:

2004年6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妻妹家中。

2月1 9日,孩子从两米多高的床上摔下来。

因为家里没有人照料,未能发现脑内瘀伤,导致伤势恶化,最后医治无效而死亡。

(3)搜狐新闻:

1月20日,离2019年的春节还有11天,在安徽省望江县发生了一场留守儿童自缢的悲剧, 9岁留守儿童小龙(化名)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

是因为就在这一天,他听到了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

案例分析:

根据以上案例及结合生活中类似案例进行分析,可知,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时时刻刻影响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

如安全和权益问题。

因为年少入世未深,他们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

17 / 20

发现,很多少年就将事情埋在心里,久之则引发心理问题,如自闭和孤独。

此外还有学习和教育问题,条件的落后和身边没人监督,有部分留守儿童则陷入学习和教育的弊端,厌学迷茫。

根据一系列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主要的归因为缺少父母的感情支持,继而为缺少社会的重视。

案例分析结论:

目前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比较零散,仅停留在社会支持与儿童心理健康及问题行为的相关性探讨上。

加之父母与社会对孩子提供的支持不够,让孩子游离在社会边缘。

我们是不能否认志愿支教等活动给孩子们带去的快乐,但那快乐开心并非长久,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但我们还是呼吁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够多的社会支持去关爱留守儿童。

结语:

根据一系列文献与论文的查阅,得知,国外社会支持的研究,虽然也有些缺陷,但总体上看,其研究方法值得国内研究者去借鉴。

国外的社会支持网研究和社会支持研究很少是针对中国设计的,也很少有以中国为对象的研究, 所以, 还有待于中国的研究者根据中国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逐渐摸索出适合国内状况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支持理论是关于人与周围的人、物作用的研究,比较重视个人从人际关系中得到的资源,如物质资源、精神资源等,以及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的流通,也可以说社会支持是相互的。

社会支持理论能给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在个人或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或矛盾出现后迅速的地做出全面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回应。

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可以很好的解决个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

社会支持理论不仅能帮助我们从宏观的层次去分析问题, 更重要是从微观的层次介入并解决问题, 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过度的支持带来的是危害。

社会支持理论对个人及社会问题的出现,没有充分的理论加以预防,研究者应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社会网络的优势,避免理论的局限,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的研究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关于社会支持理论研究的综述吕培瑶 2、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李强天津社会科学 1 9 9 8 3 、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 4、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5、中国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述评雷鹏、陈旭、关幼萌 6、社会评定量表肖水源 7、社会支持--一个文献的回顾周林、冯建华 8、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贺寨平. 9、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1 99 4 宫宇轩. 1 0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与需求满足 20 06 行

19 / 20

红芳 1 1 、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施封建、马剑虹 1 2、不同的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雷芳、周林霞、徐黎玲、贾艳杰 13、 Sourcebook of Social Support and Personality ( Gregory R. Pierce , Springer, ) 14、 Handbook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Family (Gregory R. Pierce, Barbara R. Sarason, I. G. Sarason , Springer) 15、Social Suppor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 G. Sarason ,Springer, ) 16、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张彩萍,高兴国)兰大出版社

社区工作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及其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03年第6期 社区工作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及其意义 周 沛 〔摘要〕 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工作中构建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是发挥和提升社区工作调动社区资源、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有力措施。社会支持网络有其特定的结构和互助互济功能,对于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对于专业性社区工作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支持网络;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3)06-0092-05 在当前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过程中,社区工作正逐步介入社区并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认同。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刚刚起步,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①在协调社区关系、整合社会资源上的功能还不完善,因而其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作用还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本文试图就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这一在社区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实务做一概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社区工作中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涌向社区;老龄社会的来临,老年人的照顾与医疗健康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层次性,致使不少社区成员成为低收入阶层,加上疾病等原因,使得社区的贫困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民工大量涌向城镇,在为城市社区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其面临的实际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面对此类社会问题,社会各界一直给予高度关注,“送温暖工程”、“再就业工程”等纷纷付诸实施。但是,仅仅靠这种临时性的、完成政治任务的方式还很难有效地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社区缺乏能够协调各方面关系、有效调动社区资源的组织和手段,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性与互助互济性还不够。换言之,没有引入专业性的社区工作机制,忽视了社会支持网络在解决社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工作是运用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对象,以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调动和利用 ①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一起,构成了专业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 〔作者简介〕周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苏南京 210093。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在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 (一)规模大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这个数字是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口),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8811万人,老年人口数量巨大。 (二)速度快 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老龄人口从1982年的4.9%上升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时间,可以说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底子薄 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四)负担重 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保险,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

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正式社会支持系统: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体制保障 作者:吴雷春发布日期:2008-3-6点击:204 农民工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大,但在其贡献被人们所承认的同时,其在城市中却成为了游离于主流城市生活的边缘人群,尤其是对于占农民工总体较大比重的青年农民工而言,日益成为城市的“游离群体”,其成因有青年农民工主体融入城市的理念和能力问题,更主要的作为社会建设层面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由此,亟待加强青年农民工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一、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外延 1.内涵。所谓社会支持系统,是一定的社会网络系统,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机制。通过社会系统资源,解决社会弱者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并渡过危机,维持日常生活正常运行。 2.外延。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初级关系——血缘、地缘等所建立起来的支持网,另外还包括进入城市工作后所建立起来的较之农民扩大了的支持网络。但其主要特征仍是以行为主体间的强关系为主,即通过家庭、亲友、同乡、职业场所中的血缘、地缘关系,以及同学、同事及战友等扩展型关系等,解决生存、安全和发展问题;正式支持系统:通过次级关系——由国家的政府机关、用人单位、群众组织(如妇联、工会、青联等)、地域性组织(如社区居委会)及其他性质的专业组织(如NPO组织、职业联合组织等)等为农民工群体所建构的支持网络。 二、青年农民工及社会支持系统现状分析 1.青年农民工的总体状况。据有关资料分析,在农民工中30岁及以下的人员占到45%,31岁及以上的占到55%,这证明了青年农民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外来青年农民工群体中,男性比重多于女性;未婚者占绝大多数;平均年龄为23.5岁;在进城时间上,其大多数已进城2到5年,占总体的56%;受教育程度集中于初中和高中或中专两个阶段,共达到89%,其中又以初中为主,达到56%;该群体有65%来自外省、市;最后在职业类型上,还是以较低级工作层次为主,其中家政、商业等服务人员占到总体的45%,小商小贩占到13%,而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这些层级稍高的职业,在青年农民工群体中只占到28%,尤其是管理层,只占到2%。对青年农民工而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比其他年龄层次的农民工与周围及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即对社会支持系统的需求更加迫切。 2.青年农民工主动融入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青年农民工作为接受能力较强的一个活力群体,其大多数由学校直接步入工作领域,因而与传统的农民抑或是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其对土地的留恋程度要低得多,他们的乡土情结及对土地的感情要淡得多,从而应当更易于融入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但关键是行为主体对自身的认同。而对自身的认同感,可以通过对其自身的身份——城市市民、半个城市人、农民等的认同比例来说明。据有关资料显示,认为自己是城市市民、半个城市人、农民和说不清的,所占比重分别为6.9%,24.3%,27.9%和41.0%。这说明,青年农民工在自身认同上多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即对自己的现实身份无法予以明确定位,而且,对自身为农民的身份认同要远大于对自身为市民的认同。在较好融入城市的人群中,依靠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络的占到72%,依靠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络的占到28%,融入不稳定的状态下,依靠社会支持系统络的占到46%,依靠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络的占到54%。由此,较理想融入城市的青年农民工,较多依靠的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城市融入失败的,其依靠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比例比依靠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比例高出26个百分点。在青年农民工群体中,其城市融入度越高,对于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认同程度越高,对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依赖程度越低,反之亦然。 3.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作用缺失。在工作的获取方式上,青年农民工对于非正式的初级关系社会支持网的依赖仍旧占很大比重,有关资料显示,依靠父母、亲戚、同乡、朋友介绍的占

浅析领悟社会支持.doc

浅析领悟社会支持-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之间有重要联系,这一点已取得了研究者的一致看法。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近年来,关于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者们提出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学业倦怠和学业成就等方面均有关联。 关键词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 On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HEN Anq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Abstract Researchers have agreements that there are associations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support on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support is a part of social support that people subjectively experienced. Perceived support i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that people feel respected,supported and underst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scientist believed that perceived support is correlated with mental health,subjective well-being,academic burnou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Key words social support; received support; perceived support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研究报告 题目: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作者:王才丰 学号: 班级: 2013级编辑出版联系方式: 日期: 2014年5月25日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发展历史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简述: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Sarason(1983)等提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能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Edvina(1990),丘海雄等(1998)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发展历史:有关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来自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四个方面: (1)理论可以提供解释的能力,藉此来预测介入的结果; (2)有理论的指导,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有比较明确的介入方向; (3)因为理论具有推论的意义,藉此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社会工作者可以因此而积累经验,并评估其他的理论,以便寻找出其他更为有效的理论,借此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 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向我们展示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帮助我们从时间角度理解家庭的研究框架,又称为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表示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 一、家庭发展(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 (1)家庭至少有四个组成因素: ①个别的家庭成员②家庭关系③家庭团体④家庭结构; (2)就发展理论本身而言,它有四个基本假设: ①人们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态的影响; ②人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他们的“发展”分开;

③个人与团体的“发展”如何,来自于其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能力; ④家庭的内在事件(非有形的),可以由家庭所发生的事件来解释;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被广为传播、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要继续存在下去,需要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包括:①生理需求;②文化规范;③人的愿望和价值观。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包括以下相互联结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第二节家庭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的假设及观点 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1、针对系统理论在家庭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杜赫提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 (1)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 (2)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 (3)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即两者都要被重视); (4)家庭越有弹性,家庭就越有良好的功能; (5)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 (6)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 (7)任何家庭小系统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家庭主要系统的改变; (8)实务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为家庭的一个新系统; 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家庭的每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2)对家庭系统的了解,要和家庭其他子系统联系起来; (3)如果只是分别了解家庭中各个子系统,则不能全面了解家庭的功能;

参考: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

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 1. 浅析大学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现状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 3.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4.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5. 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 6. 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7.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8. 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 9.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10. 试论专业化. 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 11.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2.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13. 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婚姻观研究 14.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5. “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服务本土化模式创新--以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为例 16. 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 17. 穗. 港两地青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18. 90后男大学生穿着行为分析 19. 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 罗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22.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3. 统计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24.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25. 新常态下社会思潮的存在逻辑与新表征 26. 大学阶段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研究 27. 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28.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29.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30. 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1.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32. 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声望排序及变迁研究 34. 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5. 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36.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7.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38. 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39. 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 40. 国外青少年移动网络通讯设备使用情况研究综述 41. 甘肃省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羞耻感. 述情障碍. 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42. 农村大学生“诉贫伤害”的社会学分析 43. 症结与破解: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 44.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45. 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 46. 家庭依恋模式对杏林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个案研究 47. 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48. 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49. 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50.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 51. 湖北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的实证分析 52.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53. 改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 54. 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 55. 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56.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共同体”研究 57. 信息技术女性用户对信息技术设计的影响 58. 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评价

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与维护

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与维护 【摘要】社会支持系统影响到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决定我们内心深处的安生感,关乎生命的质量。 【关键词】爱;包容;真诚;明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可持续发展总能力的构成有五大系统,即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其中社会支持系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系统”,这个词听起来很抽象,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小的测验,问问自己: (1)如果陷入困境,有多大把握能得到他人广泛、及时而又有效的帮助? (2)这些“他人”都包括谁?请将其列出来。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它具体而又可感。而且,我们有多少支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安全感。 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

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一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当然,还应当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每一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亲人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较多承担着情感支持,而同事及合作伙伴则与我们进行业务交流。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没有一个人能独自解决所有的麻烦,没有谁是永远的“孤胆英雄”。我们会发现,生活中那些渴望持续发展的成功者,多半都在一直致力于广泛铺设“双赢”的社会网络。当然,我们是指积极意义的人际关系,彼此信任支持,有助于双方成长,而不是庸俗的关系网。 那么如何构建改善社会支持系统呢?首先我们要增加“交往”的主动性。人是我们的同类,天地间的万物是我们的朋友。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不论是面对自己的亲人还是面对陌生人,都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爱”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今社会之所以出现很多矛盾,人际关系不和谐,其重要原因在于,一些人肆意膨胀自己的物质欲望,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甚至损人利己。如果我们能以孔子的“仁爱”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尊重别人的意愿,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摘要 社会生态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得到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关注。随着它的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已成开始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本文尝试对社会生态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提出社会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实际运用中利与弊。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利弊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①。该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一个人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响(如图1),由主到次分别是:微系统 ①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査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 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2005.4(16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3]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亲子小组中的应用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亲子小组中的应用 一、小组背景 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大爱之行——“情暖新厦门人”城市融入与社会参与社工服务示范项目主要服务于海沧区新阳街道下辖四个社区,通过“协力成长,社工同行”家庭入户探访个案服务活动,社工发现霞阳社区城市流动人口家庭亲子教育的困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孩子性格内向并且不愿意表达自己;对社区周边环境不熟悉,周末生活局限于家里;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依赖电脑及游戏。他们都提出一个期待,希望能够带孩子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为鼓励霞阳城市流动人口亲子家庭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搭建同伴交友的邻里互助平台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及困惑,厦门希望社工特别组织开展“亲子趴趴走”社区融入支持小组。 二、理论应用 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这些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戚、朋友、互助小组及邻舍关顾团体等。 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干预策略,社工认为,在小组中要协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解决城市流动人口亲职教育压力,不仅仅应致力于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以家庭为单位,建设一个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来分享及学习彼此的家庭育儿经验。小组期待以社区某一地理坐标的居住地亲子家庭,从融合角度通过6次小组活动带领组员认识社区

周边公共空间,让组员互相认识并增进彼此的感情,在社工退出服务后实现组员的互助及自我服务。 三、服务计划 小组主题及性质:“亲子趴趴走”社区融入支持小组,小组性质是互助、教育型小组。 小组目标:协助亲子家庭体验新的周末生活方式,缓解亲职压力;认识并熟悉霞阳社区、新阳街道及海沧的公共空间,提升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增进霞阳流动人口群体亲子感情,建立同伴群体及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支持网络。 小组对象:5对霞阳社区城市流动人口亲子家庭(孩子年龄9-12岁)。 小组招募方式:社工家庭探访人员筛选、电话邀约、活动宣传。 小组过程 第一节主题活动:“友”你同行 围绕让组员相互认识熟悉,拟定小组规范,初步形成小组的目标,社工首先作自我介绍,并简要介绍小组的期待、活动内容及活动时间。第一次见面,组员互相比较局促,社工通过“抓抓虫”热身游戏来活跃小组活动气氛,接下来引导组员间的自我介绍及互相认识,通过反向传递气球游戏协助组员快速加深了解和认识。由于2个孩子较为内向,出现了沉默组员,对社工的引导技巧提出挑战,但是组员能够形成默契通过鼓掌来带动参与。在小组契约制定环节,组员共同围在一起,社工鼓励组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基本完成了小组应当遵守的规则,如完成小组家庭作业,不迟到,互帮互助等。 第二节主题活动:行在“闽”乡 以厦门本土的闽南文化为切入点,带领组员前往海沧市民公园参观菊花展,巩固组员的彼此认识,提升小组动力。邀请迟到的组员践行小组契约表演节目,打乱组员间的位置,通过“抓抓虫”游戏的肢体互动来降低组员间的陌生感。社工简要介绍菊花展“三羊开泰”“闽南送

浅析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

浅析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是人们容易混淆的两个社会学概念。其中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的手段,保障社会贫困群体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安全性制度模式;而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网络通过一种物质或精神化的手段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无偿性支持的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模式,这两种行为模式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形式以及社会支持这两种制度形式是截然分开的形式,但是,在运行及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这两种社会形式会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但两种形式在针对主体时,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社会保障而言,是制度化的经济资源分享机制;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广泛的正式或是非正式的融合机制形式。因此,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

识到这两种形式的发展需求,正确认识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支持的基本内涵,掌握内在的联系性以及主要的区别。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社会保障,也被称作社会安全。其主要的内容是指,国家通过基本的立法,积极动员社会中各个方面的资源,确保没有收入、低收入或是遭受意外的公民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保证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育等情况下可以确保自己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或政府,其中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过程中最高的权力机关,而政府作为执行国家基本权力的集体代表,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是其主要的职责,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政策建立以及立法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形式。而社会保障的客体,主要是社会中的贫困群体。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整个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全面满足社会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而社会保障中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基本方式的差异性划分为四种基本的模式,分别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的基本手段,主要的形式是立法,国家或政府所实施的社会性行为,是通过法律得

我的社会支持系统

我的社会支持系统 作为一名从09年报考咨询师证书,并且慢慢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心理工作者而言,这一路走来,让我自己最最感谢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是我的那些老师,我的那些同学,还有我的那个团队的成员。 所谓社会支持系统这个概念,是属于健康心理学里面的压力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一,这三个子系统分别为: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来自于他人的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社会支持系统又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而我在这里着重想谈的是第二类的更偏向于主观体验上的精神上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从09年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开始,一直到后来寻找督导老师成长自己。因为在充满冲突的家庭当中成大,内心的那个未长大的“内在小孩”一直纠缠着我,让我不断的在自己的人生当中重复童年的旧有模式,让自己处于无限的痛苦之中。也就是出于那个原因,才在进入社会十年之后,毅然决定走入心理学大门。在一次次督导老师地方成长自己,痛不欲身的当下,总会有老师在身边说,没事,我陪着你,你再看一看,那些场景它有变化吗(是在意象对话的治疗过程当中,类似于催眠的过程);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你还能再坚持吗;如果我是你,在那样的家庭环境当中,将是多么难熬啊,而这样的艰难的日子,你是怎样过来的......在这样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下,当下的我自己可以慢慢地有力量关怀我的那个内在小孩,不间断的可以与那个曾经无助无奈的弱小的我自己相处。 那样的被无条件的接纳式的倾听,然后又没有评判的被支持到,这样的支持系统让我那个未成长的童年又成长了一回,真正明白我自己可以长大,我可以为我自己的人生负责,从而真正打破那个看上去周而复始的轮回,从父辈带过来的模式从这儿停止。当然不得不说,在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支持下,我们的成长道路也关非一蹴而就的,那个痛苦的疗愈是一个不断的反复过程,也是一种螺旋式的成长过程,但只要这个支持系统存在,只要内心的那个成长的意愿够强烈,够专一,越来越完善健康的人生状态是可以达到的,至少我是满心欢喜的在这条路上专注的行进着。 但就是在督导地方成长了整整一年之后,开始带着新增长的力量接个案,可当个案接着接着,内在的那个虚弱感又开始升起,如果说我之前经历的我自己艰难的人生是一个个案的话,真正从事这个职业之后,发现,天下之大,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这样的艰难,这么多艰难一下子让初成长为咨询师的我举步维艰。 这样的当口,我除了继续做自我成长之外,还参加了朋辈督导小组,在这个十个人的小组里面,我们每个星期在网络上视频聚会一次,因为成员来自全

大学生道德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初探

大学生道德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初探 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各类不同人群,本文研究的特定人群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处于道德观的形成时期,具有特有的道德教育发展规律。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德育效果不明显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样,创新也是大学德育的灵魂。只有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在德育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提高大学德育工作的实效,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人格,是高校实现教育目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社会支持系统的产生背景 第一次运用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这一概念始于1970年,当时主要是在精神病学研究中运用之。目前,社会支持这一概念已经广泛运用于许多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定义也越来越多,其术语也越来越丰富。例如,社会联系、社会网络、社会纽带等。川Cobb在1976年从舒缓压力的角度解释社会支持,把社会支持界定为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能够使获得信息的人相信自己被关怀、热爱、尊重与欣赏,或感到自己归属于某个互相交流、负责的网络。1林崇德主编的《心理 1李金钊.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5,(9)

试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试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近几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作为社会工作者,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一理论很有必要,不仅有利于推动工作的进展,更有利于案主解决问题,提升自我能力。 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基本观点的概述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正处于社会资源不足,而求助者的需求却不断增加,社会也对回应这种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的时期。社会支持网络属于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环,有助于个人的环境适应,这种模式可整合入生态理论和生活模型当中。社会支持概念的内涵有时也包括关系网,因此,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这两个概念可以互用。社会网络指的是通过群际间和人际间的接触,使个人维持其社会身份并且获得讯息、情绪支持、物质帮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应当重视在问题中的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获得支持的程度,协助个人发展或维持社会支持网络,以提升其因应生活压力事件的资源。而资源又可区分为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前者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因应能力等,后者指个人的关系网络广度与网络中的人能够发挥支持功能的程度。社会网络干预的目的在于强化个人的社会资源,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协助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社会支持网络的层次 从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的角度看来,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个人网络工作。它是指一个人通过亲戚关系以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与他人发展相互的接触,而这些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保护个人免受失调。个人网络的分析内容包括:网络的大小,即自我认为周围可以并愿意伸出援手的人的数量;关系的基础,即来自6个不同影响范围的愿意提供援助的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和其它的援助者;网络成员提供资源及运用资源的能力;评估资源和实际提供援助时的愿意程度。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个人网络的工作步骤是先辨认网络的大小、关系基础、能力、资源和愿意程度;然后是对网络成员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成员之间接触的次数、方向性、耐久性和强烈程度等;最后是通过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人将最适合的关系成员连接在一起形成支持网络。 (二)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网络工作。自助群体网络是指一群有意识地界定会籍、目标的人所组成的网络。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又想改变现状的一些群体自发组织一些自助团体。如一些自发的戒酒的团体,遭受家庭暴力的家庭妇女组织的一些团体等等。小组工作网络不仅包括自助的群体,还存在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将服务的提供者及他们的组织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研究 揭远东 (武汉东湖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创业可以一举多得,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同时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和困境进行分析,发 现我国大学生创业仍然面临着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企业、舆论都应该积极优化其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创业的主要外部影响因素 1.1政府的创业支持体系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软环境和硬环境是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的两种方式。其中软环境指的是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各项优惠措施和政策。硬环境指的是大学生从政府机构获得的创业支持。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是大学生创业动力形成的政治基础。我国價前的政府创业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放宽市场的准人门槛、免收税务登记费和行政事业费、培训、创业补贴、税费减免、小 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服务6 1.2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创业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业精神的教育,二 是创业技能的培训。对于创业技能的培训,商校可以通 doi:10. 19311/https://www.sodocs.net/doc/ff4461170.html,ki. 1672-3198. 2016. 11. 060 过开设指定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目的是提 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对缺乏,但是随着近些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很多高校开始提供创业教育,鼓励其毕业生在毕业后进行创业。 1.3市场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市场环境对大学创业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及趋势。例如,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国范围内各个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必然减少,成功率必然降低。经济的平稳发展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是主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宏观经济处于不好的状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将更艰难。市场环境还包括行业的发展空间、政府和社会可以提供的支持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创业者的成败。研究表 而传统的班主任角色,使学生出现面对困难难以决策、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而误人歧途、不愿表达自我想法等,因此教育社会化要求班主任必须成为班级的社会模范,首先,班主任与其他班级成员是必须民主平等的;其次,班主任必须成班级学生的模范,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社会模范形象;第当学生遇到难以决策、价值 观失衡等情况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性的人物进行引导,而班主任就是最佳人选。 四是班级事务指导和领导是班主任的工作核心0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既要避免参与不足,又要避免参与过度。学生的处事方式并不完全成熟,如果班主任参与不足,对学生的行为没有进行及时引导,将不 能保证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班主任参与过度,事无巨细,将会抑制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而学生必须在具体的班级事务组织中得到锻炼与发展,因此,班主任应该是班级事务的指导员和领导者。 五是班级社会活动外联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学 生走人社会后,最重要能力的就是融人社会,适应社会,并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训练与培养出来,因此,必须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接触社会,但是,作为学生,自我保 护意识、判断能力、社交圈子等条件都还不具备单独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必须担当时班级对外的联络人,确保班级学生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 4教育社会化视角下班主任工作的角色转变一是由德育工作实施者向设计者的转变。传统的班主任是学校下达班级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而社会化视角下的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设计者,在执行学校各项具体#务时,把握一定的技巧,进行工作的统筹安排,使工作的开展更具自主性和计划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二是由班级事务执行者向领导者的转变。传统的班主任是班级事务的执行者,事无a细、事必躬亲,而 社会化视角下的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在工作中是将班级事务交由学生处理,加强学生的办事能力,班主任在其是进行正确的引导,完成班级管理目标。 三是由班级专制者向社会模范的转变。传统的班主任是班级管理者的专制者,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而社 会化视角下的班主任是班级社会模范,必须在班级工作中做好正确引导与示范,树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四是由家长联系人向社会联系人的转变。传统的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联系的桥梁,而社会化视角下的班主任是班级所有对外活动的联系人,联系 对象进一步扩大,其目标是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确保班级活动的有序进行。 5结束语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的指明灯,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增养合格优秀人才的引路人,为了更好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原有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班主任的角色必须向班级工作的设计者、指导员、领导 者的转换,身班级社会模范、班级对外联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J李花.新时期班主任角色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Cl), [2]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 l教育研究, 2007,(10)、 [幻冯嘉.以人为本观念下中学班主任角色转变研究[D].成都:四川 师范大学,2010. 现代商贸工业丨2016年第11期97 >

浅谈当今社会的“啃老”现象

┊┊┊┊┊┊┊┊┊┊┊┊┊装┊┊┊┊┊订┊┊┊┊┊线┊┊┊┊┊┊┊┊┊┊┊┊┊ 浅谈当今社会的“啃老”现象 摘要: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七成失业青年靠父母抚养,成为寄生家里的“NEET”“啃老”一族。青年失业家庭中,平均每个家庭负担 1.2 个失业人员。其中,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型的“NEET”一族也为数不少。同时,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 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在生活中不计其数,他们比“4050族”更怯于竞争,对社会压力产生极大恐惧感。 关键词:啃老族;青年;教育;社会影响;危害 一.“啃老”的社会现象 “啃老族”一词是舶来品,又称“尼特族”,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啃老族”是指子女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但精神上仍未“断奶”,在经济上需要依靠父母帮助的年轻人社会学家将他们称为“新失业”群体,网民则形象称之为“啃老族”。 据调查和观察,“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这样的“啃老族”队伍正在日益庞大,其中主要有以下六类人群: 第一类是文化程度低、技能差的年轻人,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的工作,因为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当少爷。 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索性不找工作转而考研究生,“全职考研”心安.理得由父母养活的人也不少见。 第三类是虽然教育程度和能力都不差,但好逸恶劳,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休养生息的。 第四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是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于是,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后只能向父母要钱。 第五类是家庭条件优越,家里吃穿用度相当宽裕的,少爷公主们不愿意出门工作,只待在家里“享受生活”。 最后一类是自己收入还算不错,但因为要买房子供房子,或是“提高生活质量”等种种原因,而向父母不断伸手要钱,把父母当成银行的。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啃老族,都对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二、“啃老”的成因分析 (一)从人格特征分析:对外界的排斥 网络的普及以及高校接触网络的便捷性使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就迷上了这个新鲜事物,而成为“啃老族”后更是变成了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他们沉浸在网络中,习惯用虚拟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交际的圈子越来越狭窄,即便是在现实社会中,也将自己局限于以前的老同学或者老朋友的范围里,慢慢地失去了与陌生人沟通和打交道的能力,对外界产生了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理。 (二)从家庭角度考察:严重依赖父母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最主要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啃老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还有在多子女家庭中比较受宠的孩子。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和精心照顾,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甚至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 而这种过分的溺爱,让孩子缺乏独立精神,养成了依附心理;因此形成了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即靠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即便成年后完成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