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道德-哲学分析法

道德-哲学分析法

道德-哲学分析法
道德-哲学分析法

II. Traditional Criticism

Historical-Biographical Approaches

Moral-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两分法

the myth of eternal return

永恒性(permanence)与变革(change)

巴门尼德(Parmenides):“存在,存在着;非存在,不能存在。”巴门尼德因而把时间和变化归诸幻想的世界。他认为,时间与变革不真实。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实在如同河流,你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

传统基督教神学受希腊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上帝起初创造的世界是完善极致的。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处在原初公义之中。伊甸园的生活是人类理想的黄金时代。可是由于夏娃受蛇引诱,误吃了禁果,被驱逐出伊甸园,人类世世代代相沿弗替地继承了原罪,汗流浃背地辛勤耕耘,吃尽苦头。所谓得救,无非是重新回到乐园,进入家乡,与上帝复和。历史是从人的堕落并被驱逐出伊甸园开始的。什么是拯救?拯救就是回到乐园。历史是失落园,拯救是复得园。这种历史便是向下的历史,其中充满罪恶。它不是向着完美进化,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坏。只有在历史结束时自上而下超然拯救才可以使人类和万物进入完善。

千僖年(millennium):根据基督教《圣经·启示录》所载,在世界末日来临之前,基督将复活并亲自为王治理世界一千年。千僖年也称千年王国,可用于表示太平盛世或黄金时代。

“永恒回归”的迷思的影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有著名改革运动都在“回归”(re-)的标志下发动,如文艺复兴(renaissance)、宗教改革(reformation)、革命(revolution)、复兴(revival)、更新(renewal)、恢复(restoration)。傅立叶:恢复部落状态(retribalization)随着现代社会的开始,人类第一次自觉意识到未来。他们用“新奇”(Novum)的范畴代替古老的回归(re-)的范畴。

德国新教神学家莫尔特曼(Jurgen Moltmann)的末世论(eschatology):当前的世界将通过上帝的重新创造得到改造和变革,但它也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重新创造。因而这个新的创造不是恢复旧观,而是使起初的创造更加圆满。正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其他生命体系的独立性与主观性。

发现社会之旅(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前言

导论社会与幻象

第一部分 19世纪理性主义的兴衰

第一章巴黎的预言者:圣西门与孔德

第二章地下社会学:卡尔·马克思

第三章最后的绅士: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第四章尼采的疯狂

第五章空想社会改良家、进化论者和种族主义者

第二部分伟大的突破

第六章得雷福斯的帝国:爱弥尔·涂尔干和乔治·索雷尔

第七章马克斯韦伯:世界的除魅

第八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非理性的征服者

第九章发现不可见世界:齐美尔、库利和米德

第三部分 20世纪迈向学术娴熟的曲折之途

第十章发现日常世界:托马斯、帕克和芝加哥学派

第十一章非洲裔美国人社会学的兴起:杜波伊斯、弗雷泽、德雷克和凯顿

第十二章社会系统的构建:帕累托和帕森斯

第十三章希特勒的阴影:米歇尔斯、曼海姆和米尔斯

第十四章欧文戈夫曼和社会交往的剧场

第十五章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当代社会学理论

第十六章 20世纪后期妇女对社会学的冲击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著名社会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他著述甚丰,其中包括《冲突社会学》(1975)、《社会学三大传统》(1985)、《互动仪式链》(1986)及《哲学社会学》(1988)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社会冲突等。他的一些著作和文章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自从有了哲学

第一章荣耀归于希腊

水是最好的:泰勒斯(Thales)/3

哲学始祖

古希腊的知识经济

泰勒斯的本原论

万物有灵

泰勒斯答客问

万物都是数: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9

爱智慧

毕达哥拉斯的数理哲学

和谐观念

灵魂转世

勾股定理与哲学的崩塌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16

哲学家的蔑视

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逻各斯

克拉底鲁的诡辩

晦涩的《论自然》

没有弟子的传承

原子与虚空: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23

阿布德拉的“白痴”

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哲学

什么是原子

自然哲学的终结

哲学斗争的开端

永远的“牛虻”:苏格拉底(socrates)/29

最丑的哲学家

精神助产术

街头的辩论

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苏格拉底论爱情与婚姻

至圣先师的殉难

洞穴中的理念:柏拉图(Plato)/36

苏格拉底的学生

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的理念论

洞穴之喻

《理想国》

不朽的柏拉图

三段论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43 读书的亚里士多德

逍遥的帝师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工具论》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

千年后的复兴

你快乐吗?我很快乐! 伊壁鸠鲁(Epicurus)/50 花园学派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快乐哲学

简朴的快乐生活

关于死亡

卢克莱修和《物性论》

犬儒哲学返归自然:第欧根尼(Diogenses)/57 住在桶里的世界公民

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哲学

“重铸货币”

亚历山大来访

犬儒主义的末路

飞毛腿败给乌龟:芝诺(Zenon)/63

圆柱大厅中的从容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

斯多葛学派在罗马

存在哲学的辩护

芝诺悖论

破解芝诺悖论

第三章务实的英国哲学

知识就是力量: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15

批判形式主义

不称职的“哲人王”

好奇心害死哲学家

培根的实用主义哲学

《新工具》,1620年

培根一莎士比亚?

追随培根的人们

终结永无止境的争斗:托马斯·霍布斯(Thaomas Hobbes)/123 流亡中的哲学家

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

《利维坦》,1651年

知觉与语词

我们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呢?

霍布斯身后事

心灵是一块白板:约翰·洛克(John Locke)/130

革命与流浪

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

《人类理解力论》,1689年

洛克与莱布尼茨

洛克论教育

英国哲学的传统

明天太阳从何方升起? 大卫·休谟(David Hume)/137

休谟的哲学梦

休谟问题与归纳法

休谟的不可知论

《人性论》,1739年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决不减肥!

追求最大的幸福: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44

功利原理的第一次萌芽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

《道德和立法原则导论》,1789年

监狱、企业与学校

自体圣像艺术

方盒不是圆的:艾尔弗雷德·怀特海(Alfred Whitelaead)/150 出身于数学

爱因斯坦的知音

从科学转向思辨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过程与实在》,1929年

怀特海论教育

灵感来自东方

逻辑原子: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57

哲学贵族

老师与学生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

《数学原理》,1910年

两个悖论

中国讲学

和平运动

世界就是所发生的—切: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ngenestin)/164 永恒的哲学思考

哲学家的拨火棍

维特根斯坦的两种哲学

《逻辑哲学论》,1919年

《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与罗素

最有创意的哲学家

第四章思辨的德国

预定的和谐:哥特弗里德·冯·莱布尼茨(Gotffriendvon Leibniz)/173

追求统一与和谐

莱布尼茨的中国情结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驴

《人类理解力新论》

微积分:莱布尼茨与牛顿

莱布尼茨的身后事

世界有没有开端: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81

简单生活

哥尼斯堡的报时者

康德的批判哲学

“三大批判”

康德的“二律背反”

哥白尼式的革命

形而上学的巅峰:格奥尔格·黑格尔(Georg Hegel)/188

哲学的国王

黑格尔的逻辑学

否定性辩证法

《精神现象学》,1806年

黑格尔的哲学史

形而上学的终结

黑格尔主义的“复兴”

世界是我的表象: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95

告诉我,我是谁?

与世界很难和谐相处

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年

与黑格尔的争斗

人生就是痛苦

苦难的解脱

上帝的谋杀者: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Irich Nietzsehe)/202

酒神的诞生

尼采已死

尼采的强力意志论

超人哲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91年

悲伤的爱情之旅

被误解与被超越的

人是自然直接的产物: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lz FetJerbach)/209 失望与批判

与黑格尔的决裂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

费尔巴哈论幸福

启蒙马克思主义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215

一生为了改变世界

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资本论》,1867年~1894年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唯物辩证法在中国

现象的还原:爱德蒙·胡塞尔(Edmland Husserl)/222

瞌睡虫的职业选择

超越心理学主义

胡塞尔的现象学

《逻辑研究》,1900年

现象学还原

桃李遍天下

第五章法兰西的浪漫与革命

我思故我在: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231

我的床就是我的城堡

改变世界的三个梦

致命的仰慕

笛卡尔的怀疑论哲学

《方法谈》,1637年

万物皆法:查理·德·孟德斯鸠(Charles de Montesquieu)/239

别人规划的道路

孟德斯鸠的自然神论

《波斯人信札》,1721年

卖官鬻爵,游历四方

理性和自由的法典

似是而非的地理决定论

启蒙愚昧的世界:伏尔泰(Voltaire)/246

讽刺诗的文字狱

伏尔泰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哲学通信》,1734年

启蒙运动的旗帜

卡拉的恩人

先贤辞世

挣脱枷锁: 让一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253 性情中人的浪漫生活

贵妇与朋友

卢梭的感觉主义经验论

《社会契约论》,1762年

卢梭论教育

浪漫主义先驱

最伟大的主编:丹尼斯·狄德罗(Denis Diderot)/260

喊叫着的狄德罗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哲学

《百科全书》,1772年

一场投机生意

达朗贝尔与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效应

爱、进步与秩序: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267 一生的情与爱

与圣西门的“七年之痒”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哲学教程》,1830年

社会学之父

失败的教主

永恒流动的生命: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274

讲座明星柏格森

诺贝尔奖的致敬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

生命之流

《创造性进化》,1907年

理性主义者的反击

哲学之流的绵延

存在即自由: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tre)/281 金子般的脑袋

萨特与波伏娃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与虚无》,1943年

行动者

拒绝诺贝尔奖

拆穿知识的面纱: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288

体验生命的极限

恶之花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规训与惩罚》,1975年

用非常规的方式思考

第六章夜空中繁星闪烁

神学界之王: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297

百折不挠的信仰

天使博士

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神学大全》,1273年

证明上帝之存在

经院哲学发展史

大自然不可侵犯:本尼迪克特·德·斯宾诺莎(BeBdiade Spinoza)/3O3 从信徒到异端

磨镜片的人

恩师与爱情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伦理学》,1675年

斯宾诺莎的追随者

存在就是被感知: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310

自信的天才

教长生涯与“百慕大计划”

贝克莱的非物质主义哲学

贝克莱的批判

《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

有没有那么一块石头?

绝望的一跃:索伦·克尔皑郭尔(Sorer KierkeRaarcl)/317

“那个个人”

两个愿望

克尔恺郭尔的存在哲学

《恐惧和颤栗》,1843年

天才之死

做比说好:约翰·杜威(John Dewey)/323

在陈腐的教育中成长

杜威的自然主义经验论

《经验与自然》,1925年

什么是实用主义?

杜威论教育

杜威的中国行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330 童年的思考

归纳法批判

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研究的逻辑》,1934年

音乐人生

卓越而速朽的思想家

浅析康德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则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及对现代的启示 摘要: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有着准则和法则两种范畴。康德认为,道德准则就是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即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它们只能“劝告”我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命令我们做什么;而道德法则却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对全体个体有效的原理,是人的道德生活的终极根据,它是我们必须遵从的。因此在道德法则与道德准则的关系中,法则是形式,而道德准则为具体的内容,道德法则为道德准则的实现提供根据。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然而在这些高速进步的背后却蕴藏着严重地焦虑:食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文化发展问题、人们的心灵归宿问题、价值观异化问题等。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去认真思考如何建立21世纪我们基本道德的问题,而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准则,道德法则 一﹑康德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承认,一条法则如果要在道德上生效,亦即作为一种责任的根据生效,它就必须具有绝对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的保证就是康德所强调的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完全划清界限,剔除一切经验性的质料,即分清准则和法则。 因此,为了区分准则和法则,康德首先区分了主观与客观,以作为准则与法则的先行概念。所谓主观,指一个原理仅对主体之单个有效则为主观的,是准则,不具备普遍性;所谓客观,指一个原理对每个理性主体的意志都有效,则此原理即为客观的,是实践之法则,具有普遍有效性。康德认为主观的就是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仅对有限个体有效的原理,只能称之为准则,而不能叫做法则。准则就是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对这些行为规范,我们应该遵守,因为它只是关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便,它们只能“劝告”我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命令我们做什么。与主观不同,客观的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对全体个体有效的原理,康德将之命名为“法则”,相当于自然界里的客观规律,这个“法则”是人的道德生活的终极根据,对此我们不是应该遵守,而是必须遵从,因为其关涉的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这个法则以命令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对此我们不能反抗,不能反抗的理由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是具有理性的存在者。后来康德进一步断言,不仅人应该遵从这样的法则,而且只要是理性存在者,无论其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应无条件地遵从实践的法则。在这里,康德的逻辑是:理性本身具有实践性,而具有实践性的理性必定具备一些客观的规律性的原理,这些原理是理性内在具有的,而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赋予它的,或者说这是理性之为理性的原因。 由此可见,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有着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两种范畴。道德准则是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即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这些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虽然对我们的道德生活约束性不大,但它对于我们的道德生活并非毫无作用。然而,康德所寻求的不是一般性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因为这种道德生活随处可见,无需论证其可能与否,他所想要的是道德之可能的根据,这种根据是不能用一般性的道德来规范的。于是康德又找到另一个更高层面的原

人生哲学与道德传统2

人生哲学与道德传统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至黄帝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而在期间伴随而生的道德传统,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含义。 所谓人生哲学,这是现代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叫做“为人之道”或“处世之方”。 中国文化历为重视“为人之道”,“处世之方”,因而包含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为建立现代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可供借鉴和吸取的历史文化遗产。 人生哲学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度过人生、如何安排人生的大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要解决人生关切的问题,小至人的生、老、病、死,生存与生活问题,大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归宿等问题。 总而言之,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问题,人生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人生理想问题,是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但能够获得关于人生哲理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能够从中得到如何有意义的度过人生、如何安排自己人生的深刻启示和教益。 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性论和历史观问题,某一种人生哲学都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论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某一种人生哲学都是在一定的人性理论与历史理论的指导之下构建起来的,因此,欲学习与研究人生哲学,必须对人性理论、历史哲学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我们主要是学习与研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应该对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人性论与历史哲学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由之,我们不是把“人生哲学”当成脱离历史的抽象范畴,而是当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为人之道”、“处世之方”,当成历史哲学的一部分加以考察的。这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和方法论原则。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四种类型及其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不同类型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哲学的不同结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内涵。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不同结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内函来看,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一文中把中国哲学大致划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六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又提出“十家九流”之说。所谓“十家”,就是除了司马谈提出的“六家”之外,又增添了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班固认为“小说家”难以确认,故除了小说家之外,谓之“九流”。 其实,从文化史的发展和历史的影响来看,诸子百家中主要是儒、道、墨、法这四大家,因而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也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这四种类型。 儒家人生哲学是讲道德、重进取的现实主义人生观 儒家是道德型人生观,要求为人“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论语·学而》)。 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基本信条,也就是儒家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 Zwei Dinge erf Men das Gem u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 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u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Beide darf ich nicht als in Dunkelheiten verh Ult, oder im u berschwenglichen, au? er meinem Gesichtskreise, suchen und blo? vermuten; ich sehe sie vor mir und verkn ipfe sie unmittelbar mit dem Bewu? tsein meiner Existenz. 翻译: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思索它们,它们就越是以常新而弥增的惊叹和敬畏充实着心灵一一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不应当把这两者当作隐藏在黑暗之中或者超 出我视域之外的东西来加以追寻并纯然地猜测它们;我在我的眼前就看到了它们,我把它们 与我的实存意识直接联系在一起。 康德道德哲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1.康德道德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 2.康德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哲学的比较: 内在修养与外在关切 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都是如此) 3.康德道德哲学基本方法:先验的方法。 细节展开 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的善?康德对此下足功夫,做了义务论的新形式,只有出于义务的才是 真道德。为什么强调义务论才是真正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是自律,内在的修养最重要,康 德认为不可靠,主观的认为自己是圣人是不信的,康德从外在的关切出发,以利害为关键,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很功利的,利益与道德不可兼得。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德国人也讲教化,但不是自律,而是理性对自己的启蒙。康德从先验的方 法开始,自由是根基。自由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是自由,自由是道 德法则的认识理由。 什么是“道德法则”?(谁给谁立法?) 1.理性给意志立法:实践理性 “按照法则的表象来行动的能力。” (自然之物“按照法则而运作”)。 2.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推理的能力:按照三段论推理与按照不矛盾律推理。行为的逻辑一贯性是道德的标准。 细节展开 理性給意志立法,不是单纯的某个人,心灵中有知情意,意涉及到道德问题。 Bergehr un gsverm?ge n.意欲 Wille 意志 Willku(点)r任意 动物按照法则行走,人按照法则表象,是因为人能意识到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的能力。 推理的能力是现象界得以可能的根据,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都是推理的能力,实践理性从行 为的一贯性(不矛盾律)进行,这种逻辑的一贯性是道德。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通俗的形而上学,将意志的“出于义务”的行为作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分辨出来。 第二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把“出于义务”的动机归结为意志的先天形式法则,即绝对命令。 第三个层次:实践理性批判,揭示绝对命令作为意志的先天的普遍立法的原则(自律)是如

康德哲学

康德道德哲学教案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在国内时常会掀起关于道德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讨论焦点就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从搀扶摔倒老人到小悦悦事件都反映了这一现象。导致出现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的。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的失落。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都有过深入研究。我想试着从西方道德哲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一问题。 我们如何朝向一种善的生活?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中都有过大量的讨论,而且自古希腊哲学之后,可以说,这一问题成为了西方道德哲学核心命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我用最通俗的表达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 实际上,西方从建立资本主义一直到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历经了好几百年,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以来这种变化最为显著。促成这一重要转变的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学。因此,假如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也要经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的话,那么我想,我们应该可以从康德道德哲学中吸收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当人们一提到康德,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行文晦涩难读、思想抽象难解,对于这一点,甚至连德国人都觉得头疼。但事实上,康德对他的学说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寻常百姓的意义是非常关注的。康德曾明确表示,早年由于受到卢梭的影响,他对哲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认为他的学说应该对寻常百姓有用,否则的话,他的学问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在他的一生中所写的,包括三大批判在内的诸多著作里,他都是处处在为寻常百姓考虑他们的生存根据,立足于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因此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通俗道德。从寻常老百姓那里去发现和寻找道德的先天原理。当然他形成的那些道德原理非常晦涩,但是他认为那些是对寻常百姓非常有用的,对寻常百姓的道德教育、对寻常百姓的日常交往以及对寻常百姓的道德素质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是通俗的道德是不够的,所以他将通俗道德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作为第二个层次,在通俗道德中寻找道德哲学的基础。为什么会有道德哲学呢?康德坚信在人性里面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根基,由此形成的道德哲学原理体系就是道德形而上学。比道德形而上学更高的就是道德哲学中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寻求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对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批判,最终形成了他的第二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现将这三个层次分别讨论。 一,通俗道德 第一个层次是从通俗道德来看,康德认为讲道德首先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出发,人们最日常的道德生活就是议论别人。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是人们非常不喜欢的,但是康德却为这种不好的习惯辩护,他认为对这种行为不要单纯进行道德批评,而是应该客观冷静地去看待。通过这样一些喜欢议论人的现象,透露出人的一种克制不住的本性,就是人们喜欢用一种绝对的道德尺度去衡量别人。这种所谓的议论人的现象,恰好说明了人们心目中有一个绝对的道德标尺。康德根据这些生活现象发现了一个细节:就是人们总是会对别人做好事的动机提出苛刻的要求。据此康德发现了一个原则,即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为道德而道德,为义务而义务”,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感性的现实目的。康德从中提炼出了一些日常的道德规则,并且举了四个例子来加以证明。第一个例子就是“不要骗人”。一个人做生意,童叟无欺,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诚信。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但还不一定是值得敬重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概念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概念 内容摘要: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和康德伦理学说的方方面面牵连深广;同时它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性的概念。本文展示了康德意志观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康德意志概念的起源、性质、层次、划界以及区分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地剖析。意志概念不仅在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作用,而且,它根本关涉康德道德学的核心内容,只有细致入微地检视康德的意志观,我们对康德的道德哲学才能既作出全景式的总体把握又有对局部问题的透彻理解,从而避免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种种误读。 关键词:意志;普遍意志;个人意志;纯粹意志;任意 在传统西方哲学中,对道德的归口无外乎有三种方式,一是将道德与知识关联起来,主张“美德即知识”;一是将道德与情感关联起来,主张“伦理是一种情感语言”;再就是将道德与生命力关联起来,主张“道德是生命力的扩张”。而明确地将道德与意志内在地贯通起来,成就一种新型的理智论的意志伦理学,这可谓康德之首创;从宏观上看,此乃康德道德学至为显要的一大特色。就康德伦理思想演进的实际情形而论,意志概念原本是促成道德学体系显现最初草样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要处置的对象而论,它是康德伦理学中一个基础性概念;而就意志在道德价值生成机制中的作用而论,它既是康德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因此,探究康德的意志概念对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把道德和意志内在贯通起来,对于康德来说有一个过程,在康德对伦理思考的伊始,并没有抓住“意志”这个概念。康德的前批判伦理学中,不论是1759年的《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还是60年代早期的《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据》、《对自然神论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及《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观察》,康德在论述道德时都没有关涉到意志问题。倒是在康德

18秋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 1: 苦了不入于心是()学派的人生态度。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秦汉之际,()成书,标志着作为日后中国伦理精神生长的元典和本体的《四书》伦理体系事实上已经形成。 A: 《论语》 B: 《礼记》 C: 《大学》 D: 《孟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在先秦诸子中,()对生死的态度,是最为达观的。 A: 老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儒学的独尊,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性的统一。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孔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 管仲 B: 韩非子 C: 孔子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语。 A: 子贡 B: 子夏 C: 司马牛 D: 子思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韩愈对性三品的贡献在于()。 A: 提出了性三品的划分标准 B: 提出了性三品说 C: 否定了性三品说 D: 提出了性三品的前提条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行是知功的思想是从()开始的。 A: 孔子 B: 老子 C: 朱熹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性有善有恶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 A: 世硕

D: 韩非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第一个对荣辱这一道德问题进行理论论述的人。A: 老子 B: 荀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早在先秦时期,()学派就已经开创了崇义养利思想传统的先河。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儒家的创始人是()。 A: 孟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把老子的道德说引向脱离人类社会生活的非伦理主义。 A: 孟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孝”产生于处理家庭人伦关系的需要,()是孝道的奠基者。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孔子认为,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在于他的( ). A: 智商 B: 年龄 C: 才能 D: 品德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传统道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A: 先秦时期 B: 秦汉隋唐 C: 宋元明清 D: 辛亥革命后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告子()的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人性问题,并获得了自己独到的认识。A: “生之谓性” B: “性无善无不善” C: “性相近,习相远” D: “尽心、知性、知天”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新儒学伦理最重要的学派是()。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摘要】:康德通过寻找实践理性至上原则来看待道德和道德判断。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主要浅谈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律 毫无疑问近两、三百年来,德意志民族的哲学天才所放射的光辉是无可比拟的。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他在德国哲学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并将他的伦理学体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主要理论成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二、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 三、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康德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他的“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 一、理性与善良意志 卢梭是对康德的思想发展起了重要影响作用的人,卢梭的哲学思想是源本于人类学。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它的自由。康德也继承了这种“自由”的观点,但是他对自由也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把整个哲学的基础都转移到‘自由’的概念上来了;自由成了一种‘自发性’或‘自律’,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是道德性的内在先验原理”。当然,对于这种先天的道德原则的肯定并不表示康德完全否定感性世界中的人的欲望和幸福。他承认在理性原则之外还有感性的幸福,“人属于感觉世界;人的理性当然有一个无可否定的感性层面的使命,即照顾感性的关切,并且为今生的幸福起见,以及可能的话为来生的幸福起见,制定实践的准则,在这两点而言,它乃是一个有需求的存在者”。 虽然承认感性世界,但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关注点还是理性。他把人看作理性行为者。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是在于理性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建立自己的伦理学体系。他认为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其区别就在于在道德世界里理性能够为行为为提供行为准则,使每个人的行为不完全是顺从于个人欲望。因此康德指出人在拥有了自然能力之后,就需要理性能力来随时考虑自身的福与难。除此之外,理性还会被用于到一个更高的目的,那就是对纯粹的、绝无感性关切的理性进行判断,并使这种判断成为福祸判断的无上条件。 而这种理性的善恶评价又是源于什么呢?康德认为那就是“善良意志”,康德将道德的基础从传统观念的经验的外在对象转移到人的善良意志中来,从而建立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2005年6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un.2005第25卷第2期(总72期) Journal of Xi′an J iaot 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5(Su m No.72)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邓晓芒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 对康德道德哲学三个层次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即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 指出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梳理的同时,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进行了批判式的剖析和评价,认为东西方在道德领域应该加强对话和交流,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自由意志;实践理性 [中图分类号] B5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45X(2005)022******* Expound i n g on Kan t′sM ora l Ph ilosophy DE NG Xiao2mang (College of Phil os ophy,W uhan University,W uhan430072,China) Abstract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ounding are made on three2layer structures of Kant′s moral phil os ophy, na mely,popular moral phil os ophy,moral metaphysics and p ractice rati on criticis m.It is pointed out that based on the moral a wareness of the common peop le,Kant abstracts the p rinci p le of moral metaphysics and de2 rives three for m s of exp ressi on,gradually leads moral a wareness t o the self legislati on of free will,enables the acti on of the main body t o have dignity of pers onality,sti m ulate moral senti m ent of"res pect",and finally es2 tablish the s overeign positi on of the free will in the moral behavi or of the mankind during p ractice rati on criti2 cis m.W hile carding Kant′s moral phil os ophy,crit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 on are made on the moral res ources in the traditi onal culture of China,considering that the dial og and interfl ow bet w een the East and W est in the moral fiel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 o abs orb moral concep ts worth being used as reference. Key words Kant;moral metaphysics;free will;p ractice rati on 现在国内外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讨论非常热烈,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这样一个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在国内曾经掀起过一场关于道德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讨论焦点就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在当代条件下显出它的不适应性的问题。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在这场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回归传统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重建现代文化。笔者认为,在当代我们应该更多地吸收一些西方人的观点和视角,了解他们在道德问题上的看法。西方从建立资本主义一直到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历经了好几百年,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以来这种变化最为显著。促成这一重要转变的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学。因此,假如中国当 [收稿日期] 2005-03-11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 ),男,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康德的道德哲学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 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Beide darf ich nicht als in Dunkelheiten verhüllt, oder im überschwenglichen, au?er meinem Gesichtskreise, suchen und blo? vermuten; ich sehe sie vor mir und verknüpfe sie unmittelbar mit dem Bewu?tsein meiner Existenz. 翻译: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思索它们,它们就越是以常新而弥增的惊叹和敬畏充实着心灵——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不应当把这两者当作隐藏在黑暗之中或者超出我视域之外的东西来加以追寻并纯然地猜测它们;我在我的眼前就看到了它们,我把它们与我的实存意识直接联系在一起。 康德道德哲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1.康德道德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 2.康德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哲学的比较: 内在修养与外在关切 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都是如此) 3.康德道德哲学基本方法:先验的方法。 细节展开 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的善?康德对此下足功夫,做了义务论的新形式,只有出于义务的才是真道德。为什么强调义务论才是真正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是自律,内在的修养最重要,康德认为不可靠,主观的认为自己是圣人是不信的,康德从外在的关切出发,以利害为关键,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很功利的,利益与道德不可兼得。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德国人也讲教化,但不是自律,而是理性对自己的启蒙。康德从先验的方法开始,自由是根基。自由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是自由,自由是道德法则的认识理由。 什么是“道德法则”?(谁给谁立法?) 1.理性给意志立法:实践理性 “按照法则的表象来行动的能力。” (自然之物“按照法则而运作”)。 2.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推理的能力:按照三段论推理与按照不矛盾律推理。行为的逻辑一贯性是道德的标准。 细节展开 理性給意志立法,不是单纯的某个人,心灵中有知情意,意涉及到道德问题。Bergehrungsverm?gen.意欲 Wille 意志 Willku(点)r 任意 动物按照法则行走,人按照法则表象,是因为人能意识到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的能力。推理的能力是现象界得以可能的根据,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都是推理的能力,实践理性从行为的一贯性(不矛盾律)进行,这种逻辑的一贯性是道德。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通俗的形而上学,将意志的“出于义务”的行为作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分辨出来。第二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把“出于义务”的动机归结为意志的先天形式法则,即绝对命令。 第三个层次:实践理性批判,揭示绝对命令作为意志的先天的普遍立法的原则(自律)是如

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道德哲学读书报告 厦门大学哲学系张宽前 “我生性是一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有快乐。曾有过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严的,我就轻视无知的群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点消失了。 我学会了来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的劳动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 在康德哲学严肃冷峻的语言外衣下,是一个倾心于关注人的自由与尊严的内核。在《纯粹理性批判》所建立的宏大理性基础上,对于实践理性即道德哲学的建构是其另一艰巨任务,主要以三部著作为主线《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一、《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康德认为:“在道德的事情中,人类理性甚至凭借最普通的知性也能够很容易就被引向相当的正确和详尽”,“所以普通的人类理性不是出于任何一种思辨的需要(这种需要,只要那理性还满足于只是健全知性,就永远也用不着它),而是本身由实践的理由所推动,从自己的范围走出来,迈出了进入到实践哲学的领域的步伐”。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方法论”中,他则请读者注意“由商人和家庭妇女所组成的那些混杂的社交聚会中的交谈”,特别是说别人闲话(嚼舌头)的场合。他为这种不好的习惯辩护说,这正表明了“理性的这种很乐意在被提出的实践问题中自己作出最精细的鉴定的倾向”,并认为可以把这种倾向运用于对青年的道德教育中,因为它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情感,所以反而比任何高尚的榜样或热忱的激励更能养成纯粹的道德素质。 因此康德要做的只不过是把这些日常理性中已经包含着的道德法则单纯地提取出来,加以论证,以便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任何一件行动的纯粹道德内涵的判断进行指导。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将全部正文的内容分为三章: a“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向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 b“从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过渡”; c“从道德形而上学到实践理性批判过渡”。 在这里,康德的道德哲学明显表现出有三个不同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 1、通俗的道德哲学 康德指出,普通人类理性都会承认,一件事情的道德价值在于行为者的“善良意志”,而不在于它的实用性。因而善良意志是我们在撇开一切感性的东西时单凭理性来设想的一种意志,而理性(作为实践理性)则是一种“应当给意志以影响的能力”,“所以它的真正的使命决不是作为另外意图的手段,而是产生出自在地本身就是善良的意志来”[4]。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着善良意志的概念。对于这一点,每个普通人单凭自己自然的健全知性即可领会,所以“不须教导,只要解释就行”[5]。但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义务和“爱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仅仅是明智的,仅凭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还不足以区分,而必须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即从日常混杂的行为中把“出于义务”(而不仅仅是“合乎义务”)的成分区别出来。

【免费下载】康德的道德哲学

2.康德的道德哲学 Zwei Dinge erf üllen das Gem 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Beide darf ich nicht als in Dunkelheiten verh üllt, oder im überschwenglichen, au?er meinem Gesichtskreise, suchen und blo? vermuten; ich sehe sie vor mir und verkn üpfe sie unmittelbar mit dem Bewu?tsein meiner Existenz. 翻译: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思索它们,它们就越是以常新而弥增的惊叹和敬畏充实着心灵——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不应当把这两者当作隐藏在黑暗之中或者超出我视域之外的东西来加以追寻并纯然地猜测它们;我在我的眼前就看到了它们,我把它们与我的实存意识直接联系在一起。 康德道德哲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1.康德道德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 2.康德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哲学的比较: 内在修养与外在关切 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都是如此) 3.康德道德哲学基本方法:先验的方法。 细节展开 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的善?康德对此下足功夫,做了义务论的新形式,只有出于义务的才是真道德。为什么强调义务论才是真正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是自律,内在的修养最重要,康德认为不可靠,主观的认为自己是圣人是不信的,康德从外在的关切出发,以利害为关键,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很功利的,利益与道德不可兼得。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德国人也讲教化,但不是自律,而是理性对自己的启蒙。康德从先验的方法开始,自由是根基。自由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是自由,自由是道德法则的认识理由。 什么是“道德法则”?(谁给谁立法?) 1.理性给意志立法:实践理性 “按照法则的表象来行动的能力。” (自然之物“按照法则而运作”)。 2.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推理的能力:按照三段论推理与按照不矛盾律推理。行为的逻辑一贯性是道德的标准。细节展开 理性給意志立法,不是单纯的某个人,心灵中有知情意,意涉及到道德问题。 Bergehrungsverm?gen.意欲 Wille 意志 Willku(点)r 任意 动物按照法则行走,人按照法则表象,是因为人能意识到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的能力。推理的能力是现象界得以可能的根据,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都是推理的能力,实践理性从行为的一贯性(不矛盾律)进行,这种逻辑的一贯性是道德。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通俗的形而上学,将意志的“出于义务”的行为作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分辨出来。 第二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把“出于义务”的动机归结为意志的先天形式法则,即绝对命令。、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

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 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故而,人是自由的。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 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 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意志自由”可以让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魂不灭”可以让人一生充满希望与并不绝望,而“上帝存在”可以让人感受到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在时刻起到裁判、奖惩的作用,让人相信“因果报应”,让人一生有所敬畏,不敢恣意妄为。这便可以说是“神”存在的最大意义了。 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 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摘要】对康德道德哲学三个层次结构进行了简述和解读,即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详细论述康德提出的关于道德法则的概念,认为康德尝试通过对道德法则的三个层次的建构,建立人类所有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和最终归属。 【关键词】康德;道德哲学;道德法则 [Abstract] Brief narration and expounding are made on three-layer structures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 namely, popular moral philosophy, moral metaphysics and practice ration criticism. Discuss Kant's concept of moral laws in detail that Kant's attemp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levels of moral laws establish moral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ultimate ownership of all human behavior. [Key words] Kant; Moral philosophy; Moral law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俗道德哲学,是从寻常老百姓和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道德的先天原理。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言蜚语等现象,透露出人的一种克制不住的本性,就是人们喜欢用一种绝对的道德尺度去衡量别人,这恰恰说明人们心目中有一个绝对的道德标尺。他认为这些道德原理对于寻常百姓的道德教育、日常交往以及素质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是通俗的道德哲学是不够的,所以他将通俗道德哲学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作为第二层次,康德坚信在人性里面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根基,由此形成的道德哲学原理体系就是道德形而上学。康德认为通俗道德哲学缺乏可靠的理性原则作为最后的裁定,所以很容易变质,因此康德就是要寻找这种道德箴言背后的道德律,康德提出来的普通道德律是以一种命令形式表达出来的:你必须要这样行动,即你的行为准则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第三层次就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就是要寻找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是对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批判。康德最终得出结论,自由意志是一切道德之所以可能的前提,这是实践理性批判的最高点。如果为我们追溯道德如何可能,就是在于人有自由意志。但至于自由意志如何可能,这就没法证明了,它是一切证明的绝对前提。 意志自律为道德上最高原理。所谓意志自律,便是意志对它自身成一法则的特质,不管决意所及各种对象的特质怎样。那么,自律的原则便是:“永是这样抉择,叫这个决意能以这所选取的格准作为一个普遍法则”①。我们必须进一步,从客体底认识跃至主体(即纯粹实践理性)之批判的探究,为了这种毅然决然发出命令的综合命题必须能由全然先验地予以察认。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以至于它不仅必然适用于人,而且适用于一切一般而言的理性存在者。 ②”因此,道德法则没有例外,对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都绝对必然地适用。通过这个前提,康德就排除了经验对道德法则形成的影响,他认为“没有任何经验能够提供理由,哪怕是仅仅推论到这样一些无可置疑的法则的可能性”。排除了经验对制定道德法则的影响之后,纯粹实践理性就完全承担起规定道德法则的任务,一切道德概念都完全先天地在理性中有其位置和起源,而且不论是在最普通的人类理性中,还是在最高程度的思辨思维中。正是在对纯粹实践理性高扬的基础上,康德才建立起了他完全义务论的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提出道德法则的概念,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对人类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检测系统,即人类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只要按照这个普遍法则来检测就可以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