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汉写作中人称代词的差异比较

英汉写作中人称代词的差异比较

英汉写作中人称代词的差异比较
英汉写作中人称代词的差异比较

英汉人称比较

1人称简介

(1)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第一人称(我)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以外的人.

人称代词所指的是说话的人叫第一人称,如“我、我们”;所指的听话的人叫做第二人称,例如“你、你们”;所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叫第三人称,如“他、她、它、它们”。名词一般是第三人称。

(2)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2英汉人称比较

英语中的人称

第一人称:I me we us

第二人称:you

第三人称:he him she her it they them 等

汉语中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咱们

第二人称:“你”(“您”)、“你们”

第三人称:“他”、“她”、“它”、“她们”及“它们等

1. 汉语没有格的区分,但是汉语的第三人称复数形式比英语的第三人称复数更具体。汉语第三人称有性的区别,如“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这些都是文字上的区分,语音里是没有性的差别的。汉语里的“他”、“她”、“它”都发成[ta:]。

“他们”和“她们”在性上有很大区别。

2. 还存在两种不同的代词“咱们”和“我们”都指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您”是“你”的尊称形式,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至于其他人称形式,英汉都能相互对等。

3.总体来看,就叙事体小说这种文体来看,英语的代词使用频率比汉语代词使用频率高;(1)第三人称代词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要高;

(2)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频率均最高,而第三人称复数代词和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在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均较低。

4.大小写之别。

在英语中,一般只是每个句子的第一个字母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要大写,但“I”不论在句子中处于何处均一概大写,在两边各矮一截的小写字母中显得鹤立鸡群,顶天立地。至于you、they、he、she,则无缘享受此殊荣。

而汉语则无大小写之分,不论是我、你、他或她还是我们、你们、他们或她们均一视同仁,淹没在大小相等的文字当中,谁也不起眼。

第一人称比较:

1.称用单数代词I 与“我”表示时的社交功能和普通语言的人称指示语一样,I和“我”的基本含义就指代说话者本人。英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I指说话者本人,没有其他相应的表达方式;汉语的“我”指说话者本人,“但它也有一些非指示用法,如虚指和泛指等”。汉语中有时用“本人指说话者自己,不过用得相对较少。现代汉语用“本人”除了表示客观冷静陈述以外。似乎还给人一种自大、高傲的感觉。所以,大多数语境下用“我”,较少用“本人”。

相同

1、第一人称指示语如用复数代词表示在英汉语中都有两个用法:其一,用于包括谈话对方;

其二,用于不包括谈话对方

(1)我们都是有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应该能理解学生的心情。(包括听话人)

(2) We both should understand students for we are experienced teachers for many years.

(3)您安心养病吧!我们过几天再来看你。(不包括听话人)

(4) You’d better take a good rest. We will come to you in a few days.

2、用复数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第一人称来指说话人自己,即在体现中将单数的说话者编码为复数形式的情况在汉语、英语中都不少见:

(1)看过了前面摆出的种种材料、做法和看法,我们( =我) 有些初步意见……

(2)We (=I) have been observing the phenomenon for years, but at this stage we are (=I am) still unable to be very specific about its nature of its cause.its nature of its cause.

例2 看过了你的个人简历,我们(= 我)有些初步意见……

例1 这种用“我们”来代替“我”的用法多见于学术写作中,是说话人谦虚的表现,似乎在说他所取得的成就不完全归功于他个人。从另一角度来讲,“we”的使用,可以使文章减少主观自负的意味,这样便于拉近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是话语礼貌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撰写论文时,尽管文章是作者独立撰写的,但为使自己提出的观点或发现的事实易于被人认同与接受,也常用“我们”或“we”,而不用“我”或“I”。这种为了避免话语者过于主观和自我为中心,用不包括受话者的“we”来指称自己的用法叫做“编辑的我们”(editorial we)(姜望琪:2000),它能使对方感觉到与发话者之间的平等、友好的关系。

而例 2 则与以上情况不尽一样,说话者觉得自己以“我”或“I”的口吻说话分量不够,权威性不强,恐怕难以让他人确信时,便会使用“我们”或“we”,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增强其话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以使听者觉得这不是个人所言,而是一个团体或一个领导集团的意见或主张,代表着集体的智慧和抉择。以上两种情况在英汉语中都存在,但是在谈到过失或缺点时,便不能这样用,否则便成了推卸责任了”,

虽然“we”和“我们”都可以代指第一人称单数“我”,但两者的语用意义并不完全一样。英语中,“we”是皇室成员指称自己的一种特有用法,例如一个英国国王可以这样说:We will ourself reward the vistor.但汉语却没有此

用法。第let’s 在非常通俗的口语中有时可用作单数,这就是说它可以不包括谈话的对方,而只借指单数的“让我”,相当于let me:(3) Let’s (=me) give you a hand.

差别

1不同的第一人称复数之间的差别:

在北方话里,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第一人称指示语是“咱们”,“我们”却只指说话人及其伴随者一方。在普通话中,“我们”、“咱们”都可用于包括谈话对方。

这两种不同的第一人称复数之间的差别在英语中没有直接的反映,但间接地在let us 和它的缩略形式let’s之间的差别上反映出来。let us可能包括谈话对方,也可能不包括。(5) Let us know the time of your arrival. (不包括谈话对方)

(6) Let us work hard. (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谈话对方)

而let’s 一般情况下包括谈话对方在内。如:

(7) Let’s go to the cinema. (包括听话人)

因此不能说: Let’s go to see you tomorrow.

2、在汉语里,“我们”还可以作为一种修饰语,以使语言显得亲切、友好。例如 :

(1)有我们这位老叔,你想听歌容易,要多少,有多少。《李有才板话》

3、在英语里 w e 可以指人或其它一事物,而汉语只有在童话语言中才有。

(1)May we come in?

We 在这里可以指说话人和他们的宠物,如狗、猫等动物。英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复数代词表示说话人和伴随者时,伴随者可以指人或宠物,而汉语只有在童话语言中才有,这是两种文化的差异所导致,因为在西方国家人们把宠物当作是自己生活的伙伴来看待的。可见这种用法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相同的部分,也有差异。

4.英语在并列主语中,第一人称代词“I”通常放在最后,汉语“我”却不这样。

Peter and I are studying in the same schoo1.

我和彼得在同一学校读书。

5、当谈话双方不是面对面进行交谈 (如在电话中、广播中、有时也在电视上),在作自我介绍时 ,英语中往往不用第一人称指示语,而改用第三人称指示信息 ; 汉语中向对方作自我介绍时,则只用第一人称指示语。

(1)Hello, this is John Smith.(or John Smith speaking.)

第二人称比较

差别

1、汉语中第二人称指示信息有时可以通过第一人称指示语表达。汉语的“我们”和“咱们”都可以用来借指“你”或“你们”而这种第二人称批示信息在英语中极少见,英语往往直接用 you 表现出来。下面是一些例子:

(1)我相信,我们 ( 二你们 ) 每个青年同志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 ( = 你们) 的期望。

(2)(你) 要记住,我们 ( = 你) 是学生 ,我们 ( =你) 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这种“移花接木”的指示信息常给听话人一种亲切感,故在正式场合多出自长者、领导之口,而在非正式场合,则为顾客、父母所乐于使用。

2、用第一、第二人称单数指代第一、二人称复数的情况在汉语中常常可以见到,而在英语中却少见。

(1)走,咱 (咱们) 今晚看电影去。

(2)你 (=你们) 大国敢不仁,我( =我们)小国也敢不义 !

(3)还我 ( =我们的) 河山 !

第三人称比较

相同

1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专有名词和称谓名词作为第三人称指示语指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情况(1)“老天爷你长眼呀,你视呀,要不是吾,这些家伙何时会从娘肚子里拱出来?他们(=你们)吃谷米,还没长成个人样,就烂肝烂肺,欺侮吾娘崽呀?”(韩少功《爸爸爸》)例(1)中“他们”实指“你们”,丙崽的妈妈在儿子受到欺负的时候,对那些后生崽的称呼,由于她心存顾忌,没有敢直呼“你们”,而用了“他们”,这是一种指桑骂槐的方式。

英语第三人称代词it在“It?s me”中使用,这也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介绍自己的用语,但只限于说话人认为对方能从他的声音中认出他来时才使用

第三人称借指听话人不一定只限于代词,专有名词和称谓名词也可以借指听话人。在汉语中第三人称借指第一人称,主要使用了一些称谓语和专名,其中幼儿与父母之间的话语最典型。

例如:

(1)谁欺负宝宝(=你)了,叔叔找他说理去。这种情况通常表现在幼儿与父母或长辈之间的谈话中。

(2)人家(=我)可不是小儿科。

(3)Sunday school teacher: “Can my little boy (=you) tell me what children go to Heaven?”

(4)Bill (=I)wants an ice-cream, Mummy.

(5)有的人(=你)就是不讲信用,借了钱该还不还

例(5)中“有的人”指代“你”,由于说话人碍于面子,不好直说,靠这种方式委婉地提醒、告诫对方。

第三人称指示语借指听话人和说话人,是语用学所注意的问题。这些情况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表达出特定的交际效果和语用效果,从而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

“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显然比“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更显得情深意浓。

2、第三人称可泛指任何人

第三人称的泛指,不再表示确定的所指对象,而是面向任何人,话语中传达的语义内涵,对任何人都适用。

例如:

(10)不管张三还是李四,只要是公民,他就有选举权。

(11)别管他是谁,只要有困难,我们就应该帮助他。

(12)To succeed,one has to do one?s best.

(13)This book gives one a good idea of life in the tropics

例(10)中“他”泛指任何公民,例(11)中“他”泛指任何有困难的人。例(12)中“one”泛指任何人,为了成功,必须努力。例(13)中“one” 泛指任何读这本书的人。

四、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虚指用法

泛指用法虽不能明确所指对像,但确有所指,而且有一定的指称范围,即所指称的是该群体中的任何人,其意义是实在的。而虚指用法中人称代词在语句中根本没有所指对象,基本上没什么实际的指称意义。

例如:

(14)任他(或你)是刀山火海,我也要闯一闯。

(15)我先扣他十个球给你们看看。

(16)我今年先种他几亩试试。

例(14)——(16)中“他”即使去掉也不影响句子基本意义的表达。

五、其他情况

1.第一、三人称单复数交叉互指

(1)(Secretary to another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boss)

We?(=He) re in a bad mood today.

(2)“老金,你以后成了咱们的领导,咱们先说好,你可别在咱们这些弟兄面前摆牛;你啥时摆牛,咱啥时给你顶回去!”

其他几个人说:“对,对,给他顶回去!到咱们县上,给他吃…四菜一汤?!”

金全礼说:“一个副专员,牛还能牛到哪里去?到县上不让吃饭,他(=我)照样得下馆子!

大家哄笑:“对,对,摆牛让他下馆子!”(刘震云《官场》)

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第一人称复数“我们(we)”可指称在谈话现场的第三者“他(he)”,如

例(18),第三人称单数“他”也可指称说话人自己“我”,如例(19)。方经民认为,“第三人称代词既跟先行成分互指,构成话语回指,又直接指称现场中的人物,构成现场直指,这种情况为现场话语回指。”例(19)话语中的“他”跟上文的“副专员”构成话语回指,同时又跟现场的说话人“金全礼”自己构成现场直指。

结语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人称指示语的形式非常简单, 但其用法有时却有些复杂。人称和它们在构成语句时的含义往往取决于话语的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具体的语境, 弄懂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信念和意图。对人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和理解话语, 这也是语用学的目的之一。

英汉写作中人称代词的差异比较

英汉人称比较 1人称简介 (1)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第一人称(我)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以外的人. 人称代词所指的是说话的人叫第一人称,如“我、我们”;所指的听话的人叫做第二人称,例如“你、你们”;所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叫第三人称,如“他、她、它、它们”。名词一般是第三人称。 (2)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2英汉人称比较 英语中的人称 第一人称:I me we us 第二人称:you 第三人称:he him she her it they them 等 汉语中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咱们 第二人称:“你”(“您”)、“你们” 第三人称:“他”、“她”、“它”、“她们”及“它们等 1. 汉语没有格的区分,但是汉语的第三人称复数形式比英语的第三人称复数更具体。汉语第三人称有性的区别,如“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这些都是文字上的区分,语音里是没有性的差别的。汉语里的“他”、“她”、“它”都发成[ta:]。 “他们”和“她们”在性上有很大区别。 2. 还存在两种不同的代词“咱们”和“我们”都指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您”是“你”的尊称形式,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至于其他人称形式,英汉都能相互对等。 3.总体来看,就叙事体小说这种文体来看,英语的代词使用频率比汉语代词使用频率高;(1)第三人称代词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要高; (2)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频率均最高,而第三人称复数代词和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在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均较低。 4.大小写之别。 在英语中,一般只是每个句子的第一个字母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要大写,但“I”不论在句子中处于何处均一概大写,在两边各矮一截的小写字母中显得鹤立鸡群,顶天立地。至于you、they、he、she,则无缘享受此殊荣。 而汉语则无大小写之分,不论是我、你、他或她还是我们、你们、他们或她们均一视同仁,淹没在大小相等的文字当中,谁也不起眼。 第一人称比较: 1.称用单数代词I 与“我”表示时的社交功能和普通语言的人称指示语一样,I和“我”的基本含义就指代说话者本人。英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I指说话者本人,没有其他相应的表达方式;汉语的“我”指说话者本人,“但它也有一些非指示用法,如虚指和泛指等”。汉语中有时用“本人指说话者自己,不过用得相对较少。现代汉语用“本人”除了表示客观冷静陈述以外。似乎还给人一种自大、高傲的感觉。所以,大多数语境下用“我”,较少用“本人”。

浅谈英语写作中的英汉思维差异所导致的写作错误(一)

浅谈英语写作中的英汉思维差异所导致的写作错误(一) 【摘要】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英语时最头痛的问题。本文列举了学生英语作文中常出现的典型错误,分析了由于英汉思维的差异而使学生不能正确表达词义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错误,提出了避免错误的对策,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几点建议,以便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及写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写作思维方式思维差异写作错误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英语写作日趋重要。然而这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出现了许多错误。 二、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典型错误 影响英语写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词汇量、语法、汉英语言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写作能力和各种英语知识和技能等。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典型错误与前三项有密切关系,学生经常犯词汇错误和语法句法错误,还有用汉语思维直接翻译过来的中式英语。(一)词汇错误 词汇错误包括词类错误、替代错误、省略型错误、冗余型错误、重复型错误、词序错误以及语意模糊等,其中前三类错误出现频率较高。 (二)语法句法错误 语法句法涉及到用英语组词造句,是构建句子的框架结构,在英语写作中不容忽视。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却是很明显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句子重意合,意合语言不需要词汇和语法的衔接,主要靠词序变化和上下文语境,只要前后语篇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就可以。而英语句子重形合,形合语言则注重时态变化和词形变化,注重使用逻辑语言如连接词来说明句子内部和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三)英汉思维差异 实践证实,学生英语学习的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关,即负迁移,负向迁移有关,也就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首先,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熟悉方面有差异。其次,对同一现象,同一意义语言表达方面有差异。例如,汉语认为“一阵大雨”,英语写成“aheavyrain”,不能写成“abigrain”。汉语说“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假如写成“Idon‘tknowit’strueornot.”则是错句。因为在英语中,假如“know”之后跟疑问句,则用“whether”或“if”引导从句。汉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和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些,可是却讥笑别人,英语则用“Thepotcallsthekettleblack.”表达此意。假如把汉语直译成英语,英国人则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汉语干扰还表现在学生对所学语言规则的错误类推,过分概括上。例如,由“Iwenttothestoreyesterdaymorning.”推出“Iwenttotheconcertyesterdaynight.”,这是一个错句。“昨天晚上”英语只能说“lastnight”。但是,“昨天上午(下午,傍晚)”则用“yesterdaymorning(afternoon,evening)”。由于汉语干扰,学生照汉语思维直译,导致了表达错误和不地道、不准确的英语表达。比如,学生把“你的来信收到了”写成“Yourletterhasreceived.”,这是从汉语直译出来的,因为英语中物作主语时,应该用被动语态,应写成“Yourletterhasbeenreceived.”。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干扰乃是导致表达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分析英语写作中汉语干扰对学生学习外语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教学实践上看,都将是大有益处的。汉语干扰致错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中英文化十大差异

中英文化十大差异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 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 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 岁。” (“不,我已经30 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 或者“ No ”。如: "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Yes,I am. ("No, I am not. ")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英文“ grandparents, grandfathe, 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 uncle”和“aunt”,而中文“伯 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 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 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考方向。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 /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might be a liability(N. 债务)to his friend. 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 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 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 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 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即: 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 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 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这句话还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动词sought(寻求),在句中连接后面在英语中被看做概念化的事件名词(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构成句法上的“主谓宾“结构,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又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因果关系很强的事件,sought在句中将He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在语义上连接起来,说明了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是he sought的客体。因此,使用具体词语表达的话,该句应翻译成: 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同时要注意语用的功能)。 The main land mass of the United States lies in the central North America, with Canada to the north, Mexico to the south,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east and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曹瑞青 一、引言英语写作水平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写作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观察不同民族思维形态在语言上的表现,通过对英汉词汇、句式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对比,阐述了思维差异在英语语言转换中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并对如何消除这种影响,排除母语干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力求通过了解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掌握英文的写作特点,提高中国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艺术水平。二、英汉写作中的思维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模式和写作风格。表达模式实际上就是思维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特征,表达方式体现了不同民族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倾向。1、英汉词汇差异西方文化比较注重抽象思维,喜欢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而中国人则习惯形象思维,喜欢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方位感强于西方人。东西方的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导制了词汇方面的差异,如汉语的画饼充饥(feedonillusion)、直来直去(callaspadeaspade)、复水难收(cryoverspiltmilk)等都是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血红,大红,紫红,桃红,这些都给人以具体,明确、真实的感觉。而英语则常用涵义概括的词来表达复杂、理性的概念,如:driveabargain讨价还价、bitup哄抬物价、makewonder/workmiracle创造奇迹、writeacheck开支票、takearoot扎根。这些词义的表达常给人以泛泛,笼统、虚的感觉。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必须注意这种中西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并以此了解其词汇用法的复杂多变。否则,只按母语的思维方式,套用英语的词义,必然会使语言表达的不论不类,甚至闹笑话,如:找借口makeanexcuse而不是findanexcuse,遵守时间bepunctual不是obeythetime,打井sinkawell不是digawell,生身父母realparents不是trueparents等等。在具体使用中,它们往往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将“食言”译成eatone'sownwords就大错特错了。这在英语里指的是收回自己所说的话,所以应译成“breakone'spromise”。2、英汉句式差异英汉在句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和文化的不同上。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由于思维的重心不同,表现在句式上也是如此。英语句子的顺序体现了中心词至上的原则,如:ChangAnstreetinBeijing,北京的长安街。这里"街"在英语中是中心词,放在首位,与汉语正相反:中心词置后。同样,一件红色的打了折的毛衣,英语的中心词也是毛衣。这种思维模式体现了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做事直截了当,习惯于把主要信息置于开头,然后再补充其它信息,句式呈直线型。英语句子的基本形式是主干(主语+谓语,这是句子的核心)+支干(由介词、连词、短语、关系词、非谓语动词等构成),即借助支干扩展其它成分,并把句子的其它成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英语的复合句较多,但复杂而有序,有人称之为“法治”的语言。如“Theisolationoftheruralworldbecauseofdistanceandthelackoftransportfacilities,iscompoundedbythepaucityoftheinformationmedia”.因为距离远,加上交通设施匮乏,使得农村与外界相隔绝。而这种隔绝由于通讯工具的不足就更加严重。总之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是:a、中心词至上。Thegirlwithwhomyou'vebeenchattingonlineismygirlfriend.刚才在网上与你聊天的女孩是我的女友。b、先表态,后解释。Ilovehim,eventroughheisnotrichenough.虽然他不是很富有,但我仍然爱他。c、先总结,后分析。Grammarisausefultoolifyoucanleanitinarightway.如果你能学好语法,它是很有用的工具。d、先结论,后事实。It'sstrangethatayounggirlshouldmarrysuchanolddog.她居然嫁给了这样的一个老头儿,真是很奇怪。e、先结果,后原因。Hefinallygaveitupundergreatpressure.在强大的压力下,他最终放弃了。f、注重事中文写作新论SHIDAIWENXUE22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英语写作的培育模式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英语写作的培育模式 摘要汉语式表达一直以来是困扰学生英语写作的一大难题。然而,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词汇的积累量和语法规则,学生虽能写出基本句型,但实际有效的句子写作不尽如人意。如何在写作过程中避免出现汉语式表达,培养学生写出正确而有效的英语句子,本文从英汉思维差异粗浅地探讨学生英语写作的培养基本模式。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医术语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1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表达 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很容易写出汉语化的英语。这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头脑往往先呈现的是中文符号,之后将其不假思索地转换为英文,虽然有时符合语法规则,不影响理解,但是,在表达方式上与标准的英语习惯不符,从而影响语言的地道性。例如,表达中文“有”这一概念时,有这样的句子“The chief reason for the change have five points.”就属于汉式词汇在英语表达中的的生搬硬套。此外,常见的中式表达错误还有汉式的无主语句,英汉语序机械式对等,汉式的多动词连用等,如“People think go to a movie will cost

a lot of money”出现谓语动词使用混乱的表达,不妨将其改为“People think going to a movie will cost a lot of money”,这样句子的层次才更明显;再比如“Watching TV is convenient and won’t suffer from traffic jams”句中,逻辑主语跟后半句的谓语搭配不当;还有一些习惯表达及搭配的误用,如接电话很容易被误写为“receive the phone”……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的错误。 2英汉思维差异 英文写作和中文写作其实是不同的东西方语篇思维模式的体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逻辑和直线性为特点,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1)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即单刀直入先表达主要思想,然后对其加以说明或论证,一旦一点被论证结束,就不应该再回过头来重复讨论,因此语段展开的过程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都自然连贯,具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动感;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辨证性著称,是螺旋式思维模式,有种文章之妙,无过婉转曲折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即对于所要表达的主题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给人形散而神聚的感官享受。从语言组织方式上又可以分为以句法和词汇为衔接手段的形

英语作文范文-英语写作中的英汉表达差异

英语作文范文 英语写作中的英汉表达差异 一、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英美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请看短文: 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1)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2)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3)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4) 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上面的这则短文中,主题句(main idea sentence)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第一句,(1)(2)(3)(4)句是用来说明主题句的。 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即所谓的“前因后果”,如果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通常这样说: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肉的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的运动。

再比如写下面一则便条,因你母亲突然生病,周末你不能和汤姆去跳舞了,你找了舞跳得很好的时黛来代替你,并表示抱歉。 此英语便条为: July 6,2002 Dear Tom, 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 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ill.In order not to disappoint you,I have asked Shi Dai to take my place.She is a better dancer,I think.My regrets.Joe 从便条中可以看出,英语表达先“果”—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后“因”—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即所谓的“先果后因”。 一般来说,在单个句子中,英语句子也是先中心,也就是将主要思想、结果放在句首,放在主句里表达;而汉语正相反,一般为后中心,主要的观点、信息往往放在句末。如: He had to stay at hom 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因为他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所以说,大学生用英文写作时,就要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避免写出中国式的英语。

中英文写作差异浅谈

达介质——语言,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汉语是象形文字,是意合语言,句子之间常靠内部的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所谓“形散而神聚”;而英语是拼音文字,是形合语言,句与句之间往往靠各种语言形式紧密结合。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译。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 英语注重形合,因为英语具有丰富的形式组合手段。词缀法、合词法、转类法的使用可以使英语词汇在词形、词义和词类上展示丰富多彩的变化,加前缀可以改变词的意思,例如:like——dislike;而加后缀则可以改变词的类别,例如:consequent——consequence;前缀也可以改变某些词的类别,例如:force——enforce,等等。 英语会用不同的时态表达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状态,例如:Figures and numerous facts prove that there are already and certainly that there will be too many people. 会用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的不同关系,用各种连接词表达主句与从句之间不同的关系。例如:Manhattan has been compelled to expand skyward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any other direction in which to grow. 汉语主要依赖意义的内在衔接,形成一种隐约的意义脉络。汉语的意合结构主要体现在词序、主动语态上,以及紧缩句、四字格中。例如这些句子:(1)她不老实,我不信任她。(2)昨晚我盖了两床被子。(3)浑水摸鱼。(4)玩火自焚。这些句子隐含了内在的逻辑结构,懂汉语的人不用费劲便能理解其意义,但是在译成英语时则需将隐含信息翻译出来,以使译出的句子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译为:(1)I do not believe in her because she is not honesty. (2)Last night I slept on bed with two quilts covering on me. (3)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4)Those who play with fire will burn themselves. 写作表达介质的不同,其实也会直接影响到写作器物层面的其他要素,象形为主的汉语产生了软笔书法,甚至创造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而以拼音文字为特征的英语,却长期都是用硬笔书写。打字机似乎是天生为拼音文字为特征的英语写作准备的;而电脑时代,汉语的构成方式又具有了英语所没有的优势。有研究表明,对于运用汉语这种象形文字进行写作的中国写作人而言,更容易在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这样一些与写作密切相关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快感。 2.中英文写作差异之干:现象比较 上文通过文学的高度分析了中英文写作的差异,下面将从技术角度具体分析中英文写作的差异。 2.1.语篇结构 正如上文中所说那样,语言和写作是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修辞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导读:对外汉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通过目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西方对比文化等专业知识,不断地深厚了语言功底,学习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我们越来越认为,其实在另一种职业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一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 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注重译文的连贯通顺符合逻辑,口译注重达意,而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做翻译之前,了解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思维方法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达到标准,才能继续翻译任务及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文: 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理论)、心理文化(指人 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作为制度文化的语言,与其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语言,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也因此才能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史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而不同的文化也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同一民族的人,由于生活在同一社会、统一文化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存在共性,不同民族的人其思维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比研究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特别是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减少和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举措,也是在翻译时需要尤其注意的因素。本文以中英文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例来进行阐释。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国人重伦理,英美人重认知。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而在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他们形成了探求自然的奥秘、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词汇中均有反应,如:顺其自然、听其自然、听天安命、听天由命。 中伦理思想观念的又一体现是重宗族和宗族关系,重辈分尊卑,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杂,英语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例如,有一句话:张明和李丹是表亲,张明的母亲是李丹的

中英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中英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摘要] 中文和英文分别属于中西方文化不同体系,两者有所区别。本文旨在研究在句法和不同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存在的影响,浅谈如何写作地道的英语文章。 [关键词] 英语写作英语思维中式英语惯用语 英语写作是中国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但是一直以来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非英语母语人士是用母语思维在进行英语写作,所以导致很多英语母语人士看不懂中国学生写的文章。也就是说,英语文章写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学生不了解英语思维模式。而不同文化的思维负迁移最终会导致理解上的困惑。充分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能使中国学生更好的运用英文思维进行英文写作。 1.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的写作问题 1.1中国学生的写作中常常出现以下这些错误,翻译的误用;翻译是一项特殊艺术,不能逐字对照翻译。然而,学生们常常喜欢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翻译出句子,有时一个独立的单词或者短语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按照中文习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拼凑出来的一整句话却不能表达出准确的意思,中式英语也就是这样产生的!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用心去思考”,一些中国初学者倾向于翻译为“I use my heart to think.”这就使母语是英语的人士感到困惑 1.2句子不完整:要么缺乏动词,主语,要么是连词。例如:“I came back home ,I throw myself into the bed。”在第二个主语前缺少连词“and” 1.3.语法混淆:造成此类错误的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容易把形式相似而意义相去甚远的词组或单词混淆。比如:“used to”和“be used to”的用法;我们可以写成““He is used to stay out late at night in his twenties”而不是“He used to stay out late at night in his twenties。”在他们的写作中还存在错误的搭配,词序混乱,介词的错误使用等。 上面所提及的错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采用英语思维方式无疑是最好的写作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开始 2.中文和英文的差异。 2.1 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就是两者之间最基本的差异。英语思维是线性,从概述到细节。中文思想是螺旋状,把所有事都放在一起,

英汉十大区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汉十大区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不,我已经30岁了。”)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Yes,I am.”(“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英文论文写作的区别

我写(为了说明简单,这样都翻译成中文): A是由于B的存在造成的, 而C会产生B, 为了减少A,我们必须减少C。 老板说:你这样写,我不知道第二句为什么要提C呢? 我一愣,很奇怪:因为C会产生B啊?(心想这不是很明显吗?) 老板改成了: A是由于B的存在造成的, B会被C所诱发, 所以减少C,就会减少A。 我一看,换了个表述而已,有什么不同吗?百思不得其解。问老板为什么要这么改,老板还是那句话,按原先的写法,她不知道为什么要提C。我最后还是不明白。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篇文章《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by George D. Gopen and Judith A. Swan。 原来,句子有所谓的the stress position,就是读者期望看到重要的信息和新信息的位置,所以写作的时候要把你重要的东西放在这个位置。句子还有所谓的the topic position,它建立了读者对这个句子的期望。更奇妙的是,不同的语言,由于阅读习惯的不同,它的the stress position是不太的:中文的the stress position 是在句子的前面,英文是在句子的后面,这叫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对英文来说,它的the topic position是在句子的前面,而中文没有the topic position。最理想的英文句子的组织方式是用前面的the topic position来提到前面的旧信息,这样读者就知道这个句子是要跟旧信息相关的,而用后面的the stress position来提到新信息,这样一个句子实现了一个建立旧信息和新信息联系的过程。这样一句接一句形成了信息的流动和逻辑的建立或转换。 反过来看我的表述,我还是用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第二句中把新信息放在了前面。对我来说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可是对于英文国家的人来说会很别扭,因为在他们期望看到旧信息的地方看到了新的信息,他们就会迷失。而在应该有新信息的地方看到旧信息,他们又会失去兴趣。虽然最终他们也能懂,但是对他们来说,读起来就很费劲。我老板改的,就完全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有人说,你看一篇英文文章,如果读起来特别顺口的话,往往它是中国人写的,因为我们对the stress position有相同的习惯。知道了上面组织英文句子的原则,写起来就可以把句子搞的紧凑一点。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时候我们不能完全做到每次都用旧信息带入新信息,那怎么办呢?那就要借助连词的作用了。这一点,中英文差别倒不是很大。 比如:A类材料中会有性质B。 B很普遍,可以用理论C解释。 但是,最近在A类中发现有某些材料没有性质B。 其中第三句的A在第二句没有出现,而如果把在第二句有出现的B作主语又不好造句,只好利用连词:但是。 同样的道理推广到段落:我们最好在每一段的开头用一句topic sentence(主题句),句子前半部分提到上一段的主题名词,后半部分提到这一段的主题。通过这样,我们又把大的单元,段落,给有机的连接起来了。 至于英文写作中的整体结构问题,实际跟中外区别倒不大。想想近代科学都是西方传到中国,所以这些模式都是西方的模式。只不过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所以最大的区别还是句子的组织上。 当明白中英文论文写作的最大不同后,你就可以写出比较符合英文阅读习惯的文章来了。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