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精讲精练(1)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精讲精练(1)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精讲精练(1)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精讲精练(1)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精讲精练

【知识要点】

“追及”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两种: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追上

前有最大距离的条件:两物体速度 ,即v v

(2)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或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存在一个能否追上的问题。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①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后方,则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小。

②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前方,则追上。

③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乙处于同一位置,则恰好追上,为临界状态。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典型例题】

(一).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

(开始时v1v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x1= x2+Δx,全程只相遇(即追上)一次。

【例1】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以内.问: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二).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

(开始时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小;v1= v2时,①若满足x1< x2+Δx,则永远追不上,

此时两者距离最近;②若满足x1=x2+Δx,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③若满足x1> x2+Δx,

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例2】一个步行者以6m/s的最大速率跑步去追赶被红绿灯阻停的公共汽车,当它距离公共汽

车25m时,绿灯亮了,车子以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起动前进,则()

A.人能追上汽车,追车过程中共跑了36m

B.人不能追上汽车,人和车最近距离为7m

C.人不能追上汽车,自追车开始后人和车间距越来越大

D.人能追上汽车,追上车前人共跑了43m

(三).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同上)

【例3】A、B两列火车,在同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 A=10 m/s,B车在后,其速度v

=30 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700 m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B

车,但B车要经过1 800 m才能停止.问A车若按原速度前进,两车是否会相撞?说明理

由.

(四).匀速运动追匀减速运动的情况: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仔细审题,

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注意v t 图象的应用。

【例4】(匀速追匀减速)如图所示,A、B两物体相距s=7 m时,A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作用下,

正以v A=4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此时正以v B=10 m/s的初速度向右匀减

速运动,加速度a=-2 m/s2,求A追上B所经历的时

间.

【巩固训练】

1.A、B两质点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同时开始运动,A匀速,B匀加速,其v—t图线如图所示,

则A、B相距最远的距离是______m,______s末B追上A,B追上A时的速度大小是_____m/s。

v

6

3

1 2 3 4

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以分析( )

A.甲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物体在t=0时刻的位置不一样

C.甲、乙两物体在t=2 s时有可能相遇

D.前4 s内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等

3.一辆汽车正在以v0=2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的正前方x处有一只静止的

小狗,司机立即采取制动措施.司机从看见小狗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动作,整个过程中汽车的运动规律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

B.汽车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为4.44 m/s2

C.从图中得到司机在其反应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10 m

D.x等于或大于10 m时,小狗是安全的

4.如图所示,a、b分别是甲、乙两辆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同时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

以判断( )

A.2 s后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B.在0~8 s内两车最远相距148 m

C.两车只有t0时刻速率相等

D.两车在t=8 s时相遇

【方法总结】

1、常用解题方法:

画出两个物体运动示意图,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临界状态,确定它们位移、时间、速度三大关系。

(1)基本公式法——根据运动学公式,把时间关系渗透到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中列式求解。(2)图象法——正确画出物体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的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结合三大关系求解。

(3)数学方法——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出数学关系式(要有实际物理意义)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根公式中Δ判别式求解。

2、分析方法

当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运动,当前面物体的运动速度大于后面物体的运动速度时,两者间的距离将逐渐增大,不论两物体做什么运动均如此。反之,两者间的距离将逐渐减小。可见,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者间的距离将最大或最小。

3、求解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1)分别对两物体研究;

(2)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

(3)列出位移方程;

(4)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

(5)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高中物理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b9154656.html, 高中物理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探索 作者:颜冬生 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们对于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进行过无数次的探讨。物理教学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针对于物理教学来说,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在物理课堂中建设高效课堂。对于高中物理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回归到当代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只有通过对现状的详细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单元整合教学方法;高中物理;阅读教学;有效性分析 物理在学校教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在考试占据的比重还是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知识,其作用都十分重要。因此学好物理,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完成的任务。但是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物理教学的长远发展,因此改革高中物理教学也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相关的改进方法的深入探讨中,单元整合教学方法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单元整合教学方法如何运用的分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高中物理单元整合教学方法分析,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此不能穷尽所有的构建方法,而是从纷繁复杂的理论中摘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构建方法。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深思。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其教学现状十分不乐观。其中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这三大方面。下面笔者就这三方面谈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1. 教学观念陈旧。教师的教学思路及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满堂灌”的教学思路上,如此陈旧的教育观,不仅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还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错误的观念导致教师在实际授课中,采取放任、散漫的教学态度,学生们在课堂上没有积极性,十分不利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展开。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来,再加上高中物理知识的抽象化,基本上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太多的知识。 2. 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没有做及时的更新,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知道,科技在日新月异,这就决定教育教学也应该是及时变化创新的,但教学内容的陈旧,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这样会导致很多高考中要求的知识点不能被学生掌握,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盲区。

最新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习题整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章节课后习题 2018/09/18 安明进 1.1 1. 平常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地球的公转”“钟表的时针在转动”“太阳东升西落”等等,分别是说什么物体相对什么参考系在运动?的坐标各是多少? 2.将近 1 000 年前,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 出游时曾经写了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诗中描述了什么物体的运动?它是以什么物 体为参考系的?你对诗人关于“榆堤”“云”“我”的运动与静 止的说法有没有不同的认识? 3. 桌面离地面的高度是 0.8 m ,坐标系原点定在桌面上,向下方 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 如图1.1-7 所示。 通过测量,确定图中A 、B 的坐标。 1.2 1.以下各种说法中,哪些指时间?哪些指时刻? A .列车员说:“火车 8点 42 分到站,停车 8 分。” B .“您这么早就来啦,等了很久吧!” C .“前 3 秒”“最后 3 秒”“第 3 秒末”“第 3 秒内”。 2. 某市出租汽车的收费标准有1.20元/公里、1.60元/公里、2.00元/公里…… 其中的“公里”指的是路程还是位移? 3.田径场跑道周长是 400 m 。 (1)百米赛跑选用跑道的直道部分, 运动员跑完全程的路程是多少?位移大小是多少? (2)在800 m 跑比赛中,不同跑道的运动员跑完全程的路程相同吗?跑完全程的位移相同吗?请结合田径比赛的规则想一想。

4.从高出地面3 m的位置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 m后回 落,最后到达地面(图1.2-6)。分别以地面和抛出点为原点建立坐 标系,方向均以向上为正,填写以下表格。 1.3 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 8 m/s。 (1)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相当于多少米? (2)除太阳外,最靠近地球的恒星是半人马座中的比邻星(很遗憾, 在北半球看不到),它离我们4.0×10 13 km,它发出的光要多长时 间才能到达地球? 2.汽车从制动到停止下来共用了5 s。这段时间内,汽车每1 s前进的距离分别是9 m、 7 m、 5 m、 3 m、 1 m。(1)求汽车前1 s、前2 s、前3 s、前4 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一个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它比这个瞬时速度略大些还是略小些? (2)汽车运动的最后1 s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汽车的末速度是多少? 3.图1.3-6 是京九铁路北京西至深圳某一 车次运行的时刻表,设火车在每个车站都 能准点到达,准点开出。 (1) T107次列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 达聊城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T107次列车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 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T108次列车在 9 时 30 分的瞬时速度 是多少? 1.4 1. 对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 你认为哪一种可能引起较大的误差?为什么? 2. 把纸带的下端固定在重物上,上端用手提着,纸带穿过打 点计时器。接通电源后将纸带释放,重物便拉着纸带下落, 纸带被打出一系列点,其中有一段如图 1.4-12所示。 (1) 图 1.4-12 所示的纸带,哪端与重物相连?

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精讲精练学案(含答案)

1.物体和质点 (1)实际物体: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并且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来说并不相同。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 (3)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1.体积很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 × ) 2.只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才能看成质点( × ) 3.任何物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看成质点( √ ) 4.转动的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 ) 解析:能否将物体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当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时,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将物体看成质点,同一物体有时能看成质点,有时不能看成质点,1、2、4错误,3正确。 答案:1.× 2.× 3.√ 4.×

2.参考系 (1)定义: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2)参考系的选取 ①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但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果往往不同; ②参考系选取的基本原则是使问题的研究变得简洁、方便。 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东行,在去襄邑的途中写下了《襄邑道中》一诗,根据图中诗句回答以下问题: 1.诗中“飞花”的参考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云不动”的参考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云与我倶东”的参考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岸原野上落花缤纷,随风飞舞,“飞花”是以两岸为参考系的;“云不动”是说诗人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纹丝不动,说明云与船的位置不变,是以船为参考系的;“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为参考系的,船向东行驶。 答案:1.两岸 2.船 3.两岸 3.坐标系 (1)建立目的: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建立方法: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往往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 如图甲所示,冰场上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要描述他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坐标系?如图乙所示,要描述空中飞机的位置,又应怎样建立坐标系? 甲乙 解析:描述运动员的位置可以以冰场中央为坐标原点,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

[做一做]用图钉和细绳画椭圆 可以用一条细绳和两图钉来画椭圆.如图所示,把白纸钉在木板上,然后按上图钉.把细绳的两端系在图钉上,用一枝铅笔紧贴着细绳滑动,使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铅笔在纸上画出的轨迹就是椭圆,图钉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叫做椭圆的焦点. [想一想]椭圆上某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与椭圆上另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有什么关系? 2.开普勒第二定律 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板书)。 展示问题: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如果一颗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它在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近日点)和最远的位置(远日点),哪点的速度比较大? 教师:如图所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果时间间隔相等,即t 1t 2=t 3t 4,那么面积A=面积B .由此可见,行星在远日点a 的速率最小,在近日点b 的速率最大. 3.开普勒第三定律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板书)。 若用a 代表轨道的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比值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恒量.只与太阳有关。 参考资料:给出太阳系九大行星平均轨道半长轴和周期的数值,供课后验证。 [课堂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播放九大行星沿各自轨道运动的课件,使学生对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有一个感性认识. 教师:实际上,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所以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能够按圆处理.开普勒三定律适用于圆轨道时,应该怎样表述呢? 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大小)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行星 27.3220.3844月球 10.0424同步卫星 601884495海王星 306862869天王星 107591426土星 4333778木星 3.36×1018 687228火星 3.31×1018365149地球 3.35×1018225108金星 3.36×101887.9757水星 K 值 公转周期(天)半长轴(x106km)k T a 23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1~4章)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节认识运动 1.以地球做作为参考系 2.车厢内的人是注视另一站台的火车,即人的视线以离开了地面,人不以自身为参考系,就会一另一站台的火车为参考系,显然,人习惯于以自身为参考系,故有此感觉。 3.(1)、(3) 4.以列车位参考系时,人向西运动;以地面为参考系时,人随列车向东运动。 5.在研究瓢虫的星数、翅膀扇动问题时,不可以将瓢虫视为质点。在研究瓢虫的爬行轨迹、飞行路线问题时,可以将瓢虫视为质点。 6.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致,都是一天,因此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总是相对静止的。 第二节时间位移 1.位移为零;路程1600m。 2.物体运动的路程不一定大于物体运动的位移,物体作直线运动并没有改变运动方向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3.“3s内”是指时间,时间为3s;“第3s内”是指时间,时间为1s;“3s 末”是指时刻;“前3s”是指时间,时间为3s;“最后1s”是指时间,时间为1s。 4.(1)“9时0分50秒”是时刻;“21小时”是时间;“6时23分”是时刻。(2)是时刻。(3)是时刻。 5.(1)影子的边缘在“圭”上的位置可以表示时刻,就象时间坐标轴上的一点;影子边缘在“圭”上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时间,就象时间坐标轴上的

一段。 (2)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钟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照,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如果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或最短值),这两次最长值(或最短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365天的时间长度。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1.下面一条纸带运动比较快,上、下两条纸带运动的时间之比是16:10。 2.在DK范围内点于点之间的距离几乎是等间距的,所以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A到D和K到N范围内,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是等间距的, 所以纸带做变速直线运动。 3.略。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1.大白鲨合某优秀运动员的速度都是平均速度。大白鲨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11.94m/s,某优秀运动员的速度为2.29m/s,所以大白鲨的速度更快。2. B 3.100km/h 4.略。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C 2.不对。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就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已知汽车运动的初速度,末速度等于零,又知减速时间,加设汽车作匀减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精讲精练(1)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精讲精练 【知识要点】 “追及”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两种: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追上 。 前有最大距离的条件:两物体速度 ,即v v 乙 甲 (2)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或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存在一个能否追上的问题。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①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后方,则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小。 ②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前方,则追上。 ③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乙处于同一位置,则恰好追上,为临界状态。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典型例题】 (一).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 (开始时v1v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x1= x2+Δx,全程只相遇(即追上)一次。 【例1】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以内.问: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二).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

(开始时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小;v1= v2时,①若满足x1< x2+Δx,则永远追不上, 此时两者距离最近;②若满足x1=x2+Δx,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③若满足x1> x2+Δx, 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例2】一个步行者以6m/s的最大速率跑步去追赶被红绿灯阻停的公共汽车,当它距离公共汽 车25m时,绿灯亮了,车子以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起动前进,则() A.人能追上汽车,追车过程中共跑了36m B.人不能追上汽车,人和车最近距离为7m C.人不能追上汽车,自追车开始后人和车间距越来越大 D.人能追上汽车,追上车前人共跑了43m (三).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同上) 【例3】A、B两列火车,在同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 A=10 m/s,B车在后,其速度v =30 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700 m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B 车,但B车要经过1 800 m才能停止.问A车若按原速度前进,两车是否会相撞?说明理 由. (四).匀速运动追匀减速运动的情况: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仔细审题, 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注意v t 图象的应用。 【例4】(匀速追匀减速)如图所示,A、B两物体相距s=7 m时,A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作用下, 正以v A=4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此时正以v B=10 m/s的初速度向右匀减 速运动,加速度a=-2 m/s2,求A追上B所经历的时 间.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的探讨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3-16T11:51:39.39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2月上作者:姚旭雷[导读] 教师要创新教学设计方式,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由关键词、线框、符号等多种形式共同组成的的结构图,能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观念过于忽视单独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设计方式,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作为有效的图形和工具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起初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记笔记方法,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全脑思维,加强记忆,随着人们对其运用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思维导图被逐渐运用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帮助学生激发大脑,使其进行发散性思考,而其被运用到教学中,可将教师头脑中教学方法、内容等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反思传统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策划被称之为教学设计,这一过程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能够合理组织各教学元素,整体把握教学。而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通过长篇的文字以线性的方式展开,而且教学设计往往更重视微观设计,即一个课时的教学,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设计教学,各单元之间缺乏联系。教学视野过于狭窄,忽视了宏观教学设计和中观教学设计,没有将一个专题下的物理知识有效串联,如此片面的的教学设计必然会使得教学效率低下,难以帮助学生整合、统筹所学知识,完成系统的高中物理知识建构。 二、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优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物理教学而言,更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法已经成为高中物理教师研究重点。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可视化的图式表征方式有利于学生完成各物理概念、现象、规律等知识的建构。利用其搭建“支架”,理清高中物理各知识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以关键词的形式能清晰展示各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整体把握相关知识,明确教学重点,设计出逻辑清新、层次分明的教学教案,并且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实时调整、修改教学,使得教学可视化、更具灵活性。同时,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还能促进教师反思教学,在课前,教师通过交流讨论彼此设计的思维导图,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和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掌握物理学科背景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知识等,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课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绘制反思型的思维导图,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推动自身教学不断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三、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 1.明确单元核心知识 在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前,教师要首先明确单元模块下教学的核心知识,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要求等梳理该教学单元的知识内容。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准确、完整的掌握教学单元知识内容,自身先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明确该单元各知识间的联系,准确抓住单元教学中重点、难点,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利用思维导图将其清晰明了的展示,省却长篇、大幅的文字讲解。 2.把握单元教学顺序 在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学习需求明确单元核心知识后,教师要合理组织安排相应的教学观点和经验,围绕单元核心知识进行编排,确定单元教学中知识主线,和教学顺序。在把握单元教学顺序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间的先决关系进行教学设计,要保证新的学习有以往的学习做支撑,并分析教学设计是否保证技能是按一定顺序教授,顺序是否连贯、是否完整,同时对于无关紧要的目标可将其去除或择期再教。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原理,教师可将高中物理学科教材中每一单元中各教学目标进行有序排列,确立单元教学中的顺序,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思维导图,促进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磁场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明确如下图的教学顺序。 3.确立单元间课中教学顺序 在联系宏观教学设计,把握单元教学核心知识、围绕核心知识确立单元教学顺序和主线后,教师要把握学生学情,更加详细地设计课中教学顺序。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中,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过往的认知规律,结合单元教学顺序,设计课时教学任务目标。分析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对其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是否有帮助,联系学生掌握的旧有知识,从后往前的编排课时教学顺序,完成“下位技能”至“上位技能”的转变。例如:在磁场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在以前的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中都有接触到与“磁场”相关的内容,如初中物理磁体间存在相互作用和高中物理学习电流磁效应等,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理解加入到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电流产生的磁场知识,通过定量的计算,让学生运用磁场的知识解决力学问题,结合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物理知识认知结构。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理清磁体与电流周围磁场方向的不同。 四、结语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思维导图应用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也成为必然趋势。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也有利于教师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优化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结合课时教学、宏观教学,提高教学设计质量。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教学顺序、课中教学顺序,合理的利用思维导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本问题与练习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本问题与练习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水相对地面(岸)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是说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钟表时、分、秒针都在运动”是说时、分、秒针相对钟表表面的运动,“太阳东升西落”是太阳相对地面的运动。 2、诗中描写船的运动,前两句诗写景,诗人在船上,卧看云动是以船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是说以两岸为参考系,云与船均向东运动,可认为云相对船不动。 3、x A=-0.44 m,x B=0.36 m 第2节:时间和位移 1.A.8点42分指时刻,8分钟指一段时间。B.“早”指时刻,“等了很久”指一段时间。C.“前3秒钟”、“最后3秒钟”、“第3秒钟”指一段时间,“3秒末”指时刻。 2.公里指的是路程,汽车的行驶路线一般不是直线。 3.(1)路程是100 m,位移大小是100 m。 (2)路程是800 m,对起跑点和终点相同的运动员,位移大小为0;其他运动员起跑点各不相同而终点相同,他们的位移大小、方向也不同。 4.解答 3 m 8 m 0 5 m -8 m -3 m 0 5 m -3 m 5 m -8 m -3 m 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1)1光年=365×24×3600×3.0×108 m=9.5×1015 m。 (2)需要时间为 16 15 4.010 4.2 9.510 ?= ? 年 2.(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5=5 m/s v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3.(1)24.9 m/s,(2)36.6 m/s,(3)0 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电磁打点记时器引起的误差较大。因为电磁打点记时器打点瞬时要阻碍纸带的运动。2.(1)纸带左端与重物相连。(2)A点和右方邻近一点的距离Δx=7.0×10-3 m,时间Δt=0.02 s,Δt很小,可以认为A点速度v=x t ? ?=0.35 m/s 3.解(1)甲物体有一定的初速度,乙物体初速度为0。 (2)甲物体速度大小不变,乙物体先匀加速、匀速、最后匀减速运动。 (3)甲、乙物体运动方向都不改变。 4.纸带速度越大,相邻两点的距离也越大。纸带速度与相邻两点时间无关。 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100 km/h=27.8 m/s 2.A.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B.列车启动慢慢到达最大速度50 m/s,速度变化量较大,但加速时间较长,如经过2 min,则加速度为0.42 m/s2,比汽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小。 C、汽车向西行驶,汽车减速时加速度方向向东。D.汽车启动加速到达最大速度的过程中,后一阶段加速度比前一阶段小,但速度却比前一阶段大。3.A的斜率最大,加速度最大。 a A=0.63 m/s2,a B=0.083 m/s2,a C=-0.25 m/s2 a A、a B与速度方向相同,a C与速度方向相反。4.解答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 1 3.0/10/ 0.29 v cm s cm s == 滑块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 2 3.0/27/ 0.11 v cm s cm s == 滑块加速度2 2710/ 3.57 v a cm s t ?- == ?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1)15,16,18,19,21,23,24; (2)如图所示;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精讲精练(1).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德州一中高中物理必修一精讲精练(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 的,全部选对得4分,对而不全得2分。) 1.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属于矢量的是 ( ) A .位移和时间 B .力和质量 C .质量和时间 D .力和位移 2.下面是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图象,其中反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 3.关于弹力、摩擦力的正确说法是 ( ) A .物体之间有弹力,则必有摩擦力 B .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则必有弹力 C .摩擦力总是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D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 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B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就是它的速度方向 5.如图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根据图作如下分析,(分别用 表示物体在 0—t 1时间内的速度与加速度;分别用 表示物体在t 1—t 2时间内的速度与加速度),分析正确的是 ( ) A .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 B .与方向相反,与方向相同 C .与方向相反,与方向相反 D .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同 6.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下列关于惯性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运动越快的物体,惯性越大 B .受合力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C .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D .静止的物体运动时惯性大 1υ1a 2υ2a 1υ2υ1a 2a 1υ2υ1a 2a 1υ2υ1a 2a 1υ2υ1a 2a

高中物理主题单元课程开发实践

主题单元课程是基于校本课程开发而提出的学科型课程开发活动,主题单元课程提高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学科知识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学到与生活、社会和科学相联系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主题单元课程的界定 主题单元课程与校本课程没有本质区别。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情境。因此,主题单元课程开发属于课程改编的范畴,它是教师对自己所使用的教材在(1)目的;(2)内容选择;(3)组织实施;(4)学习体验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形成更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和需要的课程形式。因此,主题单元课程开发的目标、方式、内容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通的,并没有绝对界限。 我校在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将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学科教育系列”和“创新教育系列”两大类。学科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内容,以各学科知识为基础,力求从知识体系构建;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方法改革三个方面建立起符合本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为此,我们确定以高中物理学科作为学科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科目之一,由物理教研组实施研发的主题单元课程将为学科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实践经验。 二、物理主题单元课程开发的程序 主体单元课程开发必须依据一定规范的程序进行,形成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过程、有课时规划、有评估的课程模块。现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为例,简述主题单元课程开发。 1.拟定单元课程目标。根据学科单元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确定单元课程的主题,而主题就是能够统领或主导本单元所有知识的核心内容,并围绕这一主题设计课程目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章的核心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通过对斜面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探究从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既有逻辑推理,又有数学演算,更有实验验证,具有丰富的科学探究方法。因而,确定本章主题单元课程为:探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具体目标为:(1)通过对伽利略的研究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2)通过对伽利略的研究过程中的推理、假设、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实验操作的技能;(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验证伽利略对斜面实验的外推结论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选择单元课程内容。单元课程内容是以本单元主干知识为主,注重对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的体现,注重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 3.单元课程内容的实施。单元课程内容的实施就是组织单元课程的教学活动,根据确定的课程内容及顺序,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 4.课时规划。课时规划就是根据课程实施内容,合理规划教学实施的时段。如,本单元课程实施分三个时段:课程内容1和2为一课时;3为一课时;4和5为一课时。 5.评价与修订。评价与修订就是对课程内容选择、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测评或反思,及时反馈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修改、完善,从而有效促进课程的发展。 三、主题单元课程开发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强调主题单元课程开发既要注重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更要注重教与学方法上的多样性。主题单元课程不是单一知识点的教学,而应是对某一部分系统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问题与练习 1.解答子弹长约几厘米,枪口到靶心的距离大于几十米,两者相差千倍以上.研究子弹从枪口击中靶心的时间一般都可忽略子弹的长度,把子弹看做质点,这样带来的时间误差不到10-4 s. 子弹穿过一张薄纸的时间是从子弹头与纸接触算起到子弹尾离开纸的一段时间.若把子弹看做质点,则子弹穿过一张薄纸就不需要时间,所以,研究子弹穿过一张薄纸的时间,不能把子弹看做质点. 说明能否把物体看做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物体的大小决定.选用本题是为了说明一颗小子弹,在前一种情况可看成质点,而在后一种情况就不能看成质点. 2.解答“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水相对地面(岸)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是说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钟表时、分、秒针都在运动”是说时、分、秒针相对钟表表面的运动,“太阳东升西落”是太阳相对地面的运动. 说明要求学生联系一些常见的运动指认参考系,可加深学生对参考系的理解.这类问题有时也需要仔细、深入地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如我们说通信卫星是静止卫星、说静止卫星相对地球静止是模糊的.说静止卫星相对地面(某点)静止是正确的,静止卫星相对地球中心是运动的. 3.解答诗中描写船的运动,前两句诗写景,诗人在船上,卧看云动是以船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是说以两岸为参考系,云与船均向东运动,可认为云相对船不动. 说明古诗文和现代文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内容与自然科学有关,表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相关的.教材选用本诗是为了凸现教材的人文因素. 4.解答xA=-0.44 m,xB=0.36 m 2 问题与练习 1.解答A.8点42分指时刻,8分钟指一段时间. B.“早”指时刻,“等了很久”指一段时间. C.“前3秒钟”、“最后3秒钟”、“第3秒钟”指一段时间,“3秒末”指时刻. 2.解答公里指的是路程,汽车的行驶路线一般不是直线. 3.解答(1)路程是100 m,位移大小是100 m. (2)路程是800 m,对起跑点和终点相同的运动员,位移大小为0;其他运动员起跑点各不相同而终点相同,他们的位移大小、方向也不同. 4.解答 3 m 8 m 5 m -8 m -3 m 5 m -3 m 5 m -8 m -3 m 3 问题与练习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精讲精练(1)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德州一中高中物理必修一精讲精练(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 的,全部选对得4分,对而不全得2分。) 1.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属于矢量的是 ( ) A .位移和时间 B .力和质量 C .质量和时间 D .力和位移 2.下面是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图象,其中反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 3.关于弹力、摩擦力的正确说法是 ( ) A .物体之间有弹力,则必有摩擦力 B .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则必有弹力 C .摩擦力总是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D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 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B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就是它的速度方向 5.如图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根据图作如下分析,(分别用 表示物体在 0—t 1时间内的速度与加速度;分别用 表示物体在t 1—t 2时间内的速度与加速度),分析正确的是 ( ) A .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 1υ1a 2υ2a 1υ2υ1a 2 a

B .与方向相反,与方向相同 C .与方向相反,与方向相反 D .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同 6.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下列关于惯性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运动越快的物体,惯性越大 B .受合力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C .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D .静止的物体运动时惯性大 7.关于运动状态与所受外力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一定做匀速运动 B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一定做变速运动 C .物体受到不为零的恒定合外力时,物体一定做匀变速运动 D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8.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第1秒内物体通过的位移是0.5m ,则第2s 内通 过的位移是 ( ) A .0.5m B .1.5m C .2.0m D .3.5m 9.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运动员的弹力 B .地面对运动员的弹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C .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的重力 D .地面对运动员的弹力等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10.如图所示,当人向后退一步后,人与重物重新保持静止,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减小 B .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增大 C .人对地面的压力增大 D .人对地面的压力减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24分。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 11.桂林某一学生去北京某高校上学,他托运的行李到北京后与在桂林时比较,行李的质 1υ2υ1a 2a 1υ2υ1a 2a 1υ2υ1a 2a

最新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2008年湖南省骨干教师培训】 时间:2009-07-03 15:37:02 来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要求 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 (一)运动的描述 [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 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 1.质点 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 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 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高中物理-自感和涡流精讲精练

高中物理-自感和涡流精讲精练 一、自感和涡流 1.自感现象:当导体中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这种由于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 2.自感电动势: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L ΔI Δt ,其中L叫自感系 数,它与线圈的大小、形状、圈数以及是否有铁芯有关,自感系数的单位是亨利(H),1 mH=10-3H,1 μH=10-6H. 3.涡流 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在它附近的任何导体中都会产生像水的漩涡状的感应电流. (1)电磁阻尼: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感应电流会使导体受到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总是阻碍导体的运动. (2)电磁驱动:如果磁场相对于导体转动,在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使导体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安培力使导体运动起来.交流感应电动机就是利用电磁驱动的原理工作的. 例题1. (多选)如图所示,L是自感系数很大的线圈,但其自身的电阻几乎为零.A和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当开关S闭合瞬间,A、B两灯同时亮,最后B灯熄灭 B.当开关S断开瞬间,A、B两灯同时熄灭 C.当开关S断开瞬间,a点电势比b点电势低 D.当开关S断开瞬间,流经灯泡B的电流是由a到b 解析:选AD.开关S闭合瞬间,线圈L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则相当于灯泡A与B串联,因此同时亮,且亮度相同,稳定后B被短路熄灭,选项A正确;稳定后当开关S断开后,A马上熄灭,由于自感,线圈中的电流只能慢慢减小,其相当于电源,左端电势高,与灯泡B构成闭合回路放电,流经灯泡B的电流是由a到b,B闪一下

再熄灭,选项D正确,B、C错误. 考点三自感现象的理解及应用 1.自感现象的四大特点 (1)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电流的变化. (2)通过线圈中的电流不能发生突变,只能缓慢变化. (3)电流稳定时,自感线圈就相当于普通导体. (4)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自感现象越明显,自感电动势只是延缓了过程的进行,但它不能使过程停止,更不能使过程反向. 2.自感中“闪亮”与“不闪亮”问题 与线圈串联的灯泡与线圈并联的灯泡 电路图 通电时电流逐渐增大,灯泡逐渐变亮电流突然增大,然后逐渐减小达到稳定 断电时电流逐渐减小,灯泡逐渐变暗,电 流方向不变 电路中稳态电流为I1、I2:①若 I 2 ≤I1,灯泡逐渐变暗;②若I2>I1, 灯泡闪亮后逐渐变暗.两种情况灯 泡中电流方向均改变. 1.(多选)如图甲、乙所示,电路中的电阻R和自感线圈L的电阻值都很小,且小于灯泡A的电阻,接通S,使电路达到稳定,灯泡A发光,则( ) A.在电路甲中,断开S后,A将逐渐变暗 B.在电路甲中,断开S后,A将先变得更亮,然后才逐渐变暗 C.在电路乙中,断开S后,A将逐渐变暗 D.在电路乙中,断开S后,A将先变得更亮,然后才逐渐变暗

高中物理光单元 复习教学目标与练习设计

高中物理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与练习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光单元复习教学目标与练习设计 闵行区华漕中学恭元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能辨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和色散现象,知道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同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3)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2)经历光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比较,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比较,加强对规律的辨析,提高运用能力; (3)通过一些实际的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及科学方法。 【作业布置】 附题 【教学目标和作业的关联性】 (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能辨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1、太阳稳定的向太空辐射出光和热,其中虽然只有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却是地球上最基本、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据此,你能估算太阳离地球的距离吗 2、“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影——光的直线传播 B.皮影——光的反射 C.倒影——光的反射 D.摄影——光的折射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和色散现象,知道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同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3、如图,光线AO从空气中斜射在空气和水的交界面O点。(1)在图A中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大小。(2)在图B中画出折射光线OC的大致位置,并标出折射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