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识读、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得出自己的见解,逐步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

2、民族区域自治的提出的时间:

3、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 3个层次:分自治区、、。

(2)5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建国前成立的是。

4、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5、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各民族共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2、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列举促进民族团结的例子:

2、列举破坏民族团结的例子:

3、说一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的贡献?

三、达标检测:

1、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是()

A.大杂居、小聚居

B.小杂居、大聚居

C.汉族在东、少数民族在西

D.按民族划分居住区域

2、大型民族歌舞《团结颂》剧照,她主要体现了()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地区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

3、全国目前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

A.10个

B.5个

C.6个

D.8个

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

A.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

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一地方

D.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6、“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照亮!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你知道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吗?()

A.蒙古族

B.回族

C.藏族

D.壮族

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③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④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④ D、②④

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

①促进民族团结②缩小东西差距③各民族共同发展④政府依法行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四、小结:

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第11课 民族团结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11课时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背景 (1)前提:我国是由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关系: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3)民族格局: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 2.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在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 3.实施: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意义:对、、和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的政策。 2.表现 (1)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制度,进入阶段。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2)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3)西双版纳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4)战略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3.意义 (1)地区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少数民族人民的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二、合作交流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好处? 三、达标提升 1.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分布格局是( )。 A.大杂居、小聚居B.小杂居、大聚居 C.小杂居、小聚居D.大杂居、大聚居 2.乌兰夫是创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大功臣。中共中央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在( )。 A.筹建新中国时B.制定宪法时 C.修改宪法时D.中共八大上 3.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所依据的基本国策是( )。 A.民族共同繁荣B.对外开放 C.民族区域自治D.“一国两制” 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下面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举措的是( )。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5.在衢州对口支援的新疆乌什县传诵着独特的“三字经”:“乌什县,大家庭,各民族,一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家亲。”这一事实说明援疆工作有利于( )。 A.和平统一B.民族团结C.民族自治D.同步发展 四、课后反思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导学案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回顾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通过复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的区别 难点: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异同 复习过程 1.激情导入 2.明确复习任务和复习重难点(小组长宣读) 3.自主复习,完成知识梳理 考点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______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成就:全国已建立_______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3.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________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_______________。 考点2、3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提出者:________。 (2)涵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____________,台湾、______和______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 回归时间:香港________ 年7 月1 日;澳门 _______年12 月20 日。 (2)影响: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________ 构想的成功实践,为解决________创造了有利条件。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大陆对台政策: ①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②1995 年,江泽民提出的____________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2.通过对教材中吉付出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1、表现: 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习俗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风俗习惯、保护宗教信仰等; 经济上:安排建设项目,扶植民族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互助合作的民族关系; 3、具有政治和社会基础(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自主学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格局。在__________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__________,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__________政策。 2、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制度,我国共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 3、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和。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旧社会,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 的政策。 2、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__________,废除了__________,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__________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商品粮基地,__________的傣族自治州是我国__________基地。中央提出实施__________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新气象。 4、中央提出实施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十一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➊教学目标 一、了解秦汉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联系的加强,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二、理解唐太宗“天可汗”称呼的由来,认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意义,培养民族情感 三、了解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培养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情怀 四、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➋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汉至明清设理的民族机构和制度 教学难点:秦汉至明清民族与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➌知识框架 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华各民族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各民族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产生 (2)商朝设宾,西周设小行人,负责管理民族事务 2、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周边民族:东北的夫余和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氐和羌、南方的夷和越(2)中央机构:设典客和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3)边疆管理 ①BC215年,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②BC214年,修灵渠,征服岭南设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③修五尺道,征服西南夷(今云贵地区) ④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设道与县同级 3、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①汉匈战争 A、汉初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B、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通过三次战役(漠南之战收复河套、河西之战设河西四郡、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仅作了解)击败匈奴主力 C、东汉初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D、89年窦宪击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②边疆行政 A、汉武帝时期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B、汉宣帝时期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C、西汉时期还在东北设立乌桓校尉 ③屯戍政策 A、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B、西域:设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 (1)五胡内迁: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五胡乱华:五胡介入到西晋皇族的八王之乱,并逐渐主导局势,最终灭亡西晋(3)五胡十六国:五胡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并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推动了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5)南方开发:吴蜀以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与东、西南地区人的交融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尚书省礼部、鸿胪寺 ①礼部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其中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②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边疆管理 ①周边民族:西北部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岭南百越纳入隋朝治理;加强于流求接触 ②边疆行政:推行郡县制,但往往由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大交融 (1)中央机构:基本沿袭隋朝 (2)边疆管理 ①周边民族 A、西北部:唐太宗灭东突厥和高昌,其余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B、西南部:与吐蕃(今青藏)会盟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册封南诏(今云贵) C、东北部:唐玄宗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边疆行政: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其中都督府都督与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A、西北部: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B、北部:设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 C、东北部:设安东都护府 D、南部:安南都护府 注·羁縻制度:在边疆设羁縻州,以夷制夷;羁指用军事政治手段控制,縻指用经济手段安抚 3、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长期对立 ①北宋与北部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部党项族建立的西夏长期对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学前抽查】 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掌握我国的民族政策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 3.知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成就和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生自学自研】(独学预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2.含义: 3.历史地位: 4.确立过程: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6.全国建立的五个自治区: 7.当今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8我国实行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共同繁荣发展 1.我国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采取的措施: 2.我国对西部实施的战略: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就: 【课堂总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应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板书设计】 【基础知识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共同繁荣 D.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下列哪一政策或方针() A.民族区域自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科教兴国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题:第11课民族团结

材料题:第11课民族团结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侵害的部分。 材料二:56个民族的代表、委员共同参政议政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特点。在本届“两会”上,55个少数民族共有人大代表415名,占代表总数的13.91%;政协委员262名,占11.71%。各民族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为国家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宪法》的上述规定体现了我国民族关系中的哪项制度?上述规定有何 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 55年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策。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人民解放军迅速进军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西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经济羁绊,开辟了西藏人民从黑暗痛苦走向光明幸福的伟大新时代。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中“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是在哪一年? (2)“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你认为这一“转折点”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 (3)为了密切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先后建成了哪三

条著名的入藏公路? (4)早在筹建新中国时,为了稳定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中共提出哪一项基本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又实行哪一项战略决策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举班级的例子。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 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如下: (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 (2)管辖:汉代设西域都户,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汉、蒙、维杂居通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1840年开始中国遭受列强入侵,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并肩反抗外国的入侵。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2.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自主学习 1.民族区域自治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民族自治地方分为、、。1947年, 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2.共同繁荣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相当落后,典型的代表有:云南 的、仍保留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山地区处在奴隶社会;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3)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 (4)2006年,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合作学习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

三、复习巩固 1. 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下列哪一项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进行三大改革 C.实行赎买政策 D.进行民主改革 3.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 A.区域内的人口和面积 B.当地民族当家做主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国家统一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在于( ) ①体现民族平等②体现民族团结③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④维护祖国统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我国最早的民族自治地方是( ) A.内蒙古 B.广西 C.西藏 D.新疆 7. 为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放宽政策 D.搞活经济政策 8.下列哪条铁路的通车,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发展() A.青藏铁路 B.川藏铁路 C.兰新铁路 D.兰青铁路 四、综合提高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_20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主要介绍了二个问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传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

《中国历史八年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国 家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我的说课将从本课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和教学过程设计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我从四小个方面阐述) 1.本课课标要求及地位:“民族团结”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彩色版)》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在学习了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有关的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的一课。本课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共同构筑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这一单元主题,本课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目内容,课程标准是“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通过对本课乃至本单元的学习会使学生明确我国推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政策与所取得的成就。 2.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多数学生对中国历史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设计紧凑的教学环节,从思维上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感染学生。 3.教学目的要求: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说出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以及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政策。概述民族工作的措施与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了解我国如何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以及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各族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实现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懂得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教材的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地区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2)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这个问题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强,七年级学生很难把握。 二、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我从三个方面介绍) 1.为了高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协作法、材料归纳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以及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课前准备。 2.课前准备按照学生的生活区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的调查情况、搜集资料的任务。教师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指导。

民族团结导学案

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姓名:班级: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及表现。了解党和国家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而采取的战略措施。 2. 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 同发展的政策。 三、预习问题: (一)、自主学习(仔细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用不同颜色的笔记下不清楚的问题) 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3、我国建立了哪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哪些发展?(以藏族、达斡尔族、傣族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四、知识网络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制度。 2、我国共有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3、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政策。 4、旧社会,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的政策。 5、中央提出实施()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五、达标训练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歌表达的主旨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共同繁荣 D、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为了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地区发展,我国制定了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那就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团结 C、西部大开发 D、各民族共同发展 3、中国各民族分布的格局是() A、以汉族为主题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B、以汉族为主题各民族小杂居、大聚居的格局 C、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D、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小杂居、大聚居的格局 4、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议是在() A、改革开放 B、“文革”期间 C、一五计划期间 D、筹建新中国时 5、目前,全国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个 A、7 B、6 C、5 D、4 6、我国实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下列人物中,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而牺牲的杰出代表是() A、邓稼先 B、孔繁森 C、焦裕禄 D、王进喜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在于() A、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 B、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C、有利于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8、中国式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包括:①民族平等的原则②民族团结的原则③共同繁荣的原则④发对民族歧视和压迫⑤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六、合作探究(拓展思维,与小组内其他成员合作探究) 1、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民族团结》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威胁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析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导学案[工作范文]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导学案 一、复习目标: 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海峡两岸的交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二、学生自主学习提纲: 理解: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何时提出?含义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是什么?表现如何? 识记:1、一国两制含义、应用情况如何?课本P66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依据、意义?课本P67-68 分析: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进程?课本P71-72 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的原因、局面?课本P72-73 三、针对性回顾练习题: 我国是个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共中央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政策。 我国多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指。

我国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不同。 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原因是的提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决定用解放台湾。 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0、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江泽民的。 1、“一国两制”构想的根本目的是。 四、重点剖析与合作探究题: 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请回答:①我国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②、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什么政策?此政策有什么意义? ③、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原则?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你可知“妈港”,不是你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我要回来! 请回答:①、歌词中的“妈港”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②、是谁在何时掠去了“妈港”?他在外漂泊了多久才回到母亲怀抱?他又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依据回到“母亲”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学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学案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问题。内容以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的提出、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表明了在处理民族问题和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三、【单元知识网络】 四、【知识梳理】 第11课民族团结 1、我国是由___个民族组成的__________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布格局。 2、在_____________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__________________,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__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现在我国共有_____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这一政策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_______________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表现为①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__________,废除了_______________,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_______________。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的__________。 ②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商品粮基地。③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基地。中央提出实施__________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新气象。 第12课香港和澳的门的回归

《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 第11课 团结奋斗 繁荣发展 教案

第四单元同心共筑中国梦 第11课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投身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 能力目标:不断增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共同繁荣发展的自觉,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融合的历史,知道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导入新课。 教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促进各民族交住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各族人民才有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顺利实现。 【新课学习】 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是中华 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 繁荣发展,是56个民族继续携手开创美好未来的共同心声。 一.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阅读书上P90页,知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 民族发展的大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5000多 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我国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 ➢观看图片故事,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建 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边疆和民族地区,与当地人 民共同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留下了各民族团 结合作的佳话。 ➢观看视频《插上“产业的翅膀”!小馕饼成为深喀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纽带》,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归纳小结: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让各族人民更多地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成长在一起,亲密无间地交往、畅通无阻地交流、自然而然地交融,使各族人民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

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案

《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民族的名称及构成、我国56个名族分布的特点。掌握党和政府 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以及民族工作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 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 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 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三、教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四、学法 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阅读法 五、课时:一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份小礼物,保证你们看了会喜欢。看!这是什么?(老师拿出一张人民币)你们带了吗?如果带了就和老师一起看人民币背面的文字。除了汉语拼音外,你知道它们是哪些民族的文字吗?(依次是:蒙、藏、维,壮)想一想,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练习题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 (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练习巩固 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沟通 D.发展民族经济 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祖国大陆统一 B.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民族团结 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这首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A.科教兴国 B.西部大开发 C.人才强国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