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精品初中历史 第11课 《民族团结》

精品初中历史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11课《民族团结》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2.通过对教材中吉付出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

的政策。

【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自学教材,并进行圈、画、写、记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制度,我国共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自治区。

2.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旧社会,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新中国建立后,中

央人民政府实行的政策。

2.中央提出实施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三、问题大盘点: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通过阅读教材,说说我国对待少数民族问题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那些成就。

(2)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四、拓展延伸: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请同学民回忆一下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如何。

五、巩固归纳

多民族 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充满快乐一律平等相互尊重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

六、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

C.民族共同繁荣D.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A.西藏

B.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

C.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D.宁夏回族自治区

3.孔繁森是()

A.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二、填空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以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格局。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废除了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3.党中央提出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三、简答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哪部法律规定的有何重要意义。

七、练习巩固:完成填充图册、练习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编订人:王珍荣审定人:文综组时间: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重点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法指导】分析资料、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歌表达了中华儿女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制度,我国共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2.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政策。 知识点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旧社会,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政策。 2.中央提出实施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探究:阅读下列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 可侵害的部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一直把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 事业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三:如下图所示

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后,青藏铁路铺进高原后,马背民族圆了火车梦 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这是身着盛装的苗族人民。 请回答: B级(1)根据材料一,《宪法》的上述规定体现了我国民族关系中的哪项制度?上述规定有何意义? C级(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 C级(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A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民族共同繁荣 D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 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A. 西藏B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 C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D宁夏回族自治区 3.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国家实施的战略是() A.进行民主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部大开发 D.扩大内需 4.孔繁森是() A.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课后反思】

第11课 民族团结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11课时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背景 (1)前提:我国是由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关系: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3)民族格局: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 2.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在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 3.实施: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意义:对、、和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的政策。 2.表现 (1)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制度,进入阶段。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2)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3)西双版纳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4)战略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3.意义 (1)地区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少数民族人民的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二、合作交流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好处? 三、达标提升 1.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分布格局是( )。 A.大杂居、小聚居B.小杂居、大聚居 C.小杂居、小聚居D.大杂居、大聚居 2.乌兰夫是创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大功臣。中共中央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在( )。 A.筹建新中国时B.制定宪法时 C.修改宪法时D.中共八大上 3.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所依据的基本国策是( )。 A.民族共同繁荣B.对外开放 C.民族区域自治D.“一国两制” 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下面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举措的是( )。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5.在衢州对口支援的新疆乌什县传诵着独特的“三字经”:“乌什县,大家庭,各民族,一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家亲。”这一事实说明援疆工作有利于( )。 A.和平统一B.民族团结C.民族自治D.同步发展 四、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

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感谢大家到现场指导我的历史教学课。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开始逐渐摒弃旧的课堂讲解灌输方式,探索实践新课改理念,改教师的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以期提高学习效果。由于探索刚刚起步,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望各位多多指教。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今天我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的《民族团结》,时间是1课时。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将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课文中的有些知识涉及到已经学过的封建农奴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等章节知识,也渗透了思想品德和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温故而知新,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勾划课文知识重点,同时能够比较积极的参与小组讨论,并且讨论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但由于牧区教育水平限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常参与小组讨

论,因此,我将根据分层学习的原则,要求他们只需要完成第一步自主学习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只需要学生掌握我国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以及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明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培养观察、表达能力,提高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形成热爱祖国、感恩党、民族团结和新旧生活对比的价值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初识基础知识,掌握课文重点;通过合作探究,增进理解分析,突破课文难点;通过新旧对比,感受共同发展,形成态度价值;通过知识检测,巩固课堂内容,加深知识印象;通过兴趣拓展,贯彻“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课后作业,反思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西藏的发展,在对比中感受党和国家对西藏的建设与关心,从而理解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涵义,逐步增强热爱祖国、感恩党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民族团结和新旧生活对比的价值判断,反思自身如何为中华民族作贡献,逐步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说教法 主要采用引导启发法,帮助学生指向学习目标;采用疑问设置法,提

第11课民族团结大全

第11课民族团结大全 第一篇:第11课民族团结大全 实施学习优势教育,成就特色品牌学校!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第11课民族团结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法、学法] 问题教学法、小组活动法。[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导入新课] 利用回忆历史上的书法家导入。 [温故知新](听说你是记忆高手,那赶快大显身手吧!) 1.“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的观点出自()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2.中国各民族的分布格局是() A.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格局B.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小杂居、大聚居格局 C.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格局 D.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小杂居、大聚居格局 3.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议是在()A.改革开放后 B.“文化大革命”期间 C.一五计划期间 D.筹建新中国时 [讲授新课] 画导读: [能力提升]

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 [辅助理解]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 A.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B.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实施学习优势教育,成就特色品牌学校!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C.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D.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课堂检测]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包括:()①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②实行民族团结的原则③实行共同繁荣的原则④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2.1.我国各2.民族能相互团结、共同繁荣,经受各种风浪的考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A.各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革命 D.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新气象得益于()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民主改革的推行 C.改革开放的推动 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4.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议是在()A.改革开放后B.“文化大革命”期间 C.一五计划期间 D.筹建新中国时 5.目前,全国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A.10个B.8个C.5个D.3个

第11课 民族团结

人工作者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以后在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不由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地方性事务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自治区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自治州是介于自治区与自治县之间的民族区域,自治县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民族团结》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教 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2、通过对教材中吉付出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了实现民族团结,我国实行政治政策和的经济政策。 2、我国是由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已经形成了、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了以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格局。 3、我国已建立了、、、 等五个省级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 5、西藏在新中国建立后有三次巨变:1951年,西藏;1961年,西藏完成了,废除了;1965年,设立了;今天,西藏已经发展成我国重要的。 6、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战略,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二)合作探究 1、通过阅读教材,说说我国对待少数民族问题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那些成就?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请同学民回忆一下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如何? (三)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1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民族共同繁荣 D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 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A. 西藏 B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 C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D宁夏回族自治区 3.孔繁森是() A.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 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 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二、填空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以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格局。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废除了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3.党中央提出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三、简答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哪部法律规定的?有何重要意义? 2

第11课 民族团结(精选2篇)

第11课民族团结(精选2篇) 第11课民族团结篇1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师: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学习目标: 1、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3、通过学习,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什么? 2.西部大开发主要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简单说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 三、小结 歌谣记忆法 56个民族56朵花,平等团结是一家, 区域自治是国策,共同发展变化大, 如今西部大开发,各族人民乐开花 四、达标测试 1.(•湖北荆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按劳分配制度 2. (•四川内江)XX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同胞有难,全国人民感同身受,倾力相助。请问我国在藏族聚居地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3.(•浙江宁波)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在国家机关统一使用汉字与普通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后,全国共设立了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5.建国62年以来,我国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异常鲜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了() a.改革开放政策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针 6.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为保障西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和平解放西藏 b.设立西藏自治区 c.西藏是最早对外开放地区之一 d.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进行三大改造 c.实行赎买政策 d.进行民主改革 8.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的过程中,涌现出支援西藏的好干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培养学生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识读、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运用教科书中插图,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通过畅谈少数民族大发展,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 【分析】通过搜集资料、课堂学习、思维拓展等学习过程,落实目标,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与同学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分析】教师要抓住情感教育的时机,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适合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师生互动建构新知识。其模式为: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合作交流—提炼总结。 1.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不是太多,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史料和图片,并补充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史料中获得历史知识的方法。 2.“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教学,可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如通过对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的了解,树立尊重、平等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问题来展开。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

传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

《中国历史八年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国 家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我的说课将从本课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和教学过程设计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我从四小个方面阐述) 1.本课课标要求及地位:“民族团结”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彩色版)》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在学习了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有关的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的一课。本课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共同构筑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这一单元主题,本课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目内容,课程标准是“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通过对本课乃至本单元的学习会使学生明确我国推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政策与所取得的成就。 2.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多数学生对中国历史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设计紧凑的教学环节,从思维上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感染学生。 3.教学目的要求: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说出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以及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政策。概述民族工作的措施与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了解我国如何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以及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各族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实现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懂得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教材的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地区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2)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这个问题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强,七年级学生很难把握。 二、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我从三个方面介绍) 1.为了高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协作法、材料归纳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以及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课前准备。 2.课前准备按照学生的生活区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的调查情况、搜集资料的任务。教师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指导。

《民族团结》说课稿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 《民族团结》说课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民族团结》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好奇心强,但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尤其对文字性、理论性的东西不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集声、色、图、像于一体,尤其是一些视频、歌曲,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从而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处理方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补充大量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情况。 2.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处理方法:让学生讨论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教师讲解达成共识。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1、多媒体展示2、问题导学法 3、讲授法、归纳法等。 【学法】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2、问题讨论法 3、课前预习、搜集资料 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三、【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展示歌曲《爱我中华》导入 【自主学习】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以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格局。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废除了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3、党中央提出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合作探究】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好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与一般的省、市、县有什么不同? 2、调查一下你周围的同学,看看他们中间有没有少数民族?这个少数民族又有哪些节日和风俗习惯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11民族团结word教案(10)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①全国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还有许多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 ②这五个省级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3)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中央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④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

少数民族用品生产。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难点: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三、学法指导 1.多学科联系法。运用联系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本课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内容。学习时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相互对照,“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如政治课上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历史课上要详要深。地理课上讲各民族(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比历史课上要细。联系政治和地理有关知识,回过头来看本课内容就容易多了。 2.左图右史法。古人有“左图右史”的说法,所谓“图”,是指一些书籍上的插图,以便形象地说明一些不易以文字表述的内容。充分运用地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来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域的名称及西部大开发战略。 3.读图学习法。通过《西藏拉萨大昭寺举行佛事大法会》、《畲族妇女采春茶》、《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奖的佤族木鼓舞》等系列图片感受各族人民在跨入社会主义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面貌和宗教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4.图示分析法:为了便于理解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用下列图示来分析理解: 5.歌谣记忆法

2014-201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说课稿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新课程改革中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先。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民族团结》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 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二、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观察发现 设疑谈话思考讨论 归纳总结合作探究 三、教学程序 1、独自投入: (1)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资料和建国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例如,搜集地理课中民族分布示意图,政治课中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

八年级历史上册 4.11《民族团结》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材分析: 《民族团结》是人民教育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教学,通过结合某某当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真实材料,创设为教师做向导的情境,完成对民族区域自治由名称到地位,由含义到原因的层层深入的学习。通过对所提供学习材料的选择性阅读,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阿坝州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设计课后活动——“查找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结合本地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事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真实的感受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从而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课后活动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 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知识点1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 实施:全国已建立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知识点2各民族共同发展 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牧区。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为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知识点1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各民族都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族里。我国各民族的居住特点是(D) A.以汉族为主体的大聚居格局 B.各民族均衡的大杂居、小聚居格局 C.各民族均衡的大聚居格局 D.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格局 2.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关系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1课 民族团结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创设情景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二、学习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B.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 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初中历史_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民族团结》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统一的课程内容,在单元中处于开篇的位置,课程教学要为单元主题服务,重点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成果。人教版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整合,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可以通过提供材料,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本课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有史以来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在分布上又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了初步了解,但尚未深刻认识到我们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认知基础来看,初二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个性品质上看,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制造意境,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通过材料概括出民族关系、分布特点。说出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知道少数民族大发展的情况,大体概述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新气象。 2.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能得出有关结论,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有关图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实际内容,通过“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学会用史实说话。 3.通过学习民族历史、现状及政策和发展成就,能感悟出自己维护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同学友好相处的做法,从而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通过搜集、整理、讲述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能说出学习他忠诚于党的事业,关心群众疾苦、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