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1课民族团结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培养学生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识读、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运用教科书中插图,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通过畅谈少数民族大发展,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

【分析】通过搜集资料、课堂学习、思维拓展等学习过程,落实目标,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与同学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分析】教师要抓住情感教育的时机,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适合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师生互动建构新知识。其模式为: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合作交流—提炼总结。

1.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不是太多,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史料和图片,并补充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史料中获得历史知识的方法。

2.“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教学,可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如通过对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的了解,树立尊重、平等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问题来展开。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

度,实现了民族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二、各民族共同发展。党和政府加强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与帮助的力度,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知识网络框架:

【说明】框架内的拓展指知识内容和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了解西部,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活动,拓宽知识面,增强民族责任感;通过课外搜集、整理资料,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探究中。可利用歌曲、活动、猜谜语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民族团结》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教 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2、通过对教材中吉付出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了实现民族团结,我国实行政治政策和的经济政策。 2、我国是由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已经形成了、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了以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格局。 3、我国已建立了、、、 等五个省级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 5、西藏在新中国建立后有三次巨变:1951年,西藏;1961年,西藏完成了,废除了;1965年,设立了;今天,西藏已经发展成我国重要的。 6、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战略,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二)合作探究 1、通过阅读教材,说说我国对待少数民族问题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那些成就?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请同学民回忆一下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如何? (三)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1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民族共同繁荣 D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 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A. 西藏 B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 C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D宁夏回族自治区 3.孔繁森是() A.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 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 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二、填空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以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格局。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废除了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3.党中央提出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三、简答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哪部法律规定的?有何重要意义? 2

第11课 民族团结(精选2篇)

第11课民族团结(精选2篇) 第11课民族团结篇1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师: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学习目标: 1、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3、通过学习,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什么? 2.西部大开发主要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简单说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 三、小结 歌谣记忆法 56个民族56朵花,平等团结是一家, 区域自治是国策,共同发展变化大, 如今西部大开发,各族人民乐开花 四、达标测试 1.(•湖北荆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按劳分配制度 2. (•四川内江)XX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同胞有难,全国人民感同身受,倾力相助。请问我国在藏族聚居地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3.(•浙江宁波)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在国家机关统一使用汉字与普通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后,全国共设立了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5.建国62年以来,我国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异常鲜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了() a.改革开放政策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针 6.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为保障西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和平解放西藏 b.设立西藏自治区 c.西藏是最早对外开放地区之一 d.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进行三大改造 c.实行赎买政策 d.进行民主改革 8.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的过程中,涌现出支援西藏的好干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1课民族团结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培养学生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识读、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运用教科书中插图,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通过畅谈少数民族大发展,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 【分析】通过搜集资料、课堂学习、思维拓展等学习过程,落实目标,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与同学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分析】教师要抓住情感教育的时机,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适合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师生互动建构新知识。其模式为: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合作交流—提炼总结。 1.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不是太多,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史料和图片,并补充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史料中获得历史知识的方法。 2.“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教学,可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如通过对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的了解,树立尊重、平等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问题来展开。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三、【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展示歌曲《爱我中华》导入 【自主学习】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以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格局。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废除了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3、党中央提出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合作探究】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好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与一般的省、市、县有什么不同? 2、调查一下你周围的同学,看看他们中间有没有少数民族?这个少数民族又有哪些节日和风俗习惯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八年级历史上册 4.11《民族团结》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材分析: 《民族团结》是人民教育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教学,通过结合某某当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真实材料,创设为教师做向导的情境,完成对民族区域自治由名称到地位,由含义到原因的层层深入的学习。通过对所提供学习材料的选择性阅读,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阿坝州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设计课后活动——“查找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结合本地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事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真实的感受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从而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课后活动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 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 第11课 团结奋斗 繁荣发展 教案

第四单元同心共筑中国梦 第11课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投身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 能力目标:不断增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共同繁荣发展的自觉,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融合的历史,知道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导入新课。 教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有促进各民族交住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各族人民才有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顺利实现。 【新课学习】 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是中华 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 繁荣发展,是56个民族继续携手开创美好未来的共同心声。 一.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阅读书上P90页,知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 民族发展的大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5000多 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我国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 ➢观看图片故事,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建 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边疆和民族地区,与当地人 民共同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留下了各民族团 结合作的佳话。 ➢观看视频《插上“产业的翅膀”!小馕饼成为深喀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纽带》,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归纳小结: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让各族人民更多地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成长在一起,亲密无间地交往、畅通无阻地交流、自然而然地交融,使各族人民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民族大团结》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 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 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学资源教材、教参、多媒体课件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过渡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同学们对这首《爱我中华》一定非 常熟悉,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 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 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民族团结》一课。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发展的历程中通 过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 元文化的特征。首先,老师想知道同学 们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多少。咱们来 进行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怎么样?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国各民族 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特点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通过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人口流动形 成的。这种分布特点决定了各民族间相 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国建立后各民族一 律平等,在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宪法中就有了明确规定。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 聆听歌曲 学生抢答 齐答 55个,大杂居, 小聚居 分组讨论,选代 表回答:①符合 中国国情和历史 传统。 ②各民族长期的 经济文化联系, 激发兴 趣,自然 导入新课 调动不同 层次学生 的积极性 自然过渡 培养学生 5 10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11民族团结word教案(10)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①全国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还有许多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 ②这五个省级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3)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中央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④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

少数民族用品生产。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难点: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三、学法指导 1.多学科联系法。运用联系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本课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内容。学习时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相互对照,“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如政治课上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历史课上要详要深。地理课上讲各民族(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比历史课上要细。联系政治和地理有关知识,回过头来看本课内容就容易多了。 2.左图右史法。古人有“左图右史”的说法,所谓“图”,是指一些书籍上的插图,以便形象地说明一些不易以文字表述的内容。充分运用地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来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域的名称及西部大开发战略。 3.读图学习法。通过《西藏拉萨大昭寺举行佛事大法会》、《畲族妇女采春茶》、《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奖的佤族木鼓舞》等系列图片感受各族人民在跨入社会主义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面貌和宗教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4.图示分析法:为了便于理解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用下列图示来分析理解: 5.歌谣记忆法

初中历史_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民族团结》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统一的课程内容,在单元中处于开篇的位置,课程教学要为单元主题服务,重点介绍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成果。人教版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整合,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可以通过提供材料,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本课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有史以来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在分布上又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了初步了解,但尚未深刻认识到我们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认知基础来看,初二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个性品质上看,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制造意境,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通过材料概括出民族关系、分布特点。说出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知道少数民族大发展的情况,大体概述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新气象。 2.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能得出有关结论,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有关图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实际内容,通过“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学会用史实说话。 3.通过学习民族历史、现状及政策和发展成就,能感悟出自己维护民族团结、与少数民族同学友好相处的做法,从而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通过搜集、整理、讲述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能说出学习他忠诚于党的事业,关心群众疾苦、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知识点1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 实施:全国已建立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知识点2各民族共同发展 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牧区。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为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知识点1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各民族都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族里。我国各民族的居住特点是(D) A.以汉族为主体的大聚居格局 B.各民族均衡的大杂居、小聚居格局 C.各民族均衡的大聚居格局 D.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格局 2.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教案:第11课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薛力 时间2014.3.19 地点305室召集人薛力 课题第11课民族团结课时 1 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过程与方法: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团结的概念: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师问: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王昭君。) 2 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3、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意义;你知道我国有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吗? 3、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教研活动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教案 中华书

第11课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2)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力。 2、过程与方法 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问题。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权状况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 日上。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发生这些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各族人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怎样巨大的贡献?

一、民族区域自治 教师: 1、议一议: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分布特点是怎样的?我国的民族政策又是什么?学生: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教师:2、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民族建议? 学生:共产党提出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教师:3、想一想为什么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①历史传统: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经济文化: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③政治利益: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 教师:4、什么是民族平等?举例说明? 学生:所谓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如:在历届全国人大、政协中,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所占的百分比,都大大超过少数民族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有自己的代表和委员。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2983名代表中有55个少数民族的代表414人,占代表总人数的13.88%,他们与汉族兄弟一起履行人民代表的神圣职责。 教师:5、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 学生: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教师:6、民族区域自治拥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1)政治方面的自治权(依法制定自治条例) (2)经济建设方面的自治权(自主安排地方性经济建设) (3)文化教育方面的自治权(自主发展民族教育、文化) (4)管理其他事务的自治权 教师:7、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学生: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教师:8、议一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一、明白我国各民族的散布特点。 二、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了解少数民族的进展状况,明白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进程与方式: 一、组织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的资料。培育学生探讨式学习的方式。 二、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酷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一路进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创设情景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一路探讨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咱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二、学习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组成和民族散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B.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合作,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 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成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彼此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份──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大体国策和大体政治制度。 (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河南省项城一中八年级历史 第11课《民族团结》名师精编学案

第11课:民族团结编写人:司敏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 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掌 握 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 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整理知识 提炼结论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图想象 知识迁移 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本校西藏班网页介绍的内容, 通过汉藏“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传统 树立责任 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责任 学习英模 积极进取 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自觉学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确立起 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2. 通过对教材中吉付出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