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分析杨菲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分析杨菲 发表时间:2019-12-27T10:02:06.687Z 来源:《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11期作者:杨菲 [导读]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筛选9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患者的降低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达到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恢复效率,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多发于老年人,是疏松性患者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本文重点分析了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筛选9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51例,患者年龄61岁到85岁,平均年龄(76.18±3.05)岁;男/女为27/24。对照组患者40例,年龄61岁到84岁,平均年龄(77.03±3.47)岁;男/女为22/1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部位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时均为其进行全面检查,评估病情和身体状况,经影像学检查配合证实诊断后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下:嘱咐患者睡平板床绝对卧床休息,并指导其合理摆放体位。在此期间给予患者药物及物理镇痛,经8周卧床休息后视恢复情况协助患者利用支具进行床下活动,并持续实施4~6周的固定,并在此期间指导患者服用止痛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进行严格术前检查,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凝血时间等,确认无施术禁忌后方可施术,术前再次行影像学检查,确认病变部位,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方法如下:指导患者采取合适体位,给予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后在C臂机的直视下观察伤椎并实施定位,将伤椎位置准确标记,在C臂机的引导下与矢状面呈15°摆放,从患者椎弓根的外上方经皮穿刺至椎体前1/3处,将穿刺针的针芯拔出,将造影剂1支注入至患者伤椎内,C臂机下观察是否存在漏液的现象,同时将PMMA骨水泥与浓度0.9%的氯化钠注射液混合调至成糊状并注入注射器,证实无漏液后连接穿刺针与注射器,将调制好的骨水泥缓慢注入伤椎,X线下观察骨水泥浸润状况,确认骨水泥经骨小梁的间隙逐渐浸润,并在其边缘处呈毛刺状且逐渐散开至骨皮质,明确骨水泥性质,在其完全硬化后可将穿刺针拔出并对伤口实施压迫数分钟。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以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 1.4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及疼痛情况判定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疼痛感消失,伤椎的影像学相关指标恢复至正常,为显效;患者的疼痛感有所减轻,伤椎的影像学相关指标有所恢复,正常生活不受影响,为有效;患者疼痛感并未减轻甚至加重,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统计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V AS评分对比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患者的降低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V AS评分对比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达到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3讨论

股骨颈骨折中医治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ㄍ中医病证诊断疗效 标准》(ZY/T001.1-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有摔倒受伤史。 (2)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3)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

~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期及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2.骨折中期(营血不调证):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骨折后期(肝肾气血亏虚证):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三)分型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1)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使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损伤,中断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有供血量很少的股骨头小凹动脉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硫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l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増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l.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①患者多为者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②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③骨形成与骨痂成熟退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④卧床制动期將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⑤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⑥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1.2骨质疏松性骨新的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基本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 2.l诊断 2.1.1病史、症状和体征 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徴外伤史。可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畸形、骨擦感(音)、异常活动等体征,也有患者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2.1.2影像学检査 普通X线检査:①摄片应包括损伤部位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据双侧髋关节;②除有骨折征象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③推体压缩骨折时,有楔形变或“双凹征”,部分可表现为椎体内“真空征”、假关节形成。 CT检査: ①移位复杂的髋部、踝部、肱骨近端骨折,需应用 CT和(或)三维成像;②为明确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椎管内压迫情况等,可考虑CT检查。 MRI检査:①可诊断隐匿性骨折;②可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 骨扫描( SP E C T/E CT) :适于不能行MRI检査的患者,有助于判断疼痛责任椎体。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 一、OVF诊疗流程

二.OVF诊治指南 (一)临床特点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 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三)物理学检查 1. 骨质疏松症的物理学检查 骨密度检测:X线、单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光子吸收骨密度仪、双能骨密度仪、定量CT和PET—CT。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更新要点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研究现状

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关于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大会,把骨质疏松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1]。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危害是并发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椎体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髋部骨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损伤程度最重,轻度外伤就可引起骨折,一般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较高,其骨折后的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仍是目前治疗中的棘手问题[2]。我们就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病机制,外科治疗及预测与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的共同病理特征是全身或局部骨量减少,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等比例减少,在进入老年以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肌细胞核、细胞浆、细胞器及骨细胞周围的基质发生改变,骨组织表面或成骨细胞层破损,使骨组织的生物反馈调节作用消失,单位体积的骨量减少,骨基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以钙盐沉着减少。在早期表现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消失,骨小梁数量减少,剩余骨小梁负荷加大,发生显微骨折,骨结构遭到破坏。进一步发展,骨皮质内表面1/3逐渐转换成类似松质骨结构,皮质骨变薄,造成骨强度明显下降,骨强度主要包括2个方面:(1)骨量:指骨的数量或容积,其单位是骨密度(BMD)。(2)骨质量:指骨品质,包括骨微结构,骨转换率,骨基质的矿化,骨胶原蛋白等[3]。由于骨质疏松患者股骨头颈交界处的骨强度明显下降,从而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从生物力学角度考虑,骨质疏松的本质特征是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从而导致骨折的危险性增加。骨生物力学性能取决于材料的质量、材料的数量、材料的几何分布、微结构的完整程度。股骨上端的力学结构是典型力学体系,股骨头颈部有2种不同排列的骨小梁系统,一种为内侧的压力骨小梁系统;另一种为外侧的张力骨小梁系统,这两种骨小梁系统在股骨颈交叉的中心区形成一个三角形脆弱区域即Ward三角区,自重轻而负重大,应力分布合理,受力性能极佳,骨小梁的排列能最大限度的抵抗弯曲应力,这种结构可以使之在不同的载荷下,随压力方向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弹性变形,从而可以承受较大的应力和变形。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逐渐发生退行性变,骨小梁稀疏,张力骨小梁及压力骨小梁减少尤其明显;同时Ward三角区在老年人常常仅有脂肪填充,使此区更加脆弱;再者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4,5]从而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一、股骨颈骨折分型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选用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其治疗方案必须考虑骨折部位、类型、移位程度、患者年龄、受伤时间与伤前健康状况等综合因素。股骨颈骨折分型尤为重要,其目的是为了估计预后并指导正确选择治疗方法。 1. 按折线方向分型(Pauwels分型):外展型:骨折线的Pauwels角小于30 。 ,这种骨折剪力小,骨折稳定。内收型:骨折线的Pauwels角大于50 。 ,此类骨折骨折端极少嵌插,骨折线之间剪力大,骨折不稳定,股骨头坏死率高。Pauwels夹角度数越大,即骨折线越垂直,骨折端所受到的剪式应力越大,骨折越不稳定,不愈合率也随之增加。但该分型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患者由于疼痛等原因,在拍X线片时骨盆常发生倾斜,骨折线方向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它的特点是发病率高(仅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就有8 400万),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所导致骨折的发生率不仅明显增加,还导致医疗费用及社会经济问题的增加(我国每年至少消耗150亿元)[1]。治疗骨质疏松性及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的医疗费用已超过其他慢性疾病的费用,如脑梗死、心肌梗死,乳腺癌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此对骨质疏松的研究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 一、骨质疏松症开发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世界健康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为“骨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降低的骨骼系统疾病,同时伴有骨骼脆性增加及骨折的高风险性”[2]。据统计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医疗费用已超过其他慢性疾病的费用,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及降低医疗费用,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是首要前提条件。目前所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能降低椎体和其他部位骨骼骨折的风险性。最近对骨生物学的认识,使我们对骨细胞的功能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三者之间在分子水平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设备和药物更加丰富:(1)促进骨合成代谢物质[ 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ickkopf-l),甲状旁腺素( PTH)和甲状旁腺相关肽(PTHrP)及钙受体拮抗剂(calcilytics]能作为抗体,与内源性抑制骨形成硬化蛋白的物质结合;(2)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抑制骨吸收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抑制破骨细胞功能,同时没有损害成骨细胞活性,还有狄诺塞麦( denosumab),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拮抗RANKL抗体,这种抗体能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形成、破骨细胞的功能及生存。 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是降低骨折,即能通过降低骨吸收或者增加骨形成获得。双磷酸盐类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它通过与骨的高度亲和性来抑制骨吸收,增加了骨密度,降低了绝经后女性和糖皮质类固醇所致骨折的风险。由于双磷酸盐类药物在骨内具有很长的半衰期,所以即可通过口服也可通过静脉给药,然而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静脉给药是禁忌的。许多学者报道阿伦膦酸盐类药物( bisphosphonates alendronate),利塞膦酸钠(risedronate)和唑来膦酸( zoledronate)能降低椎体和髋部骨折的风险,可降低大约50%的发生率,对于其他部位的骨折可降低大约20%的发生率。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经过10年的随访是十分安全的[3]。有许多学者报道长期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是与下颌骨骨坏死及非典型转子下骨折的发生密切相关的[4-5]。抑制骨吸收的其他口服药物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 raloxifene)和狄诺塞麦抑制RANKL的人类单克隆抗体。绝经后妇女应用雷洛昔芬可以降低椎体骨折及乳腺癌的风险[6]。绝经后妇女应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SERMs)增加静脉血栓及致命的脑梗死风险,年轻的绝经后妇女应用SERMs可以加重更年期症状[7]。SERMs不能应用于男性。绝经后妇女应用骨吸收抑制剂狄诺塞麦能降低椎体骨折68%的发生率,降低髋部骨折40%的发生率,降低其他部位骨折20%的发生率[8]。与双磷酸盐类药物比较,狄诺塞麦在骨内具有相对短的几个月终末半衰期,而不是几年[9]。绝经后妇女应用皮下注射全长甲状旁腺激素( 1-84 PTH)和特立帕肽(teriparatide),结果显示有骨密度呈最大的增加,同时也最大程度的降低椎体骨折的发生率[10]。绝经后妇女及糖皮质类固醇所致骨质疏松的病人应用特立帕肽虽能明显降低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但并不能明显降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11-12]。尽管应用特立帕肽已经远远长于2年,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已经被证明,但是临床应用治疗患者时间上不应该长于

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

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1-12-26T09:08:38.0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刘百海刘艳丽[导读] 股骨颈骨折一直是创伤骨科治疗探讨的重点。 刘百海1 刘艳丽2 (1山东省寿光市中医院骨伤科山东寿光 262700) (2山东省寿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寿光 262700)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0-0003-01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一直是创伤骨科治疗探讨的重点。近年来,对于股骨颈骨折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进展,现述如下: 1 流行病学及病因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发生率不断上升,我们分析原因是:①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原因引起骨折增多;②事故危险增多,尤其是交通事故和机械性损伤明显增加,逐年递增;③生活环境的变化,诸如家庭装修、路面硬化等,尤其是老年人跌倒因素增多;④生活日趋活跃,增加了受伤机率。股骨颈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一般滑倒等低能损伤即可引起骨折,所以有人提出把老人股骨颈骨折列为病理性骨折。年青人中股骨颈骨折主要是因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伤等高能损伤所致,常伴有合并伤。 2 股骨颈骨折特点分析 股骨颈骨折具有解剖及临床上的显著特点,值得再认识。在解剖方面,股骨颈连接股骨头和股骨干,形成颈干角和前倾角;股骨颈内部骨结构有张力骨小梁和压力骨小梁,并形成骨小梁减少稀疏区(Word三角)和致密区(股骨矩);股骨颈的血供主要有四组动脉组成的囊内动脉环,分别供应骺与干骺端,由于骺板的屏障作用,使骺与干骺端之间在骨内无吻合支而只在骨外吻合;骨干营养动脉。一般只达股骨颈,与股骨头内无血管吻合。另外,股骨颈无骨外膜。上述特点就奠定了股骨颈不易愈合,股骨头骺易坏死的解剖学基础。在临床上,股骨颈骨折均为囊内骨折具有:①骨折后血肿“填塞效应”及滑液对愈合的影响;②发病年龄大,伤后并发症合并症多;③剪切力大,稳定性差,不愈合率高;④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塌陷的不良后果。诸如上述原因,所以股骨颈骨折治疗比较困难,一直是创伤骨科探讨的重点。 3 分型逐步统一 股骨颈骨折可分为若干类型,过去常见分型如按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基底型;按骨折线方向分型(Pauwels分型),根据Pauwels角(或Linton角)大小分为Ⅰ型(角度≤30°);Ⅱ型(角度30°—50°);Ⅲ型(角度≥50°);按骨折段之间的关系分型为外展型、中间型、内收型、及AO分型等,目前对于新鲜的股骨颈骨折常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即Garden于1961年提出的分型方法Ⅰ型:不完全骨折;Ⅱ型:完全骨折但无移位;Ⅲ型: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Ⅳ型: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 4 治疗进展 无论GardenⅠ、Ⅱ型还是Ⅲ、Ⅳ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手术治疗。GardenⅠ、Ⅱ型骨折约占股骨颈骨折的15%—20%,其对应关系虽然正常,但稳定性较差,即使是嵌插型股骨颈骨折,因常伴轻度内翻,骨折端嵌在松质骨中,其内在稳定性亦不可靠。有些作者主张保守治疗,主要基于避免手术风险、降低治疗费用等考虑,相对骨折发生再移位的危险,除非有明显的手术禁忌症,仍应手术内固定为宜,以防止骨折再移位并减少病人卧床时间,避免或减少骨折合并症发生。 GardenⅢ、Ⅳ型骨折的治疗原则是解剖复位、骨折端加压和坚强内固定。对移位股骨颈骨折如病人无手术禁忌症均应采取急诊手术治疗,因为股骨颈骨折多为老年人,其入院时状况最佳,另外急诊手术不仅可以尽快恢复骨折端的正常关系,缓解股骨头、颈血运的进一步损害,还可以减少卧床时间,大大减少骨折并发症及原有心肺疾病的加重恶化,并有利骨折愈合康复,降低死亡率。如由于某种原因无法急诊手术,可考虑术前皮肤牵引或骨骼牵引。 存在以下情况时,则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①闭合复位失败;②有股骨颈后外侧粉碎骨片可切开复位同时一期植骨;③年青人股骨颈骨折要求解剖复位,同时作关节囊切开减压;④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同时植骨。 近年来固定物种类很多,各种内固定均有自身的优缺点,我们应该对其技术问题和适应症熟悉掌握,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合格的内固定原则是坚强固定和骨折端加压,须特别强调解剖复位,因为无论何种内固定都无法补偿复位不良所产生的问题。目前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多针、螺钉、钩钉等,我们治疗21例中,除股骨头置换外,DHS应用最多,其次是空心加压螺钉,我们认为DHS及空心加压螺钉具有易于操作、创伤较小、固定可靠、加压确实、防旋转好等特点,提醒手术中注意的是内固定物宜置于股骨头中心偏下后方,深度距离股骨头关节面至少0.5cm。最近香港中文大学创伤学系梁国穗教授介绍亚洲型伽玛钉(Gamma—AP)治疗不稳定的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及粗隆间骨折),采用小切口、闭合处理、不扩髓,效果良好,有待研究应用。 关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我们掌握的原则主要是年龄,只要是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年龄超过60岁,又无其他禁忌症,我们多实施了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临床观察效果良好,患者满意。 总之,成功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关键是:①急诊微创手术;②力求解剖复位,必要时切开复位,尤其是年青人;③坚强内固定并使骨折端加压;④复位、固定完成后行前路关节囊切开减压。另外,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质质量等也影响着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主编.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0. [2] 陈孝平主编.外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72.

2015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指南

·专家共识 ·*通讯作者:马远征,Email :myzzxq@sina.com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指南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学科组印平 1 马远征 2* 马迅 3 陈伯华 4 洪毅 5 刘宝戈 6 王炳强 7 王海蛟 8 邓忠良 9 1.辽宁省本溪市金山医院骨科,辽宁本溪1170002.解放军总参第309医院骨科,北京102628 3.山西省医学科学院山西省大医院骨科,太原0370044.青岛医学院骨科,山东青岛2660035.中国康复中心骨科,北京1000686.天坛医院骨科,北京1000507.友谊医院骨科,北京100050 8.河南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河南漯河4620009.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重庆400010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108(2015)06-0643-06摘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已经成为骨质疏松性疾病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治疗方式上有保守治疗及椎体成形术等手术治疗,并且各有其优缺点。保守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手术治疗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状态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椎体成形术 The clinical guideline for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s The Osteoporotic Fracture Treatment Group ,Committee of Osteoporosis ,China Gerontological Society YI Ping 1,MA Yuanzheng 2,MA Xun 3,CHEN Bohua 4,HONG Yi 5,LIU Baoge 6,WANG Bingqiang 7,WANG Haijiao 8,DENG Zhongliang 9 1.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Benxi Jinshan Hospital ,Benxi Liaoning 1170002.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309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00 3.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hanxi Province Hospital ,Shanxi Medical Academy ,Taiyuan 0370044.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Qingdao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0035.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China Rehabilitation Center ,Beijing 1000686.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ian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507.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50 8.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of Luohe ,Luohe Henan 462000 9.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MA Yuanzheng ,Email :myzzxq@sina.com Abstract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in osteoporosis.The methods of the treatment includ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surgical treatment such as vertebroplasty.Each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Conservative treatment mainly uses drugs.In the surgery ,the patient ’s condition ,age ,physical condition ,and economic condition are needed to consider in order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Key words :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Vertebroplasty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骨 质疏松症日渐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个社会问题 [1] 。 老年性骨质疏松及其引起的骨折给医学及社会带来 3 46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年6月第21卷第6期Chin J Osteoporos ,June 2015, Vol 21,No.6Published online www.wanfangdate.com.cn doi :10.3969/j.issn.1006-7108.2015.06.001

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最近20年公认为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血浆胆固醇(CH)的有效药物,因为该药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受到临床应用的重视和好评。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至少有8种,包括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 、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 、 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西立伐他汀(cerivastatin)、贝伐他汀(bervastatin) 及尼伐他汀(niavastatin)。近年来发现以辛伐他汀为主的他汀类药物可促进骨形成、减少骨折发生率、恢复骨骼微结构、增加骨骼强度等优点,但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医学界已高度关注该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方面的应用研究,现认为他汀类药物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链中的限速酶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临床广泛应用于降低胆固醇及预防心血管疾病;与此同时,他汀类药物同样具有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合成代谢作用,并且不同浓度剂量对骨合成代谢作用也不同,这一特性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成为目前研究成骨

作用的一个热点。现就其研究进展作综述。 1实验研究进展 1.1体外实验研究进展 1999 年Mundy等: 1]将大鼠BMP-2启动子(一2736/+114 bp) 携带的荧光素酶标记的基因转染到存活的大鼠成骨细胞上,通过观察荧光活性来评价启动子的作用。在30000多种化合物中发现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是唯一能增加这些细胞荧光活性的物质。Sugigama等:2]验证了他汀类药物可增强BMP-2及其基因的表达。辛伐他汀、美伐他汀及氟伐他汀都有该作用,但水溶性更好的普伐他汀却无此作用。在国内,宋纯理等]3]通过体外培养成年小鼠的成骨细胞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洛伐他汀作用72h后,成骨细胞胞浆内BMP-2表达水平增高,认为BMP-2是有效刺激成骨的细胞因子,不仅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增殖,还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甚至还促进肌细胞的前体细胞系分化为成骨细胞而抑制肌细胞的分化。蔡俊等]4]在观察辛伐他汀成骨分化功能的影响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bfa 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ALP比活性增高且骨钙素含量增加,结论为1X 10-7mol/L辛伐他汀能够促进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此种促进作用可能与辛伐他汀增强其分化过程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余向前等]5]通过对人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发现辛伐他汀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hBMS成骨分化,同时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在他汀类药物的体外试验中,多数学者认为他汀药物有促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在国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在国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发病率占全身骨折3.58%,其中约2~3%发生在年龄50岁以下者。但随着我国交通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逐渐上升。对于老年患者,因人工关节技术的日趋成熟,治疗效果良好。而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治疗相对困难,因为患者期望值较高,而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的高发生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对于多发伤患者漏诊率高,现就我国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及治疗现状做如下综述。 1 股骨颈骨折的诊断 1.1 股骨颈骨折移位明显者,症状及体征显著,一般不容易漏诊,而对于股骨颈的隐匿性骨折,早期诊断困难,特别是非骨科专业的急诊科医师及年轻的骨科医师,容易漏诊,往往导致医患纠纷。避免漏诊首先需要接诊医师仔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发现有可疑骨折而摄片又没有明显骨折时,需加拍侧位片及CT,黄钢勇[1]等认为MRI在股骨颈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更具优势,具有无创、高灵敏度的优点,而且无假阴性。耿艳杰[2]等认为多层螺旋CT及后期处理技术也可以高效、敏感显示隐匿性骨折。对于如无上述条件者,严格卧床休息2w后复查X线应视为常规。 1.2 另外一种容易漏诊的情况是有高能量损伤患者,存在其他部位合并伤,股骨颈骨折因位置较深在,卧床时症状及体征不明显,如合并颅脑损伤昏迷者,同侧合并股骨干骨折者,特别是后者,在股骨干骨折中占3~6%,漏诊率达1/3。薛文[3]等通过其制定的连续性五项检查诊断方案对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即对股骨干骨折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有髋部症状者行髋部正侧位X线检查,对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早期诊断有积极意义。对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需要常规摄骨盆片。 2 手术时机的选择 2.1 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时机,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伤后尽量在6h之内进行。熊演亮[4]等报道一组股骨颈骨折行急诊手术,股骨头坏死率仅4.4%。郑崇武[5]报道一组青少年股骨颈骨折行急诊手术,股骨头坏死率也较低。伤后关节腔内血肿形成,导致关节囊内高压,进一步加重股骨头血运障碍,是造成远期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手术的意义在于关节囊内减压,打破股骨头血运障碍的恶性循环。但是目前国内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医院并不多,这与大部分医院不具备急诊手术的条件,比如值班医师的手术能力,手术室的配合能力及内固定物的消毒等,都限制了新鲜股骨颈骨折的6h内急诊手术的广泛开展。 2.2 对于入院即超过受伤6h的患者,手术时机应在全面的身体检查之后尽早进行,存在合并伤者,还需要优先处理重要脏器的合并伤。对于骨折移位严重计划行带血运骨移植的患者,因手术时间较长,也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手术耐受力后择期进行。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18)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18)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继发于骨质疏松症、低能量暴力导致的骨折。伴随我国进入老年社会,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逐年快速升高,逐渐成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性骨折多为高龄老年患者,合并内科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显著增加;患者骨量下降,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失败率相对较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容易再发骨折。围手术期处理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最重要环节,决定着治疗的成败,其处理原则、处理方法与一般常见骨折有共同之处,但也有特殊要点,推动骨质疏松性骨折标准化、规范化治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召集了国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的处理提供一个适合国情且规范标准、容易操作的治疗方案,有效提升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1 概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时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即可发生骨折,故属于脆性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最严重的是髋部骨折。据统计,全世界每3 s就发生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岁以后约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将会罹患 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1]。国内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前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年龄而渐增,8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2]。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 约为269万例次,预计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3]。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 高于前列腺癌[4-5]。 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诊治的特点及难点:(1)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 生并发症;(2)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 收;(3) 骨形成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4)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治疗进展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治疗进展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随着社会人口年龄的增长,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在成人骨折中的比例为3.60%。目前,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有很多种,本文复习国内外有关股 骨颈骨折的分型文献,对股骨颈骨折分型治疗进展做出综述。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有很多种,目前人们比较熟悉的临床分型主要有:①根据骨折的解 剖部位进行分类;②根据骨折线的方向进行分类(Pauwels分型);③根据骨折的位移程度 进行分类(Garden分型);以上分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Garden分型。 1、分型相关应用解剖及损伤机制 1.1 应用解剖 股骨颈是躯干与下肢连接的重要部位和承重部位,成年人的颈干角是110°~140°,男性 平均132°女性平均127°,一旦颈干角高于该值则为髋外翻,反之是髋内翻。股骨颈长轴对于 股骨干的纵轴有12~15°左右的前倾角。髋关节囊是由非常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包绕股骨头 和大部分股骨颈,位于关节囊内股骨颈部分没有骨膜覆盖,因此,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没有 外骨痂生成。股骨颈部血运,公认的观点是Crock所描述的股骨近端有三组动脉系统提供血运:①位于股骨颈基底部的囊外动脉环,属于股骨头、颈的关键性营养血管;②是由囊外 动脉环发出的,走行于股骨颈表面的颈升动脉,③圆韧带动脉。股骨近端骨骼内的解剖结构 形态和其所受到的生理应力情况完全适应。其内骨小梁可分为主要压力骨小梁和次要压力骨 小梁。Singh根据骨小梁系统来判断骨质疏松情况,并提出Singh指数,对其进行分级定量。 临床上,患者的骨质疏松与否对于内固定物植入后的稳定程度有直接影响。因此,常常根据Singh指数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1.2 损伤机制 大多数股骨颈骨折创伤较轻微,年轻人股骨颈骨折则多为严重创伤所致。Kocher认为创 伤机制可分为两种:①跌倒时大粗隆受到直接撞击;②肢体外旋。在第二种机制中,股骨 头由于前关节囊及髂股韧带牵拉而相对固定,股骨头向后旋转,后侧皮质撞击髋臼而造成颈 部骨折。此种情况下常发生后外侧骨皮质粉碎。年轻人中造成股骨颈骨折的暴力较大,暴力 沿股骨干直接向上传导,常伴有软组织损伤,骨折也常发生粉碎。 2、分型以及临床应用 2.1根据解剖部位的分型 许多作者曾根据骨折的解剖部位将股骨颈骨折分为三型,即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 其中头下型和经颈型属于关节囊内骨折,基底型属于关节囊外骨折。Klenerman、Garden等 人认为在X线片上,由于投照角度不同,很难区分头下型与经颈型,Klenerman等人研究发现,单纯的经颈型骨折极为罕见。由于经颈型骨折发生率很低,各型的X线片表现受投照角 度影响很大,目前此种分型在临床工作中已经很少应用。 2.2 Pauwels分型的临床运用 2.2.1 Pauwels分型 Pauwels根据股骨颈骨折线的方向将股骨颈骨折分为三型:I型: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为30°;II型: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为50°;III型: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为70°。青壮年股骨颈股 折通常是在垂直方向上的高能量剪切力所造成的,骨折线比较接近于形成垂直方向上的移位,基底部的骨折比较常见,且稳定性比较差,因此多数学者的观点是Pauwels分型较适合于青 壮年的股骨颈股折中,依据分型可以表现出引起骨折的应力方向、损伤能力高低,对维持复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版

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