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秦汉与匈奴的和战

秦汉与匈奴的和战

秦汉与匈奴的和战
秦汉与匈奴的和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归纳汉朝胜利的原因,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汉与匈奴的和战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以及综合国力决定了民族关系。

夯实基础:

材料一: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纵精兵40万围帝于白登。

材料二:“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请回答:

⑴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谁?在材料一所述事件之后,汉朝政府对匈奴采取

了什么政策(4分)

汉高祖刘邦;和亲

⑵朝到什么时候国力强盛起来?材料二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4分)

汉武帝;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匈奴从此无力与西汉抗衡。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汉匈边界出现了互市。

⑶材料二中的汉与匈奴合为一家和昭君出塞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教学反思:

园林景观发展史

《园林景观发展史》 摘要:文章主要是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以及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各个朝代的园林特点和发展趋势,隐逸文化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关系和对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封建社会;隐逸文化;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上古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中国古典园林完成了一个高度的发展,虽然我们很难找到明清以前完整的园林作品,但我们仍可以举出无数记述来证明它历史的悠久。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甚至包括寺院园林、书院园林、陵墓园林等等,都深受封建社会形态的影响。 上古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开端,我国园林起源时间很早,而那时还没有形成封建社会,但它仍具有当时的鲜明特点。中国的先人有着对原始的崇拜,他们筑灵台以观天象;建灵沼,类似于现在园林中的池;建灵囿、苑林,来养禽兽、植物。但所谓上古园林”实际上还很勉强,因为在当时的文化中,还没单独辟出园林这一枝,以后就不同了。 页脚设定文章页数 从商代中期开始,建筑技术和建筑规划出现了明显的进步,所以进入封建社会后的园林的发展可以从这里谈起。原始崇拜的观念直到秦汉园林中仍时有显著的表现,然而另一方面,上古灵台灵沼之际那种沉郁神秘的原始压迫感却不再起主导作用。因为从这以前很久的周代开始,人们对鬼神的信仰程度就已有了不小的变化。艺术当然也要体现出殷周之际人们对鬼神态度的变化。所以,园林的性质由重在娱神转变到重在娱人。 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大局面既然对当时整个思想、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园林当然也不例外。各国诸侯竞修宫室苑台,以奢丽逸乐相高的时尚得以风靡。台榭苑囿的性质规模美学标准等与不久前相比,已大不相同了,几乎完成了享乐的手段。 春秋以后,园林以娱人为目的更成了基本的原则,此时园林与辟雍之类礼制建筑可能尚未分立,故仍在举行献囚、献功等国家重大仪式。但即使如此,这里仍时时充满了愜心的笑语和尽情的欢宴,而这些又无不是与宜人的宫苑景致联系在一起的。 不同时代园林中建筑的风格总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当时掌权人的宇宙观审美观的趋向,而这些在艺术中总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园林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对物质手段的要求则更为具体。在中国文化初级阶段,很难发现它在后世具有的那种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涵。 秦汉宫苑之兴盛,这样大规模的造园活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宫苑巨大的平面空间象征着帝国辽阔的版图,风格各异的宫苑集于咸阳象征着始皇囊括四海的气度,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建筑园林的象征性无疑是最辉煌的,而这正是秦代园林的特点。 在武帝刘彻时,汉代造园活动与汉代的国力同时达到极盛,西汉宫苑的代表——上林苑就是此时在秦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长安城的宫殿,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了全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宫殿所占的面积可能在全城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 汉武帝时代的园林以其空前巨大的规模和新的建筑格局、山水组合形式,成为统一大帝国的

汉武大帝(议论文)

汉武大帝(议论文) “尊儒兴学,悉延百家,整顿朝纲,统一王权,改革官制,抑制相权,平定叛乱,改革分封,打击割据,亲统兵权,改革军制,严明赏罚,扩军、禁军,军队改制”是汉武帝登位后的经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 武帝生前朝臣对他的举措争论就很激烈。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讨论武帝时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了这点。 光禄大夫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攘四夷广土开域之功,然而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游离,物故者半。又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能恢复,无德泽于民……”。元帝时,贾谊曾孙贾捐之又说:“……当此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鄣郭,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没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右士,关东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这样看来,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 汉武帝时期,武帝实行了不少创新之举,有的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这些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深知,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贤任能。墨子有言:“尚贤者,政之本也。”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诏令丞相,御史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王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同时又“悉延百家”。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以后封建社会学术思想格局。不仅如此,武帝对西域胡乐,魔术的传入说明在文化上也通过开放、发展,壮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法。”汉武帝则是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二者实用,恩威并举。《汉书-元帝》记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与完成者。并且此制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各个朝代化一般均是二者兼用的。这是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历史继承和发展的逻辑规律在内。一下割断历史,一切从头开始是不行的。秦始皇废先王之道,要割断历史传统,结果使秦朝短命而亡。汉武帝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既施仁义又重法治国,他成功了。汉武帝对官史来源泉多元化。汉武帝尤为突出的是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挑选出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后来随着大统一局面的出现又从少数民族选拔人才当官,武帝的“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部察史民有茂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前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快速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分别率精骑出击北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取得胜利。 3、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一部的首领向汉朝称臣,入朝请求和亲,宫女自愿前往,他们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中的贡献。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等相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教学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学习指导】:明确目标、问题导学、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等。【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认真细致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要点,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的问题,用红笔将疑难问题标出,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注意随时巩固基础知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兴起 阅读课本77和78页,完成以下任务: 1、统一 (1)、背景: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2)、时间:之际。 (3)、人物:匈奴族的杰出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影响: (1)、业兴旺发达,牲畜满山遍野。 (2)、业发展起来,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3)、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了,开始垦田种谷。说明了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可见最初的园林叫“囿”,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商晚周初即有之。 秦汉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武帝的“上林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略表汉苑之规模和水平;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班固的《西都赋》描述得更为详细。而上林苑中的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营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初唐盛唐时期的“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唐太宗当年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 宋代园林建筑没有唐朝的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却更为秀丽、精巧,富于变化。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宋徽宗对绘画有相当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他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宋代的平江(今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造园之风大盛,特别是利用太湖石堆砌假山。宋代在平江专为宋徽宗主办“化石纲”的朱勔,在城内营建园林,取名石筑山、点景。苏舜卿所筑的沧浪亭、蒋希鲁所筑的隐圃登耶都应用了不少湖石,从此,叠石遂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艺,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叠山家及有关著作。 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明清时期在园林与园林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在园林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课时教案总第13课时 课题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秦汉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件;分析秦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匈奴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须以适当的民族政策和谐民族关系,才能稳固统治,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在学习了解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们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二.匈奴的兴衰 1.战国时的匈奴: 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发源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匈奴单于带兵占据河套地区,还经常到秦、赵、燕三国掠夺骚扰,所以战国时北方三国各自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2.秦统一后对匈奴的措施: (1)北拒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建城设县,迁民居住。 (2)大规模修筑长城。 3.匈奴社会发展状况:

(1)经济:以畜牧为主,少数农耕,铁器深入各领域。 (2)政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鸣镝杀父)。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被动“和亲” ①原因:西汉初期国力有限,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前200年,白登之围,匈强汉弱)。 ②内容: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和食物等,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③作用:暂时缓和了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汉匈双方大规模的战争。但匈奴对边境地区的攻掠从未停止。(治标不治本) 西汉初年的“和亲” (1)原因:①内因——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占河套,实力强大(冒顿单于);

各时期园林特点

中国 生成期先秦至西汉(前11世纪-220年)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589) 全盛期隋唐(589-960) 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960-1736) 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736-1911) 生成期秦汉时期园林的特点 1,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功能多样,驳杂,造园极不规范,体现皇家气派。私家园林甚少而且大多是模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身,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观赏游憩为主。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似乎并无密切关系。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经营设计。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以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园林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 商周时期沙丘苑台灵台灵诏灵囿章华台(楚)姑苏台(吴) 秦上林苑(阿房宫)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 西汉皇家园林上林苑(范围辽阔山木环绕,集锦式总体布局,多功能) 建章宫(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仙苑式皇家园林) 兔园(又称梁园) 东汉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园圃(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奢华的私家园林) 隐士庄园(张衡,仲长统)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特点 1.皇家园林的功能已经退化或保留象征意义,主要以有赏活动为其主要功能,并纳入都城总体规划之中。 2.私家类型更丰富,庄园别墅得到较大发展,私家园林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出现。 3.寺观园林出现,形成了三大类型园林并行发展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略具雏形。 4.造园活动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息。 5.创作手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6.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以初具形式,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的一个建景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协同融合。 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特点 1.规模小,规划的更趋于精密细致 2.有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追求皇家气派,但透露自然之美。 3.受到民间私家园林影响,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汲取养分。 4.人工园林造景由写实转向写实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宫苑外较多的使用园大内御苑的发展纳入更规范的轨道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特点 1.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分为宅院,游憩园和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2.城市私家园林设计精致化,规模小型化。 3.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私家造园活动的潮流,开启了后世园林别墅的先河。同时培养了隐逸美学趣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皇家园林邺城铜雀园(初具大内御苑的性质)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苑华林园(造园艺术成就有一定地位)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乐游苑 私家园林城市私家北魏洛阳诸园为代表 庄园别墅金谷园(西晋)潘岳庄园谢氏庄园(会稽) 其他园林兰亭(首次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第3课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

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1.政治上 (1)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的国土除嫡长子继承外,还可由皇帝分封给侯王的其他子弟,形成新的侯国。新侯国归当地的郡管辖。这样,王国越分越小,力量越来越弱,再无力与中央抗衡。 (2)汉武帝颁布法令,歧视在诸侯国做官的人,严格限制士人与诸侯王交往,又以各种罪名废除了许多诸侯国。 (3)为加强对地方官员和富豪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派刺史去监督和考核他们。中央和都城地区的官员,由司隶校尉负责督察。 (4)汉武帝还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2.思想上 (1)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2 000多年。 (2)汉武帝还在长安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学生。 二、与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西汉初年,汉王朝国力不振,对匈奴只好奉行以“和亲”为主的政策,换取一时的安宁。 2.汉武帝反击匈奴 (1)背景:汉武帝时,国家储备了足够的军粮和战马,军队训练有素,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 (2)时间:从公元前127年开始,汉武帝先后三次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3)著名将领:卫青和霍去病。 (4)结果:第一、二次分别夺回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最后一次将匈奴赶到蒙古大沙漠以北。此后,匈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再无实力与西汉抗衡。 3.昭君出塞: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从此,汉、匈友好相处。 【问题1】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你认为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和富豪的控制,汉武帝派刺史去监督和考核他们;中央和都城地区的官员,由司隶校尉负责督察。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在我国古代史上的贡献;了解汉匈和战的史实;掌握汉武帝军事上大一统的成就。 2.课标分析: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秦汉时期日渐强大进入鼎盛。对北方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汉匈的和战既促进匈奴的封建化进程与民族融合的步伐,又是西汉军事上大一统的措施与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军事和民族关系的角度介绍西汉的强盛,顺延着秦朝与匈奴的关系而来,也因为西汉的弱强而和战,匈奴在与汉朝和战的过程中封建化进程加快,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也加强,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基础。因此,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匈奴兴起并对中原形成强大的威胁;另一条线索是汉朝在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的系统性把握还不够,但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不同程度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科学性,更要注重趣味性。由于年龄的制约,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对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有一定难度,对民族关系的主流把握还不一定准确,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等,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意识。 ②掌握匈奴与汉朝“和”与“战”的表现,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改变,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各民族间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

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摘要:在公元前3世纪末,在我国的蒙古高原上崛起一个强大的政权—— 匈奴。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统一整个蒙古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王朝。与南方的大汉朝对抗了近400年,本文着重从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说起进而掺杂一些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例如:在文中本人将主要说明一下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进而就战争的性质进行简要的评析等。 Abstract: In the 3rd century BC, in China's rise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a powerful regime - the huns. He rapidly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werful slavery dynasty unified the Mongolian plateau. Against the south of the han dynasty for nearly 400 years,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bout then doping some views and opinions on the war. For example: in this paper I will mainly explain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nd then briefly analyzes the nature of war etc. 关键词:西汉、东汉、反击、匈奴、正义、非正义 Keyword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unter, the huns, justice and injustice 关于汉匈之间的战争,我首先要讲的是这只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与现代意义上的侵略和反侵略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但因发动战争的主动方及发动战争的目的不同又存在着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并且在两汉与匈奴的战争中不同的阶段又有所不同。 (一)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 汉初,汉朝刚刚统一,内部矛盾尚未解决,国力尚弱。而此时,匈奴正是国力鼎盛之时。《史记》匈奴列传中说,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当此之时,匈奴屡犯汉朝边界,汉朝由于打不过匈奴,自高祖至景帝“四帝一后”当政期间,汉廷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偶有反击,也只是到达边境,从未越境击之。而匈奴却屡屡犯境,杀掠百姓,抢掠财物。搞得长城附近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此时,不言而喻汉与匈奴的战争汉是正义的,而匈奴是非正义的。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匈奴在优势条件下,却没有急于大规模的进攻汉朝,进而臣服汉朝甚至是灭亡汉朝,这对汉朝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我想这除与汉朝屈辱的和亲政策有密切关系外,也与生活在空旷草原上的民族所造就的粗犷、豪迈、不拘小节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匈奴人不像汉人一样经常尔虞我诈,机关算尽。 正当匈奴陶醉于汉的和亲所带来的好处之时,汉朝政府采取一些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全力发展自身国力,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准备未来的反击。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历经“文景之治”的繁荣,社会生产得到极大恢复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可见最初的园林叫“囿”,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商晚周初即有之。 秦汉把早期的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武帝的“上林苑”,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略表汉苑之规模和水平;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班固的《西都赋》描述得更为详细。而上林苑中的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营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初唐盛唐时期的“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唐太宗当年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 宋代园林建筑没有唐朝的那种宏伟刚健的风格,但却更为秀丽、精巧,富于变化。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宋徽宗对绘画有相当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他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宋代的平江(今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造园之风大盛,特别是利用太湖石堆砌假山。宋代在平江专为宋徽宗主办“化石纲”的朱勔,在城内营建园林,取名石筑山、点景。苏舜卿所筑的沧浪亭、蒋希鲁所筑的隐圃登耶都应用了不少湖石,从此,叠石遂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艺,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叠山家及有关著作。 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明清时期在园林与园林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在园林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据《苏州府志》的记载,苏州园林在明代共有271处,清代有130处之多,解放初期,尚留有大小园林100多处。保存至今比较著名的如: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怡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等。 第二,园林与园林建筑在民族风格基础上依据地区的特点所逐步形成的地方特色日益鲜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导读-模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导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以显赫名声载入史册的民族。它与汉族等北方各民族接触频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曾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匈奴族的形成及其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战国末年,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在大漠南北崛起了,它就是匈奴。尧舜时它称做荤鬻(Xūnyù ),自称是黄帝的后代。夏朝时与夏族为邻,居内蒙古河套大青山一带,双方交往密切。商朝时称鬼方,西周时称猃狁(Xiǎnyǔn),常侵扰北方,掠财害民。春秋战国之际史称西戎和北狄,与华夏各族时战时和。战国后期称为匈奴。是由许多部落和氏族聚集、结合而形成的民族。 匈奴族诞生的民族“摇篮”是内蒙古五原郡gè@①阳县西北的“头曼城”(今包头市东),这是匈奴第一个单于头曼的驻牧及统治中心。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成为氏族部落中的统治者。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的头曼单于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东邻东胡、西连月氏、南接秦朝,以漠北为中心,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前209年头曼长子冒顿(Mòdú)杀父自立为单于。冒顿时期(前209年-前174年),首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又发展了一支拥有三十余万铁骑的军队。 冒顿先后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南灭楼烦王,占白羊河南王之地;北服浑瘐、丁令、屈射、鬲昆、薪犁等各族,把我国北方大漠南北东西统一起来。它的领土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秦长城,成为西汉时期北方塞外草原上的强敌。在亚洲大陆东部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两个社会性质不同的政权并列对峙的格局,两大政权开始了长时间的对抗与交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上编)中国园林文化寻踪 一自然崇拜与中国皇家宫苑的胎生 1天和日月的崇拜 2山岳灵石和昆仑神话 3灵水和蓬莱仙岛 4动物植物的崇拜 二中国园林的雏形 1中国园林之根—囿台 2文王之囿---中国最古之公园 三”天下裂”时的文化重组 1崇台峻基,开苑囿之间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囿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 1重视利用水景 2游乐方式的变化,开后世”舟游式园林”之法门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陶冶,显示社会文化的进步 3主体景致以人工池塘,馆阁楼台为主,园林完成了从由从自然生态到人工模拟的转变 4园林摆脱了生息的物欲需求,注意人工景点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春秋时期的楼台都建于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建筑, 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萌芽很早,商代已经出现颇具规模的崇楼伟阁,周代出现庞大的建筑群3原创性文化的崛起和隐士的价值取向 春秋战国时中华原创性文化崛起的时代,隐士呈现了两种主要的价值取向: 1因看不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以隐居为目的不问政事, 其中也有三类人: 1认为避人不如避世,明哲保身缺乏社会责任感 2如伯夷,叔齐,都是信守正统反对变革

3以周庄为代表,抨击社会创造文化代表文化道义和社会良心属于抱志守道者。 2另一种人是以隐为手段达到出仕的目的。姜上为代表为了择贤君而达其志。春秋战国时期隐士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为独立的人格。 秦汉宫苑 一秦汉宫苑——营造的思想原则是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1天宫与人间天堂 秦汉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相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2人造的蓬莱仙境 秦始皇将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建进了园林,引渭水入池筑为蓬,瀛。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开始于此时。 汉武帝大规模派人寻找蓬莱仙岛,始终没有找到,便将成为仙人的梦想在地上的园林中实现,自然主义地力求其体积的庞大与形式的逼真。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岛”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之中,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和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 3崇楼伟阁以象仙居 大凡高阁崇楼都与仙人有染, 二模山范水和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形成 1模山范水 袁广汉的私家范围很大,竭力模仿自然界的山形、水势、草木和动物,东汉孙寿所造的私园,直接取法自然界的真山二肴,将假山造的有若自然,首开“模山范水“的先河,成为魏晋自认山水的先声。 2木构架体系的基本形成 两汉是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木构架建筑风格的时期。西汉模仿的事先秦的积土四方而高的仙居高台。东汉时期大量使用组斗式栱木构的楼阁越来越多,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了,表现梁、柱、枋、斗栱等木框架构件间结构关系的梁架式楼逐渐取代了井干楼,并成为后代楼房建造

汉武大帝_2000字

汉武大帝_2000字 “尊儒兴学,悉延百家,整顿朝纲,统一王权,改革官制,抑制相权,平定叛乱,改革分封,打击割据,亲统兵权,改革军制,严明赏罚,扩军、禁军,军队改制”是汉武帝登位后的经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 武帝生前朝臣对他的举措争论就很激烈。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讨论武帝时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了这点。 光禄大夫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攘四夷广土开域之功,然而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游离,物故者半。又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能恢复,无德泽于民……”。元帝时,贾谊曾孙贾捐之又说:“……。当此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鄣郭,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没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右士,关东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这样看来,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 汉武帝时期,武帝实行了不少创新之举,有的是吸取历

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这些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深知,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贤任能。墨子有言:“尚贤者,政之本也。”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诏令丞相,御史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王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同时又“悉延百家”。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以后封建社会学术思想格局。不仅如此,武帝对西域胡乐,魔术的传入说明在文化上也通过开放、发展,壮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法。”汉武帝则是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二者实用,恩威并举。《汉书-元帝》记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与完成者。并且此制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各个朝代化一般均是二者兼用的。这是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历史继承和发展的逻辑规律在内。 一下割断历史,一切从头开始是不行的。秦始皇废先王之道,要割断历史传统,结果使秦朝短命而亡。汉武帝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既施仁义又重法治国,他成功了。汉武帝对

(七年级历史教案)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初中一年级教案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初中一年级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 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 重点分析: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 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

10.3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

10.3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 一、历史背景 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商、周,是初始阶段,大小贵族奴隶主所拥有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 (2)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皇家园林; (3)东汉则是园林由生成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过渡阶段。 二、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2)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源头。 (3)园林雏形的功能为栽培、圈养、通神、望天,游观功能尚在其次 囿:是古代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起源于狩猎,相当于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是山的象征,“游观”功能逐渐上升,成为一种主要的宫苑建筑物,并结合于绿化种植而形成以它为中心的空间环境。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园(圃):是种植树木、栽植蔬菜的场地,春秋战国时期,花卉成为欣赏的对象。苑:成行成畦栽植树木果蔬的象形

观:体量较高大的游览建筑群的称呼 庭:堂阶前的一种空间 院:用墙所围成的内部空间 三、产生的因素 (1)物质因素:囿、台、园圃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2)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3)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四、实例 1、春秋 1)楚国章华台(山丘台) 体现春秋战国高台榭的园林特征;人工开凿大型水体的首例 2)吴国姑苏台 因山成台,连台为宫;观赏、游乐 3)庄周漆园(私人) 4)春秋战国时期园林的主要特征: (1)注重具体形态、形式和要素 (2)园林以台为中心,园林规模变得庞大,台的体量增加 (3)台上往往有大型的建筑,高台榭,山水环抱的环境格局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 A BRIEF RESEARCH ON THE TECHNIQUE OF EXTRACTING PlANT PIGMENT BY THE HUNS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王至堂撰(内蒙古大学化学系)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2卷第4期(1993年):355—359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 ol.12 No.4(1993)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中国史籍记载下来的一首匈奴歌谣,结合当时的民族习俗和有关的历史文献进行考辨,论证了在两个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族,已经掌握了提取植物色素的技术。该项技术使用了物理和化学方法,并包含了初步的酸碱知识。经过文化交流,曾对中原地区的染色业产生过巨大的促进作用。 Abstract Based on a Hun folk song preserved in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custom Of the Hun nationality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this article expounds and proves that over 2,000 years ago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of China,the Huns in particular,already grasped the technique of extracting plant pigment.The technique in question made us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nd involved a preliminary knowledge of acid-base.Through cultural exchange,it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greatly promoting the dyeing industry of the Central Plains. 一、匈奴歌谣及其历史背景 匈奴,也称“胡”,战国时游牧于河套地区及阴山一带,其政治中心在头瞒城(今内蒙古五原县西)。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零,南灭楼烦,控制了东至松辽平原,西至巴尔喀什湖,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西元前200年,冒顿又攻晋阳(今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冒顿围困于平城(今大同)达七天七夜,后用陈平计,向阏氏行贿,才得脱险(1)。此中的“阏氏”乃单于妻子之号,其谐音为“焉支”。 西元前121年,匈奴攻入土谷(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霍去病二次西征,出陇西、北地二千里,攻祁连山,大破匈奴军,俘获三万多人(2)。是时,匈奴有歌曰(3):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此歌失载于《史记》和《汉书》,首载于北凉人编《西河故事》,转记于唐朝开元年间的《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及唐末的《十道志》,也可见于宋朝的《乐府诗集》及明朝的《丹铅总录》。歌虽浅显,存疑颇多,注家纷纭,互有异同。由于匈奴族“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加之年远代湮,更使考据维艰。笔者不揣浅陋,襞绩补貂,从科技史角度,结合民族习俗和历史典籍,对此歌的后两句进行考辨。谬误处敬请中外各族方家教正。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必考知识点1汉武帝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汉武帝能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2 两汉时期的抗击匈奴的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把匈奴一直追到漠北,使得匈奴再也不能与中原王朝抗衡。 3西汉初期,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国力不够强大。 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这次战争的汉军统帅是卫青和霍去病,战役发生的地点是在漠北地区,这次战争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 汉武帝雄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汉朝与西域的两种主要关系是战争关系及和亲友好相处。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边境得到了安定;而典型著名的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统治时期。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7霍去病的功绩:

他把国家利益高高放在自己个人利益之上,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万里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把匈奴驱赶于大漠之上,使得朝廷受四方万国来朝。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