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黄疸的鉴别诊断汇总

黄疸的鉴别诊断汇总

黄疸的鉴别诊断汇总
黄疸的鉴别诊断汇总

黄疸的鉴别诊断

胆红素定量检测项目其中包括直接胆红素(DB、DBIL)、间接胆红素(IB、IBIL)胆红素葡萄糖胆红素葡萄糖荃酸单酯(mBC,胆红素酯I)、胆红素葡萄糖荃酸二酯(dBC)和£胆红素(B£)。正常值:TB<17.1μmol/L,DB<3.4μmol/L,IB1.7~13.7μmol/L。

胆红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1)凡黄疸病人TB均升高,TB越高,黄疸越深,病情越重。

2)溶血性黄疸以IB增高为主。

3)肝细胞性黄疸IB和DB同时增高为主。

4)梗阻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DB升高为主。

B£是一种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胆红素,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B£可超过TB的50%,可能与白蛋白半寿期较长,下降较慢有关。如果患者黄疸已消退,而B£相对增高,则提示为恢复期,如果TB 和B£仍然明显增高,则表示病情严重。一般认为肝炎性黄疸IB>B £,mBC>dBC,而梗阻性黄疸则dBC>mBC,B£>IB.

1、判断黄疸的程度。当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超过34.2μmol/L 时,出现巩膜、粘膜和皮肤的黄染,称黄疸;TB浓度超过正常值,但不超过34.2μmol/L时,肉眼未见黄染,则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1)TB为34.2~171μmol/L 时为轻度黄疸;

2)TB 为171~342μmol/L时为中度黄疸;

3)TB >342μmol/L 时为重度黄疸。

2、判断黄疸原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为轻度黄疸,TB<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黄疸,TB为17.1 ~171μmol/L ;梗阻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TB增高较前两者明显,不完全梗阻为171~342μmol/L ,完全梗阻常>34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TB<205μmol/L,早产儿TB<256.5μmol/L,结合胆红素DB<25.5μmol/L。

3、判断黄疸的类型:

1)溶血性黄疸时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2;

2) 梗阻性黄疸时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5;

3)肝细胞性黄疸时DB及间接胆红素(IB)均增加,DB/TB比值>0.2,但<0.5。正常人和三种黄疸时胆红素代谢测定结果见附表。

4、解释疑难现象。由于δ胆红素与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分子量大,不被肾小球滤过,故临床可出现血清中的TB及DB增高,尿中却不出现DB;δ胆红素半寿期长(同白蛋白,为21天),代谢慢,故肝炎恢复期等患者尿胆红素已消失,而血清DB仍很高。

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的降解代谢,血红蛋白降解产生的胆红素在未被肝细胞摄取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之前称为“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大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为黄褐色的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少量的胆素原被肠粘膜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进入肝,在肝它们大部分被肝细胞再分泌随胆汁排至肠腔,在这过程中极少量的胆素原进入大循环被运输至肾并从尿中排出,尿中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为尿胆素。

1.溶血性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5mg/dl以内)(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增多,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超出肝处理能力),结合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未结合胆红素难溶于水不能由肾腓出),尿胆素原和尿胆素阳性(肝最大限度的合成结合胆红素并随胆汁排入肠腔,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胆素原生成增多),粪便颜色加深,血清酶类检测正常。

2.梗阻性黄疸

血浆总胆红素增加(10~30mg/dl),未结合胆红素轻度增加,结合胆红素高度增加(胆道阻塞,结合肛红素排出受阻逆流入血),尿胆红素强阳性(因结合胆红素溶于水,可以从肾排出),尿及粪胆素原减少或消失(结合胆红素无法或较少进入肠腔被还原为胆素原),尿胆素阴性,粪便颜色变浅。血清酶中ALP及γ-GT明显增高,血胆固醇增高。

3.肝细胞性黄疸

未结合与结合型胆红素均增加(由于肝病变,致使处理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以血中未结合肛红素增高。同时由于肝细胞肿胀而使毛细胆管阻塞,造成结名型胆红素逆流入血,故结合胆红素也增加),尿胆红素阳性(结合胆红素溶于水,可以从肾排出),尿胆素原和尿胆素阳性。但AST、ALT显著升高,γ-GT轻度升高,胆固醇及胆固醇酯降低。

黄疸鉴别诊断

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的皮肤与猪膜黄染常为轻度呈浅柠檬黄色且常因贫血而伴有皮肤苍白溶血性黄疸原因是:①红细胞本身内在缺陷;②红细胞受外在因素所损害受损红细胞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内提早破坏或直

一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皮肤与猪膜黄染常为轻度呈浅柠檬黄色且常因贫血而伴有皮肤苍白溶血性黄疸原因是:①红细胞本身内在缺陷;②红细胞受外在因素所损害受损红细胞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内提早破坏或直接在血管内破坏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下列实验室检查:①粪胆原及尿胆原含量增加;②血清胆红素增加凡登伯试验呈间接反应;③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④血清铁含量增加;⑤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详见溶血性贫血节

二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除病史与临床检查之外常须依靠实验检查肝穿刺活检对某些疑难病例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与慎重施行

(一)黄增型病毒性肝炎

本世纪以来认为病毒性肝炎仅有甲型和乙型1965年以后明确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性质以来1974年提出还有输血后及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77年发现了丁型肝炎病毒(因子)1979年对甲型肝炎病毒体外培养成功1989年在东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根据当前的研究发现将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定名为丙型肝炎病毒将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定名为戊型肝炎病毒目前病毒性肝炎至少应包括甲乙丙丁戊型ABCDE型)

1急性黄症型病毒性肝炎其黄疸前期为数天至1周最突出的症状是疲乏食欲缺乏恶心肝区痛或不适感伴有或不伴有发热有些病例因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与腹泻常被误诊为胃肠消化不良;有些主要表现上呼吸道症状常被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少数病例可因发热与多发性关节痛被误诊为风湿热黄疸前期临床诊断较困难但此时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常明显升高阳性率达100%人最有早期诊断价值黄

疸出现后自觉症状反而减轻此时主要体征为黄疸肝肿大或肝脾肿大质略鹏触痛肝区常有叩击痛也可无明显肝肿大肝功能试验脑絮摩浊锌浊大都阳性尿中尿胆原排量增多与胆红素阳性有助于诊断黄疸经过一般为2-4周有时较长

2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此型少见在急性肝炎经过中黄疸呈迅速进行性加深或(及)体温持续上升应首先考虑此病其他先兆症状为持续性呕吐精神神经症状和出现肝臭精神症状主要表现烦躁不安或神志谈漠/性格改变定向力障碍时翼状震颤捉衣飘动作嗜睡或昏睡部分病例可发生诊妄进人深度昏迷(肝性昏迷人脑电图常显示异常波形有助于早期诊断体检常发现深度黄染肝浊育界缩小时有皮肤与我膜出血尿量显著减少并出现蛋白尿及管型肝功能试验提示严重肝损害如不及早治疗患者往往于短期内死亡病理表现为急性肝坏死

(2)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人本型就较暴发型肝炎为慢黄疸呈渐进性加深血清胆红素常>17umol/L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胆碱脂酶活性明显减低且有精神不振消化障碍恶心呕吐体力衰退发热肝肿大(或缩小)与触痛逐渐出现顽固性鼓肠与腹水严重时可出现肝肾综合征甚至进人昏迷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可康复或发展为肝硬化若病程中附加感染或肝功能衰竭严重则预后多凶险

(3)慢性重型肝炎:此型即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临床表现如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的病史体征及化验异常

3慢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慢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依据:①病程持续半年以上;②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缺乏食后饱胀厌油腻时有恶心呕吐黄疸可有可无且常为轻度而有波动性肝持续肿大与硬度增加伴有触痛与叩击痛脾肿大诊断的意义较大急性肝炎患者在恢复期脾肿大

不回缩意味着病程为迁延性或向慢性发展;③肝功能试验异常比较敏感的试验为尿内尿胆素原试验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及血清絮状与浊度反应等血清电泳丙种球蛋白赠增高是提示慢性肝炎的标志急性甲型肝炎不致发展为慢性而急性乙型肝炎与非甲非乙型肝炎则有慢性化倾向如发展为肝硬化则肝脏缩小而硬度增加脾脏肿大血清清蛋白持续降低而丙种球蛋白持续增高

(二)黄恒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本病伴有黄疸者约5%-7%黄疸一般为轻度l%床表现发热肝脾肿大食欲缺乏肝功能试验异常血肉出现异型淋巴细胞颇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相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为流行性咽炎较为明显常有明显的淋巴结(尤其是颈淋巴结川大胃肠道症状较轻且有典型的血细胞形态学改变与嗜异性凝集反应效价升高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血内异型淋巴细胞绝对值每立方毫米一般在900个以下持续仅为数天(发热期L以后迅速减少;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异型淋巴细胞绝对值每立方毫米常在1000个以上且常持续两周以上

(三)全身性巨细胞性包涵体病

此病主要侵犯婴幼儿国内文献也有成人病例报告病原体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可经无症状的带病毒孕妇通过胎盘而感染胎儿新生儿在出生一个月内即出现精神不振百日咳样咳嗽肝脾肿大消化障碍生长停滞也可出现黄疸婴幼儿大多表现问质性肺炎或巨细胞肝炎脑损害也可出现成人可表现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象及血象但嗜异性凝集反应阴性肝功能试验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升高部分病例蜃浊反应异常常发生于输人大量新鲜血之后诊断须根据特殊的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尿(或唾液)中分离出巨细胞病毒后者诊断意义尤大

(四)钩端螺旋体病

此病诊断需根据:①流行病学史本病主要通过疫水接触而感染在农村多见于稻谷收割季节;②急骤发热球结膜充血洲肠肌痛出血倾向黄疸淋巴结肿大与肝肾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③发病早期作培养及动物接种可获得阳性结果发病1周血清凝集溶解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可阳性重症肝炎起病不如钩端螺旋体病急骤常有中毒性鼓肠腹水等症状而无球结膜充血洲肠肌痛与脑膜刺激征肺部也无异常X线征早期肾损害不明显特殊的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查的鉴别诊断意义更大

(五)其他急性全身感染所致的黄值

有些急性全身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回归热疟疾、斑疹伤寒、伤寒、波状热、急性粟粒型结核等均可并发黄疸黄疸一般为轻度其原因由于肝实质损害或溶血或二者兼而有之急性传播病并发黄疸者病变大多位于右侧尤以右下叶多见

(六)原发性急性妊娠脂肪肝

本病临床甚少见原因未明是否继发于内分泌或营养障碍仍未定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常易被误诊为暴发性肝炎临床有以下特点与暴发性肝炎相鉴别:①多见第一胎妊娠第36~40周内;②有不同程度的妊娠水肿蛋白尿或高血压;③无诱因的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如齿龈皮肤阴道出血必啡残渣样呕吐物或呕鲜血;④血清直接胆红素定量171 umol/L)左右而尿中胆红素阴性;⑤血清脑絮状反应阴性;③昏迷程度黄疸深度肝进行性缩小一般都不及暴发型肝炎严重急性肾功能不全较.早出现;①超声或CT检查发现典型的脂肪肝征象二者在病理组织学检查鉴别也不难文献报告孕妇大量静脉滴人四环素(约 1.5 g/d)也可发生类似妊娠急性脂肪肝的表现二者可从药物治疗史及上述特点相鉴另

(七)中毒性肝损伤

有些药物或毒物有肝毒素作用可引起肝脂肪变性与肝小叶中心

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肝肿大黄殖及肝功能损害

1下列药物曾有报告引起类似病毒性肝炎的病象如辛可芬异烟助斤福平PAS氟烷甲基多巴双醋酚吁保泰松碱胺类磺胺类金霉素新生霉素苯巴比妥硫氧嚼晖等/但抗生素的一般治疗剂量副作用很少除非患者有过敏体质

2棉子苍耳子某些毒率均含有细胞原浆毒误服之后可引起严重肝损害与黄疸甚至发生肝昏迷

3可引起化学中毒性肝炎的主要化学物品有以下三类:①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如铅汞锰砷黄磷铬锑钥豫等;②有机化合物: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酚类汽油二硫化碳读甲烷氯甲烷甲醛乙醇茶四氯化碳四氯乙烯等③农药类: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汞等

急性化学中毒性肝炎有以下临床特点.①潜伏期短最快者2-3d 如黄磷较长者约1周如滴滴畏M硫化碳对氯硝基苯胺中毒;②常有黄疸与肝肿大但常无明显的发热脾不肿大;③血清氨基转移酶与胆红素增高;④有明显的毒物接触史

引起肝内阻塞性黄疸的药物在本章下文讨论

(八)急性醇性肝炎

本病国外文献报告不少长年饮烈性酒的人最近有酗酒而出现下列情况时须考虑此病:①新近出现的食欲缺乏衰弱体重减轻恶心呕吐黄疸与腹痛;②肝肿大与触痛有时脾肿大伴有未能解释的发热;③血清胆红素增高血清清蛋白减少与球蛋白增多血清絮状反应阳性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不少病例有血清碱性磷酸酶与血糖升高贫血白细胞增多及单核细胞增多;④肝活体组织检查发现特别的炎症性病变

(九)心源性黄增

心源性黄疸的原因复杂最主要的是由于肝淤血肝细胞缺氧以致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功能不良而引起轻度黄疸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尤其是伴有相对性或器质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时在反复发作右心衰竭的病例中心源性黄疸的发生率增高但血清总胆红素通常不超过51 umol/L(3mg/L )偶尔可出现较深的黄值此时病者可呈现类似胆道阻塞时带有绿色的黄疸患者尿中尿胆素原排量常

增多偶尔可出现轻度胆红素尿磺波酞钠滞留量常增加血清絮状与浊度试验多属正常少数阳性单纯的肝淤血无明显的血清转氨酶活性增高

(十)肝硬化

各类型肝硬化均可并发黄疸

(十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井发黄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并发脂肪肝与肝细胞坏死并出现黄疸但此种情况少见且发生于较重的病例此型黄疸不易与并发急性病毒性肝炎相区别如患者无肝炎接触史无黄值前期症状也无明显的食欲缺乏恶心腹胀等消化障碍症状坝黄疸起源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可能性大如无高度的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增高更支持此型黄疸的诊断

三、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毛细胆管J胆管肝胆管或胆总管的机械性阻塞所引起皮肤癌痒与心动徐缓是常见的症状肝肿大是常见的体征无合并感染的机械性阻塞不致引起脾肿大黄疸早期呈金黄色稍后呈黄绿色晚期呈绿褐色甚至近于黑色(黑色黄疸人如触及胀大的胆囊提示阻塞部位在胆总管起源肿瘤者较多而起源于结石者甚少有关阻塞性黄值的确诊以及肝内外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详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一)肝内阻塞性黄疾

肝内阻塞性黄值多表现肝内淤胆综合征临床与病理有独特的内容病程经过可区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以急性型为多见少数急性病例可发展为慢性甚至演变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淤胆综合征有下列临床与病理特点:①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某些有关药物治疗史黄疸起病较急有皮肤癌痒深色尿浅色粪便肝肿大等征象;②血生化检查符合阻塞性黄疸的特点提示肝实质损害较轻或无肝实质损害的征象;③肝活检的主要改变是毛细胆管与小胆管内胆汁淤积与胆栓形成而肝实质损伤轻微

一.肝内淤胆

(1)毛细胆管炎性病毒性肝炎:此型肝炎是少见的病毒性肝炎的类型也称胆汁淤积型病毒性肝炎主要临床特点:①起病较急黄疸逐渐加深皮肤癌痒黄疸深度与症状严重程度并不相称;②查体显示黄疸与肝肿大或兼有脾肿大;③血生化检查完全符合阻塞性黄疸血清絮状反应大多无显著改变但常有中等度血清铁与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增高提示肝实质损害较轻肝活检显示肝内淤胆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往往伴有轻度肝实质炎症;④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诊断性治疗后多数病例的黄疸在短期内明显减退有助于本病诊断但必须排除细菌性感染方可做本试验有人认为不宜在病程第三周之前给予此试验因可于扰机体的防卫功能停药后黄疸易再发或可演变为慢性如黄疸减退不明显也不能除外病毒性肝炎⑤必须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肝外阻塞性黄疸特别是药物性毛细胆管炎性病毒性肝炎预后一般良好病程多不超过3-6个月少数可迁延刃年以上极少数病例可演变为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药物性黄疸:很多药物都可引起急性肝内淤胆综合征可区分为两大类:

a伴有炎症反应的急性肝内淤胆综合征:此型黄疸以氯丙嗓最为多见还有新辟纳明氯磺雨豚硫氧嚼院他巴哩磺胺类药物氯噎废对氨

基水杨酸味哺咀晓红霉素丙酸酯等但发病率很低一般为用药者的1%以下发病机理被认为是机体对药物的变态反应有以下临床特点:①黄疸的发生与剂量大小无关系通常于用药l-4周内出现;②临床常同时伴有发热皮疹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③黄疸持续数周至数日不等但再度用药后黄疸很快再发;④病理活检可见肝内淤胆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汇管区周围嗜酸粒细胞浸润肝实质改变甚少主要为肝细胞气球样变糖原消失胆色素堆积等国外文献报告此类型偶可呈慢性经过并发展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b不伴有炎症反应的急性肝内淤胆综合征:此型黄疸可见于应用甲基睾丸酮及口服避孕药等药物之后其结构都含有17a一羟基目前一般认为发病机理是由于此类药物干扰了肝细胞对胆红素和磺藻酸钠的排泄作用特别是作用于毛细胆管和溶酶体临床有以下特点:①服用此类药物达到一定剂量后几乎每例均可发生磺溃酞钠的滞留部分病例出现黄疸;②临床无发热皮疹与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现象;③停药后黄擅于数天至数周内消退再次用药常引起再发;④肝活检仅显示肝内淤胆而无炎症反应

(3)妊娠期特发性黄疸:此型黄疸原因未明十分少见国内仅有个别病例报告黄疸多出现于妊娠中三月的后期首发症状通常为皮肤癌痒可在黄疸出现前几周发生可有深色尿与白陶土样便约在黄疸出现第一周后达高峰其他自觉症状轻微时有轻度肝肿大黄疸符合肝内阻塞性血清絮状反应常为阴性氨基转移酶正常或轻度增加黄疸在产后l-2周内迅速消退黄疸常在再度妊娠时重新出现母儿预后良好

(4)醇肝综合征(Alcohol-Liver-Syndrome)此综合征是一种独特的临床病理类型发病机理未明但与大量饮酒有关可为酒精性肝硬化末期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肝内阻塞性黄疸患者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上腹痛与肝肿大可被误诊为胆石绞痛脂肪肝也可引起此综合征这时肝活体组织检查除肝脂肪变与肝内淤胆外肝实质无炎症性病变临床诊断只有根据饮酒史与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阻塞性黄疸而确

定之必要时借助肝活体组织检查由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胆道阻塞的病象其原有的脂肪肝常被忽略此综合征国内未见报告如醇中毒性脂肪肝合并黄疸溶血性贫血与高脂血症则称为Zieve综合征近年来国内有个案报告

(5)良性手术后黄疸:黄疸出现于手术难度较大与手术时间长的病例大多为腹部或胸腹部大手术近年来国外文献报告多例患者大多在术后l-2 d(个别在11d)出现黄疸历时2-3周而消退患者无发热皮肤痛痒无明显肝脾肿大而有胆红素尿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加肝活检证明为肝内小叶中心性淤胆而无实质性炎症与甲基睾丸酮所致的药物性黄疸相似此型黄疸预后良好发病机理不明在确定良性手术后黄疸时必须除外其他原因引起手术后黄疸如手术引起的胆管炎胆石症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偶发于手术后的病毒性肝炎术后有隔下感染以及药物性黄疸等

(6)特发性良性复发性肝内淤胆:本病罕见国内尚无报告起病年龄为l-37岁有家族性病例报告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阻塞性黄疸无腹痛寒战与发热常无肝肿大黄疸期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氨基转移酶活性轻度升高血清胆酸阿球蛋白与p球蛋白均

增高肝活检显示小叶中心性淤胆而无任何炎症与坏死经十二指肠胆道逆行造影显示正常的胆道系统黄疸缓解期上述血生化改变恢复正常黄疸缓解期曾报告最长达九年复发可为季节性

(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本病是因肝内胆小管长期阻塞淤胆所引起的胆汁性肝硬化临床少见病因尚未明了临床特点:①发病以20-4O岁为多起病隐袭病程徐缓长时间内全身情况较好;②主要临床表现是慢性阻塞性黄疸肝脾肿大胃肠道症状皮肤癌痒与间歇性右上腹痛伴寒热发作与急性胆管炎发作相似;③肝肿大多为中等度也可为高度质硬表面平滑晚期结节状④黄疸为波动性在上腹痛与寒热发作时加深此时白细胞总数也增多炎症控制后黄疸也减轻或消退;⑤实验室检查符合阻塞性黄疸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84%-

96%或伴有血清哪增高肝活检符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组织学改变此病晚期可出现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

2肝内机械性梗阻

(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本病累及肝内或(及)肝外胆管近年国内已有数十例报告以①胆管内因素:如结石蛔虫华支军吸虫血凝块的堵塞等;②胆管壁因素:如胆管狭窄胆管癌壶腹周围癌胆管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③胆管外因素:如胰腺癌胰腺炎肝门区淋巴结转移癌等本病往往有胆石症病史胆道蛔虫或过去有胆道手术史可触及胀大的胆囊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曲扩大或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部膜损坏提示肝外阻塞的可能性有条件时可做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确诊往往需要手术探查

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由于结石蛔虫或狭窄阻塞胆总管及(或)肝内胆管引起患者常有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寒战高热呈弛张热恶心时有呕吐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黄疸可并发感染中毒性休克肝脏轻中度增大白细胞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如有急性右上腹痛高热黄疸则称为CoK三联征示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如伴有中枢神经中毒症状休克则称Regnold五联征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胆总管结石临床特点是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后出现黄疸过去可有同样的发作史如合并感染则出现寒战和发热黄疸为中等度(胆红素总量较少超过120 umol/L)化验检查示阻塞性黄疸而无肝功能损害的表现黄值的发生不仅由于结石梗阻还可由于胆总管平滑肌痉挛与或膜发炎水肿所致;这时部分病例可触及胀大的胆囊炎症性水肿与痉挛消退后胆总管结石虽未排除胆汁仍可流出黄疸也得以减轻X线平片可显示不透X线的结石影静脉胆囊造影可显示胆总管扩张与透X 线的结石影但有黄疸时不宜做此项检查B型超声地T检查结合临床常可确定诊断

3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典型表现为三联征:黄疸腹痛和腹块80%

为女性大多为儿童及青少年B型超声对本病诊断有重要帮助

4胰头癌男性为多见发病多在40-60岁癌最多发生在胰头部表现进行性阻塞性①胆管内因素:如结石蛔虫华支军吸虫血凝块的堵塞等;②胆管壁因素:如胆管狭窄胆管癌壶腹周围癌胆管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③胆管外因素:如胰腺癌胰腺炎肝门区淋巴结转移癌等本病往往有胆石症病史胆道蛔虫或过去有胆道手术史可触及胀大的胆囊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曲扩大或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部膜损坏提示肝外阻塞的可能性有条件时可做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确诊往往需要手术探查

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由于结石蛔虫或狭窄阻塞胆总管及(或)肝内胆管引起患者常有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寒战高热呈弛张热恶心时有呕吐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黄疸可并发感染中毒性休克肝脏轻中度增大白细胞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如有急性右上腹痛高热黄疸则称为CoK三联征示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如伴有中枢神经中毒症状休克则称Regnold五联征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胆总管结石临床特点是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后出现黄疸过去可有同样的发作史如合并感染则出现寒战和发热黄疸为中等度(胆红素总量较少超过120 eL)化验检查示阻塞性黄疸而无肝功能损害的表现黄值的发生不仅由于结石梗阻还可由于胆总管平滑肌痉挛与或膜发炎水肿所致;这时部分病例可触及胀大的胆囊炎症性水肿与痉挛消退后胆总管结石虽未排除胆汁仍可流出黄疸也得以减轻X线平片可显示不透X线的结石影静脉胆囊造影可显示胆总管扩张与透X线的结石影但有黄疸时不宜做此项检查B型超声地T检查结合临床常可确定诊断

3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典型表现为三联征:黄疸腹痛和腹块80%为女性大多为儿童及青少年B型超声对本病诊断有重要帮助

4胰头癌男性为多见发病多在40-60岁癌最多发生在胰头部表

现进行性阻塞性黄疸胰体尾癌一般不引起黄疸主要症状是跳上腹痛胰头癌主要特点是:①厌食体重迅速下降乏力全身情况于短期内恶化;②慢性进行性黄疸由不完全性阻塞发展为完全性阻塞;③常有上腹部持续性钝痛常向左腰背放射;④肝肿大与胆囊肿大;⑤较晚期可触到腹部肿块;③实验室检查:血清胰淀粉酶与胰脂肪酶增加(早期由于胰导管阻塞而增加后期因胰腺萎缩反而减少人血糖增高与轻型糖尿病样葡萄糖耐量曲线胰导管完全阻塞时出现脂肪泻与肉质泻;①X线检查示十二指肠曲增大十二指肠内侧壁受压及侵蚀肠腔变窄及胃窦部浸润或受压的征象

5乏特壶腹周围癌此病同样可引起进行性消瘦深度黄疸〔胆红素总量常达255~510 umol/L(15~30mg/dl)〕肝肿大与胆囊胀大等症状黄疸可在病程中减轻而血清胆红素不致下降至正常此点与结石阻塞有鉴别诊断意义后者当结石移位阻塞解除后黄疸可迅速消退血清胆红素也降至正常上消化道出血可为壶腹部癌的严重症状十二指肠引流液如为血液则癌可能性大尤其是壶腹癌最可靠的是十一指肠引流液中发现癌细胞x线诊断主要是根据邻近器官的间接改变;静脉胆囊造影对早期病变可有诊断价值近年来应用十二指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壶腹部周围的病变并可做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做根治术则预后较佳壶腹癌比胰头癌少见X线钡餐检查两者有不同的征象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更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6急性与慢性胰腺炎国内报告18.2%急性胰腺炎伴有黄疸深度黄疸常提示病情严重在慢性胰腺炎时肉芽组织增生有时可引起慢性阻塞性黄疸其胆囊肿大并可触及须与胰头癌鉴别此种情况十分少见偶尔急性胰腺炎的病史不明显尤易于混淆本病黄疸为间歇性波动性;胰头癌时黄疸为进行性无缓解的倾向CT扫描纤维十二指肠镜剖腹探查冰冻切片活检有助于二者明确的鉴别

7胆总管或肝胆管癌在胆总管或肝胆管偶尔可发生癌通常为腺癌临床表现无痛性肝外阻塞性黄疸癌体积通常不大但早期即可产生

阻塞性黄疸的症状如白陶土色便胆红素尿肝肿大等胆总管癌时胆囊常胀大二者晚期常继发胆道感染可因癌组织破溃胆汁引流稍畅黄疸暂时减轻此种情况难见于胰头癌中年以上患者尤其男性出现上述情况黄疸较肝功能损伤的程度显著钡餐反复检查十二指肠造影正常应考虑胆总管或肝胆管癌的可能性如触及胀大的胆囊则支持前者如伴有未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便隐血反应反复强阳性),则二者之一可能性更大两种癌可做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初步证实之但须经手术探查方能确诊

胆总管腺肌瘤病很少见多为老年人以无痛性进行性阻塞性黄疸为临床特征须经手术探查方能确诊

8原发性胆囊癌少见慢性胆囊炎往往是发病基础发病在中年以上约40%-50%病例伴有黄疸并逐渐加深胆囊区疼痛往往先于黄疸诊断先做B型超声必要时胆囊造影与CT扫描早期手术可获得根治的机会

9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十二指肠球后部系指球部尖端与降部连接的弯曲部所谓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则包括球后部以下各部的十二指肠溃疡但以球后部较多见降部次之球后溃疡:2/3病例类似球部溃疡极少数可出现黄疸黄疸为阻塞性易误诊为胆道蛔虫病胆道感染或胆道出血阻塞性黄疸是由于溃疡癫痕牵引导致胆总管狭窄或乏特乳头水肿或奥狄扩约肌反射性痉挛所致

四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疾病

此类黄值临床上少见一般为先天性偶尔也可为获得性常误诊为慢性肝炎或慢性胆道疾病临床上慢性波动性黄值患者症状轻微肝功能试验除胆红素代谢障碍外无其他明显的异常病程经过不符合病毒性肝炎的一般转归规律时特别是有家族史者应注意此类少见的黄疸

(一)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疾病

1Gilbert综合征属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也称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黄疸可在出生时或成年期出现但最常发生于青年时期大多为男性可持续存在达高龄但往往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临床主要特点:①慢性间歇性黄疸常因疲劳情绪波动饮酒或附加感染而出现或加深有家族史全身情况良好也无消化障碍症状;②体格检查除轻微黄疸之外无其他异常体征肝肿大少见牌不肿大;③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增高尿内尿胆素原及粪内粪胆素原均不增加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血清胆红素定性呈间接反应肝功能试验基本正常可除外溶血性肝细胞性与阻塞性黄疸;④肝活检组织正常有人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不同将本病分为重型(血清胆红素高于85.5 dL人非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为结合胆红素需有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存在重型患者由于肝组织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性比正常人明显减低因而不能有效形成结合胆红素致非结合胆红素泛滥于血液中造成黄疸;②轻型(血清胆红素低于85.5 ML)是由于肝细胞从血液中摄取非结合胆素障碍此时肝组织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性的减低不明显

2Dubin一Johnson综合征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增高工型与GILBERT综合征不同点是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加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是由于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微粒体中形成结合胆红素后在肝细胞内转运和向毛细胆管排泌发生障碍于是反流人血中并形成胆红素尿其他色素和染料排泌也同样发生障碍于是出现尿中尿胆素原排量增加与胆红素阳性肝细胞脂褐色沉着磺汉酞钠滞留胆囊造影不显影等现象本病主要临床特点:①慢性或间歇性黄疸黄疸可因妊娠手术强体力劳动饮酒或附加感染而出现或加深;

②多发生于青少年且常为家族性;③血生化检查血清絮状与浊度反应可呈阳性但马尿酸试验氨基转移酶活性一期法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血清清查白与球蛋白均在正常范围碱性磷酸酶一般也在正常范围粪内粪胆素原排量正常而尿常呈尿胆素原排量增加与胆红素阳性磺澳酞钠试验呈异常滞留注药后45min的滞留量反转45min时为大是其

特点;④多数患者有肝区痛约半数可触及肝脏并有触痛;⑤口服造影剂胆囊不显影;⑤最后确诊有赖于肝活体组织检查除发现肝细胞内棕褐色或绿褐色的色素沉着外无其他重要病变色素成分一般认为是脂褐质(lipoforo-in).此病预后良好

3Rotor综合征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增高11型近年国内有少数病例发现黄疸为家族性多见于青少年临床特点是比较轻微的慢性波动性黄疸而无其他自觉症状肝脾不肿大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偏低而血清絮顺应与氨基转移酶活性正常有人报告脑絮状反应有时可呈异常尿内尿胆素原与粪内粪胆素原含量均正常磺清酞钠试验有一定程度的滞留但并无Dubin-johnson综合征时的第二次上升高峰胆红素耐量试验(胆红素50 g静脉注射正常人3 h后血清胆红素滞留量为原剂量15%以下)发现与正常人不同血清内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的移除显著减慢这种情况提示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以及转运排她结合胆红素的功能障碍其机理尚不明了

4Grigler-Najjar综合征此综合征罕见是一种伴有核黄疸的新生儿非溶血性家族性黄疸国内有个案报告病因是由于肝细胞内微

粒体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遗传性缺乏致使影响胆红素的结合黄擅于出生后出现并伴有轻度肝肿大血清总胆红素可达256.5~84 umol /LL临床主要表现肌肉痉挛角弓反张和肌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一大多死于核黄疸偶尔可存活至3-5岁而不出现神经症状国外也有成人病例报告肝活检可发现少数胆栓形成与轻度汇管区周围纤维化此综合征和成年人Gilbert综合征均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有关但前者严重得多几乎无例外发展为核黄疸并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原因尚未明了本病须与感染新生儿ABO溶血病Rh溶血病等所致新生儿核黄疸相鉴别

(二)获得性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一肝炎后间接胆红素过高血症

此型黄疸与某些文献报告的孤立性肝细胞胆红素排她障碍大概

是同一疾病是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后遗症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是由于肝细胞内某种酶代谢功能紊乱致未能移除血中正常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所致主要临床特点:①长期波动性黄疸与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往往体力劳动过度精神紧张感染饮食失调或饮酒之后则出现黄疸或黄疸加深*床易被误诊为慢性肝炎慢性胆管炎或溶血性黄疸;②无特殊病史全身情况良好多年来能胜任一般工作;③伴有疲乏感肝区重压感有时消化障碍症状;④化验检查血清胆红素通常为轻度增高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反应血清蛋白电泳血清絮状与浊度反应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血清铁与氨基转移酶活性均正常最有诊断意义者为胆红素耐量试验静脉注射胆红素50mg3h后血清胆红素滞留量达30%-100%;⑤肝活检肝组织正常但可有轻度脂肪即与棕色色素沉着;

⑤胆囊造影一般正常本病多见于体质较弱与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的青壮年人尤以男性为多

有人认为此病不一定由于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所致也可由疟疾或黄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所引起有些无明显原因可查(所谓“原发性”)但仍未能除外隐匿型病毒性肝炎所致也有人认为此型黄疸可能与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同属一种类型此病预后良好

胆红素代谢检查

血清结合胆红素(CB)又称一分钟胆红素,总胆红素(STB)、非结合胆红素(UCB)以及CB/STB测定。

[原理]

结合胆红素可溶于水,可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生成红色偶氮胆红素;而非结合胆红素在促进剂或表面活性剂帮助下才能形成偶氮胆红素。在待检血清中加入重氮试剂后一分钟内生成的偶氮胆红素就称为结合胆红素。再加入乙醇使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继续显色即为总胆红素,然后减去结合胆红素即为非结合胆红素。根据TB—CB=UCB

[参考值] TB:1.71~17.1μmol/L

CB:0~6.8μmol/L

UCB;1.7~10.2μmol/L

CB/TB≈20%

[临床意义]

胆红素定量测定,对黄疸的早期诊断及鉴别黄疸类型及评估肝功能以及判断预后均有很大意义。

1. 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

STB>17.1~34.2μmol/L为隐性或亚临床黄疸。

STB>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

STB>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

STB>342μmol/L为重度或高度黄疸。

2. 根据黄疸的程度判断黄疸的类型:

STB>17.1~85.5μmol/L为溶血性黄疸;

STB>17.1~171μmol/L为肝细胞性黄疸;

STB>171~265μmol/L为不完全梗阻性黄疸;

STB>342μmol/L为完全梗阻性黄疸;

3. 根据STB、CB与UCB升高的程度或CB/TB鉴别黄疸的类型:

⑴若STB增高是以UCB升高为主,或者CB/TB<20%为溶血性黄疸。

⑵若STB增高是以CB与UCB均增加或者CB/TB>20~50%为肝细胞性黄疸。

⑶若STB增高是以CB增高为主或者CB/TB>50%为胆汁淤滞性黄疸。

⑷CB测定有助于有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如肝炎的黄疸前期、无黄疸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约有30~50%患者表现为CB增高而STB正常。

尿二胆测定

1. 尿中尿胆红素测定:

[原理] 碘溶液能使尿中结合胆红素氧化成胆绿素而呈绿色,从而可测出尿中有无胆红素,此实验方法简单但敏感性差;重氮试剂反应法,尿中结合胆红素与重氮试剂反应而呈紫色。

[方法] 取尿液数ml置试管中,沿管壁加入0.25~1.0%的碘酊1~2ml,如两液面接触处出现绿色环,为阳性反应。

[参考值] 正常人尿液中无胆红素,故呈阴性反应。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地鉴别诊断

给你一个土点的方法:永远不会忘记,"直"字组词-----直接(直结)----结合胆红素.(经肝脏作用后的了) 患者曾于20年前感染病毒性肝炎,曾行过短期正规治疗。后间断服药两次。服药间隔时间较长。最近偶感右上腹隐疼。久坐后右季肋区感钝疼。休息后缓解。于近日查肝功提示:总胆红素37.7(<20) H 间接胆红素29.8(2-17) H 直接胆红素7.90(1-7) H 总蛋白83.2(60-83) H 白蛋白51.4(35-55) 球蛋白31.8(20-30) 白球比1.62(1.1-2.5) 谷丙38.6(<40) 谷草27.8(<38) 谷丙/谷草0.72 碱性磷酸酶73.4(<115) 胆碱脂酶8631(5000-12500) r-谷氨酰氨转肽酶19.5(0-40) 以上肝功能结果中升高的值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对于这类长期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谢谢各位给予相关解释及帮助! 红细胞由血红蛋白和亚铁血红素构成,前者在肝、脾脏被分解为珠蛋白、铁、胆绿素,胆绿素还原成间接胆红素(即非结合胆红素因此,红细胞受破坏溶血时,出现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间接胆红素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直接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后者能经肾排出,前者不能。 1、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疟疾、新生儿黄疸等。 2、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3、三者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血中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结合胆红素9CB)和δ-胆红素。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5 0~350mg胆红素,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管后,在回肠未端至结肠部位,通过来自肝脏、小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转变为未结合胆红素。CB相对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δ-胆红素的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但它是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形成的共价结合物,通常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中C B增高超过肾阈值时,结合胆红素即从尿中排出。 血中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结合胆红素9CB)和δ-胆红素。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5 0~350mg胆红素,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UCB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通过肾小球滤膜。UCB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管后,在回肠未端至结肠部位,通过来自肝脏、小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转变为未结合胆红素。CB相对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出。δ-胆红素的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但它是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形成的共价结合物,通常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中C B增高超过肾阈值时,结合胆红素即从尿中排出。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正常代谢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来源 1.来源:80%来自衰老的红细胞,20%来源于未成熟的造血细胞以及其他含铁卟啉的酶和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2.生成:正常人每天约8g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变为Fe和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变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可产生250-300mg胆红素;(1g血红蛋白可产生34mg胆红素)。这种胆红素不溶于水,偶氮试验呈间接反应,故称为间接胆红素。有亲脂性,可透过细胞膜,有细胞毒性。和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行。(100ml血浆白蛋白可结合20-25mg胆红素)。水杨酸、磺胺、脂肪酸等阴离子物质可竞争性地与白蛋白结合而将胆红素游离出来。在酸性条件下间接胆红素可进入细胞。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作用 1.摄取:间接胆红素经与肝细胞微绒毛膜受体结合而入肝。连接蛋白Y和Z与之结合运送到光面内质网。 2.结合:在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酸酯,称为结合胆红素。失去亲脂性,增加水溶性,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故称为直接胆红素。 3.排泌:将直接胆红素从肝细胞排泌到毛细胆管中。肝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泵的作用,细胞器的参与,激素的调节。 4.旁路排泌:间接胆红素经氧化作用可产生一系列衍生物,颜色变浅,水溶性 增强,随尿排出。 (三)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经酶促水解后,在无氧条件下经细菌作用转变为胆红素、二氢中胆红素及中胆素原,再还原为无色的胆素原(尿胆原)。10%-20%胆素原被肠道重新吸收回肝脏,经氧化成胆红素,可重新进入肠道再度变为胆素原,到达大肠后经氧化变为胆素(尿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 二、黄疸的类别 (一)肝前性黄疸:即溶血性黄疸 正常肝脏每天可将40-50g血红蛋白转变为胆红素。最高可产生1.5g胆红素(正常量的5倍)。超过此量即出现黄疸。其特点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增多,血胆汁酸正常。 (二)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发生障碍。血中直 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增高,尿中胆红素和尿胆原均可(+)。 (三)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 肝道内压力>300mm水柱,胆汁不能运送。直接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直接胆红素增高。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粪便颜色变灰白,尿胆原(-),尿胆红素(+)。血中胆汁酸量增高,出现皮肤瘙痒。完全阻塞时间延长后,肝细胞功能亦可受损,间接胆红素亦可增高。 三、肝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性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凋亡和坏死影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导致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的升高。一般来说,胆红素的高低和肝细胞的病程度呈正相关。 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不大 1.淤胆型肝炎几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特别多见于老年人戊型肝炎。 2.肝炎后血胆红素增高症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

黄疸的鉴别诊断汇总

黄疸的鉴别诊断 胆红素定量检测项目其中包括直接胆红素(DB、DBIL)、间接胆红素(IB、IBIL)胆红素葡萄糖胆红素葡萄糖荃酸单酯(mBC,胆红素酯I)、胆红素葡萄糖荃酸二酯(dBC)和£胆红素(B£)。正常值:TB<17.1μmol/L,DB<3.4μmol/L,IB1.7~13.7μmol/L。 胆红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1)凡黄疸病人TB均升高,TB越高,黄疸越深,病情越重。 2)溶血性黄疸以IB增高为主。 3)肝细胞性黄疸IB和DB同时增高为主。 4)梗阻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DB升高为主。 B£是一种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胆红素,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B£可超过TB的50%,可能与白蛋白半寿期较长,下降较慢有关。如果患者黄疸已消退,而B£相对增高,则提示为恢复期,如果TB 和B£仍然明显增高,则表示病情严重。一般认为肝炎性黄疸IB>B £,mBC>dBC,而梗阻性黄疸则dBC>mBC,B£>IB. 1、判断黄疸的程度。当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超过34.2μmol/L 时,出现巩膜、粘膜和皮肤的黄染,称黄疸;TB浓度超过正常值,但不超过34.2μmol/L时,肉眼未见黄染,则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1)TB为34.2~171μmol/L 时为轻度黄疸; 2)TB 为171~342μmol/L时为中度黄疸;

3)TB >342μmol/L 时为重度黄疸。 2、判断黄疸原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为轻度黄疸,TB<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黄疸,TB为17.1 ~171μmol/L ;梗阻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TB增高较前两者明显,不完全梗阻为171~342μmol/L ,完全梗阻常>34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TB<205μmol/L,早产儿TB<256.5μmol/L,结合胆红素DB<25.5μmol/L。 3、判断黄疸的类型: 1)溶血性黄疸时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2; 2) 梗阻性黄疸时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5; 3)肝细胞性黄疸时DB及间接胆红素(IB)均增加,DB/TB比值>0.2,但<0.5。正常人和三种黄疸时胆红素代谢测定结果见附表。 4、解释疑难现象。由于δ胆红素与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分子量大,不被肾小球滤过,故临床可出现血清中的TB及DB增高,尿中却不出现DB;δ胆红素半寿期长(同白蛋白,为21天),代谢慢,故肝炎恢复期等患者尿胆红素已消失,而血清DB仍很高。 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的降解代谢,血红蛋白降解产生的胆红素在未被肝细胞摄取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之前称为“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大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为黄褐色的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少量的胆素原被肠粘膜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进入肝,在肝它们大部分被肝细胞再分泌随胆汁排至肠腔,在这过程中极少量的胆素原进入大循环被运输至肾并从尿中排出,尿中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为尿胆素。 1.溶血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是血中胆红素含量升高,组织被染成黄色,从而巩膜、皮肤和体液出现黄染。黄疸主要见于肝胆系统疾病,亦可见于其他引起胆经素疾病。根据其发生机理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他们在鉴别诊断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是临床研究的项重要课题。近年来,虽发展了如逆行胰胆管、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等介入性检查方法,然而由于不可避免地给病人带来一定的损伤和痛苦,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所以超声诊断仍然是黄疸性疾病的最重要的首选诊断方法之一。 一、解剖概要 胆道是指肝脏排泌的胆汁输入十二指肠的管道结构。胆道系统的超声显像可分为胆囊和胆管两大部分,胆管以肝门为界,分为肝内及肝外两部分。肝内部分由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以及逐渐汇合而成的左右肝管组成;肝外部分由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及胆囊组成。 胆囊位于肝右叶脏面的胆囊窝内,呈梨形,长约7~~9厘米,宽3~~4厘米,前后径约3厘米,胆囊颈位于肝门右端作"S"关扭转,先向前上方弯曲,继而转向下方与胆囊管相接,胆囊管长约4~5厘米,内径0.2~0.3厘米。胆囊颈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囊,称哈氏囊,胆石常嵌顿其内,是超声探测须注意的部位。 肝总管:长约3~4厘米直径约0.4~0.6厘米 胆总管:长约4~8厘米直径约0.6~0.8厘米 二、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表现: 胆道系统显示扩张,是超声诊断黄疸的根据。 (一) 肝内胆管扩张 1、肝内胆管内径>3mm,或大于肝门静脉支的1/3。 2、中度胆管扩张的特征与伴行的门静脉支形成"平等管征"。 3、重度扩张时,门静脉支受压而显示不清。胆管极度扩张则呈"树叉状"或"放射状"、"丛状"向肝门部汇集。 4、扩张的肝内胆管,其后方回声增强,管壁不规则,管道多叉,边缘串珠状突起,可一直延伸到肝实质周边。 三、阻塞性黄疸的部位诊断:

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定是梗阻性黄疸的主要依据为黄疸+胆管扩张,可以引发梗阻性黄疸的病变器官有肝脏、胆囊、胆管、十二指肠及胰腺。引起梗阻性黄疸的疾病有炎症、结石、良恶性肿瘤、寄生虫及先天性疾病等。 1.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因为无创易行,可作为首选,可确定梗阻部位及性质,尤其适用于肝脏及上段胆管疾病的诊断。 (2)CT:可确定梗阻的部位、性质及病变范围。 (3)磁共振:除能确定局部病变性质外,还可以行胆道成像,整体观察胆道系统。 (4)PTC:适用于上段及肝内胆管梗阻的诊断。 (5)ERCP:适用于下段胆管及胰腺、壶腹、十二指肠病变的诊断。 (6)十二指肠低张造影:适用于十二指肠、胰头、壶腹疾病的诊断。 2.几种主要疾病的鉴别诊断 (1)胆管结石:腹痛、寒战、高热、黄疸(Chareot三联征)。有或无胆囊肿大。B超及CT有助于诊断。 (2)胰头癌:早期无黄疸,病变到一定程度后呈无痛进行性黄疸。胆囊肿大,陶土色大便,腹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B超、CT有助于诊断。 (3)壶腹癌:早期即可有黄疸,无痛性进行性加重伴胆囊肿大,但黄疸可有波动,可有白色大便。早期腹痛及食欲减退可不明显。可有消化道出血。CT及ERCP可协助诊断。 (4)十二指肠癌:病变累及十二指肠乳头后,呈无痛性进行性黄疸,胆囊肿大,黄疸也可有波动,可有消化道出血,晚期可有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及CT可协助诊断。 (5)胆囊癌:多见于45岁以上的女性,早期无症状,当发生胆管浸润或瘤体压迫胆管或转移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后,可出现黄疸。多同时伴有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进行性加重。CT及PTC有助于诊断,一般可同时发现肝内转移。 (6)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 tumor):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为迅速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伴上腹胀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但胆囊不大,B超、CT及PTC有助于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2010-5-16 18:34 胆红素定量检测项目其中包括直接胆红素(D B、DB IL)、间接胆红素(I B、I BIL)胆红素葡萄糖胆红素葡萄糖荃酸单酯(mB C,胆红素酯I)、胆红素葡萄糖荃酸二酯(dBC)和£胆红素(B£)。正常值:TB<17.1μmol/L,DB<3.4μm ol/L,IB1.7~13.7μm ol/L。 胆红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1)凡黄疸病人TB均升高,TB越高,黄疸越深,病情越重。 2)溶血性黄疸以IB增高为主。 3)肝细胞性黄疸IB和DB同时增高为主。 4)梗阻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DB升高为主。 B£是一种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胆红素,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B£可超过TB的50%,可能与白蛋白半寿期较长,下降较慢有关。如果患者黄疸已消退,而B£相对增高,则提示为恢复期,如果TB 和B£仍然明显增高,则表示病情严重。一般认为肝炎性黄疸IB>B £,mB C>d BC,而梗阻性黄疸则d BC>mB C,B£>IB. 1、判断黄疸的程度。当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超过34.2μm ol/L 时,出现巩膜、粘膜和皮肤的黄染,称黄疸;T B浓度超过正常值,但不超过34.2μm ol/L时,肉眼未见黄染,则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1)TB为34.2~171μmo l/L 时为轻度黄疸; 2)T B 为171~342μmol/L时为中度黄疸;

3)TB >342μmo l/L 时为重度黄疸。 2、判断黄疸原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为轻度黄疸,TB<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黄疸,T B为17.1 ~171μm ol/L ;梗阻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TB增高较前两者明显,不完全梗阻为171~342μm ol/L,完全梗阻常>34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TB<205μmo l/L,早产儿T B<256.5μm ol/L,结合胆红素D B<25.5μmo l/L。 3、判断黄疸的类型: 1)溶血性黄疸时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2; 2)梗阻性黄疸时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 B/TB>0.5; 3)肝细胞性黄疸时DB及间接胆红素(I B)均增加,D B/T B比值>0.2,但<0.5。正常人和三种黄疸时胆红素代谢测定结果见附表。 4、解释疑难现象。由于δ胆红素与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分子量大,不被肾小球滤过,故临床可出现血清中的TB及DB增高,尿中却不出现DB;δ胆红素半寿期长(同白蛋白,为21天),代谢慢,故肝炎恢复期等患者尿胆红素已消失,而血清DB仍很高。 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的降解代谢,血红蛋白降解产生的胆红素在未被肝细胞摄取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之前称为“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大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为黄褐色的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少量的胆素原被肠粘膜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进入肝,在肝它们大部分被肝细胞再分泌随胆汁排至肠腔,在这过程中极少量的胆素原进入大循环被运输至肾并从尿中排出,尿中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为尿胆素。 1.溶血性黄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