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

2013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

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和对照组(传统麻醉方式)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时间明显

比对照组更长,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关键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Methods:Randomly selected 80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in April 2013 ~2015 year in Novemb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peripheral nerve block)and control group(traditional anesthesia)40 the incidence of cases,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ain and complications.Results:The analgesic tim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Pro Bed applicat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it is recommended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

[Key words]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其定位准确、操作简单,

其阻滞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周围神经阻滞,进而提升其镇痛效果,有效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保障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适用于身体机能较弱的患者,提高其对于

治疗的依从性[1]。本研究以8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

醉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59岁,平均(36.5±5.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

14例,年龄20~58岁,平均(36.1±5.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周围神经阻滞方式麻醉,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外周神经阻滞

麻醉,具体操作如下:①经常规消毒后进行麻醉,静脉滴注安定,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体征变化。②行穿刺操作将神经刺激器与患者相连,需要考虑患者不同的不同的神经阻滞解剖部位,设定电流、频率等参数。③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根据肌群的收缩情况,减弱电流,然后注射局麻药物,恢复电流至初始值,

根据肌群颤动情况判断神经定位的准确性,并注入剩余药物,根据神经阻滞类型,注入罗哌卡因或利多卡因[2]。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 ±s)和(%)进行观

察指标的计量和计数,通过t值和检验资料,结果满足P<0.05,两组对比具有统

计学意义。

2.结果

经麻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镇痛时间为(5.2±1.1)d,而对照组患者

的平均镇痛时间为(3.7±0.8)d,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经

麻醉治疗后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患者经麻醉治疗后并发症

发生6例,发生率为1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过程中,应用外周神经刺激定位器,选择神经阻滞解

剖部位进行穿刺,根据肌群的收缩与颤动情况,调整电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

麻醉药物的注射[3]。传统周围神经阻滞存在盲目性,其客观指标不明确,无固定

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阻滞效果,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则有效改

善了这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其规范性,注意对穿刺部位的保护,预防神经损伤、药物毒性反应及感染等

并发症的发生,合理控制麻醉剂量,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4]。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镇痛时间[(5.2±1.1)d>(3.7±0.8)d]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并发症发生率(2.5%<1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其镇痛效果持久,术后并发症少,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的良好恢复,其应用具有

很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彦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562-563.

[2]王铭.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01):92+94.

[3]刘建喜.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8):142-143.

[4]范琳,孟明华,刘翠翠.应用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05):28-30.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 2013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 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和对照组(传统麻醉方式)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时间明显 比对照组更长,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关键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Methods:Randomly selected 80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in April 2013 ~2015 year in Novemb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peripheral nerve block)and control group(traditional anesthesia)40 the incidence of cases,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ain and complications.Results:The analgesic tim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Pro Bed applicat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it is recommended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 [Key words]periphe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其定位准确、操作简单, 其阻滞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周围神经阻滞,进而提升其镇痛效果,有效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保障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适用于身体机能较弱的患者,提高其对于 治疗的依从性[1]。本研究以8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 醉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8~59岁,平均(36.5±5.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 14例,年龄20~58岁,平均(36.1±5.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周围神经阻滞方式麻醉,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外周神经阻滞 麻醉,具体操作如下:①经常规消毒后进行麻醉,静脉滴注安定,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体征变化。②行穿刺操作将神经刺激器与患者相连,需要考虑患者不同的不同的神经阻滞解剖部位,设定电流、频率等参数。③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根据肌群的收缩情况,减弱电流,然后注射局麻药物,恢复电流至初始值, 根据肌群颤动情况判断神经定位的准确性,并注入剩余药物,根据神经阻滞类型,注入罗哌卡因或利多卡因[2]。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 ±s)和(%)进行观 察指标的计量和计数,通过t值和检验资料,结果满足P<0.05,两组对比具有统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疼痛康复理疗科 神经阻滞疗法 定义: 直接在末梢的神经干、丛,脑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给予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功能传导称为神经阻滞。神经阻滞包括化学性和物理性阻滞两种。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常被一些医护人员及患者误称为封闭疗法,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而更多的是用于疼痛治疗。此外临床上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物理性神经阻滞。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 1、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局部麻醉药及神经破坏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甚至引起细胞膜变性、细胞坏死阻断了神经纤维内神经冲动的传导。由于传导痛觉的C类神经纤维的髓鞘比较薄,局麻药可迅速阻断痛觉的传导,从而实现镇痛作用。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注射常用的局麻药后,产生的镇痛是明显超过药物本身的作用时间,说明用局麻药物治疗疼痛,阻断局部神经传导通路并不是

唯一的作用机制。3、改善血液循环交感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节阻滞可有效地改善因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疼痛。 4、抗炎症作用神经阻滞疗法,特别是交感神经阻滞,有抗炎症 1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病患的心疼痛康复理疗科 作用,并由此产生良好的镇痛结果。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 1、镇痛结果确实牢靠 2、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 4、副作用小 5、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 三、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几乎可以说,人身各部位各种性质的疼痛都可以使用神经阻滞疗法。神经阻滞疗法不仅限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也可用于治疗许多非疼痛性症状与疾病。但在选择适应症是,也要注意秉承的发展变化,不能不分时机对所有的患者一概使用。对于某些疼痛性疾病,即使神经阻滞疗法已取得疗效,也应注意配合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针灸等其他疗法,以增加、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 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 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

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手术导致的神经损伤最常见的是正中神经、桡神经浅支、腓总神经和尺神经等。对术前已有或潜在有弥漫性神经病变者,如糖尿病、尿毒症、酗酒、肿瘤化疗等患者,由于神经损伤易感性增加,各类麻醉技术均较易引起神经损伤或加重原有的神经病变。(2)血管性损伤(缺血性)。外周神经有双重血供,即神经鞘内固有血管和神经外血管,为末梢动脉。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血供减少时就可能引起神经缺血性损伤;同时局部水肿或者血肿对神经可以产生压迫作用而进一步加重神经缺血;术前有弥漫性微血管硬化、术中长时间低血压的患者是发生神经缺血性损伤的危险人群。(3)化学性损伤(神经毒性)。局麻药物或其佐剂都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神经毒性与细胞毒性效应,高浓度

l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中的应用

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中的应用 鲁开智曹剑陶国才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38 随着麻醉学的进步和发展,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s)已经成为麻醉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的日益普及, 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 卡因的问世,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用于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将我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临床初步经验简介如下。 一、周围神经刺激器特点 国外在临床上全身麻醉十分普及的同时,却出现了重视外周区域阻滞的趋势。外周神经阻滞逐渐流行的原因包括:(1)ASAⅢ~Ⅳ级病人接受四肢手术量的增加;(2)门诊手术比例增加,加快临床周转的需要;(3)对机体病理生理影响小,病人偏爱;(4)节省医疗费用的需要;(5)便于有效的术后镇痛,无需特殊监测;(6)减少了围术期病人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及其相关的副作用;(7)外周神经刺激器的应用提高了区域阻滞的成功率;可见, 将外周神经阻滞技术用于围术期麻醉和术后镇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神经刺激器是利用电刺激器产生单个电脉冲刺激波,刺激神经干,诱发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肉纤维收缩,帮助进行准确的神经定位。主要包括电刺激器、神经穿刺针、电极及连接导线。神经刺激器(B/BRAUN,TIMUPLEX01G)(如图1)可以发出频率1或2Hz的电流,强度变化范围为0~5.0mA。神经穿刺针根据其长度分为25mm、

50mm、100mm和150mm四个型号,不同部位的神经阻滞可依据其穿刺深度选择不同型号。除针尖斜面外,针体通过特殊材料包裹成绝缘体,以避免针体对穿刺径路上组织不必要的电流刺激。 传统的神经阻滞是一种盲探式操作,它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及麻醉医师的经验,因无客观指标,有赖于病人的配合、针刺异感的出现,可引起病人的不适,并易发生术后神经损伤、出血、血肿等并发症,而对部分不能充分合作或无法表达异感的病人则往往导致阻滞麻醉失败。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用于神经阻滞无需患者诉说主观异感,当针尖靠近神经时,对于一定的电流而言,其需要触发肌肉收缩的电流强度和针尖到神经的距离相关,针尖与神经的距离越近,需要引起肌肉收缩的电流越低。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的要点:①首先建立监测(如血压、心电图、氧饱和度等),开放静脉通路;②适当镇静:由于神经刺激器定位具有客观指标,无须病人告知可能的异感,且由于刺激器电流可引起肌肉收缩可能导致病人不适,进一步可能会使病人的配合或操作成功率受到影响,因此,术前镇静药十分必要。定位之前使病人镇静,通常可给予咪唑安定1~5mg、芬太尼50~100ug静脉注射,必要时给病人吸氧。③定位:电刺激混合神经可引发运动反应,将神经刺激器的正极与病人相连,负极连于阻滞针上。神经刺激器的初始电流设为1.0~2.0mA,使针头接近拟阻滞的神经直至诱发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群产生最大颤搐后,将电刺激器电流减小至0.3~0.5 mA,此时调整针头的位置和刺激器的电流,如最小电流仍可产生最大的颤搐反应, 说明针尖已经接近神经,这一操作环节对提高阻滞成功率十分重要。定位准确后,回抽注射器无回血等即可注入局麻药或置管。 由于神经刺激针较细,且针尖并不直接触及神经干,从而减少了损伤神经的机会。较传统异感定位技术指标更明确、客观、量化,适用于深部的神经阻滞及无法准确说明异感的病人,因此提高了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辅助工具。 二、外周神经阻滞在四肢手术麻醉的应用 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可用于四肢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目前我科开展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1)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及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下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病人的应用;(2)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病人的应用;(3)椎旁神经阻滞在胸壁、肩背部手术病人的应用; (4) 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的应用。 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 1.臂丛神经阻滞 (brachial plexus block) (如图2,3) 体位、定位、麻醉药用量及适应证与传统的肌间沟或腋窝入路相同,其特殊之处在于可精确定位拟阻滞神经。使用50mm穿刺针,在1.0mA刺激电流下寻找和定位神经。根据所支配肌肉的收缩情况,可以精确定位臂丛的每个分支并加以阻滞,每支以8ml局麻药阻滞即可。其判断如下:腋神经:肩外展;肌皮神经:肘屈曲;桡神经:伸肘、伸腕及伸指;正中神经:屈腕、第2、3指屈曲;尺神经:第4、5指屈曲、拇内收。 2.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 (如图4)

神经阻滞麻醉的概念

神经阻滞麻醉的概念 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阻断神经传导来达到局部麻醉效果的方法。它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领域。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神经或其周围组织中,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达到局部麻痹效果。麻醉药物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达到作用部位,例如通过表面浸润、局部神经节阻滞、周围神经阻滞或者伏地感觉神经束阻滞等方式。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表面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直接浸润到手术创面周围的组织中,通过浸润液的扩散作用,达到麻醉效果。这种麻醉适用于手术局部较小的创面,例如皮肤手术。 2. 局部神经节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节附近,通过药物的扩散作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这种麻醉适用于身体局部有一个主要神经节的区域,例如面部、颈部和骨盆等区域。 3.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支配区域附近的周围神经束中,通过麻醉药物的扩散作用达到阻断神经传导的目的。这种麻醉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手术,例如上肢和下肢手术。

4. 骨骼牵引或悬吊感觉神经束麻醉:该方法适于周围骨骼牵引和悬吊感觉神经束,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这些感觉神经中,实现局部麻醉,使病人在手术中无痛或轻度麻醉,使病人的意识清醒,可以与医生进行交流,具有良好的耐受和安全性。 神经阻滞麻醉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局部麻醉效果好:神经阻滞麻醉可以精确地作用于手术区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减少了全身麻醉所带来的不适和副作用。 2. 减少全身麻醉风险:相比于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所涉及的麻醉药物较少,对病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的负担较小,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风险。 3. 术后恢复快: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结束后,麻醉效果会随着麻醉药物的逐渐代谢而消失。因此,术后恢复迅速,病人可以很快恢复行动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4. 疼痛管理效果好: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针对特定的神经阻断,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并减少病人使用镇痛药物的需要。 然而,神经阻滞麻醉也有一些局限性和风险: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 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外周神经阻断术的成功关键是要准确地给药,传统的外周神经定位术是盲穿,先确定体表的解剖学,再根据针头接触神经时产生的异样感觉或肌肉的反应来进 行定位,除了患者感觉不舒服之外,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很低,容易造成血管注射、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同时神经或体表的解剖学部位也很容易发生变化,这时候阻 滞的失败概率就更大了。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直视”神经和周边的解剖结构,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增加了麻醉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因而在临床上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做“大”手术之前,要做什么麻醉?麻醉医师会综合考虑 手术、病人、麻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目前临床上,除了麻醉等,随着影像技术 的不断发展,麻醉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可以应用于任何手术。若只是肢体或胸 腹壁的外科手术,则单纯应用神经阻断即可。在胸腹腔手术等大型手术中,采用 神经阻滞配合全身麻醉,可以降低麻醉的使用量,降低术后疼痛,促进病人康复。 基于此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麻 醉提出有建设性的参考。 一、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从而阻断 神经的冲动传递,从而促进支配部位的麻醉。神经阻滞包括神经干阻滞、颈神经 丛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神经阻滞是一 种治疗疼痛的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在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阻断部分感 觉神经传导功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方法, 只要操作得当、合理使用药物,就不会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确保了手术的安全。与全身麻醉比较,神经阻滞具有以下特点:麻药量小,应用广泛,麻醉持续时间 较长。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 写在课前的话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 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 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 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 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3 预防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分析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1 月收治的68 例采取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性分析。结果各处神经阻滞给予局麻药时其麻醉效果都较为理想且良好率相比 没有显著性差异即P>0.05;全部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总之,外周神 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利用神经刺激器实现准确定位,不仅痛苦小,而且使用起来安全放心,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效果 外周神经阻滞作为一种麻醉方式一直都被看做局部镇痛彻底、易于操作、能 使病人意识保持清醒且副作用少。其通过对各处神经丛入路给予局部麻醉得以实现,现将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1 月收治的68 例采取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 病人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68 例,均为我院2011 年1 月~2013 年1 月收治的采取外周神 经阻滞麻醉的病人,男35 例,女33 例,年龄18~70 岁,平均42.5±3.2 岁。其 中11 例属于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闭孔神经阻滞,5 例属于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 阻滞,27 例属于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6 例属于坐骨神经阻滞,19 例属于下 肢手术股神经阻滞。 1.2 方法 (1)麻醉前先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给予5mg 咪唑安定。(2) 对心电,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进行监测。(3)穿刺:让神经刺激器正极端经由心电图电极与病人进行连接,而其负极端与穿刺针导线进行连接,然后将刺激器开启,结合各个神经阻滞解剖处做穿刺操作,初始电流以及频率分别设定为1.5mA 以及1~2Hz。(4) 当需阻滞神经越来越近,穿刺针会导致受此部位神经支配控制的肌群范围出现节律性收缩,并缓慢改变进针深度及其方向,等到肌群收缩非常显著时,再对电流进行调节使其达到0.3mA,若肌群颤动现象依旧存在且回抽没有血液时,则要立马给予5ml 事先准备妥当的局麻药物,当肌群颤动现象不见时,再对电流 进行调整使其达到1.5mA,如果依旧无肌颤动,那么就能肯定神经阻滞定位是非 常准确的,则可根据计划给予剩余药液。(5)关于局麻药浓度及其剂量,如果是闭孔神经阻滞患者,则给予15ml 浓度为1.5%的利多卡因[2];如果是坐骨神经阻滞 患者,则给予20~25ml 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如果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则 给予15~20ml 浓度为1.5%~2.0%的利多卡因 (也可以是20~30ml 浓度为0.5%的 罗哌卡因);如果是股神经阻滞患者,则给予15~ 20ml 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采用X2 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即为P<0.05。 2 结果 各处神经阻滞给予局麻药时其麻醉效果都较为理想且良好率相比没有显著性 差异即P>0.05(如表1 所示);全部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表1 各处神经阻滞效果比较[n(%)] 3 讨论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神经刺激器进行外周神经阻滞得到了临床的认可,且其使用范围广,安全可靠,尤其是其穿刺针依靠特殊外鞘绝缘,使得仅使

股神经阻滞麻醉

股神经阻滞麻醉 股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常用于下肢手术。本文将介绍股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通过对该技术的详细描述,旨在使读者对股神经阻滞麻醉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股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 股神经阻滞麻醉通过注入局麻药于股神经周围,阻断神经传导,达到麻醉效果。股神经是下肢的主要神经之一,起源于腰骶段的脊髓,并沿大腿外侧下行。该神经在大腿外侧有明显的可触及感,因此阻滞该神经可使下肢处于麻醉状态。 二、股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步骤 1. 患者准备:患者取侧卧位,下肢呈稍屈曲及外旋位。皮肤消毒并覆盖无菌巾。 2. 定位:骶前上棘和股骨外髁连线是定位的重要参考标志。骶前上棘与股骨外髁之间的中点即为股神经阻滞注射部位。 3. 局麻药注射:使用无菌技术,将注射器与长而细的针头连接。将针头在股神经注射位点刺入皮下,刺入约3-5cm,然后放慢注射器注射局麻药,直至患者出现阻滞感和肌肉无力。 4. 验证阻滞效果:在注射完局麻药后,先进行感觉阻滞的验证,通常是用有创的方式比如针刺进行,确认患者感觉消失后再进行运动阻

滞的验证。例如,让患者进行股神经支配的膝关节伸直运动,观察患 者是否有运动能力。 5. 完成操作:操作结束后,将针头缓慢拔出,并对刺入点进行消毒 和覆盖伤口。 三、股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优势 1. 明显的麻醉效果:股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供下肢的完全麻醉效果,使得手术区域处于无痛状态,减轻手术期间的疼痛。 2. 减少全身麻醉的风险:相比于全身麻醉,局麻技术在手术中的应 用可以减少全身麻醉相关的风险,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3. 减少术后疼痛:股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供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效果,减轻术后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4. 便于手术操作:由于股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供肢体的麻痹,手术 时可以减少肢体的运动,提供稳定的操作环境,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和 医生的操作。 综上所述,股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于下肢手术的局部麻醉技术。本文通过介绍该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旨在使读者对股神经阻滞麻醉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在具体应用时 仍需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 安全性。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治疗。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项技术通过阻止神经系统的传递来实现疼痛的缓解和治疗。本文将探讨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 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药物对神经的突触传递进行阻滞,从而缓解或治疗病痛的方法。其原理是在神经系统的特定位置注入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终末,阻止神经传导,从而抑制疼痛。这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现疼痛缓解。此外,由于阻塞位置的特定性,此方法避免了药物产生的全身副作用,对患者的自主呼吸等功能也不会影响。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 神经阻滞技术在许多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手术中,这种技术常被用于麻醉和镇痛。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神经阻滞技

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此外,神经阻滞 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它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物质和化疗药物等引起的疼痛。神经阻滞技 术还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张力和颜面红斑等症状。 三、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新 型药物的引入将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另外,神经 阻滞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注射操作的复杂性、与其 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数字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带来新 的机遇。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注 射点,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虚拟现实技 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疗的过程。这些技 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四、镇痛的重要性

神经阻滞定位的应用进展

神经阻滞定位的应用进展 在百余年的麻醉史中,麻醉的进展使许多外科新技术成为可能,新的进展有助于明显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管理的质量。其中神经阻滞历经多次兴衰起伏,到60年代由于术后镇痛技术的兴起,神经阻滞才再次引起重视[1],并已形成为麻醉学的1个分支。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神经阻滞麻醉进行了1些研究和探讨,提出了1些新的意见和新技术,使阻滞方法多样化,增添了临床的选择性,提高了麻醉效果。 1、神经阻滞进展的基础: (1)临床外科发展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科手术始终不断地对麻醉提出新要求。随着手术病人的增多,外科要求麻醉科做到术前准备简捷、麻醉方法迅速有效、术后恢复室滞留时间缩短,藉此利于快通道手术的实现;同时也要求骨关节手术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许多研究也证实,无论单独神经阻滞或与全麻复合,均能改善病人术后恢复的评分,缩短术后在恢复室滞留的时间,全麻用药量减少,术中或术后阿pian类药使用量也减少。而全身麻醉病人往往因出现种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持续疼痛、恶心、呕吐、嗜睡等而需要延长住院滞留时间[2,3]。Pavlin[4]对上肢手术病人比较了臂丛神经阻滞与全麻的术后恢复情况,接受臂丛阻滞麻醉病人的离院时间可提前70min。Vloka[5,6]等对下肢静脉剥脱术比较了下肢神经阻滞与腰麻的结果,施行股神经阻滞病人的出院时间可提前

70min。对于住院病人,神经阻滞也能通过减少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程 度而加速病人恢复。 (2)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发展 1、罗哌卡因是1个新型局麻药,化学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它所产生的感觉麻醉与布比卡因类似,但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毒性作用方面要好于RS-布比卡因。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某些病人意外地静脉注入大剂量罗哌卡因,但没有人发生有害的全身性毒性反应。另外,有人提出罗哌卡因经硬膜外给药时,会产生较明显的感觉运动分离,它能产生良好的止痛效果而其运动阻滞作用比布比卡因弱。10分适合用于神经阻滞。 2、神经刺激器传统的神经阻滞定位有赖于病人的配合针刺异感的出现,即异感定位,这难于准确确定神经的位置,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而且往往还易出现神经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7]。能否在体 表精确的确定臂丛神经的走行,并使局麻药注入臂丛神经是获得满意的臂丛神经阻滞,是减少其并发症的关键。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无需患者诉说异感,凭借刺激器产生单个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帮助准确定位[8]。自上世纪初,已有应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施行神经阻滞 的报道。现代的神经刺激器为操作医生提供了反馈信息,增添了既客观又确切的辅助技术手段。神经刺激器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对生理干扰小、麻醉效果确实、简便经济的特点。但成功率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尤其是深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较低,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神经刺激器

外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

外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 人体的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十分适用于人体髋关节以下部分的下肢手术,此举安全系数很高,而且相应带来的并发症也较少,并且操作较为简单便意,同时麻醉的效果也十分的确切,一般手术之后的镇痛效果也十分优良。近几年以来,各处医疗机构将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运用到了相关的的临床医疗中,大幅的提高了对患者外周神经阻滞的相关准确系数与相关阻滞的效果。与过去传统的方式,即,椎管内麻醉,在手术中具有使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平稳的作用、而且对患者的胃肠道的功能也豪无影响、并且没有脊麻后头痛的症状、手术之后也不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更可喜的是在手术之后患者不需要忌口等诸多优点。我处至2012年4月开始,在对60例单侧大隐静脉的手术中各自采取了神经刺激仪的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的相关方法,并观测相对比较其方法的相关麻醉的效果。 标签:外周神经阻滞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麻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在进行单侧大隐静脉的高段位的结扎以及其分段剥离手术的相关患者共计60例,并将他们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患者共计32例,均采取神经刺激仪对其的引导下的腰肌间隙的联合坐骨的神经近端处的阻滞。而对照组的患者共计28例,均采取硬膜外麻醉的方法[1]。 1.1相关麻醉的方法全部患者在手术之前30分钟都将肌注阿托品药物与苯巴比妥钠,在进入手术室之后,要随时监测HR、ECG 、SpO2、以及BP。同时采用鼻导管或者面罩给患者进行给氧,麻醉之前的5分钟,要对患者进行静注咪唑安定与芬太尼。 1.2相关观察的项目项目监测包括:HR、BP、MAP以及SpO2。在进行完毕穿刺之后要对其注药,完成后分别在3、5、10、15、20、30分钟时刻进行相关感觉阻滞的评分以及相关运动阻滞的评分与镇静评分。 2结果表1 不同时间段的MAP的相关变化 组别麻醉前手术开始术中15分钟术中30分钟术中45分钟术中60分钟术后1小时观察组 对照组 97.9±17.69 102.10±17.21 98.56±18.14 91.99±16.96 101.94±15.99

神经阻滞定位的应用进展

神经阻滞定位的应用进展 前言 神经阻滞术是一种治疗慢性疾病和急性疼痛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准确定位可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神经阻滞定位技术 的发展历程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神经阻滞定位的应 用进展进行探讨。 神经阻滞定位技术 神经阻滞是通过药物或物理损伤的方法使靠近神经元的微小结构受 到损伤,以抑制或减轻神经反应。神经阻滞的实现需要准确地定位, 以确保在实施过程中与进一步损伤有关的风险被最小化。 现在常用的工具包括神经刺激器、超声引导技术和X线引导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展,使得神经阻滞成为了一种安 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神经阻滞的进展 神经阻滞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如麻醉学、肿瘤和心血 管疾病的治疗等等。尽管这项技术持续进步,但值得关注的是,使用 高超的定位和引导技术仍然是神经阻滞技术的关键点之一,特别是在 复杂和狭窄的区域进行操作时。因此,神经阻滞定位技术的进展是神 经阻滞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神经定位技术 神经定位技术使临床医生在操作时能够精确控制注射点。它是神经 阻滞定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项技术利用超声、X线技术或 电生理技术等来收集神经电信号和影像数据,并使医生通过这些信号 和影像数据来确定适当的注射位置。。 神经阻滞的特定用法 通过精确的神经阻滞定位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一系列特定用途。例如: 1.阻塞性疼痛的治疗 阻塞性疼痛是一种由于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例如癌症疼痛和糖尿 病神经病变。神经阻滞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患者神经的工作来控制疼痛。 2. 神经丛阻滞术 神经丛阻滞术是一种用于控制三叉神经疼痛的方法,它通过接近颅 骨底部的三叉神经干来实现。它可以帮助控制由神经束刺激引起的疼痛。 3.神经切除术 一些神经疾病可以通过神经阻滞定位技术进行治疗。这些疾病需要 通过直接切除神经组织来实现,例如癌症患者或急性疼痛患者。

髌骨骨折手术中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

髌骨骨折手术中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田元师雄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25期 摘要目的:探讨髌骨骨折手术中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收治髌骨骨折手术患者60例,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以硬膜外麻醉,研究组予以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阻滞优良率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其镇痛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髌骨骨折手术中运用股神经一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延长镇痛时间。 关键词髌骨骨折手术;股神经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髌骨骨折手术作为临床十分常见的手术类型,其往往需要椎管内麻醉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但脊柱畸形、血流动力学紊乱、出凝血功能障碍等特殊情况无法实施椎管内麻醉。研究发现m股神经一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不仅可保证髌骨骨折手术的安全可行性,还能减少对患者生理干扰,操作过程简单方便,术后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且不会对胃肠功能、泌尿系统、出凝血功能产生任何不利影响。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髌骨骨折手术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髌骨骨折手术患者60例,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8~79岁,平均(48.2±7.6)岁。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9~80岁,平均(49.3±7.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进行对比。 方法: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要常规监测NIBP、ECG、SPO2,创建静脉通道。刘照组予以硬膜外麻醉,选择L3~4,间隙,局麻药0.75%的罗哌卡因10~15mL,手术过程中医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追加镇静镇痛药。研究组予以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具体操作:选择仰卧位,进针点选在趾骨结节和骼前上棘连线中点距离1cm左右的股动脉外侧,左手示指对股动脉进行触及,右手则自进针点将4cm 22G针顺着左手示指外侧边缘垂直刺入,待患者股神经分布区表现出异常感后,如果回抽无血可注入20mL浓度0.5%的罗哌卡因局麻药。选择仰卧位,对骼前上棘进行标记,采用4cm22G针向内向尾各2cm处穿刺进针,保持持续进针状态,穿破阔筋膜时会出现“嘭”的突破感,于阔筋膜上下,按照由内而外的顺序将10mL浓度0.3%的罗哌卡因以扇形注入。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应用

局部麻醉药的临床应用 写在课前的话 局部麻醉药是通过可逆性地阻滞神经传导,在局部产生暂时的丧失感觉或肌肉活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最早应用的局麻药是从南美洲古柯树叶中提出的生物碱可卡因,但由于毒性大,使用受到限制。本课对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普鲁卡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学员通过学习要掌握其适应证、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 一、概述 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分为局部麻醉药和全身麻醉药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本课主要介绍基层医疗机构可能使用的三种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是通过可逆性地阻滞神经传导,因而在局部产生暂时的丧失感觉或肌肉活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然而局部麻醉药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局部,如局部麻醉药被吸入进入血液循环或直接注入血液循环时,也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器官的功能,其影响程度和性质取决于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局部麻醉药的剂量。 局部麻醉药按照其化学结构可分酯类和酰胺类。不同的局麻药的效能、毒性、作用时间、稳定性、水溶性和黏膜渗透能力相差很大。这些差异就决定了各种局麻药的适应证。局麻药有多种用药方法:表面使用,局部浸润,局部静脉麻醉,神经丛阻滞,硬膜外腔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局麻药也可用于缓解术后疼痛,以减少对镇痛药的需求。 本课包括酯类的代表药品普鲁卡因(注射剂)和酰胺类的利多卡因(注射剂)、布比卡因(注射剂)。普鲁卡因用于局部浸润、神经丛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及蛛网膜下腔阻滞,但由于其麻醉效能弱、作用时间短,现在仅用于局部浸润;利多卡因主要用于浸润麻醉、神经丛阻滞及硬膜外腔阻滞;布比卡因用于神经丛阻滞、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以及术后硬膜外镇痛及分娩镇痛。左布比卡因主要用于硬膜外腔阻滞。 为了评估局麻药的安全剂量,考虑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及其效能是重要的。此外还应考虑其他因素:患者的年龄、体重、体格、临床状况、用药部位的血供及给药持续时间。给药时应极为谨慎,防止将药物注入血管而发生意外。口腔周围的局部麻醉有可能影响吞咽功能,从而增加误吸的危险。 局麻药的毒性作用通常是由其过高的血药浓度所致,局麻药的毒性作用首先表现为耳鸣、口周感觉异常和眩晕,继而表现为镇静和颤搐;严重时可发生惊厥。在静脉注射给药时,惊厥和循环衰竭的发生常非常迅速。超敏反应多见于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而酰胺类局麻药则少见,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一)历史沿革

麻醉副高论文-麻醉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麻醉副高论文-麻醉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麻醉副高论文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要发表这种评定职称的论文的话,需要自己用心写作,这样才能顺利的发表,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麻醉副高论文,希望对大家评定职称论文写作时有所帮助。 麻醉副高论文权威推荐10篇之第一篇: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进展 关键词: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领域;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技术对麻醉剂准确注入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临床应用的定位技术有外周神经解剖结构盲探、神经刺激仪及超声引导定位等[1,2].由于超声引导有简单易行、图像质量优异等特点,使其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越来越多[3,4],本文对超声引导

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进展综述如下。 1 超声 1.1 成像原理 超声主要利用声波穿透性及分辨率进行成像,波长及频率特定波具有独有穿透性与分辨率,波的声波越长,穿透性越好,穿透能力越佳[5,6].目前,临常用的超声波频率多为2.0~50.0MHz,随着频率增加,声波分辨率上升,图像清晰度提高,穿透性下降,即其穿透性与分辨率呈反比。由于超声波遭遇障碍时会发生衰减,所以应用超声进行外周神经检查时,需要根据神经解剖结构选择超声波频率,浅表神经多用频率较高的超声波,深处神经则选取频率较低的超声波[7]. 1.2 外周神经及相关软组织超声影像学表现

超声图像依据神经具体走形情况分为横切与纵切,横切超声图像可见低回声形态为类圆形,其附近环绕着高回声,而纵切多为高回声与低回声相间分布,多显示为相互平行的条索状[8].临应用超声进行外周神经检查时使用高于5MHz频率即可获取清晰的外周神经超声影像图[9].郭云怀等[10]应用频率为6~15MHz超声探查外周神经损伤时发现,正常外周神经纵切多为低回声互相平行带,同时可见这些低回声带与线状高回声相间分布,横切多为中等回声,内部存在点状低回声,多显示为筛孔状。另有国外研究者通过不同超声频率神经阻滞超声影像表现发现,超声频率超过10MHz时可以得到清晰的超声影像[11],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与超声波发射方向互相垂直方向上的外周神经不易被显示,而与发射方向相同的神经可以清晰显示出内部低外部高似光晕形状影像图特征[11].外周神经与其他软组织器官,如血管或韧带等相伴而生,了解这些软组织超声影像表现有助于快速、正确发现外周神经。临床实践中依据不同组织超声回声特征辨别不同组织,其中实质性组织回声多显示为均匀状,存在气体组织多为明亮强回声,存在液体组织多为低回声或没有回声[12]. 2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