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讲座视频】徐仲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

【讲座视频】徐仲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

【讲座视频】徐仲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讲座视频

专家介绍

徐仲煌,男,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长期从事麻醉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神经刺激器定位和超声定位外周神经阻滞及疼痛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内分泌肿瘤及复杂、危重、疑难病例麻醉及抢救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经验。

曾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果三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奖项。

内容介绍

1.连续神经阻滞适应症:大骨科手术;

2.与静脉镇痛相比:镇痛效果好,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恶心呕吐、瘙痒及过度镇静发生率低。与椎管内镇痛比较:特定部位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包括瘙痒、低血压、尿储留以及对侧阻滞,置管时间相对较长。与局部连续输注(infiltrative techniques)局麻药比较。与单次给药比较:单次给药减少出血和感染、其镇痛持续时间依赖于局麻药特性,通常限于24小时内

3.连续神经阻滞麻醉的药物选择(局部麻醉药物、“鸡尾酒”配方)、导管置入指南、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连续肌间沟阻滞、连续腋窝阻滞、连续腰丛阻滞、连续股神经阻滞、连续收肌管(隐神经)阻滞、连续坐骨神经阻滞、连续胸椎椎旁阻滞、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要点、超声技术的作用

4.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的注意事项:准确的解剖定位、防止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适当镇静镇痛、防止损伤神经干。

敬请关注第一医学频道,每日视频,精彩连连!

原创作品,转载需获取许可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观察31例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单侧坐骨神经-腰丛阻滞效果。所用局麻药均为1%利多卡因及0.5%罗哌卡因注射液,记录阻滞前基础值,阻滞后5、10及15min,切皮后5、10min,手术结束时的MAP、HR及阻滞效果、相关并发症。结果93.5 %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6.5 %患者出现阻滞欠佳,给予少量咪达唑仑及芬太尼完成手术;无麻醉失败病例。神经阻滞后与基础值比较,患者HR、MAP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病人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单侧下肢手术采用单侧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是一种简易安全和效果良好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神经刺激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下肢手术 近年来,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麻醉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对机体生理功能影响小,血流动力学稳定[1]。我科2008年3~8

月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行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3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ASAⅠ‐Ⅲ级择期手术31例。年龄18~74岁,男18例,女13例,体重45~80kg。手术时间为(91.2±29.4)min(切皮至缝皮毕)。手术种类:下肢骨折切开复位,膝关节手术、截肢术、下肢血管手术等。所有患者均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禁忌证。 1.2器械及药品B·Braun公司Stimuplex神经刺激仪及22G绝缘针(100mm);灭菌神经阻滞麻醉包;所用局麻药均为1%利多卡因及0.5%罗哌卡因。腰丛先后给予1%利多卡因10mL和0.5%罗哌卡因15~20mL,坐骨神经处先后给予1%利多卡因10mL和0.5%罗哌卡因10~15mL。 1.3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禁食,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半小时内以10mL·kg-1静脉输注林格氏液。然后以6~8mL·kg-1·h-1维持术中输液,据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调整输液量。在告知患者麻醉操作过程中可能有下肢肌肉搐颤的不适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3mg,芬太尼0.05~0.1mg,常规消毒铺单后开始麻醉操作。术中常规面罩吸氧3L·min-1。神经刺激器参数如下:初始电流:1MA,脉冲时间:0.1ms。脉冲频率:1Hz。当以阈电流为0.2~0.3mA即可引出效应肌肉收缩时,表明刺激针头已接近该神经,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 定位方法:⑴坐骨神经阻滞(经典径路):患肢向上侧卧,穿刺点位于髂

股神经阻滞在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股神经阻滞在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评价股神经阻滞在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0例髌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ASA Ⅰ或Ⅱ级。患者取仰位,沿腹股沟韧带中点触及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向下移动约0.5~1.0 cm,然后向外侧移动0.5~1.0 cm 做一标记,沿该点进针直至出现传至小腿内侧及膝的股神经分布区异感后,回抽无血,注入局部麻醉药12~20 ml。观察麻醉效果。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注药后3~5 min即出现阻滞作用,10~15 min阻滞作用完善,持续2~6 h。30例患者中27例阻滞效果佳,占90%,3例患者效果良好,占10%。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氧饱和度(SpO2)正常,未出现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未出现局部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及麻醉后遗症。结论股神经阻滞用于髌骨骨折手术麻醉,操作简便、效果确切、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神经阻滞;髌骨骨折;效果 股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方便简单,对泌尿系统和胃肠功能无影响,无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等现象发生,不但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且不受出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1]。本院将股神经阻滞用于髌骨骨折手术麻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髌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8~78岁,ASA Ⅰ或Ⅱ级,其中高龄2例,合并高血压5例,心律失常1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糖尿病2 例,脊柱畸形5例,腰椎骨折2例。同侧腹股沟区域皮肤无感染及股疝。 1. 2 阻滞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后均开放静脉通路,取仰位,沿腹股沟韧带中点触及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向下移动约0.5~1.0 cm,然后向外侧移动0.5~1.0 cm做一标记为进针点,左手示指触及股动脉,右手持针沿左手示指外侧缘经进针点垂直刺入,至出现传至小腿内侧及膝的股神经分布区异感后,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部麻醉药。麻醉药配方:0.9%氯化钠液5 ml+0.75%布比卡因5 ml+ 2%利多卡因15 ml(含1:20万肾上腺素),局部麻醉药用量根据年龄体重不同给予12~20 ml。术中常规辅用静脉注射哌替啶50 mg和异丙嗪25 mg。 1. 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围术期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SpO2等生命体征指标,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记录NRS 数字模拟评分值,观察麻醉后的不良反应。围术期使用NRS 数字模拟评分进行评价。 2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注药后3~5 min即出现阻滞作用,10~15 min阻滞作用完善,持续2~6 h。30例患者中27例阻滞效果优,占90%,3例患者切口外侧约1 cm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盲探法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差异。方法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80例,ASA为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U组)和盲探组(N组)。两组均给予1%盐酸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合剂20ml,比较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麻醉优良率,感觉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两组操作时间无显著差异。U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优于N组。U组感觉阻滞起效、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4.14±0.8)min、(358.63±59.20)min、(9.99±1.75)min,显著优于N组的(5.06±1.05)min、(289.43±69.99)min、(12.08±1.20)min(P<0.05);两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U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N组有3例患者出现了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维持时间长,效果好,并发症少。 标签: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可视化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目前,在麻醉领域应用超声定位行神经丛阻滞已具有较成熟的技术规范和临床实践经验,而超声引导的臂丛神经阻滞这一可视化技术已引起广泛关注。该法在近乎直视的情况下进行穿刺和注射药物,实时调整穿刺针的进针方向,掌握局麻药的扩散分布情况,通过针尖的精确化定位,使局麻药能够包绕各个神经干,达到准确定位。实时监视的同时,又能减少神经和血管损伤,从而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超声显像定位技术有望成为外周神阻滞的金标准[1]。本研究旨在探索分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方法阻滞的效果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80例择期手术患者,手术部位为上臂下段、肘部、前臂、手部等。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18~60岁,平均(41.21±13.14)岁,体重43~85 kg,平均(56.27±19.12)kg,ASA Ⅰ或Ⅱ级,无神经系统疾病,肝肾、凝血功能不全,上肢神经功能损伤,穿刺部位感染。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U组和采用传统盲探法的N 组。U组患者无麻醉相关并发症,N组患者1例出现霍纳综合症,1例局部血肿,1例异常神经阻滞(阻滞时间大于12 h),考虑为神经内注射。 1.2操作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飞利浦多参数监护仪(MP20)进行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监测,建立外周静脉通路,给予0.1 mg/kg咪达唑仑镇静。嘱患者平卧,头偏向健侧,双手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U组采用索诺声便携式超声系统(S Series)对肌间沟处臂丛神经进行扫描,发现在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有类圆形低回声呈束形排列分别的臂丛神经干,在探头的外方,采用纵轴平面内进针技术,使针体始终处在探头平面内,通过超声引导针尖抵达神经干周围,注入局麻药,通过超声显像发现神经干被局麻药逐渐扩开并包绕。若神经

超声引导定位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解析

超声引导定位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解析 1 / 1 超声引导定位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崔旭蕾 徐仲煌 罗爱伦 任洪智 100730 黄宇光 郭向阳 目的 通过超声引导辅助神经刺激器或单纯应用经刺激器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 比较两种方法的操作时间、阻滞效果以及平安性。 方法 选择 ASA Ⅰ~Ⅱ,年龄 16~ 78 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 40 例,随机分入 US 组〔超声定位+神经刺激器组〕和 NS 组〔解剖定位+神经刺激器组〕 ,每组 20 例。 US 组先通过便携式超声定位仪 〔Sonosite iLOOK-25 Personal Imaging Tool 〕对臂丛神经进 行定位,再在超声图像的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直至刺激针接触到目标神经。 NS 组先通过体表解剖标记进行定位,再通过 “盲探〞找到神经。两组均以刺激器电流强度降 至~ 0.35mA 时仍能看到肌颤为找到目标神经的标准,确认刺激针未误入血管、未刺入神经束内后注入 0.5%罗哌卡因 30ml 。分别记录穿刺针接触皮肤至找到目标神经所需时 间,和穿刺针接触皮肤至注药完毕所需时间〔完成操作所需时间〕 。注药完毕后 30min 内 每隔 5min 对上肢各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进行一次评价。 术中对手术区域 阻滞效果进行评价,无需辅助用药,视为“优〞 ;需给予少量镇静、镇痛药,视为“良〞 ; 需更改麻醉方式〔全麻〕 ,视为“阻滞失败〞 。术后观察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记 录围术期与阻滞有关的各种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区域分布情况无显著差异。寻找目标神经所需 时间: US 组± 0.7min , NS 组±2.9min 〔P=0.0001,95%CI=1.8-4.5min 〕;完成操 作所需时间: US 组± 1.1min , NS 组± 3.5min 〔 P=0.0001,95%CI=1.8-5.1min 〕。 注药后 30min 时上肢所有感觉神经支配区域出现局部或完全阻滞的百分率为, US 组 100% 、NS 组 90%〔P =〕;出现完全阻滞的百分率为, US 组 40% 、NS 组 50%〔〕。 US 组中有 17 例〔 85%〕、 NS 组中有 14 例〔 70%〕阻滞效果为“优〞 (P = 0.27) 。NS 组中 有 2 例发生阻滞失败、 2 例并发膈神经阻滞、 1 例阻滞后出现短暂呼吸困难; US 组中侧无 病例出现阻滞失败及各种并发症。两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iLOOK-25 超声定位仪可清晰呈现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二维图像, 并能实时 反响刺激针的进针过程,从而引导刺激针找到目标神经,使操作效率大为提高。超声引导 辅助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能明显缩短操作时间, 阻滞效果好、 并发症少。

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髋关节手术中的运用分析

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髋关节手术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股骨颈骨 折手术中的运用情况,以便优化老年患者的麻醉。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 -2021年4月期间65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麻醉,依据麻醉方式分为 全身麻醉组GA组(n=8)、椎管内麻醉组IB组(n=35)和神经阻滞麻醉组NB组(n=22),以术中麻醉效果、不良现象(围术期谵妄及术后1月内人工假体脱位)、平均住院时间对三种麻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组患者麻醉效果无差异,P>0.5;不良现象全身麻醉组高于椎管内麻醉组和神经阻滞麻醉组,P<0.05, 神经阻滞麻醉组高于椎管内麻醉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全身麻醉组长于椎 管内麻醉组和神经阻滞麻醉组,P<0.05,椎管内麻醉组和神经阻滞麻醉组无差异,P>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麻醉优选椎管内麻醉,麻醉效果确切、 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 关键词: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老年髋关节手术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常有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 说法。老年患者各器官机能减退,合并疾病多,特别是合并心肺疾病、糖尿病、 高血压等,老年患者的这些病理生理特点对麻醉的时机和麻醉方式的选择都提出 了一定的挑战。就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麻醉方式问题,以本院的麻醉方式选择为例,回顾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2月-2021年4月期间65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麻醉, 依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n=8)、椎管内麻醉组IB组(n=35)和神 经阻滞麻醉组NB组(n=22)。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前都未行腰椎手术;诊断为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术中及术 后的镇痛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0例胸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术中采用丙泊酚、芬太尼、苯磺顺阿曲库铵等行静脉注射,以维持麻醉深度。术后单纯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镇痛;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镇痛,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完成后行全身麻醉及术后PCIA镇痛,操作与对照组相同。对比两组的术中及术后48h内PCIA用药量,术后2、4、6、8、24、48h的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用药量、术后各时段的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的方式,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及术后48h内PCIA用药量,且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提高,总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是对老年患者安全有效方式。 【关键字】老年患者;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开胸手术;镇痛效果 Under ultrasound guided by the vertebral nerve block open chest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effect Mai Wei?liang, ,Huang Jian, Zhang Min?sen,Chen Jianbo, Huang Xiaohua.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Yunfu People's Hospital,Yunfu 527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ultrasound guided by the vertebral nerve block open chest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effect. Methods our hospital in October 2013 and October 2013-40 cases of thoracic surgery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 as the basic data of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0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intraoperative use of propofol, fentanyl and benzene sulfonic shun atracurium intravenous line, in order to maintain anesthesia depth. Only with postoperative intravenous self-control analgesia (PCIA); Observation group adopts composite PCIA analgesia by descending thoracic nerve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 ultrasound guided by the vertebral nerve block completed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nd postoperative PCIA analgesia, operation is the same as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o two groups within 48 h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PCIA dose, 2, 4, 6, 8, 24 and 48 h pain score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dose in each period,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and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open heart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ultrasonic guided by the vertebral nerve block in the wa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PCIA within 48 h dose, and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effec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otal complications,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elderly patients.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Guided by ultrasound. Beside the vertebral nerve block; Open heart surgery; Analgesic effect 椎旁神经阻滞采用对手术侧躯体神经进行阻滞的方式,对老年患者生理机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1],本次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的方式对老年患者实施开胸手术,对该手术术中以及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研究。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共收治了40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按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20例。观察组有男12例,女性8例;年龄60-73岁,平均(65.8±4.4)岁;ASA分级:Ⅰ级10例,Ⅱ级10例;体重46-81kg,平均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 用效果。方法 80例拟行腋路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I组采 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0.4ml /kg。结果 I组4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38例(成功率为95%),Ⅱ组麻醉效果优 良者28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神经 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周 围神经定位的准确性,由于是一种盲探式操作,需患者清醒合作及准确诉说异感[1],遇到肥胖解剖标志不清及不合作患者时,阻滞不全及麻醉失败时有发生,甚 至需增加局麻药量或辅助药物而增加副作用的发生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 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高其成功率。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常规腋路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 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19—62岁。颈部与 外观无畸形,无神经系统疾患,随机分为I组和Ⅱ组,每组40例,I组采用神经 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异感定位。[2] 1.2 麻醉方法麻醉前30min常规肌注鲁米那100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5m1/kg/h)。患者仰卧,患肢取“军礼样”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体位,记号笔标出腋窝处腋动脉走向,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针体与皮肤呈15°角,斜向腋窝顶部。常 规消毒铺巾后,1%利多卡因0.5mL局部浸润,I组采用德国贝朗公司STIMUPLEX—DIG神经刺激仪,穿刺针是高度绝缘的短斜面刺激针,将神经刺激仪 的正极通过一次性心电图电极与患者的皮肤相连,负极与绝缘针连接,当针刺入 皮肤后,启动神经刺激仪,以1Hz的频率、10~15mA的输出强度进行神经刺激,调整针的位置至上肢相应神经区域出现明显的肌颤动,即逐渐降低刺激电流强度 至产生肌颤动,当在最低的电流强度(0.3~0.6mA)时仍有明显的肌颤,此时即可 确定针的位置最接近神经,通过与绝缘针相连的延长管直接注入局麻药。Ⅱ组采 用传统方法进针后,当上肢有触电感且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采用突破感法者,进针有突破感后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25 ml,所有 病例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手术开始后阻滞效果若未达到手术要求,则需静脉追 加芬太尼0.05mg,5—10min后无明显效果改为全麻。 1.3 观察指标 1.3.1 起效时间观察阻滞完成至镇痛完善,可以开始手术的时间。 1.3.2 麻醉效果以针刺法测定手术部位疼痛、感觉消失的程度,注药后15~ 30min内每5rain测定1次,根据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将麻醉效果分为优、良、差。优:手术时完全无痛;良:手术时轻微疼痛,需辅以安定镇痛药;差: 手术时剧烈疼痛,需追加神经阻滞或改全身麻醉方能完成手术。其中麻醉效果优 良者即为阻滞成功。 1.3.3 并发症包括局部血肿、局麻药中毒、气胸、呼吸困难等。

小剂量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小剂量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单侧前臂手术患者80例,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桡 神经阻滞不全者除外),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025%罗哌卡因40ml 加10μg/ml舒芬太尼1ml;对照组025%罗哌卡因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 观察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注药后10、20、30分钟时HR、SPO2,及ECG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觀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明 显快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5),镇痛效果、运动阻滞两组间 差异无显著性,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改善麻醉效果。 关键词舒芬太尼罗哌卡因臂丛阻滞 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中辅助用药能改善麻醉效果,减轻麻醉期间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在腋路臂丛阻滞麻醉局麻药中辅用舒芬太尼,以研究其对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ASA I~Ⅱ级单侧前臂手术患者80例,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桡神经阻滞不全除外),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8~65岁,体重45~82kg。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及病种无统计学差异。 方法: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患者人室后监测并记录基础BP、HR、SPO2及ECG,开放静脉,术中静滴乳酸钠林格氏液维持,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025%罗哌卡因40ml加10μg/ml 舒芬太尼1mL;对照组025%罗哌卡因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若注入局麻药30分钟后阻滞不全,静脉辅用哌替啶50mg+氟哌啶25mg后仍然无法满足手术麻醉的要求,则改静复麻醉或全麻。 观察项目感觉神经阻滞:采用针刺法测定痛觉消失平面。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AS评分,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最严重疼痛),V AS≤4作为阻滞标准,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采用改良Bromage运动评分法(0分为无运动阻滞;1分为不能屈肘关节;2分为不能够抬上肢;3分为不能够屈指关节),评定麻醉后20分钟上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满意度评价标准: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上肢显微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上肢显微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在上肢显微血管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30例ASAⅠ~Ⅱ级进行治疗上肢显微血管手术的患者,麻醉选择0.5%罗哌卡因15~20 ml,行患侧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全程患者给药后5~15 minMAP均有下降,与给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正常范围内;HR变化与给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镇静评级Ⅱ-Ⅴ级为30例,且整个术中镇静适度平稳。本组患者均面罩吸氧,SpO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异丙酚混合液微量泵输注,能满足显微镜下小血管操作要求。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静脉麻醉上肢显微血管手术;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进行治疗上肢显微血管手术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手术种类包括游离皮瓣移检20例,游离单手指移检4例,带血管游离肌皮瓣移检6例。年龄17~65岁,体重45~73 kg,ASAⅠ-Ⅱ级,N、肺功能正常。 1.2麻醉方法患者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补液用复方氯化钠、聚明胶肽等,根据血压调整速度(输液)。麻醉选择0.5%罗哌卡因15~20 ml,行患侧肌间沟臂丛阻滞。阻滞效果确切后,手术前10 min用微量泵输注丙泊酚、氯胺酮混合液(丙泊酚、氯胺酮为2∶1),丙泊酚浓度为4 mg/ml,氯胺酮为4 mg/ml,诱导剂量为0.06~0.1 mg/kg以1 ml /min速度输注,维持剂量为(0.2±0.05)ml/﹙kg•h﹚,维持至手术缝皮前。全程面罩吸氧。 1.3观测术中监测无创血压、脉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镇静采用Ramsay标准分级(Ⅰ-Ⅵ)级:患者合作评分(1~5分)。1分不合作;2分手有合作,需固定四肢;3分稍合作,但多语;4分合作良好;5分完全合作。Ⅱ-Ⅴ级为理想镇静状态。 1.4统计学方法对计数资料比较用χ2 检验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程患者给药后5-15 minMAP均有下降,与给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5),但在正常范围内;HR变化与给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镇静评级Ⅱ-Ⅴ级为30例,且整个术中镇静适度平稳。本组患者均面罩吸氧,SpO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腰丛—髂腹股沟—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闭合手术观察

腰丛—髂腹股沟—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腔内 激光闭合手术观察 目的比较腰丛-髂腹股沟-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对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激光腔内闭合手术麻醉效果、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的观察。方法选择60例临床拟行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激光腔内闭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腰丛-髂腹股沟-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N组,n=30)和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E组,n=30)两组,分别施行腰丛-髂腹股沟-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N组腰丛-髂腹股沟-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腰丛给予0.2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合剂30ML,髂腹股沟神经给予0.2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合剂5ml,坐骨神经给予0.2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合剂15ML;E组则选择L2-3或L3-4间隙行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给予0.5%布比卡因8~12mg。记录两组麻醉效果及麻醉前、麻醉后15,30,60,90 min 平均动脉压(MNP)和心率(HR),升压药的用量及术后情况比较。结果与麻醉前比较,E组患者在麻醉后15 min,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低于N组(P<0.05),用麻黄碱的患者E组(17例)显著多于N组(2例)(P<0.05),E组尿储留、头痛、恶心呕吐显著高于N组(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腰丛-髂腹股沟-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是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激光腔内闭合手术理想的麻醉选择。 标签:腰丛;髂腹下神经;坐骨神经;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大隐静脉曲张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神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准确性和效果,与传统的椎管内麻醉相比,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胃肠道反应及尿潴留等并发症少;镇痛时间长,效果好;无需术后禁食,因此,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单侧下肢手术,本研究观察并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髂腹股沟-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激光腔内闭合手术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激光腔内闭合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Ⅲ级,男33例,女27例,年龄35~75岁,体重49~88kg,随机分成两组:神经阻滞组(N,n=30)和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E,n=30),凡有局麻药过敏、凝血机制障碍、安放临时起搏器、酗酒、滥用药品和毒品的患者均被排除在外,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1.2仪器神经刺激器德国贝朗公司型号:SE8X12和高度绝缘的短斜面10cm刺激针. 1.3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前常规禁食水6~8h,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滴

神经刺激器 Word 文档

陈江琴等研究表明,下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1~8min,Bromage I级运动阻滞时间为 10~15min,Bromage Ⅲ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5~30min,【陈江琴, 陶小龙, 刘燕, 等. 神经刺激器定位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江西医药, 2006, 41(6): 401-403.】。故本研究选择在局部给药15分钟后评价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 各种规格的刺激针均带有绝缘膜的外鞘, 仅在针尖导电。电流的集中,可以较正确地反应发生肌肉收缩的部位因为是靠近神经而非触及神经, 故对神经损害大大减少,定位较精确,用药量减少, 肥胖或解剖标志不清的病人,亦可使用,操作成功率可明显提高。Fanelli等进行大样本研究显示在上下肢神经阻滞中,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的多支神经联合阻滞,可以保证成功率> 90%,单一局麻药剂量< 30ml,并发症< 2%。【神经阻滞定位的临床进展】 近年来随着神经刺激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使既往无法定位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成为可能 ,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可以取得下肢单侧肢体的完全麻醉 ,同时避免了全身麻醉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 ,避免了椎管内麻醉出血的风险 ,适用于单侧下肢的手术 ,尤其适用于围术期进行抗凝治疗的血管外科手术患者。 Stimuplex A 穿刺针是一种绝缘针 ,仅针尖为非绝缘的 ,这种特制的穿刺针能提高阻滞的准确性并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如果阈电流到0. 2~0. 3 mA 以下仍有肌颤 ,则应稍稍退针 ,避免刺激针过于靠近神经而引起神经的损伤。综上所述 ,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由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 ,术后镇痛效果好 ,并且患者术中无明显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术中无须用血管活性药物 ,术后无尿潴留和胃肠功能障碍 ,术后患者恢复快等特点 ,所以适合于血管外科下肢手术的患者 ,也可作为单侧下肢手术麻醉的首选方法[5 ](如骨科的下肢手术) ,尤其对于禁忌椎管内麻醉或全身情况较差的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 ,值得临床推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血管外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罗哌卡因为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 ,因时效长 ,心脏毒性低 ,具有内在缩血管活性、分离阻滞程度大等特点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神经阻滞 ,镇痛效果确切【徐仲煌,黄宇光,潘华,等.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研究[J ]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 ,17 (5) :278.】。 (1)腰丛:以脊柱棘突连线为正中线,与两侧髂嵴高点连线相交 ,向尾侧约 3cm ,再向术侧旁开约 5cm ,作为腰丛阻滞穿刺点。(2)坐骨神经:将髂后上棘、股骨大转子及骶裂孔三点作标记 ,在前两者连线中点作垂直线 ,与后两者连线交点作为坐骨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尤其腰丛-2坐骨神经阻滞不影响腹腔神经丛 ,不影响胃肠道功能, 大剂量应用罗哌卡因易引起毒性反应。由于利多卡因较之毒性低,我们将两者配伍使用 ,虽麻醉维持时间 270 分钟短于徐仲煌等[报道的 448 分钟 ,但足以满足手术需要。。因联合阻滞时局麻药用量较大 ,注药时应反复回抽 ,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引起毒性反应。【腰丛2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高危老年病人下肢手术的临床分析】 老年病人单侧下肢手术,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和全身麻醉均能满足其要求, 近年来, 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 提高了外周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较之传统的椎管内麻醉, 具有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对胃肠道功能无影响, 没有脊麻后头痛及术后恶心呕吐,不需术后禁食等优点。而与传统的神经阻滞术相比,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外周神经阻滞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需依赖病人配合, 缺乏客观指标, 对操作者要求较高;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技术后,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定位指

“三合一”阻滞论文:单纯“三合一”阻滞用于膝关节手术的效果

“三合一”阻滞论文:单纯“三合一”阻滞用于膝关节手术 的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单纯“三合一”阻滞用于膝关节手 术可行性。方法择期膝关节手术60例,年龄18-62岁。asaⅰ或者ⅱ级,随机分成2组(n=30)腰硬联合阻滞(ⅰ组),“三合一”组滞(ⅱ组)。ⅰ组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行2,3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0.5%bup 2ml+10%gs 1ml 混合液2.5-3ml。ⅱ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三合一”阻滞,方法:病人仰卧,以50cm穿刺针在腹股沟韧带稍下方股动脉外侧1-1.5cm,以45°角向头侧进针,直至引发股四头肌颤搐或者髌骨跳动,注入局麻药2%lid 15ml+0.894%rop 10ml+ns 15ml混合液30-40ml,同时在穿刺点边缘加压下肢抬高45度使药液向头侧扩散。结果两组病人麻醉效果满意,镇痛完善。但ⅱ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ⅰ组。结论“三合一”阻滞麻醉,麻醉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是膝关节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关键词] “三合一”阻滞; 膝关节手术; 神经刺激器 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神经损伤低,对患者影响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常常需要同时行坐骨神经—股神经或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不仅操作繁琐且用药量较大。本实验通过比较单纯“三合一”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用于膝关

节手术的效果,探讨单纯“三合一”阻滞用于膝关节手术可行性。 1 资料和方法 择期膝关节手术60例,年龄18-62岁。asaⅰ或者ⅱ级,全身感染,穿刺局部感染,肿瘤,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抗凝治疗或凝血异常不纳入本研究。随机分成2组(n=30),腰硬联合阻滞(ⅰ组),“三合一”组滞(ⅱ组)。 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连续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ⅰ组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行l2-3 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0.5%bup 2ml+10%gs 1ml混合液2.5-3ml,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ⅱ组在stimuplex-dig型神经刺激器(b.braum 公司德国)引导下行“三合一“阻滞。方法:病人仰卧,以50cm穿刺针在腹股沟韧带稍下方股动脉外侧1-1.5cm处,以45°角向头侧进针,直至引发股四头肌颤搐或者髌骨跳动,注入局麻药2%lid 15ml+0.894%rop 10ml+ns 15ml混合液30-40ml,同时在穿刺点边缘加压,下肢抬高45度使药液向头侧扩散。 观察指标:常规观察起效时间,每5分钟记录bp.hr.spo2变化,并测定阻滞效果,采用口述分级评分(vrss)法。0分为无痛,1分为中度疼痛,2分为重度疼痛,3分为疼痛不能忍受,术后随访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

髋关节手术新型麻醉方式:腰丛、坐骨神经及椎旁神经联合阻滞

髋关节手术新型麻醉方式:腰丛、坐骨神经及椎旁神经联合阻 滞 阮侠;徐仲煌 【摘要】目的评估腰丛+坐骨神经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 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 为全身麻醉组(GA组)、硬膜外组(EA组)和外周神经阻滞组(NB组),NB组进一步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LS组)和腰丛+坐骨神经+椎旁神经阻滞组(PVB),比较各 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NB组患者平均年龄和术前合并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 其他两组(P<0.05),NB组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最大变化率分别为13.9%±6.1%、l5.8%±8.2%和14.0%±4.7%,明显低于GA组的21.6%±7.0%、23.3%±7.2%和23.3%±7.8%(P<0.05).NB组患者术中芬太尼使用量为(103.8±42.7) μg,显著低于GA组的(295.0±55.4)μg(P<0.05).与LS组比较,PVB组患者收缩压 和舒张压的最大变化率显著减低,分别为9.0%±3.4%vs.18.8%±3.3%和9.0% ±4.1%vs 22.5%±4.2%(P<0.05);芬太尼用量减少,PVB组为(87.5±47.9) μg,LS 组为(120.0±35.6) μg,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腰丛+坐骨神经复合椎旁神经阻滞可进一步增加外周神经阻滞的阻滞效果. 【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002)004 【总页数】5页(P326-330) 【关键词】外周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髋关节置换术

钙通道阻滞剂联合阿片类治疗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的临床研究

钙通道阻滞剂联合阿片类治疗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的临床研究朱远旺;毛希宏;陶武团;牟东刚;毛勇 【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 【年(卷),期】2018(026)016 【摘要】目的:观察钙通道阻滞剂联合阿片治疗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及其对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96例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号单双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48例仅采用吗啡治疗(阿片类),试验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钙通道阻滞剂).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改善情况,血清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愈率29.17%、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率14.58%、总有效率72.92%,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优于治疗前,血清指标p物质、β-内啡肽、5-羟色胺均改善明显,且试验组各疼痛积分及血清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吗啡治疗对比,联合普瑞巴林可有效治疗重度癌痛,改善患者疼痛,促进其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 【总页数】4页(P2615-2618) 【作者】朱远旺;毛希宏;陶武团;牟东刚;毛勇 【作者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疼痛科,云南昆明650000;昆明市延安医院疼痛科,云南昆明650000;昆明市延安医院疼痛科,云南昆明650000;昆明市延安医院疼痛科,云南昆明650000;云南省肿瘤医院疼痛科,云南昆明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6 【相关文献】 1.丁香骨痛方外敷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癌痛阴证的临床研究 [J], 陈宏;张双双;杨科;孙韬 2.钙通道阻滞剂联合阿片治疗神经病理性癌痛的前瞻性研究 [J], 司马蕾;樊碧发;徐仲煌;贾东林;张挺杰;张国荣 3.单纯强阿片类治疗控制癌痛与姑息性化疗联合强阿片类治疗控制癌痛的对比研究[J], 马克;张洁;王丽萍;徐斌 4.普瑞巴林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J], 周斌;王品;孙浩;金毅 5.癌症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普瑞巴林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J], 陈灿; 申龙海; 刘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介入技术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超声介入技术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徐仲煌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关节内注射、痛点阻滞及神经阻滞疗法是治疗慢性疼痛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人们以此作为引导技术,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就超声成像技术在关节及神经阻滞治疗慢性疼痛的现状及发展进行综述。 一、超声引导技术原理及进展 超声技术应用于临床神经阻滞的历史较短。1978年La Grange等[1]应用多普勒超声施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由于技术限制,相关解剖结构的超声成像难以令人满意,仅用于确定血管位置。最近十年中,鉴于超声成像技术本身取得的巨大进步,其临床应用前景大为扩展,就区域阻滞而言,超声引导技术将是继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后又一重大革新[2]。 近十余年,随着超声检查设备和诊断技术的发展, 超声技术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常超声波频率越高,成像效果越好,但穿透性就差;同样,较低的频率可以穿透到较深的组织中,但成像效果相对较差。宽带换能器(Broad-band transducers)的出现和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ultrasound ,HRUS)的提高,使用高频线阵超声探头可清晰地显示外周神经的分布、走行及粗细,脉冲(pulsed-wave)和彩色Doppler显像还可以显示血管结构乃至血粘度。当前的大多超声设备还配备提高成像质量的软件以及彩色/脉冲多普勒成像技术以分辨血管、血流,均可应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另一方面,超声设备小型、便携化不仅降低设备购置成本,也为其在临床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目前国内已有专门用于临床外周神经阻滞的便携式超声设备上市(iLook TM 25,Sonosite Inc)。目前超声引导技术适用于较为粗大的神经,例如臂丛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等,对于细小的神经,如喉返神经、迷走神经等的定位尚不适用。 二、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的优缺点 理想的区域神经阻滞是指使用合适剂量的局麻药精确阻滞目标神经,同时不损伤其他神经或周围组织,因此目标神经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既往区域神经阻滞,无论是传统异感法还是神经刺激器定位,均采取了盲探的方法,因此,某些并发症显得不可避免,例如神经损伤、血管损伤乃至局麻药误注入血管、气胸等。超声引导方法接近于直视,不仅可定位神经,明确分辨附近组织,如血管、胸膜等,同时可观察到局麻药的扩散情况,因此相对于外周神经阻滞优点十分明显(表1) 。不仅基本杜绝穿刺针误入血管、体腔,或者神经直接损伤等并发症,其阻滞成功率也大为提高。 传统的神经定位方法,往往依据解剖标志和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容易忽略个体差异和解剖变异。而实际临床操作中,相关的解剖结构并不能如教科书般理想,不同个体间往往存在解剖结构差异[3]。采用超声引导方法,在实时图像下定位神经,可将此类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此外,观察到局麻药的扩散对于确保阻滞效果十分重要。采用盲探的方式进行操作,即便神经定位十分明确,临床上有时也难以确保阻滞成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很大一部分与局麻药的扩散、未形成对神经的包绕有关。采用超声引导技术,可以观察局麻药扩散后是否在神经周围形成的均质、环绕图像,是评价神经阻滞效果最直观的因素。另外,在超声引导下,即便局麻药没有均匀包绕神经,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针,多次反复注射局麻药,从而确保阻滞成功。如果没有直观图像显示局麻药的扩散,单次注射不仅不能确保麻醉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