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

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外周神经阻断术的成功关键是要准确地给药,传统的外周神经定位术是盲穿,先确定体表的解剖学,再根据针头接触神经时产生的异样感觉或肌肉的反应来进

行定位,除了患者感觉不舒服之外,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很低,容易造成血管注射、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同时神经或体表的解剖学部位也很容易发生变化,这时候阻

滞的失败概率就更大了。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直视”神经和周边的解剖结构,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增加了麻醉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因而在临床上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做“大”手术之前,要做什么麻醉?麻醉医师会综合考虑

手术、病人、麻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目前临床上,除了麻醉等,随着影像技术

的不断发展,麻醉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可以应用于任何手术。若只是肢体或胸

腹壁的外科手术,则单纯应用神经阻断即可。在胸腹腔手术等大型手术中,采用

神经阻滞配合全身麻醉,可以降低麻醉的使用量,降低术后疼痛,促进病人康复。

基于此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麻

醉提出有建设性的参考。

一、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从而阻断

神经的冲动传递,从而促进支配部位的麻醉。神经阻滞包括神经干阻滞、颈神经

丛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神经阻滞是一

种治疗疼痛的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在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阻断部分感

觉神经传导功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方法,

只要操作得当、合理使用药物,就不会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确保了手术的安全。与全身麻醉比较,神经阻滞具有以下特点:麻药量小,应用广泛,麻醉持续时间

较长。

二、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①外伤或手术后的急性疼痛。②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疱疹后

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③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的慢性退行性病变。④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文库痛等。⑤心绞痛,闭塞性脉

管炎,雷诺氏症,脑血管痉挛等血管病变。⑥癌症。⑦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

麻痹、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禁忌症:①不配合的病人。②局部或全身性的病人。③有出血倾向的病人。

④重度心肺衰竭病人。⑤局麻药过敏。⑥无明确诊断的病人。

三、传统神经阻滞麻醉的缺点

从理论上讲,周围神经都可以通过神经阻滞麻醉,但最常见的是颈丛神经和

臂丛神经。传统的神经阻断术需要盲探,其缺点是:①麻醉时病人必须保持清醒

和合作,如果穿刺针碰到了神经干,病人会感觉到不舒服。②成功的神经阻断术

的关键在于对周围神经的精确定位,这不仅需要麻醉医生的技术,而且还会因病

人的个体差异而不同。③神经干周围有大量的脏器和血管,一旦发生意外,可能

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并发症:中毒。在腋下阻断的情况下,如果麻醉师的左手不稳定的话,很有

可能会造成气管动脉、椎动脉的损伤,从而引发麻药中毒。气胸,使用肌间沟法

或锁骨上、下法阻滞时,出现胸闷的情况,有可能是气胸。这时候要给病人做听诊,如果患侧的呼吸音变弱,同时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那就是气胸了。若

气胸压缩率小于20%,则需进行输氧治疗,并作进一步的观察,如果气胸的压缩

比超过20%,则需要进行封闭引流。窒息。应用肌间沟法时,若不慎进入硬膜外

间隙或蛛网膜下腔,可使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功能受到损害,在进针的过程中,要

避免双侧肌肉间沟的方法,这样会提高呼吸抑制发生率。

四、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优势

利用超声引导下的高清晰度影像可以使麻醉医师更好地掌握其神经的解剖结构,在可视条件下完成神经阻滞。超声引导能通过超声对人体信息进行图像处理,

能实时的检测人体组织,能高清晰地分辨神经、肌肉、肌腱等,并按照神经走向

准确地将药物应用到产生疼痛的神经,能提高药物注射的准确性,避免反复针刺,减少患者的疼痛,还能提高药物作用的效果,减少神经阻滞的并发症。超声引导下,可以观察到神经和穿刺针,并能观察到周围的结构,麻醉医生在麻醉后,可

以观察到药物的分布,从而增加了定位精度。这样既可以降低局部麻药的用量,

又可以防止麻药进入血管和神经,提高麻醉的安全性。不但能迅速见效,还能根

据手术的要求,调节不同的深度。结合现代麻醉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安全、舒适、精准医疗的前提下,加速病人的恢复,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可以达到上述

条件。

五、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时的注意事项

以颈丛、臂丛和下肢神经阻滞为例,在麻醉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患者在进行

神经阻滞后会出现局部麻木的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患者不用过度担心,一

般在一到两个小时后会自主恢复。如果患者在神经阻滞治疗中产生呕吐、头晕等

症状,应及时告诉医生,停止治疗,避免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术后无任何不适或体征,可采用半卧位或头颈部垫枕,以防止颈、肩疼痛,

减轻紧张感,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术中加强麻醉,或联合使用全麻或镇静药物的

患者,应躺在床上,把头偏到一边,以便及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

呼吸畅通。手术后2—3个小时,病人可以喝少量的流质,逐步增加到普通食物。术后主要观察指标为神志、气色、呼吸、肌力恢复。使用镇痛泵的患者,病人在

翻身、起床或走动时,要注意保护导管。

综上所述,就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

神经阻滞的超声定位使其安全性和成功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将超声定位技术

与传统的解剖定位、异感定位、神经刺激仪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在临床

上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尤其是肥胖、创伤、肿瘤等引起的神经解剖学变化,患

者的意识不清楚,不能配合,局部神经阻滞或局部麻醉等,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应

用价值。

超声引导区域麻醉-中文

超声引导区域麻醉 P. Marhofer*, M. Greher and S. Kapral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 Waehringer Guertel 18-20, A-1090 Vienna, Austri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peter.marhofer@meduniwien.ac.at 近十年来,人们超声技术及临床水平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在维也那医科大学的麻醉科和重症监护病房,超声检查已作为区域麻醉神经阻滞的常规技术。近来的研究显示,用高频超声探头观察局部麻醉剂的扩散可提高上下肢阻滞及神经轴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超声引导可使麻醉医生安全地进行精确地进针定位,实时监测局麻药的扩散。优越于常规的超声引导技术,如神经刺激器和麻醉程序。该篇回顾性地介绍了超声引导麻醉应用于成人和儿童的原理及临床实践。考虑到巨大的潜能,这些技术在将来麻醉医生的培训中将占重要地位。 Br J Anaesth 2005; 94: 7–17 关键词:麻醉技术,区域;测量技术,超声;神经,阻滞 成功的区域麻醉阻滞的关键是确保神经结构周围局麻药的最佳扩散。这一目标需要获取高质量的超声图像。过去十年,维也那研究小组证明了超声引导几乎可以提高所有类型区域麻醉神经阻滞的效果。而且,诸如穿入神经或血管的并发症可以避免。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的潜在优势的总结如表一。 常规临床应用超声引导,需要有高档的超声设备和高水准的培训。麻醉医生需要彻底理解解剖结构,需要牢固的超声基础和辨别神经结构的技能。直接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受操作者麻醉技术的影响。根据我们研究小组经验,在进行更多的中央阻滞前,最好先学习超声引导的外周神经阻滞。尽管缺乏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神经阻滞的专门培训,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通过自学进行了成功的区域麻醉阻滞。为加强超声和区域麻醉的基础训练,建议有兴趣的麻醉师进行专业培训。 自从十年前首次应用至现在常规应用,我们小组开展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已超过4000 例。成功率几乎是100% 。另外这一高成功率与传统的神经刺激器比较,该项技术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方面都得到改善。这项高效的手术无痛法,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本篇回顾性文章中,我们通过回顾自己的研究和及其它公开发表的文献,讨论了当前超声引导区域麻醉的状况。关于该项技术背景、合适的设备选择前面已讲述,并详细论述了何种神经阻滞类型用超声引导,哪种方式直接和安全。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进展探讨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中的 进展探讨 摘要:在医疗科技的发展下,我国当前的医疗事业获得了较为优异的环境, 为人民的诊病治病提供了更多便捷。在临床中,以超声影像的技术,在患者进行 神经阻滞的麻醉中进行外周神经的定位,已经是临床麻醉中十分规范和有效的定 位标准。该项技术的运用,医疗人员可以对患者机体内对应神经、相关组织结构 进行直观观测,在保障定位精确性的同时,观测穿刺、局麻注射及扩散等的整体 过程,更为有效的预防机体出现损伤,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概率。在小儿麻醉中, 生长期的患者发育水平还不完善,超声技术在患者体内进行操作时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医疗工作者要准确掌握有关的超声知识,并进行充足的临床实践以保障对 技术的巩固,保障小儿麻醉顺利进行。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小儿麻醉 引言:小儿麻醉的实施难度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小儿机体内部的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和成年患者存在差异,靶神经和部分重要结构的间距有限,在包绕神经 的周边,鞘膜、筋膜都比较薄,因此医疗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有可能遇到各种不 同困难;第二、在小儿麻醉中,全麻以及镇静技术运用较多,因此医疗人员在定 位患者外周神经时,较难以异感法来定位;第三、小儿患者都处在发育和生长的 阶段,患者在12岁之前,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一直在发生,局部的麻药便更易渗 透进患者阻滞神经,患者药物性的神经损伤的概率也会增长,在对小儿进行神经 阻滞中,局麻的药物用量和浓度都比成人患者较低。当下国内的临床中,小儿麻 醉中运用超声技术的方式仍在发展,但该类技术在心血管麻醉监测、神经阻滞麻 醉等领域中的运用较好,值得小儿麻醉领域进行实践和探讨,下面对超声引导下,小儿麻醉中神经阻滞的运用进展详细探讨。 1对人机体神经阻滞时超声技术的运用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25027 徐旭仲李挺 传统上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于局部解剖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感觉异常及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但是,超声技术正使神经阻滞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麻醉医师已经能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的结构,在实时的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实施精确地神经阻滞。还可通过超声观察局麻药的注射过程,从而保证局麻药均匀的扩散到神经周围。 一、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 在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前,我们需要了解超声的基础物理知识。从临床观点考虑,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穿透性与分辨率。任何形式的波,包括声波及超声波,都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频率与分辨率相关,波长与穿透性相关。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之间,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但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斜角肌间隙的臂丛神经)才能通过高频超声看到神经。另外,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因此分辨率(频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这时高频超声不能显像深部的神经。在临床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观察斜角肌间隙、锁骨上区域及腋窝的臂丛神经,我们一般选择探头频率在8MHz以上,最好在12-14MHz。而对于锁骨下、喙突区神经,其频率在6~10MHz之间较为适合。这种低频可获得更好的穿透性,并能更精确的进行神经定位。深部神经的超声引导应与神经区域的局部解剖学相结合。超声的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楚地区分血管及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从而提高对于局部解剖的观察。 二、神经及周围结构的超声回声表现 在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我们需了解神经及周围各组织结构的超声表现(见表1)。 表1:神经及周围结构的回声表现 组织超声成像 静脉无回声(黑色),可压缩性改变 动脉无回声(黑色),呈搏动性改变 脂肪低回声(黑色) 筋膜高回声(白色) 肌肉低回声及高回声条带(黑色及白色) 肌腱高回声(白色) 神经低回声(黑色) 神经内、外膜高回声(白色) 局麻药无回声(黑色)。 三、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 在1978年,La Grange等报道(1)了61例病人用多普勒超声辨别锁骨下动静脉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达98%,无并发症发生,这是超声定位神经阻滞最早的报道。当时,由于超声设备的局限性,不能直接显示神经丛及其分支的结构,作者使用多普勒超声探头识别锁骨下动脉,间接的定位臂丛神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超声设备和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该方法重新引起麻醉医师极大的兴趣。 1、超声扫描可精确定位神经 Demondion等报道(2)了用超声描绘、定位12位健康自愿者的臂丛神经,并用MRI验证。结果表明超声能准确的描绘、定位臂丛神经。Anahi Perlas 报道(3)15例自愿者参加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研究,证实高频超声下可得到清淅的臂丛神经横断面图,以肌间沟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 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外周神经阻断术的成功关键是要准确地给药,传统的外周神经定位术是盲穿,先确定体表的解剖学,再根据针头接触神经时产生的异样感觉或肌肉的反应来进 行定位,除了患者感觉不舒服之外,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很低,容易造成血管注射、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同时神经或体表的解剖学部位也很容易发生变化,这时候阻 滞的失败概率就更大了。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直视”神经和周边的解剖结构,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增加了麻醉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因而在临床上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做“大”手术之前,要做什么麻醉?麻醉医师会综合考虑 手术、病人、麻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目前临床上,除了麻醉等,随着影像技术 的不断发展,麻醉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可以应用于任何手术。若只是肢体或胸 腹壁的外科手术,则单纯应用神经阻断即可。在胸腹腔手术等大型手术中,采用 神经阻滞配合全身麻醉,可以降低麻醉的使用量,降低术后疼痛,促进病人康复。 基于此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麻 醉提出有建设性的参考。 一、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从而阻断 神经的冲动传递,从而促进支配部位的麻醉。神经阻滞包括神经干阻滞、颈神经 丛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神经阻滞是一 种治疗疼痛的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在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阻断部分感 觉神经传导功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方法, 只要操作得当、合理使用药物,就不会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确保了手术的安全。与全身麻醉比较,神经阻滞具有以下特点:麻药量小,应用广泛,麻醉持续时间 较长。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优势与短板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优势与短板 作者:杨戟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06期 在临床上,胸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故急性疼痛是患者术后的常见症状,其疼痛程度不一,若疼痛控制不当有可能继发肺炎、肺不张、肺栓塞等问题,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因此,术后镇痛是胸科围手术期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胸段硬膜外镇痛是胸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常用手段,但近年由于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以及可视化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推广,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成为了胸科手术后镇痛的主要手段。 什么是椎旁神经阻滞 椎旁神经阻滞主要是指在出椎间孔的脊神经椎旁间隙注射局麻药,以阻滞注射侧感觉、运动、交感神经功能,发挥同侧躯体麻醉作用。与此同时,选择性椎旁神经阻滞可对脊髓背根神经节产生抑制作用,迅速阻止局部水肿或炎症反应,进而阻断神经传导通路,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适用于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胸部外伤疼痛或开胸术后镇痛等。然而,对于治疗不合作、局部或全身感染、有凝血倾向、局麻药过敏的患者禁止应用此麻醉技术。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具有哪些优势 近年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胸段椎旁神经阻滞成为胸科手术镇痛的首选方案。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可让临床医师清楚识别穿刺针、导管的位置、穿刺处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局麻药注入后扩散状况等,有助于保障麻醉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还能够有效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改善神经阻滞麻醉质量,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可减少气胸、肋间神经血管受損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故该技术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于患者有哪些好处 胸科手术患者由于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导致术后疼痛成为常见的并发症,疼痛较为剧烈、持续时间长,且咳嗽深呼吸均会使痛感加剧,显著增加患者痛苦,不利于术后康复。而超声引导下胸段椎旁神经阻滞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穿刺并发症少,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在胸部手术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确切,对患者机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无不良影响,临床应用前景广阔。而且超声引导下胸段椎旁神经阻滞能够保证胸科手术患者术后良好的镇痛,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且不良反应少,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超声神经阻滞技术的重要性 超声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影像引导下定位神经并进行麻醉的技术,具有定位准确、麻醉效果好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超声神经阻滞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康复时间,极大地改善了麻醉效果和手术质量。提高麻醉科住院医师的超声神经阻滞技术水平,对于提高麻醉质量,保障患者手术安全至关重要。 二、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超声神经阻滞技术的教学内容通常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性较弱。由于超声神经阻滞技术属于手技类的操作,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学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操作不熟练、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手术的效果。 1. 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超声神经阻滞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员的操作技能。可以通过模拟手术操作训练、实际手术操作实习等方式,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超声神经阻滞技术的操作要领,提高定位准确率。 2. 制定规范化培训方案 针对超声神经阻滞技术的复杂性和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可以制定规范化的培训方案,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培训,确保学员能够逐步掌握技术要领。 3.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专业的教学团队,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和教授担任培训教师,传授实战经验与技巧,指导学员进行实际操作,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神经阻滞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来的教学模式也将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可能会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利用模拟手术等方式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教学和网络直播,为更多麻醉科住院医师进行超声神经阻滞技术的学习提供便利。 超声神经阻滞技术作为麻醉科医生的重要技能之一,对于提高麻醉质量和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超声神经阻滞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是至关重要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 引言: 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已成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 麻醉和疼痛管理方法。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研究深入,专家们 对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标准和操作规范也越发重视。本文将介绍一份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 技术。 一、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 得到了广泛应用。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精确注射至神 经或感觉分布区域,以达到麻醉和止痛的目的。相比传统的触诊或神 经刺激技术,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优势 1. 准确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以清晰显示目标组织、神经和血管 的位置,帮助医务人员准确注射麻醉药物,降低误刺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2. 安全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以避开主要血管和神经结构,减少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 3. 效果持久: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在术中和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改善患者的手术体验。

三、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适应症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适用于以下情况: 1. 手术麻醉: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作为主要或辅助麻醉技术,适用 于各类手术,包括关节置换、外科修复和矫形手术等。 2. 疼痛管理: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用于控制急性或慢性疼痛,如神 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和癌症相关疼痛等。 3. 康复治疗: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用于康复治疗,如神经肌肉电刺 激和物理治疗。 四、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操作技巧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操作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选择适当的探头和频率:根据患者的体型和需要阻滞区域的深度,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和频率。 2. 定位目标神经或组织:使用超声技术清晰显示目标神经或组织的 位置和形态。 3. 注射麻醉药物:在清晰显示目标区域后,将麻醉药物精确注射至 目标神经或组织。 4. 动态观察:在注射麻醉药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超声指导实时观 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和阻滞效果。 五、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注意事项

超声在麻醉疼痛中的应用

超声在麻醉疼痛中的应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越来越多先进技术运用到临床医学领域,超声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利用超声技术,能够用于重症监护、手术麻醉、疼痛治疗等,是临床可视化治疗重要手段。 1超声技术概述 超声技术,指的是利用超声波开展临床检查,超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性、方向性,在检测、测量、消毒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工业、农业以及医学领域都有广泛运用。在医学领域中,主要用于血管穿刺、临床监护、疾病诊断、麻醉等方面。在临床麻醉方面,超声技术应用价值逐渐得到了认可,也成为麻醉领域的“新贵”,受到麻醉医师的青睐。 2超声在麻醉疼痛中应用优势 在超声引导下开展神经阻滞是临床麻醉关键步骤,借助超声传导技术,能够替代传统神经刺激仪和体表解剖标志联合神经阻滞模式。同时,超声技术可以实现可视化,避免盲目,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直接观察,从而切实提升准确率。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麻醉医师工作难度增加,而在超声引导下开展神经阻滞,能够具有麻醉时效快、患者生命平稳、持续时间长等优势,还能够清楚的看到麻醉药物在神经周围传播,明确阻滞效果。具体来说,在临床麻醉疼痛方面,超声技术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能够明确患者血管位置;第二,能够明确麻醉药物药效、剂量等;第三,能够更好的观察患者情况;第四,可以实现可视化麻醉,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第五,大大提升穿刺成功率,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具体应用

超声技术在早期疾病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麻醉过程中,麻醉医师需 要可以通过患者超声心电图,准确测量患者心腔大小、室壁运动幅度、壁室厚度等,在不同麻醉手术中,超声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具体体现在: 3.1 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对于小儿手术患者,在术前做好有效的评估,对患儿安危有直接影响。利用 超声引导小儿外周神经阻滞,可以直接观察患儿外周神经分布情况,以及对周围 血管、脏器等情况进行观察。麻醉药物注射时,还能够对麻药扩散过程进行观察,可以严格控制麻醉药剂量,同时判断神经阻滞的时长。通过超声引导技术,能够 避免麻醉盲目性,让麻醉效果更强,减少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3.2 在经食道麻醉中的应用 在医疗事业发展中,麻醉方式与途径有了很大变化,采用经食道超声麻醉方式,能够很好的避开骨组织、肺组织等干扰,同时超声检测可以提供清晰图像。 利用超声显示基础,能够对患者心脏负荷状态进行准确了解,包括大血管、心室 充盈情况,可以为麻醉医师处理提供指导。另外,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以 实现在术中连续观察,对心血管畸形患者手术治疗中具有显著作用,是麻醉环节 必要辅助技术。同时,经食道超声还可以及时发现手术中的缺陷,可以及时纠正 手术错误,保证手术成功率。同时,经食道超声麻醉能够降低麻醉风险,在一定 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家庭负担。 3.3 在肺部超声中的应用 作为人体重要呼吸器官,肺对人体活动有直接影响。在传统观念下,认为肺 部气体可能影响超声成像效果,导致肺部超声难度相对较大。但随着我国医疗卫 生技术的发展,在肺部检查中开展超声技术已经成为现实。例如,急诊患者常常 伴有气胸,一旦出现气胸则会对患者呼吸造成严重影响,而肺部超声技术的使用,可以为气胸患者抢救提供帮助。在手术室内,通过肺部超声可以快速进行气胸诊断,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帮助。对于器械透气患者,如果采用胸腔穿刺模式,会 增加患者的危险性,而通过超声引导,能够显著提升全身麻醉效果。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的应用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 的应用 骨折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变形、肢体活动异常、 受伤部位疼痛或肿胀等。严重骨折可能需要开放复位,即通过手术进行复位。考 虑术中麻醉方式关系着患者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所以需要慎重考虑麻醉方式。目 前在骨科中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等。为提升麻醉 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以下主要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手术中 的应用价值。 1. 什么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一种相对传统全身麻醉具有更好的效果, 且术后并发症较少的一种麻醉方式,其原理主要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区域神经阻滞,然后在患者坐骨及腘窝位置进行麻醉。这样的麻醉方式可以有效避开神经和血管 区域,且只需要少量的麻醉药物便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助于减少麻醉药 物积蓄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能够缩短术后复苏的时间,让患者能够更早的苏醒和 拔管,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2、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意义

近年来骨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虽然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能够起到 一定的效果,但是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各种并发症,不仅 影响患者受伤部位功能的恢复,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对于骨折治疗中采用的内固定手术方式,其安全性和应用范围也不断 提升,且在各种类型的骨折治疗均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考虑手术切开复 位的方式会对患者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并且可能对引起各种应激反应,因此为了 保证手术治疗顺利进行,通常需要在手术中进行麻醉干预。 对于内固定手术治疗,目前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的是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 管内麻醉等几种麻醉方式。不同是麻醉方式对患者预后会有不同的影响。全身麻 醉主要是将麻醉药物通过气道、静脉及肌肉等多个途径进入到患者体中,以此对 中枢神经系统活性起到抑制作用,让患者能够在手术过程中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且暂时丧失神志和痛感,这样不仅可以对各种反射条件起到抑制作用,使肌肉处 于松弛状态,而且对于术后疼痛也有较好的影响。但是全身麻醉的方式也具有一 定的局限性,主要因为全麻会在术中使用到大量的麻醉药物,以致于在术后导致 麻醉药物积蓄,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寒颤等各种并发症,进而对患者的 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椎管内麻醉方式虽然也能够起到手术麻醉的效果,但是 这样的麻醉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手后容 易出现低血压、马尾综合征、尿潴留等各种并发症,也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 的影响。为了达到手术麻醉效果的同时,提升患者术后的预后效果,需要寻求更 加有效的麻醉方法,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方式,不仅具有良好的镇 痛效果,且可以减少术中使用麻醉药物的使用量,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由麻醉药 物积蓄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且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因此,在骨折手术中 应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3、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1)麻醉方法 以胫骨骨折手术治疗为例,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选择内固定手术治疗中采 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以下:

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 摘要:随着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广泛使用,可以使临床麻醉更安全、有效,在便利麻醉医师工作的同时也使患者得到更舒适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超声技术;麻醉科;应用 一、围术期超声运用的历史 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应用是由麻醉医生在处理心脏手术时首次发现的,他们利用心外膜超声心动图获取了更为精确的心排出量。1994年,Kapral和其同事在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首次观察并报道了局麻药物在臂丛神经周围的扩散情况。这种操作客观上消除了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从而奠定了超声在麻醉领域应用基础。近年来,随着麻醉领域可视化呼声的增高,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更是如火如荼,超声作为一种麻醉辅助工具,从应用于局部麻醉到术中监测,是一个自然进程,更多的麻醉超声专用器械也必将逐步面世。 二、超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1、经食道超声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经食道超声技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冠状动脉移植术和瓣膜手术中,经食道超声可补充诊断指数,引导血液动力学处理,同时也可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让不完整的手术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矫治。经食道超声探头近距离的接近心脏,可以清楚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其功能,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对于冠状动脉移植术、瓣膜成形及替换术、胸主动脉瘤手术以及先心病手术等的治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冠状动脉移植术中经食道超声可以检测和诊断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在手术中出现心肌缺血的患者多数在手术后会发生心肌梗塞,手术中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不能有效预测心肌缺血,并且诊断心肌缺血经食道超声比其它的检测方法都敏感,经食道超声对心肌梗塞的预测非常准确。体外循环后很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和术后并发症,其中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桥的异常、冠状动脉进气和冠状动脉痉挛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处理时应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治疗,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应共同商量如何对患者进行处理。当出现心肌缺血时,通过经食道超声可以看到心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经食道超声对节段性心室壁运动异常的部位进行确定,然后根据节段性心室壁运动异常部位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部位。 经食道超声可以避免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经食道超声诊断升主动脉粥样斑块的敏感性为100%,对于主动脉的活动斑块诊断是非常准确的。通过经食道超声可以发现主动脉弓存在活动斑块的患者全部发生了栓塞并发症。在经食道超声技术的指导下选择主动脉插管和阻断部位,对升主动脉有着严重的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的不触及主动脉方案,大大减少了脑卒中的发生。 2、超声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在气道管理方面,由于超声能够显示下颚顶端到气管中段组织,故在困难气道的评估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均表明术前超声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地预测肥胖患者困难气道情况,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他们还发现超声还有助于病理性气道的评估,如喉部或气管狭窄等。同时研究发现,超声能准确识别气管插管过程中气管导管误入食道的情况。超声还能够定位气管及环甲膜,实时指导气管切开及环甲膜穿刺。术中超声还能用于血容量评估。目前认为剑突下经胸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其直径及随呼吸的变化对容量判断的可靠性更高,对容量复苏更具有指导意义。另一项研究则表明,房间隔活动情况能够更好地反应左右心房压力差及肺动脉楔压。 在全身麻醉的过程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是心血管麻醉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能够提供心脏、大血管形态及功能异常的定性、定位、定时及定量评估数据,包括了各心腔和血管的大小、厚度及完整性,各瓣膜结构与功能,跨瓣的射流和反流。在2009年更新的术中食管超声指南中,推荐所有的瓣膜手术均应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在非心脏手术中其仍然具有评估和监测价值。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用于非心脏手术能够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其中最佳适应证为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大出血患者,其实质是指导容量治疗。另外其不仅可以结合术中心电图监测术中心肌缺血的发生,还可持续监测左、右心室功能,评价前负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 在医疗卫生行业麻醉医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应用在众多方面,比如: 疼痛医学、重症监护医学、围手术期临床麻醉等。在麻醉过程中超声技术的运用 已经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方式,而且凭借可重复、实时性、无创性、便携性等特点,比传统的MRI、CT等影像技术更受到认可。那么,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具体的应 用及效果如何,本文做全面讲解。 一、在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 在临床中椎管麻醉有着比较广的应用范围,不过在麻醉操作中存在盲目性, 麻醉医生在确定导管位置时,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依据落空感、体表标志,再 结合硬膜外麻醉过程中定位的硬膜外隙,之后再实施麻醉。操作中容易定位有偏差、解剖标志不清。尤其是孕妇、肥胖等患者,体表标志确定困难,如果是采用 这种传统的方法行椎管内麻醉,容易降低穿刺成功率。而先进的超声技术应用到 操作过程中,能弥补传统操作的不足,穿刺过程可以在超声辅助下完成,首先可 以将患者体表标志快速、准确的定位到,其次在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借助超声技术,能最大程度减少反复穿刺率,降低多次穿刺而诱发不良反应。但是在实际运用中 操作容易受到患者骨骼影响,一般要有两人相配合才能完成超声引导硬膜外穿刺,一人负责固定超声探头位置,另一人负责硬膜外穿刺;另外,受到操作空间的影响,也难以充分发挥超声技术的效用。 二、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1、气道管理:因为从下颚顶端开始至气管中段之间的组织可以通过超声技 术显示出来,所以可以应用到全身麻醉困难评估中。通过术前超声检查,能够对 肥胖患者麻醉困难程度进行有效预测,指导后续操作,同时还能在超声中评估气 管狭窄、喉部狭窄等情况。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操作中,超声技术的应用能防止 导管误入食道。此外,超声扫描还能有效确定环甲膜和气管,给环甲膜穿剌、气 管切开提供指导意见。 2、术中血容量评估:全身麻醉患者在容量复苏过程中,为了准确判断容量,呼吸和下腔静脉直径变化是重要指标,而剑突下经胸超声可以准确观察和测量下 腔静脉变化,所以有助于指导容量复苏。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手术中,全身麻醉进 行时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以了解到大血管、心脏功能和形态,对异常情况 做定量、定位、定性评估,内容包括:跨瓣的反流和射流,各瓣膜功能和结构, 各血管和心腔的完整性、厚度、大小。所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是瓣膜手术 患者全身麻醉时不可或缺的环节。当然,非心脏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超声技术也 发挥监督和评估作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术中的应用,可以指导容量治疗,对 改善患者预后有着作用,尤其是大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最为适用。此外,超声技术与术中心电图相结合,对患者术中心肌缺血做监测,还能对心室功 能做连续性观察,测量心血排出量、评估前负荷。不过在实际中存在一定风险, 部分患者会发生食管破裂、食道出血等症状。 三、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在超声引导下展开,可显示清晰的外周神经及周围结构的图像信息,所以有 助于准确定位穿刺点,查看麻醉针进针部位,精准的穿刺到外周神经附近、实施 神经阻滞;同时还能对麻药注射过程做实时观察,准确把握麻药扩散范围,保证 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起效时间,减少血管和神经损伤。并且这些影 像信息也能给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防止因为操作不当或 定位不准确而出现并发症。常见的超声引导下外周围神经阻滞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麻醉差异科学普及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麻醉差 异科学普及 在传统麻醉阻断中,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进行几次穿刺,会带给患 者较大的身心痛苦感受,而在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充分观察到穿刺部 位的情况,而后进行合理性给药,不但有助于控制麻醉药的具体应用量,也利于 保障麻醉的效果。对此,在本文中就主要是对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麻 醉差异进行了科学普及。 一、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伴随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神经阻滞凸显出了较好的 作用,在展开治疗工作前,需先进行相应的诊断,明确到原发病变的位置、发生 疼痛的主要因素等,随后再将药物精准性注入到神经或者是肌肉上,产生较好的 治疗效果。伴随我国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超声引导技术的运用也更为普遍,其 通常是应用超声仪器对人体的相关信息进行接收,并展开充分的图像分析和处理,结合最后的结果来分析和判断疾病情况。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所具有的优点,体 现为能够实时性、动态化的对人体组织进行监测,同时还有着很高的分辨率,有 助于促进对疾病的科学诊断、以及有效治疗。据相关研究发现,超声可视化监测下,有助于观察神经支配以及走行,并根据骨骼机构的情况来实施解剖,不但能 够下降疾病治疗的困难程度,同时还能够做到精准性注射药物,防范并发症的产生。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神经、以及关节等炎症疼痛的治疗中,可以产生 突出的作用,相较于传统所应用的封闭治疗方式,更利于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什么是神经阻滞 在临床中所主要运用的麻醉方式,包括神经阻滞麻醉,其也被称之为传导麻醉,主要是在神经干旁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对神经传导功能产生暂时性阻断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实现“在哪个部位进行手术,就在哪个部位进行麻醉”,在骨科

超声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

超声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在麻醉学领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超声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导向神经阻滞、监测心脏功能、评估肺部情况、引导中心静脉穿刺等方面。它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麻醉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实时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首先,超声在导向神经阻滞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的神经阻滞技术通常依赖于解剖标志和神经刺激器,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肌肉肥厚或解剖结构不清晰的情况下。而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技术能够直观地显示神经和周围组织的情况,使医生能够更加精确地定位和注射,从而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其次,超声在监测心脏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超声心动图,医生可以实时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收缩和舒张情况、心腔大小和瓣膜运动等,从而及时发现心脏功能异常,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和监测患者的心脏情况。 此外,超声还可以用于评估肺部情况。在麻醉过程中,患者的

呼吸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而超声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肺部情况,包 括肺泡通气情况、胸膜运动和积液情况等,从而指导呼吸支持和肺 部管理。 最后,超声还可以用于引导中心静脉穿刺。传统的中心静脉穿 刺依赖于解剖标志和经验,而超声引导的中心静脉穿刺可以直观地 显示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情况,减少了穿刺的并发症和提高了成功率。 总的来说,超声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为麻醉操作提供了更多的 实时信息和指导,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麻醉医生提供 了更多的手段和技术支持。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 它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你了解吗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你了解吗 超声技术具有强大功能,在医疗领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最常见的是临床超 声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明显优势,是一项新的技术,有效利用超声技术,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那么什么是超声引导下的神经 阻滞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 以往受到技术条件限制,在开展神经阻滞时,要利用体表标志才能找到神经。超声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这种情况,改变了神经阻滞方式,医生利用超声成像技术 直接观察神经及周围结构,在超声引导下直接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保证神经阻 滞的准确性。目前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术已经被广泛运用。 超声 超声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反射能力强等优点, 可以获得比较集中的声能,相比较于空气中传播,水中传播距离要更远,被广泛 应用于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工业、医学等,实际效果显著。之所以被称为超声波,是因为人类听不到,已经超过了人的听觉上限。超声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较高应 用价值,超声诊断学在上世纪初开始运用,随着技术的成熟,已经成为了现代医 学诊断主要手段。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生会采用专业技术设备,将探头放在患 者身上进行移动扫查,超声检查被用于多个科室,例如心脏科、消化科等。借助 于超声检查,可以生成图像,通过分析来进行诊断。目前使用的设备操作起来非 常方便,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例如便携式扫描仪。相比较于其他检查方式,超声 检查的价格更低,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接受,因此应用范围很广。关于超声检查是 否对人体会产生损伤,这是人们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但实践证明并不会对人体 健康产生影响,是比较安全的,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超声科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在急诊科急性疼痛管理的应用)

超声科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 专题报告 单位:*** 姓名:***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申报专业 技术职务:*** 2022年**月**日

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在急诊科急性疼痛 管理的应用 例1.患者,男,19岁,体重52kg,因压伤致右足趾疼痛、流血、活动受限并异物存留约30min于2015年6月23日就诊。患者自诉约30min前在工作中不慎被重物压伤右足趾,即感疼痛、流血、活动受限,局部金属异物包裹存留,伤后无昏迷,无恶心、呕吐不适,未作特殊处理,即来我院就诊,行X线检查提示:右足趾远节趾骨金属异物包绕,骨质情况不明,第2、3趾近节骨折,断端错位明显。 急诊室疼痛评分(NRS)为8分,遂行超声引导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患者开通静脉通道,予以平衡液 500mL静脉滴注,吸氧、心电监护,侧卧位,患肢位于上方,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高频线阵超声探头(M-Turbo 型便携式彩色二维超声仪美国SonoSite公司)涂上超声耦合剂后用无菌塑料套包裹,将探头横向置于患者腘窝横纹处,在腘窝内寻找到胫神经后,向近端移动探头找到其与腓总神经的分叉处后固定探头,采用“平面内”技术由探头侧面进针,将胫神经、腓总神经间的结缔组织作为穿刺目标,注射0.5%罗哌卡因(瑞典阿斯利康公司)20mL环形包绕神经。并每5min对患者行一次疼痛评分,直至NRS评分为0分时由消防中队民警使用工具对异物进行拆除,拆除成功后将

患者送入急诊手术室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第2、3趾骨折内固定术,术后9d康复出院。 例2.患者,男,45岁,体重约68kg,因摔伤致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6h余于2015年9月15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右股骨上段粉碎性骨折。NRS为7分,拟先行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后送患者至骨科病区做急诊手术术前准备。 患者开通静脉通道,予以平衡液500mL静脉滴注,吸氧、心电监护并取平卧位,患肢稍外展,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高频线阵超声探头(M-Turbo型便携式彩色二维超声仪美国SonoSite公司)涂上超声耦合剂后用无菌塑料套包裹,将探头平行于腹股沟韧带中外1/3下约2.0 cm处放置,通过调整探头角度和扫描深度来显示股动脉、髂腰肌以及髂筋膜,探头向外侧移动可见缝匠肌。使用平面内技术,局部麻醉后从探头的外侧长轴进针,将神经阻滞针(1.3mm ×55mm)针尖突破髂筋膜,回抽无血后,注射2%利多卡因3mL确认针尖位于髂筋膜与髂腰肌之间后,再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瑞典阿斯利康公司)30mL。并每5min对患者行一次疼痛评分,直至NRS评分小于3分时运送患者至骨科病区做急诊术前准备。 讨论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用于急诊下肢截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用于急诊下肢截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已经逐渐成为区域麻醉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超声图像中可直接观察到神经及神经周围组织,同时可以观察到注射时局麻药的扩散,这些都可以提高神经阻滞的质量和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1]。超声设备和超声介入技术在麻醉医师中的推广使得下肢完善的神经阻滞变得可能性更高。本文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对急诊行下肢截肢手术的患者施行麻醉,观察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30例ASA Ⅰ~Ⅱ级,因下肢毁损伤急诊行下肢截肢手术的患者,分为A组(神经阻滞麻醉)和B组(硬膜外麻醉)各15例。30例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都在正常范围内。复合有严重的颅脑外伤和其他重要器官损伤如胸腹部外伤、骨盆骨折的患者予以排除。 1.2 麻醉方法 麻醉操作前所有患者予以多功能监测和开放中心静脉,部分患者给予有创动脉压监测,所有患者留置导尿管。A组患者采用Sonosite公司的S-nerve超声仪采用高频线性探头(HFL38/ 6-13 MH Z,Sonosite)行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患者首先取仰卧位,将超声探头平行腹股沟韧带置于腹股沟上,在股动脉的外侧看到回声较高的类似梭形的股神经截面,采用短轴平面内技术在股神经的深面注射0.5%耐乐品10 ml阻滞股神经;在髂前上棘的下缘,横行放置探头,在缝匠肌内缘和髂肌上缘之间找到股外侧皮神经,从外侧进针抵达神经注射0.5%耐乐品5 ml;在大腿内侧腹股沟水平略向头侧取得闭孔神经的短轴超声图像,以平面内技术在闭孔神经的前支和后支各注射局麻药3~5 ml[2];随后患者改侧卧位,患侧腿上置,并且屈髋、屈膝,辨认出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在此区域内臀大肌的最深点略偏内侧找到类似三角梭形的坐骨神经,在坐骨神经的周围注射局麻药20 ml包绕神经。B组患者经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硬膜外留置导管3~5 cm,固定导管后嘱咐患者平卧,经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3 ml试验量,确认导管在硬膜外腔后逐渐追加0.5%耐乐品,然后针刺法测定麻醉阻滞平面,控制平面在T8以下。当收缩压降低8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低于基础值30%时,根据心率使用适量的缩血管药物如麻黄碱或去氧肾上腺素等。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指南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区域麻醉学组 近年来,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道。已经证实,使用超声引导可明显降低成人、儿童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位置不理想而导致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病人,反复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长导致病人不必要的疼痛,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区域阻滞中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神经结构及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结构;进针过程中可提供穿刺针行进的实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接近目标结构;注药时可以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意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意识的神经内注射;此外,有证据表明,与神经刺激器相比,使用超声引导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伤。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结构的辨识。在日常区域阻滞工作中熟练使用超声,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扫描部位的解剖结构,并能选择适宜的扫描技术获得更好的超声影像,且熟练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到达目标结构。 一、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 1.超声仪的基本结构 2.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 3.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 4.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 5.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应及生物学效应 6.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同组织、结构表现在超声图上的回声特点 7.熟悉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见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点 8.了解超声实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本原理 9.常见伪像的识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