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

(2)感知对联的形式美。

(3)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2、能力目标:(1)尝试创作对联。

(2)学习欣赏对联。

3、情意目标:从对联中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对联的形式美,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2、难点:尝试创作对联,学习欣赏对联。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语言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游语文世界,走进对联,共同领略对联艺术的特有魅力。

(二)显示活动流程以及活动目标:

活动流程:趣联故事—对联特点—对联简史—诗文名对—

春联连线—对联修改—对联创作—妙联点评—

佳联欣赏—课外积累—作文训练

活动目标:感知对联的形式美,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尝试创作对联,学习欣赏对联。

(三)学生讲述趣联故事:1、三气富豪

2、如此贪官

3 、才华横溢

(四)对联特点展示: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六)诗文名对填空:(初步感受对联的形式美、内涵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七)春联连线:(进一步感受对联的形式美、内涵美)

上联下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心血勤浇栋梁材

人寿年丰家家乐勤勤恳恳做园丁

生意兴隆通四海书山万仞志能攀

兢兢业业育桃李国泰民安处处春

人梯巧搭登攀路财源茂盛达三江

学海无涯勤可渡春满人间福满门

(八)对联修改:(再一次感受对联的形式美)

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使之组成对偶句。

1、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2、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改后为:,;

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九)对联创作:

1、对下联:

上联:读好书乐趣无穷

下联:

2、对上联:

上联:是

下联:学子论古今。

3、对下联:

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

下联:

(十)妙联点评: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点评:此联堪称绝妙。上联从一到十,下联逆序从十到一,各用十个数目字按序排列,实属不易。它生动地写出了人民教师甘作蜡炬愿为春蚕的崇高精神境界。

(十一)佳联欣赏: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2、心似平原驰马,易纵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横:身居陋室--苏东坡门楹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薄松龄自勉联)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勉联)

7、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8、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十二)课外积累:

收集优秀对联,丰富写作素材。

(十三)作业:

作文训练

题目: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要求:1、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言之有理。

2、总体构思条理要清晰,言之有序。

3、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言之有情。

4、字数不少于400字。

(十四)结束语: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走进对联整套材料

走进对联文化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 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清末学塾教育的消亡,对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也消失了。当今的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底蕴的薄弱是他们存在的普遍问题。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对联在众多的文学艺术门类中,对联是最能体现汉字神奇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也是学生及感兴趣的民俗文化。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对联是本年级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在收集、参观的过程中最感兴趣的内容。 对联的内容又十分广泛,所以本节课,从孩子们最熟悉的春联入手,结合对联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感悟春联的意思,感受对联的韵律美,循序渐进地初步的尝试写春联。学生情况:五年级学生是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已经具有了一些学习能力,所以学习写春联时,可以借助以前所积累的知识和在实践活动所收集的资料。然后,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的文学素养的积淀,对春联的认识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对联的感悟理解和语文素养。教学方式: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和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交流、感悟春联文字背后的底蕴。教学手段: ppt 辅助教学 音乐。 技术准备: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搜集图片、音乐资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演示文稿,使文字、视觉与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 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领略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2. 诵读、品味对联语言的韵味美,感受对联的声韵美。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尝试写简单春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在生活中学习的兴趣。问题框架(可选项)1.在调查的过程中,你知道哪几种?你来读一读这几副对联,它们属于……(春联) 2.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走入对联世界,触摸文化精髓

走入对联世界,触摸文化精髓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它涵盖了词汇、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近几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多次出现,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既弘扬了祖国的传统文化,让渐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身上留有烙印,又从仿写的角度考察了学生的语言功底,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对联通常不超过十个字,但“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用此种方式考察学生,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学生思想条理,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为教者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并融进时代的个性,结出浓郁的有文化品位的硕果呢? 一、让学生自觉地走近对联 每年的寒假,学生都可以过上一个快快乐乐的春节,贴春联也成了喜庆佳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师在放假布置寒假作业时,叫学生收集几幅有特色的春联,传统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辞旧迎新的如:“老马识途,奋驾长车奔富路;银蛇献岁,昭苏万物舞东风”,“祥龙回首辞旧岁,金蛇起舞迎新春”,新春贺喜的如:“春色春光春似海,福天福地福如山”、“四海皆春春不老,九洲同乐乐无穷”等雅俗共赏的喜庆联让人过目难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从民俗中感受对联的魅力,从而养成在生活中寻找题材,自创对联,这样对联就不再是高深的知识了,而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佳肴。 二、把对联融进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进一些对联知识的讲解,师生共同赏析一些有关的名联,进一步认识到对联中所包含的文化韵味,对课文的有关知识熟记于心,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课文中找对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主席用谢缙的一幅对联为主观主义者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用“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来鼓励青年学子投身到建设祖国的大潮中。通过对联可以了解文化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诸葛亮;“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的屈原;“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杜甫;“枫叶四弦歌,怅独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的白居易;“却怪武陵鱼,自洞口归来,把古今名人忙杀;欲寻澎泽宰,问田园何在,唯桃花流水依旧”的陶渊明;“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怨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司马迁;“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的鲁迅,这些对联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感人的事迹和博大的情怀。教师调动学生的参与欲用对联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评价

对联六副

对联六副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 3、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 难点: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不仅种类多、形式广,内容与语言风格也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一独特有趣的文学样式。 在扬州大明寺的弥勒佛旁有一副很有趣的对联,上联是“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有哪位同学能对得出它的下联?(生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二、自学质疑 1、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准备小组发言,介绍有关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2、展示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知识。 四.精讲点拨 对联真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啊,请大家打开书本115页,我们共同来赏析几副对联) 1、提到湖南的岳阳楼,你会想到哪篇文章?(《岳阳楼记》)文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你知道吗?(“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在岳阳楼上题写对联,如果能将这句名句巧妙地镶嵌进去,那就太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联,感受一下他的妙处。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此句,由眼观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情,抒发爱国情怀。 (上联应读出开阔宏大的气势,下联慢一点,将心系百姓忧乐的感情读出来) 2、岳飞大家都很熟悉的,哪一位同学为我们讲一讲他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英雄和奸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幸”要重读,“埋忠骨”则要读出崇敬、悲伤,“佞臣”要读出我们的鄙视厌弃之情。)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衙对联是他赴广州查禁鸦片后在两广总督任上所作,虽然只有16个字,却其实磅礴,表现了作者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大家对林则徐了解有多少?谁来说一说他的主要事迹。这则对联是他自己写了来自勉的,我们能否将他的伟大举动和这副对联联系起来想呢。 为什么他能在英帝国主义面前表现为一种硬气和骨气,就因为他“无欲”,除了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没有任何私欲私心,才能够在衰败的清王朝后期对列强说“不”! 禁烟的成功和他集思广益有关,他的容还表现为他禁烟后却被贬新疆,但是他没有怨言,却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 (2)感知对联的形式美。 (3)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2、能力目标:(1)尝试创作对联。 (2)学习欣赏对联。 3、情意目标:从对联中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对联的形式美,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2、难点:尝试创作对联,学习欣赏对联。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语言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游语文世界,走进对联,共同领略对联艺术的特有魅力。 (二)显示活动流程以及活动目标: 活动流程:趣联故事—对联特点—对联简史—诗文名对— 春联连线—对联修改—对联创作—妙联点评— 佳联欣赏—课外积累—作文训练

活动目标:感知对联的形式美,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尝试创作对联,学习欣赏对联。 (三)学生讲述趣联故事:1、三气富豪 2、如此贪官 3 、才华横溢 (四)对联特点展示: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六)诗文名对填空:(初步感受对联的形式美、内涵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七)春联连线:(进一步感受对联的形式美、内涵美) 上联下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心血勤浇栋梁材 人寿年丰家家乐勤勤恳恳做园丁 生意兴隆通四海书山万仞志能攀 兢兢业业育桃李国泰民安处处春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对联六副练习(无答案)苏教版

对联练习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很有文化韵味,这里也有“对联”的一份功劳,由各地电视台选送的对联富有地方特色。浙江与江苏台选送的对联是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浙江),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江苏) 。横批:联袂贺春。这副对联简洁明了,诗意连连;江浙特色,尽在其中! 【对联规则】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为2005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2、福州乌山的王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D.三月细雨春妩媚 3、下面是为北京奥运会拟写的对联,要补全下联,你觉得最恰当的是上联:奥林滴翠,翠鸟如云,祥云霭霭鸟巢绕; 下联:京印流丹,。( ) A.似火丹心,熊熊圣火心地燃。 B.丹心似火,熊熊圣火心地燃。 C.丹心似火,圣火熊熊心地燃。 D.似火丹心,圣火熊熊心地燃。 4、《水浒》第十二回标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梁山泊林冲落草”,下联为() A.青面兽北京斗武 B.景阳岗武松打虎 C.急先锋东郭争功 D.汴京城杨志卖刀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喜庆,能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春联,走近对联,感受那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样的认识? 二、对联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称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1、起源: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在东海里有一个神鬼出没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shén shū )、郁垒(yù lǜ)。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2、发展:到了唐以后,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尉迟敬德)。 3、再发展: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

《走进对联》阅读答案

《走进对联》阅读答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语言博大精深。请参加“走进对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介绍对联。下面是王芳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选择可用资料,写一段介绍对联的文字,不少于80字。(4分) 资料: ①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②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 ③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④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⑤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 之首。 ⑥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⑦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律诗既讲究平仄、押韵,又讲对仗。 活动二:同学们收集了不少对联,要在校刊上刊载,请你把下列对联按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的顺序排列。(2分) ①红莲开并蒂彩凤喜双飞 ②白雪抚人片片醉红梅舒枝点点春 ③百草回春争鹤寿千方着意续松年 ④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正确的顺序是: 活动三:交流发言。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副对联(试卷上的除外,写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也可),并做赏析。(4分) 对联: 赏析: 《走进对联》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 活动一:(4分)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它要求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活动二:(2分)②①④③ 活动三:(4分)所选必须是对联(写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也可)。要能赏析出所选对联的特点。(对联1分,分析3分) 示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赏析: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对仗工整,叠词运用巧妙。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活动课教案 【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活动设想】 文化底蕴的薄弱、运用意识的淡薄是当今学生的普遍问题,因此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该活动基本上体现了上述设计意图。联对活动尽管教育价值巨大,但联对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毕竟是一种古老、遥远而又陌生的文学式样,它没有交际工具的性质,而属于一种品味和鉴赏,而且是远离功利之外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化零为整、删繁就简、内外结合是整个活动的立意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究铺垫是活动过程的特点。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和创制对联;能力目标: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去解读语文,做到内外结合,活学活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汉语表达水平; 态度目标: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培育其对汉语的审美情感,使其自觉继承汉语文化的瑰宝。 【活动课时】 一课时 【活动准备】 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以及自创一联,准备课内交流。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民俗风情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研讨课教案_2

《对联六副——对联漫谈》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课文六副对联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对联的特点及基本知识。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美,尝试写作一些简单的对联。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对联平仄、对仗等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合作学习 【教学时数】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大家猜猜谜底应该是什么呢?(打一种文学形式)学生答,教师强调:确切点说应该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节目中还能看对联。但关于对联我们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哪些基本特点?怎样写简单

的对联?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这个奇妙的世界吧! 二、整体认知: (一)对联的含义: 对联往往书写或镌刻、悬挂于门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所以又叫对子、楹联、楹贴,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样式。它是用上下两联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结构组成的一种汉语言艺术和装饰艺术,是社会生活高度凝练化、艺术化的反映。正所谓是: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成联! (二)对联的起源: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对联由“桃符”演化而来。“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在门两边贴这种桃木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说到“桃符”,我们之前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有哪位同学能回忆起来?(提示: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来,人们又在“桃符”上书写相对称的字,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对联。 (三)对联的特点: 1.学习大观楼长联,初步感知家乡对联文化之美 咱们家乡昆明历史悠久,风景名胜众多,楹联佳作也极为丰富,这已成为昆明传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最为有名的当属拥有“古今第一长联”美誉,由清代名士孙髯翁所作的什么对联?(大观楼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之《走近对联》

《走近对联》——《我的语文生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它的重要特点。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把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利用语文资源学习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 -----对联的接触,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体味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学生打开一扇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窗口。 【学习内容分析】 我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源源流长,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在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辉,而对联是其中雅俗共赏的一枝奇葩。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抒发了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本课所选择的对联让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情趣盎然地享受民族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开阔学生语文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亲近传统文化的很好载体。 【学生分析】 对于对联,初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虽然对联没有在教科书中出现过,但生活中的春联、店联和旅游景点中的楹联等都是见过的。他们缺少的只是老师领进门,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和探究对联。对联该怎么读,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意思,孩子们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孩子们没有真正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感到神秘和畏难,恰恰是学生学习对联的兴奋点和内驱力。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格式,在赏析、品味、应对对联中,自主经历锤炼语言文字的过程,丰富语文知识,拓展语文视野,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学习对联的乐趣,激发学习对联的热情。 发展目标:在学习对联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检索、重组和应用,诱发思维碰撞,培养探究、创新意识,培育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 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周霞 一、教材分析 地位: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深远。教材在《我的语文生活》中作了拓展介绍。 特点:教材初步介绍了“寻找‘最美对联’”的活动方案,教师、学生有较大的空间深入挖掘对联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学立意 中国的对联,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浸润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规范、锤炼甚至文化内涵的考究渐渐地失去了兴趣,也渐渐地丧失了这种能力。 对于青少年学生,很有必要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对联中所蕴藏的丰富有趣的传统文化,并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对联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此次《走进对联》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 1.勤学善思,能大胆提出各自的见解。思维活跃,富有创意,勇于表现自我; 2.生活中对联其实随处可见,学生对对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对联特点的准确把握及拟写还需要系统指导。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 (2)学习拟写对联 2.过程与方法: (1)春联配对,了解对联特征; (2)联海拾贝,享受对联情趣; (3)激发兴趣,走进对字游戏; (4)创作探究,走进对联世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六、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 对联的魅力;

最新《走进对联》阅读答案

1 《走进对联》阅读答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语言博大精深。请参加“走进对联”为主题的综合2 性学习活动。 3 活动一: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介绍对联。下面是王芳同学搜集到的资料,4 请你选择可用资料,写一段介绍对联的文字,不少于80字。(4分) 5 资料: 6 ①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7 ②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8 和排律。 9 ③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10 ④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11 的历史。⑤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12 于“元曲四大家” 之首。 13 ⑥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14 ⑦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律诗既讲究平仄、押韵,又讲对仗。 15 16 17 活动二:同学们收集了不少对联,要在校刊上刊载,请你把下列对联按春联、18 婚联、挽联、行业联的顺序排列。(2分) 19 ①红莲开并蒂彩凤喜双飞 20 ②白雪抚人片片醉红梅舒枝点点春 21 ③百草回春争鹤寿千方着意续松年 22 ④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23 正确的顺序是: 24

活动三:交流发言。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副对联(试卷上的除外,写律诗中25 的颔联或颈联也可),并做赏析。(4分) 26 对联: 27 赏析: 28 29 30 《走进对联》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 31 活动一:(4分)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32 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保留着律诗的某33 些特点。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随着各34 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35 活动二:(2分)②①④③ 36 活动三:(4分)所选必须是对联(写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也可)。要能赏37 析出所选对联的特点。(对联1分,分析3分) 38 示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9 赏析: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40 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对仗工整,叠词运用巧妙。 41 42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我也来对对子 苏教版

我也来对对子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掌握对联的结构形式和一般的创作方法,能对简单的对子。 2、感受对联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活动重难点 对联的结构形式,写对子。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对联;制作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入激趣 1、《本命年的回想》课文插图中的伯伯正在贴对联,他只贴好上联“满园春色浓”,你能帮他对出下联吗? 引出课题 2、简介对子的由来。由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旧符”对联的起源。 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幅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3、对联趣谈 ppt ①金圣叹“生题死对”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②秀才与地主的故事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③北京潭柘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④武昌黄鹤楼古今最长联。 ⑤猜数字联,并说说此联的含义。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横批:南北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答案:没有东西,缺(一)少(十) ⑥学过古诗词的对联句 示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二、欣赏揣摩指导练习 一)对子的形式特征及要求(对联特点及类型在《对联六副》已了解。) 1、从前面欣赏的对联《对联六副》来看,对子形式特征及要求是怎样的? 交流,提示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谐(仄起平收) 这是“对” 分享一下你积累的对子 2、提示“对”形式 白---黑、红-----颜色对颜色

《对联六副》教案

《对联六副》教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本课,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如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 录自己喜欢的对联等。 学习目标:1、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梳理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等有关对联的 知识。 2、 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3、 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对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 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 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 将砖 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 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 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 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执 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 羽'必有 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 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 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看了这副 对联,大家都会哑然失笑,都回佩服纪晓岚的聪明机智, 这副对联既对得工整,又痛骂了石 先生。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成为纪晓岚那样能对出妙对的人?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联六 副》,学完了也来对一对。 前几天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对联的知识,大家搜集了什么?( 二、 梳理有关对联的知识: 1、 看来大家搜集了不少, 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准备小组发言,介绍有关对联的起源、 类型、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2、 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4、 展示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知识。 有关对联的知识: (1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 ”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 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 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 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 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 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 )和 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 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 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 Cha ng )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了,所以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 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和到了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 拼摘 1-2位生答) 新年

《走近对联》教案

《走近对联》教案 《走近对联》教案 【内容】: 活动设计者: 活动动机: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对联的历史以及在它在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学习对对联。 4、进一步掌握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

字的感情。 教师准备: 1、搜集关于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备用。 2、搜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准备师生互动。 3、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4、将学生分成①知识介绍组②故事讲述组③表演组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 2、收集有关对联的趣闻和历史故事,准备向同学讲述。 3、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逐步学习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活动过程: 1、学生个人活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的办法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知识、历史、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班级集体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知对联——对对联——赏对联 第一个环节:知对联 小组活动 根据分组,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㈠知识介绍组:讲述有关对联的知识。要求学生以《我是对联》

【最新文档】谐音对联六二-word范文模板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谐音对联六二 篇一:对联六幅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累计课 时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梳理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等有关对联的知识。(重点) 2、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3、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对子。(难点) 二.自主学习: 1、阅读并试图背诵对联。 2、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如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并摘录自己喜欢的对联等。 3、自主欣赏几副对联,同时注意阅读对联旁的赏析文字,学习一下该如何赏析对联,看完之后告诉大家。 (对联可从三方面进行赏析:1、对联的内容。 2、上下联对仗的形式。3、对 联深刻的内涵及深远的意境)。 4、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放声诵读对联六副,从中找一副你最喜欢的对联,写下你的赏析。 三、当堂检测。 1、让我们来帮一位古代秀才解决一个难题:有一个秀才,家对面住着一户财主,财主家有一片很大的竹园,秀才据此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财主想捉弄秀才,就命人将竹子砍了。秀才不慌不忙,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了

一个字,就成了一副新对联: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火了,叫人把竹子连根拔了。秀才还是在联尾添了一个字,又成了一副好对联。你们猜猜他又添了哪两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2、对下联 (1)这一题是一道中考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2)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幼时记趣》 耳闻夏蚊如雷 (3)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寓言二则》 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 3、背诵积累六副对联 四.小结反思 篇二:诵读欣赏对联六幅 诵读欣赏对联六幅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郑板桥任地方官时,才到当地就打算到处巡视了解民情。有一个人很有才气,想自荐为官,可是家贫如洗又缺乏自信。他想请郑板桥在物质上帮助他,但碍于文人的面子问题又不好意思。有一天,他听说郑板桥要来巡视。于是在自家门上贴出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路过看到这副对联于是命人送来粮食和衣物,并派人于明日来请这个人到朝中议事。一副对联不但让这个人度过了生活的难关,更让他得到了一官半职。 到底是一副什么样的对联呢?(缺衣少食) 对联:也称“联句”、“对子”,是我国文学中物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整体感知 1、用10分钟时间自由诵读六则对联,通过注释和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尽量完成背诵。 2、前后两位同学共同学习交流每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之《走近对联》

《走近对联》——《我的语文生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它的重要特点。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把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利用语文资源学习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对联的接触,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体味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学生打开一扇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窗口。 【学习内容分析】 我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源源流长,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在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辉,而对联是其中雅俗共赏的一枝奇葩。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抒发了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本课所选择的对联让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情趣盎然地享受民族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开阔学生语文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亲近传统文化的很好载体。 【学生分析】 对于对联,初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虽然对联没有在教科书中出现过,但生活中的春联、店联和旅游景点中的楹联等都是见过的。他们缺少的只是老师领进门,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和探究对联。对联该怎么读,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意思,孩子们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孩子们没有真正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感到神秘和畏难,恰恰是学生学习对联的兴奋点和内驱力。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格式,在赏析、品味、应对对联中,自主经历锤炼语言文字的过程,丰富语文知识,拓展语文视野,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学习对联的乐趣,激发学习对联的热情。 发展目标:在学习对联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检索、重组和应用,诱发思维碰撞,培养探究、创新意识,培育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走进对联、认识对联》教学设计

《走进对联、认识对联》 实验小学王小女教学目的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 3、简单尝试对对子。 4、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尝试写对联。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接触过的对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你们可知道,对联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在国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春联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当中对联都用在哪些方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认识对联。(课件出示) 二、认识对联 (一)了解“对子”

师:对于对联,古人早有研究,并且形成了专著。(课件出示)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生读)读了两遍后,同学们有什么发现?(词语是相对的) (二)认识对联 我们在小学阶段,也曾经接触过一些对联,看同学们能否打开记忆的闸门 1、学生回忆《对韵歌》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也藏着一些对联。(课件出示)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讨论对联有哪些特点?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对联特点:字数相等、词语相对、意思相关、音韵相谐,一般来说上联末字读上去(三、四声)、下联尾音念阴阳(一、二声)。(课件出示) 师:贴对联时上联一般贴右边,下联一般贴左边,因为古时候“右”为大。我们一起读读对联的特点。(生齐读) 三、挑战对联 (一)挑战第一关:火眼金睛——分上下联。 师:本关同学们可以运用对联“音韵相谐”这个特点来判断。(课件出示) 1、大江南北春风意() 海峡东西明月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