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熟悉的“五险一金”,并且,近年来,个人和企业社会保障基金缴费压

力增大,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为个人工资的40%左右,而中央对社保的财政支出虽逐年增加,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0.2%,但较发达国家仍低30%--50%的比例。并且,面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居民高储蓄率,政府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增大个人及企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压力,并且社保基金监管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综合农村养老机制,依托国家和社区,新型养老机制中,家庭为老人提供亲情、社区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和照顾,国家是养老的最根本的保障。本文介绍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过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对解决农村医保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需要共同努力,推进社保事业的完善,推动统一社保制度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保体系。

关键字:社会保障;五险一金;老龄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1社会保障体系——“五险一金”

1.1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看法

边沁,首先提出了“功利主义”的原则,他说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幸福感,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幸福。萨缪尔森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只要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消费。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国家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相互调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市场自动调整为增加供给,增加就业;反之,市场自动减少供给,减少就业。笔者比较赞同边沁的观点,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国古代,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幸福感,会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也有“多子多福”的说法,一方面是基于血脉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年老之后生活和感情上有更大的保障。在当代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一方面为公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和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出于稳定社会,平衡社会财富分配,利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1.2社会保障模式

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实现福利国家模式,每个公民的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都是生活和危险的维护,主要是在西欧,北欧国家,如英国、瑞典等。在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雄厚的情况下实施社会保险型模式。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帮助陷入困境和需要特殊帮助的公民,得到政府的经济补偿,主要有美国、德国等。一是政府首先要建立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作为实施的依据。二是公民首先要履行一定的缴费义务,才能依法领取社会保障金,他是一种强制性保险。三是保障覆盖社会全体成员。四是保险的项目数量不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五是有较好的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资金来源丰富。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采取强制储蓄的保障模式。如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建立的公积金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维护其基本工作能力”为目的,实行国家保障的模式,如前苏联。一

是拥有生产资料保障公民的权利,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的统一管理的社会和经济政策。二是社会保障费用无需个人缴纳,支出全部由国家政府和国有企业来承担。三是各级工会组织都参与社会保障,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四是社会保障的对象为国家的全体公民。所有公民,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投入社会大生产,对无劳动能力人无偿提供的资金,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

我国采用的是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最为人们所熟知、所关注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基本的社会保险“五险一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完全由企业承担的,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则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住房公积金则不是由我国法律规定必须缴纳的。关于失业保险普遍存在几点误会,并非失业了就会有失业保险补助,在已经按时交纳失业保险的前提下,非自愿离职才可享有失业保险补助,自己自愿离职是并不享受失业保险所提供的待遇的。工伤保险是指国家或社会为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家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待遇。而“一金”所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

1.3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

近年来,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呈逐年增加态势。2011年,财政出资11144 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0.2%,占我国GDP的2.36%。2007年到2011年,年均递增在19.3%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保资金支出比例仍低30%--50%的比例

1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单位和个人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为40%左右,在列出统计数据的国家中居第13位。

2中国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中,主要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其他四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在12%左右,在所知各国中居第34位。

2社保基金筹集

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的首要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在近几年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从1995年到2008年,居民储蓄率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在2008年达到28%。对于高储蓄率的原因,一个常见的解释是传统社会保障体系的瓦解导致了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即人们因为潜在的收入或支出风险而进行额外的储蓄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成为一个国内外都非常关注的“中国谜”。对于中国家庭高储蓄的原因,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一个最常见的解释与中国还不够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关:家庭需要为多种可能的收入冲击做预防性储蓄,包括为养老、教育及可能发生的大额医疗支出等储蓄。虽然学术研究还没有确定这一储蓄动机在量上有多重要,不少学者提出,应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这一建议还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在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被列为应对危机的四大措施之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所占总人口比例出现下降,社保将面临收支不平衡的严峻考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愈来愈重的压力,同时如表2.1所示,表现出高龄化趋势。据中国人口研究中心预测,从现在到2035年,中国老龄人口呈加速增长的态势,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53%和3.73%。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 36亿,占总人口的32. 7%和24.4%。

表2.1中国老龄化趋势表

1筹资手段不均衡,企业压力大。社保基金筹资费率过高,导致三种结果:首先,企业普遍存在逃避缴费和拖欠养老保险费的动机。其次,提高了劳动力成本。过高的社会保障费率提高了劳动力成本,造成企业用工越多,缴费负担越重,加重了资木对劳动的排挤,对就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最后,社会保障缴费率过高,影响了投资积极性和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影响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好和筹集形式缺乏刚性的情况下尤其普遍。并且,企业支付的部分会转化成职工税前工资的下降,也就是说,企业的税负可能会转嫁给职工。

2老龄化带来压力。我国实行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社保基金筹资模式,目前老龄化加速,需要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不断增多,同时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造成人口结构问题,适龄劳动力的比例相对下降。增大了子女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压力。在养老金双轨制下,国家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可以不缴费或者少缴费,但是退休时却领取较高养老金,这样企业和社会缴费人员的负担自然加重。在84年社保制度改革前实行企业保障的养老制度,改革后已退休人员在无养老金积累的情况下仍然享有养老金待遇,“转轨成本”必然是有国家和在职人员承担。

3 政策覆盖面不全面。我国社保体系是围绕城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保保险覆盖的是城市中的国有以及集体企业的员工,当把他们覆盖到一定程度后,社保就必须加大对包括民营企业、自由职业和个体户的覆盖力度,可是由于过多的条件限制,这些人往往难以参与城市职工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社保覆盖范围不足问题也是存在的,占中国大多数的农村将先于城市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农村原本的养老模式正在越来越不合适现在社会,而且由于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他们的自身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表2.2 为上海“十一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一览表。

表2.2 上海“十一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一览表

4 政策不对等。包括地区、行业、部门之间政策不对等和指向客体的政策不对等。我国社保基金的筹资方式主要是通过企业职工、用人单位和国家,可是由于地方与地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央对于筹资方式的出资比例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的筹资比例都是由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自行规定。

3 社会基金监管

社保基金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社保基金现实监管当中存在的问题却令人忧心不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指出,社保基金监管作用发挥的困境系由于“权力寻租”作祟的结果使然。但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没有真正的深入社保基金监管领域恐怕才是更为深刻的、不容忽视的原因。遗憾的是,在现行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法规的内容当中,对于基本原则的规定并不明确,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制建设起步较晚,而且在最初建立相关制度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效保证具体制度和措施的出台和落实,相应的对于社保基金监管的原则的重视没有提高到一个应有的程度,也进而造成我国社保基金监管制度运行受阻、社保基金案件频发、社会保障制度屡受冲击的情况。

社保基金监管长期为人所诟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没有可供依据的基本法律。这个弊病的长期存在,也是社保基金监管被认为无序、混乱、问题频出的根源所在。直到2010年《社会保险法》出台,一直被呼唤的社保基金监管基本法律才算问世。这部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时至今日还不到四个年头的《社会保险法》,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其原则性规定和授权性规定过多。而该法当中有关社保基金及其监管的内容,主要就是第八、第十两章、共16个法律条文,其作用的发挥仍有待检验。但是,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在国家没有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和实践指南出现之前,仅依靠这些条文来试图建构有力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体系,绝对是不现实的。因此,有必要思考建立专门的社保基金监管基本法的可能性。

4 社会基金的投资

社会基金需要投资,避免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社保基金是不向个人投资者开放的,社保基金是国家交给专业的机构—全国社会保障理事会—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图4.1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组织结构图。

图4.1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组织结构图

社会保障基金是有社保理事会管理的一种战略性可进行长期投资的社会保障基金——中央战略储备金。社保基金的货币资产的投资,按成本占投资总额的比例计算,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 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并且在同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通过这种手段,使投资得到了分散,降低了非

系统性风险;:

2 企业债、金融债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

3 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

中央战略储备金的投资模式:实业直接投资模式,社保基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向符合一定规定的大型国企进行股权投资,优化股东结构参与公司管理;境外证券投资模式,这部分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以外汇形式上缴的境外国有股减持所得。社保基金通过对于多国进行分散投资来减少单一国家投资带来的系统风险;证券委托管理模式,以合同为基础,全权委托的方式。社保基金会在证券市场上选择投资机构管理社保基金时会根据总体资产的要求,设计投资产品,然后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在投资机构中进行筛选,最终确定满足要求的投资机构对社保基金进行管理。股权投资基金模式,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帮助优质企业发展从而获得丰厚的报酬为人所知,由于中国产业经济进入到一个转型时期,通过股权基金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经济的成功转型显得刻不容缓受;托管理模式,社保基金利用自身管理平台能力吗,作为受托人代理其他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把其他各类社保基金纳入全国社保基金的体系内统一管理。图4.2显示的是社保基金成立一来投资收益率,在2008年首次亏损,被“熊市”套牢。

但是,到2011年年底,地方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资金近2万亿元,扣除通货膨胀率,十年年均收益率为负数,2011年广东地方政府养老保险基金首个被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允许“委托入市”进行投资,而到2012年,地方政府社保基金只能投资定存和国债。不可避免的存在些问题。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社保基金对于资本市场投资风险较大;社保基金监管使用数量限制原则,社保基金灵活性不高;社保基金立法层次太低,基金监管部门执法无力。

图4.2 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

5 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

“五险一金”中,与人自身最为密切相关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个人从诞生之日伊始,疾病和衰老就将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而与之纠缠一生。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涉及以上两个问题。由于特殊的国情,特别中国是一个后起的工业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这就导致,直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中国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总之,一句话,“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综合农村养老机制。

5.1 家庭养老

在私有制产生之后,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位,也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在这个封闭性的单位之中,一切功能由家庭承担,而且传统力量居于支配地位,老人威望极高,由此形成家庭养老方式。可见,农民经济联系的薄弱,农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农村社会化不完全,这是农村家庭养老方式社会经济基础。传统社会小农的经济基础:私有制

在传统社会的农村家庭中,老人尽管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但体力上的缺乏却是难以弥补的。

因为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劳动力投入为基础的经济,劳动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人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准。相较于子女,老人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都十分弱小,因而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威胁。另外一方面,老人是家庭内部的绝对权威。在这种背景下,老人自然会选择一种最有利于其生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这种家庭养老多以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共同生活为主要的外在特征。而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可能在于代际分工的比较优势。老人掌握着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通过共同居住和生活,可以随时向子女传授。而子女,特别是儿子则拥有着较强的生产劳动能力,通过实践父辈传授的经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为什么在传统社会出现所谓的“养儿防老”。除了以上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原因之外,情感方面的原因

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不论是在城市抑或农村,大部分老人都希望与自己的子女一起生活。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情感投入因为要历经自然人的一生,因而在每一位家长心中都具有核心地位。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父辈与子女之间相互的归宿感,这种归宿感最终以一个组织实体表现出来——家。而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孝”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为家庭养老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道德要求,从而巩

固了家庭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在传统社会的不断延续。

但是,家庭养老由于时代在不断的弱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己经大大不如从前,从权力的最高峰跌入了谷底,成为了“无能”和“弱势”的代名词。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主要体现在老年人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不仅是社会地位,也包括经济地位都是趋于下降。

5.1.1自然因素——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是农村家庭养老最为严重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会分化的不断细化,现代生活理念对传统的家庭和伦理道德关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子女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国家政权建设中对传统礼治和伦理道德的冲击使得依靠传统的孝道来维持家庭养老的可能性面临困境。

5.1.2社会因素——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计划生育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己占总人口的10%以上,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社会

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老年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且“未富先老”。如此高的老年人人口比例,已经

给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给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下,农村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家庭的“养儿防老”功能难以发挥。养老能力主要受子女的数量多少、子女经济水平和子女与老人的居住远近以及子女受教育水平和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执行之前,我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组成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亲情

社会。这一这会父权和孝道为主要特征。在家庭中,体力和智力上占据优势的承诺男子在家庭中具有主导地位,在整个家庭生产生活的分工中是分配者。子女从小就要接受道德伦理教育,必须孝顺和服从父母,恪守孝道。计划生育政策最初的目标在于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国民的人口素质,但是计划生育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则是家庭的核心化和縮小化,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方面,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不断减少,两代同堂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现代家庭结构的主体。最早一批经历计划生育的人都已经成家立业,他们的父母已经年老需要儿女的照顾,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与丁克家族的出现,照顾老人的人手数量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4+2+1”家庭,一对年亲夫妇要抚养一个孩子,以及双方父母,就

是四个老年人,这是非常吃力的一件事情,且不论经济压力多大,平时老人的照料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都是不足的。

5.1.3 文化因素——传统道德文化的衰落和传统孝道文化异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村开放程度的增加,农民流动的加剧,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的发达。农民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农村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农村的传统生活。特别是受个性和追求个人利益的观念影响。农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不再依赖家庭内部的分工。所以人们不再像传统社会一样重视家庭责任,而是更加注重对个体利益的追求。所以,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已经难以成为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孝道和儒家所提提倡的尊老、敬老的观念日益淡薄。孝道在年轻一代的弱化,使得现代家庭养老在农村面临巨大战。老年人权威的丧失,加之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很多社会问题逐步显现,对老年人的不尊重甚至歧视在现代农村一些年轻人较为流行。他们认为老年人不仅难以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而且思想落后,成为他们的包抵。这些年轻人的价

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更有一些品质较为恶劣的年轻人,不仅不赡养老人,而且虐待和打骂老人,强制占有老人的财产,对老人的婚姻自由进行干涉,严重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在素质和文化知识较低的农村更为严重。尽管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法律也规定年轻人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但是,家庭关系的调节更重要的是要依赖道德,而非法律。

孝道文化体现的是维持以血缘关系联结的代际之间的抚养与赡养关系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符合人性的保障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独立意识、自由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个体越来越倾向于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家庭生产和生活的分工由内向外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养老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孝道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关系淡化,有些子女注重对老人的财产的索取才能够通过物质回报的方式赡养老人。而不是把赡养老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当老人没有给予物质回报时,就认为老人是家庭的负担,拒绝关心和照顾老人。现代农村社会中子女之间互相推脱赡养责任的想象正式孝道文化嬉变的结果。老人对子女的感情的长期的投入最终换回的子女的老人的舍弃,致使老人的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很多老人选择难以承受而自寻短见。更具相关部门估计,我国每年有大约25万人自杀,其中55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约五分之一,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5.1.4 经济因素——外出务工的增加和年老后无法劳作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生存方式,大量农民开拓了视野,摆脱了千百年来依附于土地的命运,选择了走进城市,通过参与城市建设,谋得一份工资。整体而言,年轻农民更期望于脱离农村走向城市,而中老年农民更加安于现状,喜欢生活在农村,而且城市的招工中对中老年人也给予了限制,他们相对年轻人而言,文化水平更低、技能知识更少,因此也更难找到工作。大量农村青年人走向了城市,而中老年人则留到了农村,因此,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就更加严峻,他们的子女可能会给予他们满足生活所需的经济支持,但是却常年外出打工,不能在身边尽孝,老年人缺乏体力,但是却要承担起耕种农地、照顾儿童的职责,在年老力衰之时,不仅得不到照顾还要继续出力。

老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可以耕种、养殖。但是当年老时,他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缺乏了在土地上耕作的能力,丧失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农民,他们的子女就要不仅提供给衣食住行等基础的物质要求,还要将老人的土地进行耕种,这对于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常年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而言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抛荒。土地对于老年人比在年轻人心中的价值更加重大,多少人曾经经历着地主的层层盘剥,梦想着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不忍心看着土地白白的荒宪,因此总会在己经丧失了劳动力,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还在田间地头挥洒着汗水,甚至一些留守老年人除去经营自己的土地外,还要独自耕种外出务工的子女的土地,生存和生产压力沉重,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5.2 社区养老

本文介绍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的新型农村社区中的养老相一致的。2006年之前,农村社区还是再学术界少数学者提起的概念,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幵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样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与2005年10月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同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农村社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这样概括: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通过新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社区养老体现了对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社区居家养老中,家庭为老人提供亲情、社区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和照顾。

5.5. 1社区居家养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由于集中居住以后,城镇化在进行设计前期已将考虑到养老服务的提供,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商,政府都有明确的规划。而这种养老服务与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不同在于,由于新型城镇化整体上城市化水平不高,社区的商业活动依然处于萌芽阶段。因此,这种农村社区具有更好的养老环境优势。新型农村社区内部养老服务机构的设计不仅方便,而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加之能够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更受农村老人的欢迎。

5.2.2 社区居家养老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国家所承受的农村养老规模和能力明显不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农村养老带来的严重挑战,如何在国家经济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改变农村养老服务常年滞后的现状。这不仅仅需要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来吸纳社会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支持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更是需要在现有条件下,发挥农村居家养老节约成本的优势。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高额的养老机构的成本让他们望而却步,他们宁可在贫困的家中忍受生活的艰难,也不远给家庭和子女增加负担。即使有些老人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是依然选择家庭养老,这一方面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家是最终归宿。另一方面是在面子上过不去,认为自己到养老机构去,说明是没有儿女养老,不得不到养老机构去。而且现在的绝大部分养老机构,都是营利性养老机构,都是低成本高产出,服务质量上难以保障。因此,通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当前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的有效补充,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最优选择。

5.2. 3 社区居家养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我国农村老人大部分是农业支持工业时代的主要农村劳动力,他们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农业支持工业时期,农村劳动力将自己的在极低的生活水平中创造的社会财富来支持城市发展。城市的工人在退休之后享受国家给予的退休金,而农村老人却依然依靠自己和子女养老。而他们的子女现在又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入城市,通过贡献自己的劳动力来支持城市化发展。因此,在城乡二元格局下,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小康对于整体小康具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收入没有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国家和社会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共同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选择。政府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制度支持作用,而各种社会养老机构,包括公益性社会团体也能够参与到对老年人的日常的生活照料,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并通过文化下乡以及逐步的文化设施建设等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

5.3 国家养老

参保人群: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农保基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年满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并且,养老金是可以作为公民的遗产进行继承的。国家大力投入国家财政建设社会主义养老保险体系,为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解决的很大部分的难题。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希望能形成异种新型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综合农村养老机制。由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注重市场经济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加大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人体完善的社区服务和高质量的生活,更要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子女的养老观念,让老人能够体会到家的感觉,亲情的温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 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

农村的医疗保障模式大致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旧合作医疗时期;

二是80年代至今农村医疗保障的调整和重构时期。旧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民互助共济、自己创造的医疗保障制度,从产生到改革开放前一直在我国农村发挥着农村医疗保障的基础性作用。

6.1 旧合作医疗时期

从1959年到20世纪80年代,合作医疗制度一直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的覆盖率曾一度达到全国行政村包括生产大队的90%,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高涨,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渐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按照互助互济的原则,由农民和农业合作社共同集资建立保健站,由农村选拔出来的、经过卫生部门培训的“赤脚医生”免费向农民提供医疗和预防服务。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从而基本解决了农村人口在医疗保健方面缺医少药的问题。世界银行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该制度促进了“中国卫生状况的显著改善和居民期望寿命的显著增加”,是成功的“卫生革命”。的确,据统计,农民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世纪30年代是34岁,到70年代末提高到68岁。合作医疗、村级保健站和“赤脚医生”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的“三件法宝”。

自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伴随着集体经济地位的衰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迅速瓦解。卫生部1998年进行的“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到1999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以行政村为单位,下滑至6.5%。同时,1998年的调查说明,全国农村居民中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人口占87.4%,在患病未就诊者中有37.7%,应住院未住院者中有63.7%是因为经济困难。

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内容旧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1 在乡政府领导下,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群众和医生共同筹资建保健站。

2 在自愿的原则下,每个农民缴纳几角钱的保健费,免费享受预防保健服务及免收出诊费、挂号费、注射费。

3 保健站挂牌治病、巡回医疗,医生分片负责所属村民的卫生预防和医疗工作。

4 保健站经费主要来源是农民缴纳保健费、农业社公益金提取和业务收入。

5 采取记工分与发现金结合的办法解决保健站医生的报酬。

6.2 新农村医疗保障

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总结了我国合作医疗制度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化解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保障农民健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原则是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参保对象——1?凡本市乡村户口的农村居民均可以户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长期居住在我市但尚未办理户籍转移手续的农民及无稳定劳动关系的外来务工农村户籍人员,可在居住地(务工地)参加新农合。3?鼓励家长为预期在参合年度出生的新生儿提前缴费参合,婴儿在参合年度享受与一般参合人员的同等补偿政策。4?资助农村如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优抚和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参合,确保将农村困难群众纳入新农合制度范围。筹集标准——每人每年300元:中央及地方财政补助24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32元,省财政补助73.8元,县级财政补助34.2元)+农民个人按筹集比例缴费(仍按筹资标准20%)。医保范围主要执行有:普通门诊补偿——实行“按比例,每日限额,年度封顶”的方式进行补偿。一般诊疗费补偿——参合农民在本乡镇卫生院门诊就诊。门诊重症慢性病补偿——实行“定点、定比例、定额”即时补偿。截至2009年,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716个,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8.33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94.%。图6.1显示农村医保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图。

图6.1 2004-2008年医保覆盖面

7 结束语

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礼仪,也是国家人民生存的根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需要共同努力,推进社保事业的完善,推动统一社保制度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保体系。

中国经济问题访谈录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问题访谈录 一、大面积地出售国有资产令国民经济再添活力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以及因此而引致的投资膨胀、通货膨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而且经济增长愈快,愈暴露中国企业体制性问题的严重。如何令国企成功地转轨,遂成为中国领导人、中外学者关心的问题。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师肖耿对此亦有他的看法,他认为现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存量性质的问题,是由于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出现的资产与负债失衡所引致。 (一)债务急增,资产流失。据他的分析,债务责任包括以下各种:1、国有银行中的所有存款;2、国有职工的退休金、医疗、住房及失业补助;3、对贫穷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助及一般的社会保险;4、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的支出;5、建设有效政府、警察、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开支;6、教育及科研开发的开支。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却因种种原因而要面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有:1、贪污腐败、私分国有资产;2、由于对市场运作不熟造成政策错误,并因此引致资产流失;3、国有企业、银行经营不善所引致的亏损;4、相对价格变化(如汇率);5、宏观经济不稳定所造成的资产损失;6、低价出售国有资产。 (二)中国赤字乃存量性质赤字 肖耿进一步解释,一般的财赤问题属流量的问题,是政府开支与税收间的差别,这类问题世界任何政府均要面对。但中国的问题则是一个存量的问题,是资产性质的赤字,即政府负债与国有资产的差异。他认为,由于负债增加、资产减少,令存量问题暴露为流量问题。至于要弥补资产性赤字问题,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1、发行货币;2、发行内外债;3、增加税收;4、让国有资产在所有权改造过程中升值。而肖耿认为应该重点考虑的是第四点建议。 对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他认为要看下列三个条件。首要的是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稳定,令各项政策得以落实;第二是中国经济要保持高增长,令政府有足够的偿债能力;第三是所有制改革的展开,解决资产负债失衡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所有制改革能否顺利完成,对经济转型及偿还债务均起关键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早在几百年前,中国著名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汪士铎等人便根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状,从不同角度上探讨了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为代表学者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角度比较系统地论证了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提出控制人口的现实必要性,这是建国以后学术界最早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遗憾地是,由于受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学术研究便就此中断了20余年。 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发展和完善,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也随着走向恢复、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新阶段。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外学术界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口与经济关系运行的机理、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深入剖析与探讨,在许多关键的人口经济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并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观过去20多年的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过程,学术界在不同阶段中对问题研究的内容、手段、视野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将其主要研究成果划分为改革初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进行文献的回顾和综述,并对未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作一展望。 一、改革初期的研究成果回顾与评述(1979~1986年) 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客观上急需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因此带动了当时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学者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李竞能1999),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人口经济研究得以恢复的催化剂,这突出反映在三件事上:一是从思想上把原有的禁锢逐步打破,提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人口增长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人口压力沉重,突出表现在失业问题极其严重,物质供应非常紧张,住房短缺,建设资金不足,使人们再也无法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人口问题。三是在纠正以往政策偏差和冤假错案的过程中,出现了为马寅初、陈达和吴景超等人口学者平反的举措,引发了对社会主义人口问题的研究。①由于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恢复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正全面致力经济建设,其工作的重心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上,因此,改革初期阶段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主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中国人口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矛盾有哪些,控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又是什么,等等?在这一阶段,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关注的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两种生产理论 7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控制人口的战略,但当时实行计划生育却缺少必要的理论作为指导。改革开放以后,探讨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人口的理论基础便成为人口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人口学界突破过去的理论禁区,对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重大成果是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的核心,这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熟悉的“五险一金”,并且,近年来,个人和企业社会保障基金缴费压 力增大,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为个人工资的40%左右,而中央对社保的财政支出虽逐年增加,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0.2%,但较发达国家仍低30%--50%的比例。并且,面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居民高储蓄率,政府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增大个人及企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压力,并且社保基金监管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综合农村养老机制,依托国家和社区,新型养老机制中,家庭为老人提供亲情、社区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和照顾,国家是养老的最根本的保障。本文介绍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过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对解决农村医保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需要共同努力,推进社保事业的完善,推动统一社保制度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保体系。 关键字:社会保障;五险一金;老龄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1社会保障体系——“五险一金” 1.1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看法 边沁,首先提出了“功利主义”的原则,他说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幸福感,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幸福。萨缪尔森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只要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消费。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国家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相互调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市场自动调整为增加供给,增加就业;反之,市场自动减少供给,减少就业。笔者比较赞同边沁的观点,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国古代,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幸福感,会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也有“多子多福”的说法,一方面是基于血脉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年老之后生活和感情上有更大的保障。在当代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一方面为公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和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出于稳定社会,平衡社会财富分配,利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1.2社会保障模式 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实现福利国家模式,每个公民的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都是生活和危险的维护,主要是在西欧,北欧国家,如英国、瑞典等。在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雄厚的情况下实施社会保险型模式。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帮助陷入困境和需要特殊帮助的公民,得到政府的经济补偿,主要有美国、德国等。一是政府首先要建立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作为实施的依据。二是公民首先要履行一定的缴费义务,才能依法领取社会保障金,他是一种强制性保险。三是保障覆盖社会全体成员。四是保险的项目数量不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五是有较好的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资金来源丰富。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采取强制储蓄的保障模式。如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建立的公积金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维护其基本工作能力”为目的,实行国家保障的模式,如前苏联。一

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年秋季报告

201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引发了宏观经济局部出现过热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实施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措施。到目前为止,此次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把目前较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下去,争取取得此次宏观调控的更好成绩,为"十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不懈努力。有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我们具备很好的条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战胜各种各样的挑战,争取在2019年和2019年中取得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新成绩。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19年和2019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如果我们能够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据预测,2019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4%左右。如果2019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上。在2019年和2019年这两年中,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的作用下,农业增长

速度将较为明显地高于前几年,实现速度在4%以上的增长;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与2019年相比,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呈略有减缓的趋势,这两年的增长率将分别为11.7%和10.9%,这两年中重工业增长仍将快于轻工业,但是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差距将减小到一个百分点左右;在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 2019年和2019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将比2019年明显提高,这两年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分别为7.9%和7.5%,缩小了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的差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9年和2019年将分别达到68330亿元和7865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7.1%和10.8%,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4.0%和15.1%。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经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名义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2019年投资增长速度虽然受到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有所减慢,但是名义增长率仍将高达24%。如果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见效,2019年投资增速可望继续减慢,名义增长率降为15%左右。我们必须注意,这样较高的投资增长使得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占GDP的比率持续攀升,预计201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将超过50%,2019年将进一步超过51%,这是一个必须立即引起我们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的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在2019年转负为正,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社会零售价格指数都将呈现一定程度的上涨趋势。虽然目前尚不会出现太大的通货膨胀,但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可能的价格上涨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预计2019年和2019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2016课后习题以与答案正确率在99.9以上)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一)已完成 1 下列不属于工业领域部特点的是: ?A、资本增密 ?B、劳动增密 ?C、技术增密 ?D、排斥劳动 我的答案:B 2 中国历朝历代新政权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是()。 ?A、大赦天下 ?B、发动战争 ?C、均田免赋 ?D、施行仁政 我的答案:C 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有多少次成规模的外资进入?() ?A、1.0 ?B、2.0 ?C、3.0 ?D、4.0 我的答案:D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引进外资而引起的经济危机中,后两次为生性危机。 我的答案:× 5 在小资产阶级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并不存在。()我的答案:√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二)已完成 1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旧民主主义 我的答案:C 2 中共中央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是在()。 ?A、1953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49年 我的答案:C 3 中苏关系破裂之前,苏联远东舰队在中国唯一的不冻港出口是在()。?A、 ?B、旅顺 ?C、 ?D、 我的答案:B 4 1957年,中国已经可以独立生产并出口双口座的轻型飞机了。() 我的答案:× 5 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 我的答案:√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三)已完成 1 四个现代化中最早提出的是()。 ?A、农业现代化 ?B、城镇现代化 ?C、工业现代化 ?D、信息化 我的答案:A 2 以下行业属于世界三大市场的是: ?A、能源 ?B、材料 ?C、粮食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3 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是()。 ?A、社会主义 ?B、私人资本主义 ?C、国家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我的答案:C 4 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是用自己本国的财政来承担本国庞大的上层建筑支出的。() 我的答案:√ 5 美国的危机多发生在热战时期,中国的危机多发生在冷战时期。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作业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一) 1 下列不属于工业领域内部特点的是:(B) A、资本增密 B、劳动增密 C、技术增密 D、排斥劳动 2 中国历朝历代新政权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是(C)。 A、大赦天下 B、发动战争 C、均田免赋 D、施行仁政 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有多少次成规模的外资进入?(D) A、1.0 B、2.0 C、3.0 D、4.0 4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引进外资而引起的经济危机中,后两次为内生性危机。

正确答案:× 5在小资产阶级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并不存在。() 正确答案:√ 作业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二) 1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C)。 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旧民主主义 2、1957年,中国已经可以独立生产并出口双口座的轻型飞机了。()正确答案:× 3 中共中央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是在(C)。 A、1953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49年 4江泽民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 正确答案:√ 5

中苏关系破裂之前,苏联远东舰队在中国唯一的不冻港出口是在(B)。 A、营口 B、旅顺 C、阜新 D、大连 作业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三) 1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是用自己本国的财政来承担本国庞大的上层建筑支出的。() 正确答案:√ 2 四个现代化中最早提出的是(A)。 A、农业现代化 B、城镇现代化 C、工业现代化 D、信息化 3 以下行业属于世界三大市场的是:(D) A、能源 B、材料 C、粮食 D、以上都有 4美国的危机多发生在热战时期,中国的危机多发生在冷战时期。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课程论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瓶颈及其突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突破这些金融困境的四方面的途径,第一,树立城镇化经济本质的正确认识;第二,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关键投资领域;第三,以金融体制创新释放新型城镇 化发展红利;第四,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创新融资模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困境,形成原因,突破 一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这一进程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矛盾加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经济结构失衡、就业压力巨大等等。为解决这些新型问题,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新型城镇化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楼房化”。2013 年底先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有业内人士推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将着力推进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和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居住的常住人口市民化问题。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主要分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包括养老、低保、医疗、教育需求等)、保障房投资需求、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贷款利息支付需求等四大类需求,即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要继续保持一定力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外,政府还需在公共服务方面弥补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进城农民的全覆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所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庞大。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来源单一使城镇化建设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遇到了新问题,我们要用新思路来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再用旧思路、老眼光对待新问题与新政策。笔者将结合“十八大”会议与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来谈谈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运行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思考 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思考主要是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形势的判断与重新审定。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对形势的判断。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这个提法在“十八大”得到了继承,也就是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地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经济,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一)新形势倒逼国内改革 过去所谓的“战略机遇期”,即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从一个封闭状态进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目前我们的出口比重非常高,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家。过去“加快投资”主要

是阿引进国外投资,几十年来改革开放战略沿着这样一条路在走,现在判断“不再是”有很多原因。从表面上看是不太可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显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一个封闭体系进入一个全球分工体系,当时的分工体系是由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主导的分工体系,进入这个分工体系后,我们用自己的优势很快找到了位置,并形成了“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有了立足之地。为了“中国制造”,很自然就是扩大出口,同时也要引进外资,加快国内投资。应当说,这种战略安排使中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从原来世界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事务如果没有中国参与就没有有效结论的国家。 我们现在“不再是”前文所述的那种战略转型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主动地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引领国际分工体系的重新塑造。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当日益深化到国际分工体系当中想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想发挥主导作用时,国内体系不完善成为这个进程中的障碍。以金融体系中希望人民币发挥较大作用为例。美、欧、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不仅能从实体经济的交易中获益,还可以从货币的国际使用中获益。阻碍人民币国际化固然有其他因素,但最主要因素是人民币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工具性的职能,从而具有被一些机构、市场与自然人持有的价值。美元是国际货币,2/3在境外,而这其中更大的一部分在中国。持有美元实质上是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分析报告文案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简本) 表一:中国市场经济程度测度指标及分值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世界贸易组织绝大部分成员是市场经济国家,世界贸易组织运作遵循着市场经济规则。但中国在参与世界围的贸易中,在国外对华反倾销中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Non-Market Economy Country 缩写为NMC),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事实上,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为促进外国朋友对中国市场经济的了解,2002年我们用了近一年时间,对截止2001年底中国市场经济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市场化进程进行了评估测度,并与一些发达国家、转轨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程度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由于报告的英文版正在翻译过程中,为方便国外读者,这里先给大家

提供报告缩写本的英文版。 一、反倾销与非市场经济国家 众所周知,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 surrogate country)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normal value)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施以对应的征税措施。 反倾销是世贸组织允许采取的、也是各国公认的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产业安全的合法手段。中国赞成和支持这一措施,一贯反对以倾销方式扭曲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的秩序,反对以倾销损害贸易伙伴国相关企业的利益。但是,中国坚决反对滥用反倾销,反对把反倾销变成进行贸易保护或实施歧视政策的手段。现在,确有一些国家利用某些贸易纠纷案件,把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人为地夸大对方国家所谓倾销的幅度,尤其是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与这些国家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这些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而不按照这些国家产品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出口国经济的现实,导致误判。这种歧视性的做法, 不公正待遇,使一些国家出口产品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为“倾销”,本来倾销幅度轻微而被裁定为高度倾销,给这些国家出口造成人为的壁垒,给国际贸易公平秩序造成过度的摩擦和动荡。 中国是受损害较大的一个国家。一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做出非市场经济国家(NMC)的判断,之所以经常对华使用反倾销的政策,主要是因为双方交流不够。他们确实不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不了解中国市场化的快速进展,也不理解中国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而中国企业由于对国际反倾销法律及程序不熟悉,同时对国市场经济方方面面的变动不甚了解,在相当一段时间也很少能向反倾销国家提供案子调查的广泛背景资料;而中国学者们虽然从推进改革角度做了不少中国市场化测度的研究,但几乎没有从反倾销角度与国外同行讨论中国的NMC问题。因此,使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误判一直没有能得到更正甚至因某些小纠纷而加深了。当然,不排除在一些反倾销案件中,有非认识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譬如,有时会因涉及一些进口国相关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进口国政府有关部门迁就了国企业的过分要求;甚至也不排除,个别时期个别国家机构,在与贸易紧密相关的反倾销措施中掺进了某些政治因素。 实际上,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反倾销胜诉的惟一条件。市场经济下,也存在不公平贸易的产品;非市场经济下,也可以有相互满意的公平贸易。同样是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反倾销中仍然会有败诉。因此,中国要求反倾销国从实际出发对待中国的NMC问题,并不是追求反倾销中的优惠地位,只是要求贸易伙伴公平的对待;只希望为了公平贸易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不要成为扩大不公平贸易的手段。 为了在反倾销中能得到一个非歧视的、公允的判断,我们需要耐心地、客观地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经济快速转轨的进展情况,帮助外国朋友认识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企业。本报告就是这样一份向外国朋友们提供关于中国市场经济极为详尽的调研成果。我们欢迎国外读者尤其是外国朋友共同来评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将充分听取包括国外专家在的各方意见,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充分交流,这不仅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也将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世界贸易秩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重点 一、题型 1.选择题 2.辨析题(判断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5.论述题 二、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分析 1.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答: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 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 2.P2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答: 3.P4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发展观 4.P5社会主义工业化中级阶段的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问题 5.P7商品市场经济的特点 三、第二章 1.P14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2.P15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3.P18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原则 4.P1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措施 5.P22中国农村和农业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土地及土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经过的几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特点 6.P24中国现阶段农村和农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矛盾和问题 7.P2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建设贵州“美丽乡村的必要性”) 8.P2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第三章 1.P39中国基本国情的六个显著特征 2.P41新型工业化内涵 3.P42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4.P47我国新兴工业化的内容 5.P48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6.P5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五、第四章 1.P60克拉克定理 2.P76知识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 六、第五章 1.P86传统经济发展观的核心 2.P87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及意义 3.P89、90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中国经济运行预测分析报告

200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与三季度预测分析报告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国民经济在高位景气水平上出现加快增长的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但国际贸易顺差继续大幅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高不下,货币供应和贷款增长偏快,工业生产高位加速,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偏热的势头,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早察觉到这些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有些措施已经显现出积极效果。因此,当前工作重点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政策,加大贯彻实施的力度,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情况下,适时微调,化解经济运行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预计三季度外贸顺差增幅和投资增长可能出现小幅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小幅回调,但比上年同期仍将明显提高。 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与分析 (一)社会总需求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的拉动作用 今年上半年,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速都不同程度的加快,呈现出全面加速增长的势头。 1.消费品市场更加活跃 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分地域来看,上半

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9%,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0%,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的商品性消费增长也在提速。上半年消费品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逐月加快,在二季度没有出现下降,反而出现继续提高的情况,这是近年来较为少见的现象,说明消费品市场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 2.投资增长高位加快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高位加快,一方面起因于在建规模较大,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截止到6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17.08万个,同比增加3.16万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6.64万亿元,增长26.6%;新开工项目9.89万个,增加1.83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5万亿元,增长22.2%。另一方面起因于投资资金较为充裕,上半年城镇投资到位资金44127亿元,同比增长32.4%,高出投资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长29.8%,利用外资增长26.6%,自筹资金增长37.6%。上半年自筹资金增长明显快于其它资金来源增长,自筹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明显提高,说明企业自有资金较为充裕。 3.贸易顺差继续加大 上半年,我国出口额4285.9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进口额3671.46亿美元,

工作报告之中国经济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研究报告 【篇一: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熟悉的“五险一金”,并且,近年来,个人和企业社会保障基金缴费压力增大,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 和为个人工资的40%左右,而中央对社保的财政支出虽逐年增加, 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0.2%,但较发达国家仍低30%--50%的比例。并且,面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居民高储蓄率,政府通过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增大个人及企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 压力,并且社保基金监管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在社会保障体系中 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 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农村是整个社会发 展的重要考虑因素,“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 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 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 综合农村养老机制,依托国家和社区,新型养老机制中,家庭为老人 提供亲情、社区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和照顾,国家是养老的 最根本的保障。本文介绍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过程,新型农 村医疗合作社对解决农村医保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善的社会 保障体系,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 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需要共同努力,推进社保事业的完善,推 动统一社保制度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保体系。关键字:社会保障; 五险一金;老龄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1 社会保障体系——“五险一金” 1.1 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看法 边沁,首先提出了“功利主义”的原则,他说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 幸福感,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幸福。萨缪尔森提 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 性质,只要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每一个 成员都可以消费。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国家全面 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相 互调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市场自动调整为增加供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的调查报告 班级:环工132 小组成员:李健、蒋龙裕、施相如、杨秦翔、肖扬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的调查 前言: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小组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深入研究,于2015年5月份在问卷网发布调查问卷,20多天的时间里,累计收集了47份调查问卷,参加者多为20-25岁的大学生,他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详见附录) 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实力总体来说比较乐观,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给予重大期望。大多数调查者认为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人们对互联网新兴金融产品的关注与使用越来越多,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相比,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免去了银行排队办理业务的困扰,尤其是近几年来支付宝,网银,余额宝等进入大众视野,进而引发全民使用热潮。但是这些金融产品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行业制度监管不力,信用度低,风险大等。大多数调查者认为这种现状会驱动银行的发展模式的改变,但最终它们还是

会依赖银行体系生存。 近年来,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低,房价问题是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对此也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近40%的调查者认为房价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它全面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近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需求萎缩,销售市场持续低迷,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房地产市场市场饱和,供大于求是主要原因,并希望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督,出台购房优惠政策,促进房地产销售。 能源短缺,污染加剧,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多数调查者认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太弱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调查者期待我国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新科技改革领域加速经济转型,并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期待中国下一任领导人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科技带动经济的自主创新型经济模式。总结: 通过对47名调查者的调查分析得出,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需要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多做改变,中国政府应该紧贴民生,在全力追求小康社会的同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尤其应加大金融改革。金融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金融改革正是中国经济改革蓝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进一步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超过了世界上任何的经济体。 李杰睿老师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深度报告

来自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徐高理事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深度报告 数据是经济分析的基础。严格的经济理论和预测判断均需要以详实合理的数据做支撑。认识理解经济数据是进行经济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宏观经济涉及多层面庞杂的数据,系统全面的掌握宏观数据体系,以及阅读、处理、分析、判断经济数据对宏观研究至关重要,卓越的经济理论以及准确的经济预测均建立在对数据的准确把控上。特别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宏观数据体系基本上依据市场经济需求建立,但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影响,理解中国经济数据更具复杂性。本文简单介绍经济数据阅读处理基本方法,搭建经济数据体系,成系统的分类介绍各经济指标,力图使读者在形成数据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掌握各经济指标,并准确运用。然而受篇幅限制,本文在尽量做到对指标全面覆盖的同时,对各指标介绍的深度难免有限。 本文首先介绍宏观经济指标的阅读以及处理方法。宏观指标以时间序列型居多,而宏观数据的变化往往反映经济走势,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转型期的中国,统计技术与资料的限制使得累计值和当月值在月度与季度数据中成为普遍使用的两个概念。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变化意味着经济指标随季节出现涨落。同比变化率是最为简单的消除季节性的方法,然而存在滞后性。及时有效的分析短期经济走势,需要借助一定技术手段排除季节性因素,得到环比增速数据。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构建中国经济数据体系来系统介绍各经济指标。我们以市场经济循环作为分析的起点。从产出面、需求面和收入面构建实体经济指标体系。循环表现为需求决定产出、产出创造收入、收入产生需求。产出面以生产法 GDP 为总量指标,工业增加值、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均是从生产面的不同侧面对经济情况进行描述。而需求面GDP以支出法GDP为代表,与其三大子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应的有社会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货物贸易等更为高频的指标。收入法GDP是从收入面描述经济的总量指标,包括劳动者报酬、企业盈余、生产税净额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四项,企业利润、就业、财政数据等从收入面对经济走势进行了描述。 本文第三部分介绍宏观名义量与实际量区别产生出一般物价指标——通胀指标。而通胀水平变化在价格粘性背景下可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其中CPI是最为常用的通胀指标,通胀变化一方面显示实体经济走势,另一方面对货币政策具有指示意义。因而预测通胀变化对市场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第四部分介绍现代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货币循环指标。现代市场经济下货币与金融是市场循环的润滑剂。而央行是调控货币政策的职能部门。央行向商业银行投放或回收货币,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信贷并形成货币再生创造。这样形成央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两个层次的资金市场。相应的货币总量、资金价格、流动性供应等均存在两个层面的度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层面的资金供求变化会影响实体经济变化。但在金融体系传导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