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篇1摘要: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陷入持续失衡。全球经济失衡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引起了各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宏观调节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均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财政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调节机制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陷入持续失衡。全球经济失衡一方面表现为美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等亚洲国家经常项目的大量顺差。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虽然在整体上仍然能够保持动态均衡,但是其静态失衡状况却趋于严重,全球经济失衡的调节已经是势在必行。

然而,如何对当前的这种全球经济失衡状况进行调节呢?对于这一问题,各界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将从财政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三个方面对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宏观调节机制进行研究。

1 全球经济失衡的财政调节机制

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微观机制来实现的:第一,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有CA=x-M=S-I,这表明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经常项目收支,我们将其称之为财政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第二,从吸收分析法来看,一国的国际收支等于总产出与总吸收之差,即CA=Y-A,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改变总产出和总吸收,进而影响经常项目收支,我们将其称之为财政政策的产出——吸收效应。下面我们分别对财政政策的这两大效应进行分析,以说明全球经济失衡的财政调节机制。

1.1 财政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

在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下,政府支出是暂时性增加还是持久性增加,对经常账户的影响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分两种情形对财政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进行分析。如果政府支出是暂时性增加;而在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下,政府暂时性支出增加必定以增加税收为前提。假设第一期政府支出G1和税收收入T1等量增加,第二期政府支出G2和税收收入T2保持不变。从跨时消费模型可知,由于税收增加将导致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暂时减少,因此第一期消

费C1也将随之下降,但幅度没有T1上升那么大;这是因为税收的暂时性增加意味着可支配收入暂时下降,所以试图维持稳定消费的家庭将在税收暂时提高时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担保去借贷消费,这样私人储蓄将会有所下降。对于无法改变世界利率水平的开放小国而言,投资不变而储蓄下降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减少;对于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而言,私人储蓄下降将导致国内利率上升和资本帐户收支状况恶化;对于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大国而言,储蓄下降将可能使国际利率上升。同时又会导致该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恶化,而国际利率水平提高将使其他国家的储蓄增加、投资下降,从而改善了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状况。

如果政府支出是持久性增加,在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下,政府持久性支出增加同样必定以增加税收为前提。假设第一期政府支出G1和第二期政府支出G2等量增加,第一期税收收入T1和第二期税收收入T2也增加相同的量,而政府储蓄则保持不变。从跨时消费模型可知,由于税收增加将导致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持久减少,因此家庭将对其消费习惯作出调整,并减少支出,而且幅度比在税收暂时增加时要大。因此,在政府持久性增加税收的情况下,私人储蓄不会下降太多,甚至根本不会下降。对于资本自由流动的小国而言,国内储蓄将小幅下降,经常账户顺差亦将小幅减少;对于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而言,国内储蓄将小幅下降,但对经常账户无影响,同时国内利率上升;对于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大国而言,国内储蓄将小幅下降,对经常账户造成的影响也较

小,利率则将有小幅的上升。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篇2摘要:无论是产业政策,还是竞争政策,它们都是国家依法干预经济、促进发展的措施和手段,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都同属于国家的经济政策,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甚至两者在政策内容和具体实现途径方面都存在冲突。如何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方面促进协调与融合,日本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作为竞争政策核心内容之一的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紧密,它们共同调整国家经济活动、规制市场健康发展,特别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关系的处理,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关系令人瞩目,这两者的政策内容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环境下的博弈、变迁都围绕着日本经济宪法地位的禁止垄断法展开,在实质上反映着日本经济政策的此消彼长。在日本经济转型、发展、扩张过程中,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矛盾,甚至对立的关系,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共同纠正市场失灵、推进经济高效增长,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实践与做法值得借鉴,其经验演进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年我国反垄断法开始实施,但同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为避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产

业调整措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的搭配模式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这两者之间的实施效率,我们应借鉴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优势特征,充分发挥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相互协调补充作用,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基本经验

政策创设的因时制宜

年至50年代中期是日本二战后经济恢复期产业政策主导与竞争引入时期。日本1945年制定了《禁止垄断法》,但该法并未真正得到实施。1953年《禁止垄断法》的修改,放松了对卡特尔的限制,制定了一定条件下的大量卡特尔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如中小企业卡特尔、不景气卡特尔等。在发展至上的高涨信念和经济形势下,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法规为特定产业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日本政府干预经济合法化、合理化。日本的经济赶超战略使得竞争政策日益处于次要地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成为日本经济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

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膨胀与竞争政策弱化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提出产业立国的政策目标,政府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竞争政策进一步趋于弱化,产业政策逐渐处于强势膨胀地位,明显贯彻的是竞争政策服务于产业政策的基本原则。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产业与竞争政策关系的核心是竞争政策服从产业政策,反垄断服从生产集中。[1]日本卡特尔高涨,多数卡特尔集中在进出口企业

和中小企业团体,卡特尔总数在60年代均维持在200件左右,同时日本又出台了反垄断的新适用除外法规,如《纤维工业设备临时措施法》等容许卡特尔的产业政策实施临时法篇2015最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3)篇。60年代中后期日本企业合并案件剧增,出现了许多影响反垄断法实施的大型合并案件,如1963年的三菱三重工的合并案,以及1970年八幡制铁、富士制铁合并成立新日铁,日本企业合并膨胀迅速到达顶峰。60年代日本政府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主导着本国的新产业体制,建立了新产业秩序。该政策推进企业合并和产业重组,产业政策重点转向加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和调整产业投资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优化。

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为日本产业政策逐渐受限、衰弱与竞争政策日益强化时期。70年代日本通产省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如1973年的《石油供需调整法》,1979年的《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77年日本反垄断法进行强化性修改,恢复了对垄断结构的规制、对于垄断状态严重限制竞争行为可命令转让部分营业、增加对卡特尔征收课征金的规定等。8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法不断导入竞争和防止垄断条款,1984年制定的《电信法》将竞争机制引入电信部门,准许新企业进入电信行业。1991年日本反垄断法进行相关修改,对课征金数额的计算方法和实行期间进行调整,提高对违法卡特尔的处罚力度,1992年反垄断法对刑事处罚进行了修改,实行两罚制,同时大幅提高对企业的

罚金刑。1997年《关于整理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适用除外制度法》将28部法律中的47种卡特尔或废除或缩减了20部法律,35种卡特尔[2]。1999年制定《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整理的相关法律》,废止并缩小适用除外卡特尔范围。2015年修订的反垄断法为私人当事人禁令诉讼提供了合法渠道和法律依据。2015年日本反垄断法修正案获得通过,该修正案修改了征缴课征金制度,引入了宽恕制度和在刑事调查中采取强制措施的制度,并修改了听证程序[3]。于2015年1月4日生效的该次修正案增强了公正交易委员会对核心卡特尔的打击力度,实施反垄断法的能力显著提高。

政策实践的差异与融合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倡导重构卡特尔与追求市场竞争的经济派别斗争一直没停止过,矛盾冲突的结果并未出现赢家。现在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在日本市场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国际贸易、技术研究和创新、教育及中小企业中,产业政策对竞争政策继续会起到补充作用,但产业政策也不得限制公平自由竞争的发展,它们共同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率的提高[4](P131)。从日本反垄断法的实施过程来看,公正交易委员会和产业政策的主要实施机关通产省之间长时间内存在一种紧张关系,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磨合以及日本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在两者之间已经达成一种合作关系[5]。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和产业主管机关共同发布适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指南,以及通过实

施一系列强化竞争和放松管制的措施,确立了两者之间及反垄断法与产业政策法之间的共同管理、相互合作以及有机融合的关系,使产业主管机关和反垄断主管机关之间发生的不协调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6]日本反垄断法经过不断修订和完善,逐渐在公共服务领域确立反垄断执法机关处理限制竞争行为的权威性和优先性。日本禁止垄断法的制定为其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冲突提供了重要的协调路径。

日本在不同发展时期采取宽严迥异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这主要反映了日本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的重视程度不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经济发展效率的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等目标是日本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首要考虑的问题。

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在立法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偏重产业政策法,鼓励企业大型化,促进产业优化与升级,产业政策法的发展以反垄断法的弱化为前提。在经济成熟与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日本注重产业政策法与竞争法的协调,更重视反垄断法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反垄断法往往优先于产业政策法。在经济萧条时期,适时颁布临时产业政策措施,为解决危机奠定了经济基础,凸显产业政策法的地位与作用21世纪日本竞争政策的重要性逐渐得到日本

官方与民间的认可,产业政策法的规制作用日益淡出。在原则自由,例外规制经济原则指导下,逐渐扩大反垄断法的适用领域,强化竞争政策规制功能,大力促进市场机制的运行,最终实现了整个经济运行机制从产业政策主导向竞争政策自律过度,竞争政策日益成熟、高度强化。尽管日本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存在冲突,但这些冲突不是决定性的,不容忽视的是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融合。

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政策之间的差异

从总体来看,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冲突。两者的调整手段存在巨大差异。

产业政策的实施是行使国家宏观调控权的表现,其调整手段具有多样性,常采用间接诱导、直接管制、行政指导、市场准入、信息发布等多种方式,具体运用财政、金融、税收、外汇、补贴等扶持政策措施,以及发布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管制、劝告等多种管理手段,其调整手段具有宏观综合性。而竞争政策往往采取单一的法律规制方法,运用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与价格机制,依据竞争法对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进行规制,其调控方式具有微观规制性和具体针对性。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产业政策法主要调整政府与企业行为的关系,政府权力远大于企业和个人,政府对经济的任意干预倾向往往难以自我抑制,追求盈利的企业为了自身私利也常投政府所好或去贿赂政府官

员以求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垂爱,通过产业政策法治可以约束企业和政府的行为,特别是限制政府权力于产业政策法的范围之内,而非滥用。竞争法主要调整企业等市场主体行为,市场中存在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以及垄断或限制竞争等行为都是市场主体追求非公平的优势地位所致,明显违反竞争法律规则,应该予以规制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两者的价值取向存有偏差。产业政策强调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对市场经济加以干预,反垄断法强调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禁止限制竞争行为来维持市场的竞争机制。[7]以产业政策为裁断的主要依据和以竞争政策为裁断的主要依据,其最后所形成的判断性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竞争政策追求的核心价值导向为整体消费者福利的提升和社会公平竞争秩序的稳固;产业政策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导向主要是通过政策倾斜对弱势行业进行扶持或对特定企业予以资助来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实现市场的差别待遇。

政策之间差异的原因

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理论依据不同导致这两者之间的差异[6]。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都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影响资源配置的强制手段,但两者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不同。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市场机制固有的内在缺陷性以及经济后起国家的后发优势,而竞争政策的理论依据则为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市场存在的失灵。产业政策作为一种制度,一般与自由竞争制度不同,它是一种非市场的经济调控方法,其制定与执行总是由

政府来干预或指令生产、交易、消费的市场产业结构来完成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经济赶超和弥补市场空缺。产业政策调整的是产业整体,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层次,它侧重于具体产业的发展,其通过支持某产业或企业来增强其竞争力。竞争政策是市场主体的自由选择以获得对资源配置最佳结果的制度安排,它是在市场竞争主导的条件下完成的。竞争政策调整的是微观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属于微观市场政策层次,其以维护和促进自由平等的竞争为着眼点,注重对市场结构或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整,修复市场机制之不足,确保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外,产业政策的含义、性质、法律地位、特征、基本原则、体系内容和竞争政策的绝大部分显然不同,这些基本概念内容的不同也是导致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还有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与格局的影响也是促成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存有差异的重要原因。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格局正在缔造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时代环境,国民所弘扬的崛起、复兴的历史情结正在培育着竞争性的心态和文化,一种赶超、跨越的思潮与实践正悄然风起,竞争性的国际环境正冲击着传统内向的非竞争性文化传统。对不适产业政策的反省和对先进竞争政策的诉求相糅合酝酿着对未来的期待,而产业政策规则的缺失和竞争政策诉求的非理性又会造成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政策机制的冲击。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冲突与融合的进路反映了产业决策部门与竞争监管当局并未能对成本分担机制进行合

理定位,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导致成本收益分担机制突破边界而引发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激烈冲突、博弈2015最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3)篇2015最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3)篇。

日本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协调及对我国的借鉴

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由于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各自的具体功能不同,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者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因此,有限的竞争政策、竞争法律制度本身应该不断修改、完善与充实,同时还需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法与之相协调。日本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竞争政策为主导的市场机制与产业政策为主导的产业管制机制的共同作用、综合协调。竞争政策不能孤立存在,虽然完善的竞争法律体系为市场主体开展公平竞争提供了条件,但仅靠竞争法的贯彻执行未必能发挥其最大效用。日本竞争政策的实施不能排除日本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同时采取合适的产业政策,比如对特殊弱势行业或者部门给予反垄断法的豁免,或者对某个特定地区或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等。

在过度竞争领域或基础性非竞争行业部门比较合适采取灵活的产业政策,甚至允许鼓励特定条件下的企业兼并或特殊的企业集中以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而对于自然垄断行业和高度垄断部门,应引入产业政策法的调整,消除市场进入或退出的障碍,增强市场竞争力。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都是国家发展经济,依法行使国家经济管理的基本手段,它们之间不是此消彼长或非此即彼的关系,更不是谁代替谁的关系,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多种差异,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依存与相互补充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拾遗补缺的关系[8]。在执行产业政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违反竞争政策的情况,并不能以产业政策代替竞争政策或竞争法代替产业政策法的简单方式,而应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实现这两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

政策协调对我国的借鉴

首先,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须遵循经济法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方向。日本1947年颁布的《禁止垄断法》打破了战前的集权控制和限制竞争体制,其完善的市场机制为日本随后顺利实施产业政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都以市场机制为基本的指导方向,遵循政策优先性必须与经济发展状况或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理念。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实施内容及领域的优先性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情景而由国家不断进行调整,而并非绝对武断地以优先适用竞争政策或产业政策为前提。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优先性问题,同时也要在考虑优先性的同时注意两者的互补性,避免两者之间的立法冲突。我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实施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如公共利益原则、公平与效率原则、合理原则等,因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产业的差别需求可以对竞争

政策和产业政策适时做出一定调整。

其次,应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提供开放性的立法空间。产业政策及产业政策法的一部分可作为反垄断法及其他竞争政策的适用除外制度和豁免制度的方式而存在,对反垄断法适用除外情形的具体内容设计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指明了路径。许多国家所创设的产业政策制度一般都以不适用本法的适用除外形式在反垄断立法和实施中得以体现,竞争法中,特别是反垄断法中适用除外制度所创设的各种反垄断豁免规定,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提供了适度开放的法律空间[9]。我国产业政策目标也应落实于竞争法的适用除外法律条款之中,这种豁免制度实质上为国家适时地修正、解释和适用其产业政策目标留下了诸多灵活性、便利性。适用除外制度的设计和考量,应以社会整体利益为重,除采取适当的适用除外法律范围外,还需考虑适用除外制度与中小企业促进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价格法律制度等制度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在这些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中应为其留下合理的立法衔接空隙。

最后,应妥善处理竞争执法机构与产业政策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在自然垄断行业和法定垄断行业领域内适用竞争法应遵循一般适用,例外豁免[10],即一般采取竞争主管部门和产业监管部门共同对垄断问题行使管辖权,既要维护竞争主管部门权威性、一般性,又要保证产业监管部门专业性、特殊性,但并不排除产业监管部门对特殊具体事项享受专有管辖权,即行业监管机关对

特殊行业事项的监管行为有权排除竞争执法机关的审查。在国家竞争执法机构和国务院的产业监管部门之间建立一个沟通、协调和融合的实施机制是尤为必要的,竞争法主管部门与产业监管部门的管辖权配置正是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相互博弈、竞争和变动结果的反映。日本的通商产业省与公正交易委员会既对抗又协作的模式强调的是一种官民协调、官主导、民自律的协调机制,通过政府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合理分工、相互制约来消除产业政策法与竞争法的冲突,该模式符合我国政治体制和行政部门分工合作的传统,可为我国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实施机制的协调提供合理借鉴。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相关文章:

1.浅议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2.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

3.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4.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

5.浅析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

6.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的培养

7.关于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探析

8.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9.论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10.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思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论文篇1摘要: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陷入持续失衡。全球经济失衡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引起了各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宏观调节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均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财政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调节机制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陷入持续失衡。全球经济失衡一方面表现为美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等亚洲国家经常项目的大量顺差。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虽然在整体上仍然能够保持动态均衡,但是其静态失衡状况却趋于严重,全球经济失衡的调节已经是势在必行。

然而,如何对当前的这种全球经济失衡状况进行调节呢?对于这一问题,各界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将从财政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三个方面对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宏观调节机制进行研究。 1 全球经济失衡的财政调节机制 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微观机制来实现的:第一,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有CA=x-M=S-I,这表明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经常项目收支,我们将其称之为财政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第二,从吸收分析法来看,一国的国际收支等于总产出与总吸收之差,即CA=Y-A,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改变总产出和总吸收,进而影响经常项目收支,我们将其称之为财政政策的产出——吸收效应。下面我们分别对财政政策的这两大效应进行分析,以说明全球经济失衡的财政调节机制。 1.1 财政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 在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下,政府支出是暂时性增加还是持久性增加,对经常账户的影响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分两种情形对财政政策的储蓄-投资效应进行分析。如果政府支出是暂时性增加;而在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下,政府暂时性支出增加必定以增加税收为前提。假设第一期政府支出G1和税收收入T1等量增加,第二期政府支出G2和税收收入T2保持不变。从跨时消费模型可知,由于税收增加将导致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暂时减少,因此第一期消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六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六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1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力量;专业特色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消失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制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殊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消失的一种冲突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许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铺张。 依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阅历,认为其主要缘由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依据社会经济形势的进展准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育工作暴露出很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

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讨论课程,也缺乏培育同学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学问等方面的课程。同学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同学的学问视角,减弱了该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工作适应力量。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峻,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同学学问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娴熟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高校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力量素养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念,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高校毕业生动手力量差,许多人由于业务素养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意理论学问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依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支配、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化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育的都是具有肯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服务贸易发展 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引言 服务贸易作为国际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然而,服务贸易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旨在通 过对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服务贸易更好地发展。 二、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服务贸易的范围广泛,包括旅游、金融、咨询、教育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形式的服务 贸易得到了迅猛增长。许多国家开始将服务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 的重要引擎。 然而,当前服务贸易发展仍然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贸易壁垒 许多国家对服务贸易实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和壁垒,如对资格要求、 市场准入、人员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制约了服务贸易的自由流动和发展。这种保护主义的倾向使得服务贸易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限制了其 发展潜力的释放。

2.不平衡发展 服务贸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差异。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较大优势,而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面临机会不足和竞争不利的局面。这种不平衡导致了服务贸易利益的不均衡分配。 3.知识产权保护 在某些服务领域,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成为制约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得创新型服务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也阻碍了服务贸易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4.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 服务贸易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但现实中存在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的不足。一方面,服务贸易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对现有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三、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和对策: 1.推动贸易自由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篇一: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论文题目:浅析政府在开拓国际贸易市场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可以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因此,开拓国际贸易市场就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一般来说,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调节和弥补市场失灵而产生的问题。同样的,在国际贸易领域政府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有哪些职责将会对开拓国际贸易市场工作产生绝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本文就将分析这些问题。 为什么政府需要参与到开拓国际贸易市场中来 国际贸易市场开拓的角度 从国际贸易市场开拓的角度来说,这是其内在的必然需求。因为依靠着国际贸易的不完全市场竞争,许多不成熟完善的地方需要政府的介入才能解决问题。比如竞争失灵问题,只有政府通过强制性的推动能力才有可能引导和管理企业达到最有效率的市场开拓,这是企业本身甚至是行业组织所无法比拟的。还有公共产品问题、偏好不合理问题以及宏观因素等等。 政府的主观方面 主观上,政府需要介入这些开拓行为,以此通过控制国际贸易市场的方向、稳定性、规模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甚至是政治安全。 第一,政府需要能够控制国际收支平衡,防止过大的顺差和逆差出现,并根据相应的情况适当地调节经济和贸易政。 第二,政府需要以此调节宏观经济结构,根据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引导企业扩大收益和市场份额,从而以国际贸易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 第三,政府需要防止经济受控。国际贸易受控的结果是国民经济会产生依赖性并致使国民经济部分甚至是全部地受到外来资本的控制,因此政府需要调节经济政策,避免国民经济过分依赖国际贸易。 第四,对政治意义的影响。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国际贸易市场的开拓既是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积极方面,通过国际分工的参与增加国家在世界政治生活中的发言权,也是与许多国家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基础。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必备27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必备27篇)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几条路径,包括优化运输路线、提高仓库的利用率、合理控制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 关键词:物流成本美国中国途径 一、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美国的物流专家RobertV. Delaney先生认为,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并据此提出,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组成,即: 物流总成本二运输成本十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然而这一计算公式,是基于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功能来考虑的。它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运输成本包含了几种常见的运输方式所产生的成本,同时还包含了货运代理成本和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公路运输费用占了运输成本的大部分。 存货持有成本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仓储成本、残损、人力费用,同时也包含了存货的税费、保险费以及由于存货的过时和贬值所引起的机会成本。另一个重要的费用就是利息,它是由于存货占压的资金所产生的利息费用,其中: 利息=商业汇票贴现率x库存总金额

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加人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 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才能从根本 利益上统一起来。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则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来计算的,即: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二(存货持有成本十运输成本)4% 这个4%的比例,则是一个经验值,大体上符合美国现在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物流成本现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损失巨大 三、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一)降低运输成本的途径。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数学模型,对货物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运输、往返运输、迁回运输,在最短行驶里程内,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充分提高运输效率。在满足客户服务需要的前提下, 尽量运用运输管理系统(TMS)将小批量分次付运适当合并为较大批量一次 付运。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数学模型,对货物的码放方式、车 载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进行合理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货物的破损率,提高 运输效益。 (二)降低存货持有成本的途径。 1.提高仓库的利用率。目前,我国已有仓库面积3亿多平方米,而其 空置率却达到40%。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使用第三方物流、实行作业标准化、采用直接从厂家到客户的付运方式、采用较高效率的仓管系统、无纸化办公、考虑采用托盘操作或租用托盘等措施提高效率,减少存货和仓储费用。

有关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占据了主流,并快速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开始壮大起来。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国际经济贸易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一:论渤海通道推动商品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要:实现商品的高效运输是推动商贸繁荣的重要环节,渤海通道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推动了地区商贸经济的发展。渤海通道的建立形成了新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弱化了环渤海区域的行政壁垒,便利了区域商品的自由流通,推动了南北经贸的繁荣,加强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关键词:跨海通道;商品贸易;积极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为代表的跨海通道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也将跨海通道的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其中大连到烟台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引人注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将使得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以及东北亚地区区域联系更为密切,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人、财、物的流动更加迅速和庞大,为我国商品贸易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渤海通道对商品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渤海通道缩短了区域的时空距离,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对形成环渤海地区统一生产要素市场创造了条件 1.环渤海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尽管环渤海地区被称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由于渤海海峡的天然屏障,环渤海经济圈被分为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三大板块,三大板块以各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发展为三足鼎立的诸侯经济态势。目前,在行政分割的五个省市之间区域合作机制缺乏,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不足等原因,相互之间竞争多而合作少。 从环渤海各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结构来看,该区域在项目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集锦9篇

论文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服装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系统,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贸易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度,行业外向度和市场需求,指出我国服装贸易的不足之处,得出我国服装行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竞争策略。 论文关键词:服装主要困境品牌经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

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通用12篇)

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通用12篇) 论文一: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国际贸易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因素。国际贸易涉及到多个领域和行业,包括物流、金融、技术和知识产权等方面。本文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当时的贸易主要是以航海为主要方式进行的。而在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国际贸易更加便捷和高效。网络技术和物流系统的进步,使得国际贸易的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也为中小企业占据市场提供了机会。 其次,国际贸易的趋势也呈现出多种新特点。首先是多元化贸易市场的出现。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使得贸易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等地成为了新兴的贸易市场。其次是贸易的自由化和规范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而贸易规则的制定也为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 但是,国际贸易在发展中面临着挑战和风险。比如全球化的进一步加速可能导致信息和技术差距的扩大,发展中国家可能因此面临贸易壁垒的困境;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也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合作和规范,积极应

对风险和挑战,创造更加公平、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助力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论文二: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当今世界,贸易自由化成为了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趋势。然而,由于国家间的不同经济实力和国别文化差异,贸易壁垒也难以避免。本文将分析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贸易壁垒的种类 贸易壁垒包括贸易限制和贸易刺激措施。前者主要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配额等,后者主要包括出口补贴和关税偏低等。 二、贸易壁垒的影响 贸易壁垒不仅影响到贸易水平和贸易结构,还可能对经济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贸易壁垒对进口商品的价格影响明显,会导致国家的生产成本升高,同时影响到贸易伙伴的利益。而贸易刺激措施则可能导致贸易伙伴的损失,也会影响到全球市场的公平竞争。 三、解决贸易壁垒的方法 国内外政策协商是解决贸易壁垒的关键,政府应该通过国际贸易规则的完善、促进国际贸易流通,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3篇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3篇 国际经济贸易教学论文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逐渐发现传统的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等,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狭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新世纪国际间竞争的要求。为了适应大时代的需要,应结合高校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高效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深厚国际贸易知识、扎实的外语基础、复合型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改革点主要有: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课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过分重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忽略了对学生在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在形势的引导,忽视了国际贸易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到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惯常的思维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逐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出合格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三、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 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按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选修课等五大类。忽视了对人文、自然、社会和科技等相关学科的补充。公共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大学英语、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税法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和教学参观课程,合理安排学期实习和学期准备毕业论文或与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等等。 四、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存在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多为主体,师生的互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同时还忽

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通用11篇)

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通用11篇)【篇一】国际贸易的论文 摘要: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完善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实现贸易自由化和资源有效配置,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历经10年发展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双方经济联系,在不断的贸易合作中双方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实力与区域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促进成员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以中国-东盟贸易发展为背景,首先介绍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和政治两个立场探析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必要性,通过当前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指出其特点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提出对策,以促进实现双方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贸易利益;研究 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通过利用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区域整体活力,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日益频繁的贸易合作中,双方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各自经济实力、区域整体竞争力也不断提升。通过双方贸易、投资及其他领域的密切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发展。不过,在存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我们解决。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就经济发展、某一经济领域、经济地区进行联合发展。在达成经济联盟的过程中,经济生产要素在国家区域范围中实现自由化流动,促使生产资源配置的优化发展,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我们主要从关税同盟理论和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两个方面探讨。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3100字_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3100字_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3100字(一):探究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在经济方面的迅速成长和发展,经济类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 校种的重点教学专业,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学科门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 背景下,高职院校成为为社会输送经济贸易类人才的主要渠道,由于经济专业自 身的要求限制,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在当下的经济新形势中,要对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一个新的 考量,分析当下社会中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 与贸易专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 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当下的一个主流专业,社会需要具有专业 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也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高 职院校必须抓住社会变革的时机,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的经济贸易类人才。因此,学生们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满 足社会对经济贸易类人才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现状

1.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比例偏少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都会把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性操作训练,尽管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在社会工作中无法灵活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达不到学以致用,这样的学生也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起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从高职院校的师资方面来看,大部分经济与贸易类的教师都是在本科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岗位工作,虽然在专业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是却没有真正的社会实践经验,无法真正了解到从事经济与贸易类工作的感受,经常会忽视对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 3.缺乏实践操作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但是也有一部分学校会认为花费高额的资金来招聘优秀教师是极为重要的,能力强的教师更有利于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提升,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成长是需要在实践中获得的。如果学校不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专业性的锻炼,就无法让学生切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学生在毕业以后,也不能够做到快速适应岗位和社会对经济贸易类人才的需求。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范文5篇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范文5篇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怎么写?国际贸易论文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商务与全球营销、国际贸易风险分析与规避的一门学科,国际贸易对参与贸易的吴家及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大家提供了5篇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论文范文,供大家写作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一:中国对非洲发起的进口非关税措施如何影响非洲对华出口?

本文主要研究1992-2012年非洲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变化和中国进口非关税措施对于非洲向中国出口的影响。首先,使用Feenstra指数对将非洲53个国家对于中国的出口分解为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并研究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在出口增长中的贡献。其次,基于引力模型研究非关税措施对于非洲向中国出口总额和出口多样化的影响。从研究结果上看非洲对中国的出口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一结果表明:总体上,非洲并没有从以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为主的初级阶段向出口复杂工业制成品如资本密集型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第1 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非洲向中国出口规模日渐扩大 (1) 1.1.2 非关税措施影响非洲向中国出口 (2) 1.2 研究意义 (3)

1.3 研究方法 (4) 第2 章文献综述 (7) 2.1 贸易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 (7) 2.2 二元边际作用的发挥和影响因素 (8) 2.3 非关税措施的影响 (10) 第3 章理论基础 (15) 3.1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二元边际理论 (15) 3.2 二元边际测定 (17) 3.3 非关税措施的贸易效应 (18) 第 4 章非洲向中国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 (21) 4.1 芬斯特拉指数 (21)

国际贸易实务毕业论文(优选范文6篇)

国际贸易实务是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主要包括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国际贸易实务毕业论文范文,供给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实务毕业论文范文第一篇:跨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跨文化研究 作者:张留芳 作者单位:河南省黄河交通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各行各业的企业在国内和国外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国家一直积极鼓励进行国际市场的开拓,推动国内企业国外发展,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作为国际贸易实务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也往往需要针对贸易实务作业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基于此,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构建必须要掌握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和分析,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健

康发展。 国际市场上文化差异的表现 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受相应的文化影响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会使人们在购物能力形式方面产生不同的差异性,所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交易的时候,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受到影响。这种价值观念差异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地区,并受这个地区生活习俗、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等相应的因素影响,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是很难在意识上改变的。例如,美国的广告宣传比较偏向大片化风格。法国属于浪漫主义,因此他们在广告宣传的过程当中也渲染这种浪漫主义的氛围。 语言沟通方面的差异 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沟通,一定会存在语言方面的差异。而且语言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成交率。语言差异会使得不同文化国家进行交易买卖的时候,需要相应的翻译过来进行翻译办事。不同的翻译官可能不能反映当事人的想法和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中英经贸关系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中英经贸关系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中英经贸关系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英经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对于两国以及世界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中英经贸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对应的对策,以促进中英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一、中英经贸关系现状分析 1.1 近年来中英经贸合作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中英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为两国带来了共同的经济利益,也为两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1.2 中英经贸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中英经贸关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双方在贸易领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中国向英国出口商品占比较大,而从英国进口的商品较少。其次,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政策的

抬头对中英经贸关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知识产权保护和 技术创新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瓶颈。 二、中英经贸关系发展对策 2.1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与对话 中英两国政府应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建立更加顺畅的合作机制和 高层对话平台,共同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其他挑战。双方可以通 过洽谈自贸协议、深化经贸合作区等方式,为双边贸易和投资提供更 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 2.2 推动贸易平衡发展 双方应加强贸易结构的优化,鼓励英国增加对中国的商品进口,特 别是关注具有竞争力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同时,中国也应积极开放 市场,吸引英国优质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以提高贸易平衡度。 2.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合作 为了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英两国应加强合作,加大执法力度,共同打击侵权行为。同时,双方应加强技术创新合作,推动科技交流 与合作,共同解决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提升两国产业竞争力。 2.4 拓宽投资领域和合作模式 中英两国应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加强双向投资,特别是在科技、 金融、文化产业等领域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同时,双方可以探索创新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例(独家整理5篇)(5)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例(独家整理5篇)(5) 范文第五篇 题目:"一带一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发展前景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新经济发展态势下提出的主要战略, 对目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事实, 从我国目前的地缘贸易现状和贸易关联情况出发, 指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拓展贸易战略空间, 引领崭新全球化趋势的特征, 并从三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贸易现状; 战略空间; 全球化趋势; 1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 是我国在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所推行的重要举措, 是我国充分发挥地缘政治优势, 整合多个国际合作组织, 推进沿线国家的多边贸易合作的重要国家政策, 对于国内外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可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领导者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 从国际经济贸易的角度来看, "一带一路";沿线诸多国家都处于经济腾飞的崛起阶段, 所以这一倡议的提出, 能加速中国与亚洲邻国的互惠互通, 促进邻国的经济转型和发展, 同时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所以, 基于这一倡议的特征和特质,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2 地缘贸易现状和贸易关联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 首先需要对国家间的贸易关联关系进行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各个省份部分与所接壤的国家及其贸易关系不尽相同, 首先从地缘角度进行分析。 2.1 东部及北部沿海

我国东部及北部沿海是我国贸易整体中最重要的部分, 广大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优质港口和自贸区, 主要针对俄罗斯、日本、韩国等等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动作。其中, 东北地区由于与蒙古和俄罗斯直接接壤, 在国际贸易部分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东部及北部沿海作为我国传统的贸易开放点, 在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依旧会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我国与世界强国之间经济交流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具有较高的贸易关联度。 2.2 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以中亚五国为代表, 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想要打开的最主要贸易部分。中亚五国, 即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五个深内陆国家。这五个国家与我国的--自治区较近, 并且在文化习俗、饮食习惯等等一系列特征上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所以, 开拓这一贸易市场, 无论是从实现意义和实现难度上都不算困难, 且特殊的地缘特征带来的地缘亲近感, 更是"一带一路";历史背景的合理映照, 具有最大的可预测市场空间。 2.3 东南亚及南亚部分 东南亚及南亚部分, 从近主要包括缅甸, 越南, 泰国, 印度等与我国有深厚贸易基础的国家, 从远可以拓展到马六甲海峡等等传统航线。这一部分的主要贸易中心以我国的广东、深圳、香港为主, 贸易关联度和经济体量具有较为相似的特征, 为我国的整体贸易空间做出了重要贡献。 2.4 西亚部分 西亚部分, 主要指中东地区诸国, 主要有沙特阿拉伯, 巴林等国, 从传统上来说, 这些国家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 属于战略发展的最远端。但西亚诸国由于石油的大量出口, 有着较好的国家购买力, 且内部商品化结构与我国现有的模式较为相似, 虽然贸易整体的水平相较于其他地区较低, 仍然具有较好的空间。 3 发展前景分析 3.1 贸易战略空间拓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首先可以充分促进亚太地区各国贸易战略空间的进一步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例(独家整理5篇)(2)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例(独家整理5篇)(2) 范文第二篇 题目: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目前, 世界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定程度上的全新形势, 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不断冲击着规模的高点, 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进入世纪贸易市场, 积极参加博弈, 尝试获取更多利益。在这一情况下, 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基准点出发, 对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发展趋势着手, 分析其具有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科技化、区域化、知识化和高速化的特点, 并尝试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发展趋势; 应对措施; 1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带来了愈发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趋向, 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思潮的发展, 不断改变着当今世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未来趋向。为了配合这一经济发展的全新形势, 世界各国不断加强自身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视程度, 不断从自身的贸易手段和贸易策略上着手, 从而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能够完全适应现今新贸易形式之下的国际市场变化。可以说, 目前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也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人民币国际化、贸易多元化等等的全新趋势, 所以, 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有助于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政策的正确性, 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发展趋势分析 对目前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进行分析, 主要从如下的几点出发。 2.1 多元化 多元化, 即国际贸易过程和参与者成分的复杂性不断加强。目前, 世界各国积极参加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 直接造成了现有较为激烈的竞争形势, 各个国家及其代表性企业不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例文参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例文参考 PAGE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参考 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家间一体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联系,以全球化作为背景的经济发展使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越来越迅速。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人文贸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剧烈变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布兰科 #12539;米兰诺维奇基于各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使用 PPP方法进行的测算,分组分解以后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各国国内居民收入的差异。该项研究 同样可能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 在人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 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持续发展;文化内涵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等问题纳入 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 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国际贸易发展论文3篇

国际贸易发展论文3篇 第一篇:国际贸易与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法与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对贸易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 明确的规范,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国际贸易进行制约,使其向着生态化 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通过协议的方式来对环境与资源的开发进行明 确的要求,以此来保障国际贸易发展中环境保护的效果,从根本上促 进生态化的发展。为了减少贸易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促进生 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对应的贸易措施也在逐渐地形成,这也就在 一定水准上促进了贸易法的生态化。因为环境与贸易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持续加剧,就应该通过相对应的规范来对其进行约束,这也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现实发展的矛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逐渐加快,资源、资金以及金融在国家与 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也在逐渐地加快,在一定水准上达到了人们的需求,因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持续地提升了世界各国的发展。但国际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 场经济前提下,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贸易增长效果与预期 存有一定的差异,带来环境与资源的问题与大量消耗,这也就降低了 地球的供养能力,对地球的承载极限持续地进行挑战,所以导致国际 贸易与全球经济的发展难以保障生态化的效果。 (一)经济发展加速了资源的不平等性 虽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一定水准上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也可以在一定水准上实现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效果,但经济的 发展过程中是以牺牲资源作为代价的,没有对地方的差异进行准确的 认识与考虑,这也就难以保障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更是难以 有效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也在一定水准上打破了国与国

有关国际贸易论文的范文

有关国际贸易论文的范文 国际贸易论文的范文篇1 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摘要: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中国对外贸易特点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

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五)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六)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